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之瞳🌌 钻石蒙尘
关注数: 20 粉丝数: 12 发帖数: 425 关注贴吧数: 13
说一些一直想说的话 这些内容都是我自己看《哆啦a梦》时对剧情的一些想法,比较琐碎难以写成文章,因此集中到一帖。 1.《蛋壳中的静香》中出木杉对静香“告白”可能是出木杉在临场做戏,毕竟此时他面对的是受道具影响不正常的静香。非常情况就要用非常手段,这种情况下想要在不伤害静香的情况下将她稳住唯一的办法就是先答应她,再讲道理。等静香清醒了自然有她自己的判断。最后静香那句“喜欢”多半也是出于感激。 2.《白银三剑士》静香初次在梦中与大雄相遇时可能没有认出大雄,至少没有把眼前这个自称白银剑士的大雄与现实生活中那个与她朝夕相处的大雄结合起来(或者说梦中的静亚公主并没有现实中静香的记忆),于是才有了那句“还好我离家出走了”。 3.大雄所做出的改变主要来自于自己的自省自悟,外界的帮助(基本上就是打鸡血)作用不大。哆啦A梦只是作为一个大环境大背景,很多时候不是哆啦A梦帮大雄怎么样而是大雄在有哆啦A梦的前提下会怎么样。有些人只因为哆啦A梦的一两件道具就把大雄为成长所付出努力全部归功给了哆啦A梦是很不公平的。如果哆啦A梦不来,那么一定会有类似的角色出现并填补其位置,历史会走上一条不同的路最后殊途同归。 4.关于大雄与静香间的感情,有些人认为两人在冒险前并无情意,大雄是靠道具逐步走近静香的。我个人认为两人在冒险之前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就已经积累了初始的感情,这种感情在之后的冒险中迸发了出来,然后进一步推动两人日常交往形成一个闭环。道具(或者哆啦)在此过程中是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或者说作者是把大雄静香感情积累的过程以两人玩哆啦A梦的道具的形式表现出来。两人之间是先有感情基础然后才在一起玩道具,而不是一起玩道具玩出了感情。道具是虚的,两人间的感情才是实的。 5.结婚前夜静香的疑问,有人认为这是静香当初求婚时并没有考虑到大雄能否承担一个家庭。而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新婚之人面对未知的未来所流露出的恐惧,与大雄的能力无关。毕竟结婚之后之前的一切条件都变了,静香这里感到不安而寻求长辈建议很正常。 6.关于静香和出木杉,两人其实各有各的路,在自己的路上互相尊敬,互相欣赏,互相祝福。有些人只看到他俩亲密,就觉得他们肯定有那层意思,显然是八卦心太重了。
客观看待静香与出木杉之间的关系 最近一期新番静香与出木杉对望的镜头可谓是拉足了各位吧友的仇恨,这一幕的编剧理所当然的就被集火了。编剧夹带私货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回过头想一想,静香与出木杉之间亲密镜头真的不可接受吗? 首先明确一点,静香在小学阶段对所有与她亲近的人都只是朋友关系,包括大雄和出木杉。只不过静香与大雄之间除过朋友之外又有特别的情愫并最终转化成了爱情,而与出木杉则一直是朋友关系。这是后话。 既然只是朋友,那么静香与出木杉之间所谓亲密的镜头就可以理解了。一起写作业、去图书馆、游泳、写生、郊游都是正常朋友间的交往活动。这里我想着重提一下静香与出木杉交换日记,这种行为看似亲密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朋友之间的一种相互了解的手段,静香通过日常玩耍和冒险了解大雄,自然也可以通过交换日记的手段去了解出木杉,这之间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问题。没准正是因为交换日记才让静香知道自己和出木杉不是一路人,所以在交往中保持了距离,而不像和大雄那样可以吐露心声(个人认为静香有时对大雄粗暴也是两人之间过于熟悉的反效果)。至于送围巾,静香也说了,是对出木杉对其辅导功课的感谢,并没有别的意思。 在《哆啦A梦》漫画中,有一篇堪称雄静党噩梦,那就是《蛋中的静香》。这一篇的内容这里不做赘述,重点是出木杉的那句话。个人认为那番话也不是出木杉对静香说的,而是作者借出木杉之口告诫大雄的(也是剧情需要的,退一步讲当时的情况首先是要稳住静香,反正他当时说的是“喜欢”而不是“爱”,管当时静香怎么理解,这也是工具人的作用)。出木杉与静香确实互相喜欢(理由众所周知,静香与出木杉的人设本来就是讨人喜欢的)但只是朋友间的喜欢。两人的喜欢也都是片面的:静香只是喜欢出木杉的知识、能力、及一些观点,而不是他这个人(个人认为小学时代静香与出木杉亲近的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大雄不争气);出木杉也只认为静香是个温柔的女孩子(静香从未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现给出木杉),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出彩的的地方(至少学生时期,成年后态度或许有改变)。所以他们只能是朋友,正因为只是朋友(还是关系比较远的朋友),所以出木杉没有对静香有过多付出,所以在大雄与静香结婚时并不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真搞不懂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要搞三角恋爱。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给某编剧脱罪。静香有很多朋友,但她只有一个爱人,那就是大雄。友情和爱情是有明显界限的,请某些人不要忽略这条界线一味的搞暧昧。不要在大雄与静香的感情之间,滴一滴名为出木杉的芥末油。
《男女互换的故事》想表达的 如果把世上所有的兴趣爱好视为一个个样本点,样本点集合记为样本空间,每个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样本空间中随意选取自己的爱好。那么,《哆啦A梦》中展现的社会就人为的在整个样本空间中画出两个互斥的集合,一个是“男孩子该做的事情”,记为A;另一个是“女孩子该做的事情”,记为B。并人为地列出几条规则:男孩不能做B中的事,女孩不能做A中的事。男孩必须会做A中的事,女孩也必须会做B中的事。如果不遵守就会被他人排斥。 具体到《男女互换的故事》,现在把大雄的爱好视为C,静香的爱好视为D,C与D都属于样本空间,D与AB都有交集但又不包含AB且包含一部分E,C与AB都没有交集只包含E。再将与换身后静香玩的男生视为A,与大雄玩的女生是视为B,就有了静香换身后如鱼得水,大雄换身后依旧不开心的剧情。 从剧情上看静香似乎更适合当男孩,但其实静香换身后的快乐纯属侥幸,只是因为她的一部分爱好恰好与A重叠(A∩D记为F),而她换身期间所参加的“男孩子的活动”恰好都属于F。但着F不代表静香的全部,也不代表A的全部。如果胖虎小夫当初邀请静香(换身后)去捉青蛙呢(静香讨厌青蛙)?又或者以大雄面貌示人的静香买了一个新的洋娃娃又恰好被胖虎小夫看到了呢(静香喜欢洋娃娃)?估计静香就笑不出来了。 藤子老师所要反对的,就是那人为画出的A与B。静香就是静香,大雄也就是大雄,这不是传统的男女观念能分清的。静香不想做“女孩”,大雄也不想做“男孩”,他们都想以自己的方式轻轻松松的生活。这一话的真正主旨应是:无论男孩女孩,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静香其实是在逃避自己身为女性的事实)。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从《宝葫芦的秘密》看哆啦A梦的结局 1958年,一个叫王葆的小学生从湖里钓起一个无所不能愿意为他做任何事的宝葫芦。两年后,同样是小学生的野比大雄遇到了哆啦A梦。王葆与大雄有很多相似之处(顽皮、不用功、怕麻烦),也都获得了神奇生物帮助(宝葫芦拥有神力,哆啦A梦拥有很多道具)。宝葫芦帮王葆办事却总是搞砸,大雄用哆啦A梦道具却经常让自己更倒霉。最后王葆明白想要获得成功和别人的认可,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宝葫芦也因此离去。那么哆啦A梦呢? 《宝葫芦的秘密》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创作的一篇童话。相比《哆啦A梦》,它的人物设定与故事构架非常柔和,不像《哆啦a梦》那么极端,完成度也更高。少了一分无厘头搞笑,多了一份淳淳教导,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思考起来。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版《多啦a梦》,因为它的叙事主体是人,人是要成长的。《哆啦A梦》的叙事主体是道具,用完一个换一个,再加上更加天马行空,因此给了作品极为强大的生命力。 这世上没有完美。《哆啦A梦》一直在吃基础人设的亏。之前大家的关注点是多啦a梦的道具因此人设问题并不突出,而现在当道具变得乏味(主要是时代变了)人们开始关注背后的人物时它的短板就暴露无遗。《哆啦A梦》若想继续健康走下去就必须对其人设进行优化甚至重塑。这也是优等生的补考吧。
浅析大雄生活的环境对其性格的影响 生活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孩童时期。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谁是天生的弱者。我们所见到“人”的表现,其实是内在性格与外部环境的共同演绎。大雄在生活中表现那么无力,也必然与其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如果大雄周围同龄人的生活环境是普通难度,那大雄的就是困难难度。 即将上小学的大雄,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孩子,并没有什么负面情绪(第一次药片)。而这样的孩子到四年级哆啦A梦来却变得懒惰甚至厌学。这中间四年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只能通过四年级大雄周围人对他的表现来略窥一二。 胖虎与小夫对大雄几乎无恶不用其极,不仅嘲笑他的缺点,还故意制造事端让大雄出丑甚至孤立大雄。而喜欢大雄的静香也不能完全理解他,虽然也会为大雄说话但大多数情况对大雄是冷淡乃至作壁上观(这个我以后展开讲)。而哆啦A梦与大雄的父母也经常忽略他的感受(教育方法也有问题)。将这些表现前推至大雄小学前半段,大雄的遭遇就出来了。 首先得承认,大雄学东西慢。但这并不代表大雄笨,只要合理教导并付出努力给予多一点时间大雄也能学会并不比别人差,更不会掉队。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大雄学的慢并没有人去帮他,指导他,迎接他的只有胖虎小夫无止境的嘲笑与侮辱(其实他俩也学的不怎么好,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就算大雄最后做到了也没有人表扬他,大家只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而忽略大雄为此付出的努力。 以大雄的运动问题为例,大雄经常因为运动问题而被胖虎小夫卡脖子挤兑,但真的是因为大雄运动不好吗?平心而论,除了学校的体育课目,大雄他们平常课外举行的诸如棒球、羽毛球、游泳等活动更像是一种游戏。与竞技体育相比更注重娱乐而非输赢与个人能力。因此大雄运动不好有时只是胖虎小夫用来排挤大雄的借口。此外,单就游戏来说也有很多种,也有大雄可以和众人一起玩的游戏,并不一定非得玩那些运动项目。大雄也对那些项目不太感兴趣,也不是他的长处。这也怨不得大雄,每个人之间天分都不一样,都有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事,那些运动项目也不是刚需。但小镇里孩子之间的规矩制定者是胖虎小夫,他们给孩子们制定的游戏规则恰恰是大雄的短板,并且用自己的暴力付诸实际。 而大雄能躲吗?不能。大雄的能力不能说它偏门,只是好巧不巧的他身边恰好没有与他同兴趣的人。就算有(比如静香),在周围大潮流的影响下也不能和他放开玩,有时还会顺应潮流。为此大雄是退无可退,只能迎头而上。 于是乎,大雄原本自己的发展轨迹就这样被胖虎小夫打乱了,被迫用自己的短处挑战别人的长处。既然不是长处就有犯错的时候,而大雄犯错的时候胖虎小夫想到的并不是帮他,而是嘲笑,有时甚至故意让他出丑,通过排挤他来显示自己的强大。而大雄对此没有选择,只能拼命打磨自己的短处使自己达到标准,否则就得不到尊重。在没有合理教导的情况下其难度可想而知,偏偏大雄学东西慢,出成绩所需的时间被拉长。而胖虎小夫就在此期间疯狂的往大雄心上钉钉子,就算钉子后来被拔掉但眼儿还在。就算大雄最后拿出成绩赶上了他们也不会表扬他以让他重整心态。最后情况是大雄吃力不讨好,热情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被磨没了。在游戏上的挫折心态逐步扩展到其它方面,最终结果是大雄全领域发展严重受阻,最后跟不上而掉队,此时胖虎小夫又进一步孤立大雄,让大雄彻底失去斗志一个人自生自灭。在此期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他,或者想帮但方式不对效果不好又进一步加重了大雄的挫败感。 胖虎受委屈,有他一身蛮力帮他;小夫受委屈,有父母的金钱与人脉帮他;静香受委屈,自然有人帮她 (大雄)。大雄受委屈呢?对不起,哆啦A梦来之前,只能把苦水往自己肚子里咽。没人愿意听他倾诉,没人愿意了解他内心真实想法,没人愿意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遇到问题向来都只是大雄退步,忍让,承担一切,这仿佛已经成了一条潜规则。此时静香出于不理解而对大雄的冷淡与旁观无疑雪上加霜,唯一能理解大雄的只有奶奶,而此时奶奶已经不在了。 幼苗长期受压不矫正,长歪是必然。在此情况下大雄首先产生不自信,继而自卑,失去干劲。然后演化出懒惰,不想做事(其实是不想被嘲笑),导致各项成绩一落千丈,渐渐被其他人疏远。然而大雄并没有完全心灰意冷,其内心依旧渴望优秀,希望被他人认同,也为此做出努力,但别人都不欣赏他的努力。正常努力没用,那就恶作剧。还没用,那就求别人,这种心态在哆啦A梦来之后就变成了依赖。大雄的得意忘形,也是其自身自卑的一种表现。 《哆啦A梦》总体是愉快气氛,而这愉快的背后,是一个小男生不那么愉快的童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