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の也风情万种 爷の也风情万种
关注数: 17 粉丝数: 254 发帖数: 2,912 关注贴吧数: 4
【父母必读】父母必读的十大早教心理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视频】一些令人深思的心理学短片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HzU1U_37Ois%2F&urlrefer=f05e8f780e695e4e9227b49cfce188d1 从侧面来说:社会就是如此,充斥着黑暗,让人抓狂,不甘。 但是从正面来说:不要愤怒,因为人人如此,都是在为别人打工,也会感受到社会的黑暗。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k2MTMwMzMy.html&urlrefer=f93b557f6d0500fa3c5873f9809657a4 每个人都有要追逐的,中间或许有浮浮沉沉,但是只要愿意去坚持,那么一定能够得到一些,不在于它的多少,至少你是得到了,比失去更好。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0orTcQ-cPEw%2F&urlrefer=7c1f2681a427783e3fa4413806b0c1df 看了这个我沉思了很久,孤独,多么可怕。对于这个视频的感受,我觉得不是一两句就道的清的,那高高的楼层就像是心灵的围墙,把心灵围绕着,那么孤独。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AxNjAzMjMy.html&urlrefer=7be138acdae43dbd9ef6e7700939d056 除了上面哪一部,这一部也让我受益匪浅,一分钟?能做什么?这是一个即简单而又有意义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去计较短片的一分钟,换个角度来思考,那是一辈子,可以得知,其实不管是多长,只要过的值得就行,里面苍蝇一分钟做那些事?:填饱肚子、唱歌跳舞、挑战极限、躲避天敌追杀、恋爱生子、救死扶伤、结交朋友、乃至成名种种,人的一辈子不外乎这些。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DtsSgMfta4o%2F&urlrefer=49461ebac67bec5dae4bada70492383b 值得探讨的一部短片,片名:91公分之外(又名精神分裂)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wOQnc0QKDBY%2F&urlrefer=b2ec61bd2b82983d2cf8033fb627f78d
【权威测试】色彩心理学将引领你进入自己内心的奇幻世界 *关注你自己的内心世界而非你的工作状态。你的习惯、教育、阶层和年龄会给你一些误导,如果你很难确认,请选择让你“最本能最真是的”反应,而不是思考“最好的最合适的”或“最应该的”。简而言之,你回答的是“我是谁”,而不是“我应该是谁”,也不是“我希望我是谁”! 请凭本能反应选择,勿犹豫。 1、 关于人生观,我的内心其实是: A、希望能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所以想法极其多样化。 B、在合理的基础上,谨慎确定目标,一旦确定会坚定不移地去做。 C、更加在乎取得一切有可能的成就。 D、毫不喜欢风险,喜欢享受稳定或现状。 2、如果爬山旅游,大多数状况下,在下山回来的路线我最可能: A、好玩有趣,所以宁愿新路线回巢。 B、安全稳妥,所以宁愿原路线返回。 C、挑战困难,所以宁愿新路线回巢。 D、方便省心,所以宁愿原路线返回。 3、 说话时,我更看重: A、感觉效果。有时可能会略显得夸张。 B、描述精确。有时可能略过冗长。 C、达成结果。有时可能过于直接让别人不高兴。 D、人际感受。有时可能会不愿讲真话。 4、 在大多数时候,我的内心更想要: A、刺激。经常冒出新点子,想做就做,喜欢与众不同。 B、安全。头脑冷静,不易冲动。 C、挑战。生命中竞赛随处可见,有强烈的“赢”的欲望。 D、稳定。满足自己所拥有的,很少羡慕别人。 5、 我认为自己在情感上的基本特点是: A、情绪多变,经常波动。 B、外表自我抑制强,但内心感情起伏大,一旦挫伤难以平复。 C、感情不拖泥带水,只是一旦不稳定,容易发怒。 D、天性情绪四平八稳。 6、 我认为自己除了工作外,在控制欲上面,我: A、没有控制欲,只有感染带动他人的欲望,但自控能力不算强。 B、用规则来保持我对自己的控制和对他人的要求。 C、内心是有控制欲和希望别人服从我的。 D、没兴趣影响别人,也不愿别人来控制我。 7、 当与情人交往时,我最希望对方: A、经常赞美我,让我享受开心、被关怀且又有一定自由。 B、可随时默契到我内心所想,对我的需求极其敏丄感。 C、得到对方的认可,我是正确的并且我对其是有价值的。 D、尊重并且相处静谧的。 8、 在人际交往时,我: A、本质上还是认为与人交往比长时间独处是有乐趣的。 B、非常审慎缓慢地进入,常会被人认为容易有距离感。 C、希望在人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D、顺其自然,不温不火,相对被动。 9. 我做事情,经常: A、缺少长性,不喜欢长期做相同无变化的事情。 B、缺少果断,期待最好的结果但总能先看到事情的不利面。 C、缺少耐性,有时行事过于草率。 D、缺少紧迫,行动迟缓,难下决心。 10、 通常我完成任务的方式是: A、常赶在最后期限前完成,是临时抱佛脚的高手。 B、自己有严格规定的程序,精确地做,不要麻烦别人。 C、先做,快速做。 D、使用传统的方法按部就班,需要时从他人处得到帮忙。 11、 如果有人深深惹恼我时,我: A、内心感到受伤,认为没有原谅的可能,可最终很多时候还是会原谅对方。 B、深深感到愤怒,如此之深怎可忘记?我会牢记,同时未来完全避开那个家伙。 C、会火冒三丈,并且内心期望有机会狠狠地回应。 D、避免摊牌,因为还不到那个地步或者自己再去找新朋友。 12、 在人际关系中,我最在意的是: A、得到他人的赞美和欢迎。 B、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欣赏。 C、得到他人的感激和尊敬。 D、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 13、在工作上,我表现出来更多的是: A、充满热忱,有很多想法且很有灵性。 B、心思细腻,完美精确,而且为人可靠。 C、坚强而直截了当,而且有推动力。
【权威测试】最专业的测试题,我将带你进入你的内心世界 ① 下面有108个称述.   ② 在你认为符合你的称述面前做个记号,注意遮掩每个称述前面的数字   ③ 然后把同一数字后面的记号统计相加,比如数字”1”后面有3个记号,数字”2”后面有8个记号,数字”3”后面有1个记号,数字”4”后面有5个记号,等等.   ④ 拥有最多记号的数字很有可能就是你的类型号.   ⑤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结论仅供参考,更精确的判断还需要在深入了解和揣摩比较后获得.   9 1.我很容易迷惑   1 2.我不想成为一个喜欢批评的人,但很难做到   5 3.我喜欢研究宇宙的道理,哲理   7 4.我很注意自己是否年轻,因为那是找乐子的本钱   8 5.我喜欢独自自主,一切都靠自己   2 6.当我有困难时,我会试着不让人知道   4 7.被人误解对我而言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   2 8.施比受会给我更大的满足感   6 9.我常常设想最糟的结果而使自己陷入苦恼中   6 10.我常常试探或考验朋友,伴侣的忠诚   8 11.我看不起那些不像我一样坚强的人,有时我会用种种方式羞辱他们   9 12.身体上的舒适对我非常重要   4 13.我能触碰生活中的悲伤和不幸   1 14.别人不能完成他的分内事,会令我失望和愤怒   9 15.我时常拖延问题,不去解决   7 16.我喜欢戏剧性,多彩多姿的生活   4 17.我认为自己非常不完善   7 18.我对感官的需求特别强烈,喜欢美食,服装,身体的触觉刺激,并纵情享乐   5 19.当别人请教我一些问题,我会巨细无遗地分析得很清楚   3 20.我习惯推销自己,从不觉得难为情   7 21.有时我会放纵和做出*越的事   2 22.帮助不到别人会让我觉得痛苦   5 23.我不喜欢人家问我广泛,笼统的问题   8 24.在某方面我有放纵的倾向(例如食物,药物等)   9 25.我宁愿适应别人,包括我的伴侣,而不会反抗他们   6 26.我最不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虚伪   8 27.我知错能改,但由于执著好强,周围的人还是感觉到压力   7 28.我常觉得很多事情都很好玩,很有趣,人生真是快乐   6 29.我有时很欣赏自己充满权威,有时又优柔寡断,依赖别人   2 30.我习惯付出多于接受   6 31.面对威胁时,我一是变得焦虑,一是对抗迎面而来的危险   5 32.我通常是等别人来接近我,而不是我去就接近他们   3 33.我喜欢当主角,希望得到大家的注意   9 34.别人批评我,我也不会回应和辩解,因为我不想发生任何争执与冲突   6 35.我有时期待别人的指导,有时却忽略别人的忠告径直去做我想做的事   9 36.我经常忘记自己的需要   6 37.在重大危机中,我通常能克服我对自己的质疑与内心的焦虑   3 38.我是一个天生的推销员,说服别人对我来说是一件轻易的事   9 39.我不相信一个我一直都无法了解的的人   8 40.我爱依惯例行事,不大喜欢改变   9 41.我很在乎家人,在家中表现得忠诚和包容   5 42.我被动而优柔寡断   5 43.我很有包容力,彬彬有礼,但跟人的感情互动不深   8 44.我沉默寡言,好象不会关心别人似的   6 45.当沉浸在工作或我擅长的领域时,别人会觉得我冷酷无情   6 46.我常常保持警觉   5 47.我不喜欢要对人尽义务的感觉   5 48.如果不能完美的表态,我宁愿不说   7 49.我的计划比我实际完成的还要多   8 50.我野心勃勃,喜欢挑战和登上高峰的经验   5 51.我倾向于独断专行并自己解决问题   4 52.我很多时候感到被遗弃   4 53.我常常表现得十分忧郁的样子,充满痛苦而且内向   4 54.初见陌生人时,我会表现得很冷漠,高傲   1 55.我的面部表情严肃而生硬   4 56.我很飘忽,常常不知自己下一刻想要什么   1 57.我常对自己挑剔,期望不断改善自己的缺点,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置顶】人生的真正意义与人生该珍惜的 实话说吧,人生其实有时候就像是一缕发丝 你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断 如果在没断之前你不吸取洗发露的营养 如果在没断之前,你不去沾染那些该死的颜色 如果在没断之前,你不去好好的爱护自己 如果在没断之前,你不去好好珍惜跟别人的友谊 那么,在你断后,一切你曾经不在意的,都会成为你的后悔。 有许多人都喜欢问,人的一生为什么而活 我回答别人总是两个字:归乡 知道为什么么? 你为了理想,背井离乡 为了家庭,背井离乡 为了生活,背井离乡 又或者……你是为了娶某个女人而家庭条件不好,为了那个女人而背井离乡等等~ 但是,当你在外面闯荡许久,经历的大风大浪,还不是有回到自己的那个老巢 因为那里曾是你的起点,人生这条路是没有终点的,只有起点,一条走不完的起点。 我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孤独的时候, 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 但是不要忘记,每过一个坎,后面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至于是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 或者是勇气,又或者是毅力,甚至是金钱。 我记得最深的一段诗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礼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微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是呀!既然上天要这么折磨我们,那必定就赋予我们很大的使命,只有挺过眼前的困难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 有的人追求的是平平静静,把一切视为淡泊名利 而有的人追求的是轰轰烈烈,名垂千史 在这里面,没有好人或者坏人,因为上帝都没有赋予一个人评价好坏 他们只是用他们认为能够让自己活下去的方式活着 在此,那些想自杀,有轻生念头的人 我很想告诉你们,全世界每天死亡的人很多很多 你死了,就像那云朵一样,一吹就散了 没人记得 不要轻易去尝试死的感觉 在基督教里认为,自杀是要下地狱的,因为这是杀人罪,剥夺别人生存权利和失去上帝赋予你的信任。 其实你们转头想想,你们死了,你们得到了什么? 那不过什么都没得到,就是得到一副棺材 与其这样毫无成就的死去,还不去挺起我们的腰板闯下去 风大算什么?浪大算什么? 它压得住我们的理想吗? 它压得住我们的意志吗? 不!我想它不能 只要我们愿意,即便是在一平方米的天地,我们依旧能够活的开心,快乐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兄弟,他们的家住在80层楼上。有一天他们外出旅行回家,发现大楼停电了!虽然他们背着大包的行李,但看来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于是哥哥对弟弟说,我们就爬楼梯上去!于是,他们背着两大包行李开始爬楼梯。爬到20楼的时候他们开始累了,哥哥说:“包包太重了,不如这样吧,我们把包包放在这里,等来电后坐电梯来拿。”于是,他们把行李放在了20楼,轻松多了,继续向上爬。 他们有说有笑地往上爬,但是好景不长,到了40楼,两人实在累了。想到还只是爬了一半,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大楼的停电公告,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就这样一路爬到了60楼。到了60楼,他们累得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弟弟对哥哥说,“我们不要吵了,爬完它吧。”于是他们默默地继续爬楼,终于80楼到了!兴奋地来到家门口兄弟俩才发现他们的钥匙留在了20 楼的包包里了。 有人说,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的人生:20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的压力、包袱,自己也不够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难免不稳。20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卸下了包袱,开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这样愉快地过了20年。可是到了40岁,发现青春已逝,不免产生许多的遗憾和追悔,于是开始遗憾这个、惋惜那个、抱怨这个、嫉恨那个.就这样在抱怨中度过了20年。到了60岁,发现人生已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在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余年。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想起自己好像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原来,我们所有的梦想都留在了20岁的青春岁月。 是呀,年轻不拼搏,老来只会留下一道弥补不了的遗憾。 讲述了那么多,我只想申明一点,上帝赋予了我们生命,那对我们肯定是有期待,有期望的,不要因为那一点点的风浪就去剥夺自己的生命,那样你只会寒了父母心,希望各为贴友开开心心,不管什么时候不要被一些风浪打弯了腰,要紧牙门,总会过去的!(在此我推荐一个人的励志歌曲,爽子)
小葱题材之欲望是否能够激发出来 在我昨天发了关于欲望和理性的帖子过后、 有几个人问我如何激发欲望、因为欲望是成功的法则、 可是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希望你们从多个因素来考虑、 首先、法律, 我最喜欢周立波老师了、 波波老师说,法律是一个人良知的底限、法律是建立在没有道德人身上的一个强制性的东西。 欲望,如果你们说是一些良性欲望激发、我不予反驳,但是如果你们仅仅是从如何激发欲望达到成功的目地来思考,我不得不说句、 之所以欲望不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良知和道德以及一些社会因素。 那么良性欲望到底能不能激发出来, 我昨天说了,一个人只有在缺少某样东西的时候才会萌发这种欲望,又或者过多的时候才会萌发这种欲望。还有就是熏陶 对于金钱,相信大家都有欲望吧? 为什么大家对于金钱大家有欲望?仅仅是因为金钱能让人无所不能?否定答案。 是因为从小的时候,我们见到的,听到的,钱最多!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理念,那就是没有钱,什么也没有 所以我们就有了拥有金钱这种欲望,这种欲望就像种子一样慢慢的长大、我没有,我们想有,我们有了,还想要更多,这就是人性。 我一直喜欢的一句话,精神满足是建立在物质满足之上,但是两者又是紧紧相连,这就是人性,这就是欲望。 欲望只有在缺少或者过多的情况下的时候才有这种念头、 克制不良欲望激发良性欲望才是成功的法则(必要因素还有理性)
小葱话题之理性与欲望 曾经看到这么一句话:人生下来就是矛盾体、只是随着道德约束、让人变得一面性。 理性与欲望是两种不同的生存动力,他们二者是一个成功人士不可或缺的。 有句话说是:如果你还没有成功,那么你那件事的欲望还不能盖过其他愿望。 欲望是动力、 理性是过滤器、 当我们有了动力,过滤器会筛选好的部分、过滤不好的。 除非一个人的过滤器坏了,而本人意识直接接收了动力,这是个很可怕的后果。 欲望是一种最隐藏的力量、它不会通过任何语言表达出来 欲望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 因为没有欲望就没有理性…… 当然、这里我所说的没有欲望就没有理性只是仅仅单指针对欲望而言罢了。 那到底什么是欲望?它是如何存在的?它什么时候存在在我们的潜意识的? 欲望、欲:代表对于某件事强烈的享受感。望:向往、渴望!强烈的渴望。 欲望只能存在潜意识! 然后潜意识通过无形的精神力量在我们的思想里产生虚幻的世界,让我们的精神自~~慰。 例如:我曾经希望我是一名救世主、当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当我的理性压不住这种欲望感的时候,那么我的思维会在我精神世界幻想我是救世主,来缓解这种欲望,让精神得到满足,这就是之所以为什么许多人欲望没有构成犯罪行为。那么欲望是什么时候存在在我们脑海呢?这是个很深的问题,如果从不良性欲望方面来表达,那么没有确定性!因为欲望是根据一个人的环境来改变, 又例如:假如一个人长期生活在领导给的压抑的生活下,那么他就会有杀了领导或者有了拿领导发泄的念头。 但是如果笼统的来说,那么就是在我们出生的那刻,出生时候,我对摄取母乳有欲望,小时候,一个人的占有感极强,在那时候我们有强烈的关注感,我们渴望得到,不允许别人不关注自己。在街头不少有这样一个镜头,那么就是家长在跟别人讨论,而两三岁的宝宝喊呼唤家长,而家长不去理宝宝,那么宝宝就会不停地拍打或者呐喊来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注。这也是一种欲望,但是长大了我们就不会了,如果看见家长跟朋友交谈,那么我即便是有事也不会去打扰这就是理性。 理性,是一种约束能力,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不良的语言能力。 理性也就是建立在道德之上,但是同时理性也是无形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种成功的法则! 那么理性是什么时候存在在我们身体里的呢? 这就要从一个人的思维活跃和了解道德的时候开始, 理性一定是良性的!这是无可争议的,因为一个过滤器必须要有过滤的作用。 理性约束我们 不良欲望的表达方式,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性那么就不算是人。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就是这个道理。
有木有觉得………… 有木有觉得啊!!! 当我拿到一面镜子、我贴近镜子的时候、感觉似乎是两个人、不违心的说、我似乎感觉到他能够呼吸、似乎我贴近他的时候、我不看他、他看我,我看他、他跟随我的目光! 一个是镜子里的我、一个是正在拿着镜子的我!! 有木有觉得啊!!! 害怕和期望总是共存的! 我期望镜子里的我能够说话!但是却也害怕他说话! 有木有觉得啊!!! 晚上照镜子比白天照镜子更加美丽啊?至少我觉得我晚上照镜子比白天照镜子帅~~~~ 有木有觉得啊!!! 每次在很深度的观察镜子过后、感觉好疲惫? 有木有觉得啊!!! 在照镜子的时候、总是认真的观察自己的五官!观察我的眼睛!观察我的鼻子!观察我的嘴巴!观察我的耳朵!!!!!期待我的眼睛能够突然眨一下!期待我的鼻子能够突然深吸一口气!期待我的嘴巴能够突然张开!期待我的耳朵能够听到我在说什么!但是我也害怕!~~有期待!!!~~~(至少我是——) 有没有有觉得啊!!! 总是感觉镜子里的自己是活的~~~悲催啊!! 有木有觉得啊!!! 我从镜子经过的时候、感觉他正斜着目光盯着我呢~~~一种感觉!!!!!一种被透视的感觉!!!一种劈头盖脸恐惧感~~~~ 压力啊!!!!社会给的压力啊!!!!!!!!!!!!!!!!!!!!!!!!!!!!!!!!!!天啊!!!!我快奔溃了!!!!!!!!!!!呼吸!~~~~呼吸~~~
爽子!我爱你! 这是一场游戏猜也猜的到的结局 看这孩子一出生落地就注定是场悲剧 面对传统式的教育现实带给他的教训 从害怕他的父亲直到被这社会放弃 一直在经历着前进着改变着 但他想要什么从未有人在意 所谓的价值人格对于他来说 还在萌芽的时候就被现实摧毁了 在他的眼里人是最不值得相信的 从前的记怨让他恨的种子发芽了 想要去报复 想毁灭他仇视的一切 但他还没有胆量只能忍受每一天 慢慢开始 这逐渐形成一种力量 他开始不顾一切的攻击想个疯子一样 他击碎道德 把即使捏成粉末 但还是没有人尊重他看他一眼 他想要被关注哪怕只有一点点 他疯狂的妄想着干出别人不敢的 但从不考虑后果到底由谁承担呢 就这么爆发了这颗压抑脆弱的心 他干了想干的笑着坐进警车里 此时的快感完全填补了过去的空白 周围人都关心这到底是怎么了 怎么了 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 噢 他的存在渺小的简直看不出来 噢 他的离开可怜的让人想不起来 看看这个孩子这是他的错么 当玩具被人抢的时候你在他的身边么 只知道制度下的生存挑战是成绩 他变的不会笑的时候有谁会在意 他的思想到底是谁在控制着 他的美好前途又是谁给规定的 遭遇着暴力威胁一步步的往后退 没有人给他勇气教他如何去面对 耳朵里听的都是这个世界不美好 眼睛里看的都是物欲横流在上涨 回到家里还是父母为了钱在争吵 当走进教师就连老师都在嘲笑他 你看的到么 他确实就在你的周围 给他些爱吧 这世上没有坏的孩子 你看的到吗 他就在你的周围啊! 给他些爱吧这世上没有坏的孩子 你看的到吗 你看的到吗 这世上没有坏的孩子! 不知道为什么!听着你的歌、我都是哭出来了! 你把我要说的、说不出的全说出来了! 我爱你!!!!!!!!!!!!!!!!!!!!!!!!!!!!!!!!!!!!!!!!!!!!!!!!!!!!!!!!!!!!!!!!!!!!!!!!!!!!!!这世上没有坏的孩子!!!!!!!!!!!!!!!!!!!!!!!!!!!
【置顶】世界六大著名心理效应(小葱最爱)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阿伦森效应的举例: 有效利用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我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X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反例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 “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小葱话题之谈谈大家对于的认知心理学 唉、悲剧哟、 是这样的、我看到许多人在“自立门派” 比如,通过什么什么看出你什么心理、 我当场就郁闷了,呃?当然如果你是骗经验的我就原谅你。 但是,不是的话我就问问。 你知道么?心理学需要的是逻辑能力! 你的推断方法符合逻辑么? 在没有一定逻辑能力!在没有一定科学依旧下,你能够开发新的推断心理方式? 好!我问问,你知道怎么才能准确推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吗? 那必须是要有潜意识表达才行的! 就画图心理学而言! 画中必须要带有树,房子,人,太阳! 你知道为什么么?你知道代表什么意思? 你觉得你的推断方式能够通过某种渠道让一个人用潜意识开回答你的问题么?不能。 天呐!醒醒吧! 你们哪种就如同预言一样!语言技巧而已。 不要说什么看头像就能看出你的心理或者性格! 不要说听什么音乐就能看出你什么心理或者性格! 靠谱么?在这些基础上,你们靠的是什么? 是不是听听悲伤的歌就是一个消极的人?是不是听听欢乐的歌就是开朗的人? 那我问问,我也喜欢听欢乐的歌,也喜欢听悲伤的歌!你说我是不是心理扭曲者?哈哈! 如果说,你们用“文字心理学”我觉得还靠谱,而且这也仅仅是针对些许人。 心理学不是靠我们丰富的想象力!这不是催眠OK?心理学是靠的一个以千万种思维方式来思考的!懂么? 用我的话来说吧:心理学是高山!要知道高度,要量! 不论你们怎么说我,我要表达的是:这个贴吧有许多新人,不要误导好不?或许一条叉走错了,可以回来!那么我问下,如果许多叉走错了?怎么办?
【复活帖】好吧、我复活了 复活啦! 哎呀,对于心理的爱好,要我放弃学习真的做不到。 嘿嘿、 我看贴吧里有很多人都是以自己看书多少来衡量自己对于心理学的认知对吧? 我告诉你们,你们很傻。 所谓是:实践一次,胜过千本书。 我只看过两本,一本是精神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 确实,不可否认,要学好心理学看书是必须的,但是! 我要说的是,你看再多的书,没有实践,我给你个零分。即便是你能把书倒着给我背出来。依旧是零分。 说说我的故事吧。 曾经我接触心理学,我当时接触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心理毛病、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直在用大众思维来思考,一个人的心理。 以前,我懂得一点点,我一个朋友我去开导她,她自卑感,感觉不如别人。 我首先,我就问了她自卑来源,她不愿意说,始终说自己不如别人,感觉自己不如他身边的女朋友。 当时我很傻、我没注意她口里说的他身边的女朋友。 我就通过劝导,通过让她明白存在的价值。结果,没有成功。 昨天,我尝试了一下再次开导她、 首先我要肯定她的意见(取得信任)(除了否认自己价值)比如,我会从她实例来告诉她,她是个很好女孩。(取得信任) 然后我问她:你觉得你现在快乐不? 她回答:一点也不快乐。 我问:你就不想快乐? 她答:我很想,可是做不到。 我问:我能够让你做到,你愿意相信我吗?她点点头。或许你们看的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对话,但是我说的每一句话就像是牵引线,我要清楚的了解明白她对于快乐的向往有多深,我也要牵动她那颗对于快乐向往的心(开始诱导和取得信任),接下来 我问:你真的爱她? 她回答:是的,我真的放弃不了她 我回答:其实每件事不在于我们的选择,而是在于我们能够做到完美的选择,你痛苦的想着他,难道你就不会换个方式去爱他?你没想过? 她回答:我想过,可是,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去做。 我说:很好,其实你每天起来,可以给自己一个微笑,在遇到他,给他一个微笑,哪怕是虚伪的,哪怕不是出自内心的都比你起来苦着脸好。因为,一天的心情在于第一意识的语言或者表情不是么?答应我,你做得到。当时,她沉默了。我知道,她心动了,她在做选择了。我要做得就是更加让她自己对于快乐的向往。 我接着说:其实、你是想要快乐的,快乐那个不想要?只是在于那人对于快乐的向往程度决定他/她以后心情。如果每天,你高高兴兴的,不是很好么?朋友爱你,家人爱你,笑一个,比什么都好。好吧,现在请你对着我笑一下(我当时还是做了个很俏皮的动作)我看的出来,她笑的有点无奈。但是,这就是开始了。 我说:没错,你笑着真好看,如果不介意让我做你第一个最忠诚的朋友吧!她终于笑了,站起来,深吸一口气,点点头。大概,大概三次咨询,现在她找到了另外一个男孩,过的很开心,也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且我们也成为了很好朋友,(不是我套近乎,而是长期的让她感觉到朋友的温暖,别触景伤情) 相信大家看到了吧?每次谈话信任是少不了的!然后要了解她对于一种良好心态向往程度做出合理的安排。 就当是复活帖的贡献吧。 重复一句!实践才是王道! 看千本书,不如一次实践!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