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糖789 小蜜糖789
关注数: 8 粉丝数: 5 发帖数: 7,421 关注贴吧数: 14
冀州市耿国柱助人为乐受称赞 耿国柱是的一个爱憎分明,一身正气的热血青年,在单位吃苦在前,坚持原则;在家里孝敬长辈,关爱家人;在社会遵纪守法,善恶分明;自参加工作以来耕耘在教育第一线,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撰写的文章多次获奖;他有着一颗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多次助人为乐,彰显着一颗炽热的善良之心。 2012年4月28日中午,当他下班走到长安东区北门偏西时,听到一妇女呼喊:“摩托车撞人了,快去救人呀。”见到30米前一个25岁左右骑自行车穿红衣服女孩子被摩托车刮倒,骑摩托的小伙子急匆匆地向前逃窜,拐弯没了踪影。眼前救人要紧,这时粮食局的王建芳主任也赶到了,他们两个人赶紧放下自行车,把女孩从地下扶起来,急切问她:怎么样,哪里的,哪里疼。她眼睛闭着,身子来回晃悠坐不住,想说话说不出,额头上的汗珠子唰唰直往下滴。王主任说肯定撞晕了或者受内伤了,他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扶着她身体,王主任也把她的包拿过来放在身边,把摔碎的眼镜给她放到包里,自行车扶起放到路边的门市前面,用她包里的手机给家人拨打电话。救护车到了,医生看到她还没清醒很严重进行了简单处理,建议马上送医院,他们一起把女孩抬上救护车。望着远去的救护车,才想起肇事者多么的道德缺失多么的不负责任。社会人人都多一份良知多一份责任,社会多么和谐安定!
忆家信 进入信息社会,通信这么发达,现代人很少提笔写信了。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农村不通电话,沟通联系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信。今年7月,我的电子邮箱里突然看到一期家庭电子杂志《马家大院》,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感到耳目一新,很见功力,操盘手(主编)是大哥的长子吉兆。杂志刊载大家的诗、信、文章和图片,主要在家庭成员间传看。逝去的老人与生龙活虎的子孙之文章难得地相聚于此,有现实生活的颂扬,过去岁月的记述,亲情友情的眷恋,人生的励志感悟。看家庭电子杂志比看其他读物认真,一字不漏,细细品味,每篇作品都是美文,每篇作品都打动我心,有时还被感动出泪水。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看到这么珍贵的读物,实在是太难得了。   电子杂志登载的家信,引起我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从1976年三哥当兵和1978年四哥考上省会的大学,一直到1990年代的15年间,是家信往来最多的时期。“家信”开始成为那个寂寞孤独年代的一个热切企盼、一顿精神会餐、一盏指路明灯。其间,四哥、姐也曾办过家乡新闻小报,引得三哥多年后仍难以忘怀。那个时候,在家里的油灯下、母亲的纺线车旁,盼家信、写家信、读家信成为极其幸福的事。父母生前常说,经历过社会动荡,深感有国才有家。咱们家是随着党的兴旺、国家的发展一步步好起来的,永远要热爱党、忠诚于祖国。几十年的家史可以概括出三个难忘的阶段,第一阶段,1951年父亲参加工作至1976年的25年,这一阶段是弟兄们的长成期,缺劳力缺粮食缺钱花,是相当艰难困苦的时期。第二阶段,是1976年至1990年的15年,这一阶段是破茧而出的发展期,大家相继外出创业,不断有好消息传来,父母喜上眉梢、津津乐道。第三阶段,是1997年至2012年的15年,这一阶段是厚积薄发期,经过多年的积累,事业上开始有所收获,引来诸多羡慕和赞誉。在这个过程中,家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魂是家国情、本是亲人爱、果是进取心,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家庭文化。我在景县和石家庄上学以及在衡水工作实习期间,父亲、四个兄长和姐给我写了大量家信,我也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写了不少书信。这些家书陪我度过十年寒窗,扶我走上工作征程,学会用文字表达思想,对成长进步发挥了不可言喻的效用。真是“家书抵万金”啊!   过去的家信,现在都有珍藏。这些家信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交流工作学习情况、互相激励奋进、教诲为人处事、关心生活情况、通报家乡见闻等方面的内容。从作用方面看,家信是家国情、父子情、兄弟情的“凝合剂”,是执著向前的“发动机”,是成长成才的“加油机”,是认识社会把握人生的“金钥匙”。目前的家庭电子杂志《马家大院》,是家信的发展、是家信的高级形式。   变的是时事,不变的是真情。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