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GAS 沁园GAS
关注数: 4 粉丝数: 0 发帖数: 190 关注贴吧数: 0
端午节随想 前天朋友送来了粽子,昨天妻子带回来了菖蒲和艾草,这些告诉我传统的端午节到了。端午节的来源说法有多种,所以节日称谓也很多,其中屈原说最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端午节的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活动,其可以粗分为纪念和驱邪两类,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无法全面解释活动成因,所以我想正如中华民族是多元性一样,端午节也应是个多源文化的产物。其实我应该算是个“不合时宜”的人,所以时常会惊呼:“原来今天是XX节,我还不知道呢”。也许这也不能怪我,只能怪当初“破四旧”惹的祸。精明的韩国率先申报“江陵端午祭”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引起了国人的惊呼,国人大有被抢注之感,于是政府果断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一下子将“春节,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都有列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更有人大代表提议端午和中秋节日休假事宜,一时成为两会之热点,国人为之高呼,当然最快乐的还是的商家。 生活的定律是不破不立,然而并不是一“破”了之,关键是还要“立”,这种“破”也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文化也一样。国人惊呼只是说明我们还需要传统,韩剧的热播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也许我们应该感谢韩国人保存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及时地提醒我们。
钓鱼 朋友钓鱼一回到家就把这消息告诉了我,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朋友她今天和同事一道去郊县水库中钓鱼了,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既领略了湖光山色,也体验了渔人的生活,其中之乐自然不必多说了。据说下一钩去,常常能上两条鱼,这样回来时她就收获了一堆鲫鱼,好客的渔民又送她一条大的花鲢鱼,一米多长,估计也有二十多斤,可把她乐坏了。朋友是个好女儿,好女儿自然最先想到的是妈妈,于是大鱼就拿去孝敬母亲了,没想到老人家也特别地开心,一定要抱着大花鲢合影留念。由此看来今天享受钓鱼之乐的人有朋友本人,有朋友的家人,当然包括她的老母亲,还有朋友的朋友——那就是我。然而钓鱼之乐究竟乐在何处呢?首先是收获的快乐。看着带回来一堆鲫鱼,还有那条大花鲢,再想象一下其美味,快乐就油然而生了。其次是过程的快乐。记得《新概念英语》上的这样的一文:有个人总爱乘一小船到海中钓鱼,然而也总是一无所获,当别人告诫他不要再浪费时间时,他却说他在享受这样无所事事的快乐。看来“钓翁之意”不在“鱼”而在“渔”。更何况“渔”了而又得到鱼且颇丰的人呢?因此过程的快乐也许是更加快乐的了,俗话说得好“吃鱼没有取鱼乐”,正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回忆也是一种快乐。一次次回忆会使过程变得更加纯粹和美好,也使快乐变得更加长久,甚至相伴终生。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垂钓者,一是姜太公,另一是庄子。太公直钩无饵垂钓于渭水之上,直钩无饵本应钓不到什么鱼的,但他却用这种方法钓到一条“大鱼”,那就是周文王,所以他是快乐的。庄子垂钓于濮水,推却了楚王之聘,而乐于清静闲居的生活。这是关于“入世”和“出世”的两个典型案例,至于谁更为快乐,没有定论,也将永远没有定论,但人们还将永远地争论下去。 想到朋友忘情于钓鱼的快乐之中和“出世”与“入世”的问题,就不由地又想起柳宗元及其《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时我似乎更能理会这位寒江独钓翁的“痛并快乐着”的复杂心情。
人究竟是什么? 闲聊时谈到人的问题,不禁自问究竟什么是人呢? 斯芬克司总是问人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哪种动物早上用四条腿走路,到了中午就改用两条腿,而晚上却用三条腿?其答案就是人。 有人说:人是无羽两足动物。也许这只是一般的描述,从字典中可查知: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更为确切地解释是:人与其他动物有着许多不同的特质,如直立、两足行走、颅圆、脑大,并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具有抽象思维功能,用工具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等。正因如此逐渐在大多数人中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工具的使用似乎是人的最根本的特征。其实科学已经证实猿等动物也同样有这些所谓的“最根本”特征。 如果说人是动物,人听到后一定觉得不入耳,但达尔文早就论证了这一点: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基于这一点人更愿意相信《圣经》所说: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创造了人,并让人来管理万物。拜伦却不以为然地说:人是一堆有生命的臭泥巴。 事实上人总是以万物之主的态度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自然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人是万物的尺度。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本身的动物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人既是一种温顺的有教养的动物;也是最残酷而凶恶的禽兽。人是一种政治动物,也是一种需要群居的动物即社会动物。莎士比亚戏剧中人物曾调侃说: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有情欲的动物。马克·吐温则幽默地说:人是能够羞愧得脸红的唯一动物。也许说人是一种高级动物更易让人接受。 人是极其矛盾的综合体。有人说:人是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分界线。尼采说:人是一根栓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且悬在深渊上空的绳索。人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无数欲求的凝结。然而当欲望和要求不能满足时又会感叹曰: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
水仙花 新的一年就这样地开始了,伴随着丝丝的风,伴随着阵阵的雨,伴随着纷纷的雪,望着这灰蒙蒙的天空,想想将要结束的春假,想想即将开始的工作,我不禁又想起了水仙花。每年春节前我照例买两盆水仙花,一盆放在餐厅里的饮水机上,另一盆则放在客厅里的茶几中央。我每年都要回老家过年,离家前最后一件事是给水仙花加足水,而新春里回来的第一件事是看已经盛开了的水仙花,女儿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先闻一闻花香,那种闭着眼睛尽情享受的纯真的神情总是让我倍受感动,水仙花曾经给我们一家带来了多少快乐,女儿也就在这一年一度的数花朵,数花瓣中长大了。水仙花有六个花瓣,与腊梅花极其相似,它有腊梅花的黄,也有腊梅花的香,也是在寒冬开放,水仙花还有丰腴而又不失清丽,修长柔美却又坚挺的叶。而腊梅仅有花和病态弯曲且看不出一点生机的枝。可是人们偏爱腊梅花,把赞美都给了腊梅花,但我爱腊梅却更爱水仙花。如果说腊梅张扬的是坚忍不拔的精神,那么水仙花正是这种精神温柔体现,一种朴实澹泊的精神,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一种和谐协作的精神,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类更需要就是这种和谐协作而又甘于默默奉献的精神。说来也巧,我家有一台水仙牌的洗衣机,很不起眼地呆在阳台的一角。我曾觉得narcissus这个单词有点怪异,疑心印刷错误,为此还专门查了词典核实。十几年来洗衣机一直运转正常,只是印刷在立面的“新生活开始啦!!!”有点模糊不清了。 可惜今年我家并没有买水仙花,但在我心中已有 “仙人之姿,君子之德”的水仙花了。
朋友 友是会意字,甲骨文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今意为朋友,即除情人或亲属之外彼此有交情的人。朋本来是古代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朋,或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引伸为群聚的意思,如《广雅》所云:朋者,比也,类也。《诗·唐风·椒聊》有句“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故朋且同志则友之。 如果“朋”的方式不同,则友也不同,如战友,学友,校友,室友,教友,工友,农友,笔友,网友,还有狱友等等。 志即志趣,根据志趣的不同,友可分为票友,诗友,球友,酒友,赌友等。同样根据志同道合的程度,友还可分为刎颈之交,挚友,普通朋友,及酒肉朋友。 朋友还可以按结交的时间顺序分为新朋友,老朋友。交朋友可以不论年龄,如忘年交;不论男女,如异性朋友;不论国籍,如外国朋友。 正如有一首歌曲所唱那样: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人的一生没有朋友是难以想象的。朋友是你可以倾诉的人,朋友是你可以依赖的人,朋友也是可以帮助你的人,特别是在你困难的时候,那也正是你发现真正朋友的时候。朋友也是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人。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的,乐的不仅是自己,还有你的那位远方的朋友,甚至还有你的家人和你的其他朋友。 友谊之花也是需要用心呵护的,一声招呼,一次顺便拜访,或一个电话,或一封信都已足够了。只有保持心灵的沟通才会“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中学时的一句英语“We hav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我记忆犹新,我真心希望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桂花落 昨天台风袭来,狂风暴雨肆虐一夜,早晨我顶着狂风,冒着暴雨去上班,来到办公楼前,一阵浓郁的桂花香传来,令我倍感惬意,顾不得淋透了的衣衫,匆匆走到那几簇桂花树前,擦去眼镜上的雨水,只见叶子是那么的滋润而且鲜亮,但很快又发现树下的地上铺着一层桂花瓣,淡黄色的,像小米粒似的,我忙弯下腰来捧起一捧,凑到鼻前闻了一闻,可是一点而花香也没有了,我抬头看了看天,也看了看桂花树,一种伤心和失落的感觉顿生。 正因如此我的心情一整天也没好起来,头脑时常会想起那地上的一层淡黄色的桂花瓣,也许该责备台风,是它扯落了桂花的花瓣,也许该责备暴雨,是它冲刷了桂花的花香,然而责备又有什么用呢?面对这无可奈何的情境我几乎伤心得想哭,然而要是真能痛哭一场也许就好了。李清照曾有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许应笑我与那卷帘人一样不明事理,只不过卷帘人是漠不关心,而我又似乎是关心不到问题之所在。 王维曾有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其诗意常与禅境相互结合在一起,追求心境的空虚寂静和闲恬空淡。桂花细小轻微,落地无声,人也许只有在悠闲的时候,也就是心境虚空宁静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音。“四大皆空,六根清净”不是我的追求,心若止水我也做不到,故我不是“闲人”,甚至“有闲人”也算不上,所以我听不到桂花落地的声音,但我却看到了落地的桂花,那淡黄色的小米粒似的一层。也许我是有点多愁善感了,但我还不至于像林黛玉那样,然而想起散落的桂花,难免有一种“物哀”的情感,正如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丝的凄婉悲凉,还有一丝的美好光明。 有一首老歌唱道:“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必一往情深”,其实对过去的事情,伤心也于事无补,然而在这秋风秋雨声中,年届不惑而又一事无成的我又怎能不为桂花谢落而感伤呢?故作《桂花落》。
狼 最初知道狼也许是听祖母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后来小学课本中也有《披着羊皮的狼》和《东郭先生和狼》的课文,这样就对狼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一种大的像狗一样的动物,狡猾、贪婪,对牛、羊等家畜造成极大损害,有时袭击人类,尤其在成群的时候。自然狼就成了我们的“敌人”了,我们也就时刻要对狼保持警惕。第一次看到狼是在动物园中,在一个铁栅栏中有三只狼,大小与邻家的狗差不多,仿佛个个饿得精瘦,毛色并不油亮,并有些苍起,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狼狈不堪”的“狼”吧。我还特地细看了狼的那条藏匿不了的大尾巴,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有一点我印象极深:狼既不像老虎那样成天呼呼大睡,也不像家犬那样常安静的坐在一旁,而是不停地在栅栏中走着。中学语文课本选了《聊斋志异》中《狼三则》其中之一,学习后的认识正如文中所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既已构不成威胁,自然我们也就放松了警惕。大学时一曲齐秦的《狼》相当流行,现在看来歌词仿佛脱胎于台湾著名诗人纪弦的诗《狼之独步》,我非常喜欢这首歌,并且经常唱,确切地说应该是嚎: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当是时确实有歌中那匹狼一样的心境,也正在寻求梦想中的“美丽的草原”,所以唱这首歌时都很投入,或者说是声嘶力竭,当别人戏称为“夜狼嚎”时,不但不生气,反而觉得洋洋得意,也许那就是人生中极为惬意的一刻。似乎现在唱起这首歌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 不知道现代人如何看待狼,但我知道人们正在热唱:狼爱上羊啊,爱得疯狂,他们穿破世俗的城墙……
爱柳说 爱柳的人不是很多,古代的陶渊明,近代的丰子恺,不妨再加我一个,更不妨来听我说说柳。 在早春二月,最善于表达春的应该是柳了,只见柳条上缀上了一串串毛茸茸的细珠,带着隐隐的黄绿色,最是那“遥看近却无”的梦幻般的诗境,心中总涌起说不出来的喜悦。很快细珠就变成了嫩黄色的花,待到“满城风絮”时,你还来不及细数闲愁,却已发现了娇美的柳眉儿,不由地惊呼“二月春风似剪刀”了。再看柳眉儿弯曲而又不失俊秀,修长而又不失丰满,简直就是美丽的标准,有谁不爱柳叶眉呢?又有谁不称赞柳条鱼美呢?待到花红柳绿时,燕子来了,啄着春泥,穿行过河堤上的杨柳之间,或暂歇于柳枝之上,那正是一幅温馨的燕柳图。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柳条了,细细的,长长的,一丝不乱地垂着,仿佛是少女的披肩长发,清风吹来,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实在是妩媚极了。小时候总爱摘下几根柳条,盘成个圈套在头上,仿佛自己顿时就成了一名侦察兵,然后大伙一起玩打仗的游戏。也许是因为战争题材的电影看多了,不过那是一个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年代,不可思议的是古人却用折柳枝来表示友谊和惜别之情,远远胜却今日之象征和平的橄榄枝。青年人最珍爱“月上柳梢头”的时光了。若不是元宵节,地点一定不是灯市而是池边柳下了。稀疏的垂柳可以遮掩欲言又止的那种初恋的羞怯,也更增添了一份朦胧的美。柳条最大的用途其实是编制柳器。小时候我家就使用自编柳簏,柳筐。至于柳篇,笆斗之类则是买来的。如今家具店中,柳桌,柳椅,柳制家什样样齐全,一个个做工精巧,简直就是工艺品,实在雅致极了。某年高考曾有下面一段材料:杨树横着种可以活,倒着种也可以活,折断它再种仍然可以活。可是,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种树的有十人之多,种的又是很容易活的杨树,却经不住一个人去毁它。原因是什么?毁树容易种树难。在这我想说的是杨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许你曾深爱着花,因为那是草木之华,可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心栽花花不发。杨柳既有诗情画意,也有实用价值,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你还能有什么理由不爱柳呢?爱柳吧,更何况无心插柳柳还成荫呢?
狗狗启示录 人类何时开始养狗难以考证, 其历史一定相当久远了。 最初养狗想必是为了打猎,利用狗那灵敏的嗅觉,迅捷的反应及奔跑能力,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猎物。也许成语“犬马之劳”就是从那时说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以打猎为生,于是狗真是到了兔死狗烹的地步,幸好狗改行了,一个个坐到大门旁,看守起门来,以混口剩饭吃。见外人来了就叫几声,可是如果是贵人来了,自然就落得“狗眼看人低”的骂名;如果是叫花子来了,又难免有“狗仗人势”的嫌疑,由此看来做狗也难。在现今这个物质相当丰富的时代,人类变得越来越文明了,强盗和小偷似乎也越来越少了,况且防盗门也越来越结实,看门是不行的了,重操打猎的旧业自然不成,自然狗就面临着下岗和再就业的问题了。其实狗改变得真快,可谓与时俱进,这回当起宠物来。只要会装腔作势撒娇邀宠就行了,正如英语中的put on some dog,可是中文里还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含“狗”的成语,可见我们还落后于外国,只是在奔向小康的路上。每天见到狗主人回来,就立即扑到其的怀里,胡乱地舔几下,主人定会倍感尊贵,于是慈心大发,并引以为知已,从而宠爱有加,视若偏室或子女。这样狗混来的绝不是残羹剩饭,而是带进狗狗专卖店疯狂采购,那里商品真是琳琅满目,狗衣,狗食,从太阳镜到磨牙棒,狗的用品可谓样样俱全,这也充分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博爱精神。如果狗在家闷得慌或怕发胖,可以出去散散步,至于是谁牵着谁那到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回去之后主人定会为狗洗脚或洗澡,这正是新时代的主人所效的“犬马之劳”吧。 我对狗向来有好感,幼时祖母曾对我说过“狗是忠臣,猫是奸臣”,我一直记在心头。如今狗既不必看守家门,也不要去打猎,更不会去多管闲事地去捉老鼠,却像猫那样爱献媚讨好于人,由此看来狗是适应了环境,可是失去了自我,并且也变成“奸臣”了。要是人为了适应社会也变奸了,一但失宠那他们还能拿什么做立身之本呢?如果人人都变奸了,那又将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我无法也不敢去推测,也许那时“狗东西”到是句恭慰人的话。
笑 笑是一种能够反映内心的面部表情,它时常还伴有身体动作或声音。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是有利于健康,但是笑有多种多样,未必尽然。不妨联系我们的日常用语来认识一下笑。 从笑的程度上去看:哈哈大笑,笑得合不拢嘴,这是开心一笑,发自内心的笑,也忘情的笑,定大益于健康。眉开眼笑给人以喜不自禁的感觉。笑不露齿似乎是文人雅士,大家闺秀的笑,自然只是会心的一笑,他们更像是个旁观者,反应程度似乎不是那么强烈,或许是他们故意掩饰的结果。 从笑的情态上去看:笑嘻嘻,微笑的样子。笑咪咪,微笑时上下眼皮稍稍合拢的样子。笑盈盈,满面笑容,快乐和美好的情绪充分流露出来。 从笑的种类上去看。苦笑,心里不高兴而勉强做出的笑容。傻笑,无意义地一个劲儿地笑。憨笑,朴实天真地笑。假笑,假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笑,也就是皮笑肉不笑。陪笑,附和别人而笑。谄笑,谄媚地装出笑容。冷笑,含有轻蔑、讥讽、或无可奈何、愠怒等意味的笑。嘲笑,讽刺挖苦别人的笑。暗笑,暗地里发笑。狂笑,纵情大笑。奸笑,狡诈地笑。狞笑,凶狠恶毒的笑。 从笑的人物上去看:莞尔一笑,雅士微笑的样子。嫣然一笑,美人微笑的样子,大有“回头一笑百媚生”的意味。呵呵一笑,爽快人的笑。哄堂大笑,满屋子的人同时大笑,看来是针对滑稽之人了。 写这些也许会贻笑大方,但愿大家笑口常开,笑面人生,直至含笑九泉。
开口是银 沉默是金 星期日没事上网闲逛,有人要加我为友,我查看了个人说明并访问了她的QQ空间后,觉得她是个积极向上的人,于是接受并也加了她,事后我们聊了一会天,当谈到她的日志《沉默未必都是金》时,她问我有什么感想?我说也许应补上一句为:开口是银,沉默是金。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欣赏沉默。英国谚语说:“生活是银,沉默是金”。日本谚语说:“沉默是极鲜极丽的花朵”。我们也常说:“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缄默之树结出宁静和平之声”。 不同的叙说方式但说明同样的道理: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 生活中离不开沉默。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保持适当的沉默,取得成绩的时候需要保持适当的沉默,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保持适当的沉默,等待时机的时候需要保持适当的沉默,运筹帷幄的时候需要保持适当的沉默,甚至沟通心灵的时候也需要保持适当的沉默。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也不能一味地保持沉默,如果是因为软弱,畏惧,不知所措,麻木不仁,袖手旁观,孤芳自赏,亦或是友爱而一言不发,那也只能是一种无声的悲哀。我们还是要有点“该开口时就开口”好汉作风,也要有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气概,即使沉默也要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也许有人会问如何界定是该开口还是保持沉默呢?我想只有上帝才能给予明确答复。也许又会问那我们又该怎么办?我想答案却是肯定的,毕竟开口只是银,沉默才是金。写到这里我却又想起了一个阿拉伯谚语“不告诉敌人的事,也不告诉朋友”,看来不论正反都要保持沉默,所以就此搁笔。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