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
lixiangpaul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121
粉丝数: 147
发帖数: 24,810
关注贴吧数: 40
阿联酋慈善机构为副朝癌症患者提供赞助 位于阿联酋沙迦的一家慈善机构帮助四名癌症患者、他们的护理人员和慈善机构工作人员组织了前往圣城麦加为期四天的副朝之旅。 据海湾新闻报道,阿联酋癌症患者之友(FOCP)与沙迦慈善国际组织合作,赞助了8月28日至31日期间的活动。 FOCP 主任 Aisha Al Mulla 表示:“FOCP一直坚定不移地努力为患者组织副朝圣活动。 “我们坚定不移的承诺为他们的康复之路提供全面支持。我们认识到宗教仪式对于增强癌症患者心理健康的深远意义,因此希望尽最大努力确保他们能够以最充实的方式实践自己的信仰。” 除了提供医疗援助之外,癌症患者之友(FoCP)最近与沙迦慈善国际组织合作,为四名癌症患者及其护理人员组织了为期四天的麦加副朝之旅 资源和投资部门负责人 Ali Mohamed Al Rashidi 表示:“与FOCP的合作为这些人抗击癌症提供了人道主义支持。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参观圣天房的愿望,我们通过合作能够实现这个梦想。” 一位75岁的癌症患者贾米拉·埃利亚斯(Jamila Elias)在诉说自己的经历时表示:“虽然我之前曾与已故的丈夫一起参观过圣地,但在2020年诊断出癌症后,我更加渴望返回圣地。然而,在治疗期间面临经济困难,导致我隐藏了这个愿望。今天,当我被FOCP选中可以前往麦加副朝时,我的幸福是无限的。” 另一位患者,58岁的哈娜·阿卜杜勒·卡里姆(Hanaa Abdel Karim)说:“FOCP的援助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费用甚至涵盖了每月的用品。被选中去副朝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在生病期间曾为此祈祷,我很感激FOCP使我的心愿成为现实。”
马来西亚外长:世界应从“郑和下西洋”中获得精神启发 马来西亚外长赞比里近日指出,十五世纪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精神可以为构建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提供有益启发。 赞比里1月10日参加在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思想与文明高等研究院召开的第六届“郑和论坛”时指出,十五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期间到访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揭开了中国与马六甲的贸易、文化与宗教交流序幕。今天,马六甲已经成为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交通、贸易、文化枢纽,链接起印度洋与太平洋,这一切都与郑和的贡献密不可分。 赞比里指出,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主要大国竞争加剧,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面临重建。在此关键时刻,人们更应当回顾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的和平、包容、交流、合作精神,促进地区及世界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合作。 赞比里部长强调,安瓦尔政府将凭借马来西亚的“地理中枢性”优势,制定基于可持续性发展、关爱、同情、尊重、创新、繁荣和互信的愿景规划,深化与中国、东盟及穆斯林世界的合作及南南合作,促进地区和全球贸易、数字经济、人权保障、教育和穆斯林社会发展。安瓦尔政府将以马六甲苏丹国的互联互动、互敬互爱、共同繁荣的精神传承为参考,联动、构建和巩固从贸易到文明、从印度洋到太平洋地区、从大陆北方到海洋南方的全方位交流。 中国、马来西亚、美国、土耳其等国专家及外交官参加了本次论坛。 史载,郑和七次下西洋,六次到达马六甲,这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平交往及文化交流的起点之一。马来西亚政府及民间对此充分肯定。马来西亚总理及其他高级官员访华时曾多次访问郑和墓及家族遗迹。 此次论坛得到了马来西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郑和论坛”将继续深化和马来西亚的合作,依托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独特地理以及与东盟、穆斯林世界的特殊关系,不断挖掘分布在印太地区的不同郑和历史文化遗产和影响,为该地区重建和平、和谐与繁荣做出贡献。
回族古村落大围埂的变迁 大围埂是一个巍山县古迹的名称,也是一个村庄的名称。大围埂村因这个古迹而得名。我这里讲的是唐代古迹大围埂的变迁。一个古迹,珍贵的不是古迹本身,而是它作为一块历史的化石所承载的东西。也就是古迹物语。 唐开元年间,蒙舍诏和蒙巂诏共处一川,同为唐臣。蒙巂诏占据着上川甸头和旭照山、西山北部和漾濞县部分地区,其势弱于蒙舍诏,为了和蒙舍诏分庭抗礼,蒙巂诏准备加强防守,在旭照山的南麓修筑一座城,在城北约两公里处另筑一座小城,这样和原来的碗城就形成了彼此呼应的防线。这样大规模的修筑行动引起了对方的不满,双方发生了战争,蒙舍诏全胜而蒙巂诏灭亡,城未筑就,空遗两段城墙,这就是大围埂和小围埂两个古迹的来源。蒙舍诏突袭,一举得手,一下子强大了起来,于是皮逻阁号称南诏,“谋灭五诏”,大理的历史就此开始了新的历程。“两蒙”给后世留下个名字,是为“蒙化”。从这段历史我们不能看出,当时滇西的六诏,互相之间的争斗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为了争取唐王朝的支持,都纷纷依附唐朝。可是唐王朝来者不拒,先是袖手旁观彼此之间的争斗,最终选择了支持皮罗阁。南诏和唐王朝的臣属关系就此奠定。 公元1253年12月,忽必烈亲率蒙古大军攻占大理,蒙化最早“迎降”。《康熙蒙化府志》记载:“元祖遣太弟忽必烈克大理。蒙化欵附,置蒙舍千户所”。由于蒙化彝族土司对元朝廷的积极响应和长期配合,再由于探马赤军对巍山的大力开发,蒙化多次受到朝廷嘉许。“至元四年(或云十一年,)改蒙化千户所为蒙化府。寻升为蒙化路。” 忽必烈匆匆离开大理,留大将兀良合台戍守,兀良合台依律整军后东征离开大理,由赛典赤·瞻思丁长子纳速拉丁主持大理军务。他麾下的探马赤军进驻巍山大力屯田。这是历史上巍山的第一次大开发。探马赤军在巍山上川坝子开垦了万倾良田,还留下了大围埂、小围埂,回辉登三个回回村落。面对横亘荒原的大围埂,屯田的军人提出,想借此修筑一个城,作为巍山千户所的治所。纳速拉丁否决了这个请求。原因有三:一是主持蒙化的地方彝族土司提出了异议,治所毕竟是地方权力的象征;二是探马赤军在蒙化屯田不可能是长期大规模化的,这只是为他进一步南征作准备;三是这时候,他已经把目光锁定了整个云南。这样,大、小围埂就只能像两条卧龙一样,继续仰望苍穹。 时光转入明朝。朱元章察觉到前朝云南回回的独特地位,特意选派两员回回大将作主将攻打云南。聪明的沐英将军大打感情牌,以穆斯林教胞的情份给各地的回回军政长官写了劝降信。(《马氏家乘》中收录了这封信,在此不敷述)元朝苍桥路总府阿里的长子卜罗添·赛哈智代表其父归降。为表示诚意,他改姓为马,他留一子一孙于昆明,把其余四子十八孙分散开来,散居各地,大理居多。卜罗添·赛哈智是元代回回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的六世孙。这样,赛典赤·瞻思丁的后裔便 “开枝散叶”了。据《马氏家乘》记载,缅甸王与之交好,还赠送了十八株榕树苗给赛哈智的孙子们,祝他“开枝散叶”。大围埂村分得一株,长成参天大树后毁于咸丰年间兵灾。 赛哈智次子马文英的独生子马贵暹定居大围埂村,大围埂村始有赛家马。《马氏家乘》记载,马贵暹父子曾经修葺过大围埂,至于如何修葺,语焉不详。但这可以证明两点:首先,大围埂人历来珍视自己的历史。其次,大围埂古迹周围,是我们赛家马在大围埂村卜居创业得到的第一块土地,但不久之后,大量的明军军士和移民进入蒙化,大围埂村的土地大大缩减。新中国成立以后,那里还有部分良田是大围埂第四生产队的,笔者家在那里有7分承包田。 在明代,蒙化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开发。而作为古迹,大围埂见证了蒙化元、明的两次大开发。 如今再到那里,你见不到那蛮荒的一埂,后人已经利用围埂之土修筑了林旗厂水塘,塘水的秋波代替了卧龙的眼睛在仰望苍穹,大围埂下是西山路,那里已经繁华了起来。现代社会繁华的苔藓总会掩没一些历史的痕迹。
泉州的伊斯兰化 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就被誉为“东方的第一大港”,海外交通非常繁荣。 宋元时期,来泉经商的阿拉伯人深感泉州是安宁、和平之城,就定居下来,成为回族最早的先民之一。 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就顺便在当地传教,伊斯兰教因此在泉州逐渐传播开来。 穆斯林不喝酒,但男人最多可以娶四个老婆(条件是你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个妻子),所以这些阿拉伯人顺便就在当地娶妻生子。所以泉州很多人都是混血,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如果一个泉州的朋友鼻子很高,皮肤较黑,还有络腮胡,那他肯定是阿拉伯人的后代。如今,泉州民间还有“丁家的鼻子,苏家的胡子”的谚语,说的就是丁苏两家是混血后裔。 泉州姓“丁、苏、郭、蒲”的,都是阿拉伯人的种,他们不是纯种的汉人。 郑和下西洋,五次经过泉州,而且第五次直接从泉州出发。他是伊斯兰教徒,其先祖最初来自西域地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郑和船队到泉州停留时间较长,顺便也就传播了伊斯兰教。惠安百崎回族乡的“接官亭”、“郑和堤”,东园琅山的“三宝宫”,当年郑和下西洋在深沪屯兵扎营的“三保街”等,都是和郑和有关的历史古迹。 泉州至今还保存了许多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文物胜迹,例如 “清净寺”,其实就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泉州有座伊斯兰教圣墓,座落泉州东外灵山南麓。该墓为伊斯兰教现存比较古老、完好的圣迹之一,是泉州伊斯兰化的又一明证。
黄鼠狼
云南回族马帮的组织与分布 要了解云南回族马帮的地区分布 ,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回族在云南的区域分布特点 ,作一扼要的介绍。从人类学的角度而言 ,今天中国境内56个民族中的回族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 ,就民族的整体而言 ,具有民族学意义上的“人们共同体”与“宗教共同体”合二为一的“二元一体”特征。其族源(或人种) 构成是一种复合型的血缘载体模式。具体而言 ,其父系世系成员多为唐、宋、元时期来华经商、征战、传教、仕宦为官的大食(阿拉伯) 、波斯和中亚各族回回(色目) 穆斯林 ,而母系世系中则多为“华女” “, 华女”的成分中既有汉族 ,也有蒙古、畏兀儿(今维吾尔) 、傣、藏等民族的成分。就云南的情况来看 ,伊斯兰信徒与云南的最早接触 ,据正史《新唐书 南蛮传》及民间野稗口碑的记载 ,始于唐宋时期的地方独立政权南诏、大理国时期(公元649 - 1253年) ,大量入滇则肇自元代 ,中间则历经了明、清两朝 ,时间跨度在千年以上。云南回族先民的职业成分中 ,军人(唐、元、明、清四朝) 、官吏(元、明、清三朝) 、移民(明、清两朝为主) 、商贾(历朝都有) 、教士(历朝均有 ,但人数不多) 皆有 ,人数尤以前三类成分为多。其人口构成中的最早职业特点 , 决定了回族在云南后来的区域分布特点 ,那就是沿着贯穿全省的古老的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滇东北乌蒙( 昭通) 、滇东 ( 曲靖、东川) 、滇中 ( 昆明、玉溪) 、滇南(文山、红河) 及滇西(楚雄、大理、保山) 各大区域里的交通要隘城乡 ,以清真寺为中心的街巷和村镇的展开 ,呈现出大家通常所说的“大分散、小聚居”的社区分布格局。 云南回族社会这种沿省内交通干线城乡的集中分布 ,为他们从事马帮商贸活动提供了“天时、地利”之便 ,而回回民族从父系先民阿拉伯、波斯和中亚各族穆斯林传承下来的经商牧马和入滇征战的长期军旅生活传统 ,则为他们从事马帮商贸活动 ,提供了与生俱来的“人和”条件。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三者兼有的优势 ,决定了云南回族马帮商队在整个云南各族马帮中卓尔超群的非凡表现。回族马帮在云南的区域分布 ,与回族社会的上述分布特点之间 ,构成了某种相当密切的对应关系。
张允成建寺记 据传郯南大地震后,清康熙29年(1690年)左右,先后有马、张、杨、萧姓回族人来此青风岭东、红花岭前居住,宗教活动在家或借用民宅闲房进行,嘉庆年间(1817年),村民平整山岭,搭建三间茅草房作为清真寺,并立始建碑,1860年又进行了修建并立碑纪念,光绪二十九年张允成阿訇主持重修而得其名,左宝贵出资而终其事,更兼冠廷亲书“聖教常昭”匾额,愈显其浩气英风”。 据万古流芳碑文记载,光绪九年(1883年)时,益都(今青州)张允成来花埠圈任阿訇,当时清真寺年久失修,礼拜殿四处漏雨,无法开展正常宗教活动。张允成阿訇举意募捐建寺,动员本村村民及周边回族村庄捐款修寺。为募集资金,光绪十八年季秋(1892年)他与张怀成乡佬一行二人长途跋涉到奉天,找到左宝贵募捐。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戴双眼花翎,钦命提督、建威将军、广东高州镇总兵、总理奉天营务翼长左宝贵重金资助,并发动手下八名副将共捐银六十八两,题书“聖教常昭”匾额,赠鎏金将军印章一枚。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张允成阿訇的主持下,花埠圈清真寺开始重修,修建工程历经十年,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完工。时建有大殿三间、讲堂五间、小学三间、水房三间、门楼一座,共占地1.73亩。大殿采用古建砖瓦木质结构,在内墙和梁上他亲自撰写经文并用阿拉伯文组成蓝色花鸟图案,在大殿门外六棱红石柱上题写对联:“受天经三十册劝迷人均归独一,遵圣命传道教导弟子全是认真”,在殿内木柱上题写“信真主无影无踪凭万物作证,参造化非高非远惟一理存心”。寺门楼起脊挑角,馍钉本质双门,六级台阶两边青石条墙,进门后正对影背墙,两边走入内,靠右有一棵大柏树,两根六梭红石立柱,寺门楼外左边墙上有一块清真寺简介碑,蓝底金字“清真寺”门匾竖挂大门上方,蓝底金字“聖教常昭”六龙匾额悬挂大门内上方,熠熠生辉,威震四海。 光绪二十九年重修清真寺万古流芳 纪念碑原文 真教初開也主命之 聖傅之群贤维護故于今爲烈也郡南花埠圈村吾人聚處者三百馀户仁風所被咸遵教典惟聞中近倾塌久不修葺甚非所以對越昭事也已丑嵗延益都張公允成主講是席公敦厚和平課誦馀暇輒進鄉贵而因清真寺不修何以事主主命不事何以爲穆民衆皆韙之惜嵗迭祲饥工又起而中止者再公乃毅然負任不單至遠募及遠之東忠壯公助金以倡其先而四方善士莫不解囊捐輸經二三載僅得金贰百馀兩因工费支随将寺地十畝當出該錢績工衆知公無以瞻给也議定每年三季派敛糧粒以作薪水于是鳩工庇材大加整頓内而正殿講堂衆而圹垣塗丹莫不焕然一新助斯寺者咸謂非公不能掌斯教抑非公不能起囊而振靡也感非德者鴆余務终以志其事雲儞 青州府掌教:張鸿、沂州府學增廣生趙维周敬撰并書 译文 真教最初开始传播,是真主的命令。 我们穆斯林的事情都要靠很多贤明之士来维护,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高贵的品格。沂州府城郡南边的花埠圈村,聚居着三百多户穆斯林。他们既秉承了仁义道德之风,又严格遵守着伊斯兰教义教规。只是每日必课的清真寺年久失修,快要倾塌,这是教门自己的事也不好对外人说。己丑年(1883年)过后,聘请益都的张允成阿訇来这里主讲教义,张允成阿訇人品高贵、性格敦厚温和、平易近人,每日诵经之后,总是因为整修寺殿的事多次劝说乡贵:“清真寺不修我们如何听奉真主之命?不听奉真主之命我们还是穆斯林吗?”大家都认为阿訇说得对,于是开始整修清真寺。只可惜不久就爆发了饥荒,这事又放下了。再次重建时间不长又终止了,张阿訇非常着急,主动承担起建造任务。他一个人跑去遥远的辽宁的沈阳,找到左宝贵将军募捐,左军门第一个拿出银两带头捐助。于是四面八方的善良人民都纷纷解囊。这样四处募捐了两三年,也才只募得二百多两整修基金。因为要支出整修的工时费,张阿訇就把清真寺名下的十亩地当出去,用这笔钱来继续整修。大家知道张阿訇没有了地就没有任何生活费了,就一起商量决定每年三个季度每家每户出一份粮米来给张阿訇维持生活。张阿訇一门心思都放在整修清真寺的工作上,聚集了很多人,用了大量的木材,进行了大面积的改建。从里面的正殿讲堂,到外面的垣墙大门,该涂白粉的涂白粉,该刷红漆的刷红漆,整修的到处焕然一新。那些出钱出力帮助整修清真寺的穆斯林都说:只有张阿訇这样责任心强的人才能掌管清真寺,或者说只有张阿訇这样廉洁的人才能够使教门发扬光大。感念这位品德高贵的人,重建清真寺全部完工了,于是记录下了这件事。(青州府掌教张鸿、学增廣生赵维周撰写并书写)
脑子果然精神紊乱
这是中国的回族
把男朋友的钱花完了怎么办
台湾的清真寺
车臣的猛虎
假冒伪劣不清真
这个有点意思
清真不喝酒
回族打工人在外吃饭有多难
俄罗斯的节日祝贺
不要制造、相信谣言
天津的清真菜
戒了三件事
有很多人进入不了婚姻
肉比面多,情比汤浓。
广州清真云南料理
陶店回族乡
民族服饰好土?
迪拜的轻轨
为什么现在很少有男生死缠烂打
哈萨克民歌
遇见最美的自己
储存生活必需品*
探访黄河河畔多民族村落 回族老人为幸福生活点赞 二连村风景 天高云淡,丹山碧水。青海省境内的黄河河畔有一座美丽村庄,来自各民族的村民在这里幸福生活。二连村风景 老人其乐融融聚集在广场,有的在晒太阳聊天,有的在择菜洗米准备午饭,还有的在舞动身体吹奏乐器。在这里,远眺是绵延云中穿行的群山,近看是大片灿烂的花田,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一位回族老人笑呵呵地说,自己是1986年迁户来到这里,每日种花、种辣椒,家里喂着牛羊,生活非常幸福。二连村风景 二连村隶属贵德县,全村140户,587人,由汉、回、藏等民族组成,党员28名。近年来,二连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成就,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多项荣誉。二连村风景 村中美丽的花海格外引人注目。据悉,二连村一直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规模化种植芍药、大丽花、月季等,还打造了露天蔬菜采摘园,努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打造乡村旅游文化新亮点。
中国优秀穆斯林女企业家隆回马玉珍 白云飘荡,远山如黛。老屋村里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经历过苦难的人最能理解“苦难”这两个字的含义。眼前老屋村熟悉的景象,让马玉珍幼时一幕幕的回忆都涌上心头,多年的扶贫经历让马玉珍认识到,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让乡亲们彻底实现脱贫!马玉珍是湖南省隆回县山界回族乡老屋村人。说起童年,马玉珍回忆道,7岁那年的一场意外火灾让家变得一无所有,父母半辈子的心血都化成灰烬。然而苦难并没使这个家庭屈服,在父母的努力下,一家人的生活在平淡中得以延续。初中时,马玉珍看到父母的发端露出了银丝,背也开始微微驼,尤其是母亲病情日益加重……一向乖巧的她萌生了辍学帮父母撑起家的想法,于是,她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离开了课堂,步入了社会。 苦难带给她的不只是坚忍,更有对成功的渴求。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证明自己的决定没有错,她摆地摊,卖水果,卖副食,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1991年她开了一个小卖部,凭着热情、诚信、能吃苦,她的口碑在业内越来越响,合作伙伴越来越多,一大批名优产品找她做经销商,现在她拥有隆回娃哈哈、澳优奶粉等100多个名优产品的总经销和专卖权,拥有隆回县宝贝e家孕婴童连锁20家门店。 成功带给她的不只是财富,还有对苦难的挑战。12年来她帮助过形形色色的人,有贫困学生、有孤儿、有贫困老人,更多是家乡的贫困父老乡亲。2008——2019年通过产业帮扶多达3386人,公益帮扶12431人次。在做这些慈善和公益事业的同时,她心中始终有一个念头挥之不去,就是如何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共同富裕,让穷苦人家的孩子不重蹈她辍学的覆辙?她决定回老家山界回族乡投资创办经济实体,通过现代化企业管理、品牌化市场运作,把山界群众普遍养殖的肉牛,种植的甘蔗、百合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撑起贫困群众的一片天。 苦难孕育着迸发的力量,难忘的童年生活让她体会到了责任和担当,同时,幼时火灾和辍学经历也激发了她对生活困难人群的帮扶爱心,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帮助去撑起更多人的一片天!她毅然决然冒着风险回家投资兴业,带领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上个世纪,南京城的回族人是这样生活的 南京是一座包容性特别强的城市,不讲其他,光是在此地生活的回族人就有成千上万。这些老照片,或许能够让你了解一下上个世纪南京城的回民的生活日常。一、南京钟英中学老照片:南京第三初级中学前身是南京民间首创的私立钟英中学。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南京回族富绅蒋长洛在维新“诏书”感召下,得到了当时南京众多支持维新人士的支持,于这一年兴办了新式学堂——“钟英学堂”。钟英学堂开始设在中正街(今白下路)蒋氏经营的孟渊旅馆,初期招收回族贫寒子弟30余人入学,免费提供食宿、笔墨及冬夏两季服装等。民国元年(1912年),江苏督军都督府指拨南捕厅衙门旧址(今府西街小学)给“钟英”改建校舍,次年,钟英高等小学堂改名为私立钟英中学校。规模有所扩大,学生增至300余人,除招收回族贫寒子弟外,也收汉族子弟。二、60年代的马祥兴菜馆:始建1845年,为南京现存清真老字号中历史最悠久者。此门头应该是马祥兴鼓楼拆除后,在云南北路暂时营业门店的门头。三、1929年的清真老字号新奇芳阁:1917年,由当时的社会名流和商界要人李仰超、朱寿仁、刘海如、禹子宽等人合股集资,在当时的奇望街(今建康路)上承思寺附近,开设了“奇芳阁”清真茶社。1919年,朱寿仁、刘海如等又沟通关系,捷足先登,买下了夫子庙贡院街口,当时誉为“龙灯头”的这块宝地。另筹新店。为区别旧名,在字首上冠一“新”字,定名“新奇芳阁”清真茶社,于1920年农历五月初一正式开张。四、八十年代的安乐园菜馆:始建于1920年,原名清真安乐园饭店,1954年更名清真安乐园菜馆,是南京颇负盛名的清真老字号之一。五、七家湾老照片:自明朝始,七家湾为南京回民聚居区,最盛时,回民群众达3万多人。六、1988年,南京净觉寺穆斯林礼拜,其中不少老人已经归去。七、升州路卫斯理堂钟楼上拍摄的评事街口:评事街亦是回民最集中处。
来自回族的女明星 刘诗诗,1987年出生于北京是宣武区(已并入西城区)的一个回族家庭,相信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刘诗诗是在胡歌的《仙剑奇侠传三》中,虽说她不是这部剧出道的,但却是凭借这部剧才走到大众眼前。她就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即便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作品,依旧红得一塌糊涂。蒋欣,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的一个回族家庭。童星出道的她,9岁便出演了认识你高中第一部电视剧《坠子皇后》,在全国引起不错的反响。之后凭借《大脚马皇后》、《天龙八部》《甄嬛传》等剧,以精湛的演技俘获了大批粉丝,蒋欣也至此成为华语影视圈炙手可热的当红女星。马雅舒,1977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的一个回族家庭。同样是童星出道,也是9岁出演人生中的第一部片子《北京小妞》,走红以后凭借《西游记后传》中白莲花而一炮走红。不及演技过硬,颜值、身材、气质也十分出色。有着“北舞校花”称号的90后女星金晨也是位回族姑娘,单说金晨的外貌,甜美不失大气,温柔不失活力,有着邻家女孩般的清新气质。此前因大热网剧《无心法师》而人气飙升,作为舞蹈学院的学生,金晨舞姿优雅,还曾获取众多奖项。杜若溪,(曾用名杜晓婷),1985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一个回族家庭。不仅拥有一双让人羡慕的修长美腿,还有一双让人过目难忘的琥珀色大眼睛。自从与严屹宽结婚后便将重心放在家庭,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年后严屹宽对她也十分宠爱,称得上“炫妻狂魔”了,而严屹宽也时常曝光一些妻子的日常,内容千奇百怪,令人哭笑不得。不过这对娱乐圈金童玉女的甜蜜生活却是羡煞不少网友。于明加,1982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一个回族家庭,从小成绩优异,却因为喜欢演戏,而放弃了报送到外交学院的名额,开始了自己的演绎生涯。现实中已为人妻人母,据悉;丈夫不是圈中人。虽然已经做了妈妈,但于明加身材保持得非常好,前凸后翘的身材十分亮眼。贾晓晨出生自山东济南一个回族家庭,2002年参演《金剪刀》而进入娱乐圈,后经朋友介绍进入香港娱乐圈发展,还收获了一份真挚的爱情,与“力王”樊少皇喜结连理。婚后两人育有一女,而樊少皇也是位十足的“炫妻狂魔”,不时在网上放闪大晒幸福。而身亡孩子后的贾晓晨身材并没走样,穿衣打扮也都很潮,标准的大美女,也难怪“力王”对她这么宠爱了。
甘肃非遗“东乡刺绣”展时尚魅力 9月26日,甘肃东乡秀娘身着带有“东乡刺绣”元素的民族服饰T台走秀。 高展 摄“东乡刺绣”源于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是有着千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展 摄民族服饰上的精美绣片,是东乡绣娘以“平绣”、“彩绣”、“剁花”等传统手艺制作而成。 高展 摄前沿时尚艺术正在赋予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 高展 摄东乡绣娘在T台走秀。 高展 摄 “东乡刺绣”是有着千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一度藏在深山无人知。为了更好地让非遗产品活起来,让手工艺女性通过劳动富起来,当天,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东乡绣娘”公益品牌携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传媒中心、碧桂园及国强公益基金会以及知名设计师、品牌和专家学者走进甘肃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共同探索非遗传承与现代商业相结合的公益模式,让传统手艺焕发新时尚之路,助力“东乡刺绣”走出大山。
泉州伊斯兰教圣墓曾现满山白梅盛开景象 航拍圣墓 伊斯兰教圣墓,简称“圣墓”,位于泉州城东门外的灵山南麓,是七世纪来到泉州的两位伊斯兰教圣徒“三贤”和“四贤”的安眠之地,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墓是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史迹,与清净寺共同见证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动。灵山伊斯兰教圣墓景区入口
南市老城厢——小桃园清真寺 看好蓬莱路的四棵古树,下一站就是有名的小桃园清真寺清真寺位于复兴东路河南南路路口附近,在天桥上可以看到一块很大的指示牌小桃园清真寺清真寺的正门,位于河南南路上,但没有开于是沿复兴东路走到小桃园街,这里还有个附属于小桃园清真寺的清真女寺,当时在修缮,搭满了脚手架清真女寺内部小桃园街24号还是上海伊斯兰教协会文化研究室,上海最老的清真寺是松江清真寺,而最大的清真寺要属小桃园,因为上海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等重要机构都位于这里清真寺的大门,上面写的1343,这座清真寺不是1343年年建造的,而是1917年,1917年由金子云先生出资1.2万余银元购买占地2.4亩的花园住宅做为清真寺使用,1925年,在上海著名穆斯林金子云的积极努力下重建,当时在哈少夫、马乙棠等支持下,由金子云率先捐款1万元,并向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的穆斯林募捐筹集银51152余两、银元64320元建成了具有西亚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寺院门开着可以进墙上的阿拉伯文字小桃园清真寺简介这是寺院中的主要建筑-----呈正方形的大礼拜殿,殿顶平台中央有四角望月亭,竖有伊斯兰教标志的望月杆。面积约500平方米,可容近500人同时礼拜.大殿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二殿,有大跨拱顶结构,为国内伊斯兰教建筑中不多见。并有拱形多开窗户,光线充足,底层门额悬"显扬正教"匾额一方,门间镶有两块红木的阿拉伯经文对联,上额砌有《古兰经》文一节礼拜大殿讲经堂一段经文清真寺内礼拜殿外立面没过多久里面就说这里修缮不开放,叫我不要再拍了赶快出去,因此也难以继续深入这座寺院“小桃园清真寺”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带一路"上的骆驼李商队 大约从清朝能隆至民国三十年(1736年至1941年).一支庞大的骆驼商队,留穿梭于我国新疆、宁夏、内蒙、陕西、山西,辽宁、山东黑龙江等地之间。此商队的经营者就是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霍各庄村的回族李氏先人,当时被人们称之为“骆驼李商队。 早在明朝万历(1573)以前,霍各庄李氏祖先从山东迁居至此。始以租种土地、小本经管为生。后背支脉中有善于经商者,家道逐渐发展起来,大量购置土地,成为村中富户,到清朝乾隆年(1736年),这些富户中有人操起驼脚(用骆驼做送载工具来运输货物)经商的行当,他们由开始几把骆驼(一把六头)发展到几十把,几百把,逐渐形成一条较大规模的骆驼运输商队。悠扬的驼铃声响遍了我国东北,西北部地区的山山水水,成为交通不发达地区的商品流通的重要工具。 骆驼大都产自张家口,古北口外以及内蒙古等地,它性情温顺,身躯庞大,一头能驮二,三百斤的重物,作长途贩运,一日可行三,五十里。 骆驼具备耐饥渴的长处,一般喂饱足饮后,能够连续四五天不吃不喝。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至道光年同“骆驼李”到了李文和这代,商队的骆驼增加到近千头。雇有管事的、跑活的,饲养的、拉运的这一套人马队伍庞大,买卖兴隆,家底日趋雄厚,成为当时京东远近闻名的富商。李氏支脉繁盛,为了事业的发展,李文和临终将其家业分散,支脉切开,在村里形成了几大富户。到清明末年,全村李姓已经发展到100多户,继骆驼李到霍各庄百余年后,又一户山东回族李氏迁到该村定居,因起从山东首推跨车而来,故被称之跨车李,又称“新李”,两个家族共同生活的几百年,他们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富裕。“挎车李”向“骆驼李”学会了种地,做买卖,养骆驼,搞商业运输等,使得“挎车李”家族也逐渐繁盛起来,那时李记门产中,家家都有骆驼出入,李文和后辈之中的“商五门,大西场,北大院,黑大门,大过道”等文脉都常富有,每家都有一二百亩地,三四百头骆。最少的一户也有四,五十头,到了19世纪初,全村骆驼已发展到三千多头,东区春归,形成一个个商队,一年三季经商在外,每个商队都有一名队长和上百名雇工,这些工大都是从邻近十几个村招募来的青壮年男子。 浩荡庞大的商队,东至大兴安岭,西至新疆,北至蒙马兰巴托等地 跨过长自山,大小兴安岭,祁连山,博格达山穿过毛乌素,巴丹吉林沙漠穿梭于我国的新疆、宁夏、内蒙古、陕西、辽宁、黑龙江,他们的商队驼铃声响遍北半个中国,将煤油、布匹、器和于鲜果输进到各地,然后带回各地的土特产品。一时闻名于我国北方各地。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骆驼李”资材已达顶峰,“北大院,大西场,黑大门,大过道”等李家门户,家资逾万,相继在北京,天津,夏垫开办商号,建立店铺。 三十年代末期,因国内战乱叠起,军间混战,土匪四伏,商队常遭不测,很多商人途中遇伤害,故使驼商们不得不放弃此行,另辟他业, 从此,霍各庄骆队逐销声匿迹,只留下“骆驼李”之名流传至今。
回族服饰海外闯市场 宁夏吴忠市一家穆斯林服饰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中)向参观者介绍回族服饰产品。 有塞上回乡之称的宁夏吴忠市近年来依托民族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穆斯林传统服饰加工制作产业,对传统回族服饰进行设计、创新,产品畅销东南亚、中东等地市场,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工人们在宁夏吴忠市一家穆斯林服饰加工有限公司加工回族服饰。
中国与伊斯兰合作组织关系迈上新台阶 6月13日,中国驻伊斯兰合作组织(简称伊合组织)代表陈伟庆向伊合组织秘书长欧赛敏递交任命书,这是中方首次任命驻伊合组织代表,标志着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站到新的历史起点。2019 年 6 月 18 日,伊斯兰合作组织与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 15 个国家常驻日内瓦代表参访新疆,通过实地交流考察,伊斯兰合作组织高度赞赏新疆发展成就。图为参访团在喀什一户农家做客。
元代的“色目人”到底是什么族群,和“回回”有什么关系? 对元朝历史稍微熟悉一点的人,一定都会听过这么一个词——“色目人”,这个“色目人”地位还比较高,通常在汉人之上,但在蒙古人之下,这个“色目人”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有一种说法是“色目”就是眼睛有颜色的人种嘛,元朝毕竟太大了,算上整个蒙古帝国更是如此,东亚西亚甚至东欧都打通了,所以西边一些“金发碧眼”的异族到了中国,被称为“色目”,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所谓“色目”不是眼睛有颜色,而是“各色各目”,就是“各种各样”的人,但刚刚那个说法也不是完全不靠谱,色目人它确实不是单指一个民族,而是一种“统称”,称呼的也确实多是来自西亚一带的人。蒙古人四处征战,欧亚大陆打通一大半,一堆中亚西亚甚至东欧的人都来到了中土,这些人就是色目人,色目人有哪些呢?种类非常多,流入中土的粟特人、党项人、吐蕃人、亚述人、阿拉伯人、畏兀儿人、波斯人、犹太人、突厥人、斯拉夫人……都算。 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认为色目人有31种,清代钱大昕说有三十三种色目人。箭内亘认为色目人其实只有二十种上下(这里面有些争议是因为有些民族的读音有争议,比如有人认为。苦里鲁与火里剌,匣拉鲁是葛逻禄的重复,秃鲁花是一种蒙古军人,夯力是康里的重复)。虽然现在说“色目人”一般指的是元朝的色目人,但是其实“色目”这个词出现得很早,唐朝就有,不过唐朝的“色目人”更多是指“姓氏稀僻”类的人,日本学者船田善之就因此宣称“色目人”其实是汉语词汇,在同时期的蒙古语史料中他没有找到相当于色目人的词汇。 元朝其实也差不多,中原蒙古统治者见的主要也是汉人,契丹人和女真人(早期进入中原的这些人基本被汉化,和汉人没什么区别),对一些的西亚来的人,也主要称呼“色目”。元世祖忽必烈中期,色目人大概定型了,朝廷的诏书,政府的公文里经常出现这个词,元朝对色目人是比较优待的,这属于统治族群,原因很简单,汉人多嘛,所以蒙古统治者自然要找个帮手,色目人最合适不过了。 元代户籍制度的特点是“诸色户计”,分类方式可以依照职业:例如民户、儒户、军户、站户、匠户、僧、道等;也可以依照民族:如蒙古户、畏吾儿户、回回户等。“色目人”中哪个族群比较多呢?主要是回回,接着是突厥人,波斯人。色目工匠给蒙古人造的“回回炮” 元代《祥符图经》对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基督徒)、河西(西夏,党项人)、契丹、女真、汉人八类”。什么突厥、吐蕃、波斯之类的,也不知道被分到哪里去了。 那色目人有多少呢?徙居中原的色目人大约有三、四十万,而江浙一带的色目人,在元朝灭亡后和滞留的蒙古人一起沦为堕民,这是啥呢?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把“天下四等人”掉了个个儿(元朝“四等人”并不是成文法,但是在事实上,蒙古人,色目人的地位确实比汉人,南人高),南方的蒙古人、色目人受到歧视,于是这些人就只能做一些事小商小贩、卖艺等底层工作。著名演员六小龄童其先祖就是蒙古人,因为明朝受到歧视只能从事卖艺等工作,到了六小龄童的曾祖父“活猴章”章廷椿开始,章家猴戏开始有了些名气,六小龄童的祖父、伯父、父亲也都是猴戏名角。明朝堕民 对了,这色目人和“回回”有什么关系吗?“回回”一词首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与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主要指葱岭西、黑海以东诸胡人。宋代的回回是回纥的音转,民间也有将回回称为回纥,两者与回鹘可通用。回鹘即是畏兀儿、维吾尔族的不同音译。 但元朝的“回回”显然更宽泛,蒙古西征带回来一批穆斯林,基督徒,犹太人等到我国,他们被称为“回回”,不过这些人主要还是穆斯林民族,而有些比如钦察、康里、阿兰人等那些突厥语系的色目人不能认为是“回回”,吐蕃、党项这些民族更不用说,只是人少,但蒙古人也知道他们和“回回”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他们也被称为“色目”。铁铉就是波斯后裔,据说长相和汉人不一样 “回回”可以说是色目人的绝对主体部分,这些人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国各地,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当时相对较高(蒙古西征带回来的都是学者,医生,工匠等人,水平是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值的),这些人后来就成了回族。 总体来说,明朝色目人地位不高,但色目人中也出了不少牛人,比如郑和,铁铉,麻贵等。
回民为“回”:汉人士绅的“恐回症” 清代汉人士绅对穆斯林和伊斯兰的表述和话语同其历史文化记忆和想象息息相关。尽管中国穆斯林的来源多元,但汉文史料中有关“回民”的记述却与抽离了“伊斯兰”的西北边疆历史族群——“回纥”或“回鹘”——相提并论。这一趋势在明末就已成型。明代汉人士绅的“回回”论甚至根本没有提到或者知晓“伊斯兰”,而只是延续了农耕士绅阶层对边疆历史、文化和族群的解读。随着其著述的流传、收藏(尤其是《四库全书》),顾有关“回回”的言论成为清代汉人士绅认知和攻击“回回”的基础,如《清稗类抄》和《圣武记》就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关联。
公司里招了个少数民族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提出发展欧亚大陆的十大建议 米尔济约耶夫代表乌兹别克斯坦就中亚和南亚合作提出了多项建议: 01 强调经贸合作的优先地位,并提议每年召开一次区域间论坛,讨论扩大合作议程、深化两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投资互动等热点问题。 02 建设有效、安全地连接中亚和南亚的运输和物流基础设施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喀布尔-白沙瓦尔铁路将成为整个地区互联架构的关键元素。这条铁路的建设,将使两地充分发挥中转潜力,形成最短路线,大大减少货物运输的时间和成本。 03 实施数字化建设,需要制定具体措施,在贸易和过境领域实施数字互联,以通过联合行动战略。 04 确保粮食安全,提议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主持下举行一次区域农业部长会议,以制定一项联合措施计划。 05 共同应对安全威胁,加强地区安全与稳定、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跨境犯罪的措施。 06 生态问题和绿色发展,总统强调了环境保护和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特别是采取一切措施应对咸海干涸问题。 07 充分发挥中、南亚旅游潜力,在世界旅游组织框架内进一步发展该地区旅游业,实行疫苗接种证书互相承认等措施。 08 扩大科学人文交流,总统提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在铁尔梅兹举办中亚和南亚历史遗产国际论坛,并设立中亚和南亚常设青年理事会,以便在青年问题上进行有效合作。 09 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总统强调了促进联合研究和交流计划以及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引入简化签证制度的重要性。建议在新成立的中亚国际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一个发展区域合作的专家组。 10 成立永久专家库,总统建议在新成立的中亚国际研究所建立一个由知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的永久国际专家库,促进区域合作,在分析地区发展趋势和互联性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和平老人马正卿与抗日图书馆 马正卿(1878—1962),字师端,回族,雅号“牌牌马老”,毕业于长安少墟书院,中国同盟会会员,陕西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陕西回族抗日救国知名人士,他毕生为实现其爱国壮志而奋斗。
中塔“一带一路”合作势如破竹 7月5日,上合组织20周年: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交流活动在青岛胶州举行。来自中国、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及上合组织秘书处的近百位嘉宾相聚胶州,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地区间经贸合作展开讨论。 塔吉克斯坦贸易经济发展部副部长阿卜杜拉·赫蒙佐达指出,塔吉克斯坦位于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欧亚经贸、文化和人文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塔方高度支持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双方在这一框架下的合作充分契合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塔吉克斯坦驻华大使萨义德佐达·佐希尔指出,去年以来,来自中国的投资额达到了1.52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达到了1.2亿美元。中国投资已进入该国多个重要的经济板块,如通讯、交通、基建、地质勘探和采矿。 中国是塔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和第四大贸易伙伴。2020年,双边贸易额10.63亿美元,同比下降36.5%,其中中方对塔出口10.18亿美元,同比下降36%,自塔进口4500万美元,同比下降46.5%。中国在塔投资存量已超过了20亿美元,主要涉及农业、矿业、纺织、电信、水泥等领域。 “未来,我们打算在对华出口方面打开新的局面,尤其是考虑到中国政府提出的到2030年累计进口额将超过22万亿美元的计划。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国公司在研究过我们的投资特惠政策之后会有更大兴趣在我们的自由经济区建立科技园。”佐希尔说。 当天,上合示范区分别与塔吉克斯坦库洛布和彭知两个自由经济区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经贸、物流、科技、人文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更深层次的合作框架和思路。
第五届中阿博览会将于8月19日至22日在宁夏银川举办 6月18日,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本届博览会将于2021年8月19日至22日在宁夏银川举办,主题是“深化经贸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目前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积极有序推进,嘉宾邀请、展览展示、会议论坛、成果落实等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国际商品展区意向参展国别已超过30个,主要有阿联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约旦、苏丹、巴林、伊拉克等阿盟国家。国内知名学者、华为、隆基绿能科技、宁夏宝丰能源等行业领军企业的领军人物将出席开幕式暨工商峰会并发表演讲。 采取“线上+线下”办会举办“1+9”项活动 6月18日,记者从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本届博览会采取“线上+线下”办会模式,聚焦经贸务实合作,主要举办开幕式暨工商峰会、“一带一路”投资促进大会等“1+9”论坛活动。设置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绿色食品、医疗康养、跨境电商、国际商品等6个主题展区。其中,国家部委将与我区共同举办工商峰会、“一带一路”投资促进大会、网上丝绸之路大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水资源论坛、现代农业合作大会、中阿休闲旅游论坛(中阿旅行商大会)暨旅游产业投融资大会、大健康产业论坛、第七届中阿能源大会共9项活动。博览会上,将发布国家相关政策、展示先进技术成果、促进经贸投资合作,积极服务我国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和贸易畅通,为与会各方创造更多合作机会。 河南、重庆两省市担任主题省市6月18日,记者从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河南省、重庆市优势产业深度契合本届博览会主题,两省市将分别搭建主题省市形象展,开展优势产业推介,并与我区在商务、口岸、园区、航线、班列等领域深化合作。广东、福建、浙江、陕西等东中西部各省区都将有投资和贸易项目,集中在博览会上签约。 数字化合作充分融入于各项活动 6月18日,记者从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届博览会积极适应新形势,把数字化合作充分融入于各项活动。 博览会期间举办的网上丝绸之路大会,将围绕数字新基建、数字经济发展等内容,开展圆桌对话,发布相关研究成果,以数字经济赋能国际经贸合作。专设数字经济展区将集中展示电子信息、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机器人、产业互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新成果,同步开展采购对接、新品发布、现场互动体验等活动。充分运用数字化会展手段,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搭建云展馆、开展云推介、组织云采购、安排云洽谈等形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办展办会,提高现场体验感,实现高效便捷化洽谈交易。
建党百年 最美的祝愿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让学会会员感受党的光辉历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人民群众爱国氛围。今年5月,在昭通市回族学会丁立宪会长的安排下,由学会副会长陈仕锐牵头,学会会员李锐等人成立了《我和我的祖国》MV摄制组。历时近1个月,完成摄制。
江南历史上的清真饮食 中国的饮食丰富多样,向来有“北馔”、 “南珍”、“川食”等菜系之分。在各大菜系中,回族所制作的清真菜肴都有一席之地。江南的清真饮食也是这样,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时期,跨越约数百年,形成以南京、扬州、上海为代表的清真饮食。它们或选料有别,或制作独特,为江南饮食文化的丰富做出了贡献。
回族为云南开发做出过哪些贡献 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云南一省就有52个民族,当仁不让地成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非常特殊,那就是回族。 云南是回族分布比较密集的省份之一,他们不是云南的原生民族,而是在南宋末年,跟着蒙古大军来到的。忽必烈南征大理可能是回族先民第一次大规模进入云南,随着元朝在云南设置行省,又有大量色目官员、军士和工匠进入云南戍边、屯田。 十三世纪,在“蒙金战争”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成吉思汗果断发动西征,占领了今天新疆和中亚的大片土地,同时征发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百姓编入“西域亲军”。 公元1216年至1223年,蒙古名将速不台随成吉思汗西征,在完成对花剌子模和钦察诸部的征服后,征集了大量当地穆斯林组成“蒙回联军”。速不台的长子兀良合台后来继承了部分蒙回联军,他随拔都西征时,又补充了大量叙利亚和喀什米尔等地的穆斯林进入联军。 公元1252年,为了能从背后包抄南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荣升大元帅的兀良合台率军跟随忽必烈南征大理。战后,兀良合台奉命镇守云南,他们父子组建的蒙回联军因此成为第一批扎根云南的中亚穆斯林。 公元1256年,蒙哥汗将阿姆河流域的大量穆斯林降民分封给诸王百官,其中有一部分人在公元1267年因忽必烈第五子忽哥赤被封为云南王而成为第二批进入云南的穆斯林。忽必烈在云南推行郡县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可谓非同小可,而这一切主要依靠不花剌(今中亚布哈拉)穆斯林赛典赤·赡思丁。在赛典赤成为云南平章事之前,他的长子纳速剌丁就已经被委任为达鲁花赤(掌印官),率穆斯林军队进入云南。 赛典赤掌在云南的六年时间内,在全省范围内设州置县兴修水利、鼓励农耕、开凿多条通往内陆、缅国和安南的驿道,对稳定云南政局、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赛典赤死后,长子纳速剌丁继任平章事,其后人世代定居云南。云南赛、沙、纳、撒、闪、忽、速、马、哈、合等姓氏好多都是赛典赤的后人,比如明代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他原名姓马,是赛典赤第五子马速忽的第五世孙。 除了中亚民族外,西域的畏兀儿(今新疆维吾尔)也有不少人随蒙古大军进入云南。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征西辽时,高昌主动归附。高昌的“西州回鹘”随蒙古大军征花剌子模以及西域诸国,随后又参与灭宋。 畏兀儿名将阿里海牙长期在湖广、四川和云南作战,还曾两次镇滇,留下大量畏兀儿军士。由于高昌的农业生产较为先进,他们除了随军出战外,平时主要以屯田为主。 穆斯林为云南带来了伊斯兰教、阿拉伯文、造炮、采矿、冶炼、医学和天文历法等先进技术,为云南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以致于元末时云南百姓始终站在元军一方抵抗明军。
少数民族婚礼习俗——回族 回族人民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须双方同意,在自愿的原则下,经家长和媒人施以聘礼,合乎教规手续,才能举行婚礼。也因信仰伊斯兰教,受伊斯兰教约束,如穆罕默德所说:"结婚是我们定制,背弃我的定制,不是我的教生。" 回族婚礼很隆重,有很多仪式,提亲、说色俩目(定亲)、插花、提亲,男大婚女当嫁,姑娘大了自然就有人上门提亲了,男方看准了谁家姑娘后就会请媒人上门,有的地方请两个媒人,一个代表男方,一个代表女方,有的地方一个媒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小男生小女生都是自由恋爱,处的差不多了才找媒人,按照回族婚姻习俗逐个环节进行。 提亲时,男方家的媒人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自由恋爱或者已经很了解的就会简单再介绍介绍男方家的情况。不是很了解的媒人要详细介绍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见面钱后还给小伙子回赠小礼品。过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姻事,不敢张口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察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当然,自由恋爱这些仪式就没有了。说色俩目(道喜),由媒人组织男方父母、未婚夫和其他长辈带着茶叶,红枣、葡萄干等坚果,适合女方穿的漂亮衣服,最重要的是还有戒指,有的是黄金戒指,有的是铂金戒指,也有钻戒,根据男方的经济状况或者与女方的前期约定,前往女方家,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今后一般不再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插花,一般在结婚一个礼拜前,媒人根据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现在部分农村的聘金高达二十万,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回民叫“麦哈尔”,带着为未来媳妇儿买的化妆品、衣物、饰品等,聘请一位阿訇或长者前往女方家,女方家也有一位阿匐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礼。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尔麦里”过后,两家人和亲戚一起赴宴,这时相互寒暄,讲婚配和攀亲的重要意义。最后由双方商量结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准备。 娶亲,回族结婚不看黄道吉日,但一般会选在“主麻”日或偶数日子。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交叉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一般前一天就已绞好)。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新娘服,会根据季节,有的会穿红色婚纱,有的是红色旗袍裙,但不允许穿白纱的。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得严严实实,由姐姐或嫂子领着。然后从近邻和亲友中请几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的人去送亲,回民也叫吃“宴席”。 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新郎要由姐夫带上跑步迎上去,围着接亲车转一圈,故意碰一下车,这叫“撞亲”。到大门口时,恭贺新喜的人要自动排成两行,迎接新娘和送亲的宾客,并向来宾道“色俩目”问好。然后将宾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当新娘子入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匐给新郎念“尼卡哈”,由男方聘请的阿訇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段,再询问男方几句“尼卡哈”内容,男方答完后,阿訇会说一些类似白头偕老,夫妻恩爱的话,这算是回族的证婚仪式了,有地方新郎新娘会一起参加,有的地方新娘在婚房,只有新郎参加。证婚仪式结束后,客人们开始吃“宴席”,新郎、新娘准备入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有些地方会闹洞房,会推荐一位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当司仪,出点子,串节目,新郎、新娘在威逼和笑声中表演夫妻共啃一块糖、说绕口令等各种节目。第二天拂晓,新娘、新郎都淋浴。吃罢早饭后,新郎的奶奶和其他人,要领着新娘认婆家大小。有的地方新娘三天不出门,到第四天才开始认大小。认长辈时,新娘要长长叫一声,长辈要响亮地答应一声,然后要略表心意,给新娘见面礼物或钱,以示纪念。 以前在结婚的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还要表针线或摆针线,过去是为了看新娘子的针线活做得如何,现在基本没有这个环节了,估计没有小姑娘会做针线活了。 回门,婚礼后的第二天,也有的地方婚礼后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吃饱喝足后,当天带着新娘回家,也有的地方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来接回家。 看女儿,回门的第二天,女方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一起带着礼品或现金来男方家,看看女儿,男方家要款待迎接,差不多一顿饭的功夫就返回了。这就是回族婚礼一个完整的程序,虽然有点繁琐,但仪式感满满。
回族文学艺术家“重走长征路,翰墨绘甘南”采风活动在陇举办 2021年5月25日—2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余位老中青三代回族作家、书画家走进美丽如画的甘南、定西、临夏采风,与当地汉、藏、东乡等民族文艺家一起“重走长征路,翰墨绘甘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本次活动旨在带领作家艺术家深入基层生活,寻访红色基因,创作一批爱国主义题材精品力作。 作家书画家们先后参访甘南的洮州会议纪念馆、定西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临夏的胡廷珍烈士纪念馆等地,缅怀革命先烈,感受红色历史。所到之处,作家深入采访,艺术家则挥毫泼墨,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参观洮州会议纪念馆期间,在纪念馆负责人诚恳要求下,回族艺术家创作的书法佳作被永久性收藏。采风活动期间,还相继举办了文学艺术家参观民族企业、古体诗词讲座、回族文学发展研讨会、回族散文作家创作交流会、东乡族女诗人诗集分享会等活动。 作家书画家们纷纷表示,通过参加这次采风活动,增进了对中国革命历程的理解,尤其被老一代革命家尊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自愿帮助红军的真实历史故事深深感动。西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喜人面貌,也让来自各地文学艺术家感动,纷纷表示将继续发扬为人民写史、为时代记录的文艺精神,传承独特的民族文艺品格,用更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来讴歌奋进中的祖国。“重走长征路,翰墨绘甘南”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作家书画家们参观洮州会议纪念馆,并受邀为纪念会题词洮州会议纪念馆中展示的丁振邦阿訇率众开仓救济红军图作家书画家们参观红军长征哈达铺镇纪念馆书画家作家代表向当地民族企业赠送现场创作的墨宝书画家作家代表向当地民族企业赠送现场创作的墨宝在临夏举办文学创作交流会,回、汉、东乡等民族的作家、诗人和读者参加
印度尼西亚的郑和清真寺 印尼泗水的郑和清真寺,是印尼哈夷郑和基金会于二00二年出资修建的,这个基金会成立于一九九六年,资金都是华裔捐款。二00三年五月落成揭幕时,由现任中国驻印尼大使卢树民题写寺名,据说这是全印尼唯一的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名字命名的清真寺。 郑和清真寺采用中国和印尼相结合的建筑风格,既有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又吸收了基督教和佛教的一些典型图案,体现了多元宗教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信念,也体现印尼原住民穆斯林与华裔穆斯林的深情厚谊,象征着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长期友好。 当记者问及为何以“郑和”命名清真寺时,印尼日惹华文联谊会会长邓国光回答说,印尼全国约有百分之九十的人信仰伊斯兰教,这是郑和在印尼传播伊斯兰教的功劳。邓国光曾把印尼华文媒体《千岛日报》刊登的郑和在印尼传播伊斯兰教的长篇报道翻译成印尼文,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虔诚的穆斯林,郑和在七下西洋期间不忘传播伊斯兰教。在印尼的三宝垄、三宝庙,据传原是当年郑和所建的一座清真寺。他到三宝垄时所住过的石洞,是当年传播伊斯兰教的一个中心。 印尼不少学者介绍说,当年郑和船队在沿印尼中爪哇北岸航行期间,副手王景弘突然患重病,郑和便下令船队在塞蒙安河河口登陆,为王景弘治疗,十天后郑和率船队继续西航,留下已逐渐痊愈的王景弘和十名随员。王景弘并未追郑和船队,而是教当地居民和华侨耕种,并向他们传布伊斯兰教。 印尼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哈姆加指出:“印尼和马来亚伊斯兰教的发展,是与一名穆斯林有着密切关系。这位穆斯林就是郑和将军。”新加坡学者李烔才在其《印度尼西亚:神话与现实》一书中称,十五世纪上半叶爪哇岛的一些地区,如雅加达的安卓尔、井里汶、杜板、锦石、惹班等地兴建清真寺;巨港出现华人伊斯兰教区等等,都与郑和在当地积极传播伊斯兰教密不可分。台湾学者龙村倪认为,郑和以少数民族回族的身份在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的直接交流上,其贡献可以说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印尼的河里夫希达雅杜拉伊斯兰教学院在首都雅加达举行了哈只穆罕默德•郑和国际学术讨论会,由印尼宗教部长主持,二百名专家中有印尼历史学家、宗教学家、印尼驻中国大使代表等参加。 近年来,印尼不少华人伊斯兰教徒着重从伊斯兰教角度来宣传和赞美郑和,有的明确提出要把郑和作为印尼华人学习的榜样,有的撰文要“成群结队地沿着郑和开辟的道路迈进”,还有华人伊斯兰教徒发表文章:“郑和往夷城,鲸舟巨浪;经沧溟,远涉洪涛,在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爱国无罪,他是营救“七君子”的少数民族大律师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官场黑暗,沙彦楷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真是稀有金属,铿铿作响,叫人佩服!” 在与《宜兴日报》原副总编、作家乐心的交谈中,她告诉记者,自己以“大先生”沙彦楷为原型撰写了长篇小说《十八拍》,就沙老拒绝曹锟贿选、毅然辞去议员身份回乡等多个事件,她曾写下一句如此的评价。 于是,一位民国时期的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早期的法学大家,像一道光影,冲破层层阴翳,映入我们的眼帘。 “反对曹锟贿选,不当猪崽议员” 沙彦楷(1875~1970),字武曾,又作伯躬,晚年更名客。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人。回族。清光绪举人。沙彦楷 资料图 其子女沙韫、沙瑗在《怀念父亲沙彦楷》一文中提到,“父亲出身于一个医生家庭。他幼年读书聪颖,为人耿直,热爱祖国。” “沙老家中是当时周铁名门家族。我小时候所就读的竹溪小学分校便是沙老曾经的家。”乐心说道。 据资料显示,1900年沙彦楷考取秀才,翌年又考中举人。1907年9月考取京师法律学堂,3年毕业后,候补浙江监伎职衔。1913年2月,任江苏第一高等审判分庭推事,兼民事庭庭长。1914年3月调任北京地方审判厅推事。1918年2月调任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1919年12月兼庭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曾派10万劳工助战。战后,法国同意将“庚子赔款”余额作为中法合作、文化交流的基金,当时许多政客都想攫取这笔基金。 当时,任国会议员的沙彦楷提出了“金法朗议案”,建议将该笔基金筹建中法银行,并作为派留学生留学法国等的文化合作基金。此基金的建立,为中国造就了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及革命领导人。 1922年,曹锟贿选总统时出五千大洋收买议员,沙彦楷拒绝投票,放弃自身议员职位,毅然南下并通电反对曹锟,因缺少路费,卖去旅行箱作旅资。沿途千方百计避开曹锟暗探的监视,在秘密至上海取道无锡返回家乡时,受到沿途群众的热烈欢迎,周铁镇上更是贴满欢迎标语。 “欢迎沙彦楷回乡,反对曹锟贿选,不当猪崽议员。” 乐心表示,民国时期能有一位这样的人,在强权面前坚持自己的正义,铮铮傲骨让人佩服。如此光彩的人物,历史应该记住他! 1924年,沙彦楷在上海设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职业期间,他清正廉洁,不彻私情仗义执言,主持正义。
别造谣,宗教信仰自由在新疆得到充分保障 转自: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机构和媒体屡屡污称“新疆限制宗教信仰自由,大规模拆除清真寺等伊斯兰宗教场所”。2020年9月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更是有鼻子有眼的造谣“中国政府近年来损坏了65%的在新疆的清真寺”...... 借宗教说事儿,是西方抹黑新疆的常规套路。但谣言说一千篇还是谣言!铁的事实对这些荒唐的谣言给予了坚决的批驳。
马福祥和马鸿逵父子与天津三义庄清真寺的不解情缘 这是王静斋大阿訇办的《伊光》报登载的,他老人家到哪个清真寺做阿訇就把报纸办到那里!前后办报十几年,共出版129期!里边详细的记载了当时那个时代发生的很多历史信息,其中就包括了修建三义庄清真寺的捐款过程。三义庄清真寺在1933年修建时,预计工料费8200大洋,因为此款在当时为巨款,尹凤仪,杨小亭,米文年,米长荣,石云舫等乡老多方筹措。并派杨小亭乡老远赴香港,广东,广西,苏州,杭州,上海,南京,蚌埠,山东以及长城内外广募钱款。三义庄清真寺修建得到王静斋大阿訇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多方募化,其中马福祥将军慨然认捐2000大洋,但马将军不久归真了!其子马鸿逵(少云)替父出款2000元,以遂父愿!马福祥(1876年2月4日——1932年8月19日),甘肃省兰州府河州城人,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军事委员会委员,绥远都统,安徽省主席,青岛特别市市长。北洋将军府祥武将军。马鸿逵字少云,1892生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国民党军西北军高级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兰州陆军学校毕业。任宁夏省主席长达十七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被人称为宁夏的“ 土皇帝”。加授陆军上将衔,曾获得一等云麾勋章,胜利勋章。抗战时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7集团军总司令,后任西北军政副长官、西北行辕副主任。1970年1月14日,马鸿逵病逝于洛杉矶。杨小亭乡老为三义庄清真寺修建立下汗马功劳!在王静斋大阿訇去埃及留学时,捐助王静斋大阿訇大洋100元!据其外孙女马兰女士介绍,杨小亭并非资本家或财主,其钱是其子供给的!更显难能可贵!
她——周恩来总理的入党介绍人 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她,17岁参加辛亥革命,发起成立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参与创办“觉悟社”、《妇女日报》……这些光辉事迹,既是她一生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是她推动中国妇女解放事业不朽功勋的真实见证。她,就是刘清扬。刘清扬(1894-1977),字婉如,天津人(祖籍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西赵河村),回族。
七寺十三坊,追寻历史的痕迹 西安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城市,每一个来西安旅游的人都知道一条叫做“回民街”的吃货聚集地。 走在街区内,随处可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穆斯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商业网点,民族服饰、工艺品、清真副食、餐饮店和回民小吃店扑面而来。 40余棵古树点缀其间,再加上不远处的钟、鼓楼,令人仿佛步入了历史的深处。 这里有很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还有久远的历史文化,每一条街、每一声吆喝都饱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但是也许你们不知道关于这里的“七寺十三坊”。 七寺指:化觉巷清真大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小学习巷清真营里寺、北广济街清真寺和洒金桥清真古寺。 十三坊指:化觉巷、西羊市、北院门、麦苋街、大皮院、小皮院、北广济街、狮子庙街、大学习巷、小学习巷、大麦市街、洒金桥和城南的回回巷。化觉巷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位于西安鼓楼西北的化觉巷内,又称化觉巷清真大寺,它与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大寺并称为中国西安最古老的两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学习巷寺以东,故又叫东大寺。 该寺院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保护,成为目前的格局。 全寺总面积1.3万平方米,寺院内有建于17世纪初高达9米的木结构大牌坊,牌坊琉璃瓦顶,异角飞檐,精缕细雕;东西走向成正方形,共分为四进院。西安大皮院清真寺 西安大皮院清真寺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马道真先生购地兴建。1959年被占作他用,致使年久失修,大殿、南北亭倒塌。1985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由当地教民捐资,在学董白志清的领导下,经过5年的努力,不但恢复了清真寺的原貌,而且新修了石刻围栏、牌坊、满拉楼、虎国拜楼等设施。 现占地面积共约5亩,建筑总面积1610平方米,礼拜大殿建筑面积354平方米,为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寺院周围树木参天,花草披拂,环境整洁幽静。为当地回族穆斯林群众从事宗教活动的圣洁场所。西安小皮院清真寺 西安小皮院清真寺位于古城西安市中心的小皮院巷内,东邻市政府大院(亦是明清陕西巡抚衙门所在地)。它以悠久的历史和为穆斯林培养出大批有成就的宗教学者而著称于世,并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关注。至今,每逢礼拜时,八方信众来此礼拜祈祷,朗朗诵经声不绝于耳,宗教生活景象犹如当年。西安洒金桥清真古寺 西安洒金桥清真古寺,亦称清真北寺,其建筑年代久远,历史悠长,相传元明时期已存,距今已六、七百年之久。世代以来,聚居于洒金桥、大麦市街、新寺巷、香米园、东举院、庙后街等街坊的回族穆斯林群众依寺而居、依坊而商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中宗乙巳年(公元705年)。赐名清教寺,玄宗朝改名唐明寺,元中统间赐名回四万善寺,及明洪武时赐名清真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这座清真寺占地9.1亩,总建筑面积270O平方米,由照壁、石坊(上有“政建陆次”字样)、大门、三间庭、省心阁、南北厅、碑亭、阿訇斋、沐浴室,礼拜正殿等建筑群组成。相传,省心阁建于宋代,明朝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修清真寺时复修,后经多次修葺,仍保持原貌至今。小学习巷清真营里寺 营里清真寺,顾名思义就是“兵营中的清真寺”。对于营里清真寺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宗年间随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侨居长安的一些阿拉伯或波斯官兵就被安置在学习巷,而且他们的兵营就驻扎在巷内,为了方便这些外籍军人的宗教活动建立了一座专供官兵使用的清真寺,由于该寺在军营区域内因此取名“营里清真寺”。 小学习巷是条僻静幽深的小巷,营里清真寺就在巷子深处,因为地处偏僻之所,和小皮院清真寺一样很少为外人所关注。北广济街清真寺 西安北广济街清真寺位于莲湖区北广济街南端东侧83号,俗称小寺。相传创建于明代晚期(公元1600年前后),地处广济坊,临近化觉巷清真大寺俗称“清真小寺”坊民嬉称大寺的“哨门”。清乾隆33年(公元1769年)重新翻建了寺院主要建筑。北广济街清真寺原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