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威风风 齐威风风
关注数: 61 粉丝数: 64 发帖数: 8,546 关注贴吧数: 13
陆上霸主。海上小霸王---春秋战国唯有大东帝齐国 齐国不仅是陆地霸主,也是海上强国。因为齐国在成为天下霸主的同时,非常重视海上的发展。齐国三面环海,沿海百姓多从事渔业、盐业的生产,必然将触角伸向海洋。其根据地就在琅琊(今胶南琅琊至灵山卫)、转附(即之罘,今山东烟台市北)一带。此外,还有安陵(即灵山卫故地)等商港,成为通往各国的海上门户。而造船早在原始社会即有之,进入奴隶社会后更为发达。在齐建国前,莱、夷等地的先民“籍舟楫之利,渐多渡海而北”( 1983年第3期《博物馆研究》)。而齐国的始祖太公尚,原籍就是琅琊艅(即今胶南市琅琊台附近)。据《史记》记载:周武王九月,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太公命令:“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音:cang shi,水兽名,善奔突,能覆舟。此处是以苍兕名官,职掌舟楫,使居官者尽其职守,常以苍兕为警。),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是时,不期而会孟津者八百诸侯,充分显示了姜太公具有水战和水上活动的经验,为他以后受封营丘使齐国成为海上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公元前807年,诸侯伐晋时,齐文公(公元前815年~前804年)亦曾“方舟设附,乘桴济河”(《国语》)。在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后,掌管征伐大权,他曾考虑南伐、北伐 、西伐,管仲献策“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国语》卷6“齐语”)。就是要在战争中,充分利用海滨地、海湾、海港、海岛作为屏障和根据地,而青岛的琅琊一带海岸就是其理想之选。在齐桓公时代,其兵力就曾数次进入渤海北伐救燕。齐景公(公元前547年~前490年)即位后,重用晏婴等人实行改革,国势更为强盛。齐桓公和齐景公都曾先后乘船从北边转附,经朝舞(今荣城成山头),南到琅琊,都是沿齐国的海岸航行,每次均在2000里左右。特别是齐景公“乐而忘返”达半年之久,怕下属劝他回去扫其游兴,乃“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说苑》卷9“正谏篇”)。这说明了当时齐国海上船队的规模是很强大的,而且对所经海域的潮流、岛礁、潮汐、气候等相当了解。春秋时,在吴、越、齐三国中,齐国堪称为“海王之国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