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xuzw samxuzw
关注数: 4 粉丝数: 15 发帖数: 9,155 关注贴吧数: 6
两年后,上海学前与义务教育缺2万个班级 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基于上海七区的城市教育容纳度调研显示:到2015年,上海常住居民和外来人口相加,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学生将达212万,按通行的班级人数配置,尚缺约2万个班级。记者昨天获悉,上海师大已牵头完成相关调研,形成6.8万字的《上海民工子女教育蓝皮书》,今天将在第六届全国民工子女教育研讨会上发表。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中国式问题,经历了由排斥到接纳、由歧视到公平、由无序到规范的发展过程。近年来,上海解决了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全面接受义务教育的难题,并积极探索随迁子女初中后在沪接受职业教育的新途径。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师大陶行知研究中心主任、校党委书记陆建非组织了这次调研。他们发现,沪籍家长对随迁子女来沪就读接纳度较高。   但据测算,全国各地农村劳力向上海转移的人数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有增无减,上海教育资源紧缺状况也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常态。两年后,上海全城学前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将达57.4万人,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和少年将达93.4万人,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绝大部分在沪就读初中,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将达61.2万多人。这样,学前教育阶段以每班30人为计,需配置19150个班级,目前尚缺9300多个班级;小学阶段以每班40人为计,需配置班级约23330个,即使以每班50人为计,也需18670个班级,目前缺口分别达 8100个或4660个班;初中阶段则约需13600个班级,缺口将达3100多个班级。   专家认为,今天来沪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明天上海居民素质的预期水平。而当前,众多以务工者随迁子女为主的学校,师资在年龄特征、户籍来源、学历水平等方面均表现出结构性不合理。调研表明,其非沪籍教师比例达80%到90%;教师以大专生为主,还有部分中专或高中生;已退休或临近退休教师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比例均偏高。   调研中,当前随迁子女“家校协同教育”也是一大难点,子女及家长的融合教育应同步加强。非沪籍学生家长中,来沪居住时间5年以内的占28.3%,5至10年的占44.7%,10至15年的占19.1%;有2个孩子的家庭占55.8%,有3个或以上孩子的家庭占16.3%。家长拥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68.1%,23%的家长每周对孩子家庭作业辅导的次数只有1到2天,10.3%的家长从不辅导。
媒体:部分大学生感觉“颜面无光”不愿回乡就业 新华社南京6月2日电 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699万,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有一种观点认为,总量过大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然而,很多专家认为,专业、地域、行业的相对过剩也是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经超过3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在绝对数量上的确十分庞大。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却不足15%,不但低于美国,更远低于周边的日本、韩国。 21世纪无疑是人才的世纪,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从占人口比例看,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尤其是高技能人才。 以江苏省为例,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一项调查显示,至2012年底,江苏高技能人才总量203.2万,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8.3%,但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仍然供应不足。 为此,江苏省人社厅启动高技能人才引进计划,面向海内外引进具有重大业绩成果、紧缺急需的顶尖高技能人才,给予50万元的资助,同时提供工作条件、落户、医疗、保险、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全方面优惠政策和待遇。 缺少高技能人才的不仅是江苏,在沈阳,广告、金融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岗位中也缺少技能较高的“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在湖北,该省计划未来5年培养开发紧缺技能人才50万人…… 专业比例严重失调 一方面是高技能人才的紧缺,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象说明我国人才结构亟须调整。 金陵科技学院位于南京市,该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陆国晓说,近年来工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文科类毕业生找工作则相对困难。这与记者在上海、江苏人才市场调查得到的结论基本相符。 过去10多年来,部分本专科院校大量扩招。业内人士分析,工科专业需要大量的设备,人才培养成本高,而中文、英语、新闻等基础类学科一本书就能开课,金融、财会、管理类专业“外表光鲜”,自然成为扩招的首选,学科专业比例失调的现象因此逐年加剧。 近年来,类似“农民工工资超过大学生”的报道时有所见,江苏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这正是因为市场规律发生了作用——某些专业毕业生出现过剩,供大于求,薪酬就会下降。 这位负责人指出,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能力,因此,尽管市场紧缺高技能人才,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仍然困难;而高学历与高能力并不冲突,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就业才能无忧。 地域、行业鸿沟亟待弥合 “有一个毕业生,宁可在南京某高校后勤部门做一名临时工,只拿1000多元的工资,也不肯回老家就业。”陆国晓说。 或是希望在大城市闯一闯,或是毕业回乡感觉“颜面无光”,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域差距过大是大学生扎堆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专家指出,基层很缺人才,但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去,认为很难看到发展前景。如果地域差距无法缩小,可上可下的人才流动机制难以建立,大学生下基层将会遭遇重重困难。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其次是外企、合资企业,最后才选择中小型民企。而据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统计,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 “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那里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