神秘的黑手
神秘的黑手
关注数: 4
粉丝数: 4
发帖数: 646
关注贴吧数: 0
到底以那份吧规为准?
五十万蓝军大会师的视频!! mms://210.58.102.91/video/v783954.wmv
佳雪丽人|可否告知QQ?
晚上好,很久不见.甚是想念各位. ^!^
台北吧QQ群:5765074
今天晚上是什么节日? 怎麼大街上有那么多人在焚烧票子?
<<号角响起>,拍的不错,谁看过?
吸烟状况报告表. 从今日开始,我将把每天吸烟的次数报告,请大家监督我. 11月1日:没抽.
猪儿来啦!
中华民国 我的故乡
文哥和太太.
刚看完这个电影..(觉得大陆公安蛮厉害) 【原 片 名】The End of Stumer【中 文 名】伪钞的末日【出品年代】2004【IMDB链接】N/A【IMDB评分】N/A【国 家】中国香港【类 别】动作 / 剧情【导 演】张建华【主 演】郑则士 叶童 连伟健 吕洁 彭庆华 【文件格式】XviD + AC3【文件大小】1CD 50*15MB【视频尺寸】576 x 304【影片长度】89 Mins【对白语言】中文普通话【字幕语言】外挂中文【内容简介】王楠捣破不少伪钞犯罪集团,但犯罪集团只属小型性质。此时,王楠得到消息,指早年前潜逃台湾之悍匪方明达,成功制造了一对完美的伪钞电版返回国内,并准备与另一名印刷厂商合作!王楠于是向局长汇报,但是一直未得到局长认同……曼云得知王楠正调查方明达,希望能助王楠一之臂之力,故意亲近方明达,套取其进行之伪钞活动,但王楠认为曼云此举非常危险,断言拒绝!其实,曼云一直对王楠暗恋,可惜王楠不敢接受,曼云只得黯然无奈……此时,王楠发现曼云没有听取自己之劝告,继续与方明达接近,王楠怕曼云生命有危险,于是派出大批武警,直捣林老板之伪钞印刷窝点,营救曼云,方明达见兵败如山倒,竟以曼云之性命来要胁,王楠不惊一呆,方知当日杀死自己妻子之悍匪,原来竟是方明达,王楠大为激动,此时新仇旧恨,集于一身,王楠与方明达终于要来一场生死对置!
训啦!
你还记得皮皮鲁与鲁西西吗?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郑渊洁的童话,我昨天偶尔又借到了《鲁西西传》,重温童年的时光啊,真的感概万分,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还一直很迷,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陪我度过多少好时光啊。后来长大了,郑渊洁的童话也成熟了,变成给成人看的童话了,慢慢的又淡了下来,现在再看到,恍如隔世啊!
这首歌不错. http://music.sxzc.com/playlist.asp?classid=2&singer=Beyond&diskname=北京演唱会&name=04_一无所有(国)全部复制
小渖,麻烦看下我IP.
麻烦骑士进来一下. 可以加精吗?http://post.baidu.com/f?kz=58825140
访老台胞李韶东:60年前台湾光复情景犹在眼前 )“年纪大了,许多最近发生的事都记不清了,可是60年前台湾光复那天的情景却好像就在眼前。”坐在上海西区一套简单而干净的民居里,84岁的老台胞李韶东说,“因为那一天,宝岛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1945年10月25日,台湾结束了整整50年被日本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当年24岁的李韶东在家乡台中亲历了那个令人欢欣的时刻。 “老百姓在街头搭起了牌楼,上面写着‘台湾光复’和‘欢迎国军’的字样。许多人在家摆开香案,将这个喜讯告慰祖先。”李韶东说,他最难忘父亲脸上抑制不住的笑容。父亲说:“台湾人终于又可以当家作主了。” 李韶东出生在一个反日家庭,父亲李乔松是台湾知名的反日斗士。在日本统治时期,因为勇于维护乡民权益,父亲曾被群众选为保正。他将马克思、列宁和孙中山三位伟人的照片,公然挂在保正的接待室里。 在李韶东的记忆里,自己的童年和《红灯记》中的铁梅有几分相似。“家里总有叔叔来来往往,他们都是地区农民运动的负责人。”李韶东说。叔叔们教会他一首痛骂日本“臭狗”(警察)的歌。直到今天,他还能把这首由日语、日式英语和闽南话夹杂在一起写成的歌完整地唱出来:“拙劣的人是警察官,蹩脚的人是警察官。在日本是没有用的人,像做马桶料那样的人,臭得很。” 李韶东6岁那年,父亲被深夜破门而入的警察拘捕。父亲被捆绑带走时,对年幼的李韶东说:“不要哭,不要怕‘臭狗’!”那一幕,深深地印在李韶东的脑海中。 在反日家庭成长起来的李韶东,半工半读完成了中学教育,为躲避日本人拉夫当过临时教员,因为拒绝改日本姓又愤而辞职。在父亲的鼓励下,他跟台中师范的一位老师学习北京话,这给他后来在祖国大陆工作提供了许多方便。 台湾光复后,因为父亲遭当局通缉,李韶东和父亲先后离开台湾。他先后到过山东和上海,最后在黄浦江畔安家落户。1984年,曾担任宝钢工程指挥部外事处副处长的李韶东离休。如今,老人虽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身体健康,闲时喜欢打打乒乓球,还常以自行车代步。 自从1948年离开台湾,李韶东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但是从常来探望他的妹妹、侄儿和岛内朋友那里,他关注着家乡的种种变化。“我不是不想家,可作为一个台湾人不能方便地来往两岸,我心里总有些难受。”老人说,他想把50多年后的第一次回家,留在两岸实现“三通”之后。
告阿扁书:浪子回头金不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