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er1980 pieer1980
关注数: 57 粉丝数: 390 发帖数: 36,188 关注贴吧数: 16
邮票鉴藏知识:别把检验成品号当成版号 1月9日《中国集邮报》第3期第5版上发表了《初识“猴票”版号》文章,文中所列举的所有“版号”,均不是真正的版号,而是“检验成品号”。笔者早在1998年出版的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大型工具书中,关于“版铭研究”条目里,均有详细论述,仅“数字铭”条目就列有:版号、印刷日期标记(也称印刷日期号)、印刷张号、检验成品号。(更多精彩,尽在《中国集邮报》。请到邮局订阅《中国集邮报》,记住邮发代号:1—164。)   这里仅引用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中关于“版号”和“检验成品号”的论述:   “版号:即印版编号。它是表示印制同一种邮票的各个不同印版的号码标记。‘文化大革命’以前,北京邮票厂在雕刻版全张邮票的边纸上,常印有雕刻版的版号。新中国邮票的版号,有总版号和分版号两种:总版号是指印刷厂家对各块印版的流水编号;分版号是指印制同一枚邮票的数块印版的编号。”   “检验成品号:用打号机手工打印在邮局全张某个角上的蓝色或黑色阿拉伯数码。一般由5位数字组成,如‘10 123’,前2位数码为工号,后3位数码为成品顺序号。成品顺序号表示一包成品所含邮局全张的数量和顺序,以便于邮局分发和计数。”   “在版式研究中,检验成品号没有多大参考价值。对于使用期很长的邮票,依据打印数码颜色的不同,可以为区别成品出厂的先后提供参考。如普23邮票早期用蓝色油墨打印检验成品号,后来便改为黑色油墨打印了。”   由此不难理解,“版号”与“检验成品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集邮学中不能画等号的两个术语。   顺便再谈一下T.46《庚申年》猴票的发行量。这几年随着T.46猴票增值创出的神话,许多集邮者都在研究、查询它的发行量到底是多少,就笔者所看到的有如下几种:邮票目录上先是800万枚,后改为500万枚;邵柏林先生说的准确印量是443.16万枚;邮票公司刘殿杰回忆T.46发行量为438万枚;另有一种说法“不足400万枚”被李厚禄撰文时引用,未提及具体来源;笔者在撰写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时,曾亲自采访过原负责管理邮票发行工作的宋兴民先生,当向他询问T.46《庚申年》邮票发行量时,他十分肯定地说:“T.46猴票采用影雕套印,当时利用库存的雕刻版油墨来印,油墨用完后就停止了,除去废品后,仅有460万枚。”因此,笔者在撰写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时,采用了宋兴民先生提供的这一可靠数字。宋兴民先生当时是主管邮票发行工作的领导,掌握全面,他所提供的这一数字,应该说既可信又可靠。这是笔者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在同宋兴民先生接触中,笔者感到他对中国集邮许多事情门清,曾暗下决心,要挤出时间对他进行全面采访。为此,笔者购买了一包10盒索尼录音磁带,以备采访时录音。遗憾的是后来因笔者忙于多部著作,未能挤出时间再采访他。当得知他驾鹤西去后,真后悔呀!   鉴于T.46猴票发行量少,再加上当初消耗量大,其邮局全张存世量越来越稀少、珍罕。笔者在2013年1月出版的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续集,在“中国珍邮”条目中,将T.46《庚申年》邮局全张邮票列入中国珍邮行列。因为T.46《庚申年》邮票,按发行量为460万枚来计算,一个邮局全张为80枚,仅有5万多版。至今已发行30多年,绝大多数都被撕开销售掉了,所存整版票已十分稀少。这从近几年拍卖公司上拍T.46版票的数量,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按T.46整版票与“全国山河一片红”单枚票1比1比对,其在拍卖公司上拍的数量,远少于“全国山河一片红”,如此珍稀,名列珍邮,当之无愧。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耿守忠 杨治梅)
邮票鉴藏知识:别把检验成品号当成版号 1月9日《中国集邮报》第3期第5版上发表了《初识“猴票”版号》文章,文中所列举的所有“版号”,均不是真正的版号,而是“检验成品号”。笔者早在1998年出版的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大型工具书中,关于“版铭研究”条目里,均有详细论述,仅“数字铭”条目就列有:版号、印刷日期标记(也称印刷日期号)、印刷张号、检验成品号。(更多精彩,尽在《中国集邮报》。请到邮局订阅《中国集邮报》,记住邮发代号:1—164。)   这里仅引用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中关于“版号”和“检验成品号”的论述:   “版号:即印版编号。它是表示印制同一种邮票的各个不同印版的号码标记。‘文化大革命’以前,北京邮票厂在雕刻版全张邮票的边纸上,常印有雕刻版的版号。新中国邮票的版号,有总版号和分版号两种:总版号是指印刷厂家对各块印版的流水编号;分版号是指印制同一枚邮票的数块印版的编号。”   “检验成品号:用打号机手工打印在邮局全张某个角上的蓝色或黑色阿拉伯数码。一般由5位数字组成,如‘10 123’,前2位数码为工号,后3位数码为成品顺序号。成品顺序号表示一包成品所含邮局全张的数量和顺序,以便于邮局分发和计数。”   “在版式研究中,检验成品号没有多大参考价值。对于使用期很长的邮票,依据打印数码颜色的不同,可以为区别成品出厂的先后提供参考。如普23邮票早期用蓝色油墨打印检验成品号,后来便改为黑色油墨打印了。”   由此不难理解,“版号”与“检验成品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集邮学中不能画等号的两个术语。   顺便再谈一下T.46《庚申年》猴票的发行量。这几年随着T.46猴票增值创出的神话,许多集邮者都在研究、查询它的发行量到底是多少,就笔者所看到的有如下几种:邮票目录上先是800万枚,后改为500万枚;邵柏林先生说的准确印量是443.16万枚;邮票公司刘殿杰回忆T.46发行量为438万枚;另有一种说法“不足400万枚”被李厚禄撰文时引用,未提及具体来源;笔者在撰写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时,曾亲自采访过原负责管理邮票发行工作的宋兴民先生,当向他询问T.46《庚申年》邮票发行量时,他十分肯定地说:“T.46猴票采用影雕套印,当时利用库存的雕刻版油墨来印,油墨用完后就停止了,除去废品后,仅有460万枚。”因此,笔者在撰写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时,采用了宋兴民先生提供的这一可靠数字。宋兴民先生当时是主管邮票发行工作的领导,掌握全面,他所提供的这一数字,应该说既可信又可靠。这是笔者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在同宋兴民先生接触中,笔者感到他对中国集邮许多事情门清,曾暗下决心,要挤出时间对他进行全面采访。为此,笔者购买了一包10盒索尼录音磁带,以备采访时录音。遗憾的是后来因笔者忙于多部著作,未能挤出时间再采访他。当得知他驾鹤西去后,真后悔呀!   鉴于T.46猴票发行量少,再加上当初消耗量大,其邮局全张存世量越来越稀少、珍罕。笔者在2013年1月出版的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续集,在“中国珍邮”条目中,将T.46《庚申年》邮局全张邮票列入中国珍邮行列。因为T.46《庚申年》邮票,按发行量为460万枚来计算,一个邮局全张为80枚,仅有5万多版。至今已发行30多年,绝大多数都被撕开销售掉了,所存整版票已十分稀少。这从近几年拍卖公司上拍T.46版票的数量,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按T.46整版票与“全国山河一片红”单枚票1比1比对,其在拍卖公司上拍的数量,远少于“全国山河一片红”,如此珍稀,名列珍邮,当之无愧。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耿守忠 杨治梅)
邮票鉴藏知识:别把检验成品号当成版号 1月9日《中国集邮报》第3期第5版上发表了《初识“猴票”版号》文章,文中所列举的所有“版号”,均不是真正的版号,而是“检验成品号”。笔者早在1998年出版的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大型工具书中,关于“版铭研究”条目里,均有详细论述,仅“数字铭”条目就列有:版号、印刷日期标记(也称印刷日期号)、印刷张号、检验成品号。(更多精彩,尽在《中国集邮报》。请到邮局订阅《中国集邮报》,记住邮发代号:1—164。)   这里仅引用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中关于“版号”和“检验成品号”的论述:   “版号:即印版编号。它是表示印制同一种邮票的各个不同印版的号码标记。‘文化大革命’以前,北京邮票厂在雕刻版全张邮票的边纸上,常印有雕刻版的版号。新中国邮票的版号,有总版号和分版号两种:总版号是指印刷厂家对各块印版的流水编号;分版号是指印制同一枚邮票的数块印版的编号。”   “检验成品号:用打号机手工打印在邮局全张某个角上的蓝色或黑色阿拉伯数码。一般由5位数字组成,如‘10 123’,前2位数码为工号,后3位数码为成品顺序号。成品顺序号表示一包成品所含邮局全张的数量和顺序,以便于邮局分发和计数。”   “在版式研究中,检验成品号没有多大参考价值。对于使用期很长的邮票,依据打印数码颜色的不同,可以为区别成品出厂的先后提供参考。如普23邮票早期用蓝色油墨打印检验成品号,后来便改为黑色油墨打印了。”   由此不难理解,“版号”与“检验成品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集邮学中不能画等号的两个术语。   顺便再谈一下T.46《庚申年》猴票的发行量。这几年随着T.46猴票增值创出的神话,许多集邮者都在研究、查询它的发行量到底是多少,就笔者所看到的有如下几种:邮票目录上先是800万枚,后改为500万枚;邵柏林先生说的准确印量是443.16万枚;邮票公司刘殿杰回忆T.46发行量为438万枚;另有一种说法“不足400万枚”被李厚禄撰文时引用,未提及具体来源;笔者在撰写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时,曾亲自采访过原负责管理邮票发行工作的宋兴民先生,当向他询问T.46《庚申年》邮票发行量时,他十分肯定地说:“T.46猴票采用影雕套印,当时利用库存的雕刻版油墨来印,油墨用完后就停止了,除去废品后,仅有460万枚。”因此,笔者在撰写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时,采用了宋兴民先生提供的这一可靠数字。宋兴民先生当时是主管邮票发行工作的领导,掌握全面,他所提供的这一数字,应该说既可信又可靠。这是笔者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在同宋兴民先生接触中,笔者感到他对中国集邮许多事情门清,曾暗下决心,要挤出时间对他进行全面采访。为此,笔者购买了一包10盒索尼录音磁带,以备采访时录音。遗憾的是后来因笔者忙于多部著作,未能挤出时间再采访他。当得知他驾鹤西去后,真后悔呀!   鉴于T.46猴票发行量少,再加上当初消耗量大,其邮局全张存世量越来越稀少、珍罕。笔者在2013年1月出版的新版《中国集邮百科知识》续集,在“中国珍邮”条目中,将T.46《庚申年》邮局全张邮票列入中国珍邮行列。因为T.46《庚申年》邮票,按发行量为460万枚来计算,一个邮局全张为80枚,仅有5万多版。至今已发行30多年,绝大多数都被撕开销售掉了,所存整版票已十分稀少。这从近几年拍卖公司上拍T.46版票的数量,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按T.46整版票与“全国山河一片红”单枚票1比1比对,其在拍卖公司上拍的数量,远少于“全国山河一片红”,如此珍稀,名列珍邮,当之无愧。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耿守忠 杨治梅)
这些新中国邮票中也有羊 《中国集邮报》2014年第96期第6版刊登了《新中国邮票上的羊》一文(以下简称《羊》文)。笔者认真拜读过后,发现《羊》文中还遗漏了一些有羊的新中国邮票,现不揣冒昧,对《羊》文做一些补充。 首先,《羊》文中提到了2001年3月16日发行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二)》特种邮票第5枚“北山羊”和第10枚“高鼻羚羊”,却漏掉了这套邮票的第1枚“扭角羚”(图1)。其次,《羊》文中提到了2003年7月20日发行的《藏羚》特种邮票,还遗漏了2006年7月1日发行的《青藏铁路通车纪念》纪念邮票中第1枚“穿越可可西里”,这枚邮票图案的右下角也出现了“藏羚”的身影(图2)。再者,《羊》文中提到了2009年6月30日发行的《第16届亚洲运动会》纪念邮票,却漏掉了2009年12月25日发行的《第16届亚洲运动会会徽》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这枚邮票图案也是根据“五羊衔谷”雕塑设计的“会徽”(图3)。还有,《羊》文中提到了1981年9月1日发行的《祖国风光》普通邮票中的“天山”,这是普22《祖国风光》普通邮票,还遗漏了1983年发行的普21《祖国风光》普通邮票中的“天山”(图4)和“内蒙古草原”(图5),这2枚普通邮票中都有大片的羊群。另外,《羊》文中提到的2005年发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纪念邮票第5枚“吉祥物福娃迎迎”,图片配的却是第4枚“吉祥物福娃欢欢”。 此外,《羊》文还遗漏了以下有“羊”图案的新中国邮票。1959年9月25日发行的《人民公社》特种邮票第3枚“农”,邮票中人物右侧背景图案中有羊(图6)。1963年12月10日发行的《民间玩具》特种邮票第1枚“鸡(泥·无锡)、羊(泥·北京)”中,右侧的玩具是北京的民间玩具——泥羊(图7)。1975年3月8日发行的《乡村女教师》特种邮票第2枚“巡回教学”,邮票背景蒙古包附近有成片的白色羊群(图8)。1977年3月15日发行的《工农业建设图案普通邮票》普通邮票中的“牧业”一枚,图案是牧民在草原上牧羊的场景(图9)。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中,第26枚“东乡族”图案为东乡族同胞喂羊的场景(图10)。2004年10月1日发行的《祖国边陲风光》特种邮票第12枚“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上有一大群羊(图11)。2005年11月6日发行的《岁岁平安》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图案为“十二像万古传”民间剪纸,里面是十二生肖图案,当然也有羊(图12)。2008年9月23日发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邮票第2枚“沙漠绿洲”,邮票的右下角有2只野生动物“岩羊”(图13)。2004年7月17日发行的《民间传说——柳毅传书》特种邮票第1枚“龙女托书”,邮票图案表现了民间传说《柳毅传书》中“龙女牧羊”的情节(图14)。 (作者:李忠)
这些新中国邮票中也有羊 《中国集邮报》2014年第96期第6版刊登了《新中国邮票上的羊》一文(以下简称《羊》文)。笔者认真拜读过后,发现《羊》文中还遗漏了一些有羊的新中国邮票,现不揣冒昧,对《羊》文做一些补充。 首先,《羊》文中提到了2001年3月16日发行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二)》特种邮票第5枚“北山羊”和第10枚“高鼻羚羊”,却漏掉了这套邮票的第1枚“扭角羚”(图1)。其次,《羊》文中提到了2003年7月20日发行的《藏羚》特种邮票,还遗漏了2006年7月1日发行的《青藏铁路通车纪念》纪念邮票中第1枚“穿越可可西里”,这枚邮票图案的右下角也出现了“藏羚”的身影(图2)。再者,《羊》文中提到了2009年6月30日发行的《第16届亚洲运动会》纪念邮票,却漏掉了2009年12月25日发行的《第16届亚洲运动会会徽》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这枚邮票图案也是根据“五羊衔谷”雕塑设计的“会徽”(图3)。还有,《羊》文中提到了1981年9月1日发行的《祖国风光》普通邮票中的“天山”,这是普22《祖国风光》普通邮票,还遗漏了1983年发行的普21《祖国风光》普通邮票中的“天山”(图4)和“内蒙古草原”(图5),这2枚普通邮票中都有大片的羊群。另外,《羊》文中提到的2005年发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纪念邮票第5枚“吉祥物福娃迎迎”,图片配的却是第4枚“吉祥物福娃欢欢”。 此外,《羊》文还遗漏了以下有“羊”图案的新中国邮票。1959年9月25日发行的《人民公社》特种邮票第3枚“农”,邮票中人物右侧背景图案中有羊(图6)。1963年12月10日发行的《民间玩具》特种邮票第1枚“鸡(泥·无锡)、羊(泥·北京)”中,右侧的玩具是北京的民间玩具——泥羊(图7)。1975年3月8日发行的《乡村女教师》特种邮票第2枚“巡回教学”,邮票背景蒙古包附近有成片的白色羊群(图8)。1977年3月15日发行的《工农业建设图案普通邮票》普通邮票中的“牧业”一枚,图案是牧民在草原上牧羊的场景(图9)。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中,第26枚“东乡族”图案为东乡族同胞喂羊的场景(图10)。2004年10月1日发行的《祖国边陲风光》特种邮票第12枚“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上有一大群羊(图11)。2005年11月6日发行的《岁岁平安》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图案为“十二像万古传”民间剪纸,里面是十二生肖图案,当然也有羊(图12)。2008年9月23日发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邮票第2枚“沙漠绿洲”,邮票的右下角有2只野生动物“岩羊”(图13)。2004年7月17日发行的《民间传说——柳毅传书》特种邮票第1枚“龙女托书”,邮票图案表现了民间传说《柳毅传书》中“龙女牧羊”的情节(图14)。 (作者:李忠)
这些新中国邮票中也有羊 《中国集邮报》2014年第96期第6版刊登了《新中国邮票上的羊》一文(以下简称《羊》文)。笔者认真拜读过后,发现《羊》文中还遗漏了一些有羊的新中国邮票,现不揣冒昧,对《羊》文做一些补充。 首先,《羊》文中提到了2001年3月16日发行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二)》特种邮票第5枚“北山羊”和第10枚“高鼻羚羊”,却漏掉了这套邮票的第1枚“扭角羚”(图1)。其次,《羊》文中提到了2003年7月20日发行的《藏羚》特种邮票,还遗漏了2006年7月1日发行的《青藏铁路通车纪念》纪念邮票中第1枚“穿越可可西里”,这枚邮票图案的右下角也出现了“藏羚”的身影(图2)。再者,《羊》文中提到了2009年6月30日发行的《第16届亚洲运动会》纪念邮票,却漏掉了2009年12月25日发行的《第16届亚洲运动会会徽》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这枚邮票图案也是根据“五羊衔谷”雕塑设计的“会徽”(图3)。还有,《羊》文中提到了1981年9月1日发行的《祖国风光》普通邮票中的“天山”,这是普22《祖国风光》普通邮票,还遗漏了1983年发行的普21《祖国风光》普通邮票中的“天山”(图4)和“内蒙古草原”(图5),这2枚普通邮票中都有大片的羊群。另外,《羊》文中提到的2005年发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纪念邮票第5枚“吉祥物福娃迎迎”,图片配的却是第4枚“吉祥物福娃欢欢”。 此外,《羊》文还遗漏了以下有“羊”图案的新中国邮票。1959年9月25日发行的《人民公社》特种邮票第3枚“农”,邮票中人物右侧背景图案中有羊(图6)。1963年12月10日发行的《民间玩具》特种邮票第1枚“鸡(泥·无锡)、羊(泥·北京)”中,右侧的玩具是北京的民间玩具——泥羊(图7)。1975年3月8日发行的《乡村女教师》特种邮票第2枚“巡回教学”,邮票背景蒙古包附近有成片的白色羊群(图8)。1977年3月15日发行的《工农业建设图案普通邮票》普通邮票中的“牧业”一枚,图案是牧民在草原上牧羊的场景(图9)。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中,第26枚“东乡族”图案为东乡族同胞喂羊的场景(图10)。2004年10月1日发行的《祖国边陲风光》特种邮票第12枚“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上有一大群羊(图11)。2005年11月6日发行的《岁岁平安》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图案为“十二像万古传”民间剪纸,里面是十二生肖图案,当然也有羊(图12)。2008年9月23日发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邮票第2枚“沙漠绿洲”,邮票的右下角有2只野生动物“岩羊”(图13)。2004年7月17日发行的《民间传说——柳毅传书》特种邮票第1枚“龙女托书”,邮票图案表现了民间传说《柳毅传书》中“龙女牧羊”的情节(图14)。 (作者:李忠)
集邮不集封到头一场空 1918年乌梁海华商寄张家口红条封   实寄封片上的戳记是考证邮路历程的依据,因而也成了编组邮集不可或缺的上乘素材。今天的实寄封片就是明天的邮政史,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个潜在的“金矿”。   文/方翔   进入12月,邮品拍卖进入“上海时间”。在率先落槌的上海泓盛2014年秋拍中,成交总额为319.24万元,成交率为57.64%。而在12月21日和29日,东方国拍和上海拍卖行也将分别举行秋季邮品拍卖会。其中在东方国拍的邮品拍卖会上,还将推出军旅集邮家姚树人将军的邮集。   从此次申城的邮品拍卖的情况来看,邮政史类的拍品还是藏家的最爱。在上海泓盛的秋拍中,普东2型天安门图单色实寄邮简,估价2000元,成交价为49450元。这件邮简背面文字“代发代订报刊”,锦西寄山东,销锦西50年10月16日(日式)戳,背面有山东潍北50年10月18日中转戳及潍南不清楚到达戳。据深圳集邮家陈志深先生编著的《中国片封简图鉴(1874-1974)》记载,普东2型天安门图单色邮简发行于1951年,而此简使用时间为1950年10月16日,属于极早期使用实例。   一枚1903年清二次片平遥寄瑞典,加贴蟠龙票两枚,合资4分,销癸卯年平遥碑形手填戳,盖1903年12月30日太原、1904年1月北京、1月7日北京法国客邮局中转戳,有1月30日瑞典哥德堡到达戳,保存完好,其平遥碑形手填戳少见,虽然估价只有1万元,但成交价达到了54050元。   在此次东方国拍的邮品拍卖会上,图录封面的作品是1918年乌梁海华商寄张家口红条封,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中华邮品。乌梁海邮政代办所设立前,有乌梁海手递至乌里雅苏台邮局寄往关内的实例,目前所见此类实寄封存世不超过4件。   集邮家姚树人将军从上世纪50后代开始集邮。2003年,《中华邮政国内邮资(1947-1949)》邮集在全国邮展获金奖,并在绵阳亚洲国际邮展获镀金奖,其《金圆银圆国际航空邮资》一框邮集在亚展获金奖加特别奖。此次推出的其旧藏的拍品中,包括《民国航空邮资》、《民国国内邮资》、《加盖国币改值普通邮票》等多部邮集,而且还有其收藏的不少珍贵实寄封片。   集邮不集封,到头一场空。集邮的目的不仅仅是集邮票,更应该关注具有邮政史价值的实寄封片,这在近年来的拍卖会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实寄封片的价值在于它是经过邮政传递检验并实寄投递,发挥邮资凭证作用与邮路历程的邮品。同时,对于研究邮票版式、齿孔和纸张、刷色等方面,也是最有力的证据。此外,实寄封片上的戳记是考证邮路历程的依据,因而也成了编组邮集不可或缺的上乘素材。今天的实寄封片就是明天的邮政史,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个潜在的“金矿”。   方翔(上海) 资深媒体人,艺术品市场观察者,艺术品专栏作者。
集邮知识:话说邮票的保存 来源:邮海浮云 邮票是纸制的,主要制造成分是植物纤维及胶质,属于有机质。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极易发霉、虫蛀。邮票若在这湿热不通风的环境下(如在江南梅雨季节),极 易受感染而生霉,出现黄斑。所以邮票要置于橱柜顶层和干燥通风处,但不能过于干燥,否则邮票纸质会脆化,邮票会卷曲受伤;也不能过于潮湿,这样会使邮票粘住。 由于纸较易受损,因此,对邮品的保管,尤多 有背胶邮票的保存,在某些地方成为了主要问题。对邮票的保管要“预防重于补救”首先在预防上采取措施,修补邮票则是次要的。 高温天气不宜过久地欣赏邮票,绝对不能让强烈阳光直接照射邮票,免得集邮册起翘。保存温度以不超过3 0℃为宜。 在欣赏或参观邮集时,不要边喝茶边看邮册,也不能一边吸烟一边看邮票。尽量避免殃及邮品。质品受到潮湿就容易发霉,邮品也不例外。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条件下,滋生霉菌,导致邮品发霉,使邮品上产生斑点,而且难消除掉。 邮票册,不论是插册还是贴册,在书柜中均应立着放,切忌平放,更不能数册叠放。因为有背胶的邮票,在温度较高时会产生熔化,湿度较大时,也有可能熔化,极易造成背胶受损。 邮票图案要避免太阳光直接久射,如将邮票装入镜框内日久悬挂,或在柜中陈列,日久经灯光直射,轻则褪色,重则变色。邮展中,展览方一般会特别注意灯光的安置。如果用日光灯直接照射,不但会使邮票刷色起变化,还可能使邮票晒裂。
集邮知识:话说邮票的保存 来源:邮海浮云 邮票是纸制的,主要制造成分是植物纤维及胶质,属于有机质。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极易发霉、虫蛀。邮票若在这湿热不通风的环境下(如在江南梅雨季节),极 易受感染而生霉,出现黄斑。所以邮票要置于橱柜顶层和干燥通风处,但不能过于干燥,否则邮票纸质会脆化,邮票会卷曲受伤;也不能过于潮湿,这样会使邮票粘住。 由于纸较易受损,因此,对邮品的保管,尤多 有背胶邮票的保存,在某些地方成为了主要问题。对邮票的保管要“预防重于补救”首先在预防上采取措施,修补邮票则是次要的。 高温天气不宜过久地欣赏邮票,绝对不能让强烈阳光直接照射邮票,免得集邮册起翘。保存温度以不超过3 0℃为宜。 在欣赏或参观邮集时,不要边喝茶边看邮册,也不能一边吸烟一边看邮票。尽量避免殃及邮品。质品受到潮湿就容易发霉,邮品也不例外。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条件下,滋生霉菌,导致邮品发霉,使邮品上产生斑点,而且难消除掉。 邮票册,不论是插册还是贴册,在书柜中均应立着放,切忌平放,更不能数册叠放。因为有背胶的邮票,在温度较高时会产生熔化,湿度较大时,也有可能熔化,极易造成背胶受损。 邮票图案要避免太阳光直接久射,如将邮票装入镜框内日久悬挂,或在柜中陈列,日久经灯光直射,轻则褪色,重则变色。邮展中,展览方一般会特别注意灯光的安置。如果用日光灯直接照射,不但会使邮票刷色起变化,还可能使邮票晒裂。
集邮知识:话说邮票的保存 来源:邮海浮云 邮票是纸制的,主要制造成分是植物纤维及胶质,属于有机质。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极易发霉、虫蛀。邮票若在这湿热不通风的环境下(如在江南梅雨季节),极 易受感染而生霉,出现黄斑。所以邮票要置于橱柜顶层和干燥通风处,但不能过于干燥,否则邮票纸质会脆化,邮票会卷曲受伤;也不能过于潮湿,这样会使邮票粘住。 由于纸较易受损,因此,对邮品的保管,尤多 有背胶邮票的保存,在某些地方成为了主要问题。对邮票的保管要“预防重于补救”首先在预防上采取措施,修补邮票则是次要的。 高温天气不宜过久地欣赏邮票,绝对不能让强烈阳光直接照射邮票,免得集邮册起翘。保存温度以不超过3 0℃为宜。 在欣赏或参观邮集时,不要边喝茶边看邮册,也不能一边吸烟一边看邮票。尽量避免殃及邮品。质品受到潮湿就容易发霉,邮品也不例外。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条件下,滋生霉菌,导致邮品发霉,使邮品上产生斑点,而且难消除掉。 邮票册,不论是插册还是贴册,在书柜中均应立着放,切忌平放,更不能数册叠放。因为有背胶的邮票,在温度较高时会产生熔化,湿度较大时,也有可能熔化,极易造成背胶受损。 邮票图案要避免太阳光直接久射,如将邮票装入镜框内日久悬挂,或在柜中陈列,日久经灯光直射,轻则褪色,重则变色。邮展中,展览方一般会特别注意灯光的安置。如果用日光灯直接照射,不但会使邮票刷色起变化,还可能使邮票晒裂。
邮票上的十二生肖 来源:徐凯集邮 我国是生肖的国度,中华民族作为炎黄子孙,世代沿袭着生肖属相这一传统而独特的习俗。生肖文化,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中,更是代表着吉祥、祝福的寓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生肖文化源于中国,至今已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生肖邮票是以中国古老的干支纪年的十二种生肖动物属相或生肖文字作为图案的邮票,具有鲜明的特征,既不同于以动物为图案的邮票,也不等同于贺年邮票。 尽管生肖文化源于中国,但世界上第一枚生肖邮票并不来自中国,而是日本于1950年发行的虎年生肖邮票。新中国第一套生肖邮票是于1980年2月15日发行的《庚申年》邮票,该枚邮票面值8分,邮票规格26mm×3lmm。其票面图案由著名美术大师黄永玉创作,由著名邮票设计家邵柏林设计。这枚票的图案采用水墨大写意的绘画手法,加之以红、金、黑中国经典三颜色进行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吉庆的大红作为邮票底色,再用金色涂描小猴的面部,使之面容生动,双眼炯炯有神。邮票印制方式为影雕套印版,雕刻版由雕刻师姜伟杰精心雕刻,并由北京邮票厂印制。成品出来之后,猴子身上的毛发清晰可辨,用手摸上去凹凸感极强,印制工艺精美,艺术效果颇佳。这枚“猴票”在中国邮票界名声大振,成为了中国邮票市场的领军票品,也成为了世界邮票中的艺术精品,一直以来深受大家的喜欢和追捧。“猴票”的珍贵,不仅由于其在工艺方面堪称精品,也因其发行量比较少,不足500万枚。同时在当时,一方面在通信中大量使用,另一方面是当时集邮的人并不多,因此就造成了其存世量就更少。正因如此,不少铁杆邮票迷将拥有一枚“猴票”作为自己的梦想。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轮生肖邮票 第一轮生肖邮票的第2枚《辛酉年》(鸡年)邮票开始发行时间改为1981年1月5日,以后的生肖邮票也都在这一天发行。自1981年至1990年这11年中,生肖邮票面值都是8分。直到1991年1月5日发行的《辛未年》(羊年)邮票开始因1990年7月30日国内邮资调整,平信起重20克由原来的8分调整为20分,于是1991年1月5日发行的《辛未年》(羊年)邮票面值也就改为20分,造成了新中国首轮生肖邮票的面值有二种。随着《辛未年》邮票的发行,新中国第一轮生肖邮票发行圆满结束。这12种邮票规格一致,均为装饰性图案,交替采用彩色与白色底色相衬,成为了人见人爱的艺术品。最初生肖邮票图案是分别邀请一位著名美术家进行创作,后来改为向社会公开征集图稿并进行匿名评选,所以在这轮生肖邮票中,我们既能欣赏到美术界大师张仃先生的“报晓雄鸡”和周令钊先生的“烧瓷狗”,也可以看到画坛新秀祖天丽的“装饰龙”和雷汉林的“回首羊”。而在鸡、狗、鼠、猪、牛、羊等生肖票中,设计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形式,票面上的随形篆章与主图相映成趣,既有民族特色,又平添几分美感。其他生肖票,除猴票采用行书外,其余的为印刷体或美术字。第二轮生肖邮票从1992年“猴二世”面世到2003年羊票发行,改为每套2枚,共24枚。票幅仍为26mm×3lmm。其枚数之所以翻了一倍,是由于其为两枚一套:一枚面值是国内平信邮资20分,另一枚面值是挂号信函邮资50分;到了1997年又因国内邮资调整,把两枚邮票面值分别改为50分和150分。到了2000年又一次因国内邮资调整,把两枚邮票面值分别改为80分和280分;所以,新中国第二轮生肖邮票的面值就有三种。它们的票面图案也有所不同,一枚是生肖形象的民间工艺品,另一枚是生肖汉字的书法作品。由此,我们既能欣赏到民间艺术家的剪纸、年画、泥塑、布艺、皮影等新鲜活泼的民间艺术作品,也能品味韵味十足的传统书法艺术。 关于我国第二轮生肖邮票的发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第一轮生肖邮票发行结束后,对于第二轮生肖邮票的发行办法,当时的邮电部曾经有两个方案备选:一是空过4年,从鼠年鼠票开始按十二生肖顺序发行新的一轮生肖票,以符合我国生肖干支纪年的排列顺序;二是紧接第一轮,仍从猴年开始发行第二轮生肖邮票。后一方案的理由是生肖邮票发行至今,它不仅具有集邮品的功能,而且很多人在自己的“本命年”时都渴望得到一枚自己“属相”的邮票作为纪念品。如此受人欢迎的邮票,若在社会上消失4年,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最终,当时邮电部还是采取了第二方案,这才有了1992年猴票的面市。第三轮生肖邮票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发行11套,2015年发行的乙未年生肖邮票将成为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这一轮生肖邮票的规格变为36mm×36mm的正方形。每套邮票恢复为一枚,面值依旧为国内平信邮资80分。从已发行的猴年、鸡年、狗年、猪年、鼠年、牛年这几枚邮票来看,它们更多地运用了现代设计语言,传达了一种卡通风格的趋势。如生肖“猴”票由申奥标志的设计者陈绍华设计,以“猴桃瑞寿”为主题,设计手法非常时尚,颜色则选择传统年画常用的色彩,显得分外喜气、祥和。生肖“虎”票由中央美术学院马刚教授设计,设计的风格更为创新,采用了电脑三维造型的表现方法,塑造了一个器宇轩昂、活泼动人的卡通虎形象,凛凛的雄姿、华丽优美的条纹,透露出虎天生具有的王者气概。老虎双手插腰神气十足地站立,既表达出老虎的威武神气,又赋与其人性化的动态特征,让人体会到老虎的可爱和威武。背景采用舞动的红绸福字进行有机结合,使画面有动有静,活跃了年节气氛,寓意着人们对生肖虎年的期望与寄托。另外,与传统邮票的圆形齿孔不同,第三轮生肖邮票首次采用了六角形齿孔。 2011年发行的《辛卯年》邮票是吴冠英教授设计的首套生肖邮票,也正是这套邮票让他的名字被更多集邮者认知。在这枚邮票中,一只可爱的小白兔那充满好奇的眼神遥望着月空,画面动静相融,让人直观地联想到月宫玉兔的美好意境;2013年发行的《癸巳年》邮票,在设计上采用象征喜庆的大红色,以“蛇衔宝珠”为创作思路;作为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将于2015年发行的《乙未年》邮票选取绵羊为造型设计,象征福气延绵不绝,表达了人们开年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2011年发行的《辛卯年》邮票是吴冠英教授设计的首套生肖邮票,也正是这套邮票让他的名字被更多集邮者认知。在这枚邮票中,一只可爱的小白兔那充满好奇的眼神遥望着月空,画面动静相融,让人直观地联想到月宫玉兔的美好意境;2013年发行的《癸巳年》邮票,在设计上采用象征喜庆的大红色,以“蛇衔宝珠”为创作思路;作为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将于2015年发行的《乙未年》邮票选取绵羊为造型设计,象征福气延绵不绝,表达了人们开年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邮票上的十二生肖 来源:徐凯集邮 我国是生肖的国度,中华民族作为炎黄子孙,世代沿袭着生肖属相这一传统而独特的习俗。生肖文化,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中,更是代表着吉祥、祝福的寓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生肖文化源于中国,至今已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生肖邮票是以中国古老的干支纪年的十二种生肖动物属相或生肖文字作为图案的邮票,具有鲜明的特征,既不同于以动物为图案的邮票,也不等同于贺年邮票。 尽管生肖文化源于中国,但世界上第一枚生肖邮票并不来自中国,而是日本于1950年发行的虎年生肖邮票。新中国第一套生肖邮票是于1980年2月15日发行的《庚申年》邮票,该枚邮票面值8分,邮票规格26mm×3lmm。其票面图案由著名美术大师黄永玉创作,由著名邮票设计家邵柏林设计。这枚票的图案采用水墨大写意的绘画手法,加之以红、金、黑中国经典三颜色进行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吉庆的大红作为邮票底色,再用金色涂描小猴的面部,使之面容生动,双眼炯炯有神。邮票印制方式为影雕套印版,雕刻版由雕刻师姜伟杰精心雕刻,并由北京邮票厂印制。成品出来之后,猴子身上的毛发清晰可辨,用手摸上去凹凸感极强,印制工艺精美,艺术效果颇佳。这枚“猴票”在中国邮票界名声大振,成为了中国邮票市场的领军票品,也成为了世界邮票中的艺术精品,一直以来深受大家的喜欢和追捧。“猴票”的珍贵,不仅由于其在工艺方面堪称精品,也因其发行量比较少,不足500万枚。同时在当时,一方面在通信中大量使用,另一方面是当时集邮的人并不多,因此就造成了其存世量就更少。正因如此,不少铁杆邮票迷将拥有一枚“猴票”作为自己的梦想。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轮生肖邮票 第一轮生肖邮票的第2枚《辛酉年》(鸡年)邮票开始发行时间改为1981年1月5日,以后的生肖邮票也都在这一天发行。自1981年至1990年这11年中,生肖邮票面值都是8分。直到1991年1月5日发行的《辛未年》(羊年)邮票开始因1990年7月30日国内邮资调整,平信起重20克由原来的8分调整为20分,于是1991年1月5日发行的《辛未年》(羊年)邮票面值也就改为20分,造成了新中国首轮生肖邮票的面值有二种。随着《辛未年》邮票的发行,新中国第一轮生肖邮票发行圆满结束。这12种邮票规格一致,均为装饰性图案,交替采用彩色与白色底色相衬,成为了人见人爱的艺术品。最初生肖邮票图案是分别邀请一位著名美术家进行创作,后来改为向社会公开征集图稿并进行匿名评选,所以在这轮生肖邮票中,我们既能欣赏到美术界大师张仃先生的“报晓雄鸡”和周令钊先生的“烧瓷狗”,也可以看到画坛新秀祖天丽的“装饰龙”和雷汉林的“回首羊”。而在鸡、狗、鼠、猪、牛、羊等生肖票中,设计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形式,票面上的随形篆章与主图相映成趣,既有民族特色,又平添几分美感。其他生肖票,除猴票采用行书外,其余的为印刷体或美术字。第二轮生肖邮票从1992年“猴二世”面世到2003年羊票发行,改为每套2枚,共24枚。票幅仍为26mm×3lmm。其枚数之所以翻了一倍,是由于其为两枚一套:一枚面值是国内平信邮资20分,另一枚面值是挂号信函邮资50分;到了1997年又因国内邮资调整,把两枚邮票面值分别改为50分和150分。到了2000年又一次因国内邮资调整,把两枚邮票面值分别改为80分和280分;所以,新中国第二轮生肖邮票的面值就有三种。它们的票面图案也有所不同,一枚是生肖形象的民间工艺品,另一枚是生肖汉字的书法作品。由此,我们既能欣赏到民间艺术家的剪纸、年画、泥塑、布艺、皮影等新鲜活泼的民间艺术作品,也能品味韵味十足的传统书法艺术。 关于我国第二轮生肖邮票的发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第一轮生肖邮票发行结束后,对于第二轮生肖邮票的发行办法,当时的邮电部曾经有两个方案备选:一是空过4年,从鼠年鼠票开始按十二生肖顺序发行新的一轮生肖票,以符合我国生肖干支纪年的排列顺序;二是紧接第一轮,仍从猴年开始发行第二轮生肖邮票。后一方案的理由是生肖邮票发行至今,它不仅具有集邮品的功能,而且很多人在自己的“本命年”时都渴望得到一枚自己“属相”的邮票作为纪念品。如此受人欢迎的邮票,若在社会上消失4年,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最终,当时邮电部还是采取了第二方案,这才有了1992年猴票的面市。第三轮生肖邮票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发行11套,2015年发行的乙未年生肖邮票将成为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这一轮生肖邮票的规格变为36mm×36mm的正方形。每套邮票恢复为一枚,面值依旧为国内平信邮资80分。从已发行的猴年、鸡年、狗年、猪年、鼠年、牛年这几枚邮票来看,它们更多地运用了现代设计语言,传达了一种卡通风格的趋势。如生肖“猴”票由申奥标志的设计者陈绍华设计,以“猴桃瑞寿”为主题,设计手法非常时尚,颜色则选择传统年画常用的色彩,显得分外喜气、祥和。生肖“虎”票由中央美术学院马刚教授设计,设计的风格更为创新,采用了电脑三维造型的表现方法,塑造了一个器宇轩昂、活泼动人的卡通虎形象,凛凛的雄姿、华丽优美的条纹,透露出虎天生具有的王者气概。老虎双手插腰神气十足地站立,既表达出老虎的威武神气,又赋与其人性化的动态特征,让人体会到老虎的可爱和威武。背景采用舞动的红绸福字进行有机结合,使画面有动有静,活跃了年节气氛,寓意着人们对生肖虎年的期望与寄托。另外,与传统邮票的圆形齿孔不同,第三轮生肖邮票首次采用了六角形齿孔。 2011年发行的《辛卯年》邮票是吴冠英教授设计的首套生肖邮票,也正是这套邮票让他的名字被更多集邮者认知。在这枚邮票中,一只可爱的小白兔那充满好奇的眼神遥望着月空,画面动静相融,让人直观地联想到月宫玉兔的美好意境;2013年发行的《癸巳年》邮票,在设计上采用象征喜庆的大红色,以“蛇衔宝珠”为创作思路;作为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将于2015年发行的《乙未年》邮票选取绵羊为造型设计,象征福气延绵不绝,表达了人们开年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2011年发行的《辛卯年》邮票是吴冠英教授设计的首套生肖邮票,也正是这套邮票让他的名字被更多集邮者认知。在这枚邮票中,一只可爱的小白兔那充满好奇的眼神遥望着月空,画面动静相融,让人直观地联想到月宫玉兔的美好意境;2013年发行的《癸巳年》邮票,在设计上采用象征喜庆的大红色,以“蛇衔宝珠”为创作思路;作为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将于2015年发行的《乙未年》邮票选取绵羊为造型设计,象征福气延绵不绝,表达了人们开年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邮票上的十二生肖 来源:徐凯集邮 我国是生肖的国度,中华民族作为炎黄子孙,世代沿袭着生肖属相这一传统而独特的习俗。生肖文化,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中,更是代表着吉祥、祝福的寓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生肖文化源于中国,至今已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生肖邮票是以中国古老的干支纪年的十二种生肖动物属相或生肖文字作为图案的邮票,具有鲜明的特征,既不同于以动物为图案的邮票,也不等同于贺年邮票。 尽管生肖文化源于中国,但世界上第一枚生肖邮票并不来自中国,而是日本于1950年发行的虎年生肖邮票。新中国第一套生肖邮票是于1980年2月15日发行的《庚申年》邮票,该枚邮票面值8分,邮票规格26mm×3lmm。其票面图案由著名美术大师黄永玉创作,由著名邮票设计家邵柏林设计。这枚票的图案采用水墨大写意的绘画手法,加之以红、金、黑中国经典三颜色进行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吉庆的大红作为邮票底色,再用金色涂描小猴的面部,使之面容生动,双眼炯炯有神。邮票印制方式为影雕套印版,雕刻版由雕刻师姜伟杰精心雕刻,并由北京邮票厂印制。成品出来之后,猴子身上的毛发清晰可辨,用手摸上去凹凸感极强,印制工艺精美,艺术效果颇佳。这枚“猴票”在中国邮票界名声大振,成为了中国邮票市场的领军票品,也成为了世界邮票中的艺术精品,一直以来深受大家的喜欢和追捧。“猴票”的珍贵,不仅由于其在工艺方面堪称精品,也因其发行量比较少,不足500万枚。同时在当时,一方面在通信中大量使用,另一方面是当时集邮的人并不多,因此就造成了其存世量就更少。正因如此,不少铁杆邮票迷将拥有一枚“猴票”作为自己的梦想。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轮生肖邮票 第一轮生肖邮票的第2枚《辛酉年》(鸡年)邮票开始发行时间改为1981年1月5日,以后的生肖邮票也都在这一天发行。自1981年至1990年这11年中,生肖邮票面值都是8分。直到1991年1月5日发行的《辛未年》(羊年)邮票开始因1990年7月30日国内邮资调整,平信起重20克由原来的8分调整为20分,于是1991年1月5日发行的《辛未年》(羊年)邮票面值也就改为20分,造成了新中国首轮生肖邮票的面值有二种。随着《辛未年》邮票的发行,新中国第一轮生肖邮票发行圆满结束。这12种邮票规格一致,均为装饰性图案,交替采用彩色与白色底色相衬,成为了人见人爱的艺术品。最初生肖邮票图案是分别邀请一位著名美术家进行创作,后来改为向社会公开征集图稿并进行匿名评选,所以在这轮生肖邮票中,我们既能欣赏到美术界大师张仃先生的“报晓雄鸡”和周令钊先生的“烧瓷狗”,也可以看到画坛新秀祖天丽的“装饰龙”和雷汉林的“回首羊”。而在鸡、狗、鼠、猪、牛、羊等生肖票中,设计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形式,票面上的随形篆章与主图相映成趣,既有民族特色,又平添几分美感。其他生肖票,除猴票采用行书外,其余的为印刷体或美术字。第二轮生肖邮票从1992年“猴二世”面世到2003年羊票发行,改为每套2枚,共24枚。票幅仍为26mm×3lmm。其枚数之所以翻了一倍,是由于其为两枚一套:一枚面值是国内平信邮资20分,另一枚面值是挂号信函邮资50分;到了1997年又因国内邮资调整,把两枚邮票面值分别改为50分和150分。到了2000年又一次因国内邮资调整,把两枚邮票面值分别改为80分和280分;所以,新中国第二轮生肖邮票的面值就有三种。它们的票面图案也有所不同,一枚是生肖形象的民间工艺品,另一枚是生肖汉字的书法作品。由此,我们既能欣赏到民间艺术家的剪纸、年画、泥塑、布艺、皮影等新鲜活泼的民间艺术作品,也能品味韵味十足的传统书法艺术。 关于我国第二轮生肖邮票的发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第一轮生肖邮票发行结束后,对于第二轮生肖邮票的发行办法,当时的邮电部曾经有两个方案备选:一是空过4年,从鼠年鼠票开始按十二生肖顺序发行新的一轮生肖票,以符合我国生肖干支纪年的排列顺序;二是紧接第一轮,仍从猴年开始发行第二轮生肖邮票。后一方案的理由是生肖邮票发行至今,它不仅具有集邮品的功能,而且很多人在自己的“本命年”时都渴望得到一枚自己“属相”的邮票作为纪念品。如此受人欢迎的邮票,若在社会上消失4年,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最终,当时邮电部还是采取了第二方案,这才有了1992年猴票的面市。第三轮生肖邮票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发行11套,2015年发行的乙未年生肖邮票将成为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这一轮生肖邮票的规格变为36mm×36mm的正方形。每套邮票恢复为一枚,面值依旧为国内平信邮资80分。从已发行的猴年、鸡年、狗年、猪年、鼠年、牛年这几枚邮票来看,它们更多地运用了现代设计语言,传达了一种卡通风格的趋势。如生肖“猴”票由申奥标志的设计者陈绍华设计,以“猴桃瑞寿”为主题,设计手法非常时尚,颜色则选择传统年画常用的色彩,显得分外喜气、祥和。生肖“虎”票由中央美术学院马刚教授设计,设计的风格更为创新,采用了电脑三维造型的表现方法,塑造了一个器宇轩昂、活泼动人的卡通虎形象,凛凛的雄姿、华丽优美的条纹,透露出虎天生具有的王者气概。老虎双手插腰神气十足地站立,既表达出老虎的威武神气,又赋与其人性化的动态特征,让人体会到老虎的可爱和威武。背景采用舞动的红绸福字进行有机结合,使画面有动有静,活跃了年节气氛,寓意着人们对生肖虎年的期望与寄托。另外,与传统邮票的圆形齿孔不同,第三轮生肖邮票首次采用了六角形齿孔。 2011年发行的《辛卯年》邮票是吴冠英教授设计的首套生肖邮票,也正是这套邮票让他的名字被更多集邮者认知。在这枚邮票中,一只可爱的小白兔那充满好奇的眼神遥望着月空,画面动静相融,让人直观地联想到月宫玉兔的美好意境;2013年发行的《癸巳年》邮票,在设计上采用象征喜庆的大红色,以“蛇衔宝珠”为创作思路;作为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将于2015年发行的《乙未年》邮票选取绵羊为造型设计,象征福气延绵不绝,表达了人们开年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2011年发行的《辛卯年》邮票是吴冠英教授设计的首套生肖邮票,也正是这套邮票让他的名字被更多集邮者认知。在这枚邮票中,一只可爱的小白兔那充满好奇的眼神遥望着月空,画面动静相融,让人直观地联想到月宫玉兔的美好意境;2013年发行的《癸巳年》邮票,在设计上采用象征喜庆的大红色,以“蛇衔宝珠”为创作思路;作为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将于2015年发行的《乙未年》邮票选取绵羊为造型设计,象征福气延绵不绝,表达了人们开年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中国邮政回音卡研究 自2001年集邮家郭润康先生在《集邮》杂志发表《“回音卡”的收集与研究》的文章后,集邮界不少爱好者都纷纷着手开始收集。笔者也一样,开始只初步收集,后经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确实乐趣无穷。其中对一些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回音卡问世时间考 郭老在文章中提出:“回音卡自1995年问世后,引起邮友们的关注。”笔者手头有两件实寄卡,能证明回音卡的问世早于1995年。是笔者1994年8月26日陪同夫人到石家庄的江省驻河北办事处参加妇检时,在石家庄火车站邮局柜台购到的回音卡。此卡利用当年贺年有奖兑奖片加印而成。当时笔者购到两枚,其中一枚经自己填写直接寄到山西暂住地。另一枚连同妇检证明书放在信封中挂号寄回浙江老家政府计生办,后由计生办填妥后寄回到山西阳泉暂住地。因此笔者认为,回音卡的问世应在1995年之前,即1994年8月26日之前,上限时间和首用局有待邮友补正。 二、回音卡种类 回音卡是地方邮政所开创,起初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和经验,因此,各地所使用的回音卡形式种类繁多,笔者从自己收集到的实物归纳有以下几类: 1.利用“中国邮政明信片”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出售时不贴邮票,用户购到后贴邮票后方可投寄使用。 2.利用“中国邮政明信片”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出售时邮局已贴邮票,用户购到后经填写可直接投寄。 3.专印“中国邮政明信片·回音卡”字样,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出售时邮局已贴邮票,用户购到后经填写可直接投寄。 4.专印“中国邮政回音卡”字样,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出售时邮局已贴邮票,用户购到后经填写可直接投寄。 5.专印“中国邮政回音卡”字样,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和“定价:1:00元(含邮资)”字样,邮局出售时已贴邮票,用户购到后经填写可直接投寄。 6.利用牡丹邮资图普资片,专印“中国邮政回音卡”字样,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图参见《集邮》2001.6期P33)。 7.利用玫瑰、牡丹图等普资片、贺年有奖明信片,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 8.专印“中国邮政明信片”回音卡专用邮资片,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和宣传图案。 三、回音卡的格式内容 回音卡的格式内容是回音卡的主要表现形式。各地邮政部门在印制回音卡格式内容时,各有差异。根据目前收集到回音卡来看,主要可分为二类: 1.早期地方邮政部门印制使用的单向性回复内容格式: (1)收件人姓名、邮件和妥收的日期,收件人签名等填写式。 (2)寄件人姓名、寄件时间,邮件种类填写式,并附有“简短附言”栏。 2.往复式双向填写,有寄件人或收件人都可适用的格式内容。 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倒三角形邮资图回音卡专用明信片。其回音格式内容较全面,但它把邮件种类局限在包裹、特快、挂号、保价、汇款等给据邮件范围之内,其它类型邮件好像就没有必要回音了,并且往复内容连接在一起印刷,一般农村用户就不知道如何使用了。 四、倒三角形“五女传书”邮资片称谓 对国家邮政局1999年8月20日发行的倒三角形“五女传书”邮资图普通邮资片,集邮界都习惯称之为“回音卡”。对于这样的称谓,笔者认为欠妥。 回音卡是明信片的一种业务,这是新的业务处理规则所指出的。另外,该邮资片只印有“中国邮政明信片”字样,并无“回音卡”,仅印有回音卡的格式内容和背面的宣传文字等,没有特定印出“回音卡”。它与国家邮政局利用良诸玉琮印制的“咨询卡”,“寻医问药咨询卡”又有一定的区别。根据版式,与普资片比较,“咨询卡”、“寻医问药咨询卡”字样是直接印在片上。因此,我们在集邮研究和学术研究上,不能把倒三角形“五女传书”邮资片简称“回音卡”,应全称为“中国邮政明信片——邮资回音卡”。平时可以简称,但应少些为佳。 另外,严格地说,根据FIP邮政用品规则,它们都不是卡类用品,只能属明信片类,因此邮政业务规则把它归属于明信片类是正确的,但在我国集邮界的称呼是欠妥当的。 五、使用情况 此项业务在地方邮政局开办初期,由于没有统一的业务规程,各地都是根据本地情况,为了业务量的增加,只顾办理业务,没有认真详细向用户宣传讲解该业务的使用方法和要求,致使用填写使用不规范、不齐全,漏填收(寄)件人名址、漏填邮编等时有发生。同时,收寄的回音卡也不做认真检查、复核,只是用钉书机一钉了之,造成不少退件,无着回音卡。 从目前收集到情况看,使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附在邮件背后作双程寄递。 2.装在函件中夹寄,由对方填妥寄回。 3.直接购卡填写使用。 其中汇套中附寄回音卡的现象较多。其方式有的将回音卡装在汇款通知内;有的用钉书钉订在汇套后面,据收集情况看,用这些方式附寄回音卡在沿海广东地区较为常见。回音卡上除贴有未加盖的邮票外,写有部分内容,其余为空白,到收件人手中,收件人只填写回音内容,忽略了回音卡收件地址,填妥后又投到信箱中(有的纯粹是不会填写),成为无着邮件。 六、回音卡的属性研究 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回音卡”专用邮资片及地方邮政部门利用普资片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毫无疑问属于邮政用品,但这两种是否属于FIP所指的卡类邮政用品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经学习FIP邮政用品规则,结合《国内邮件处理规则》认为:此类邮品虽然在名称上叫“回音卡”,但实质不属于FIP所指的“卡”类邮政用品,还应属“邮资明信片”范畴,我们今后在组编邮集展品时,应按邮资明信片类组编方法与技巧着手。 另外,对于地方邮政部门发行并贴邮票出售的回音卡,是否属邮政用品,应该是我们研究的着重点。在FIP邮政用品的规定种类中,有一类是预付邮资的邮政用品,其中在邮局公开向公众出售时,所贴邮票是在出售之前由邮局贴上去的用品称为“格式邮品”。我们收集研究的回音卡,有相当一部分都与之相符。有的虽然卡上没有印注出售时邮资,但是邮局在窗口出售时它加贴当时邮资的邮票,用户购到经填写就可以直接寄发,有的不仅邮局出售时已贴邮票,还在卡背面印有“定价:1:00元(含邮资)字样,因此,我们可以确认这些地方邮局出售的回音卡也应属邮政用品类的格式用品,也可以单列组编展品展示研究。 作者: 吴世君
中国邮政回音卡研究 自2001年集邮家郭润康先生在《集邮》杂志发表《“回音卡”的收集与研究》的文章后,集邮界不少爱好者都纷纷着手开始收集。笔者也一样,开始只初步收集,后经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确实乐趣无穷。其中对一些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回音卡问世时间考 郭老在文章中提出:“回音卡自1995年问世后,引起邮友们的关注。”笔者手头有两件实寄卡,能证明回音卡的问世早于1995年。是笔者1994年8月26日陪同夫人到石家庄的江省驻河北办事处参加妇检时,在石家庄火车站邮局柜台购到的回音卡。此卡利用当年贺年有奖兑奖片加印而成。当时笔者购到两枚,其中一枚经自己填写直接寄到山西暂住地。另一枚连同妇检证明书放在信封中挂号寄回浙江老家政府计生办,后由计生办填妥后寄回到山西阳泉暂住地。因此笔者认为,回音卡的问世应在1995年之前,即1994年8月26日之前,上限时间和首用局有待邮友补正。 二、回音卡种类 回音卡是地方邮政所开创,起初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和经验,因此,各地所使用的回音卡形式种类繁多,笔者从自己收集到的实物归纳有以下几类: 1.利用“中国邮政明信片”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出售时不贴邮票,用户购到后贴邮票后方可投寄使用。 2.利用“中国邮政明信片”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出售时邮局已贴邮票,用户购到后经填写可直接投寄。 3.专印“中国邮政明信片·回音卡”字样,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出售时邮局已贴邮票,用户购到后经填写可直接投寄。 4.专印“中国邮政回音卡”字样,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出售时邮局已贴邮票,用户购到后经填写可直接投寄。 5.专印“中国邮政回音卡”字样,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和“定价:1:00元(含邮资)”字样,邮局出售时已贴邮票,用户购到后经填写可直接投寄。 6.利用牡丹邮资图普资片,专印“中国邮政回音卡”字样,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图参见《集邮》2001.6期P33)。 7.利用玫瑰、牡丹图等普资片、贺年有奖明信片,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 8.专印“中国邮政明信片”回音卡专用邮资片,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和宣传图案。 三、回音卡的格式内容 回音卡的格式内容是回音卡的主要表现形式。各地邮政部门在印制回音卡格式内容时,各有差异。根据目前收集到回音卡来看,主要可分为二类: 1.早期地方邮政部门印制使用的单向性回复内容格式: (1)收件人姓名、邮件和妥收的日期,收件人签名等填写式。 (2)寄件人姓名、寄件时间,邮件种类填写式,并附有“简短附言”栏。 2.往复式双向填写,有寄件人或收件人都可适用的格式内容。 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倒三角形邮资图回音卡专用明信片。其回音格式内容较全面,但它把邮件种类局限在包裹、特快、挂号、保价、汇款等给据邮件范围之内,其它类型邮件好像就没有必要回音了,并且往复内容连接在一起印刷,一般农村用户就不知道如何使用了。 四、倒三角形“五女传书”邮资片称谓 对国家邮政局1999年8月20日发行的倒三角形“五女传书”邮资图普通邮资片,集邮界都习惯称之为“回音卡”。对于这样的称谓,笔者认为欠妥。 回音卡是明信片的一种业务,这是新的业务处理规则所指出的。另外,该邮资片只印有“中国邮政明信片”字样,并无“回音卡”,仅印有回音卡的格式内容和背面的宣传文字等,没有特定印出“回音卡”。它与国家邮政局利用良诸玉琮印制的“咨询卡”,“寻医问药咨询卡”又有一定的区别。根据版式,与普资片比较,“咨询卡”、“寻医问药咨询卡”字样是直接印在片上。因此,我们在集邮研究和学术研究上,不能把倒三角形“五女传书”邮资片简称“回音卡”,应全称为“中国邮政明信片——邮资回音卡”。平时可以简称,但应少些为佳。 另外,严格地说,根据FIP邮政用品规则,它们都不是卡类用品,只能属明信片类,因此邮政业务规则把它归属于明信片类是正确的,但在我国集邮界的称呼是欠妥当的。 五、使用情况 此项业务在地方邮政局开办初期,由于没有统一的业务规程,各地都是根据本地情况,为了业务量的增加,只顾办理业务,没有认真详细向用户宣传讲解该业务的使用方法和要求,致使用填写使用不规范、不齐全,漏填收(寄)件人名址、漏填邮编等时有发生。同时,收寄的回音卡也不做认真检查、复核,只是用钉书机一钉了之,造成不少退件,无着回音卡。 从目前收集到情况看,使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附在邮件背后作双程寄递。 2.装在函件中夹寄,由对方填妥寄回。 3.直接购卡填写使用。 其中汇套中附寄回音卡的现象较多。其方式有的将回音卡装在汇款通知内;有的用钉书钉订在汇套后面,据收集情况看,用这些方式附寄回音卡在沿海广东地区较为常见。回音卡上除贴有未加盖的邮票外,写有部分内容,其余为空白,到收件人手中,收件人只填写回音内容,忽略了回音卡收件地址,填妥后又投到信箱中(有的纯粹是不会填写),成为无着邮件。 六、回音卡的属性研究 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回音卡”专用邮资片及地方邮政部门利用普资片加印回音卡格式内容,毫无疑问属于邮政用品,但这两种是否属于FIP所指的卡类邮政用品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经学习FIP邮政用品规则,结合《国内邮件处理规则》认为:此类邮品虽然在名称上叫“回音卡”,但实质不属于FIP所指的“卡”类邮政用品,还应属“邮资明信片”范畴,我们今后在组编邮集展品时,应按邮资明信片类组编方法与技巧着手。 另外,对于地方邮政部门发行并贴邮票出售的回音卡,是否属邮政用品,应该是我们研究的着重点。在FIP邮政用品的规定种类中,有一类是预付邮资的邮政用品,其中在邮局公开向公众出售时,所贴邮票是在出售之前由邮局贴上去的用品称为“格式邮品”。我们收集研究的回音卡,有相当一部分都与之相符。有的虽然卡上没有印注出售时邮资,但是邮局在窗口出售时它加贴当时邮资的邮票,用户购到经填写就可以直接寄发,有的不仅邮局出售时已贴邮票,还在卡背面印有“定价:1:00元(含邮资)字样,因此,我们可以确认这些地方邮局出售的回音卡也应属邮政用品类的格式用品,也可以单列组编展品展示研究。 作者: 吴世君
2015年1月将发行新邮介绍 《乙未年》特种邮票 在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期盼中,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乙未年》生肖羊特种邮票将于2015年1月5日如期发行,同期发行的还有《乙未年》小本票。《乙未年》邮票一套1枚,规格36毫米×36毫米,面值1.20元,设计者吴冠英,版别影写,北京邮票厂印制。按照惯例,共发行三种版式:版式一每版20枚,版式二每版6枚,版式三每版4枚(用于赠送给预订2015全年纪特邮票的预订户)。 邮票根据羊的形象演化变形,表现出羊温驯、丰腴的特点。远看,邮票图案犹如一只花瓶,象征平平安安、幸福美满;近观,羊角以缠枝纹装饰,寓意羊大为美、福运绵延;细品,羊身上填充有牡丹、荷花、梅花、百合等图案,蕴含富贵吉祥、和和美美。邮票采用特种油墨和特殊工艺印制,侧光观察,轮廓线条可反射出金属光泽,衬托出生肖羊雍容华贵的特点,希冀来年富庶安康。 羊身体的左右两边各有12束卷毛,羊身上盛开的牡丹有3层花瓣,寓意着第三轮生肖邮票的完美收官。版式二的边饰是一只口含谷穗的回头羊,在其身上隐藏有十二地支的篆书文字。这些你都能找到吗?《拜年》特种邮票 2015年1月10日,中国邮政将发行《拜年》特种邮票一套1枚。邮票规格40毫米×30毫米,面值1.20元,设计者吴冠英,版别胶印,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印制。共发行两种版式:版式一每版20枚,版式二每版8枚。 邮票以两个儿童的卡通形象为主要元素,衣着、配饰具有现代特点,旁边是代表中国典型民居风格的门墩以及春联;卡通形象的背后是敞开的大门,象征迎福纳祥;门内照壁上贴有“福”字剪纸,倚着两只吉羊,整个画面洋溢着过年的热闹气氛。版式二边饰上“拜年”二字,特别邀请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更增添了此套邮票的鉴赏价值和文化内涵。《遵义会议八十周年》纪念邮票 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2015年1月15日,中国邮政将发行《遵义会议八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邮票规格为60毫米×30毫米,面值1.20元,设计者沈尧伊,版别胶印,河南省邮电印刷厂印制。邮票名称分别为“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 邮票以沈尧伊早期的油画作品为蓝本。一图用朴素的笔触表现了遵义会议召开的地点,揭示了遵义会议对于中国革命进程的转折性意义。二图表现的是遵义会议的会场,作者以细腻写实的手法刻画了20个历史人物。邮票色调肃穆凝重,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给人一种史诗般的怀旧情怀。
2015年1月将发行新邮介绍 《乙未年》特种邮票 在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期盼中,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乙未年》生肖羊特种邮票将于2015年1月5日如期发行,同期发行的还有《乙未年》小本票。《乙未年》邮票一套1枚,规格36毫米×36毫米,面值1.20元,设计者吴冠英,版别影写,北京邮票厂印制。按照惯例,共发行三种版式:版式一每版20枚,版式二每版6枚,版式三每版4枚(用于赠送给预订2015全年纪特邮票的预订户)。 邮票根据羊的形象演化变形,表现出羊温驯、丰腴的特点。远看,邮票图案犹如一只花瓶,象征平平安安、幸福美满;近观,羊角以缠枝纹装饰,寓意羊大为美、福运绵延;细品,羊身上填充有牡丹、荷花、梅花、百合等图案,蕴含富贵吉祥、和和美美。邮票采用特种油墨和特殊工艺印制,侧光观察,轮廓线条可反射出金属光泽,衬托出生肖羊雍容华贵的特点,希冀来年富庶安康。 羊身体的左右两边各有12束卷毛,羊身上盛开的牡丹有3层花瓣,寓意着第三轮生肖邮票的完美收官。版式二的边饰是一只口含谷穗的回头羊,在其身上隐藏有十二地支的篆书文字。这些你都能找到吗?《拜年》特种邮票 2015年1月10日,中国邮政将发行《拜年》特种邮票一套1枚。邮票规格40毫米×30毫米,面值1.20元,设计者吴冠英,版别胶印,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印制。共发行两种版式:版式一每版20枚,版式二每版8枚。 邮票以两个儿童的卡通形象为主要元素,衣着、配饰具有现代特点,旁边是代表中国典型民居风格的门墩以及春联;卡通形象的背后是敞开的大门,象征迎福纳祥;门内照壁上贴有“福”字剪纸,倚着两只吉羊,整个画面洋溢着过年的热闹气氛。版式二边饰上“拜年”二字,特别邀请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更增添了此套邮票的鉴赏价值和文化内涵。《遵义会议八十周年》纪念邮票 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2015年1月15日,中国邮政将发行《遵义会议八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邮票规格为60毫米×30毫米,面值1.20元,设计者沈尧伊,版别胶印,河南省邮电印刷厂印制。邮票名称分别为“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 邮票以沈尧伊早期的油画作品为蓝本。一图用朴素的笔触表现了遵义会议召开的地点,揭示了遵义会议对于中国革命进程的转折性意义。二图表现的是遵义会议的会场,作者以细腻写实的手法刻画了20个历史人物。邮票色调肃穆凝重,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给人一种史诗般的怀旧情怀。
2015年1月将发行新邮介绍 《乙未年》特种邮票 在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期盼中,第三轮生肖邮票的收官之作——《乙未年》生肖羊特种邮票将于2015年1月5日如期发行,同期发行的还有《乙未年》小本票。《乙未年》邮票一套1枚,规格36毫米×36毫米,面值1.20元,设计者吴冠英,版别影写,北京邮票厂印制。按照惯例,共发行三种版式:版式一每版20枚,版式二每版6枚,版式三每版4枚(用于赠送给预订2015全年纪特邮票的预订户)。 邮票根据羊的形象演化变形,表现出羊温驯、丰腴的特点。远看,邮票图案犹如一只花瓶,象征平平安安、幸福美满;近观,羊角以缠枝纹装饰,寓意羊大为美、福运绵延;细品,羊身上填充有牡丹、荷花、梅花、百合等图案,蕴含富贵吉祥、和和美美。邮票采用特种油墨和特殊工艺印制,侧光观察,轮廓线条可反射出金属光泽,衬托出生肖羊雍容华贵的特点,希冀来年富庶安康。 羊身体的左右两边各有12束卷毛,羊身上盛开的牡丹有3层花瓣,寓意着第三轮生肖邮票的完美收官。版式二的边饰是一只口含谷穗的回头羊,在其身上隐藏有十二地支的篆书文字。这些你都能找到吗?《拜年》特种邮票 2015年1月10日,中国邮政将发行《拜年》特种邮票一套1枚。邮票规格40毫米×30毫米,面值1.20元,设计者吴冠英,版别胶印,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印制。共发行两种版式:版式一每版20枚,版式二每版8枚。 邮票以两个儿童的卡通形象为主要元素,衣着、配饰具有现代特点,旁边是代表中国典型民居风格的门墩以及春联;卡通形象的背后是敞开的大门,象征迎福纳祥;门内照壁上贴有“福”字剪纸,倚着两只吉羊,整个画面洋溢着过年的热闹气氛。版式二边饰上“拜年”二字,特别邀请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更增添了此套邮票的鉴赏价值和文化内涵。《遵义会议八十周年》纪念邮票 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2015年1月15日,中国邮政将发行《遵义会议八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邮票规格为60毫米×30毫米,面值1.20元,设计者沈尧伊,版别胶印,河南省邮电印刷厂印制。邮票名称分别为“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 邮票以沈尧伊早期的油画作品为蓝本。一图用朴素的笔触表现了遵义会议召开的地点,揭示了遵义会议对于中国革命进程的转折性意义。二图表现的是遵义会议的会场,作者以细腻写实的手法刻画了20个历史人物。邮票色调肃穆凝重,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给人一种史诗般的怀旧情怀。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