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j1234100 lyj1234100
简简单单生活,踏踏实实做人!崇尚简单,厌恶虚伪!得意时要淡然,失意时要坦然
关注数: 200 粉丝数: 716 发帖数: 23,387 关注贴吧数: 23
只拿属于自己的——十元钱带来的思考 白天和女儿一起出去逛街,在地摊儿上女儿看中了一件白色T恤,决定给她买下来,摊主是一位四十左右,皮肤黝黑的汉子,看上去老实巴交的不太像个精明的生意人,摊主要价20元,一番侃价后最终15元成交,我把一张20的纸币给了摊主,等着摊主找零,不知是疏忽还是走思了,摊主拿着一张10元的和一张5元的找给我,我觉得不对帐,就对摊主说:错了吧,摊主以为少给了我,我说,不是少了,是多了,应该找5块就可以,你找多了,摊主恍然大悟:嘿嘿傻笑了一下,哎呀,我懵住了,是衣服价格15元,不是找15元,你这样的人可不多喽, 打车回到家属院,习惯性的在楼下先小坐一下,歇口气儿,和女儿议论起这10元钱的事儿,爸爸你怎么把那10块钱还给人家了?女儿不解的问我,“人家摆摊儿也不容易,得卖几件你这样的衣服才能赚到10块钱啊,换成是你卖东西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明不白多找给人家10块钱你会好受吗? “摆摊儿不容易,那前几天你给我买鞋怎么侃价侃那么狠,45块的鞋你硬是20块钱买下来?”女儿想起前几天我给她买鞋时讨价还价的事儿 “呵呵,傻闺女,这10块钱和那是两码事儿,卖家买家两条心,卖家都想多要点儿,买家都想少花点儿,侃价是一种单纯的正常的买卖行为,怕孩子听不懂,我特意没有用商业行为这个对于她而言有些高深的词汇, “但今天这10块钱就不同了”,我继续对女儿说“这涉及到一个人品问题,还记得咱俩一起看的《长江七号》吗?里面爸爸给儿子说过一句话:只拿属于自己的,今天这10块钱不属于咱们,还给人家了咱心里踏实,咱多了这10块钱,买个西瓜,买块肉,吃完了香香嘴,臭臭屁股就拉倒了,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哈哈哈,你能不能不这么恶心,女儿被我的幽默逗乐了,但咱的人品可就打折了,只拿属于自己的,这个道理你懂了么?女儿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本来可以悄悄装进自己口袋的10块钱还给了人家,却让女儿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拿属于自己的,我觉得即使再多花点儿钱也值
【随笔】过年系列之欢天喜地闹元宵 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中国人历来都很重视 一般正月十五这一天,政府都要组织各街道社区在广场进行文艺汇演,催春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市区主要街道还有传统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进香的,摆摊儿的,热闹非凡,好吃的,好玩儿的应有尽有,大家在游玩中度过一个欢快热闹的元宵佳节…… 小时候生活在距城十几里的小村里,那时的交通远没有今天方便,再加上大人们担心庙会上人多拥挤会挤到我们,我们小孩儿们很少能有机会在元宵节这天进城赶庙,对于城里人如何闹元宵,庙会如何热闹只是从大人们嘴里些许听说过一些…… 从大人们口里知道,那时城里的庙会上有扭秧歌的,踩高跷的,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晚上还有鳌山灯表演,那个鳌山灯是个神么东西只是听人说起过,从小到大还真没有亲见过…… 元宵节一般会赶在雨水和惊蛰两个节气之间,天气已经开始转暖,按农事安排,要在惊蛰的时候种蒜,所以家里要赶在惊蛰节气前把菜地整出来,元宵节这天父母会让快要开学的我们姐弟几个到地里帮忙整地, 离菜地不远就是通往城里的公路,公路上是前往城里赶庙的络绎不绝的人流,一伙伙衣着光鲜,结伴步行,说说笑笑的,一家家赶着马车吱吱呀呀,欢声笑语的,还有骑着自行车,一路车铃叮当的……我们姐弟几个只能眼巴巴羡慕地看着公路上的人流,极不情愿,装模作样的帮父母干着农活…… 父亲在离家不太远的临乡政府供职,有一年县里组织各乡镇元宵节的时候文艺汇演,乡里要出车拉着参加汇演的演员们进城,父亲早早告诉我们姐弟几个要在元宵节的时候顺路拉上我们,我们很是兴高采烈了一番…… 元宵节那天,我们姐弟几个早早地吃过早饭到公路边等侯父亲他们的汽车,记得当时是一辆解放卡车,我和哥哥姐姐爬上卡车,手扒着卡车的车帮,洋洋得意的看着车下步行的人们一个个被远远地甩在后面,那时候能进城赶庙而且是“坐”汽车的确是一件可以在人们面前炫耀的事儿…… 印象里那时赶庙最大的感觉就是人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我们姐弟几个扒着卡车的车帮随着卡车的行驶边转边看,看到认识的人就紧着挥手致意,一天庙会赶下来,什么都没有买,但一个个都非常高兴…… 如今在城里定居了,每年的元宵节这天都会跟孩子一起去逛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不为买东西,只为去庙会上感受一下春的气息,扎几个飞镖,套几个圈儿,吃几个棉花糖,在孩子的陪伴下倚杖而行,边说笑,边吃边玩儿, 一般庙会上还会有文联等单位组织的书画展和摄影展,赶庙的人们可以一边游玩一边欣赏赏心悦目的书画和摄影作品, 春天就要来了,生活会越来越好,不是么?…… 老李癸巳元宵于家中
【随笔】过年的脚步之闹元宵 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中国人历来都很重视 一般正月十五这一天,政府都要组织各街道社区在广场进行文艺汇演,催春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市区主要街道还有传统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进香的,摆摊儿的,热闹非凡,好吃的,好玩儿的应有尽有,大家在游玩中度过一个欢快热闹的元宵佳节…… 小时候生活在距城十几里的小村里,那时的交通远没有今天方便,再加上大人们担心庙会上人多拥挤会挤到我们,我们小孩儿们很少能有机会在元宵节这天进城赶庙,对于城里人如何闹元宵,庙会如何热闹只是从大人们嘴里些许听说过一些…… 从大人们口里知道,那时城里的庙会上有扭秧歌的,踩高跷的,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晚上还有鳌山灯表演,那个鳌山灯是个神么东西只是听人说起过,从小到大还真没有亲见过…… 元宵节一般会赶在雨水和惊蛰两个节气之间,天气已经开始转暖,按农事安排,要在惊蛰的时候种蒜,所以家里要赶在惊蛰节气前把菜地整出来,元宵节这天父母会让快要开学的我们姐弟几个到地里帮忙整地, 离菜地不远就是通往城里的公路,公路上是前往城里赶庙的络绎不绝的人流,一伙伙衣着光鲜,结伴步行,说说笑笑的,一家家赶着马车吱吱呀呀,欢声笑语的,还有骑着自行车,一路车铃叮当的……我们姐弟几个只能眼巴巴羡慕地看着公路上的人流,极不情愿,装模作样的帮父母干着农活…… 父亲在离家不太远的临乡政府供职,有一年县里组织各乡镇元宵节的时候文艺汇演,乡里要出车拉着参加汇演的演员们进城,父亲早早告诉我们姐弟几个要在元宵节的时候顺路拉上我们,我们很是兴高采烈了一番…… 元宵节那天,我们姐弟几个早早地吃过早饭到公路边等侯父亲他们的汽车,记得当时是一辆解放卡车,我和哥哥姐姐爬上卡车,手扒着卡车的车帮,洋洋得意的看着车下步行的人们一个个被远远地甩在后面,那时候能进城赶庙而且是“坐”汽车的确是一件可以在人们面前炫耀的事儿…… 印象里那时赶庙最大的感觉就是人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我们姐弟几个扒着卡车的车帮随着卡车的行驶边转边看,看到认识的人就紧着挥手致意,一天庙会赶下来,什么都没有买,但一个个都非常高兴…… 如今在城里定居了,每年的元宵节这天都会跟孩子一起去逛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不为买东西,只为去庙会上感受一下春的气息,扎几个飞镖,套几个圈儿,吃几个棉花糖,在孩子的陪伴下倚杖而行,边说笑,边吃边玩儿, 一般庙会上还会有文联等单位组织的书画展和摄影展,赶庙的人们可以一边游玩一边欣赏赏心悦目的书画和摄影作品, 春天就要来了,生活会越来越好,不是么?…… 老李癸巳元宵节于家中
【随笔】过年系列之欢天喜地闹元宵 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中国人历来都很重视 一般正月十五这一天,政府都要组织各街道社区在广场进行文艺汇演,催春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市区主要街道还有传统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进香的,摆摊儿的,热闹非凡,好吃的,好玩儿的应有尽有,大家在游玩中度过一个欢快热闹的元宵佳节…… 小时候生活在距城十几里的小村里,那时的交通远没有今天方便,再加上大人们担心庙会上人多拥挤会挤到我们,我们小孩儿们很少能有机会在元宵节这天进城赶庙,对于城里人如何闹元宵,庙会如何热闹只是从大人们嘴里些许听说过一些…… 从大人们口里知道,那时城里的庙会上有扭秧歌的,踩高跷的,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晚上还有鳌山灯表演,那个鳌山灯是个神么东西只是听人说起过,从小到大还真没有亲见过…… 元宵节一般会赶在雨水和惊蛰两个节气之间,天气已经开始转暖,按农事安排,要在惊蛰的时候种蒜,所以家里要赶在惊蛰节气前把菜地整出来,元宵节这天父母会让快要开学的我们姐弟几个到地里帮忙整地, 离菜地不远就是通往城里的公路,公路上是前往城里赶庙的络绎不绝的人流,一伙伙衣着光鲜,结伴步行,说说笑笑的,一家家赶着马车吱吱呀呀,欢声笑语的,还有骑着自行车,一路车铃叮当的……我们姐弟几个只能眼巴巴羡慕地看着公路上的人流,极不情愿,装模作样的帮父母干着农活…… 父亲在离家不太远的临乡政府供职,有一年县里组织各乡镇元宵节的时候文艺汇演,乡里要出车拉着参加汇演的演员们进城,父亲早早告诉我们姐弟几个要在元宵节的时候顺路拉上我们,我们很是兴高采烈了一番…… 元宵节那天,我们姐弟几个早早地吃过早饭到公路边等侯父亲他们的汽车,记得当时是一辆解放卡车,我和哥哥姐姐爬上卡车,手扒着卡车的车帮,洋洋得意的看着车下步行的人们一个个被远远地甩在后面,那时候能进城赶庙而且是“坐”汽车的确是一件可以在人们面前炫耀的事儿…… 印象里那时赶庙最大的感觉就是人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我们姐弟几个扒着卡车的车帮随着卡车的行驶边转边看,看到认识的人就紧着挥手致意,一天庙会赶下来,什么都没有买,但一个个都非常高兴…… 如今在城里定居了,每年的元宵节这天都会跟孩子一起去逛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不为买东西,只为去庙会上感受一下春的气息,扎几个飞镖,套几个圈儿,吃几个棉花糖,在孩子的陪伴下倚杖而行,边说笑,边吃边玩儿, 一般庙会上还会有文联等单位组织的书画展和摄影展,赶庙的人们可以一边游玩一边欣赏赏心悦目的书画和摄影作品, 春天就要来了,生活会越来越好,不是么?…… ——老李癸巳元宵节于家中
【随笔】过年的脚步之走亲戚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亲友之间讲究礼尚往来,互相走动,亲友之间的关系在迎来送往中不断融洽、亲密, 小时候过年,一般从初二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走亲戚,平时人们都忙着自己的生计,亲戚之间难得有机会走动,正月里有时间了,大家就忙着一家一家的互相走动,今儿二姨家,明儿大舅家,后儿三姑家……亲戚多的有的甚至要排到元宵节前几天,近的走着去,远的骑自行车,更有怕冷、图享福套上牲口车捂上被子吱吱呀呀一路赶着去的,路上随处可见衣着光鲜,走亲访友的人们, 正月里走亲戚没有空着手去的,旧时讲究带“食礼”,又叫“盒子”,也就是年前蒸出来的馒头。 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的初三去大舅家串亲戚,顺便给姥姥烧纸, 大舅是母亲的长兄,终身未娶,一个人过日子, 进村以前母亲要带我们去姥姥坟上先给姥姥烧纸,然后再进村去大舅家,远远地就会看见大舅站在家门口迎接我们,大舅一个人过日子,很盼望每年一次和亲人们相聚,有时候甚至远远地迎接我们到村口 一般初三这一天几个姨还有二舅家的表哥表姐也都会到大舅家一起团聚,大舅家里会变得非常热闹,这也是孤独的大舅最盼望的一天, 进了大舅家,亲戚们先是互相寒暄问候,晚辈的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领压岁钱, 接着大家就开始一起忙活着帮大舅准备午饭,捏饺子的捏饺子,捞米饭的捞米饭,炒菜的炒菜,我们几个小字辈儿就会跑到大舅家的院子里零崩着燃放大舅给我们准备的鞭炮………… 单等大人们招呼一声:开饭了,我们几个会迅速的跑进大舅的屋子里准备吃饭 那时在农村,过年做客吃饭,讲究上炕、盘腿儿吃,我小时候就因为腿儿盘的像模像样、很大气而深得大舅的青睐,呵呵 一个不算太大,有点儿零星的掉漆的炕桌被摆在了热炕上,大家都脱掉鞋子,盘腿儿坐在炕桌的周围,几个不大会盘腿儿的,就坐在炕沿儿,耷拉着腿,侧着身子吃 先端上桌的一般是几盘下酒的凉菜,大人们这时候一般要喝点儿酒 我们几个孩子最感兴趣的是桌上的那些凉菜,我那时最爱吃的是大舅用煮肉的肉汤浓缩熬成的一种叫猪头糕的东西,因为富含肉皮和骨头里的胶质,吃起来很筋道、很爽口 再就是一大盘猪肉杂拌儿,里边有大舅自己灌的猪大肠和切碎的心肝肺等等,这些适合待客的“硬菜”大舅自己舍不得吃,总是留着初三这天给我们吃, 大人们酒喝得差不多了,就开始上热菜和米饭,热菜是那种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颇具定州特色的杂烩菜,里边有豆腐、丸子、肉片儿,粉条、海带,还有白菜等等。大舅家的杂烩菜通常是大肉片儿,大豆腐块儿、大丸子,大宽粉、大海带丝儿,再配上大碗的捞米饭,直吃的一个个热气腾腾,大汗淋漓 过年待客,饺子是一定不能少的,虽然刚才的米饭已经吃的人不停的打饱嗝儿,但大舅还是会不听劝阻给大家煮饺子吃,大家也都会努力地勉强着再吃几个饺子 酒足饭罢大家齐动手把桌子上收拾干净了,大舅拿出他自己舍不得吃的瓜子儿、炒花生、水果糖用盘子装了放到桌子上,大家一边嗑瓜子儿、剥花生,一边聊着家长里短的话,大舅则在炕边的煤火上用氽子(一种薄铁皮做的烧水工具)一点儿一点儿的给大家烧水泡茶, 聊着聊着,家里有事的就张罗着要走了,大家也就附和着都说回家,每当这时,大舅都会非常的恋恋不舍,极力挽留大家再多坐一会儿……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大家终归要各回各家的,大舅会恋恋不舍的把大家一直送到村外…… 临别时,母亲和几个姨心疼大舅,通常都会红了眼圈,掉下伤心的泪水, 大家恋恋不舍的话别之后就乘着渐起的暮色各自回家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走亲访友的交通工具发展成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等等,带的礼品也从过去的食礼变成在超市买来的精致的盒礼, 更有很多人图省事儿,甚至把待客的宴席摆到了饭店、酒肆、饭菜明显比过去丰富多了…… 岁月无情,世事变迁,大舅和几个姨,还有母亲都已陆续离开人世,但大舅熬制的猪头糕的独特味道和大家盘腿儿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谈笑风生的情景还会在脑海里经常浮现,那种独特的猪头糕的味道和围坐在热炕头儿盘腿儿吃饭的感觉,以后恐怕很难再找到了………………
【随笔】过年系列之礼尚往来走亲戚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亲友之间讲究礼尚往来,互相走动,亲友之间的关系在迎来送往中不断融洽、亲密, 小时候过年,一般从初二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走亲戚,平时人们都忙着自己的生计,亲戚之间难得有机会走动,正月里有时间了,大家就忙着一家一家的互相走动,今儿二姨家,明儿大舅家,后儿三姑家……亲戚多的有的甚至要排到元宵节前几天,近的走着去,远的骑自行车,更有怕冷、图享福套上牲口车捂上被子吱吱呀呀一路赶着去的,路上随处可见衣着光鲜,走亲访友的人们, 正月里走亲戚没有空着手去的,旧时讲究带“食礼”,又叫“盒子”,也就是年前蒸出来的馒头。 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的初三去大舅家串亲戚,顺便给姥姥烧纸, 大舅是母亲的长兄,终身未娶,一个人过日子, 进村以前母亲要带我们去姥姥坟上先给姥姥烧纸,然后再进村去大舅家,远远地就会看见大舅站在家门口迎接我们,大舅一个人过日子,很盼望每年一次和亲人们相聚,有时候甚至远远地迎接我们到村口 一般初三这一天几个姨还有二舅家的表哥表姐也都会到大舅家一起团聚,大舅家里会变得非常热闹,这也是孤独的大舅最盼望的一天, 进了大舅家,亲戚们先是互相寒暄问候,晚辈的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领压岁钱, 接着大家就开始一起忙活着帮大舅准备午饭,捏饺子的捏饺子,捞米饭的捞米饭,炒菜的炒菜,我们几个小字辈儿就会跑到大舅家的院子里零崩着燃放大舅给我们准备的鞭炮………… 单等大人们招呼一声:开饭了,我们几个会迅速的跑进大舅的屋子里准备吃饭 那时在农村,过年做客吃饭,讲究上炕、盘腿儿吃,我小时候就因为腿儿盘的像模像样、很大气而深得大舅的青睐,呵呵 一个不算太大,有点儿零星的掉漆的炕桌被摆在了热炕上,大家都脱掉鞋子,盘腿儿坐在炕桌的周围,几个不大会盘腿儿的,就坐在炕沿儿,耷拉着腿,侧着身子吃 先端上桌的一般是几盘下酒的凉菜,大人们这时候一般要喝点儿酒 我们几个孩子感兴趣的是桌上的那些凉菜,我那时最爱吃的是大舅用煮肉的肉汤浓缩熬成的一种叫猪头糕的东西,因为富含肉皮和骨头里的胶质,吃起来很筋道、很爽口 再就是一大盘猪肉杂拌儿,里边有大舅自己灌的猪大肠和切碎的心肝肺等等,这些适合待客的“硬菜”大舅自己舍不得吃,总是留着初三这天给我们吃, 大人们酒喝得差不多了,就开始上热菜和米饭,热菜是那种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颇具定州特色的杂烩菜,里边有豆腐、丸子、肉片儿,粉条、海带,还有白菜等等。大舅家的杂烩菜通常是大肉片儿,大豆腐块儿、大丸子,大宽粉、大海带丝儿,再配上大碗的捞米饭,直吃的一个个热气腾腾,大汗淋漓 过年待客,饺子是一定不能少的,虽然刚才的米饭已经吃的人不停的打饱嗝儿,但大舅还是会不听劝阻给大家煮饺子吃,大家也都会努力地勉强着再吃几个饺子 酒足饭罢大家齐动手把桌子上收拾干净了,大舅拿出他自己舍不得吃的瓜子儿、炒花生、水果糖用盘子装了放到桌子上,大家一边嗑瓜子儿、剥花生,一边聊着家长里短的话,大舅则在炕边的煤火上用氽子(一种薄铁皮做的烧水工具)一点儿一点儿的给大家烧水泡茶, 聊着聊着,家里有事的就张罗着要走了,大家也就附和着都说回家,每当这时,大舅都会非常的恋恋不舍,极力挽留大家再多坐一会儿……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大家终归要各回各家的,大舅会恋恋不舍的把大家一直送到村外…… 临别时,母亲和几个姨心疼大舅,通常都会红了眼圈,掉下伤心的泪水, 大家恋恋不舍的话别之后就乘着渐起的暮色各自回家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走亲访友的交通工具发展成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等等,带的礼品也从过去的食礼变成在超市买来的精致的盒礼, 更有很多人图省事儿,甚至把待客的宴席摆到了饭店、酒肆、饭菜明显比过去丰富多了…… 岁月无情,世事变迁,大舅和几个姨,还有母亲都已陆续离开人世,但大舅熬制的猪头糕的独特味道和大家盘腿儿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谈笑风生的情景还会在脑海里经常浮现,那种独特的猪头糕的味道和围坐在热炕头儿盘腿儿吃饭的感觉,以后恐怕很难再找到了………………
【随笔】过年系列之礼尚往来走亲戚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亲友之间讲究礼尚往来,互相走动,亲友之间的关系在迎来送往中不断融洽、亲密, 小时候过年,一般从初二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走亲戚,平时人们都忙着自己的生计,亲戚之间难得有机会走动,正月里有时间了,大家就忙着一家一家的互相走动,今儿二姨家,明儿大舅家,后儿三姑家……亲戚多的有的甚至要排到元宵节前几天,近的走着去,远的骑自行车,更有怕冷、图享福套上牲口车捂上被子吱吱呀呀一路赶着去的,路上随处可见衣着光鲜,走亲访友的人们, 正月里走亲戚没有空着手去的,旧时讲究带“食礼”,又叫“盒子”,也就是年前蒸出来的馒头。 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的初三去大舅家串亲戚,顺便给姥姥烧纸, 大舅是母亲的长兄,终身未娶,一个人过日子, 进村以前母亲要带我们去姥姥坟上先给姥姥烧纸,然后再进村去大舅家,远远地就会看见大舅站在家门口迎接我们,大舅一个人过日子,很盼望每年一次和亲人们相聚,有时候甚至远远地迎接我们到村口 一般初三这一天几个姨还有二舅家的表哥表姐也都会到大舅家一起团聚,大舅家里会变得非常热闹,这也是孤独的大舅最盼望的一天, 进了大舅家,亲戚们先是互相寒暄问候,晚辈的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领压岁钱, 接着大家就开始一起忙活着帮大舅准备午饭,捏饺子的捏饺子,捞米饭的捞米饭,炒菜的炒菜,我们几个小字辈儿就会跑到大舅家的院子里零崩着燃放大舅给我们准备的鞭炮………… 单等大人们招呼一声:开饭了,我们几个会迅速的跑进大舅的屋子里准备吃饭 那时在农村,过年做客吃饭,讲究上炕、盘腿儿吃,我小时候就因为腿儿盘的像模像样、很大气而深得大舅的青睐,呵呵 一个不算太大,有点儿零星的掉漆的炕桌被摆在了热炕上,大家都脱掉鞋子,盘腿儿坐在炕桌的周围,几个不大会盘腿儿的,就坐在炕沿儿,耷拉着腿,侧着身子吃 先端上桌的一般是几盘下酒的凉菜,大人们这时候一般要喝点儿酒 我们几个孩子最感兴趣的是桌上的那些凉菜,我那时最爱吃的是大舅用煮肉的肉汤浓缩熬成的一种叫猪头糕的东西,因为富含肉皮和骨头里的胶质,吃起来很筋道、很爽口 再就是一大盘猪肉杂拌儿,里边有大舅自己灌的猪大肠和切碎的心肝肺等等,这些适合待客的“硬菜”大舅自己舍不得吃,总是留着初三这天给我们吃, 大人们酒喝得差不多了,就开始上热菜和米饭,热菜是那种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颇具定州特色的杂烩菜,里边有豆腐、丸子、肉片儿,粉条、海带,还有白菜等等。大舅家的杂烩菜通常是大肉片儿,大豆腐块儿、大丸子,大宽粉、大海带丝儿,再配上大碗的捞米饭,直吃的一个个热气腾腾,大汗淋漓 过年待客,饺子是一定不能少的,虽然刚才的米饭已经吃的人不停的打饱嗝儿,但大舅还是会不听劝阻给大家煮饺子吃,大家也都会努力地勉强着再吃几个饺子 酒足饭罢大家齐动手把桌子上收拾干净了,大舅拿出他自己舍不得吃的瓜子儿、炒花生、水果糖用盘子装了放到桌子上,大家一边嗑瓜子儿、剥花生,一边聊着家长里短的话,大舅则在炕边的煤火上用氽子(一种薄铁皮做的烧水工具)一点儿一点儿的给大家烧水泡茶, 聊着聊着,家里有事的就张罗着要走了,大家也就附和着都说回家,每当这时,大舅都会非常的恋恋不舍,极力挽留大家再多坐一会儿……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大家终归要各回各家的,大舅会恋恋不舍的把大家一直送到村外…… 临别时,母亲和几个姨心疼大舅,通常都会红了眼圈,掉下伤心的泪水, 大家恋恋不舍的话别之后就乘着渐起的暮色各自回家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走亲访友的交通工具发展成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等等,带的礼品也从过去的食礼变成在超市买来的精致的盒礼, 更有很多人图省事儿,甚至把待客的宴席摆到了饭店、酒肆、饭菜明显比过去丰富多了…… 岁月无情,世事变迁,大舅和几个姨,还有母亲都已陆续离开人世,但大舅熬制的猪头糕的独特味道和大家盘腿儿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谈笑风生的情景还会在脑海里经常浮现,那种独特的猪头糕的味道和围坐在热炕头儿盘腿儿吃饭的感觉,以后恐怕很难再找到了………………
【随笔】过年系列之初一磕头拜大年 小时候,在村里过年,讲究是很多的,人们把过年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尤其看重大年初一的饺子和磕头拜年这两件事儿,讲究“初一的饺子没外人儿”, 大年初一早晨,无论除夕夜睡的有多晚,家家都要早早的起来煮饺子,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过年的饺子,饺子一上桌,就要点响过年的鞭炮,记得小时候家家都会争先恐后的点响过年的鞭炮,有时候天不亮就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 吃罢饺子,洗漱停当,穿上过年的新衣服,村里的男人们就开始以家族为单位串着磕头拜年, 父母在村里的辈分很高,每年大年初一登门磕头拜年的人很多,常常是正在吃着过年的饺子,上门拜年的就来了,所以每年的大年初一,一家人都要赶早起来,早早的吃罢过年的饺子,把院子里的炮皮之类的打扫干净,用针线笸箩装好花生瓜子和糖果等物品等待拜年的人们登门,男人们来拜年,待客的香烟是必不可少,要挨个儿散发一下的,过年了,一般要拿出“好烟”待客的,那年头生活条件艰苦,五毛多钱一盒的不带嘴儿“玉兰”在人们眼里就是所谓的好烟,有时候,赶上一个大家族的男人们在族里大哥的带领下登门拜年,家里的院子里呼啦啦跪下一大片,场面十分壮观,父母这时候总是端了瓜子花生的紧着从屋里迎出来,嘴里说着“人来了就得了,穿的挺干净就别跪了”,父亲还要拿出玉兰烟给前来拜年的人逐一发放,并跟来人里的一些人家长里短的问候几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别人陆陆续续来我家给我父母拜年的同时,我和哥哥也到族里大哥家“聚齐”,在族里大哥的带领下一行十几人浩浩荡荡的转悠着给散居在村里各处的长辈们磕头拜年……大街上,随处可见衣着光鲜,在族里大哥带领下串门儿拜年的队伍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父母和很多长辈已然离开人世,磕头拜年这一淳朴的民风在人们生活中也渐行渐远,随着通讯和网络的发达,人们拜年的方式已逐步演变为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等,方式变了,传统不变,中国人骨子里对年文化的留恋不会改变,人们仍会通过各种方式传达亲友间的祝福和问候…
【随笔】过年系列之初一磕头拜大年 小时候,在村里过年,讲究是很多的,人们把过年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尤其看重大年初一的饺子和磕头拜年这两件事儿,讲究“初一的饺子没外人儿”, 大年初一早晨,无论除夕夜睡的有多晚,家家都要早早的起来煮饺子,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过年的饺子,饺子一上桌,就要点响过年的鞭炮,记得小时候家家都会争先恐后的点响过年的鞭炮,有时候天不亮就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 吃罢饺子,洗漱停当,穿上过年的新衣服,村里的男人们就开始以家族为单位串着磕头拜年, 父母在村里的辈分很高,每年大年初一登门磕头拜年的人很多,常常是正在吃着过年的饺子,上门拜年的就来了,所以每年的大年初一,一家人都要赶早起来,早早的吃罢过年的饺子,把院子里的炮皮之类的打扫干净,用针线笸箩装好花生瓜子和糖果等物品等待拜年的人们登门,男人们来拜年,待客的香烟是必不可少,要挨个儿散发一下的,过年了,一般要拿出“好烟”待客的,那年头生活条件艰苦,五毛多钱一盒的不带嘴儿“玉兰”在人们眼里就是所谓的好烟,有时候,赶上一个大家族的男人们在族里大哥的带领下登门拜年,家里的院子里呼啦啦跪下一大片,场面十分壮观,父母这时候总是端了瓜子花生的紧着从屋里迎出来,嘴里说着“人来了就得了,穿的挺干净就别跪了”,父亲还要拿出玉兰烟给前来拜年的人逐一发放,并跟来人里的一些人家长里短的问候几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别人陆陆续续来我家给我父母拜年的同时,我和哥哥也到族里大哥家“聚齐”,在族里大哥的带领下一行十几人浩浩荡荡的转悠着给散居在村里各处的长辈们磕头拜年……大街上,随处可见衣着光鲜,在族里大哥带领下串门儿拜年的队伍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父母和很多长辈已然离开人世,磕头拜年这一淳朴的民风在人们生活中也渐行渐远,随着通讯和网络的发达,人们拜年的方式已逐步演变为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等,方式变了,传统不变,中国人骨子里对年文化的留恋不会改变,人们仍会通过各种方式传达亲友间的祝福和问候…
新春到,放鞭炮,安全燃放最重要 春节将至,鞭炮可以给节日增添喜庆热闹的气氛,燃放鞭炮成为中国人新年欢庆中重要的一环,但绚丽的烟花由于燃放不当也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灾害,在此,老李提醒大家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一定要注意安全   在燃放时要先详细看懂燃放说明,按照燃放说明燃放(这就要求经营者和生产厂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产品确实可行地编制燃放说明,放在产品的显著位置,字迹要清晰,不能过小,文字要通俗易懂)。   燃放时一定要选择室外,空旷的环境,不得在室内(走廊过道等),更不能对人、对物燃放。没有注明的不能手持燃放,筒口向上放在坚硬平整的地面上燃放。燃放人必须是有正常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严格禁止12岁以下儿童单独燃放,儿童必须在大人的指导下燃放。燃放烟花爆竹时,点燃引线后,人身迅速离开,并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眼睛被意外崩伤。   除个别手持安全喷火烟花外,其它品种的烟花爆竹一律禁止手持燃放。当燃放的烟花出现熄火现象,燃放失败时不要伸头察看,禁止再次点燃引线。点引线时要注意身体各个部位,必须离开筒口侧身点燃引线,并迅速离开到安全距离观赏。 应远离法规规定的禁放区域,不要 在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场所燃放, 如棚户区、 楼梯口、 小弄堂、 加油站、 变电站、高压线、 燃气调压站和草场山林附近等;在农村地区燃放烟 花爆竹应远离工厂、仓库、农贸市场、易燃屋区、粮囤、柴垛等易燃 易爆场所,燃放后应仔细检查,发现余火残片碎纸应及时清理。严禁 用烟花爆竹玩打“火仗”的游戏,以免伤人。
【随笔】过年的脚步之打蒸锅 小时候春节前,扫完房,煮完肉,从廿八开始家家户户都要紧着蒸两天东西,叫“打蒸锅” 定州方言又叫“蒸装”,这里这个蒸字要读上声(三声,即整音)方显定州本地特色,蒸装的意思就是家家都要在廿八廿九两天把家里过年需要蒸的东西集中蒸出来, 一般包括年糕和馒头,有的人家还要蒸一些假菜(用红薯淀粉和肉汤蒸成的块状的食品,不同地方叫法不同,亦有叫样菜、丸子饼子或革拉粉的,假菜和样菜、丸子饼子的叫法可以理解,一直闹不明白这个革拉粉是什么意思……), 因为二十九要蒸馒头,二十八要提前把面发上,因为要讨一个“年年有余”的口彩,再加上冬天温度低便于存放,一般家家都要在年前蒸出足够吃到元宵节的馒头 记得那时候妈妈发面都是用一个很大很大的溜溜盆,里边放上五至六升白面,和面起子充分混合后放到热炕头上,捂上棉被以利于面粉充分发酵。 那时过年走亲访友流行带“食礼”(即馒头),劳碌了一年的人们一来希望正月里轻闲几天,二来要避一下正月里蒸(争)的讳,所以馒头要在年前蒸很多。一般要蒸一锅,甚至两锅或三锅。然后放到瓦罐或笸箩里保存起来。 那时日子过得穷苦,过年蒸点儿白面馒头自己舍不得吃,因为还要走亲戚或待客,节俭的母亲还要用做豆腐剩下的豆渣掺上玉米面顺便蒸一些豆渣饼子供自家人食用, 除了蒸馒头和豆渣饼子,家里一般还得蒸一锅年糕,蒸年糕是为了讨一个年年登高的彩头,所以即使年前收拾的再累,时间再紧,年糕还是一定要蒸的, 年糕面是母亲提前让我们姐弟几个推碾子在石碾上碾出来的,虽然村里的磨坊可以加工磨年糕面,但母亲总是说石碾碾出来的面蒸出年糕来更甜、更黏,所以每年都让我们姐弟几个推碾子碾年糕面,而且一定要用煮熟的红薯趁热剥了皮和面才行…… 现在的人们很少自己蒸馒头了,都是去馒头作坊定制或在市场上随吃随买, 自己蒸年糕的就更少之又少了,偶尔会有骑三轮车走街串巷叫卖年糕的,但都是那种开水泼面,添加了甜味素的年糕,吃起来很甜但是不香,那种石碾碾面,红薯和面的年糕味道恐怕以后只能留在自己的记忆深处了…… 老李壬辰腊月廿八于家里
【随笔】过年系列之紧锣密鼓打蒸锅 小时候春节前,扫完房,煮完肉,从廿八开始家家户户都要紧着蒸两天东西,叫“打蒸锅” 定州方言又叫“蒸装”,这里这个蒸字要读上声(三声,即整音)方显定州本地特色,蒸装的意思就是家家都要在廿八廿九两天把家里过年需要蒸的东西集中蒸出来, 一般包括年糕和馒头,有的人家还要蒸一些假菜(用红薯淀粉和肉汤蒸成的块状的食品,不同地方叫法不同,亦有叫样菜、丸子饼子或革拉粉的,假菜和样菜、丸子饼子的叫法可以理解,一直闹不明白这个革拉粉是什么意思……), 因为二十九要蒸馒头,二十八要提前把面发上,因为要讨一个“年年有余”的口彩,再加上冬天温度低便于存放,一般家家都要在年前蒸出足够吃到元宵节的馒头 记得那时候妈妈发面都是用一个很大很大的溜溜盆,里边放上五至六升白面,和面起子充分混合后放到热炕头上,捂上棉被以利于面粉充分发酵。 那时过年走亲访友流行带“食礼”(即馒头),劳碌了一年的人们一来希望正月里轻闲几天,二来要避一下正月里蒸(争)的讳,所以馒头要在年前蒸很多。一般要蒸一锅,甚至两锅或三锅。然后放到瓦罐或笸箩里保存起来。 那时日子过得穷苦,过年蒸点儿白面馒头自己舍不得吃,因为还要走亲戚或待客,节俭的母亲还要用做豆腐剩下的豆渣掺上玉米面顺便蒸一些豆渣饼子供自家人食用, 除了蒸馒头和豆渣饼子,家里一般还得蒸一锅年糕,蒸年糕是为了讨一个年年登高的彩头,所以即使年前收拾的再累,时间再紧,年糕还是一定要蒸的, 年糕面是母亲提前让我们姐弟几个推碾子在石碾上碾出来的,虽然村里的磨坊可以加工磨年糕面,但母亲总是说石碾碾出来的面蒸出年糕来更甜、更黏,所以每年都让我们姐弟几个推碾子碾年糕面,而且一定要用煮熟的红薯趁热剥了皮和面才行…… 现在的人们很少自己蒸馒头了,都是去馒头作坊定制或在市场上随吃随买, 自己蒸年糕的就更少之又少了,偶尔会有骑三轮车走街串巷叫卖年糕的,但都是那种开水泼面,添加了甜味素的年糕,吃起来很甜但是不香,那种石碾碾面,红薯和面的年糕味道恐怕以后只能留在自己的记忆深处了…… 老李壬辰腊月廿八于家里
【随笔过年系列之紧锣密鼓打蒸锅 小时候春节前,扫完房,煮完肉,从廿八开始家家户户都要紧着蒸两天东西,叫“打蒸锅” 定州方言又叫“蒸装”,这里这个蒸字要读上声(三声,即整音)方显定州本地特色,蒸装的意思就是家家都要在廿八廿九两天把家里过年需要蒸的东西集中蒸出来, 一般包括年糕和馒头,有的人家还要蒸一些假菜(用红薯淀粉和肉汤蒸成的块状的食品,不同地方叫法不同,亦有叫样菜、丸子饼子或革拉粉的,假菜和样菜、丸子饼子的叫法可以理解,一直闹不明白这个革拉粉是什么意思……), 因为二十九要蒸馒头,二十八要提前把面发上,因为要讨一个“年年有余”的口彩,再加上冬天温度低便于存放,一般家家都要在年前蒸出足够吃到元宵节的馒头 记得那时候妈妈发面都是用一个很大很大的溜溜盆,里边放上五至六升白面,和面起子充分混合后放到热炕头上,捂上棉被以利于面粉充分发酵。 那时过年走亲访友流行带“食礼”(即馒头),劳碌了一年的人们一来希望正月里轻闲几天,二来要避一下正月里蒸(争)的讳,所以馒头要在年前蒸很多。一般要蒸一锅,甚至两锅或三锅。然后放到瓦罐或笸箩里保存起来。 那时日子过得穷苦,过年蒸点儿白面馒头自己舍不得吃,因为还要走亲戚或待客,节俭的母亲还要用做豆腐剩下的豆渣掺上玉米面顺便蒸一些豆渣饼子供自家人食用, 除了蒸馒头和豆渣饼子,家里一般还得蒸一锅年糕,蒸年糕是为了讨一个年年登高的彩头,所以即使年前收拾的再累,时间再紧,年糕还是一定要蒸的, 年糕面是母亲提前让我们姐弟几个推碾子在石碾上碾出来的,虽然村里的磨坊可以加工磨年糕面,但母亲总是说石碾碾出来的面蒸出年糕来更甜、更黏,所以每年都让我们姐弟几个推碾子碾年糕面,而且一定要用煮熟的红薯趁热剥了皮和面才行…… 现在的人们很少自己蒸馒头了,都是去馒头作坊定制或在市场上随吃随买, 自己蒸年糕的就更少之又少了,偶尔会有骑三轮车走街串巷叫卖年糕的,但都是那种开水泼面,添加了甜味素的年糕,吃起来很甜但是不香,那种石碾碾面,红薯和面的年糕味道恐怕以后只能留在自己的记忆深处了…… 老李壬辰腊月廿八于家里
【随笔过年系列之喜气洋洋煮锅肉 小的时候,一进腊月就在日历上把过年那天找出来折上,然后每天缠着大人们问:“还有几天过年呀?”,这种行为在大人们嘴里被称作“慌年”,其实孩子们心里盼的除了过年时的新衣服和鞭炮等等,再就是家里煮肉那一天, 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不像现在可以常年吃到肉,每年可以尽情吃肉吃到饱的似乎只有家里煮肉这一天,因此我们这些食肉动物们对煮肉这一天有一种特别的期待。 煮肉在农村是男人们的事儿,因为砍肉,劈柴等属于体力活,女人们一般不插手, 记得小时候到了腊月廿六这一天,一家人都早早的起来,收拾停当之后,母亲去集市上采购年货,父亲和我们几个留在家里煮肉, 父亲把大块的肉用菜刀、斧子等工具分成小块之后,用提前烧好的热水洗了,然后放到大铁锅里,加好水,放上用布包好花椒、大料、小茴香等调料的料包,再放上葱姜蒜肉蔻等调料, …… 平素很不情愿干家务的我这时候往往会表现的格外积极,早早的抱来了煮肉用的木柴,只等父亲把锅收拾好了,我就开始烧火, 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就烧开了,水开始在锅里上下翻滚,一些块儿小,分量轻的肉块儿也开始随着水的翻滚上下起伏着, 肉香开始在屋子里弥漫,已经转为文火焖着的肉在锅里“咕嘟嘟、咕嘟嘟”的轻声响着,一旁,我的口水早已经像抉了堤的洪水一样倾泻而出了, 肉煮好了以后,爸爸要趁热把肉块上的骨头拆下来,这是当时一年中最盼望的时刻,一些难以从骨头上拆下肉来的肉骨头爸爸就会赏给在一旁眼巴巴看着他,口水直流的我,如获至宝的我这时候就会心无旁骛的狼吞虎咽起来………… 小时候总觉得大锅煮肉才像过年,大锅煮、大骨头、大肉块才有过年的气氛,那时年前小村里每天都会弥漫着一种浓浓的煮肉的肉香,一些收购骨头的小贩也会每天吆喝着在村子里穿梭……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肉食,骨头等随时可以吃到了,但儿时那种肉香却很难觅到了…………
【随笔】过年的脚步之煮锅肉 小的时候,一进腊月就在日历上把过年那天找出来折上,然后每天缠着大人们问:“还有几天过年呀?”,这种行为在大人们嘴里被称作“慌年”,其实孩子们心里盼的除了过年时的新衣服和鞭炮等等,再就是家里煮肉那一天, 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不像现在可以常年吃到肉,每年可以尽情吃肉吃到饱的似乎只有家里煮肉这一天,因此我们这些食肉动物们对煮肉这一天有一种特别的期待。 煮肉在农村是男人们的事儿,因为砍肉,劈柴等属于体力活,女人们一般不插手, 记得小时候到了腊月廿六这一天,一家人都早早的起来,收拾停当之后,母亲去集市上采购年货,父亲和我们几个留在家里煮肉, 父亲把大块的肉用菜刀、斧子等工具分成小块之后,用提前烧好的热水洗了,然后放到大铁锅里,加好水,放上用布包好花椒、大料、小茴香等调料的料包,再放上葱姜蒜肉蔻等调料, …… 平素很不情愿干家务的我这时候往往会表现的格外积极,早早的抱来了煮肉用的木柴,只等父亲把锅收拾好了,我就开始烧火, 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就烧开了,水开始在锅里上下翻滚,一些块儿小,分量轻的肉块儿也开始随着水的翻滚上下起伏着, 肉香开始在屋子里弥漫,已经转为文火焖着的肉在锅里“咕嘟嘟、咕嘟嘟”的轻声响着,一旁,我的口水早已经像抉了堤的洪水一样倾泻而出了, 肉煮好了以后,爸爸要趁热把肉块上的骨头拆下来,这是当时一年中最盼望的时刻,一些难以从骨头上拆下肉来的肉骨头爸爸就会赏给在一旁眼巴巴看着他,口水直流的我,如获至宝的我这时候就会心无旁骛的狼吞虎咽起来………… 小时候总觉得大锅煮肉才像过年,大锅煮、大骨头、大肉块才有过年的气氛,那时年前小村里每天都会弥漫着一种浓浓的煮肉的肉香,一些收购骨头的小贩也会每天吆喝着在村子里穿梭……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肉食,骨头等随时可以吃到了,但儿时那种肉香却很难觅到了…………
【随笔】过年系列之欢欢喜喜煮锅肉 小的时候,一进腊月就在日历上把过年那天找出来折上,然后每天缠着大人们问:“还有几天过年呀?”,这种行为在大人们嘴里被称作“慌年”,其实孩子们心里盼的除了过年时的新衣服和鞭炮等等,再就是家里煮肉那一天, 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不像现在可以常年吃到肉,每年可以尽情吃肉吃到饱的似乎只有家里煮肉这一天,因此我们这些食肉动物们对煮肉这一天有一种特别的期待。 煮肉在农村是男人们的事儿,因为砍肉,劈柴等属于体力活,女人们一般不插手, 记得小时候到了腊月廿六这一天,一家人都早早的起来,收拾停当之后,母亲去集市上采购年货,父亲和我们几个留在家里煮肉, 父亲把大块的肉用菜刀、斧子等工具分成小块之后,用提前烧好的热水洗了,然后放到大铁锅里,加好水,放上用布包好花椒、大料、小茴香等调料的料包,再放上葱姜蒜肉蔻等调料, …… 平素很不情愿干家务的我这时候往往会表现的格外积极,早早的抱来了煮肉用的木柴,只等父亲把锅收拾好了,我就开始烧火, 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就烧开了,水开始在锅里上下翻滚,一些块儿小,分量轻的肉块儿也开始随着水的翻滚上下起伏着, 肉香开始在屋子里弥漫,已经转为文火焖着的肉在锅里“咕嘟嘟、咕嘟嘟”的轻声响着,一旁,我的口水早已经像抉了堤的洪水一样倾泻而出了, 肉煮好了以后,爸爸要趁热把肉块上的骨头拆下来,这是当时一年中最盼望的时刻,一些难以从骨头上拆下肉来的肉骨头爸爸就会赏给在一旁眼巴巴看着他,口水直流的我,如获至宝的我这时候就会心无旁骛的狼吞虎咽起来………… 小时候总觉得大锅煮肉才像过年,大锅煮、大骨头、大肉块才有过年的气氛,那时年前小村里每天都会弥漫着一种浓浓的煮肉的肉香,一些收购骨头的小贩也会每天吆喝着在村子里穿梭……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肉食,骨头等随时可以吃到了,但儿时那种肉香却很难觅到了…………
【随笔】过年系列之辞旧迎新扫房土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住房,擦拭家具门窗,拆洗被褥,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帚”字已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有人认为,早在尧舜时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扫年”。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小时候过年扫房子打扫卫生一般都是大人们的事儿, 为了打扫的彻底,一般要把屋子里能搬动的家具、被褥等东西搬到院子里,不能搬动的就拿一块该洗的布单盖上,然后用一把新笤帚接上一根长长的杆子(方便打扫房梁以及屋角的灰尘) 年前的“二十五,扫房土。”就是祖先传下来的卫生习惯,人都形象的叫这为“扫房”,而古代叫这个活动为“扫年”。它是由祛病驱邪的一种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扫房”有其特殊的意义,一来把家里的晦气、污秽、穷气统统都扫除干净。二来把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迎接各路神仙在除夕夜降临人间光顾本家做好准备。  旧时家庭住宅绝大多数是平房,顶棚很高。所以平日里打扫卫生很不方便。因此,新年前的卫生大扫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把家里墙壁、顶棚上的蜘蛛网、塔灰扫掉,旧年画、旧窗花撕掉,擦拭家具与器皿都是必要的扫除工序。 就算是平日里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家庭,也会有不易打扫到的衣柜顶、床底、矮柜后等卫生死角疏于清扫,所以每次扫房活动家具换个方位,随之来一次全面的卫生大扫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很多人年前已经不再自己打扫卫生了,这一工作往往花钱请保洁公司代劳了,各保洁公司的生意往往在春节前会十分红火,甚至有些需要做春节保洁的家庭得提前半个月或一个月预约才能排上……
【随笔】过年的脚步之扫房土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住房,擦拭家具门窗,拆洗被褥,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帚”字已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有人认为,早在尧舜时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扫年”。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小时候过年扫房子打扫卫生一般都是大人们的事儿, 为了打扫的彻底,一般要把屋子里能搬动的家具、被褥等东西搬到院子里,不能搬动的就拿一块该洗的布单盖上,然后用一把新笤帚接上一根长长的杆子(方便打扫房梁以及屋角的灰尘) 年前的“二十五,扫房土。”就是祖先传下来的卫生习惯,人都形象的叫这为“扫房”,而古代叫这个活动为“扫年”。它是由祛病驱邪的一种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扫房”有其特殊的意义,一来把家里的晦气、污秽、穷气统统都扫除干净。二来把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迎接各路神仙在除夕夜降临人间光顾本家做好准备。  旧时家庭住宅绝大多数是平房,顶棚很高。所以平日里打扫卫生很不方便。因此,新年前的卫生大扫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把家里墙壁、顶棚上的蜘蛛网、塔灰扫掉,旧年画、旧窗花撕掉,擦拭家具与器皿都是必要的扫除工序。 就算是平日里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家庭,也会有不易打扫到的衣柜顶、床底、矮柜后等卫生死角疏于清扫,所以每次扫房活动家具换个方位,随之来一次全面的卫生大扫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很多人年前已经不再自己打扫卫生了,这一工作往往花钱请保洁公司代劳了,各保洁公司的生意往往在春节前会十分红火,甚至有些需要做春节保洁的家庭得提前半个月或一个月预约才能排上……
【随笔】过年系列之辞旧迎新扫房土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住房,擦拭家具门窗,拆洗被褥,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帚”字已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有人认为,早在尧舜时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扫年”。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小时候过年扫房子打扫卫生一般都是大人们的事儿, 为了打扫的彻底,一般要把屋子里能搬动的家具、被褥等东西搬到院子里,不能搬动的就拿一块该洗的布单盖上,然后用一把新笤帚接上一根长长的杆子(方便打扫房梁以及屋角的灰尘) 年前的“二十五,扫房土。”就是祖先传下来的卫生习惯,人都形象的叫这为“扫房”,而古代叫这个活动为“扫年”。它是由祛病驱邪的一种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扫房”有其特殊的意义,一来把家里的晦气、污秽、穷气统统都扫除干净。二来把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迎接各路神仙在除夕夜降临人间光顾本家做好准备。 旧时家庭住宅绝大多数是平房,顶棚很高。所以平日里打扫卫生很不方便。因此,新年前的卫生大扫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把家里墙壁、顶棚上的蜘蛛网、塔灰扫掉,旧年画、旧窗花撕掉,擦拭家具与器皿都是必要的扫除工序。 就算是平日里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家庭,也会有不易打扫到的衣柜顶、床底、矮柜后等卫生死角疏于清扫,所以每次扫房活动家具换个方位,随之来一次全面的卫生大扫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很多人年前已经不再自己打扫卫生了,这一工作往往花钱请保洁公司代劳了,各保洁公司的生意往往在春节前会十分红火,甚至有些需要做春节保洁的家庭得提前半个月或一个月预约才能排上……
【随笔】过年系列之红红火火写春联 儿时,虽然每家的生活都不是很富足,但过年时对联是一定要写,一定要贴的。一来为了趋吉避邪,二来借红红的春联烘托一下喜庆的气氛。 记得当时村里有一位退休的白老师,六十多岁的年纪,花白的头发,和在村小学任教的老伴儿一起住在学校。他的毛笔字写的很好,颇具颜筋柳骨的韵味。每到腊月二十四这天,他都在学校院子里的乒乓球台上铺好写字用的毡子,备好笔墨砚台,村里的人们陆陆续续的带着红纸到学校请白老师写春联。 受白老师的影响,我从小就对毛笔书法发生了兴趣,自己也买来毛笔,没事儿的时候练起了毛笔字。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竟然成为在小村里公认的毛笔字写的不错的人。 后来白老师因为脑溢血不幸辞世,春节时,人们就开始找我写春联,不料竟在小村里一举成名,从而每年春节前人们自备红纸陆陆续续找我写对联,和杀猪、杀鸡、做豆腐一样,成为了春节前的一份差事,而我在年前的几天也往往忙的不亦乐乎,更有马虎的人家一时忘记了写春联,大年三十的时候才想起来,晚上才急忙带了红纸找我写春联,很多时候前脚刚把求字的人送走,电视上的春晚就开始了…… 为了更加淋漓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还特意置办了传说中的湖笔,徽墨,购置了金粉,亮油,在写好的黑字上再勾上一圈金边儿,这种勾金边儿的对联大受欢迎,基本上村里家家户户都贴着我写的春联,过年时在村里走一遭,看着自己的“墨宝”每天被人们“瞻仰”,心里竟然有一种很自豪的满足感…… 如今人们自己买红纸请人写春联的越来越少,每年年前廿四前后,街头巷尾,集市广场摆摊儿卖各式春联、吊挂、福字的就多了起来,更有支起桌子,备好笔墨红纸,现场书写出售春联的,不管咋样,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不会变,过年的时候春联是一定要写一幅或买一幅贴上的……
【随笔】过年系列之红红火火写春联 儿时,虽然每家的生活都不是很富足,但过年时对联是一定要写,一定要贴的。一来为了趋吉避邪,二来借红红的春联烘托一下喜庆的气氛。 记得当时村里有一位退休的白老师,六十多岁的年纪,花白的头发,和在村小学任教的老伴儿一起住在学校。他的毛笔字写的很好,颇具颜筋柳骨的韵味。每到腊月二十四这天,他都在学校院子里的乒乓球台上铺好写字用的毡子,备好笔墨砚台,村里的人们陆陆续续的带着红纸到学校请白老师写春联。 受白老师的影响,我从小就对毛笔书法发生了兴趣,自己也买来毛笔,没事儿的时候练起了毛笔字。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竟然成为在小村里公认的毛笔字写的不错的人。 后来白老师因为脑溢血不幸辞世,春节时,人们就开始找我写春联,不料竟在小村里一举成名,从而每年春节前人们自备红纸陆陆续续找我写对联,和杀猪、杀鸡、做豆腐一样,成为了春节前的一份差事,而我在年前的几天也往往忙的不亦乐乎,更有马虎的人家一时忘记了写春联,大年三十的时候才想起来,晚上才急忙带了红纸找我写春联,很多时候前脚刚把求字的人送走,电视上的春晚就开始了…… 为了更加淋漓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还特意置办了传说中的湖笔,徽墨,购置了金粉,亮油,在写好的黑字上再勾上一圈金边儿,这种勾金边儿的对联大受欢迎,基本上村里家家户户都贴着我写的春联,过年时在村里走一遭,看着自己的“墨宝”每天被人们“瞻仰”,心里竟然有一种很自豪的满足感…… 如今人们自己买红纸请人写春联的越来越少,每年年前廿四前后,街头巷尾,集市广场摆摊儿卖各式春联、吊挂、福字的就多了起来,更有支起桌子,备好笔墨红纸,现场书写出售春联的,不管咋样,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不会变,过年的时候春联是一定要写一幅或买一幅贴上的……
【随笔】过年的脚步之写春联 儿时,虽然每家的生活都不是很富足,但过年时对联是一定要写,一定要贴的。一来为了趋吉避邪,二来借红红的春联烘托一下喜庆的气氛。 记得当时村里有一位退休的白老师,六十多岁的年纪,花白的头发,和在村小学任教的老伴儿一起住在学校。他的毛笔字写的很好,颇具颜筋柳骨的韵味。每到腊月二十四这天,他都在学校院子里的乒乓球台上铺好写字用的毡子,备好笔墨砚台,村里的人们陆陆续续的带着红纸到学校请白老师写春联。 受白老师的影响,我从小就对毛笔书法发生了兴趣,自己也买来毛笔,没事儿的时候练起了毛笔字。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竟然成为在小村里公认的毛笔字写的不错的人。 后来白老师因为脑溢血不幸辞世,春节时,人们就开始找我写春联,不料竟在小村里一举成名,从而每年春节前人们自备红纸陆陆续续找我写对联,和杀猪、杀鸡、做豆腐一样,成为了春节前的一份差事,而我在年前的几天也往往忙的不亦乐乎,更有马虎的人家一时忘记了写春联,大年三十的时候才想起来,晚上才急忙带了红纸找我写春联,很多时候前脚刚把求字的人送走,电视上的春晚就开始了…… 为了更加淋漓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还特意置办了传说中的湖笔,徽墨,购置了金粉,亮油,在写好的黑字上再勾上一圈金边儿,这种勾金边儿的对联大受欢迎,基本上村里家家户户都贴着我写的春联,过年时在村里走一遭,看着自己的“墨宝”每天被人们“瞻仰”,心里竟然有一种很自豪的满足感…… 如今人们自己买红纸请人写春联的越来越少,每年年前廿四前后,街头巷尾,集市广场摆摊儿卖各式春联、吊挂、福字的就多了起来,更有支起桌子,备好笔墨红纸,现场书写出售春联的,不管咋样,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不会变,过年的时候春联是一定要写一幅或买一幅贴上的……
【随笔】过年的脚步之糖瓜沾 腊八粥,吃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过小年,过了小年是大年 二十三,糖瓜儿沾 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扫房土 二十六,煮锅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守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几句朴素的民谣,生动的说出了民间过年前近一个月以及临近过年几天忙忙碌碌准备过年的情形 旧时民间过年一般从吃腊八粥揭开序幕,人们开始陆续置办年货,到了廿三就紧锣密鼓的开始正式准备过年了,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传说中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正因为转年的吉凶祸福,和灶王爷的汇报关系密切,人们都希望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于是把又黏又甜的糖瓜儿献给灶王爷,以期灶王爷嘴甜点儿,“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或江米和麦芽熬制成粘性很大的糖。拉制成长条形的糖棍,外面滚上芝麻,称为“芝麻糖”;拉制成扁圆形的糖棍,揪或剪成瓜型的小段儿,就叫“糖瓜”。北方的冬天气候严寒,把此类新制的糖放在屋外,糖瓜凝固得坚实,里边还有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如果拿回暖和的屋子里,遇热就又变回又粘又硬的糖疙瘩了。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过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从唐朝起“糖瓜”便与美酒一样,成了民间过年的必备佳品。到了明清时代,这种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记得小时候,邻村有好多专门做糖瓜儿的作坊,每年一入冬,就忙忙碌碌的开始生产糖瓜儿和芝麻糖,几个小伙伴儿没事儿的时候经常跑到糖坊去玩儿,一来那里暖和,二来有时候好心的大人们偶尔会把一些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畸形的产品赏赐给我们,在那个年代,这也就是我们能够享受到的无上的美味了。几个小伙伴围拢在大人们周围,眼巴巴的看着大人们熬糖,拉糖,然后把拉出的糖条蘸上芝麻,用剪刀剪成一段一段的,几个小伙伴都在心里默默的期盼着从大人们手里出一个次品。 糖坊的生产也就是不到一个月的光景,因为一进腊月,一些经营糖瓜儿芝麻糖的商贩就开始陆陆续续到糖坊进货,然后就敲着一面铜锣,走街串巷的吆喝着去卖糖瓜儿了…………
【随笔】过年系列之甜甜蜜蜜糖瓜沾 腊八粥,吃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过小年,过了小年是大年 二十三,糖瓜儿沾 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扫房土 二十六,煮锅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守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几句朴素的民谣,生动的说出了民间过年前近一个月以及临近过年几天忙忙碌碌准备过年的情形 旧时民间过年一般从吃腊八粥揭开序幕,人们开始陆续置办年货,到了廿三就紧锣密鼓的开始正式准备过年了,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传说中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正因为转年的吉凶祸福,和灶王爷的汇报关系密切,人们都希望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于是把又黏又甜的糖瓜儿献给灶王爷,以期灶王爷嘴甜点儿,“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或江米和麦芽熬制成粘性很大的糖。拉制成长条形的糖棍,外面滚上芝麻,称为“芝麻糖”;拉制成扁圆形的糖棍,揪或剪成瓜型的小段儿,就叫“糖瓜”。北方的冬天气候严寒,把此类新制的糖放在屋外,糖瓜凝固得坚实,里边还有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如果拿回暖和的屋子里,遇热就又变回又粘又硬的糖疙瘩了。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过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从唐朝起“糖瓜”便与美酒一样,成了民间过年的必备佳品。到了明清时代,这种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记得小时候,邻村有好多专门做糖瓜儿的作坊,每年一入冬,就忙忙碌碌的开始生产糖瓜儿和芝麻糖,几个小伙伴儿没事儿的时候经常跑到糖坊去玩儿,一来那里暖和,二来有时候好心的大人们偶尔会把一些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畸形的产品赏赐给我们,在那个年代,这也就是我们能够享受到的无上的美味了。几个小伙伴围拢在大人们周围,眼巴巴的看着大人们熬糖,拉糖,然后把拉出的糖条蘸上芝麻,用剪刀剪成一段一段的,几个小伙伴都在心里默默的期盼着从大人们手里出一个次品。 糖坊的生产也就是不到一个月的光景,因为一进腊月,一些经营糖瓜儿芝麻糖的商贩就开始陆陆续续到糖坊进货,然后就敲着一面铜锣,走街串巷的吆喝着去卖糖瓜儿了…………
【随笔】过年系列之甜甜蜜蜜糖瓜沾 腊八粥,吃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过小年,过了小年是大年 二十三,糖瓜儿沾 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扫房土 二十六,煮锅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守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几句朴素的民谣,生动的说出了民间过年前近一个月以及临近过年几天忙忙碌碌准备过年的情形 旧时民间过年一般从吃腊八粥揭开序幕,人们开始陆续置办年货,到了廿三就紧锣密鼓的开始正式准备过年了,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传说中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正因为转年的吉凶祸福,和灶王爷的汇报关系密切,人们都希望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于是把又黏又甜的糖瓜儿献给灶王爷,以期灶王爷嘴甜点儿,“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或江米和麦芽熬制成粘性很大的糖。拉制成长条形的糖棍,外面滚上芝麻,称为“芝麻糖”;拉制成扁圆形的糖棍,揪或剪成瓜型的小段儿,就叫“糖瓜”。北方的冬天气候严寒,把此类新制的糖放在屋外,糖瓜凝固得坚实,里边还有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如果拿回暖和的屋子里,遇热就又变回又粘又硬的糖疙瘩了。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过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从唐朝起“糖瓜”便与美酒一样,成了民间过年的必备佳品。到了明清时代,这种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记得小时候,邻村有好多专门做糖瓜儿的作坊,每年一入冬,就忙忙碌碌的开始生产糖瓜儿和芝麻糖,几个小伙伴儿没事儿的时候经常跑到糖坊去玩儿,一来那里暖和,二来有时候好心的大人们偶尔会把一些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畸形的产品赏赐给我们,在那个年代,这也就是我们能够享受到的无上的美味了。几个小伙伴围拢在大人们周围,眼巴巴的看着大人们熬糖,拉糖,然后把拉出的糖条蘸上芝麻,用剪刀剪成一段一段的,几个小伙伴都在心里默默的期盼着从大人们手里出一个次品。 糖坊的生产也就是不到一个月的光景,因为一进腊月,一些经营糖瓜儿芝麻糖的商贩就开始陆陆续续到糖坊进货,然后就敲着一面铜锣,走街串巷的吆喝着去卖糖瓜儿了…………
【随笔】过年系列之吹响号角杀年猪 庄户人过年的号角,是从杀年猪时猪临死前歇斯底里的哀嚎声中开始的 庄户人日子过得穷苦,一年到头就盼着过年的时候可以改善改善生活,一般过完腊八节就开始张罗着杀猪或买肉,自己家杀猪,除了自己可以改善改善,还可以把富余的猪肉,自己舍不得吃的猪头、内脏等拿到集市上卖掉,有肉吃,不就是过年吗? 叫上左邻右舍的壮劳力,把猪圈里养了顶多一两年的肥猪拖出来,七手八脚的摁住,用事先准备好的麻绳捆了腿脚,用小拉车拉到杀猪匠的院子里等着屠宰,因为杀年猪的人比较多,所以一般都要排队等,杀猪匠家的院子里就整天猪临死前歇斯底里的惨叫哀鸣不绝于耳了,杀猪时猪歇斯底里的嚎叫吹响了庄户人过年的号角…… 轮到该杀谁家的猪了,壮劳力们就七手八脚的把猪拖上低矮宽大、有点儿脏兮兮的杀猪凳,壮劳力们把猪摁结实了,杀猪匠刚给另一家杀完猪,在一边蹲着抽烟休息,看大家把猪在杀猪凳上摁定了,就把手里的烟头一扔,拎了尖刀走过来,左手拽住猪的一只耳朵,让猪脖子尽量暴露,右手里的尖刀就从猪脖子向着心尖的方向捅了下去,这时候人才能知道什么是杀猪般的嚎叫,一边有人早就把一个盛猪血的盆接到猪脖子下面,待杀猪匠手里的尖刀抽出,猪血先是往外喷射,继而变成汩汩的流淌,最后变成一滴滴滴落,随着血流的减弱,猪的哀嚎声也越来越小,血流尽了,哀嚎停止了,猪也就断气了,断气的猪像一个大软布袋一样静静地躺在杀猪凳上…… 接着杀猪匠会在猪的后腿上靠近猪蹄的地方用刀割一个小口,用那根一指多粗,一米多长的捅子从后腿沿着猪皮向猪全身的各个地方捅,待全身捅遍皮肉分离之后,杀猪匠就趴下来对着那个口子使劲的吹气,旁边闲着的人有的就拿一根木棒在猪身上不停地敲打,让气体均匀的充到猪身体的每个地方,不一会儿就把猪吹得圆滚滚的比原来大了许多,杀猪匠把就口子紧紧攥住,停止吹气,旁边立刻就有人用准备好的麻绳把口子紧紧绑扎住,把猪吹圆了一会儿褪毛的时候才可以刮的更干净 接下来就该褪猪毛了,一边主家早已经用自家的木柴烧开了一大锅开水,几个人拿来一块门板靠在锅台上,把吹成气球一样的猪沿着门板拖上锅台,先烫猪头和猪脚,然后就一半泡在开水里,另一半耷拉在锅台上,有人拿大瓢往猪身上没被泡住的部分浇开水,杀猪匠就用褪毛的铁刮板开始刨毛,不一会儿一条硕大臃肿、白白胖胖的肥猪就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接下来就该开膛破肚了,几个人把褪完毛白白胖胖的猪抬到事先立好的横杆下,杀猪匠拿来一个特制的钩子,勾在猪脖子上刚刚放血的窟窿处,另一头勾在横杆上,猪就被悬空倒吊了起来,杀猪匠先用冷水把猪身上冲几遍,用刀把刚刚褪猪毛时刮板刮不到的地方仔细剔干净,接着把猪的四个蹄子卸下来,再就是猪头,猪尾巴,一样一样的放到主家提前准备好的盆或桶里, 杀年猪是一种充满了喜庆的杀戮,围观的人很多,一个个喜滋滋的看着,默默地吞咽着口水,在他们看来,这不是白花花的整猪,分明就是一盆盆热气腾腾的粉条炖肉,或一碗碗香气四溢的肉馅儿饺子,杀猪匠把猪尾巴卸下来时,会笑着对围观的孩子们说,谁爱流哈喇子,赶紧嗦两下(小村里有一种说法,用嘴嗦嗦刚杀出来的生的猪尾巴可以治小孩爱流口水),围观的孩子们会吓的惊叫着四散逃走, 紧接着就该开膛破肚了, 只见杀猪匠站在倒悬着的猪肚子前,用刀子比划几下,一刀下去,猪的内部结构就豁然开朗了,首先进入人们视线的是冒着热气的白花花的膛油,杀猪匠很麻利的用刀子从白花花的膛油上旋下一块,径直就扔到嘴里,嚼都不嚼就生吞下去,围观的人里有爱干净的老太太小媳妇,就会惊叹:天啊,也不嫌脏,生着就吃了,杀猪匠就会嘿嘿笑着说,这块肉最干净了,热乎乎、软乎乎的才香着呢,“、啧啧,真有口福”老太太,小媳妇一旁忙着羡慕着…… 接着杀猪匠就开始一样一样的从猪肚子里摘下猪的内脏,并一样一样的放进主家预备的盆或桶里, 主家的小孩这时候会表现的很有眼灵劲儿,跑前跑后的递盆递捅,嘴儿也变得很甜,××叔,××爷的叫着,并趁大人不注意央求杀猪匠把猪尿泡(膀胱)割下来给自己,把里面的猪尿倒掉,吹起来当气球玩儿,怕家里的大人看见,讨到手就急忙跑开到小伙伴面前炫耀去了,往外摘猪胃和大肠、小肠时杀猪匠还会不嫌脏不怕臭的把里面的猪粪用手捋出来, 摘完内脏之后,再用砍刀把猪的身子沿脊柱一分为二,并把两片猪肉各分成若干块,整个杀猪过程就算结束了, 杀猪匠给别人杀猪也不是完全帮忙的,小村流传下来的规矩,杀年猪要么请杀猪匠吃饭,要么把猪的小肠给杀猪匠作为报酬,吃饭杀猪匠一般是不会去的,乡里乡亲的小肠也莫不开要的,一般就让主家拿回去自家灌了或卖了换钱花,主家觉得实在过意不去的就给他买上一盒烟、一瓶酒送过去,往往还要被脸红脖子粗的呵斥着拒绝, 杀完年猪,就算本村的杀猪匠再怎么推辞,主家也还是要设宴摆酒犒劳一下帮忙的乡邻的,刚杀完猪,肉是新鲜的,现成的,旋一块下来切了、炖了、用盆盛了,再盛一盘家里自己早就煮好腌好的黄豆或青豆,炒一盘醋溜白菜,嘱咐孩子去把族里年长辈分高的老者请来,一帮人围在低矮的小桌周围,或坐或蹲,用一个大碗倒上半碗酒,一帮人有说有笑,吆五喝六的轮着喝,酒也不是什么好酒,是从小卖部或走街串巷卖酒人处沽来的散酒,一桌人除了年龄、辈分没有别的顾忌,随便说笑调侃着,几轮浊酒喝罢,一个个渐渐红润了脸庞,冬日的严寒也就渐渐远去了…………
【随笔】过年系列之吹响号角杀年猪 庄户人过年的号角,是从杀年猪时猪临死前歇斯底里的哀嚎声中开始的 庄户人日子过得穷苦,一年到头就盼着过年的时候可以改善改善生活,一般过完腊八节就开始张罗着杀猪或买肉,自己家杀猪,除了自己可以改善改善,还可以把富余的猪肉,自己舍不得吃的猪头、内脏等拿到集市上卖掉,有肉吃,不就是过年吗? 叫上左邻右舍的壮劳力,把猪圈里养了顶多一两年的肥猪拖出来,七手八脚的摁住,用事先准备好的麻绳捆了腿脚,用小拉车拉到杀猪匠的院子里等着屠宰,因为杀年猪的人比较多,所以一般都要排队等,杀猪匠家的院子里就整天猪临死前歇斯底里的惨叫哀鸣不绝于耳了,杀猪时猪歇斯底里的嚎叫吹响了庄户人过年的号角…… 轮到该杀谁家的猪了,壮劳力们就七手八脚的把猪拖上低矮宽大、有点儿脏兮兮的杀猪凳,壮劳力们把猪摁结实了,杀猪匠刚给另一家杀完猪,在一边蹲着抽烟休息,看大家把猪在杀猪凳上摁定了,就把手里的烟头一扔,拎了尖刀走过来,左手拽住猪的一只耳朵,让猪脖子尽量暴露,右手里的尖刀就从猪脖子向着心尖的方向捅了下去,这时候人才能知道什么是杀猪般的嚎叫,一边有人早就把一个盛猪血的盆接到猪脖子下面,待杀猪匠手里的尖刀抽出,猪血先是往外喷射,继而变成汩汩的流淌,最后变成一滴滴滴落,随着血流的减弱,猪的哀嚎声也越来越小,血流尽了,哀嚎停止了,猪也就断气了,断气的猪像一个大软布袋一样静静地躺在杀猪凳上…… 接着杀猪匠会在猪的后腿上靠近猪蹄的地方用刀割一个小口,用那根一指多粗,一米多长的捅子从后腿沿着猪皮向猪全身的各个地方捅,待全身捅遍皮肉分离之后,杀猪匠就趴下来对着那个口子使劲的吹气,旁边闲着的人有的就拿一根木棒在猪身上不停地敲打,让气体均匀的充到猪身体的每个地方,不一会儿就把猪吹得圆滚滚的比原来大了许多,杀猪匠把就口子紧紧攥住,停止吹气,旁边立刻就有人用准备好的麻绳把口子紧紧绑扎住,把猪吹圆了一会儿褪毛的时候才可以刮的更干净 接下来就该褪猪毛了,一边主家早已经用自家的木柴烧开了一大锅开水,几个人拿来一块门板靠在锅台上,把吹成气球一样的猪沿着门板拖上锅台,先烫猪头和猪脚,然后就一半泡在开水里,另一半耷拉在锅台上,有人拿大瓢往猪身上没被泡住的部分浇开水,杀猪匠就用褪毛的铁刮板开始刨毛,不一会儿一条硕大臃肿、白白胖胖的肥猪就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接下来就该开膛破肚了,几个人把褪完毛白白胖胖的猪抬到事先立好的横杆下,杀猪匠拿来一个特制的钩子,勾在猪脖子上刚刚放血的窟窿处,另一头勾在横杆上,猪就被悬空倒吊了起来,杀猪匠先用冷水把猪身上冲几遍,用刀把刚刚褪猪毛时刮板刮不到的地方仔细剔干净,接着把猪的四个蹄子卸下来,再就是猪头,猪尾巴,一样一样的放到主家提前准备好的盆或桶里, 杀年猪是一种充满了喜庆的杀戮,围观的人很多,一个个喜滋滋的看着,默默地吞咽着口水,在他们看来,这不是白花花的整猪,分明就是一盆盆热气腾腾的粉条炖肉,或一碗碗香气四溢的肉馅儿饺子,杀猪匠把猪尾巴卸下来时,会笑着对围观的孩子们说,谁爱流哈喇子,赶紧嗦两下(小村里有一种说法,用嘴嗦嗦刚杀出来的生的猪尾巴可以治小孩爱流口水),围观的孩子们会吓的惊叫着四散逃走, 紧接着就该开膛破肚了, 只见杀猪匠站在倒悬着的猪肚子前,用刀子比划几下,一刀下去,猪的内部结构就豁然开朗了,首先进入人们视线的是冒着热气的白花花的膛油,杀猪匠很麻利的用刀子从白花花的膛油上旋下一块,径直就扔到嘴里,嚼都不嚼就生吞下去,围观的人里有爱干净的老太太小媳妇,就会惊叹:天啊,也不嫌脏,生着就吃了,杀猪匠就会嘿嘿笑着说,这块肉最干净了,热乎乎、软乎乎的才香着呢,“、啧啧,真有口福”老太太,小媳妇一旁忙着羡慕着…… 接着杀猪匠就开始一样一样的从猪肚子里摘下猪的内脏,并一样一样的放进主家预备的盆或桶里, 主家的小孩这时候会表现的很有眼灵劲儿,跑前跑后的递盆递捅,嘴儿也变得很甜,××叔,××爷的叫着,并趁大人不注意央求杀猪匠把猪尿泡(膀胱)割下来给自己,把里面的猪尿倒掉,吹起来当气球玩儿,怕家里的大人看见,讨到手就急忙跑开到小伙伴面前炫耀去了,往外摘猪胃和大肠、小肠时杀猪匠还会不嫌脏不怕臭的把里面的猪粪用手捋出来, 摘完内脏之后,再用砍刀把猪的身子沿脊柱一分为二,并把两片猪肉各分成若干块,整个杀猪过程就算结束了, 杀猪匠给别人杀猪也不是完全帮忙的,小村流传下来的规矩,杀年猪要么请杀猪匠吃饭,要么把猪的小肠给杀猪匠作为报酬,吃饭杀猪匠一般是不会去的,乡里乡亲的小肠也莫不开要的,一般就让主家拿回去自家灌了或卖了换钱花,主家觉得实在过意不去的就给他买上一盒烟、一瓶酒送过去,往往还要被脸红脖子粗的呵斥着拒绝, 杀完年猪,就算本村的杀猪匠再怎么推辞,主家也还是要设宴摆酒犒劳一下帮忙的乡邻的,刚杀完猪,肉是新鲜的,现成的,旋一块下来切了、炖了、用盆盛了,再盛一盘家里自己早就煮好腌好的黄豆或青豆,炒一盘醋溜白菜,嘱咐孩子去把族里年长辈分高的老者请来,一帮人围在低矮的小桌周围,或坐或蹲,用一个大碗倒上半碗酒,一帮人有说有笑,吆五喝六的轮着喝,酒也不是什么好酒,是从小卖部或走街串巷卖酒人处沽来的散酒,一桌人除了年龄、辈分没有别的顾忌,随便说笑调侃着,几轮浊酒喝罢,一个个渐渐红润了脸庞,冬日的严寒也就渐渐远去了…………
【随笔】过年系列之拉开序幕一碗粥 【前言】这篇随笔写成于腊八早晨,本来想赶在大家端粥碗之前发表的,可惜由于网络原因,一直发不上去,现趁网络通畅赶紧发表,呵呵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不知从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是谁,把个馋嘴的名声硬生生罗织在小孩儿头上 这句民谣的意思是说时间过得很快,一进了腊月,很快就该过年了, 旧时人们生活条件艰苦,但无论大人小孩儿仿佛都对过年有一种特别的期盼,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就在日历上把过年那天翻出来折上,然后一天一天倒数着过日子,时不时的还要缠着大人们问,还有几天过年啊,其实心里心心念念惦记的还是过年的炮竹和肉,那时候总觉得有肉吃,有炮放才算过年,大人们盼的是辛苦一年了,过年可以闲下来休整休整而且还得暇和亲戚朋友走动走动, 农历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是一年当中年前第一个节日,一般都会赶在大寒节气的前后,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的就是这个, 腊八节也是民间过年的开始,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拉开了民间过年的序幕,“过了腊八就是年”说的是过完腊八节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了, 辛苦劳作一年的庄户人很看重过年,千日砍柴攒,留得一日烧,平时舍不得花攒下来的血汗钱过年时也一般会拿出来奢侈一把,而置办年货的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亚于天天过年,就算再穷苦的人家,也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礼物,扯块布做件新衣服,绱一双新布鞋,一把廉价的水果糖,半扎二踢脚,几包便宜的摔炮就会圆一个乡下孩子一年的梦想,穷苦人家的孩子容易满足,扯上二尺红头绳就可以让喜儿们欢欢喜喜过个年…… 腊八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最主要的标志是要在这一天吃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传说很多,有说腊八是佛祖得道之日,世人食粥以咨纪念的,亦有说过去有一懒惰书生腊八之日饥寒交迫,从鼠洞中发现各色杂粮煮粥果腹,世人为训示后人勤劳为本,节俭过日从而食腊八粥以示警醒的…… 有关资料载,正宗的腊八粥要放八米、八豆、八干果熬制,谓之“八宝粥”最不济也得是米、豆、干果凑足八样才能叫八宝粥, 儿时庄户人日子过得清贫,从来没有享用过八种原料齐聚一堂的腊八粥,大多数人家的腊八粥都是“四宝粥”或“五宝粥”,主要原料也就是自产的日常食用的玉米碴、小米、高粱米、黄米、黄豆等,花生过年的时候要用来待客的,大枣要花钱从集市上买,节俭的庄户人一般就省略了这两样,即使那一小撮黄米也是咬牙从准备蒸年糕的米里捏出来的,至于薏米、糯米、燕麦、莲子啥的因为不是本地所产,小时候只是听过没有见过,更没有口福吃过…… 那时候为了这一锅腊八粥,其实心细的母亲早在春夏的时候就开始做准备了, 每年春天,母亲都会在自留地里种一畦供自家食用的豆角,总会有一些没被采摘到,被遗落下的“漏网之角”,母亲就索性让它们长老、长黄、,然后采摘下来用针线小心的串成串挂在家里不碍事的地方,到了冬闲的时候再一粒粒把里面的芸豆剥出来,当做腊八粥的一种原料, 而且每年一入冬母亲就早早地用石碾破好玉米碴,也当做腊八粥的一种原料,母亲还会省吃俭用的在集市上买一斤或二斤红枣,一部分留着蒸年糕用,还会剩出几个来放到腊八粥里, 为了做好腊八粥,母亲提前一天就会做准备,把家里能找到的各种原料尽量放上,一股脑放到一个带釉子的溜溜盆里,淘洗干净,用清洌洌的井水泡上, 腊八这天,勤快的母亲会早早的起来,我和哥姐还在睡梦中。母亲就开始熬制腊八粥了,锅是架在土灶上的大铁锅,灶是用砖头和泥巴砌在堂屋里连着土炕的土灶,庄户人在劳动生活中摸索出很多实用的经验,这种连着土炕的土灶除了做饭还可以顺便把土炕烧的热乎乎的,人睡在上面暖暖和和很舒服, 各种原料在大铁锅里慢慢熬煮,不一会儿天然的粮食香味儿和红枣的甜香开始在屋子里弥漫,这种香味儿是诱人的、勾人肠胃的,我和哥姐便会在这种粥香的肆意氤氲中相继醒来…… 母亲做腊八粥一般要做一大锅,“腊八粥要吃八天”母亲常说,天天有剩饭,叫年年有余,吃原料齐全的腊八粥可以百病不侵,同时表示庆贺一年到头庄稼的大丰收,更预示来年的五谷丰登…… 一家人都相继醒来、起来了,母亲就把一个漆掉的斑驳的炕桌摆到土炕上 ,每人盛上一碗热气腾腾,香滑软糯的腊八粥,中间摆上一盆用粉条、白菜、豆腐熬成的炖菜,一碟提前腌制好的煮黄豆,或萝卜咸菜,屋外天寒地冻,屋内一家人说说笑笑吃的热火朝天,庄户人虽然日子过得清苦,能这样热热闹闹围坐在一起吃饭不也是一种幸福么? 偶尔,母亲的腊八粥也会熬糊,粥里便会有一种淡淡地糊香,正是这种糊香却让人终生难忘,久觅不得, 如今日子好过了,做腊八粥的原料也丰富了,小时候没有吃过的薏米、莲子等等也可以随时随处买到了、超市里也有各式原料齐全混合好的腊八米出售,腊八节的时候还照样会熬上一锅腊八粥的…… 一样的冬天,一样的腊八,一样的天寒地冻,同样是腊八粥,但却永远吃不到小时候腊八粥的那种软糯香滑了,更吃不到母亲亲手熬成的那一缕糊香了…… ——老李壬辰腊八晨于家里
【随笔】过年系列之拉开序幕一碗粥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不知从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是谁,把个馋嘴的名声硬生生罗织在小孩儿头上 这句民谣的意思是说时间过得很快,一进了腊月,很快就该过年了, 旧时人们生活条件艰苦,但无论大人小孩儿仿佛都对过年有一种特别的期盼,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就在日历上把过年那天翻出来折上,然后一天一天倒数着过日子,时不时的还要缠着大人们问,还有几天过年啊,其实心里心心念念惦记的还是过年的炮竹和肉,那时候总觉得有肉吃,有炮放才算过年,大人们盼的是辛苦一年了,过年可以闲下来休整休整而且还得暇和亲戚朋友走动走动, 农历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是一年当中年前第一个节日,一般都会赶在大寒节气的前后,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的就是这个, 腊八节也是民间过年的开始,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拉开了民间过年的序幕,“过了腊八就是年”说的是过完腊八节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了, 辛苦劳作一年的庄户人很看重过年,千日砍柴攒,留得一日烧,平时舍不得花攒下来的血汗钱过年时也一般会拿出来奢侈一把,而置办年货的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亚于天天过年,就算再穷苦的人家,也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礼物,扯块布做件新衣服,绱一双新布鞋,一把廉价的水果糖,半扎二踢脚,几包便宜的摔炮就会圆一个乡下孩子一年的梦想,穷苦人家的孩子容易满足,扯上二尺红头绳就可以让喜儿们欢欢喜喜过个年…… 腊八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最主要的标志是要在这一天吃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传说很多,有说腊八是佛祖得道之日,世人食粥以咨纪念的,亦有说过去有一懒惰书生腊八之日饥寒交迫,从鼠洞中发现各色杂粮煮粥果腹,世人为训示后人勤劳为本,节俭过日从而食腊八粥以示警醒的…… 有关资料载,正宗的腊八粥要放八米、八豆、八干果熬制,谓之“八宝粥”最不济也得是米、豆、干果凑足八样才能叫八宝粥, 儿时庄户人日子过得清贫,从来没有享用过八种原料齐聚一堂的腊八粥,大多数人家的腊八粥都是“四宝粥”或“五宝粥”,主要原料也就是自产的日常食用的玉米碴、小米、高粱米、黄米、黄豆等,花生过年的时候要用来待客的,大枣要花钱从集市上买,节俭的庄户人一般就省略了这两样,即使那一小撮黄米也是咬牙从准备蒸年糕的米里捏出来的,至于薏米、糯米、燕麦、莲子啥的因为不是本地所产,小时候只是听过没有见过,更没有口福吃过…… 那时候为了这一锅腊八粥,其实心细的母亲早在春夏的时候就开始做准备了, 每年春天,母亲都会在自留地里种一畦供自家食用的豆角,总会有一些没被采摘到,被遗落下的“漏网之角”,母亲就索性让它们长老、长黄、,然后采摘下来用针线小心的串成串挂在家里不碍事的地方,到了冬闲的时候再一粒粒把里面的芸豆剥出来,当做腊八粥的一种原料, 而且每年一入冬母亲就早早地用石碾破好玉米碴,也当做腊八粥的一种原料,母亲还会省吃俭用的在集市上买一斤或二斤红枣,一部分留着蒸年糕用,还会剩出几个来放到腊八粥里, 为了做好腊八粥,母亲提前一天就会做准备,把家里能找到的各种原料尽量放上,一股脑放到一个带釉子的溜溜盆里,淘洗干净,用清洌洌的井水泡上, 腊八这天,勤快的母亲会早早的起来,我和哥姐还在睡梦中。母亲就开始熬制腊八粥了,锅是架在土灶上的大铁锅,灶是用砖头和泥巴砌在堂屋里连着土炕的土灶,庄户人在劳动生活中摸索出很多实用的经验,这种连着土炕的土灶除了做饭还可以顺便把土炕烧的热乎乎的,人睡在上面暖暖和和很舒服, 各种原料在大铁锅里慢慢熬煮,不一会儿天然的粮食香味儿和红枣的甜香开始在屋子里弥漫,这种香味儿是诱人的、勾人肠胃的,我和哥姐便会在这种粥香的肆意氤氲中相继醒来…… 母亲做腊八粥一般要做一大锅,“腊八粥要吃八天”母亲常说,天天有剩饭,叫年年有余,吃原料齐全的腊八粥可以百病不侵,同时表示庆贺一年到头庄稼的大丰收,更预示来年的五谷丰登…… 一家人都相继醒来、起来了,母亲就把一个漆掉的斑驳的炕桌摆到土炕上 ,每人盛上一碗热气腾腾,香滑软糯的腊八粥,中间摆上一盆用粉条、白菜、豆腐熬成的炖菜,一碟提前腌制好的煮黄豆,或萝卜咸菜,屋外天寒地冻,屋内一家人说说笑笑吃的热火朝天,庄户人虽然日子过得清苦,能这样热热闹闹围坐在一起吃饭不也是一种幸福么? 偶尔,母亲的腊八粥也会熬糊,粥里便会有一种淡淡地糊香,正是这种糊香却让人终生难忘,久觅不得, 如今日子好过了,做腊八粥的原料也丰富了,小时候没有吃过的薏米、莲子等等也可以随时随处买到了、超市里也有各式原料齐全混合好的腊八米出售,腊八节的时候还照样会熬上一锅腊八粥的…… 一样的冬天,一样的腊八,一样的天寒地冻,同样是腊八粥,但却永远吃不到小时候腊八粥的那种软糯香滑了,更吃不到母亲亲手熬成的那一缕糊香了…… ——老李壬辰腊八晨于家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