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聪星 天聪星
关注数: 1 粉丝数: 9 发帖数: 469 关注贴吧数: 11
风水之气 (转贴) 气是风水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传统风水学理论体系是围绕着对气的描述而建立起来的。气的概念有多个层次,一直被古人或虚或实地运用着,明白了气就等于明白了生命以及风水的全部奥妙。 世界万物林林总总,纷然杂陈,各自呈现不同的存在特征。如何把大千物事熔铸为一体找到内在的统一性,从而形成对世界的一个整体把握是人类认识整个世界的第一步,也是哲学认知的开始。古人把气作为世界的本原,以为气的升降沉浮凝聚稀释形成了气体液体与固体等各种物体存在态势。《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未形,……故曰太始。太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这与郭璞《葬经》中对气的界定是一样的:"夫阴阳二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关于气概念,与古希腊时期的“水”、“火”等原始哲学猜测没什么层次之别。不同的是,西学渐渐主客二分,走向了对实体性本原的研究道路,而中学在最初肯定世界的物质性本原之后慢慢趋向了功能、虚拟的描述道路。 早期的风水理念里,气就是最基本物质,世界统一于气。于是古人在不同中找到了同,事物与事物之间建立气的同一性,能够互相流转迁变而不失其共同的本质。但是在具体运用气的理论描述龙穴砂水的时候,气的概念就慢慢变得与中医的气、经络等概念一样,不再是实体而更多是一种效果一种能量轨迹,气的实体本身已经不存在,存在的不是气而是其代言人:具体的各类物事。事物统一于气,但不是说事物由气粒子组成。当风水学展开论述的时候,气让位于具体的山水草木及各种建筑而成为一个虚拟的概念,所谓“气寓于形”。气的哲学概念最终没有转化为原子分子等西方的实体概念,而是代之以阴阳五行八卦等第二级属性概念进行理论演绎,现在很多研究风水的非要把气描述为什么精微粒子或是什么特殊物质都有失传统文化的超越高迈。没有走向实体性研究的传统哲学,在西学看来是粗疏与玄虚不实的,但正是因为没有充分发达的实体性研究所以才能更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够始终站在整体全局的角度来处分析处理任何一个所谓的“具体事物”,才能形成从自然的山川河岳看到了人生的成败毁誉的风水绝学。 气的论述就像有与无的思辨一样。无中生有,有无相生,你能说无是一种粒子吗?老子的道是一种精细物质吗?古人说无本是想找到具体事物的本原,但最终无被描述为一个虚拟的本体,思考到无的境地时,程序思维运行到死角、理性已经穷尽。无的归宿不会是上帝,尽管上帝已经比万有足够“形上”了。无——把世界的根源问题探讨止住了,实体的本体问题被规避、消解、甚至屏蔽,刻板的理性到此止步。老子之后尽管也有很多学者用气本论等取代或说是意在让这个略显飘渺的道找一个实体的基础,但是在易经术数里本原问题终究还是没有走上实体的道路。其他具体学科要想研究、找到应对现实问题的技术就必须对无适当实体化。如,风水的气就是一个游离在虚实之中的一个虚拟实体。风水要解决实际的贫富贵贱问题,那么它操作、研究的最终是“实体”的山水——这是本学科的根基、统领,必须进行实化:打着气的一统万物的旗号研究沉浸在具体的山山水水之中。经云:“形止气蓄。”有什么地形就有什么样的气,气寄寓在形中,它已经“物化”,气于是从最初实体的设定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个虚拟的实体概念。中医里也遵循无的哲学,它的经络、脏腑概念必须既实亦虚。穴位是固定的,经络运行是没有解剖依据的,脏腑有实体,但运行是气化的。无的哲学思辨使我们不再迷恋什么超越、什么神秘、上帝等等,我们只是对“根本”没有多少兴趣,大千物象无时不刻地在实现着根本的内容,但我们不想唯心地设定什么“实体”是这个世界的本体。有了无,其他学问才不至于迷惑,有了根。具体学科研究的有无相生是形下的“道之用”,不是哲学上的思考。大多数人把有无相生解释得太形而下,有失古人本旨。气的风水虚拟设定使得风水研究不会走向玄虚神学,反而使风水有了坚实的唯物基础。无一统天下,有了无世界就可以求同,万物之间再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天下大同是可以的,民族大融合始终是趋势,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愿望更可以是现实,千里姻缘、萍水相逢、一见钟情尽皆合理。正是因为虚拟地运用了气——无的次阶概念,才使我们更尊重具体事物本身。尊重事物本身吧,因为那就是本性所在,那表面的形象就是实质。山还是水还是水,但山水是流淌着的鲜活着的,山水的生命必然会流向另外的生命个体,包括人。标榜物质粒子的构成而执着于山水,山水就不会与人沟通,顶多是机械物理的相互作用论——西方建筑哲学。风水实践包括传统文化实践的终极目标说明唯物唯心之分仍然是形而下的功夫,那种区分只需要交给具体学科去研究。易经文化早已经消解了唯心唯物问题,我们不是反对唯心唯物的马列经典理论而是旨趣与之有异,思维方式大相径庭罢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