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121 徐阶121
愿或者不愿,方法和借口都在那里。
关注数: 36 粉丝数: 64 发帖数: 2,538 关注贴吧数: 66
【NLP】究竟什么是NLP? 究竟什么是NLP? NLP是一套技术,也可以说它是一套模块,也可以说它是一套方法,无论如何,NLP就是能神奇地让你的生活变的更好的东西,有如现代伟大科学的创见,或如古代先知的洞见,是的,NLP就是那么神奇,它能带给你生活的全面提升。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学NLP?无论你想追求卓越、使自己心灵平静、完美的表现出你的能力、或让自己更有修养,全部的解决之道就是NLP。 难道NLP就是全部吗?……不,绝对不是,甚至NLP只是事物的一小部份,但是这一小部份却恰恰是钥匙,就算一个人发现了堆满金山银山的宝库,如果没有钥匙开门去拿就等于零,不是吗?而这钥匙,就是NLP。 亲爱的朋友,现在你已有一个机会让自己来体验这一把神奇的钥匙——NLP。 NLP的涵义是什么呢?答案就在它的名字上。 NLP是“神经语法程式学”的英文缩写,即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Neuro意思是“神经”,特指我们大脑的神经系统,我们知道大脑和身体都经由神经系统连结在一起。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控制我们的感觉器官去维持与世界的联系,进行信息沟通,在NLP中,我们将要探讨的就是我们如何去组织与控制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并取得对世界及人类彼此间的认识。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神经的反应过程。 Linguistic意指为“语法”,在这里是指广义上的语言的使用方式与方法。它不仅指口语,还包括肢体语言及我们大脑与身体之间的联系机制所用的语言。“语法”反映了我们的世界模式,是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我们都运用语言与别人作出互动影响,经由姿势、手势、习惯等无声语言显示我们的思考模式、信念及内心种种状态。在NLP中,我们将探讨我们如何使用它,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Programming意为“程式、程序”,是借用了计算机科学的词汇,它是指为达到某种结果的系统内部运作过程。其实我们的意念、感觉和行为只不过是习惯性的程序,可以经由提升我们“思想”软件而得以改善。我们的大脑正如一部计算机,计算机能否执行某一种功能,关键在于你装入什么样的软件,执行什么样的程序,就像计算机界的一个名词:GIGO(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进垃圾出。装入的是垃圾,出来的当然也是垃圾。我们的态度、信念、思维方式及行动都是“习惯程序”,只要你通过一定的方法,改善我们思维和行为的重复程序,让大脑的软件升级,我们便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进而达到生命品质的飞跃。 NLP是多种多样的 随着NLP学习的不断升温,一些重要的倡议者丰富了关于NLP的认识和体验,于是NLP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理查得·班德勒和约翰·葛林德所采取的是独立的方式,他们的重点研究各自擅长的专业方面相关的问题。我相信这种专业化的方向是好的,因为这会促使个人将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投入到NLP应用中去。 当然,NLP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一些弊端,因为市场上许多对NLP不甚了解的新客户有可能希望它能始终如一不做变化。但NLP无法做到这样,它有许多明显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哲学底蕴和价值观,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它。你从我或我同事那里得到的关于NLP的理解会与你从别处得到的截然相反。模仿是一种控制个人发展、发觉自身潜能的绝好方法。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就得有充分的信心以及勇于体验学习过程中艰难困苦的决心。我希望本文能激发你对NLP的兴趣,参与到NLP培训中来。很明显,NLP是一个经验化的程序,参加NLP培训,你就能尝试一下经验所能带来的东西。 只有你能控制自己的学习 只有你自己能控制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而你也有责任这样做。通过运用NLP,你可以对你所做的事情和做事的方法进行有意识的取舍。我并不认为催眠术是一种商业技巧,我的目的是使客户们对他们无意识去做的事情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即变无意识为有意识,而不是其他的方法。 我还认为,真正有权利,有能力使一个人变化的只有他自己。当然,我承认外界影响的作用,本文中涉及的一些技巧就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我要指出的是,如果你违背他人的意愿和实际需要,试图使用这些技巧来操纵他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玩火自焚。 成为更真实的自己 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即我模仿的所谓东西本来就是我自身的一部分,即使最初你只是从别人那里看到了它。因此模仿并不代表你在改变你的个性,恰恰相反,它表示你成为了更真实的自己、潜在的自己。 我给即我得 我坚信我们有义务用自己的才干为他人服务。但我们首先要学会接受别人本来的样子。也许这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我们要去影响其他的人或事,却先要学会去接受它。这可以从接受我们自己做起,通过学习如何控制自己,我们就可以首先做到使自己成为别人希望的模样,这一影响是从内心开始的。给予什么,你就能得到什么;你的体现和感受,就是你自身的一面镜子。这些原则是NLP一切内容的基础。
【旧文重温:熄灯1小时危害电网?】 【基于学弟来寝室宣传熄灯一小时,给大家普及点知识,也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旧文重温:熄灯1小时危害电网? 来源:果壳网   导语:“地球一小时”活动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年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发起的一个全球活动,号召人们在“地球一小时”活动当天晚上8时30分至9时30分关闭不必要的电源。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定于3月23日星期六。“地球一小时”活动通常定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今年由于正值复活节所以向前调整一周。   “地球一小时”能节能减排吗?会损坏电网吗?“地球一小时”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下面是果壳网在2011年地球一小时前夕的一篇“辟谣”文章,作者为潘龙。 全文如下:   流言: 由于电厂没有根据用电需求调整输出功率,“地球一小时”活动不但没有用,反而会造成电网损坏。   真相: 2011年的3月26日,星期六,20:30是“地球一小时”活动的时间。自从2007年3月31日悉尼市民第一次集体熄灯一小时,“地球一小时”活动被推广到世界各地,逐渐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环保活动。2010年,这项活动在中国获得了33座城市的政府官方支持。随着参与城市和人口的增加,反对者的声音也更响亮了。这短短的一个小时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个活动真有实际的环保意义吗? “地球一小时”,节能减排吗?   “地球一小时”能减少的用电量主要是来自照明用电。据统计,照明用电量约占全国用电总量的12%。这其中也只有部分用户参与了熄灯活动。因此,在活动中减少的电能消耗量是微乎其微的。2010年“地球一小时”活动后,从北京市电力公司了解到的情况是,电网负荷并没有出现较大减少。这就说明,虽然这一个小时期间耗电量的确会有所降低,但是靠“地球一小时”活动本身来实现大规模节能减排是不可行的。   至于许多人担心的,“节能灯(或者日光灯)在开关瞬间消耗的电能比一小时内稳定发光时还要多”的说法,实验党给予了坚决的粉碎。实验发现,节能灯接通的一瞬间确实会出现了一个瞬时的大电流,大约是正常工作情况下的5~7倍。不过这个电流变动发生在1毫秒(10 -3 秒)之内,随后就恢复正常了。根据实验数据,估计出这个瞬时大电流的能量消耗不超过0.1焦耳,只相当于在正常工作的平均功率下约1毫秒的耗能。传言中“节能灯开关费电”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节能灯在启动的时候消耗的电能和正常工作时基本相当,并不会有开关一次等于N小时正常工作的情况。大家不用为了省电而在不需要的时候也不关掉节能灯。当然,过于频繁的开关对使用寿命肯定有一定的影响。 节能灯启动瞬间的尖峰波形   而为了度过这个“地球一小时”,有些人甚至点燃了蜡烛。考虑到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个行为本身也会造成碳排放,而且排放量未见得小于开灯。如此看来可不是个好主意。 “地球一小时”,对电网危害有多大?   有不少人担心,“地球一小时”参与者在同一时间开灯、熄灯,瞬时的电压波动很可能造成供电线路瘫痪。不过,这种极端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地球一小时”对电量变化的影响是微小的,它对电力系统的一些同样是微乎其微的(两者间可能并没有完全构成因果关系)。   首先,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人能够控制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即便是不能预估人们的参与规模,但是预估用电量的变化并不困难。其次,开灯、熄灯的同步性没必要也不可能非常精确,一瞬间统一熄灯和开灯的情况不大容易出现。实际出现的情况是,活动开始前后会分别出现一次熄灯、开灯的小高峰,而这期间的用电量都还是相对稳定的。最后,即便是出现了瞬间的同时开灯和熄灯,电力系统也不至于瘫痪。在发电机组与用户之间,有着一个设计科学、功能强大的复杂的输电网络,这个多区域多层级的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应对用电量的起伏变化。例如,城市交通照明的规模和开关的同时性都远超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分散用户,电力系统仍然保持着正常的运转,对电网的冲击是有限的,更不会对发电设备造成破坏。   那么,如果“地球一小时”大规模推行起来,会影响一座城市的电力供应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地球一小时所涉及到的只是部分居民用电以及部分商业用电,实际上这个规模的用电的突然变化是电网经常需要承受的,本来就在电网承受范围之内。 “地球一小时”,远不在这一小时   “地球一小时”的实际作用可能并不如一些人期望的那样巨大,不过,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不如另一些人担心的那样严重。这种活动的实际目的更多的是造成“新闻效应”,唤起公众对于环境和能源问题的关注。   如今,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环保固然是一个社会话题,更是一个科学话题,需要科学理性的操作方式。将“地球一小时”的节能精神推广到日常生活当中,减少能源浪费,减缓城市电力需求增长速度,这才是真正的环保之道。 结语“地球一小时”活动本身起不到节能减排的作用,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不像人们担心的那么严重。将这种节能的精神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减少能源的浪费,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