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纤云 上官纤云
月华清——咏桂
关注数: 4 粉丝数: 5 发帖数: 6,213 关注贴吧数: 11
千古悲歌伤沈园 就着黄昏的点点细雨,盈着淡淡的一袖书香,我温婉的手指,许许地滑过那卷发黄的宋词,静静地聆听着那年的琵琶在心头缓缓地奏响。 随着一声幽冷的叹息,在两阙《钗头凤》的引领中,我悄然走进暮色中的沈园。 是谁在咏唱着百转千回的离歌?是谁在哀叹着不堪回首的往昔?是谁摇落了行人的忧伤,将悲欢离合的轮回编织成一帘经年的冷雨? 那在空中翻飞的点点晶莹,是独语斜阑的女子提笔欲写、却欲说还休的丝丝清愁么?那在桥头徘徊的片片残红,是咽泪妆欢的女子才上眉头、又上眉头的重重心事么? 迷朦视线的,是泪雨,还是心雨?憔悴心灵的,是泪痕,还是心痕? 是谁,让那个豪情万丈、在金戈铁马中纵横千里的放翁狂歌当哭、愁肠百结?是谁,让那个冰河入梦、一腔热血、壮怀激烈,高唱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放翁泫然泪下、刻骨铭心? 沈园的垂柳啊,还在清风中摇曳着那些记忆的碎片;沈园的可人儿啊,还在梦中满斟着那盏相思的黄藤酒;一池氤氲的碧水,还在映照着那个清雅脱俗的婀娜身影。 曲折幽深的城南小陌,却再也寻不见旧时的美丽容颜。那一袭青衫、倜傥不羁的江南才子,再也握不住知心爱人那双玲珑的红酥手。 那个丁香般凝结着愁怨、从放翁的诗词中款款走来的江南女子,在流年的碎影中,已定格成一缕永不消散的梅骨香魂。 而那首在朦胧的泪雨中泣血写就的爱情诗篇,在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已被来来往往的人们反复吟哦成一曲千古的绝唱。 镌刻在墙壁上的沉沉忧伤,是命运的一声轻叹,是岁月的一首悲歌,是眼中的一汪清泪,是风中飘摇的愁绪,是胸口永远的哀伤。 这一句难、难、难,诉尽多少离愁别恨的苦痛,这一句瞒、瞒、瞒,又道出多少肝肠寸断的折磨。 这一句错、错、错,并不能挽回劳燕分飞的结局,这一句莫、莫、莫,更不能修补鸾镜破碎的悲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白发苍苍的放翁啊,你既是如此的深情、如此的多情,你为何偏偏亲手葬送了一段你魂牵梦萦的生死恋情? 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伤心欲绝的放翁啊,你既是如此的痴情、如此的钟情,你为何定要屈从母亲的高压、无情的决断、命运的安排? 轻裘长剑、烈马狂歌的放翁啊,为何,你要哽咽着哀叹,悲怆地追悔? 为何你用懦弱无情地刺痛她柔弱的心扉?为何你任清冷的珠泪伴着她无眠的长夜?为何你任一肩的萧瑟包裹她单薄的身影?为何你任风刀霜剑无情地扼杀她如花的青春? 再多的痛悔、再多的遗憾、再多的眼泪,也唤不回那个莲步生姿、婉约多情的女子;再多的忧伤、再多的幽怨、再多的惋惜,也不能将一首“长恨歌”重新谱写。 那日日独饮的寂寥孤苦啊,那夜夜辗转的落寞惆怅啊,莫不是上苍罚你落下的滴滴清泪? 蓦然回首,繁华落尽,伊人成土,红消香断;壮士化灰,碾作轻尘。千里清秋,早已大江东去;断鸿声里,还有谁在把栏杆拍遍? 那些遗落在窄径闲池中的锦瑟年华、那些缠绵在满城春色里的似水柔情、那些萦绕在袅袅幽篁之间的爱情断章,都已随着岁月的伤逝,在光阴的怀抱里零落成泥。 而那些爱恨情愁密密纠结的前尘往事,那些心醉心碎心痛心伤的如烟岁月,也早已随风而去,无影无踪。 惟有沈园的断壁残垣,默默地见证着辛酸的历史,映证着风雨的沧桑,诉说着悲恸的往事,追忆着满地的苍凉。 惟有沈园的满树梅花,静静地抖落尘封的旧事,温柔地吐露醉人的清芬,陪伴着孤寂的灵魂,倾听着岁月的独白。 还有传唱千年的《钗头凤》,孤独地守着曾经的种种,寂寥地看着滚滚的红尘……
●_.文采夺银._●葬花.醉眠.扑蝶+云表大小姐+纤云+上官纤云 黛玉葬花、湘云醉眠、宝钗扑蝶,大约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三大场景了。 黛玉葬花,在我看来是最动人的场景。 黛玉,一个娇弱、敏感的女孩子。黛玉葬花,也有人说是矫情:不就是受了一点小委屈嘛,何至于此呢? 但是,越读红楼,不禁越发怜惜黛玉。 有人说,黛玉多愁善感,有着一种病态的美。那么,曹公“泪尽而逝”(通俗地说,就是哭死的),岂亦非爱哭之人?满纸的“荒唐言”,亦不过是一把“辛酸泪”罢了。 黛玉爱哭,是为了爱情么?非也。 黛玉和宝玉,乃是知己。脂批曾说,黛玉之泪,非为离恨,而为惜知己。绛珠,即为血泪。这棵三生石畔的一株小草,岂非那块石头的一把泪?!绛珠“还泪”的最终结果,则是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亦有了一把“辛酸泪”。所谓“木石”,不就是石头和它的一把泪么?当那块顽石也有了泪,“木石前盟”于是证得。 贾宝玉和林黛玉,一对“木石”,均是堕落情根。 从黛玉,总是会联想到雪芹。她的泪,就是用来点化宝玉的。雪芹的泪,亦是来点化世人的。有人也许会质疑:她真的赋有这样的“使命”么?她不过是一个小女孩子罢了。若说如此,那么宝钗以小小年纪,就如此深通人情世故,亦非合乎情理。我也无法解释,这大约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慧根吧。 暮春时节,在纷纷的花瓣雨中,黛玉感觉到了悲剧的宿命。她是“花魂”啊。多年以后,宝玉在历尽沧桑之后,亦有了同样的感觉。 作者的泪,亦是为“千红”、“万艳”的凋落而来。 湘云醉眠,在我看来是最美的场景。 湘云,一个身世悲苦,却心地开阔的女孩子。一到了大观园,便纵情欢笑、享受生活。如此“阳光”的人物,在书中大概找不出第二个了。 可是,作者的种种提示却表明:湘云不过是一个“梦”而已。“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还有这个“醉眠”,亦不离“睡”“梦”。当然,书中倒没有写她究竟是否做了什么梦。“云散高唐”,亦是一种美梦破灭的感觉。为什么湘云总是这种意象呢? 与宝钗一样,湘云亦属“金”。那么,这两个“金”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我们可以注意到,两人同样的劝宝玉“仕途经济”。这常常是湘云被人诟病的一个原因之一。其实,在我看来,宝钗和湘云都属世之常态,亦无可非议。这也是宝黛叛世逆俗之处。湘云虽然洒脱,但却非叛逆,基本上是比较正统的。 有一种说法,属“金”的与宝玉有姻缘。那么,湘云真的嫁给宝玉了么?我认为也未必。湘云不过是一个“梦”罢了。即使是有姻缘,也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正如可卿,与宝玉不过是梦中姻缘,在现实中却没有嫁给宝玉。 湘云是海棠。海棠开于秋日。春光烂漫之时,海棠犹在睡梦中。这与“香梦沉酣”的意象是一致的。 湘云是一种入世的感觉。在我看来,属“金”的均如此。这似乎可以表明那块美玉在红尘中的状态:尽情地享受着红尘乐事。可是,“云散高唐”却表明,这个“梦”不会长久,所谓的“不能永远依恃”。 湘云醉眠,在我看来,体现的是一种人生的梦幻感与沉醉感。 宝钗扑蝶,大约是争议最多的场景之一。争议多,亦表明了其复杂性。 在书中,宝钗是一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女子。小小年纪,便已经非常成熟。应付各种事情,可以说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可以说,她与这个社会有着一种高度的和谐。这一切仿佛表明:她就是为这个社会“定做”的,是那么的“合体”。 宝钗对大观园内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这一点来说,钗、黛头脑之清晰,可有一拼,只不过黛玉的心思不在这个上面罢了)。宝钗是事事留心、时时在意。有些连平儿都不了解的情况,她都能掌握,确实是很让人吃惊的。此女敢是有天眼不成? 钗黛之分,究竟在哪里呢?不禁注意到:在书中,“红尘”似乎是和“青埂(情根)”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入了红尘,就得离开情根;跳出红尘,方可回归情根。两者之间似乎无法“兼容”。在我看来,钗、黛之分,便在于此,这是人生的两种极端的状态。比如说黛玉是“世外仙姝”,其中的“世外”亦是指在“红尘”之外。 甄宝玉和薛宝钗,一对“金玉”,均属红尘中人。 宝钗属“金”。这与她的花签牡丹,给人的感觉则是比较世俗的。她是一个现实、理性的人。从“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节,可以看出,钗、黛的知觉均在宝玉之先。说宝钗是“高士”,亦不为过。 在扑蝶一事中,可以看出宝钗深厚的心机。试想,如果没有那一大段心理描写,大约读者都会被瞒过,会以为真的是黛玉在偷听呢。宝钗的演技确实不错。 在我看来,宝钗意味着世情。宝钗性格的复杂性,亦表明了世情的复杂性。宝钗的“无情”,亦表明了“红尘”的无情。 宝玉最后弃“金”,亦是一种绝尘的表示。没有经历过红尘悲喜的人,亦不可能看破红尘。这是石头/作者的心路历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在我看来,《红楼梦》中最经典的三大场景,都有着很丰富的审美内涵。要想分析清楚,恐非易事,权且抛砖引玉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