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魇坏人 梦魇坏人
以邮会友
关注数: 9 粉丝数: 11 发帖数: 292 关注贴吧数: 35
中国人必须知道的两件中华国宝(转载) 中华国宝千千万,邮票自然也算其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可如果非要让你说出其中最珍贵的两件?恐怕没几个人能回答出来吧。没关系,今天就给大家看看分别号称“东、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的真面目。这就是号称“东半球最罕贵之华邮”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四方连”。1982年时,它就已经价值30万美金了。今天能值多少钱,大家尽管发挥想象力就好了。 这枚邮票的名字很长——“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大家先别犯晕,听我细细说来。“红印花”最早是1896年清朝海关内部使用的一种票据。后来在上面加盖了文字和新面值后,就作为邮票使用了。这枚邮票上由于加盖的字号较小,面值一元,所以叫“红印花小字当壹元”。 “小字当壹元”如今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在100多年前加盖时,当局发现“当壹元”三个字太小,不够醒目,所以据说只印了50枚就改成“大字当壹元”了。想想看,全世界只有50件的宝贝,能不珍贵吗?100多年过去了,至今已知的“小字当壹元”只有30枚左右。其中,上面的那枚四方连更是孤品一件。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右边这个就是“红印花大字当壹元”。 “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四方连最早被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邮票设计师——德国人费拉尔秘藏。直到他死后20年,才被集邮家周今觉知道。于是,求爷爷告奶奶,周今觉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在1927年用2500两银子从费拉尔遗孀处买下这枚邮票。此后周今觉意气飞扬地说了一句话:“这‘天下第一’华邮四个字,就不容我客气了!” 后来,周今觉晚年事业不顺,便将它以330两黄金的价格卖给了集邮家郭植芳。于是郭植芳登上“宝座”,成为新一代“邮王”。直到1982年,香港集邮家林文琰又用30万美金从郭夫人处获得这件珍宝。而且林文琰比前人更猛,不仅将这枚“东半球最罕贵之华邮”拿下,还在1991年以37.4万英镑的天价将“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一并收入囊中。这就是号称“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的“清朝阔边大龙邮票整版五分银”,发行于1882年4月。这版25枚连张的整版邮票,存世仅有1个。最初为美国著名华邮集邮家施塔少校所拥有,故号称“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1991年9月,林文琰通过电话委托的方式,以37.4万英镑的价格从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公司购得了这件举世无双的珍品。目前,这件邮宝的估价已达3000万之巨!
“翡翠姐”的庐山真面目(转载) 喜欢集邮的朋友大概都知道,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是为了庆祝慈禧老佛爷的60大寿而特别发行的“慈禧寿辰纪念”邮票。在当时,皇帝和皇太后的诞辰日又被称为万寿节,取万寿无疆之意,因此这套邮票通常又被称为“万寿”邮票。目前,集邮界口中的“万寿票”,除了这套原票外,还包括以其及其再版为底票加盖改值的数种邮票。在整套的万寿票家族中,更诞生了一枚曾经刷新华邮拍卖纪录的顶级珍宝,它有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翡翠姐”。“万寿票”中最为昂贵的一枚——“翡翠姐”,目前已知存世量仅有3枚。1970年,在英国Robson Lowe拍卖行曾拍出1500英镑的天价。 要想弄清楚“翡翠姐”的来龙去脉,一切还得从1894年的慈禧60大寿说起。对大清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物产、奇异的珍宝觊觎的已久的日本,在1894年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甲午战争”。前方不断吃紧的战事,并没有影响慈禧为自己庆祝寿辰的心情,一时之间清廷上下齐动员,为老佛爷的60大寿积极准备。时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也入乡随俗,利用自己管理邮务的便利条件,为慈禧专门发行了一套寿辰纪念邮票——“慈禧万寿”邮票,作为祝寿的贺礼。1894年发行的中国第一套邮票“慈禧万寿”邮票,全套共9枚,皆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吉祥的蝙蝠、云龙、双鲤、风帆相融合,有“晚清中国最美珍邮”的称号。 这套邮票突破了清朝以往单纯以龙为主图的局限,而将古代诸多吉祥原素,如蝙蝠、牡丹、蟠桃、鲤鱼等巧妙的融合,简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福寿文化的集大成者,甚得慈禧欢心。第一次印制的万寿邮票在1894年发行后,因为供不应求又于1897年再次重新印制了一版。但是,再版邮票制作完成后,正赶上大清政府开办国家邮政,调整邮资而新邮票来不及印制的当口,因此再版的万寿邮票全部用来重新加盖使用,未有原票正式发行过。 在万寿再版邮票的加盖过程中,工作人员误将当年地方邮政没有售罄而退回库存的初版“万寿票”也混入其中,因此产生了数量极少的一部分“万寿初版加字改值”邮票。这些“万寿加字改值”邮票,根据加盖字体的大小及距离的长短,被粗略的分为“小字长距”、“大字长距”和“大字短距”三类,我们前面所说的“翡翠姐”就是“初版大字短距2分”票,目前已知的存世量仅有3枚。万寿加字改值邮票,左数第一枚因为加盖的阿拉伯数字较小,且与上面中文字间距为3mm,而被称为“小字长距2分”;中间一枚因为加盖的阿拉伯数字较大,且与上面中文字间距为2.5mm而被称为“大字长距2分”;右数第一枚因为加盖阿拉伯数字较大,且与上面中文字间距为1.5mm而被称为“大字短距2分” 那么“翡翠姐”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英国有一家名叫Robson Lowe的拍卖行,在1970年曾经拍卖了一枚“万寿初版大字短距2分”票,被旅菲华邮名家黄天涌以1500英镑购得,同时还创造了当时华邮单枚邮票的拍卖纪录。黄天涌购得此票后,甚为珍惜将其视为至宝,于是效仿被集邮界称为“绿衣红娘”的另一枚同样价值不菲的晚清华邮,而将其命名为“翡翠姐”,从此在邮坛广为传颂。而今,“翡翠姐”这个名号更成为一段邮史传奇的代名词。被集邮界称为“绿衣红娘”的“红印花加盖小字‘暂作洋银二分’绿色试样票”
看看中国第一枚邮票的前身(转载) 龙,虽说是中华民族无可争议的象征,但如果有人以为1878年大清朝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的诞生是一路绿灯,一帆风顺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今天就解密晚清的一些重要机密文件,给大家看看真正的大龙邮票在发行之前,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1977年,英国德纳罗公司将该公司整整100年前,也就是1877年5月设计的清朝首套邮票的图稿公开发表。这是中国最早的邮票设计稿,也可以算是大龙邮票的前身之一。这枚邮票草稿被压印在信封上,面值1分,呈圆形,深玫瑰红色,集邮界习惯称其为“红一分•双龙太极图”极为珍贵的清朝最早期邮票设计图稿——红一分•双龙太极图 此后,负责试办邮政的大清海关为了能使第一套邮票一炮走红,工作态度极为认真,又不辞辛苦的陆续设计了多种邮票草稿。大龙邮票前身之“龙凤戏珠图”设计图稿大龙邮票前身之“双龙抢珠图”设计图稿 可惜,以上两幅稿件都只停留在设计图阶段,并没有被试印成“样票”。而另外的两种图案“宝塔图”和“万年有象图”则更进了一步,被印制成票。如今,“万年有象”由于存世极少,最为珍贵。这枚“万年有象”设计的着实精美,只可惜大象在中国的地位的确不能与大龙相提并论。也许这枚邮票作为泰国的第一枚邮票倒是更为合适(此图为无齿横双联“万年有象”邮票) 历经了1年多的讨论、筛选与修改后,“宝塔图”与“万年有象图”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但最终还是永远的惜败于以“云中蟠龙”为主图的设计稿。“云中蟠龙图”被正式印制成大清官方发行的第一套邮票,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大龙邮票”。极为罕见的全套整版大龙邮票
中国最早防伪术——神秘的“蛋形”太极图(转载) 谈到水印防伪,很多人的脑海中立刻就会想到人民币中的毛主席水印头像。其实,水印可绝对不是什么高科技,早在100多年前的清朝就已经出现了!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水印图案用于防伪目的的就是清朝的“小龙邮票”。这就是目前价值近20万的40枚连张整版小龙5分银邮票。其中每一枚都含有一个太极图水印,而且邮票图案都采用极易溶于水的油墨印制而成,以防止人们将使用过的邮票浸泡后,洗掉邮戳再次使用。但也正是由于这个特性,小龙邮票最怕受潮,极难保存。 “小龙邮票”可谓是当时防伪技术的集大成者。估计是早先时候民间有伪造“大龙邮票”的,所以清政府吸取教训,提高了邮票的“技术门槛”。其实,水印纸的制作工艺并不很复杂。就是在造纸时,用刻有所需图纹或文字的金属模具,滚压脱水的纸浆,干燥后迎光透视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纸上半透明的图文了。 但当时,落后的大清国自己压根儿造不出水印纸来。没办法,刚被洋人打了个鼻青脸肿,又得跑到人家那里采购洋货,真是窝囊至极。而从英国采购水印纸的工作正是由当时大清朝的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亲自督办的。《易经》中所记载的太极图正确画法 但英国人却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个颇为低级的失误。按照《易经》中的记载:太极图应该是阴阳两鱼平卧合抱组成的圆形。白色的阳鱼在上;黑色的阴鱼在下。而英国的造纸厂可搞不懂这些。他们很随意的将阴阳两鱼站立了起来,于是下面的这个颇为滑稽的“蛋形”太极图水印就成了中国邮票中最早的防伪标志。这就是暗藏在每一枚小龙邮票中的太极图水印图案。小龙邮票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带有水印的邮票。
邮票换跑车 大清“红印花”邮票的价值(转载) 宝马、保时捷、阿斯顿•马丁、宾利、法拉利,这一部部世界顶级跑车想必是多少人一辈子的梦想。今天就告诉大家一个可以轻松实现梦想的办法:赶紧回家翻一翻老书本、老箱底、老床铺(世界上很多宝贝都是在这种地方发现的),看看能不能找到下面这几张邮票。只要你能找到其中的任意一枚,你就可以立刻拥有一辆世界顶级跑车了!每一枚都价值连城的“红印花”邮票 那么它们到底是些什么邮票?又有着怎样的来头呢?原来,这些就是世界闻名的顶级邮票——“红印花”。最初,“红印花”是清朝海关的一种票据凭证,在1886年由英国的一家印厂印制完成。但由于英国人向清政府交付“红印花”时,主管此事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正满面春风的在美国公款考察,住在高档酒店,还自己带着厨子做燕窝,无暇顾及国事;所以,这些“红印花”就被暂存入海关库房,没有立刻投入使用。在美国公款考察的李鸿章 1897年,大清开办国家邮政,急需大量新邮票。于是在新邮票印好之前,慈禧太后下令:“将存于海关的‘红印花’拿出来,在上面加盖上全新的面值,以备不时之需!”于是,中国邮史上最美丽的财富传奇之一——“红印花”邮票就这样诞生了。 “红印花”邮票共有1分、2分、4分、1元、5元五种面值,如果说起变体和异体邮票,那种类就更多了。其中,上面所展示的5枚邮票由于存世极为稀少,个个都是罕见的世界级珍邮。那么这些珍品到底价值几何呢?这是1896年刚刚印制完成,还没有被加盖的“红印花”原票。据研究,当年仅有2个整版,共200枚“红印花”原票没有被加盖。目前,全世界明确的已知存量仅53枚。单枚价值达80万元。相当于一辆最新款的宝马Z4跑车。这枚邮票名字很长,叫做“红印花小字2分倒盖兼复盖”。由于工人的操作失误,有几版原票在加盖时被放置颠倒,所以加盖出来的黑色文字就与原票图案方向相反。另外,在加盖过程中原票移动,所以加盖上去的文字有重影现象,好像被重复盖了两次一样。由于这枚邮票同时存在两处重大失误,故被称作“红印花错体之王”。据考证,这种错体票存世不足20枚,在拍卖会鲜有出现。用它换辆保时捷绝对不成问题。这枚“红印花”邮票与上面提到的“红印花小字2分”一样,也是一枚少有的倒盖邮票,名为“红印花当伍元倒盖”。目前一枚在300万元以上,与007中詹姆斯•邦德的座驾——阿斯顿•马丁DB9价值相当。这枚“红印花小字当壹元”邮票因为加盖后发现“壹”字太小,不明显,容易与其他面值相混淆,因此重新加盖,增大了“壹”字的字号,成为“红印花大字当壹元”。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这种“红印花小字当壹元”数量仅为30枚,单枚市价已达400万元,可以买辆英国国宝级跑车宾利欧陆GTC。这枚“红印花”原票上面加盖文字的油墨不是常见的黑色,而是绿色,因此有人给它起了个十分“诗意”的名字——“绿衣红娘”。“绿衣红娘”在1942年被第一次发现,目前全世界已知存世量仅有9枚,价值达500万元!法拉利599GTB刚刚能够得上它的身价。 看了上面的图片,相信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后千万不能乱扔老物件,说不定你随手扔掉的就是一辆超级跑车。
清代大富豪们最钟爱的镇宅之宝(转载) 孔圣人曾有一句话:“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可见无论是千古圣贤还是黎民百姓,对财富的渴求都是一样的,只是要秉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就好。千百年来,人们在追求财富的旅途中艰苦跋涉,而在真正得到财富后又发出“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感慨。于是,有钱人们总喜欢通过各种方式来保佑自己得来不易的人生成果。今天,就给大家看一枚100多年前的邮票。这枚邮票可不一般,名字就很吉祥,叫做“富百代”。想当年,它可被诸多社会名流、官绅富贾视作“镇宅之宝”,专门用来祈福世代富贵相传,而它的收藏者中竟然还包括当时的大清驻美公使!“实业救国”的崔国因和他的靠山李鸿章 这位驻美公使名叫崔国因。他的来头可不小,背后的靠山正是鼎鼎大名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当年小崔刚出道时,就是在李府当家庭教师,李鸿章对他颇为器重。后来中了进士的崔国因在李鸿章的提携下仕途一直顺风顺水。1889年,第三任驻美公使张荫桓卸任。当时盯着这个肥缺的人就多了去了;但毕竟是“朝中有人好办事”,李鸿章的一封举荐信把小崔送上了远渡重洋的轮船。 1889到1893这4年间,崔国因遍历欧美,西方的许多先进技术令他大开眼界。回国后,晚清的落后腐朽与西方的进步开明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不免令崔国因对清廷大失所望。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崔国因感觉到凭借一己之力已无法挽回大清王朝的颓势,于是在1894年毅然决定弃政从商,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下海后,祖籍徽州的崔国因选择了徽商最为密集的安徽芜湖地区“安营扎寨”。不久,崔国因就在这里展开了自己的产业。同时,喜爱集邮的他也被当地独特的邮票文化所吸引。芜湖工部书信馆发行的商埠邮票 当时一个名叫葛雷森的英国人在芜湖建立了一家“芜湖工部书信馆”。这种所谓的“书信馆”其实就是殖民者不受清政府管辖,而在地方私自开办的邮局。葛雷森的芜湖书信馆成立后,为了打响头炮,不但在邮票的制作、用纸上极为上心,在设计上也甚为讲究。而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就是一枚以“富”字为主图的邮票,也就是开篇提到的那个“富百代”。1894年,芜湖书信馆发行的整整100枚连张的“富”字邮票。这幅“百富图”口彩极佳,寓意子子孙孙百代富贵,深受人们喜爱。如今这样一版邮票的价值已达20万元。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而芜湖书信馆发行的“富”字邮票却为100枚连张,取“富家大吉,富传百代”之意,故百姓习惯将其称为“富百代”。如此吉祥的寓意当然甚得当地官绅富贾的喜爱。据说,邮票一发行,崔国因就收藏了一个整版,将其高悬于家中厅房,以求生意兴隆! 但是,虽然讨了个如此吉祥的口彩,只可惜崔国因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几年后,大清朝还是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轰然倒塌。而他“实业救国”的宏图大略也随着这个朝代的陨落而烟消云散了,只剩下这版精心收藏的“富百代”流传至今,仍被我们这些后人所津津乐道。
中国邮史第一大悬案的真相(转载) 大多数人集邮只关注邮票本身,很少去探寻背后的故事。其实,如果把集邮当做学问来做,不仅能让我们搞清楚哪些是真正值得收藏、投资的好品种,还有机会揭开一些历史上的谜团。 就拿中国最昂贵的邮票——“红印花”来说吧。只有那些在原票上加盖了汉字的“红印花”,才是真正的邮票;可那些没有加盖汉字的原票在100年前又是做什么用的呢?明明是大清国的产物,为啥原票的票面上竟然全是洋文呢?这可是中国邮史上最著名的悬案加盖后的“红印花”邮票和用途神秘的“红印花”原票 历史上,很多人一直以为“红印花”原票是作为印花税票而被印制出来的,这从它的名字中似乎也能得到证明。但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当年主管清朝海关和邮政业务的英国人赫德确实向清政府提议过开征印花税,而且在奏折中写道,“估计一年的税额可达500万银元。”但实际上,“红印花”原票的总发行量只有65万枚,每枚面值3分,总计才19500银元。这与奏折中说的500万相差也太大了点吧。 其次,如果“红印花”真的是印花税票,那就要推广到民间被老百姓广泛使用。可票面上竟然没有一个汉字,这不明摆着难为人吗?再说,当时的印花税业务也不是海关的管辖范围。如果真是印花税票,那“红印花”怎么会一直锁在上海海关的仓库里呢?所有这些疑问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争论不休,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位菲律宾华侨的一件稀世藏品揭开了所有的谜团。这就是那位华侨向世人展示的一张100枚连张的整版票品,存世仅1版,名叫“棕印花”,与“红印花”原票的图案极为相似,被称为“姊妹花”。上面的一段英文泄露了“棕印花”和“红印花”的天机。大致意思是“该100枚票品,面值总计3元,供贴于进口货物报关签单上使用”。 原来“红印花”原票并不是什么印花税票,而是进口商品报关时使用的一种海关自用的凭据。由于当时海关完全把持在洋人手里,所以自然就没必要在“红印花”上印上中文了。而且,由于当时很多外国商人都对这种报关的票据十分抵制,所以使用量也不多,65万枚的印量已是绰绰有余了。 就这样,随着一件邮界瑰宝的浮出水面,被世人争论了近百年的“红印花”身世之谜终于真相大白了。后来,大清朝开办国家邮政,“红印花”被大量加盖成正式的邮票,而现今仅存的原票数量只有区区53枚,单枚价值达80万元,一枚四方联更是达到300多万的天价!
中国百年邮史第一“花魁”(转载) 花魁,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百花中的魁首,业界内的佼佼者。古时候,青楼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行一次“选美”,其中才貌双全,最为出色的女子也被称为“花魁”,其身价自然也会随着当选而水涨船高。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枚邮票,则被称为中国百年邮史中的第一花魁,它有一个极为迷人的名字——“绿衣红娘”!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绿衣红娘”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确确实实是一枚邮票的名字,这枚邮票的“学名”很长,叫做“红印花加盖小字‘暂作洋银二分’绿色试印样票”。追本溯源,“红印花”原本是1896年清朝海关内部使用的一种票据,印制完成后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真正的投入使用,而被存于库房当中。后来清政府邮政部门邮票短缺,新邮票来不及赶印,于是就在这些“红印花”票上加盖文字和新面值后,暂作邮票之用。“绿衣红娘”正是其中一员。是谁最先将其命名为“绿衣红娘”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最先发现并收藏这枚邮票的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著名集邮家宋慧泉先生。被集邮界称为“绿衣红娘”的“红印花加盖小字‘暂作洋银二分’绿色试样票” “绿衣红娘”的传奇经历颇有点童话故事里“丑小鸭”的味道,在问世之初并没有得到众多集邮家的热捧。因为,在这之前面世的“红印花”加盖票中,全部是黑色油墨加盖,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绿色油墨加盖的“红印花”。很多人都认为它只不过是由于油墨褪色而成的变体票,更有人对其真伪存在质疑。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数年间陆续有两、三枚与之相同的邮票出现,集邮界对“绿衣红娘”的来历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原来,当年在加盖“红印花暂作二分”邮票时,曾提前进行了一次试印。试印时更大胆“创新”,使用了绿色油墨替代原本的黑色油墨加盖。可是,加盖完成后一看,红底绿字的视觉效果非常不好。于是大清邮政就放弃了这次尝试,仍旧使用黑色油墨加盖。这些红底绿字的邮票“试验品”也全部被存档,民国时则被全部交由财政部印刷局保管,从来没有使用过。后来由于时局不稳、战乱不断,库存的这些宝贝陆续外流,1942年,集邮家宋慧泉收藏到一枚“绿衣红娘”便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枚。红印花原票(左图)、“绿衣红娘”(中图)及改用黑色油墨加盖的“红印花暂作二分”邮票(右图) 自从探明“绿衣红娘”的真实来历后,集邮家们都开始对这枚邮票心向往之。随后不久,“绿衣红娘”的名字也开始在圈子中不胫而走,很快声名鹊起。到目前为止,连同宋慧泉最早收藏的“绿衣红娘”在内,全世界已知存世的这种珍惜票品只有区区9枚,其中更有一个举世无双的竖双连。1981年,香港爱国人士孙禄芳先生将其捐献给国家,目前保存在中国邮票博物馆。1981年香港著名爱国人士孙禄芳先生捐献的“绿衣红娘”双联,存世仅有一件,价值连城。 “绿衣红娘”之所以能被称为“邮史花魁”,除了它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外,还与它不菲的身价有关。在1988年出版的《中国清代邮票目录》中,单枚“绿衣红娘”标价为24万元。1992年英国邮商吉本斯与香港邮商布约翰联合举办珍邮拍卖会,一枚“绿衣红娘”亮相现场,最终以13万港币成交。而到了2004年12月7日,在香港举办的苏黎世亚洲秋季邮品拍卖会上,“绿衣红娘”再次现身,最终以345万港币的天价落槌,这一成交价同时也刷新了当时单枚华邮拍卖的世界纪录。“绿衣红娘”的“花魁”盛誉实至名归!
“为国捐躯”的清朝邮票(转载)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一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不知道这算是一条自然规律,还是社会仇富心理登峰造极的集中体现,但不管怎样,从古至今的富商巨贾们似乎真的很在意这句“至理名言”。于是,为了祈求子孙世代富贵,他们总是想尽办法来为本家祈福纳祥。就连1894年的安徽芜湖书信馆竟也都“顺应民意”的发行了一张100个“富”字组成的整版邮票,取“富家大吉,富传百代”之意,俗称“富百代”。据说,当年刚刚上任的芜湖税务总长就收藏了这么一版邮票!至于“富百代”的出身,今天给大家说说这版邮票在建国之后经历的传奇故事大家千万别小看这版“富百代”邮票,它能够为人所津津乐道,绝不仅仅因为“富传百代”的好口彩,更因为它曾在建国后为修补故宫古画立下过赫赫战功。留存至今的整版“富百代”已价值20万元,非常罕见。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下令对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馆藏古画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点和整理。其间,工作人员发现很多古画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连年战乱,疏于管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现象,必须立即着手修补。 大家都知道,文物修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拿古画来说吧,应该用什么样的纸张来修补就难倒了当时的工作人员。经过众多老专家的反复审定,大家认为用现代纸张肯定不合适,无法完全复原古代书画传承千百年下来的那种历史感,而最适宜的一种纸张就是晚清时期安徽芜湖地区发行邮票时的用纸。这种纸无论从纸质、韧性还是霉斑的相似度都与故宫的诸多古迹极为切合。 于是,中央紧急拨款,要求到地方大量收购这类邮票,而前面提到的“富百代”自然也在收购范围之列。但令故宫专家们失望的是,当地人民都觉得这些邮票毕竟是保存了好几十年的清朝老物件,不愿意轻易卖出来。再加上“富百代”这样的邮票,口彩好,群众基础也好,而且多被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收藏,人家也“不差钱”,更不愿意割爱了。 收购小组只好调整战略,决定不收购邮票,只收购邮票边纸。这招果然见到成效,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很多人都知道带边纸的邮票要比不带边纸的值钱,所以收购上来的数量还是很难满足需求。为国捐躯,撕去边纸后的“富百代”整版邮票,如今一版价值20万元。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芜湖当地的一个邮商想出了一个极其高明的办法,既不用花大价钱又能收购到大量的邮票用纸。他告诉收购小组的成员,要想完成收购任务,就必须要想办法搞到整版“富百代”邮票的一大圈边纸。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充分利用当地人喜欢讨个好口彩的心理。于是,他就拿着一版撕去边纸的整版“富百代”在当地到处跟人宣扬:“你瞧瞧你们的邮票,才能保佑家族富贵百代;你再看看咱这版没有边纸的邮票,那可叫‘富贵无边’。别说是百代,就是千代、万代,子子孙孙也都能永保富贵了!” 很快,“富贵无边”的说法在当地迅速流行起来,而撕下来的边纸自然而然就被故宫的专家“捡漏”,大量收入囊中以作修补古画之用了。由此看来,凡事都在策划,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子给国家省了钱不说,更挽救了一批重要的文物国宝,也算是功在千秋了!
中华第一邮 “大龙”诞生记 (转) 周总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传邮千里,国脉所系。”可见,邮政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那是相当的重要。可是,从1878年大清朝发行第一套“大龙邮票”开始,咱国家的邮政系统就充满了各种荒诞与传奇。谁能想到,“大龙邮票”的诞生竟然源于一个洋人多年不懈的“奔走呼告”极为罕见的整版1分银大龙邮票极为罕见的整版3分银大龙邮票极为罕见的整版5分银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的问世,被公认为中国数千年邮驿通信历史的终结和近代邮政制度的开端,其名气之大,可以说是地球人都知道。按理说,邮票的发行一定是由邮政部门所主持的,而大龙邮票却与大清海关有一段不解渊源。 鸦片战争后,侵华列强在中国甚是嚣张,海关更是被洋人把持。当时担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是一个叫罗伯特•赫德的英国人。赫德可是个中国通,他19岁就来到香港,学了3个月汉语就做起了翻译官,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太有才了!”。然而赫德的本事还远远不止于此,28岁他就当上了大清海关的一把手,这可比29岁当上副市长牛多了!赫德在这个“肥缺”上一干就是50多年。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 赫德一边掌管着海关,一边琢磨着如何将大清邮政这块肥肉也一并拿下。所以他好多年来一直反对殖民者擅自发行“商埠邮票”,反复向清廷提议开办国家邮政。从客观上说,这样的提议确实是中肯而有益的。后来,他终于凭借与李鸿章的密切关系,说服清政府开办邮政,并且由他所管辖的海关来试办该业务。 1878年赫德指派天津海关率先开展邮务,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邮局书信馆——天津海关书信馆。书信馆开办后,为了便利邮件收送,天津海关便筹办了“大龙邮票”的发行,所以大龙邮票又被称作“海关大龙”。赫德试办邮政业务的桥头堡——天津海关书信馆原址。大龙邮票当年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全套大龙邮票一共三枚,分为1分银、3分银、5分银三种面值。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大龙双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这与当年英国人私自发行的“伪大龙邮票”比起来可是威风多了。据说,一日“老佛爷”慈禧太后正在领着刚刚7岁的小光绪皇帝在宫里玩“躲猫猫”,看了这枚邮票后甚是欢喜,连连赞叹体现出了大清皇族的威严。于是,大龙邮票终于得以在全国推广开来。蟠龙——大清皇族的图腾(1分银、3分银、5分银共三种面值)
第一位“华邮之王” (转帖)试发帖 与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相比,近代邮政业务虽然开办较晚,但也有百余年的光景了。邮票,作为近代邮政诞生的标志,在发行之初就超然于资费凭证本身,而成为一种极具文化内涵、历史意义与价值回馈的收藏门类。在这一个多世纪的集邮活动中,诞生了数种极为珍罕的华邮瑰宝,及众多的邮票收藏大家。其中,第一位“华邮之王”的产生就与一枚晚清珍邮密不可分,这枚邮票就是被业界誉为“东半球最罕贵之华邮”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四方连”。 所谓的“红印花”诞生于1896年,它本身并不是邮票而是清朝海关内部使用的一种票据。后来清政府创办国家邮政,由于新邮票来不及印制,于是就在库存的“红印花”上加盖了文字和新面值后,作为邮票使用了。其中有一枚面值一元的邮票,由于加盖字号较小,而被称为“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当年邮票送审时,大清当局发现“当壹元”三个字太小,不够醒目,后来据说此种邮票只印了50枚就改成“大字当壹元”了。100多年过去了,至今已知的“小字当壹元”只有30枚左右。其中,仅有的一张四方连更是孤品一件。“红印花”原票(左图),存世仅有30枚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元”(中间),及后来改印的“红印花大字当壹元”(右图) 这张四方连原本属于海关客卿费拉尔所有,老费一直秘密收藏此票从不示人。1904年,费拉尔逝世后,此票就由其遗孀保管,直到20年后,因缘际会,此事被一位旅居上海的英国籍邮商施开甲知道了。老施与著名集邮家周今觉相熟,于是,就偷偷的把这件事告诉了周今觉。 周今觉得知世间居然还有如此珍罕的华邮存世,异常的兴奋,于是就托施开甲去游说费氏遗孀,希望她可以将其转让。谁知,任凭老施开出如何诱人的条件,说破了“三寸唇舌”,费妻就是无动于衷。周今觉眼见施开甲已经无计可施,又辗转找到了英国人勒本,通过他去结识费妻,亲自谋划此票。勒本之妻与费妻是一奶同胞的亲姐妹,费氏死后,勒本两口子对费妻多有照顾。尽管有此层关系,但是周今觉还是花了3年的时间,才说动了费妻以2500两银子的高价转让此件方连。 1927年,周今觉成功得到“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四方连”后,不无感慨的说:“这位费氏夫人之难说话,真是从来少有,我受足了她的气。却也亏她如此,不然,二十余年来,此邮票早已被人谋夺了去,也轮不到我了。我为此费尽苦心,盘算了有数年之久,若是被他人得了去,那我的一世华邮盛名岂不付之流水。”被誉为“东半球最罕贵之华邮”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四方连” 此后,周今觉更加是意气飞扬,自鸣得意,甚至夸口说过这么一句话:“这‘天下第一’华邮四个字,我就不客气了!”也从此时开始,“中华第一邮王”的桂冠就被戴在了周今觉的头顶上。岂料,周氏晚年事业不顺,精力体力大不如前,自觉难以保存此枚珍邮。1947年,在其子周炜良的居间协调下,以330两黄金的价格将此件四方连转卖给了“华邮后起之秀”郭植芳。郭氏得到此票后,也同时一并将周今觉“华邮之王”的桂冠夺了过来。 1948年,郭植芳携带此枚珍邮到美国旧金山定居;1967年,郭氏逝世后,其生前所收集的邮票陆续分散转让,唯独此邮票仍由其遗孀刘兆珊女土继续保管珍藏。郭植芳去世后的十多年中,海内外集邮人土,曾无数次的直接或间接洽商转让事宜,但郭夫人就同当年的费夫人一样,无论如何都不肯转让,令许多集邮爱好者屡屡碰壁。但香港集邮家林文琰对于这一件硕果仅存的“小壹元四方连”始终兴致不减,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通过郭氏女婿李福全的介绍,郭夫人终于同意以美金三十万元的价钱将其转让给林氏。林文琰获得这一件“小字当壹元四方连”后,集邮界又都公认林是新登王座的“当代邮王”!
中国最贵的小型张(转载)发帖试试 1840年,大英帝国发行了世界上的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同时也诞生了一个崭新的收藏门类。为了满足集邮爱好者的需要,邮票的题材、形式和种类也在不断的丰富,小型张就是备受邮迷欢迎的一种票品。小型张指的是那些四周带有装饰边的单张小型票,由于它价格较高素有“邮票贵族”之称,建国60年来邮政部门共发行过百余枚小型张,其中尤以1962年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最为珍贵、价值最高。 1962年8月8日梅兰芳逝世一周年之际,邮电部为了纪念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特发行一套纪念邮票——“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设计精美、制作精良,一经推出后就好评如潮,许多集邮爱好者,甚至是国外的邮迷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鉴于此,上级领导打算再设计一种可以专供集藏的票品,小型张成为首选。1962年为纪念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逝世一周年而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全套共8枚,包括一枚梅兰芳像及七枚戏像,描绘的分别为:《抗金兵》中的梁红玉、《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天女散花》中的天女(仅此一枚是根据徐悲鸿的同名画绘制,其余均为剧照)、《生死恨》中的韩玉娘和《宇宙锋》中的赵艳蓉。 其实,早在“梅兰芳”纪念邮票制作之初,设计人员就同步绘制了两版“梅兰芳”小型张样稿,但由于只是试验品,所以就没有印制。当上级的设计指令下达后,作为“候补”的小型张被送往印厂打样,到文化部审批。这两枚小型张一枚取材于《贵妃醉酒》,一枚取材于《白蛇传•断桥》,在反复比对、商讨后,“贵妃醉酒”因为是梅先生的绝对代表作,再加上票面艺术性更强、成稿更为美观而最终得以发行,后来更被专家称为:“全套邮票之灵魂”。1962年与“贵妃醉酒”小型张同时绘制的“白蛇传•断桥”,未发行 “贵妃醉酒”小型张的发行量只有2万枚,是新中国邮票中发行量最少的一种。票面面值为3元,这对60年代月平均工资只有30元的广大集邮者来说可是价格不菲,很多人即便喜欢,也买不起,导致小型张在国内销售不畅。没想到“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枚小型张在海外却供不应求,尤其是梅先生曾演出过的苏联、东欧、日本及香港,很多邮商都来信索购,造成“贵妃醉酒”大量外流。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开始了,“梅兰芳”邮票及小型张,遭到与传统京剧同样的命运,被戴上宣扬“封、资、修”的“高帽”,而被勒令焚毁。据有关人士透露,当时邮票发行局库存的邮票、小型张只留出极少作存档,其余全部销毁,就连邮票的设计图稿及效果图也焚烧殆尽,各省市集邮公司的库存大多照此办理。西北省某集邮公司在烧毁库存30多枚“醉酒”小型张时,焚烧者见状心疼,便悄悄拿出1枚留存;有的集邮者害怕因此招灾,忍痛将自藏的小型张销毁;红卫兵抄家时被毁掉的更是不计其数。浩劫之后,“醉酒”小型张在国内已经所剩无几了。梅兰芳先生在京剧《贵妃醉酒》中的真实扮相,举手投足间的娇俏妩媚、浅吟低唱时的百转千回,至今仍是京剧艺术中的经典 70年代末,中国集邮活动复兴,曾经的集邮爱好者又开始重拾他们失去的邮票,唯“醉酒”张难寻,私下交易已达100元左右。到了1981年,一枚猴票卖到0.80元时,“醉酒”张的价钱已达400多元了,此价码比著名的错版邮票“祖国山河一片红”还略贵一筹。 当时,中外邮票市场尚未接轨,欧洲邮市上的新中国邮票价格相对低得多。出国留学人员、打工族以及一些旅居国外的中国人,得知国内外差价后,便大力收购“醉酒”张。精明的台湾邮商,对“醉酒”张大买大进,这枚小型张几乎一周一个价儿地从台湾又流向了地。 中国最贵的小型张“梅兰芳舞台艺术•贵妃醉酒”小型张,如今价值超越100000元 集邮家曾对“醉酒”张的存量作过估算,发行量仅有2万枚的小型张,目前的存世量最多不过4000枚。总的看来,“醉酒”张的设计、印刷以及其丰厚的文化积淀、绝伦的艺术价值使它一直拥有大批的“粉丝”,在经历了近几年邮市的暴起暴跌后,依然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新中国最贵的小型张舍“梅兰芳”,又有何人能够担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