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_100 高山流水_100
同舟共济,相互成为朋友吧!
关注数: 165 粉丝数: 122 发帖数: 27,504 关注贴吧数: 13
2014金九银十---------再论房价趋势 经济新常态下,房地产行业将怎么发展?短期内普通市民还值得房地产投资吗?地产企业应该怎样适应新常态?25日下午,在一个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目前房子已经多于需求,房地产增速会下滑。 25日下午,华商报官方微信墙上就有不少用户提问专家,3到5年内中国房地产到底怎么走?马光远被主持人第一个点名提问。 他认为,支撑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四大因素都变了,以前买房的人开始卖房了,买卖关系逆转,房地产更需要创新,抓住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过去房子不够,如今这个基本面已经改变了,房地产增速会下滑。“现在大多数都在卖房子,谁来接盘呢?”他反问。“如果房企竞争力、拿地能力、运作能力、资金能力都不错,可以继续做,但没进的千万不要再进,市场竞争已经很残酷了。未来资金杠杆很高、现金流很紧张可能得考虑存活问题。”马光远表示,5年后,80%的开发商可能面临关门或转行,剩下20%。未来10年是房地产行业非常好的竞争机会,不能整天讲故事,需要用心、安心做房地产,要创新。做足专业化,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在做文章。 马光远直言,根据个人调研,中国80%以上的城市最大的问题是房子太多,西安算不算20%的呢?一定算,实事求是讲,中国20%的城市未来一定人口流入,人口流入一定有购房的需求,这些城市的房价不会出问题,短期的下跌一定会上升,陕西有几个20%的城市,房子够还是不够要看存量,也要看未来人口的增量。“起码可以讲,跟过去10年比,思考房地产的逻辑完全不同了。”他说:“普通市民除非刚需,三到五年内最好看住现金”。
政府让丈母娘不可理喻 2006年回国之后,定居上海,却一直没有买房。期间虽然房价翻番,但是我并不惊慌失措。首先是已经骗到老婆在手,没有了丈母娘的压力;其次是孩子也不在身边,租房子住在学校里,生活很简单很方便,没有买房子的冲动。 但是最近几年,小孩子慢慢变大。上海户口的优势逐渐显现。特别是网上前一段闹得纷纷扬扬的异地高考一事,让我认真考虑了一下要不要把小孩的户口迁入上海的事情。为了咨询这事,我询问了学校(我目前是学校的集体户口),**局等等相关机构,得到的答复如下:按照政策,我的小孩可以迁入上海的前提条件是我必须在上海买房子! 我不明白,为什么上海市政府要制定这样的规定,把我的小孩能否迁入上海和我在上海有没有自己的房产挂起了钩来。 我并不想挑战户口制度。我知道,这个割裂城乡的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户口制度早就被人骂得体无完肤,但是它还屹立不倒,必定有强大的利益纠葛在其身后。就像是林肯总统面对的黑奴制度,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其变革非我等可推动。 我也不想挑战子女能够随父母落户的政策。因为我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我的上海户口意味着我的孩子可以随我落户上海。事实上,我的好多同事都是左手牵着老婆,右手牵着孩子,一家三口把户口迁入上海,落户在学校的集体户口,并没有因为他们在上海没有房产而不能落户。但是一旦出现我的情况,我已经是上海户口,而想把外地的子女迁入上海,就被莫名其妙的要求在上海市买房。 我相信,我遇到的仅仅是这个庞大的城市管理制度中的小小一个问题。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的新上海人会遇到形形色色不可理喻的条例规定,把生活中的琐事和房产联系在一起,被要求购买房子。所以,我不相信舆论说的“丈母娘需求”,也不相信传说中的“中国人天生喜欢不动产”,我相信,如果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不把教育,医疗,户籍管理等等作为一个普通上海人都能享受的社会福利和具体的一个房产挂起钩来,那么房子就会慢慢回到它本来的价值。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不可理喻的政策,没有不可理喻的丈母娘。政府在房子上为人的附加了那么多的价值,却把买房子的责任推到了丈母娘身上,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把房价降下来呢? 这就好比上海拍卖的车牌价格,是人都知道,9万元的价格绝对不可能是那么一块小小铁皮的价值。小小铁皮为啥能卖到那么高的价格呢?那是附着在其上面的行车权利造成的。所以,降房价不可能通过增加税收实现,而应该通过减少附着在房子上面的权利着手。
回家的困惑:人在故乡为异客 回家,对于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人而言,有着神奇的魔力和巨大的诱惑,并且,这也是人们朴素、真诚且自然的情感。不过近些年来,回家,似乎成为一个极其纠结的动词。回到家的各种困惑,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头疼的问题。   近些年,每当春节来临,“恐归”的话题总会被翻出来炒热。那些刚步入社会、展开生活的年轻群体,面对回家的诱惑,脚步变得迟疑、彷徨。   这是为何?从物质层面而言,恐怕是挣钱能力无法跟上消费的脚步。每个人的成长,都受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关切,作为反哺,回家总要买点礼物来承载感恩之情的表达。但这些,都是要真金白银的。父母兄妹、七姑八姨,虽然礼物不贵重,但是对于许多近乎“月光”的年轻人而言,还是不小的压力。当然,更重要的是人情往来,随着同龄人进入婚恋阶段,各种“红色炸弹”总能将你的荷包掀得狼狈不堪。   当然,对于年轻人而言,回家更大的困惑,还是故乡人对你异乡境遇的不理解。面子,真是既虚伪又真实的东西。回到家乡,“买房了吗”、“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升职了吗”……我们可以理解这种善意的关切,但又有谁来关注这个时代困窘的大多数年轻人的境遇。房价高企、情感不再纯粹、养儿不易、上升通道逼仄……默默地承受着这个并不那么合理的社会带给我们的一切压力和苦痛,还得面对如此善意的诘问,那种尴尬和无奈,冷暖自知。媒体近来报道的“悲催族”,他们的悲催恐怕正是逼仄青春的写照。实际上,结婚、生子、升职、买房……即便是父母不善意的催促,我们也着急的。但身处生活的泥潭,这样的善意只能平添焦虑。   而情感层面,就更加纠结了,也是我感触最深的。选择了颠沛流离的闯荡,本以为故土情结会愈加深厚。可现实的感受却是,没有回家之前想家,回到家又会不适应,很想迅速地离开。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