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大厅 Psuidt3
关注数: 67 粉丝数: 553 发帖数: 16,861 关注贴吧数: 45
看了陆战一师的战史,他们在长津湖的阵亡人数至少缩水了3500人 2008年5月,美国公布了一个朝鲜战争中美军人员的损失情况,显示共死亡54246人,这个数字和美国的韩战纪念公园中的死亡人数一致。 其中海军陆战队死亡5528人,负伤23744人,合计伤亡29272人。从这个伤亡数字中就可以看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记录的关于长津湖战役的死亡人数是严重缩水的。 据《美国海军陆战队朝鲜战争史》记载,清长之战(长津湖战役)陆战一师共阵亡604人,失踪192人,如果把失踪人员都算作找不到尸体的阵亡者,那陆战一师一共阵亡了796人。 用5528-796,还有4732人是在哪里阵亡的?在上面的书里翻了翻,发现前后数据完全对不上了。 资料中记载,海军陆战第一师于1950年8月7日在釜山狐狸岭打响了朝鲜战争第一枪,此役陆战一师阵亡102人。 第二仗是一个多月后的仁川登陆,资料记载,陆战一师在登陆战中阵亡222人。此后,陆战一师收复汉城,但基本上没遇到抵抗。第三仗是在东线的黄草岭,陆战一师遭到42军小部队的阻击,资料中未记载阵亡人数。 这次阻击陆战一师用了7天时间未能攻克志愿军的阵地,志愿军后来主动撤离,史密斯正是从志愿军撤离后未破坏道路和桥梁来推测长津湖地区可能有埋伏,因而放慢了前进的步伐。第四仗就是陆战一师遭遇的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一仗: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战役历时20多天,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志愿军9兵团的勇士们将陆战一师包围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经过数日的血战,终因火力严重不足、大量非战斗减员而未能歼灭陆战一师。 而陆战一师也经历了自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撤退,也是其战史上唯一的一次狼狈逃窜。长津湖战役陆战一师究竟死了多少人呢?陆战队的战史中记载阵亡604人,失踪192人,合计796人。先记下这个数字,等下再说说它哪里不对了。
美国现在有7100万文盲,是连价格单和工资单都看不懂的那种 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19年,美国的文盲率为21%,我国为3%。 这个结果真的很颠覆人们的三观。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竟然有21%(约7100万人)是文盲? 这个数据并非教科文组织信口开河,而是直接引用了美国教育部和国家扫盲研究所的数据。人们不禁要问,美国不是早就普及了12年义务教育吗?怎么还会有这么多文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文盲有三大标准,分别是简单识字(Prose literacy)、文档读写(Document literacy)、定量读写能力(Quantitative literacy),各国也都采用了这套标准,美国也不例外。 第一项Prose literacy最简单,就是单纯的考你能认识多少字(单词),达不到规定数量就算是文盲。第二项是给出一段短文,让被测者阅读完后讲述短文说了什么。第三项Quantitative literacy略复杂一些,除了阅读短文之外,还要进行简单的计算,比如价格的折扣,应发的工资等等。 这三项测试有一项通不过就算是文盲。但美国为了面子,将第二、第三项统称为功能性文盲,似乎加上了“功能性”三个字,面子上就好看了许多。美国教育部联合识字研究所在2018年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14%(约4700万 )的成年人第一项不合格,如果算上三项全都不合格的人,比例则上升到21%。 其实第二、三项也只是小学五年级的阅读水平。换句话说,今天的美国约有4700万人识字率不达标,约有7100万人只能说,但不能从一段英语文字中获取信息,而且是连价格标签和工资单都看不懂的那种。 美国普及12年义务教育已经有上百年了,今天活着的美国人理论上都接受过12年义务教育,按理至少应该有高三的文化水平,搞成这样,难道是美国的义务教育都太水了?还是有太多的人根本就没有接受义务教育? 1950年的时候,美国的文盲率是9%,我国是80%。70年之后,美国的文盲率不降反增,从9%上升到21%,我国则从80%下降到3%,美国这70年究竟在干什么? 要说美国在教育上的投入并不算少,2020年,全美公立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为8710亿美元,比军费还多。这一年全美公立中小学在校人数为4960万人,其中非英语母语者约占10.3%,为530万。私立K-12阶段的在校生为470万。 高等教育人数也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美国的本科在校人数为1770万,到2020年下降到1560万。全美能授予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共有150万教师,其中66万是兼职教师,专职教师84万人。 但美国25-64岁的人中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占50%,高于经合组织41%的平均数,在37个经合组织国家中排第9名。可以看出,美国的教育现在是两极分化严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不会读写的文盲也很多。美国的教育撕裂也在进一步加剧。
【心心向蓉】【心心向蓉】香港第一部收视破百万的大作——76版射雕英雄传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电视剧开始在香港发展起来,当时香港有三家电视台,分别是无线(TVB)、丽的(后改为亚视),佳艺(后被TVB收购)。为了争夺收视率,佳艺在1976年拍摄了《射雕英雄传》,由白彪和米雪分饰郭靖和黄蓉。 这是金庸作品的第一部影视剧。全剧共70集,是按照连载版拍摄的,所以这部剧里还有秦南琴,扮演她的演员叫钟宗,不过网上找不到她的资料 。 该剧一经播出立刻风靡全港,成为香港电视剧史上第一部收视率破百万的大作。米雪和白彪凭此片红遍东南亚。尤其是米雪,她自创了许多招牌式的小动作,比如撒娇时嘟嘴、摸辫子、生气时跺脚、恶作剧时转眼珠等,一下子让书本上平面化的人物活灵活现起来。米雪也由因此获得了“东方圣女”、“俏黄蓉”的专属外号。那些小动作则被后来扮演黄蓉的翁美玲、朱茵学了去。 只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这部剧内地并没有引进。内地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剧是1983年的《大侠霍元甲》,女主角赵倩男也是由米雪饰演的。 在演黄蓉之前,米雪从未演过女一号,也没有看过武侠小说,更不会舞刀弄枪,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所有的演员都被集中起来进行封闭式武术训练,一直练了三个多月,才终于打得有模有样了。 这部戏里有一些面孔后来也出现在83版射雕里,如杨泽霖和秦煌,他们俩在两版里都演的是欧阳锋和周伯通。83版黄药师和铁木真在76版里分别饰演郭啸天和杨铁心,83版梅超风在这一版里变成了瑛姑,83版完颜洪烈则变成了欧阳无忌。 可惜的是,佳视仅仅营业了三年就倒闭了,后来被TVB收购。这一版射雕的母带也到了TVB的手上。TVB担心这版射雕会对自己台拍的翁版射雕造成冲击,索性一把火烧了。现在市面上再也看不到完整的76版射雕了。
你看过金庸跳芭蕾舞吗? 1954年的12月31日,长城电影公司举办了一场迎除夕晚会,公司员工张铮和林欢为大家表演了一段芭蕾舞。这个林欢后来还有一个华人圈里如雷贯耳的名字——金庸。 金庸一共用过20个笔名,名气最大的自然是金庸,林欢则是他在长城电影公司当编剧时用的。这个名字和夏梦有关,因为夏梦原名杨濛,杨和查的部首都是木字,合在一起就是林。欢嘛,就不用多解释了。 金庸当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媒体人了,他混进长城电影公司,颇有些唐伯虎卖身葬父混进华府点秋香的意味。 进了长城之后,金庸就开始学芭蕾舞。这个是工作需要,因为很多剧本里都有舞蹈片段,他甚至自己还编了一本名为《舞蹈杂谈》的册子,里面说起舞蹈来头头是道,算是有一定专业水准。 他们请的芭蕾舞老师是个英国人。有一天张铮在练舞时要将女舞伴托举起来,结果张铮做这个动作时,一不小心碰到了舞伴的胸部。舞伴自己倒没什么反应,但张铮吓了一跳,手一松,舞伴摔到了地上。英国老师大怒,指着张铮的鼻子骂,说碰到就碰到了,跳舞时碰到难免。但你不能把人扔地上,万一摔伤了,就会怎么怎么……。 金庸在一旁听了起了侠义之心,站出来替张铮辩解,直说得英国老师哑口无言。于是一怒之下将两人一起开除。 没想到这件事之后,金庸和张铮成了舞伴。于是在除夕晚会上两人为大家表演了一段芭蕾舞,这是金庸留下的唯一一张跳芭蕾舞的照片(穿背带裤者就是金庸)。 第二天是1月1日,长城公司又开了个新年狂欢晚会,不过这一次金庸没有再跳芭蕾舞了,而是和乐蒂一起跳起了交谊舞。
如果金庸真把这本书写出来了,那他那副对联该怎么改? 1962年5月11日,金庸在《武侠与历史》杂志上发布了一则预告,称又要推出一部新作,名为《黑旗英雄传》。但现在根本没有人看过这部作品,因为金庸后来根本就没写。 《武侠与历史》杂志是金庸在《明报》之外创办的一本杂志,金庸自己任主编。这本杂志看名字就知道专注于武侠和历史题材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明报》上连载之后,就会到《武侠与历史》杂志上来连载。 这个时候在杂志上连载的是《倚天屠龙记》,正发到张无忌住在朱长龄家,朱长龄设计骗张无忌。但这个时候在杂志上发武侠的作者有好几位,除了金庸自己外,还岳川(倪匡)、马正壁(卧龙生)等其他几位,但写历史题材的只有疑史楼主(宋玉)一人。 所以金庸决定自己来写一部历史题材小说,这就是《黑旗英雄传》。讲的是两广英雄、黑旗军刘永福的故事。 但倪匡认为,这个题材冷门到了极点,不会有什么人爱看。但金庸认为,就是因为太冷门,才有更好的发挥空间。而且这部小说,是他很早以前就想写了的。 但奇怪的是,预告发出去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金庸根本就没动笔写。 假设金庸真的写了,不知道原来的15部小说里会不会被挤掉一部。又或者15部都保留了,还加上了一部。那这样的话,对联就不会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了,那这“黑”、“越”两个字应该加在哪儿呢?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