のる ABC01236910
你喜欢我,我喜欢你🥰
关注数: 36 粉丝数: 55 发帖数: 3,079 关注贴吧数: 122
道棍切割哪吒说道教没有哪吒,而事实上呢? 且不言哪吒知名的中坛元帅身份,说一说冷门的。 《道法会元》: •《正一玄坛赵元帅秘法》:“正一那吒王吴宛,执铁枪。” •《正一龙虎玄坛大法》:“正一那吒王吴宛” •《正一玄坛元帅六阴草野舞袖雷法》:“正一那吒王吴宛⋯⋯上帝有敕,急召诸神。那吒吴宛” •《玄坛赵元帅秘法》:“召那吒王咒:唵噤叱吒唎喗吒唎疾速摄娑诃。” •《正一玄坛飞虎都督赵元帅秘法》:“副帅正一那吒金轮大元帅黄元益,即涌头大神。三头,披发赤面,红袍金甲,绿靴,手执金轮。” •《正一马赵温关四元帅大法》:“唵。北方那吒神,急藏吾神变汝身。” •《金臂圆光火犀大仙正一灵官马元帅秘法》:“灵官性急,威胜那吒。三头九目,变现通灵。分形变化,一体三身。鼻流黑雾,罩定乾坤。” •《正一灵官马帅秘法》:“灵官性急,威胜那吒。八弦检举,四海巡罗。飞风走电,播土扬沙。无论远近,选甚精魔。铜罗铁网,胜捷徒窝。” •《灵官陈马朱三帅考召大法》:“灵官性急,威胜那吒。三头九目,变化通灵。分真化炁,一体三身。鼻流黑雾,罩定乾坤。……灵官性急。威胜那吒。三头九目,足踏火轮。部兵队队,斩邪精灭。” •《上清正一三景灵官秘法》:“灵官性急,威胜那吒。摧山倒岳,簸土扬沙。八弦检举,三界巡逻。大小无隐,勘捉徒窝。不拘远近,选甚精魔。大赐威光,按律持戈。” •《泰玄酆都黑律仪格》:“世有三雄通神,乃乾坤至灵者,曰雄威华光那吒也。” 《道德经转语•知者不言章》:“便遣那吒千手眼” 《法海遗珠》: •《紫微玉音召雷大法》:“唵。北方那吒神。” •《酆都西台朗灵馘魔关元帅秘法》:“密念变神咒曰:谨请酆都那吒神,急藏吾身,变汝身形。急急如律令。” 《太上三洞神咒》:“上帝有敕,急召诸神。那吒吴宛”
道藏道经中的张角与黄巾军 简单一句如“黄巾贼”、“黄巾之害”等未记。 ───────── 《抱朴子》•内篇•道意: “曩者有张角柳根王歆李申之徒,或称千岁,假托小术,坐在立亡,变形易貌,诳眩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不纯自伏其辜,或至残灭良人,或欺诱百姓,以规财利,钱帛山积,富逾王公,纵肆奢淫,侈服玉食,妓妾盈室,管弦成列,刺客死士,为其致用,威倾邦君,势凌有司,亡命逋逃,因为窟薮。……又诸妖道百馀种,皆煞生血食。” 《南华真经注疏》•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吾语汝,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也。 注:尧舜遗其迹,饰伪播其后,以致斯弊。 疏:唐虞揖让之风,会成篡逆之乱。乱之根本,起自尧舜,千载之后,其弊不绝,黄巾赤眉,则是相食也。” 《弘道录》•信•君臣之信: “录曰:张子有言,志与气,天与人,有交胜之理。圣人在上,而流言起,气一之动志也。天心感应,而雷风作,志一之动气也。可以见三代盛时,君臣胥契,其孚心实意,达于上下。譬则阴阳动静,互为其根,未达者一间耳。后世阴盛阳微,天地不交,上下暌离,若汉之灵帝因黄巾之乱而赦党人,宋之徽宗以慧星之变而释碑禁,无亦后矣。所谓蹶趋而动其心者,又何惑乎视天而梦梦哉!”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杜炳/《云笈七签》•纪传部•洞仙传•杜炳: “炳以白桓温:"竦協东治老木之精,街惑百姓,比当逼探宫阙,然后乃死耳。"咸安中,竦夜半从男女数百人直入宫,称海西复位。一时间官军诛勒,温方叹伏。后桓冲欲引炳息该为从事,炳辞曰:"吾儿孙并短命,不欲令进仕,至曾玄孙方得吾福耳。"炳曰:"吾去世后,当以假吾法以破大道者,亦是小驱除也。"与黄巾相似,少时消灭。素书此言,函封付妻冯氏:"若有灾异,可开示子侄,勤修德自守。"隆安中,琅琊孙泰以妖惑陷咎及祸延者众。” 《文始真经注》•九药篇: “关尹子曰:勿轻小事,小隙沈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 学道之人,微善铃积,小过爻除,不可轻易,事虽微小,不可轻易而忽之,如万斛之舟,虽筋头小家,若不塞之,以至于沈没大舟也,故云勿轻小事,小隙沈舟也。勿者,禁止之辞也,隙者,窍也。勿得轻易于小物,如蜴子七寸蛇,虽微小,若观小可而近之,则被螫吗而毒伤人身也,故云勿轻小物,小虫毒也。勿得轻易于小人,如黄巢赤眉黄巾等,虽是小人,而能贼汉唐天下,而况于国乎,故云勿轻小人,小人贼国家也。” 《茅山志》•录金石篇•唐碑•桐柏真人茅山华阳观王先生碑铭并序: “俄而炎运道消,苍灵失驭,黄巾赤眉之侣,蚁聚挺妖;绿林青犊之俦,蠢蜚肆蛋。关河路绝,因即避乱名山,遂历天台、赤城、四明、桐柏、金庭、蔡奥、缙云、若耶。” 《正一法服天师教戒矜经》•大道家令戒:《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清规仪范章•宫观清规•违犯法律•弘道元年禁绝党恶勅:
李白下文,“青莲居士”由来 “青莲居士”由来有二说,一是家乡彰明县青莲乡之说,二是佛教之说,家乡之说实为错误,佛教之说实为正确。 王琦《李太白集注》、刘有竹《李白为什么自号“青莲居士”?》、王新霞《“青莲居士”由来考辨》、汤洪&任敬文《李白“青莲居士”名号再考》等都反驳错误的家乡说,并肯定正确的佛教说。 根据与李白同时期魏颢的《李翰林集序》:“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可以确定李白家乡为蜀中绵州。 关于彰明县,唐代绵州属县并无彰明县,唐代典籍也未记载有此县,而到宋代才出现彰明县清廉乡,并言彰明县在唐代为昌明县。 关于青莲乡/清廉乡,同上一样,唐代绵州并无,唐代典籍也未记载,而到宋代才出现清廉乡(非青莲乡),并言李白家乡在此,如淳化二年(991年)杨遂作《李太白故宅记》,其中道:“先生旧宅在清廉乡。”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三•剑南东道二•绵州: “绵州,…元领县九,今八:巴西、彰明…”、“彰明县,…初在清廉乡,大同四年移于让水,魏移于孟津里。唐先天元年避庙讳改为昌明县。…今改为彰明。” “清廉乡”是怎么变成“青莲乡”的?青莲居士家乡说又是怎么来的?此二者实源自明代杨慎(1488.12.8~1559.8.8),他《丹铅续录》卷三中道:“李白生于彰明县之青莲乡,其诗云:‘青莲居士谪仙人’是也”,此实乃望文生义、倒果为因之说。 青莲居士佛教之说: 汤洪&任敬文《李白“青莲居士”名号再考》,其二小题题目为【《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是李白为“青莲居士”给出的最佳答案】,其大致内容如下: 李白曾做《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一诗,其道: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李白以青莲居士谪仙人的身份回答湖州迦叶司马,说自己是金粟如来转世降下的谪仙人。 金粟如来,即维摩诘(विमलकीर्ति),是《维摩诘经》主要人物,《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第一中的宝积偈颂道:“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此即青莲居士来源。
关于李白道士 很多道棍拿李白是道士来吹嘘道教贬低佛教,然而李白不只是道士(广义,包括信徒),更是和尚(广义,包括信徒)。 关于李白成为道士,明确的(其他不明确的可能推测不提及)⑴是魏颢《李翰林集序》中的:“曾受道箓于齐,有青绮冠帔一副”,即天宝三年(744年)李白44岁访道受箓,李白因此而写过两首诗: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篆临别留赠》: “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能令二千石,扶背惊神聪。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三灾荡璇玑,蛟龙翼微躬。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黄金献高堂,答荷难克充。下笑世上事,沉魂北罗酆。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 “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 此次受箓,按罗宗强《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中的推测,即受长生箓,根据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生身受度品二十一,长生箓是外箓,信士就可受。此只能证明李白是在家信士,而非出家道士。 按李白是信士就是道士的标准,李白更是和尚,毕竟李白也信佛教,更写过很多佛诗(见评论区)。 注: ⑴《凤吹笙曲》:“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感兴》其四:“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