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f6761114 xf6761114
关注数: 48 粉丝数: 98 发帖数: 821 关注贴吧数: 4
一日捐 "本着自愿的原则,希望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踊跃捐款,一般按照省级领导干部400元,厅级领导干部300元,处级干部200元,处级以下职工100元为参考标准。"   黑龙江省某省级机关工作人员刘刚,看着摆在面前的这份红头文件,气愤难抑---连捐款也要被强迫?   刘刚觉得这种强迫捐款让他很不舒服,"有种被劫持的感觉",而且捐款之后钱的去向大家根本就不清楚。   更让刘刚觉得不解的是,文件中要求该捐款75%返还给捐款单位,20%上交省慈善总会统筹使用,5%用于省直基金会机动使用。   "为什么要有75%返回原单位,这部分钱怎么用了,我们本单位职工怎么能监督这75%的使用?"刘刚满怀疑惑。   初衷旨在"保护社会捐赠热情,整合社会善良资源"的"一日捐",如今缘何成了人人反感的"强捐"?   由政府倡导的"一日捐"是否有"强行摊派"之嫌,而在这"强捐"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问题?   郭美美事件带来的蝴蝶效应,让公众对慈善事业更多拷问。和刘刚一样被强捐的民众,对单位行政捐款的公开透明同样产生了怀疑。 法制网记者 高 原 发自哈尔滨 “谁不捐,我就找他谈话”   刘刚所在单位的会计在发完通知后补充了一句:领导指示,党员干部必须捐,其他人自愿捐。单位领导表示,谁不捐,我就找他谈话   2011年6月,刘刚接到单位的通知:黑龙江省2011年慈善“一日捐”活动启动。   通知包括捐款时间、要求以及汇款方式,同时参考捐赠标准一并附上。   刘刚所在单位的会计在发完通知后补充了一句:领导指示,党员干部必须捐,其他人自愿捐。单位领导表示,谁不捐,我就找他谈话。   刘刚不是党员,也不想因为这件事情和领导谈话,可是他觉得这钱捐得不明不白。   2010年11月,黑龙江省首次启动“一日捐”活动,提倡个人捐赠不低于一天经济收入的善款,在职职工按实际月工资总额除以22个工作日得出捐款数额。   当时,刘刚捐了100元。可是半年多过去了,他不知道这100元捐给了谁,用在了什么地方。   “连张收据都没给我们,今年又让我们捐,不都说现在要公开透明吗,我觉得我们更像是盲捐。”刘刚说。   刘刚到现在还没有捐款,他等待着同事们一起发起抵制活动。“最起码要告诉我们钱的去处,我们才能捐。”   “没听说有哪个学校是用这笔捐款被救助的,也没听说哪个困难职工得到了什么捐助。”他说。   刘刚的同事王丽没有刘刚那么“淡定”,更多意义上,王丽是“被捐款”了。   活动开启时王丽正在外地出差,会计一个电话打过来:“单位组织‘一日捐’,你不在,我先帮你垫上了。”王丽来不及反应,就这么“被捐”了。   “这种方式捐款让我很别扭,不都说慈善捐款要尊重捐款人的意向吗,我还没说捐或不捐,就先欠同事100元,只能捐了。”王丽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和刘刚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黑龙江省其他省直机关的工作人员。   《法治周末》记者获得的《关于省直机关2011年启动慈善“一日捐”活动的通知》,是一份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会工作委员会下发的红头文件。   文件要求各省直机关职工本着自愿的原则,按照省级领导干部400元,厅级干部300元,处级干部200元,处级以下职工100元的标准进行捐款。如有特殊困难的职工可以少捐或不捐。   文件称,以省直机关党员和干部职工为对象,目的是为了规范捐款方式和途径,解决好多头捐助的问题。   “不是说自愿么,怎么还有标准?”“什么是特殊困难的职工,这个有标准吗?”采访中,多位受访者都对此表示不满。   在黑龙江当地媒体做了近十年记者的黄晓的印象里,以前是捐物,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各种名目的捐款活动络绎不绝。“从2011年开始的‘一日捐’更是不知道把钱捐到了哪里。”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