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澈今生_琳琳 惜澈今生_琳琳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4,889 关注贴吧数: 3
§惜澈今生§**冲顶**[070708]地球的磁层 地球磁场,简言之是偶极型的,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使它的N极大体上对着南极而产生的磁场形状。当然,地球中心并没有磁铁棒,而是通过电流在导电液体核中流动的发电机效应产生磁场的。   地球磁场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宇宙飞船就已经探测到太阳风的存在。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因为太阳风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它也有磁场,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施加作用,好像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尽管这样,地球磁场仍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长驱直入。在地球磁场的反抗下,太阳风绕过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了一个被太阳风包围的、慧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这就是磁层。   地球磁层位于地面600~1000公里高处,磁层的外边界叫磁层顶,离地面5~7万公里。在太阳风的压缩下,地球磁力线向背着太阳一面的空间延伸得很远,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称为磁尾。在磁赤道附近,有一个特殊的界面,在界面两边,磁力线突然改变方向,此界面称为中性片。中性片上的磁场强度微乎其微,厚度大约有1000公里。中性片将磁尾部分成两部分:北面的磁力线向着地球,南面的磁力线离开地球。   1967年发现,在中性片两侧约10个地球半径的范围里,充满了密度较大的等离子体,这一区域称作等离子体片。当太阳活动剧烈时,等离子片中的高能粒子增多,并且快速地沿磁力线向地球极区沉降,于是便出现了千资百态、绚丽多彩的极光。由于太阳风以高速接近地球磁场的边缘,便形成了一个无碰撞的地球弓形激波的波阵面。波阵面与磁层顶之间的过渡区叫做磁鞘,厚度为3~4个地球半径。   地球磁层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其中的物理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磁层这一概念近来已从地球扩展到其他行星。甚至有人认为中子星和活动星系核也具有磁层特征。
§惜澈今生§**冲顶**[070708]为什么药物不与牛奶同服 病人服药时,最忌讳的是将牛奶与药物同时服用。因为,牛奶和药物混在一起,会在药物表面形成一层膜,将药物包裹在里面,阻碍药物中有效成分的释放;同时牛奶也会在胃壁表面形成一层膜,阻碍胃黏膜对药物的吸收。而且,牛奶中的钙质也会与一些药物如四环素等发生反应,生成一种不溶性物质。药物只有溶于水中,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会影响药效。  牛奶与药物同服,如果药物中含钙,还会影响人体对牛奶的吸收。这样,不仅药物的药效会降低,人体对牛奶的吸收也会受影响,而且加重了胃的负担。  果汁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果糖以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为孩子们所喜爱。有些家长往往把一些苦味药同果汁一起给孩子服用,这样做很不妥当。有些药如龙胆大黄合剂,是利用药物的苦味刺激舌头,促使胃液分泌,以达到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的目的;如将它与果汁同服,就会削弱药物的作用。另外,由于果汁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呈酸性,若与某些碱性药物同服,就会使小儿的尿液中有结晶生成,这样就会加重孩子肾脏的负担。  所以,对一些不肯服苦味药的孩子,千万不要将药物与牛奶、果汁同服。为了减少药物的苦味,可适当倒些糖水或糖浆,也可以把药物包在食用糯米纸中,给孩子吞服。
§惜澈今生§**冲顶**[070708]为什么说风调才能雨顺 明代于谦在《喜雨行》中说道:“但愿风调雨顺民安业,我亦走马看花归帝京”。这首诗阐述了风调才可以雨顺,雨顺才可以民安业的简单道理。  但是,在近代的气象科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明代,于谦本人也不知道风调为什么就会雨顺的科学道理。我国是著名的季风气候国家之一,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春秋季则分别属于从冬季风至夏季风与从夏季风至冬季风的过渡季节。通常的年景,5月,夏季风前哨到达至南岭山脉,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迂回长江中下游的地区,7月底窜至华北、东北平原。假如夏季风根据这种正常的活动规律,一步步地向前推进,它在一个地区逗留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不徘徊,也不跳跃,这也就是所谓的“风调”了。雨带的活动与季风前哨是息息相关的。季风前哨从南向北循序地移动,季风雨带随之亦步亦趋由南向北循序地移动。也就是说,夏季风前哨到哪里,哪里的雨季便开始了。在农业上,这时的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等地区大田里的作物正是大量需要雨水的时候,雨水就源源而来,滋润了作物的生长,对农业生产自然也有许多的好处;且作物不太需要雨水的时候,季风的活动就已过了,雨水减少了,阳光增加了,这就是“雨顺”。  假如季风的活动不正常,在一个地区停留了过久,或者是一跃而过的话,那就是风不调、雨不顺了。例如1954年6、7两月,夏季风前哨在长江中下游停了下来,和它相关联的雨带,来来往往,徘徊在长江流域长达2个月之久,因而引起了一场大涝灾,促使长江沿岸4755多万亩农田被淹,1800万人受伤,13万人死亡。  在1978年,夏季风前哨一跃而过的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因而出现了“空黄梅”,使“梅子熟时日日雨”变成了“梅子熟时日日晴”。那一年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年份,尤其是安徽省出现了从未遇过的大旱,全省有18个县受旱灾的影响,大型的水库也没有水可以放,皖南山区的毛竹也干得点火即燃,有一些县连野兔与乌龟也干死在路旁,于是造成了风不调—雨不顺—农业歉收—民不安业的景象。
§惜澈今生§**冲顶**[070708]为什么说地球的面积是51000万平方公 球为一个圆球,现在连个小学生也可以说得出来。可是古时候谁也未曾看出地球是个球体。所以,古人便把他们直接看到的一小片地面当做地球的真的面目。他们看到了天地相接的“地平线”就认为此是大地的边缘,因此相信天与地是有尽头的,他们便把这个尽头处叫“天涯地角”。但是,自古以来,谁也没有到过这样的地方。  到后来,经过了种种事实的表明,人们才算确信大地不是一个平面,而为一个球体,叫做“地球”。  但是地球那么庞大,用何等方法能推算出整个地球的大小呢?很多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都产生了十分大的兴趣。用了很多方法来推算。  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一名学者埃拉色尼首次用测量的方法推算了地球的大小。他曾经住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位于亚历山大港往南的阿斯旺有一口十分深的枯井,每年夏至那天的正中午,太阳可以一直射至井底,即这一天的正午,太阳位于阿斯旺的天顶,过了这一天之后,太阳便射不到井底了;可是在这一天,亚历山大港正中午的太阳并非直射的。他便用一根长柱,垂立在地面上,测出亚历山大港在夏至那天正中午太阳的入射角是7.2度,所以他肯定:此7.2度的相差,正为亚历山大港与阿斯旺两地相对的地面弧距。依据这个数值与两地间距离之估计,他求得地球的圆周是25万斯台地亚(相当于39 816公里)。此数值已经很接近当前计算出来的地球圆周。  之后,科学家们也曾经运用相类似的方法。测算过地球之大小,甚至利用三角测量法而做了很精密的测算,由此可以得知地球是一个近似旋转椭圆形的球体,叫做地球体。依据实测,赤道之半径长6378.245公里,极半径长为6356.863公里。两半径的差与赤道半径之比只为1∶298.3。若我们照这扁平率做一个半径是298.3毫米的地球仪,极半径比赤道半径仅不过短1毫米。因此地球体实际上和一个真正的球体相差不多。它的均匀半径是6371.2公里。  晓得了半径,人们就能根据几何公式推算出有关地球大小的别的数值,地球的赤道圆周长大概是40 075.696公里;地球的总面积大概是51 000万平方公里。
§惜澈今生§**冲顶**[070708]为什么森林地区雨水多  雨,是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之后落下来的。水汽的多少,是降水多少的决定条件。森林地区之所以那么多雨,首先由于森林地区的水汽较多。  植物具有了强大的蒸腾作用。它们在生长发育中,利用根系不停地吸收地下的水分,经过了生理作用,又将水分不停地通过枝叶散发到了天空。有人曾经计算过,林木在长大发粗的过程之中,形成了一份重量的干物质,一般大概需蒸腾300~400份重量的水分,1亩山毛榉林,一个生长季节就蒸腾186 000公斤水,1年需要蒸腾383 000公斤水。这么强大的蒸腾作用,就好象是抽水机一般,把水从地下抽了上来,再喷射到空中去。就这样,大大地增加了林区上空的水汽。  森林地区的土壤渗水性与植被保水性也非常强,为森林植物蒸腾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林区降雨时,雨水首先经过林冠后然后再落到了地面上,因此大部分的水可能逐渐地渗入到土中。林地因为太阳直射少,温度变化很缓和,融雪时间要比无林区长,雪水也可以慢慢地渗入到土中。林地上的植被,例如枯枝落叶与草丛等,吸水力都非常强。这样,林地能够储蓄大量的水分,源源不断地供给森林植物蒸腾所需。  除此之外,林区降雨,一部分的雨水,被林冠阻截了,停留在枝叶上,就可以直接蒸发到空中去,也增加了森林上空的水汽。  科学家的研究资料显示:15亩阔叶林的面积里,在温带一个夏季蒸发最为旺盛的时期,蒸发的水分要比同等面积的无林区要多20倍。  再次,森林地带和森林外边的无林地带,夏季在太阳强烈照射下,受热后增温的程度不同,容易发生局部的对流,而使空气上升,这也是成云致雨的一个条件。  此外,因为森林要比平地高,森林则又是空气流动的障碍,平流的空气向森林区移动的时候,受到了起伏不平的林冠的阻碍,这就会在动力作用下被迫上升了,这使森林上空的空气垂直交换运动加强,林冠表面的湿空气就迅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降低,使湿空气中的水汽大量地凝结起来,成云致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