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品味人生。 2402034459
多年了,换一个。
关注数: 147 粉丝数: 117 发帖数: 2,599 关注贴吧数: 11
【完颜宗翰】所谓特色词条,请将内容里的女真人名统一为汉名。 词条女真名和汉名使用混乱,建议统一成汉名。 1.“早年经历”、“献策灭辽”部分,有人物“蒲家奴”;“献策灭辽”最后一行,有人物“昃勃极烈昱”。按《金史》,完颜昱,女真名蒲家奴,则当统一为汉名完颜昱。 2.“献策灭辽”部分,有人物“耨碗温都、移剌保”。这段话当是引自国学导航《金史·宗翰传》,中间有顿号“、”,则应该认为“耨碗温都”和“移剌保”是两个人的名字。我看了下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版《金史》,这两个词中间也有顿号。但是,通过常识知道,“耨碗温都”肯定是女真的姓氏,姓氏后面不可能没有这个人的名字;也不可能前面一个人只写姓氏,紧接着后面一个人不冠姓氏只有名字,中间还用顿号隔开,这不符合行文的习惯,也不合逻辑。按今人吴海京写的《资治通鉴续纪》,见本书“宣和四年”事,“耨碗温都、移剌保”指的是同一个人物,“耨碗温都”是此人姓氏,“移剌保”是他的名字,即金国初年名将耨碗温敦思忠。我个人同意吴海京的观点,按《金史》,耨碗温敦思忠,本名乙剌补,“移剌保”当为“乙剌补”的异译,各版本《金史·宗翰传》中的顿号应是误加。 3.“献策灭辽”、“功勋卓著”、“南征北战”部分,有人物“挞懒”,按《金史》此人为汉名为完颜昌。 4.“南征北战”部分,有人物“绳果”,按《金史》,完颜宗峻即绳果。
智伯瑶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资治通鉴》是否也按传统抹黑了智伯? 其实看智伯所处的时代,楼主很为智伯伤心叹息。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忠君爱国?不是,忠君爱国早就被礼崩乐坏抛弃了。 总结起来就是第二次的大规模小宗取代大宗的阶段,第一次是诸侯取代周天子的地位,而这第二次则是卿大夫取代诸侯君主的地位。 在这些卿大夫眼里什么最重要?家族利益最重要,家族利益大于国家利益,什么忠君爱国,想伤害一点家族利益,免谈! 这一点从“智伯索地”事件以及智、赵二人的结怨过程就可以看出来。 关于“智伯索地”事件,《通鉴》只记载了智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三家要地,但并没记载他要地是干什么,这样断章取义的记载,就导致智伯给人的印象是不知廉耻的贪婪无厌,对他的评价越来越低。 实际上,智伯在前475年初任晋国执政,虽然按我们传统说法的话,前475年这一年是战国的开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仍在继续,因为就在两年以后(前473年),越子勾践灭吴,勾践仍然北上争霸,这对担任多年霸主的晋国是个沉重的打击。智伯索地,实际上是为了强化君主的权力,以便重振晋国霸主的雄风,这绝对是出于对君主的忠诚。而且智伯是以身作则的,他本人首先带头,起表率作用地,先主动拿出一个万户封邑,然后才向三家要地,韩、魏两家都给了,虽然是不情愿的;唯有赵家,在赵襄子心中,家族大于国家,不为国家考虑,拒不交地。从而引发三家对赵氏的战争以及智氏的灭亡。当然智伯的作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潮流的,家族大于国家,大夫取代国君是那个时代的趋势,维护君主的地位肯定会失败,甚至会被看作是虚伪做作和野心膨胀。 关于智伯瑶与赵襄子无恤的争端,无非就是两次伐郑的事。这是来自其他史书的记载。 前466年,智、赵初伐郑,赵简子病,太子赵无恤做智伯的副将,这个人作战胆怯,又想维护家族利益,居然拒不执行晋军统帅智伯让他先攻城的命令,还堂而皇之地为自己的可耻行为做辩护。 前462年,智、赵二次伐郑,当然智伯这次有些过分了,乘醉猛灌赵无恤。但是人们酒喝嗨了,就有可能过分热情劝酒,或者作出不理智的事情,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赵无恤却因此更加怨恨智伯。亦可见赵襄子的心胸有多么狭窄。
纪传体史书一览 简版(书名+作者) 吧主@秋天与星辰 之前建议楼主出一个简版,按照记事朝代来排序,楼主很同意,所以本帖只有书名加作者。吧主建议删掉一些记事与其他书重复的书,楼主不敢苟同,所以暂时保留。之前混入一些其他体例的书,楼主表示很无奈,因为楼主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很难辨识。这个帖子到现在为止,楼主基本上已经黔驴技穷。找寻更多的纪传体史书,只能托付给吧友和后来人了。 (一)夏商周秦 (1)《古史》,作者为苏辙; (2)《尚史》,作者为李锴; (3)《春秋纪传》,作者为李凤雏; (4)《秦史》,作者为王蘧常; (5)《秦集史》,作者为马非百。 (二)两汉三国 (6)《东观汉记》,作者为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等; (7)《续后汉书》,作者为萧常; (8)《续后汉书》,作者为郝经; (9)《季汉书》,作者为谢陛。 (三)两晋南北朝 (10)《十六国春秋》,作者为崔鸿; (11)《三十国春秋》,作者为萧方等; (12)《西魏书》,作者为谢启昆。 (六)隋唐 (13)《渤海国志》,作者为唐晏; (14)《渤海国志长编》,作者为金毓黼。 (七)五代 (15)《十国春秋》,作者为吴任臣; (16)《九国志》,作者为路振、张唐英; (17)《续唐书》,作者为陈鳣; (18)《唐余纪传》,作者为陈霆; (19)《江南野史》,作者为龙衮; (20)《南唐书》,作者为陆游; (21)《南唐书》,作者为马令; (22)《南汉书》,作者为梁廷枏。 (八)两宋 (23)《契丹国志》,作者为叶隆礼; (24)《宋史新编》,作者为柯维骐; (25)《宋史筌》,朝鲜国王李祘下令编写; (26)《宋史质》,作者为王洙; (27)《隆平集》,作者为曾巩; (28)《东都事略》,作者为王称; (29)《西夏书》,作者为周春; (30)《南宋书》,作者为钱士升; (31)《大金国志》,作者为宇文懋昭。 (九)元朝 (32)《新元史》,作者为柯劭忞; (33)《元史新编》,作者为魏源; (34)《蒙兀儿史记》,作者为屠寄; (35)《元史类编》,亦作《续弘简录》,作者为邵远平; (36)《元书》,作者为曾廉。 (十)明朝 (37)《罪惟录》,作者为査继佐; (38)《明书》,作者为傅维鳞; (39)《明史稿》,亦称《横云山人明史稿》,作者为万斯同、王鸿绪; (40)《石匮书》,作者为张岱; (41)《名山藏》,作者为何乔远; (42)《吾学编》,作者为郑晓; (43)《皇明书》,作者为邓元锡; (44)《逊国正气纪》,作者为曹参芳; (45)《革除遗事》十六卷本,作者为符验。 (十一)南明 (46)《南明史》,作者为钱海岳; (47)《石匮书后集》,作者为张岱; (48)《南疆逸史》,作者为温睿临; (49)《海东逸史》,作者署名“翁洲老民”; (50)《小腆纪传》,作者为徐鼒; (51)《南天痕》,作者署名“西亭凌雪”; (52)《东南纪事》,作者为邵廷采,亦作邵廷寀; (53)《西南纪事》,作者为邵廷采; (54)《鲁之春秋》,作者为李聿求; (55)《永历实录》,作者为王夫之。 (十二)清朝民国 (56)《清史稿》,作者为赵尔巽等; (57)《太平天国野史》,作者为凌善清; (58)《太平天国史》,作者为罗尔纲; (59)《中华民国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十四)通史 (60)《建康实录》,作者为许嵩; (61)《通志》,作者为郑樵; (62)《弘简录》,作者为邵经邦; (63)《续通志》,作者为嵇璜、刘墉等; (64)《台湾通史》,作者为连横。 (十五)外国史 (65)《三国史记》,作者为金富轼; (66)《高丽史》,作者为郑麟趾; (67)《大日本史》,也称《日本史记》,作者为德川光圀; (68)《日本外史》,作者为赖襄; (69)《镰仓史》,作者为小川弘; (70)《南山史》,作者成岛让俭; (71)《野史》,亦名《大日本野史》或《日本野史》,作者为饭田忠彦。 (十六)佛教史 (72)《释门正统》,作者为宗鉴; (73)《佛祖统纪》,作者为志磬,或作释志磐; (74)《元亨释书》,作者为虎关师炼,亦作虎关师錬。
纪传体史书一览 纪传体史书,我搜索到了一些,请大神斧正并补充。 二十四史,即我国古代编写的二十四部史书,都采用纪传体的体例,被列为正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宋史》、《金史》、《元史》、《明史》。 除了以上二十四史之外,还有以下书籍也采用纪传体的体例: (一)清朝及以前朝代的人编写的纪传体史书: (1)《东观汉记》,述自东汉光武帝至灵帝之间的历史,作者为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等; (2)《续后汉书》,述三国时事,认为蜀汉为东汉的延续,故以蜀汉为正统,魏、吴为载记,作者为宋朝人萧常; (3)《续后汉书》,述三国时事,认为蜀汉为东汉的延续,故以蜀汉为正统,魏、吴为列传,作者为元朝人郝经; (4)《十六国春秋》,述十六国历史,作者为北朝北魏人崔鸿; (5)《三十国春秋》,述自曹魏至北魏之间大混乱时期的历史,作者为南朝梁朝人萧方等; (6)《罪惟录》,也称《明书》,述自明太祖至南明朱本铉之间的历史,作者为清朝人査继佐; (7)《西夏书》,述西夏历史,作者为清朝人周春; (8)《江南野史》,述自南唐至宋朝初年的历史,作者为宋朝人龙衮; (9)《十国春秋》,述十国历史,作者为清朝人吴任臣; (10)《南唐书》,述南唐历史,作者为宋朝人陆游; (11)《南唐书》,述南唐历史,作者为宋朝人马令; (12)《南汉书》,述南汉历史,作者为清朝人梁廷枏; (13)《元史新编》,述元朝历史,作者为清朝人魏源; (14)《南宋书》,单独叙述南宋历史,作者为明朝人钱士升; (15)《东都事略》,单独叙述北宋历史,作者为宋朝人王称; (16)《续唐书》,述五代十国历史,认为后唐、南唐为唐朝的延续,故以后唐、南唐为正统,梁、晋、汉、周及其他诸国列入世家,作者为清朝人陈鳣; (17)《明书》,述自明太祖至崇祯皇帝时的历史,作者为清朝人傅维鳞; (18)《通志》,述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隋朝时的历史,作者为宋朝人郑樵。 (二)民国及今人编写的纪传体史书: (1)《新元史》,述元朝历史,民国时期被列入正史,作者为柯劭忞; (2)《清史稿》,述清朝历史,作者为赵尔巽等; (3)《蒙兀儿史记》,述元朝历史,作者为屠寄; (4)《台湾通史》,述台湾自隋炀帝至被日本吞并前的历史,作者为连横; (5)《西夏纪》,述西夏诸帝,作者为戴锡章; (6)《南明史》,述南明各朝历史,作者为钱海岳; (7)《秦史》,述自秦国初建至子婴投降的历史,作者为王蘧常; (8)《中华民国史》,述民国时期的历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文书写的所谓的纪传体史书; (9)《太平天国野史》,述太平天国的历史,作者为凌善清,现代文书写的所谓的纪传体史书。 (三)《清史列传》,清朝人编写,其中《贰臣传》最为著名。 (四)受我国中原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也有一些纪传体史书: (1)《三国史记》,述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并立到统一新罗覆灭的历史,作者为高丽王朝时人金富轼; (2)《高丽史》,述王氏高丽王朝的历史,作者为朝鲜王朝时人郑麟趾; (3)《大日本史》,也称《日本史记》,述自传说中的神武天皇至日本南北朝统一的历史,作者为日本江户时代人德川光圀; (4)《日本外史》,述自源平之战到江户德川幕府末期的历史,作者为日本江户时代人赖襄。
纪传体史书一览 纪传体史书,我搜索到了一些,请大神斧正并补充。 二十四史,即我国古代编写的二十四部史书,都采用纪传体的体例,被列为正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宋史》、《金史》、《元史》、《明史》。 除了以上二十四史之外,还有以下书籍也采用纪传体的体例: (一)清朝及以前朝代的人编写的纪传体史书: (1)《东观汉记》,述自东汉光武帝至灵帝之间的历史,作者为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等; (2)《续后汉书》,述三国时事,认为蜀汉为东汉的延续,故以蜀汉为正统,魏、吴为载记,作者为宋朝人萧常; (3)《续后汉书》,述三国时事,认为蜀汉为东汉的延续,故以蜀汉为正统,魏、吴为列传,作者为元朝人郝经; (4)《十六国春秋》,述十六国历史,作者为北朝北魏人崔鸿; (5)《三十国春秋》,述自曹魏至北魏之间大混乱时期的历史,作者为南朝梁朝人萧方等; (6)《罪惟录》,也称《明书》,述自明太祖至南明朱本铉之间的历史,作者为清朝人査继佐; (7)《西夏书》,述西夏历史,作者为清朝人周春; (8)《江南野史》,述自南唐至宋朝初年的历史,作者为宋朝人龙衮; (9)《十国春秋》,述十国历史,作者为清朝人吴任臣; (10)《南唐书》,述南唐历史,作者为宋朝人陆游; (11)《南唐书》,述南唐历史,作者为宋朝人马令; (12)《南汉书》,述南汉历史,作者为清朝人梁廷枏; (13)《元史新编》,述元朝历史,作者为清朝人魏源; (14)《南宋书》,单独叙述南宋历史,作者为明朝人钱士升; (15)《东都事略》,单独叙述北宋历史,作者为宋朝人王称; (16)《续唐书》,述五代十国历史,认为后唐、南唐为唐朝的延续,故以后唐、南唐为正统,梁、晋、汉、周及其他诸国列入世家,作者为清朝人陈鳣; (17)《明书》,述自明太祖至崇祯皇帝时的历史,作者为清朝人傅维鳞; (18)《通志》,述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隋朝时的历史,作者为宋朝人郑樵。 (二)民国及今人编写的纪传体史书: (1)《新元史》,述元朝历史,民国时期被列入正史,作者为柯劭忞; (2)《清史稿》,述清朝历史,作者为赵尔巽等; (3)《蒙兀儿史记》,述元朝历史,作者为屠寄; (4)《台湾通史》,述台湾自隋炀帝至被日本吞并前的历史,作者为连横; (5)《西夏纪》,述西夏诸帝,作者为戴锡章; (6)《南明史》,述南明各朝历史,作者为钱海岳; (7)《秦史》,述自秦国初建至子婴投降的历史,作者为王蘧常; (8)《中华民国史》,述民国时期的历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文书写的所谓的纪传体史书; (9)《太平天国野史》,述太平天国的历史,作者为凌善清,现代文书写的所谓的纪传体史书。 (三)《清史列传》,清朝人编写,其中《贰臣传》最为著名。 (四)受我国中原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也有一些纪传体史书: (1)《三国史记》,述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并立到统一新罗覆灭的历史,作者为高丽王朝时人金富轼; (2)《高丽史》,述王氏高丽王朝的历史,作者为朝鲜王朝时人郑麟趾; (3)《大日本史》,也称《日本史记》,述自传说中的神武天皇至日本南北朝统一的历史,作者为日本江户时代人德川光圀; (4)《日本外史》,述自源平之战到江户德川幕府末期的历史,作者为日本江户时代人赖襄。
纪传体史书一览 纪传体史书,我搜索到了一些,请大神斧正并补充。 二十四史,即我国古代编写的二十四部史书,都采用纪传体的体例,被列为正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宋史》、《金史》、《元史》、《明史》。 除了以上二十四史之外,还有以下书籍也采用纪传体的体例: (一)清朝及以前朝代的人编写的纪传体史书: (1)《东观汉记》,述自东汉光武帝至灵帝之间的历史,作者为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等; (2)《续后汉书》,述三国时事,认为蜀汉为东汉的延续,故以蜀汉为正统,魏、吴为载记,作者为宋朝人萧常; (3)《续后汉书》,述三国时事,认为蜀汉为东汉的延续,故以蜀汉为正统,魏、吴为列传,作者为元朝人郝经; (4)《十六国春秋》,述十六国历史,作者为北朝北魏人崔鸿; (5)《三十国春秋》,述自曹魏至北魏之间大混乱时期的历史,作者为南朝梁朝人萧方等; (6)《罪惟录》,也称《明书》,述自明太祖至南明朱本铉之间的历史,作者为清朝人査继佐; (7)《西夏书》,述西夏历史,作者为清朝人周春; (8)《江南野史》,述自南唐至宋朝初年的历史,作者为宋朝人龙衮; (9)《十国春秋》,述十国历史,作者为清朝人吴任臣; (10)《南唐书》,述南唐历史,作者为宋朝人陆游; (11)《南唐书》,述南唐历史,作者为宋朝人马令; (12)《南汉书》,述南汉历史,作者为清朝人梁廷枏; (13)《元史新编》,述元朝历史,作者为清朝人魏源; (14)《南宋书》,单独叙述南宋历史,作者为明朝人钱士升; (15)《东都事略》,单独叙述北宋历史,作者为宋朝人王称; (16)《续唐书》,述五代十国历史,认为后唐、南唐为唐朝的延续,故以后唐、南唐为正统,梁、晋、汉、周及其他诸国列入世家,作者为清朝人陈鳣; (17)《明书》,述自明太祖至崇祯皇帝时的历史,作者为清朝人傅维鳞; (18)《通志》,述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隋朝时的历史,作者为宋朝人郑樵。 (二)民国及今人编写的纪传体史书: (1)《新元史》,述元朝历史,民国时期被列入正史,作者为柯劭忞; (2)《清史稿》,述清朝历史,作者为赵尔巽等; (3)《蒙兀儿史记》,述元朝历史,作者为屠寄; (4)《台湾通史》,述台湾自隋炀帝至被日本吞并前的历史,作者为连横; (5)《西夏纪》,述西夏诸帝,作者为戴锡章; (6)《南明史》,述南明各朝历史,作者为钱海岳; (7)《秦史》,述自秦国初建至子婴投降的历史,作者为王蘧常; (8)《中华民国史》,述民国时期的历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文书写的所谓的纪传体史书; (9)《太平天国野史》,述太平天国的历史,作者为凌善清,现代文书写的所谓的纪传体史书。 (三)《清史列传》,清朝人编写,其中《贰臣传》最为著名。 (四)受我国中原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也有一些纪传体史书: (1)《三国史记》,述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并立到统一新罗覆灭的历史,作者为高丽王朝时人金富轼; (2)《高丽史》,述王氏高丽王朝的历史,作者为朝鲜王朝时人郑麟趾; (3)《大日本史》,也称《日本史记》,述自传说中的神武天皇至日本南北朝统一的历史,作者为日本江户时代人德川光圀; (4)《日本外史》,述自源平之战到江户德川幕府末期的历史,作者为日本江户时代人赖襄。
有哪些生前被废的皇帝?不包括死后被追废和通过禅让失去皇位的。 有哪些生前被废的皇帝?不包括死后被追废和通过禅让失去皇位的。 列举一些我知道的,基本上都记载了严格的废黜手续: 1.昌邑王刘贺,太皇太后上官氏与霍光废黜,《汉书·霍光传》记载清楚霍光等人给太皇太后的上书; 2.弘农王刘辩,董卓废黜,《后汉书》与《三国志》的《董卓传》都记载废黜皇帝的策文; 3.齐王曹芳,太后郭氏与司马师废黜,《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记载太后的诏令; 4.会稽王孙亮,孙綝废黜; 5.海西公司马奕,太后褚氏与桓温废黜,《晋书·海西公纪》记载太后的诏令; 6.宋少帝刘义符,太后张氏与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王弘这些人废黜,《宋书·少帝纪》记载太后的诏令; 7.海陵王萧昭文,太后王氏与萧鸾废黜,《南齐书·海陵王纪》记载太后的诏令; 8.陈废帝陈伯宗,太后沈氏与陈顼废黜,《陈书·废帝纪》记载太后的诏令; 9.节闵帝元恭,高欢与魏兰根废黜; 10.齐废帝高殷,太皇太后娄氏与高演废黜; 11.魏恭帝元钦,宇文泰废黜; 12.孝闵帝宇文觉,宇文护废黜; 13.唐中宗李显,太后武氏与裴炎废黜; 14.唐闵帝李从厚,太后曹氏与李从珂废黜; 15.夏桓宗李纯佑,太后罗氏与李安全废黜; 16.夏襄宗李安全,李遵顼废黜。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