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玲2 留玲2
对富人不巴结,不嫉妒。对贫穷的哥们同情也不疏远,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关注数: 129 粉丝数: 1,378 发帖数: 16,118 关注贴吧数: 15
因治安太好荷兰将关无所监狱2016-03-23 17:01 中金在线分享:评论 新浪美股北京时间23日讯 未来几年中,由于维护成本太高,荷兰将关闭五所监狱。只不过,监狱效益太差的原因,对于这个国家却是巨大的好消息——由于犯罪率稳步降低,成千上万的监室都长年空着。 最初发现此事的是《荷兰电讯报》,他们获得了一些政府文件,后者披露了关闭监狱的计划。文件还显示,大约有1900名为监狱工作的人将因此失业。 荷兰新闻(Dutch News)报道称,关闭监狱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荷兰安全与司法大臣范德斯特(Ard van der Steur)介绍说,现在法官们判定的刑期都来得更短,意味着犯人坐监狱的时间减少了,不过同时这也是因为严重罪行的减少。荷兰新闻指出,荷兰的犯罪率近几年每年平均下滑大约0.9个百分点。监狱空空荡荡,对荷兰而言是个幸福的烦恼 事实上,这个幸福的烦恼对荷兰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2009年,由于没有那么多犯人,他们就关闭了八所监狱,2014年又关闭了十九所。荷兰的情况已经引起了周围国家的注意:2015年,挪威将1000多本国囚犯转移到了荷兰监禁,因为他们本国的监狱早已人满为患了。 荷兰并非第一个因为犯人减少而关闭监狱的国家。瑞典的监狱数量从2004年到2011年年平均减少1%左右。2011年和2012年,这一速度达到了6%。2014年,他们宣布关闭四所监狱和一所矫正机构。《卫报》认为,瑞典的监狱不断减少,关键原因之一也在于该国最高法院2011年的裁定减轻了对贩毒罪的判罚,缩短了相应罪犯的刑期。(子衿)
《对衰老的回答》--周涛(转) 《对衰老的回答》 作者是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周涛将军。 孩子们不会想到老, 当然新鲜的生命连死亡也不会相信。 青年人也没工夫去想老, 炽烈的火焰不可能理解灰烬。 但是,总有一天衰老和死亡的磁场, 会收走人间的每一颗铁钉! 我想到自己的衰老了。 因为年龄的吃水线己使我颤栗、吃惊; “甚至于在梦中都能感到, 生命的船正渐渐下沉 “但是别怕!”我安慰自己, 人生就是攀登。 走上去,不过是宁静的雪峰。 死亡也许不是穿黑袍的骷髅, 它应该和诞生一样神圣 我也设想了自己的老境—— 深秋叶落的梧桐, 风沙半掩的荒村; 心的夕阳, 沉在岁月的黄昏, 稀疏的白草在多皱的崖顶飘动; 颤抖滞涩的手笔, 深奥莫测的花镜, 借一缕冬日罕见的阳光 翻晒人生的全部历程; “累吗?”我想问自己, 回首往事,最高的幸福应该是心灵不能平静。 我很平凡,不可能活得无愧无悔, 我很普通,也不敢奢望猎取功名。 我宁肯作一匹消耗殆尽的骆驼 倒毙于没有终点的途中; 我甘愿是一匹竭力弛骋的奔马 失蹄于不可攀援的险峰。 让我生命的船在风暴降临的海面浮沉吧, 让我肺腑的歌在褒贬毁誉中永生 我愿接受命运之神的一切馈赠, 只拒绝一样:平庸。 我不要世俗的幸福,却甘愿在艰难曲折中寻觅真金。 即使我衰老了.我也是骄傲的: 瞧吧,这才是真正好汉的一生! 白发如银,那是智慧结晶; 牙齿脱落,那是尝遍艰辛。 我将依然豪迈,依然乐观, 只是思想变得大海般深沉。 命运哪!你岂能改变得了我的本性? 我会说:“我生活过了,思索过了, 用整整一生作了小小的耕耘。” 我愿身躯成为枯萎的野草, 却不愿在脂肪的包围中无病呻吟, 我愿头颅成为滚动的车轮, 而决不在私欲的阵地上固守花荫; 我愿手臂成为前进的路标, 也决不在历史的长途上阻挡后人 这才是老人的美啊—— 美得庄严,美得凝重。 岁月刻下的每一笔皱纹, 都是耐人寻味的人生辙印 这才是我的履历,我的碑文, 才是我意志的考场,才能的准秤。 而且,越是接近死亡, 就越是对人间爱得深沉; 哪怕躯壳已如斑驳的古庙, 而灵魂犹似铜铸的巨钟! 生活的每一次撞击, 都会发出浑厚悠远的声音 假如有一天 我被后人挤出这人间世界,那么高山是我的坟茔, 河流是我的笑声, 在人类高尚者的丰碑上 一定会找见我的姓名
《大非原创小小说》 小小说《跟着党走,非哥又革命了》 1. 多少年了,非哥一直跟着党走。忆风华少年时,非哥就立志。要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解放自已。于是乎,才十三,四岁就参加了革命。打呀,砸呀,搶呀,立下了赫赫战功。曾被反动的巡捕格子抓捕多次。但非哥的铁的意志从未动摇过,依然同情着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美国和台湾人民都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说句实在话,非哥这辈子沒做过官。原因很简单,李刚不认识,又老闹革命不上学,不和弄假学历的搞关系。说假话、空话、拍马屁都不会,怎么能混进D内?人家共同产生利益,作威作福轮不上咱呀。 再者,非哥不当官都那么张牙舞爪,倘若一旦为官,当了什么科级,处级的还不翻天。非哥盘算了一下,家里堆满了各种礼品油蛋糖茶,尤酒最多,哪都挤得满满的。要不是大方,早就堆爆了。只留下有纪念意义,有特别色彩,有收藏价值的用以装点自己的小家江山。这分明是党要抓捕的有钱人家呀!符合一切条件。 一,沒有后台,沒有社会背景,沒有拒捕反抗的力量。 二,收受巨额财产,灰色收入来源不明,家存大量礼品,柴米油盐都过了期,可见其富足程度。 三,生活腐化,括号(中午还和发小吃了半只猪蹄及花卷,咸菜,素丸子)等等等等。非哥思索着,革命为什么总让草一样的贱货胆战心惊? 电视里说啦,十二月多少号之前,凡主动投案自首的,都会受到党和政府的宽大处理。非哥决不做麻木的北京人,一定坚决听党的话,就象一句戏里的台词一样。"参谋长,放个屁也是香的。"非哥庄严地整理着自己的罪恶。还喝了一杯香港奶粉。
【知青】 【什么是知青】转自微信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A4MjEwNDgwNA%3D%3D%26mid%3D201922383%26idx%3D1%26sn%3D2b367bf19df6f7d2f21ab4f1933b25d5%26scene%3D2%26from%3Dtimeline%26isappinstalled%3D0%23rd&urlrefer=8b747af2a4e8f1f9cc731557a8ea15dd 四十年前我们扛着行李“上山下乡”, 自然地当上了“知青”。 如今,我们两鬓泛白, 却不知道如何言简意骇地回答孩子们的好奇: 什么是“知青”? 什么是“知青”? 本来算不上是一道难题,可是, 问一百个“知青”,竟然会有八十八种不同的回答。 这就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如何生活的时候, 已经开始需要料理自己。 把自己料理得有条有理的,是“知青”。 把自己搞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种地是咋回事的时候, 已经扛起农具下了地。 可以和老农赛一赛的,是“知青”。 真他娘的不象样、不赶趟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起码的建筑常识的时候, 已经脱坯、打垒、盖上了房。 把房子盖成了的,是“知青”。 把房子整塌了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骡子与马的区别的时候, 已经喂猪、养兔、甩着鞭儿赶羊上山冈。 把牲口伺候得膘肥体壮的,是“知青”。 把牲口喂死了、整垮了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顺山倒”号子的时候, 已经抡起大斧伐木进山林。 输送出大批木材的,是“知青”。 缺了胳膊少了腿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大火厉害的时候, 已经顶着大风冲火海。 烈火中玩命地挽救别人生命和集体财产的,是“知青”。 烧成木炭、毁容伤残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世故人情的时候, 已经凭着朴素情感当起了“愣头青”。 敢爱敢恨、勇敢无畏的,是“知青”。 被人利用、好心办坏事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戒条森严的时候, 已经投入了稚嫩而热烈的初恋。 情深意长、花好月圆的,是“知青”。 一意孤行、欠下孽债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思念之情常常要压抑的时候, 已经开始自己折磨自己。 立志“不混出个人样不回家”的,是“知青”。 逃票扒车、忍饥挨冻、背个处分也要回去看娘亲的,还是“知青”。 什么是“知青”? 说来也不过就是那些城里在特殊年代上山下乡的一群小年青。 他们在该读书时,没书读。 他们在该结婚时,没房子。 他们在该生育时,没指标。 他们在找工作时,没文凭。 他们在谋发展时,没实力。 有人说,“知青”是无知、无能、无力、无奈的代名词, 有人却也说,“知青”是有情、有义、有担当的“铁”的含义。 发达了的“知青”, 不无矜持地陈述: “那是一段人生难得的宝贵练历。” 名人了的“知青”, 不无深沉地揭示: “那是一场耐人回味的人生体验。” 富豪了的“知青”, 不无得意地表白: “那是一次人生拼搏的热身训练。” 洋化了的“知青”, 不无悔恨地发现: “那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亵渎和浪费。” 下岗了的“知青”, 不无懊丧地埋怨: “那是一辈子不如意的开始。” 数百万人青春的宝贵年华啊, 已经逝者如斯, 想起来,各有各的境遇,各有各的理解。 什么是“知青”? 说得明白、说不明白现在都无大碍, “知青”的孩子们一点也不赖,有着自己的生活时代。 花甲已近的老“知青”啊, 重要的还是对自己有个交代。 从繁华城市向穷乡僻壤的行走,也算是文化的迁徙。 从暖巢可栖到风雨世间的磨练,也算是人生的机遇。 从年轻心灵到成熟理性的变化,也算是心路的历程。 从孑然一身到成家立业的结果,也算是生命的大概。 我们亲近过江河、大地, 我们享受着亲情、友谊,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因为我们“知青”本来就没有把多少奢求留给自己。 什么是“知青”? 如果这是一个学术课题,就让社会学家去研究。 如果这是一个政治命题,就让政治家去考虑吧。 留给我们自己的只应该是: 永远珍惜生命,积极享受生活的快意。 无悔的青春岁月
老挝自驾车旅游须知 23日一早,我们一行4人开车从景洪出发去老挝。出了中国口岸,就要办理防疫,由于有朋友送关,免了防疫手续,然后到办理老挝的落地签证,先交20元基金费,然后办理签证费250元人民币,(国内大使馆签证130元)有点货到街头死的感觉。老挝入境卡没有中文,不会填写的再交2万老挝币(20人民币)。然后办理汽车入境的各种手续。因为汽车出境不是我办理所以不知道交纳多少钱,但,肯定会收费。出境时没有看到银行兑换处,只能从私人手里兑换老挝币,一元人民币兑换1290元老挝币,我们换了2000人民币合老挝币258万元,从数量上看,我们立马成了大款。 进入老挝,一路全是盘山路,走了几十公里看见一个人伸手拦车,下车看见路边有一个小木屋,一共有五个人,外边穿着便装,里面套着军装,后来知道他们是交警。检查完各种手续后,还不让走,他说什么我们不懂,其中一个当官的用笔在纸上写了1000的数字,意思是罚款1000元,给他老挝币他不要,他在纸上写了人民币的符号。我们跟他好说歹说(估计他能听懂)不开票,最后罚了500元放行。由于出师不利,游兴大减,不知等待我们的还将有多少罚款,所以只在会省(译音)停留一晚,第二天一早便匆匆返回。路上又被罚款100元人民币。 出老挝口岸时还要交纳出境费2万老挝币(20元人民币)。 回到国内,在口岸旁边的饭馆吃饭时,从老板口中得知,老挝的警察只要看见外国的车肯定要罚款,然后他们自己分钱。你告哪都没用。我们每次过去的时候都事先准备好五万老挝币,一看见警察拦车,什么手续都不要交给他们,连车都别下,先掏出3万老挝币,实在不行再掏出2万老挝币,也就行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检查,就是为了罚钱,说白了就是要钱。你千万别让他看见你有人民币。这就是老挝的国情。
【逐渐消失的老行当能否勾起你一些美好的回忆】(转) 逐渐消失的老行当能否勾起你一些美好的回忆?2014-11-22 老照片里的故事编者按  还记得小时候追着买的爆米花吗?“砰”的一声吓坏小朋友但还是乐呵呵地捧着爆米花回家。满嘴都是甜蜜。那位走街串巷的师傅,那种淳朴的爆米花,早已不见了。| 电话接线员 过去的电话没有自动交换设备,都是靠人工转接电话。电话打到邮电局的话务台,你要接通哪里,接线员会根据需要把指定的插头插向被叫方的圆孔里,使双方通上话。“打长途电话就更麻烦了,必须一级一级的拨。80年代邮电局电话接线员 作为声音的传递员,电话接线员尽管只是工人编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受到尊敬和令人羡慕的职业。“接线员大多是声音好听的年轻女性,打扮往往比较时髦。不过,由于以前电话难打,接线员听多了欠缺礼貌的声音,自己也变得没有耐心了,接到陌生的电话就大声地问:‘接哪里?’”早期电话交换机接线员 9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话、手机、电脑走进千家万户,打个电话不过就是几秒钟的事情,再也不用经过“接线”、“拆线”那麻烦的人工交换过程和漫长耗时的等待。而“电话接线员”这门曾经印着时尚标签的职业也变成了让人唏嘘的历史印记。| 补锅 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属集体性质,学徒三年,工资极其微薄。出师后,处境才稍微有所改善。按锅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一些补锅匠走街串户,悠悠是唱“补——锅——嘞——”嘹亮的嗓音绕梁不绝,惹得一帮婆婆媳妇忙着找出破锅烂碗,走在弄堂里,锅碗瓢盆一阵乱碰乱响,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击乐队,十分热闹。有意思的是,把铝锅底换了,补锅匠还不让客人拿走,装一锅水,要看它漏不漏。补锅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钱不收!| 一支支整旧如新的钢笔出炉了 钢笔作为一种新型书写工具诞生于1809年的英国。那时候修钢笔师傅通常是中老年男性。修钢笔的利润很低,故也是一个清贫的行业,他们的手总带着洗不掉的墨渍。那时高档次的钢笔有派克、丁喜路、都澎,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以拥有此类钢笔为荣;而国产的英雄、永生牌的钢笔则是普通人群和一般学生所用。那时候上衣口袋插有一二支钢笔,既是一种时尚,也是有知识的象征。当时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插一支钢笔的是中学生,插两支的是大学生,插三支以上的肯定是修钢笔的师傅。   那时,需要维修钢笔的人群很多,当中以学生为最。由于学生使用钢笔写字时不小心,加上掉到地上的时候很多,因而损坏率很高。用笔讲究的人,买了一支新钢笔也会找他信赖的师傅处理一下,以求更加顺手,好使。   钢笔虽小,但师傅在修理时还需要用到许多工具,通常有小钳子、镊子、小榔头、锉刀和油石等。修钢笔师傅一般都有一个上面带玻璃的小木箱子,里面被分成了很多格档,摆放着各种钢笔及零件,包括各种型号的笔尖、笔舌、笔帽、笔杆、笔帽上带的别夹,连吸墨水的塑料细管都齐备着。而这木箱也是修钢笔师傅的办公桌,各种工具都在上面堆着。钢笔一般都是笔尖坏、皮管漏水、下水不畅等毛病。用钢笔主要是用笔尖,修笔师傅的水平,也就体现在修笔尖上。经验丰富的师傅修笔尖靠的是手感,指头稍一用劲儿就能准确判断出笔尖有什么毛病。新买的钢笔弄不好笔尖会分叉,下水不畅且易划破纸,修笔师傅只是用手捏捏、用小锤子敲敲就能解决大问题。划纸的笔,要紧的就是打磨笔尖。师傅坐在工作台边,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后,再用刀片慢慢清理淤积的墨水,然后娴熟地在机器上打磨。打磨完毕,师傅用水把笔胆洗净,然后蘸了点墨水,在纸上画画、写写,感觉不满意,又重新拆下笔尖进行琢磨,再打磨,直到满意为止。而漏水是钢笔最常见的毛病,一般是笔尖、接头和软管三处漏水。要是在笔尖漏水,修钢笔师傅用一根火柴就解决问题了,因为笔尖处漏水都是那个塑料松了,用火微烤一下,就止住了。而钢笔中间接头的地方漏水就比较麻烦,大多数都是使用钢笔的人用力过大,除了更换新的外,还需要用胶粘一下。至于软管漏水,只要把软管头处剪掉,重新换一套就行。若是笔帽坏了就换笔帽,皮囊漏了就换皮囊;如果笔身劈了,就需要用细细的铁丝打箍。修钢笔大都立等可取,几分钟的时间,加上低廉的费用,一支被损坏的钢笔就获得了“新生”。修完后,修钢笔师傅会拿出一张纸,让顾客试试手感,也以作验收。   随着一次性签字笔、水笔和电脑的流行和普及,用钢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了,修钢笔的生意也日渐冷清。如今,已很难再见到修钢笔师傅的身影了。
【一位老北京“顽主儿”镜头中的胡同】(转) 一位老北京“顽主儿”镜头中的胡同 2014-06-13 19:45:40  来源 :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诸葛清若 薛艳雯)午后,北京大栅栏,游人如织。阳光下,贾勇正坐在自家小店门口,专注地为一台刚入手的古董相机重新上漆。 贾勇,土生土长老北京,在大栅栏开了一家卤煮店和一家咖啡店,但拍摄胡同才是他最大的乐趣。近30年来,他拍下了5万多张胡同的照片,其中不少胡同已不复存在。 老北京的胡同情怀 贾勇1963年出生在观音寺街(现大栅栏西街),对胡同和老街坊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学画画爱摄影的他,又受从事古建筑行业的父亲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专注拍摄胡同。 “你了解哪儿,就拍哪儿最好。”贾勇说。 从1984年至今,他拍的胡同照片中,几乎每张照片都有不同的人物:下棋的街坊、摇扇纳凉的老人、玩耍的小孩…… 那是因为他觉得,有人,才能表现出一个地方的生活特点。 “中国这几年变化太快,隔个五年十年,人的状态就会有变化。”他说,“同样一个人,他的眼神、状态,随着时间推移都会发生变化。现在拍到的人,和上世纪90年代拍到的人相比,眼神里含着不一样的状态。” 30年时过境迁,照片里的那些人,一些小孩已长大成家,而有些老人则已离开人世。 用镜头留住记忆 在他两家店内的墙壁上,挂着贾勇一幅幅得意之作。贾勇最喜欢拍的是北京南城,尤其是前门、大栅栏一带。他也拍过东西两城,但他觉得,“那边的贵族官家感和南城的市井民俗感是两回事,还是南城有故事有味道”。 他的照片曾到国外参展参赛,还获得了国际奖项,也让他成为京城摄影圈里的“胡同摄影家”。 但贾勇着急的是,“我拍的没有人家拆的快”。 看着胡同被拆除重建,贾勇特别痛心。 “有两次遇上拆迁让我热泪盈眶。一次是在拆煤市街的时候,12磅的大锤往门角的砖花上 咣 就砸过去了,掉地上 啪 就碎了。我当时看着太心疼了,赶紧让拆迁的工人把还没损坏的砖花小心摘下来。” “还有一次在西河沿农家大院,前出廊后出厦中间一颗槐花树的大院子,嘁哩喀喳全砸了。小风一刮凄凉死了。” 尽管心里难受,也遇到过不理解的人阻挠不让拍,还试过被人追着打,贾勇却从没想过要放弃拍摄。相反,他开始不停地拍,抓紧拍,因为“一个摄影师唯一幸运的地方是可以用镜头保存尽可能多的回忆”,好让儿孙后代能看到旧时胡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一九九几年的时候,北京拆迁特别厉害,我就拿着50盒胶卷拼命地拍。拍照还不够,我后来还尝试拍视频。” “花钱不心疼,老东西丢了才心疼” 为把胡同拍好,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贾勇用的相机、镜头、胶卷全买进口的,前前后后花了他200多万元。 “现在看来,花这钱值了。” 因为在他看来,胡同代表了老北京的文化。“最让我担心的是,随着时代变迁,北京的胡同文化再过几年就消失了,那些历史文化痕迹慢慢地就没了。” 见着被丢弃的老东西,他就拼命往回搬;一有空,他就会去旧货市场淘换老物件儿:桌椅板凳、门扇装饰直接放在自家店里,老瓦片、砖花、窗花、小石磨等,则堆满了店后面的库房。 当然,贾勇为此也没少花钱。像他正在翻修的古董相机,就花了小两千块钱。但他觉得,“花这钱不心疼,因为我把历史买回来了,把老东西当废铜烂铁丢了才心疼呢”。 不过,他并不担心老北京城的历史文化会被年轻一代淡忘。 “35岁以前我一听到京剧扭头就走,可随着年龄增长,人开始有怀旧感,也开始爱听了。”贾勇说,“想让年轻人传承老文化,你别强迫他,得 熏 他,慢慢地,他就有兴趣了。” “顽主儿”人生 套用一句网络用语来形容贾勇的人生信条,那就是:不想卖卤煮的咖啡馆老板不是好摄影师。 当问他对卤煮店老板、咖啡馆老板、胡同摄影师这三个身份中的哪个最有认同感时,他想都不想就答道:“老北京顽主儿。” 贾勇的“顽主儿”本色从年轻时候就展露出来。贾勇早年练过三铁、篮球等,曾是北京市队的举重运动员。退役后当过几年工人。因为喜欢摄影,却没钱买相机和镜头,便开始做兼职赚外快:烧锅炉、卖菜、甚至攒自行车当板儿爷……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贾勇开起了图片社,也曾赚过大钱。但几年后,在数码相机的冲击下,他的11家图片社全倒闭了。贾勇脑筋一转,直接把原图片社员工食堂改成饭馆,专营卤煮等京味菜品,没想到餐饮生意倒是红火起来了。 在大栅栏,街坊四邻都尊称贾勇为“贾大爷”。“爷”为二声,在北京话中意为有资格有派头的人。如今,“贾大爷”也年过半百了,但他心态仍然年轻。拍胡同,开饭馆,那都是在玩。既卖卤煮,又卖咖啡,“就是好玩儿啊!” 除了有空拍拍胡同,去旧货市场“淘宝”,担任美国摄影学会(中国)大栅栏摄影基地副主任的“贾大爷”,还定期在社区举办摄影展,或参加国外的影展,为宣传保护北京胡同文化继续奔走。 ( 原标题:一位老北京“顽主儿”镜头中的胡同 )
【怀念儿时的胡同、大院,还有一起长大的发小】 怀念儿时的胡同、大院,还有一起长大的发小。 在钢筋混凝土里屈辱地活着,灵魂却时刻都聆听着胡同上空盘旋着的鸽哨声。可能没有勇气走出喧嚣的钢筋森林,但回忆却可以带着灵魂永远倾听宁静的胡同。 谨以此片献给土生土长的,曾经或仍在胡同里蹦哒的北京娃们! 这些都是有血有肉的 胡同 啊! 南城老李1979 说:这就是我这些年来所记录过的城四区,以二环内还存在或勉强存在的胡同街道为主,尽可能收全,其中包括部分老楼区,名存实亡的地方属于路过随拍,表示这里曾经是胡同。二环外变化太大,结构也乱,只象征性走了一圈儿,不是重点收录对象,可能会有遗漏。 从28岁一直拍到了35岁,我可以休息休息了。 我爱小时候的北京! 胡同 儿 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时间;但二环路的上面本该是座座宏伟的城门。看这海市蜃楼般的城门影像,一缕抹不去的岁月感伤。老北京城一年年变样,咱们的记忆一天天褪色。我们的孩子还会有胡同吗?是否还有老街坊亲切问声: 吃了嘛您呐? 里跳房子,扔沙包,跳皮筋儿,一群孩子逮人儿,看小子们弹球,拍洋画儿。偷邻居家的枣儿,到大妈家蹭饭,喝口人家院里的自来水,老槐树下打个盹儿。灰墙青瓦门楼影壁,树荫藤蔓金鱼花盆,正房厢房邻居介别儿。 有一种街道叫胡同儿!随着帝都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这条道上不遗余力孜孜不倦的前进,北京那些老胡同的消亡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为了将来我们的后辈还能多点,兄弟 南城老李1979 特意走访了全北京558条胡同,并把它们拍了下来。不得不说,兄弟,干得漂亮!
【群处守住嘴,独处守住心】(转) 群处守住嘴,独处守住心。实际上是教人如何立身处世。   群处守住嘴。在与别人相处时,注意自己的语言。与别人相处,夸夸其谈,似乎眼界开阔,知识渊博,积淀丰厚,岂不知给人的感觉是轻薄、肤浅和狂妄。与别人相处,想说即说,毫无遮拦,毫无回避,往往无意中伤害他人。   沉默是金,这句极其朴素的语言蕴含着极其耐人寻味的道理。   沉默并不代表思维停止。深邃的思想往往来源于貌似沉默的思索过程。暂时沉默的人,在沉默中积极思考,在听取中有效取舍,往往能抓住要害,点石成金,足见真知灼见,令人感佩折服。   沉默并不代表思想空虚。沉默是一个蓄势等待的过程,大地的沉默是在孕育着金秋的收获,雄鹰的沉默是在等待着振翅的高飞,严冬的沉默是在集结着姹紫嫣红的春天。   沉默是积蓄待发。人们常为成功者鼓掌喝彩,却不知他们甘于沉寂、甘于缄默的精神。正所谓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也。    沉默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要的是对自己的苛刻约束,要的是对自己意志的严峻考验,要的是不卑不亢的坚持和忍耐。   独处守住心。古人云,君子之心,昭之天下,不可使人不知。即君子要坦坦荡荡。喧嚣世尘,势利纷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如何处理好这些事情恰恰是对人的德行的严峻考验。   每每当夜深人静时,独自内观其心,自己的真实面目就会浮现眼前。经常反思,你就会觉得真我的显现让平时欺瞒你的假我原形毕露,于此中你会羞愧难当,会真正善待灵魂深处的真我。这样形成一种习惯,你的境界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是也。   一个人独处时,常常想着别人对自己的好处,你就会善待每一个人。那么,你就愿意为他付出,愿意与他接好,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就会地久天长。   一个人独处时,常常想着自己对别人的好处,你就会让自己的自我优越感不断膨胀,从而失去真我的本性。当他因为一时一事做得对你不利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委屈,感到不舒服,就会找一个理由惩治他,这不利于自我人格的完善,也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所以,当你遇到快乐时,你要记得克制,因为得意忘形,忘形伤本,忘本失性。当你遇到困惑时,你要退一步思想,因为退一步海阔天高。    一念善,皆是善。一念恶,皆为恶!所以要养成群处守口,独处守心的良好习惯!
致自己,我哭了!(转) 致自己,我哭了! by 蓝字有玄机2014-06-11 宝鸡微生活这几年,我怕了,因为年龄越大,离开的亲人就越多,生命无常! 这几年,我变了, 学会了让舍得的和舍不得的都随缘了。 这几年,生活告诉我,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一定不能无。 这几年,生活告诉我,人与人之间亲近与否,除了血缘外,还在于是否交心。 这几年,生活告诉我,以前想要的,虽然现在得到了,却已经不再重要。 这几年,我醒了,对所有人好,更要对对我好的人好。 这几年,我知道了,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能够见人心。 这几年,我明白了,没有谁会像父母一样一直包容并原谅你。 这几年,我畏惧了,因为一个不小心就会五脏六腑都受伤,我害怕满身伤痕的疼痛! 这几年,我变了,所有的伤痛都倔强的自己扛,我变的顽强了,更像一个仙人掌了,随便丢到哪都能活了。 这几年,我顿悟了,不再那么偏执了,对有些坚持不再那么执着了。 这几年,我成熟了,好多看不惯的事情都能够视而不见了。 这几年,生活告诉我,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陪你经历所有。 这几年,生活告诉我,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几年,生活告诉我,不用去羡慕别人,自己也会过的很好! 时间如流水,逝去了岁月,领略了生活,顿悟了人生! 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好好生活……静静领悟…… 《致自己》 昨天,删去。 今天,留着。 明天,争取。 对的,坚持。 错的,放弃。 你再优秀也会有人对你不屑一顾,你再不堪也会有人把你视若生命。 所以: 得意时不要得瑟, 落魄时不要堕落。 就算你瘦了,变好看了,你什么都好了,不爱你的人还是不爱你。即使你再胖,再难看,再怎么不好,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嫌弃你。 谁若用真心对我,我便拿命去珍惜,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期。
【看人长处 帮人难处 记人好处】(转) 看人长处 帮人难处 记人好处2014-07-23 每日精彩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我以为,要处理好两个基本的关系: 一个是与物的关系,一个是与人的关系。处理好与物的关系,就是要乐于享受有限的财富,善于控制无限的贪婪。一个以人格换取物质的人,不论他拥有多少财富,处在多高的地位,都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人,因为他已经背离了做人的底线。 处理好与人的关系,还是我以前常说的三句话 ,“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看人长处” 你看着别人就顺眼,就能与人处好关系,就懂得用人所长。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人,才能成大事。懂得用人所长,你也就拥有了领袖的素质。“帮人难处” 就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伸出你关爱援助的手。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你帮他,他不一定会记得你。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你给予了帮助,人家会记你一辈子的好。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人家也会同样帮助你,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记人好处” 就是要常怀感恩之心。要知道,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一点进步、每一滴收获,都离不开父母、家人、朋友的帮助。永远记得别人的好,才能每天拥有阳光,每天都有朋友相伴,终生都有幸福相随。当然,完善人格还包括其它很多方面的内容。但不论同学们选择从事什么工作,从你们现在开始做人生计划的时候要记住,最基本的前提是要做一个好人。我们可以做不成伟人、那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但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好人。宁静致远,梦幻孤寂,有时候一个人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起码自己可以单独拥有一个空间,可以有时间去思考去感受。
知识贴《 史上最绝妙的错别字 》 史上最绝妙的错别字 中国的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字写错了还可以解释的如此圆满。历史最绝妙的错字,了解了,您旅游时就会兴趣大增,让别的游客刮目相看。1、天下第一错字——“避”: 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亲笔御书。皇帝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2、最有说法的错字——“鱼”: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鱼”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3、最具哲理的错字——“流”: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宁夏“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 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善解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4、出现最多的错字——“明”: 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写有“此山眀太祖之墓”,这两处的“明”字却写成了“眀”。 这两个“眀”与少一点的“鱼”和多一横的“避”不同。“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5、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富”: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这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文化的错别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仅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6、少了一撇的错字——“碑”: 这个字同样出自名人之手,乃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手书。林则徐成名于禁烟,也因禁烟而惹祸,遭到了怕战派的诬陷,结果被昏庸的道光皇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就在写下这诗句前,林则徐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 林则徐为什么有意把碑字写错?有人认为这是他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林则徐当时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已无从考证。7、少了一横的错字——“院”: 据说,当年咸丰驾临天津蓟县独乐寺,当家的大和尚便想沾个荣耀,请咸丰为寺内四合院题写个院名。咸丰也未客气,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但字写好后,咸丰才发现自己“献丑”了,“院”字少写了一横。大家都看出来了,但皇帝写的字谁敢说是错字?咸丰明知写错,又不好承认错了,那样太失面子了。正在众人疑惑时,咸丰开了金口,说: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划不能写全。8、少写了一横的----“峰”: 五台山的“灵峰胜境”,康熙有意将“峰”字少写了一横,寓意“父子缘薄不相识。人生有憾难圆满”。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