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fallen wanfallen
关注数: 16 粉丝数: 70 发帖数: 1,964 关注贴吧数: 7
关于《满江红》是岳飞原创的最有力证据 其实《藏一话腴》和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谢昭雪表》,已经表明了在南宋时期出现的文献中已经提到了岳飞创《满江红》,下面这段则提供了最直接和有力证据,甚至还原了岳飞创《满江红》的原貌: -------------------------------------------------------------------- 1995年,陈非先生展示了有关岳飞《满江红》词的新发现。据介绍,1986年在浙西江山县发现了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其卷十四之《诗词歌赋》集中载有岳飞于绍兴三年(1133)赠主战派大制参祝允哲的《满江红》词及祝允哲的和词。须江是江山县的古地名,郎峰祝氏是唐宋望族,祝允哲曾任大制参,提督荆襄军务,曾上疏高宗,愿以全家七十多口乞保岳飞,由此证实他们关系非同一般。岳飞题为《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其词云: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的和词题为《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其词云: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世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很显然,流行于世的《满江红?写怀》是岳飞在自己所作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祝允哲词中的部分词语、意境,修改后的定稿。其中,祝作“徒劳说”,在岳词中演绎为“空悲切”;祝作“贺兰山窟”,在岳词中改作“贺兰山缺”;祝作“万世功名归河汉,半世心志付云月”,在岳词中演绎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祝作“朝天阙”,在岳词中直接搬用,把原作低沉的“解郁结”结尾,改得奋发昂扬。 岳飞本非词家,他写词只是在一定场合里抒怀言志,并没有自成一家、流传千古的非分之想,因此反复修改、使用自己的旧作,和把他人的词语、意境融入自己的新作,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修改后的《满江红?写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成为了抒发爱国情怀的千古绝唱。
看《正者无敌》,让我想起袁督师和关宁军 虽然电视剧有一定虚构成分,但冯天魁领导的川军66师(原型是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是一支钢铁之师,冯天魁更是一位铁血将军,足可对比关宁军和袁督师。 抗日战争的初期与天启末年后金进犯的情形颇有些相似,国军无能,组织涣散,战斗力低下,面对人数远少于已方的日军,几乎组织不起有效抵抗,节节败退,日军短短几个月内便横扫华北大片土地,华东地区的上海南京也相继沦陷,民族危机空前。回想天启末年,努尔哈赤也是以少量的精锐部队横扫辽东大片土地,直接危及大明。 冯天魁坚定要求出川抗战,千里入援,又与袁崇焕一个小知县主动要求出关对抗后金何其相似。 在很多危急时刻,冯天魁的川军都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角色,他领导的军队是国军队伍当中极少数能和日军对抗的部队之一,多次阻挡了日军精锐师团的强悍进攻,并给与重创。 在这当中,冯天魁的川军还要面对军饷弹药不足,友军背叛,上司逃跑撤退等艰难情形,电视剧最后是川军在友军大部队撤退的情形下,在山东藤县一带,不到两万的部队陷入几倍于其的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包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依然坚守誓死阵地,(这又可对比高第大部队撤腿,袁崇焕独守宁远),为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冯天魁曾斩杀了一个不听指挥,临阵脱逃的同级别的国民党中央军官员,并获得李宗仁和蒋介石的认可(这人其实也算得上是蒋介石的嫡系)。 不已成败论英雄,冯天魁(王铭章)的川军虽然未曾收复过失地,但其怀着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在民族和国家最危难的时刻,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决然跟敌酋对抗到底,并在在山东滕县上演了一场被李宗仁先生称之为台儿庄大捷前最光辉的序幕战,其作为民族英雄将被永远载入史册。
关于广渠门京营军是否出战---再抽王者不臣 几日来,有一名叫王者不臣的袁黑以其无知,无脑,无耻的言语和行径在袁吧里臭名昭著,继“王之臣是唯一能拯救大明的人”,“广渠门之战后金军只有三千”等弱智神论被众网友抽得体无完肤之后,再次抛出京营军在广渠门作战的荒唐结论。 那么广渠门之战京营军是否出战呢?-我们可以从几方面加以分析论证 1. 从相关史料对当时作战情景的描述分析 【辽西入卫】拥众直突东南角,我兵奋力殊死战奴,奴奔北,见前处有承等兵,方立马无措,若承等合力向前,则奴已大创,不意承等徙阵南避,翻致奴众复回,径闯西面。一贼抡刀砍值公,适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公或免。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我兵亦倍奋砍杀,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直追贼至运河边。贼忙迫拥渡,冰陷,淹没者无数。此一战也,自午至酉,麋战三时,杀贼千计,内伤东奴伪六王子,及西虏名酋都令。我兵亦伤亡数百。 【崇祯实录】所载:袁崇焕令都司戴承恩择地广渠门,祖大寿阵於南、王承胤等阵西北、崇焕阵於西待战。午刻,有骑兵突东南,力战稍却;承胤竟徙阵南避。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帅兵追虏於运河,虏酋精骑多冰陷,所伤千计;京兵亦伤失数百人 【朝鲜仁祖实录】所载: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弛进京城,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贼直到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 ============================================================== 很显然,以上史料均未出现任何关于京营军作战情形的描述,如果按王者不臣理解的,施袁两位京营军携带战车8千人高调出征在广渠门,并且主要依靠他们的力量打退后金的话,那么相关史料一定会对其重笔书写,但是我们看【崇祯实录】的布阵: “袁崇焕令都司戴承恩择地广渠门,祖大寿阵於南、王承胤等阵西北、崇焕阵於西待战”---这里压根没有提到京营军,所谓“互为犄角,相机堵截“的京营军排兵布阵也根本未出现。 再看【朝鲜仁祖实录】关于将士战功的描述:”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仍旧无我们可爱京营军的身影 这又如何解释,莫非朝鲜人和【崇祯实录】的编撰者跟我们的施袁两位大人有仇? 2.王者不臣拿《辽西入卫》中“得南面大兵复合,贼始却”的记载,认为南面大兵就是京营军,这恰恰让其狠狠的自抽了一番,因为正如书中记载以及分析【复合】两字的含义,南面大兵就是祖大寿的部队,证据如下: 1)《辽西入卫纪事》:公正在布阵,其【祖帅正兵镇南面】,副将王承等列西北,公与余扎正西,阙东面以待敌…“拥众直突东南角,我兵奋力殊死战奴,奴奔北”… ”承等徙阵南避,翻致奴众【复回】,【径闯西面】(这里与【清太宗实录】记载余三贝勒不趋右偏,由【正路入】完全吻合) -------------------------值得注意是这里的又出现了一个“复”字,很明显是重新过来的意思,这与”得南面大兵复合”的“复”字在同一书中如此相邻的两次出现,很显然作者周文郁是表达同一个意思,而不是王者不臣胡扯八扯的隔了几万年的《战国策》的意思。 2)《崇祯实录》所载:袁崇焕令都司戴承恩择地广渠门,【祖大寿阵於南】、王承胤等阵西北、崇焕阵於西待战。午刻,有骑兵突东南,力战稍却。
关于斩首数量—给袁黑的一记响亮耳光 众所周知,袁黑时常挂在嘴边,嚼咀到发臭还不嫌烂的一句话:袁崇焕有啥功绩,终其一生区区斩首268级(宁远之战)而已,一个误国庸臣,而我家“海上长城”如何如何….,硬是对史籍上关于这场战斗实际情况的描述,比如后金抢尸焚烧,后金方面关于伤亡记载,国际友人的现身说法置若罔闻。----关于这点,袁吧的诸位同志们讲事实,摆道理,从各方面苦口婆心的进行科普教育,但最终对牛弹琴,无济于事,甚至闹出了要在战斗结束后提镰刀割死脑袋的可爱笑话。 似乎在他们眼里,古代军事历史上,斩首数量就是衡量军功,衡量战斗意义、成果和作用的唯一标准。 于是带着这个所谓的“标准”,我查阅了公认民族英雄岳飞关于斩首的相关记载— 对岳飞有一定了解程度的人应该知道清水亭之战 清水亭之战是岳飞奉“诏令就复建康”后的第一仗,也是岳家军驻军宜兴以来和收复建康府过程中所少有的一次大仗和硬仗,岳飞也因此而受到朝野所瞩目,终于由一名默默无闻、无所归属的“偏裨”将领,一跃而成为朝廷寄方面重任的将帅,可以说是岳飞一身抗金事业的转折点。----从这些方面看,与宁远之战有很多相似之处。 《宋史·岳飞传》是这样记载清水亭之战的: “金人再攻常州,飞四战皆捷。尾袭于镇江东,又捷。战于清水亭,又大捷,横尸十五里。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兀术奔淮西,遂复建康。 ”注意这里的“又大捷,横尸十五里” 《宋史·岳飞传》的蓝本是章颖《经进鄂王传》,后者又出于岳珂《鄂王行实编年》。岳珂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 建炎四年 ] 夏四月,金人再犯常州。先臣 ( 按,岳珂对其祖父岳飞的自称 ) 四战皆捷……复尾袭之于镇江之东,战屡胜。诏令就复建康,乃亲将而住。二十五日,战于清水亭,金人大败,僵尸十五余里。斩耳带金、银环者一百七十五级,擒女真、渤海、汉儿军四十五人,获其马甲一百九十三副,弓箭、刀旗、金鼓三千五百一十七事。五月,兀术复趋建康,先臣设伏于牛头山上待之。夜令军衣黑衣混虏中,扰其营… 注意这里的“斩耳带金、银环者一百七十五级” 于是乎,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1.南宋时期所谓的大捷只不过斩首175级 2.尸横十五里=斩首175级 3.宁远之战斩首268级,远高于清水亭之战的175级,明末时期的败仗(袁黑语)从战斗成果来看远高于于南宋初年的大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