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楼梦剑
朱楼梦剑
关注数: 36
粉丝数: 56
发帖数: 478
关注贴吧数: 6
转贴:《朱批红楼1 风月秦》-新书,红楼-金黔文化 《朱批红楼1 风月秦》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culture.gog.com.cn%2Fsystem%2F2012%2F09%2F17%2F011648430.shtml%230-tieba-1-29079-7eff13ea8df1a334a227e1223f8d0dd3&urlrefer=daba6a340027d14f7fa75a0e297deab5
转贴:就这样揪出秦学的马脚-新闻频道-和讯网 就这样揪出秦学的马脚-新闻频道-和讯网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hexun.com%2F2012-09-22%2F146134457.html%23657298-tieba-1-35200-2e67a98d4c126e3a94298310180c8b5f&urlrefer=f4c894170cc96bdabcc3bb4d34efbd1c
转贴:才云鹏:最神秘,最真实,最耀眼的女人_观点_80后之窗 秦可卿更是红楼第一佳人,红楼第一情人,并以其杰出的预判力成为红楼第一政治家.《风月秦》对秦可卿的重新演绎,让所谓的秦学如冰块暴露于光天化日,顿现三大马脚. 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80end.cn%2F2012%2F0912%2F258304.shtml%230-tieba-1-53137-7eff13ea8df1a334a227e1223f8d0dd3&urlrefer=8f0f3bb40149086e0e219a91d492094f
转贴:朱楼梦剑答网友问:酒瓶就要花哨点好_国内_80后之窗 但作为四大名著之首,此书蕴藏了异常丰富而复杂的内容;红学作为一门专业学问,也绵延了近三百年而长盛不衰.只要能从中提炼新的文化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80end.cn%2F2012%2F0912%2F258303.shtml%230-tieba-1-25575-7eff13ea8df1a334a227e1223f8d0dd3&urlrefer=755978918dfb871b7e57596d8be1d907
【红色海洋 为辰护航】把爆吧的刷下去 守住这一刻。
【红色海洋 为辰护航】捍卫贴吧,爆吧的一边去 后方的帽帽守住贴吧
【红色海洋 为辰护航】常州站,不仅要守主场,还要当好东道主 一楼奠度娘。。。
由史树青“金缕玉衣”引出“曹雪芹墓石” 今日,媒体报道富豪伪造“金缕玉衣”骗贷十几亿。记者调查得知,富豪行骗得逞主要是因为当初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出面主持鉴定并签字估出24亿天价。 这类错误在史树青的“鉴宝”生涯中绝非个案,早前他已将红学家冯其庸伪造的曹雪芹墓石误鉴为真品,遭到红学界唾弃。今天趁此机会请大家不妨翻翻这本旧账。 另有一则新闻说,史老晚年曾花1800元淘到一把青铜剑,坚称是越王勾践破吴剑,结果被文物部门鉴定为赝品,只值200元。 据介绍,史老一生“为国寻宝无数”,被誉为“鉴定国宝的‘国宝’”。但以上二三事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其中究竟有多少赝品,又有多少幕后交易。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封面的瑕疵 当年因为喜欢戚序本,喜欢脂批,所以出巨资买了这本书。 买回来后发现几大瑕疵: 1、一看封面,问题就很大,上面那块红玉,按校勘者说是仿通灵玉造型,而玉上的几个篆字却搞成“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那可是宝钗金锁的铭文啊!这个张冠李戴的错误,太不应该了。 新版不采用篆字了,改为一幅画,更不像话,《石头记》几时写到女娲石或通灵玉上有画了?还不如照实写通灵玉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 2、读者买这本书,只为一睹脂批真面目为快,可校勘者在书前书后都附加了篇幅超长的私货,兜售自己的索隐派观点,这是对读者的欺骗行为。如果砍掉,不仅能降低定价,节省读者购书经费,免除对读者的误导,还能节省森林资源。 因见此书多次再版,影响范围较大,故提出这点建议,希望以后再版时能改进。
《红楼帝国》诚邀各路英雄前往砸场 当代青少年网络红学扛鼎之作《红楼帝国》正在逐0浪连载, 顺路诚邀各路英雄前往砸场 红楼帝国,盛世强音。 才人竞秀,群英欢欣。 朱批红楼,千年一剑。 剑之所指,天下归真。 秦可卿她一个小小的弱女子,她哪来那么大能耐倾毁贾府?争议中蹿红,刘心武红学藏宝图安在?“周刘本”续书功德圆满,今后红学何去何从?红楼重檐深院,梦中奇境若何?……无限精彩尽在朱批红楼帝国。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hulang.com%2F164899%2Findex.html&urlrefer=bd4d89b665a5fea9e5ca5c527508ad33 疑似广告贴,呵呵。。。。。
答刘心武论蜡油冻佛手 《红楼梦》研究所把“腊”改成“蜡”。谁动了《红楼梦》的奶酪?谁侵犯了前80回?谁改写了前80回?不是我刘心武。我采访了很多老玉工,他们说腊油不得了,如果是蜡烛的蜡就不值钱了,清朝的几个铜钱就可以买。可是腊油冻是腊肉当中的肥肉部分。他们是不对的,希望他们站出来跟我辩论。 这个腊油冻佛手在《红楼梦》里面有好几百字,难道曹雪芹是胡乱写了这么多吗?他在前面伏下来,我在后面就落实了。我是还原曹雪芹的原意,不是胡来。我是兢兢业业地根据前80回的伏笔写。 ——刘心武谈《续红楼梦》:追踪设计,不敢稍加穿凿2011年03月10日 17:51 来源:文学报
评刘心武红学的自救之路:<妙玉讲座>审查报告 评刘心武红学的自救之路:<妙玉讲座>审查报告1,题记 《妙玉讲座》在刘学的体系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这事起因是第一部在央视播出后,“反响强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于是他自谓“获得真正的成功了!”虽然口头上说“我整个的心情,确实必须以欣慰两个字来概括”(引自说在前头(2)),可是对于“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的局面,他还是很在乎的。 其中他就遇到这样一道难题:“照你这么分析,《红楼梦》的文本里隐含着那么多的政治因素,是否就可以做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结论呢?”(引自第19讲 妙玉入正册与排序之谜(1)) 为此他要寻求“超越”,寻求“自救”,说道“《红楼梦》里有政治,曹雪芹有政治倾向,但是,曹雪芹又终于超越了政治,把《红楼梦》写成了一部超越政治的奇书”(引自第19讲 妙玉入正册与排序之谜(1))。这里与其说是曹雪芹想“超越政治”,毋宁说是刘学竭力想摆脱第一部在读者观众心目中造成的不良印象。因为我们知道,《红楼梦》根本没讲过刘学所理解的那种“政治阴谋”,他所谓“政治”,无非是他强加进来的主观偏见罢了。 为了寻求有效的“超越”“自救”,他又说道: 我通过秦可卿入手来研究《红楼梦》,又因为我前面很多讲都是讲秦可卿,所以有的人就误会了,以为我就是研究秦可卿那么一个人物,其实不是的。《红楼梦》是一个艺术宝库,一个思想宝库,一个文化宝库,一座巍峨的宫殿,我从哪个窗口往里望更好呢?我迈过哪一道门槛走进去更好呢?我个人先选择了秦可卿做原型研究。到这一讲时,大家已经很清楚了,我不仅是研究秦可卿,我的原型研究延伸到了贾元春,现在又延伸到了妙玉。(引自第23讲 妙玉结局大揭秘(6)) 不管怎么样,刘学既然自己做了这样的声明,我们姑且拭目以待,认同他“动机是好的”。他的“超越”“自救”,由《妙玉讲座》开始。他说:“妙玉这个人物的设计与塑造,就特别凸显出曹雪芹对政治的超越......妙玉这个人物,就体现出曹雪芹从政治意识升华到了对社会中独立人格的关注,值得我们好好探索。”(引自第19讲 妙玉入正册与排序之谜(1)) 因此,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他第二部的《妙玉讲座》究竟是如何超越“秦学”与“政治阴谋学”的。
评刘心武红学的自救之路:<妙玉讲座>审查报告 评刘心武红学的自救之路:<妙玉讲座>审查报告1,题记 《妙玉讲座》在刘学的体系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这事起因是第一部在央视播出后,“反响强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于是他自谓“获得真正的成功了!”虽然口头上说“我整个的心情,确实必须以欣慰两个字来概括”(引自说在前头(2)),可是对于“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的局面,他还是很在乎的。 其中他就遇到这样一道难题:“照你这么分析,《红楼梦》的文本里隐含着那么多的政治因素,是否就可以做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结论呢?”(引自第19讲 妙玉入正册与排序之谜(1)) 为此他要寻求“超越”,寻求“自救”,说道“《红楼梦》里有政治,曹雪芹有政治倾向,但是,曹雪芹又终于超越了政治,把《红楼梦》写成了一部超越政治的奇书”(引自第19讲 妙玉入正册与排序之谜(1))。这里与其说是曹雪芹想“超越政治”,毋宁说是刘学竭力想摆脱第一部在读者观众心目中造成的不良印象。因为我们知道,《红楼梦》根本没讲过刘学所理解的那种“政治阴谋”,他所谓“政治”,无非是他强加进来的主观偏见罢了。 为了寻求有效的“超越”“自救”,他又说道: 我通过秦可卿入手来研究《红楼梦》,又因为我前面很多讲都是讲秦可卿,所以有的人就误会了,以为我就是研究秦可卿那么一个人物,其实不是的。《红楼梦》是一个艺术宝库,一个思想宝库,一个文化宝库,一座巍峨的宫殿,我从哪个窗口往里望更好呢?我迈过哪一道门槛走进去更好呢?我个人先选择了秦可卿做原型研究。到这一讲时,大家已经很清楚了,我不仅是研究秦可卿,我的原型研究延伸到了贾元春,现在又延伸到了妙玉。(引自第23讲 妙玉结局大揭秘(6)) 不管怎么样,刘学既然自己做了这样的声明,我们姑且拭目以待,认同他“动机是好的”。他的“超越”“自救”,由《妙玉讲座》开始。他说:“妙玉这个人物的设计与塑造,就特别凸显出曹雪芹对政治的超越......妙玉这个人物,就体现出曹雪芹从政治意识升华到了对社会中独立人格的关注,值得我们好好探索。”(引自第19讲 妙玉入正册与排序之谜(1)) 因此,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他第二部的《妙玉讲座》究竟是如何超越“秦学”与“政治阴谋学”的。
焦大醉骂的“小叔子”到底是谁? 焦大醉骂中有一段著名的“小叔子”疑案,历来猜测很多,却无定论。今天我大胆提出“小叔子”与凤姐、宝玉无关,而是另有所指。下面我公布自己的一家之言。 我的基本点就在第七回回末脂批“戚总评:焦大之醉,伏可卿之病至死”,以及第十回回末脂批“蒙:欲速可卿之死,故先有恶奴之凶顽”,它们都说焦大醉骂与可卿之死干系重大,证明“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都应该指可卿。其中,“爬灰”牵涉贾珍,已无异议。那么,“小叔子”呢?我疑心是宁国府一位“草”字辈的宗族子弟。 带着这种疑问,我读到第九回“顽童闹学堂”时,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先看原文: 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蒙双行夹批:新而绝,得空便入。】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了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辞。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蒙侧批:此等嫌疑不敢认真搜查,悄为分计,皆以含而不漏为文,真实灵活至极之笔。】这贾蔷外相既美,【蒙双行夹批:亦不免招谤,难怪小人之口。】内性又聪明,虽然应名来上学,亦不过虚掩眼目而已。仍是斗鸡走狗,赏花玩柳。总恃上有贾珍溺爱,【蒙双行夹批:贬贾珍最重。】下有贾蓉匡助,【蒙双行夹批:贬贾蓉次之。】因此族中人谁敢来触逆于他。他既和贾蓉最好。 解析如下: 第一,此段写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称他与贾蓉为“他兄弟二人”,证明这贾蔷本是可卿的一位正宗“小叔子”。 第二,这个小叔子与可卿有甚嫌疑没有呢? 原著写道“上有贾珍溺爱”“下有贾蓉匡助”,贾珍、贾蓉是什么品行呢?69回交代,素有“聚麀之乱”,那个淫乱的程度是超乎想像的。而贾蔷自小就跟他们混在一起,你说他们能干出什么好事来? 更要紧的是,“他既和贾蓉最好”“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贾蔷、贾蓉关系如此亲厚,你说他能不和可卿发生不才之事吗? 而贾蔷为人“外相既美”“内性又聪明”“斗鸡走狗,赏花玩柳”,这就更加暴露了他与可卿的暧昧关系。 第三,而且可卿与贾蔷淫乱,在宁府早已传得满城风雨。“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了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辞”——这不正与焦大醉骂合榫了么!虽然这一段表面上只说“造言诽谤”,似乎否认了淫乱之事。其实不然。须知,上文乃是从贾珍眼中来写的,他在人前当然要说这些都是“造言诽谤”,但我们读者应该明察秋毫。 综上,我斗胆断言:焦大醉骂的“小叔子”即是贾蔷!《民间红学揭秘刘心武》 朱楼梦剑 著
回应刘心武:读不懂第七回,莫读《红楼梦》 “读不懂第七回,莫读《红楼梦》” 此话几乎成了刘学的名言。当然,他告诉我们这是由周汝昌那句“读不懂这一回书,莫看《石头记》”化用来的。看来周老和刘学都自以为读懂了这一回,所以才有底气说这样的话。但我对本回书有不同看法,和大家探讨探讨。 刘学引为得意的是“发现了回前诗的秘密”,并把它作为“秦可卿出身皇家”的证据之一。原诗曰: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此诗照应正文周瑞家的送宫花一段情节。其实,这宫花并非什么了不起的罕物儿,贾府贵为堂堂国公府,更有元春这样一位显赫的贵妃娘娘,他们府上很多宫中用度,何足怪哉?即以宫花为例,就送给了“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她们都不是皇家出身,所以不能据此猜疑秦可卿的出身。 进一步考察,发现回前诗的关键落在“惜花人”三字,迎、探、惜、黛、凤五人都不爱惜这几枝宫花,唯一的“惜花人”便是秦可卿。按刘学的逻辑,可卿“惜宫花”暗示她出身宫中。 我的看法则相反。可卿“惜宫花”的确有很重大的象征意义,但并不象刘学说的那么复杂。此十二枝宫花诚然是从皇商薛家那里来的,可是我提醒大家,宫花到了凤姐手中就变味了,变成不再是皇家用度了。 请看原著写周瑞家的送宫花的路线图,当她来到凤姐院中时,凤姐在做什么呢?说来吓你一跳,她竟和贾琏白昼行房。也许你说夫妻之间这不算什么,但要命的是那四枝宫花恰在此时送了进来:看官细想此情此景,你说宫花到了这里变成什么了! 更要命的是,凤姐行房收到宫花时竟立马想起一个人来,甚至想都不用想就把这四枝宫花分出两枝来送给这个人:那你说这个人会是个什么品行呢!而此人非他,正是秦可卿! 回前诗提示可卿是“惜花人”,原来她所“惜”的就是凤姐行房带出来的两枝“淫花”啊!——可卿“惜淫花”,那你说她应该是个什么人? 显而易见,“送宫花”虽明写凤姐行房,实暗示可卿淫乱。宫花经凤姐之手就变得跟第五回可卿卧房中的甜香、春画、淫联、妆镜、金盘、木瓜、卧榻、珠帐、纱衾、鸳枕一样,成为淫荡之物了。借用刘学的话说,宫花就是暗表男女风月淫行的一个“符码”,属于对可卿淫行的一种暗场处理。 总之,第七回回前诗的“花”象征淫花,“惜花人”象征秦可卿淫乱。刘学的“宫花疑案”到此可以结束了。《民间红学揭秘刘心武》 朱楼梦剑 著
回应刘心武:读不懂第七回,莫读《红楼梦》 “读不懂第七回,莫读《红楼梦》” 此话几乎成了刘学的名言。当然,他告诉我们这是由周汝昌那句“读不懂这一回书,莫看《石头记》”化用来的。看来周老和刘学都自以为读懂了这一回,所以才有底气说这样的话。但我对本回书有不同看法,和大家探讨探讨。 刘学引为得意的是“发现了回前诗的秘密”,并把它作为“秦可卿出身皇家”的证据之一。原诗曰: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此诗照应正文周瑞家的送宫花一段情节。其实,这宫花并非什么了不起的罕物儿,贾府贵为堂堂国公府,更有元春这样一位显赫的贵妃娘娘,他们府上很多宫中用度,何足怪哉?即以宫花为例,就送给了“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她们都不是皇家出身,所以不能据此猜疑秦可卿的出身。 进一步考察,发现回前诗的关键落在“惜花人”三字,迎、探、惜、黛、凤五人都不爱惜这几枝宫花,唯一的“惜花人”便是秦可卿。按刘学的逻辑,可卿“惜宫花”暗示她出身宫中。 我的看法则相反。可卿“惜宫花”的确有很重大的象征意义,但并不象刘学说的那么复杂。此十二枝宫花诚然是从皇商薛家那里来的,可是我提醒大家,宫花到了凤姐手中就变味了,变成不再是皇家用度了。 请看原著写周瑞家的送宫花的路线图,当她来到凤姐院中时,凤姐在做什么呢?说来吓你一跳,她竟和贾琏白昼行房。也许你说夫妻之间这不算什么,但要命的是那四枝宫花恰在此时送了进来:看官细想此情此景,你说宫花到了这里变成什么了! 更要命的是,凤姐行房收到宫花时竟立马想起一个人来,甚至想都不用想就把这四枝宫花分出两枝来送给这个人:那你说这个人会是个什么品行呢!而此人非他,正是秦可卿! 回前诗提示可卿是“惜花人”,原来她所“惜”的就是凤姐行房带出来的两枝“淫花”啊!——可卿“惜淫花”,那你说她应该是个什么人? 显而易见,“送宫花”虽明写凤姐行房,实暗示可卿淫乱。宫花经凤姐之手就变得跟第五回可卿卧房中的甜香、春画、淫联、妆镜、金盘、木瓜、卧榻、珠帐、纱衾、鸳枕一样,成为淫荡之物了。借用刘学的话说,宫花就是暗表男女风月淫行的一个“符码”,属于对可卿淫行的一种暗场处理。 总之,第七回回前诗的“花”象征淫花,“惜花人”象征秦可卿淫乱。刘学的“宫花疑案”到此可以结束了。《民间红学揭秘刘心武》 朱楼梦剑 著
石破天惊:有人冒充脂砚斋! 推荐:欧阳健先生<还原脂砚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他对脂批的量化研究很有价值(当然也有错误).他的主要观点是:脂本(即刘心武所谓"古本")很可能出自后人伪造.我由此受到启发,发现42回那条"钗黛合一"论的脂批有问题.
“玉带林中挂”与黛玉之死到底什么关系?
“玉带林中挂”与黛玉之死到底什么关系? 我们现在有个思维定势,凡讨论黛玉之死,不约而同的都会想到判词“玉带林中挂”,并主要根据这句判词去做种种猜测。可是,有谁想过,也许判词与黛玉之死根本无关呢?
刘姥姥出卖了刘心武:黛玉之死真相大解密 周汝昌用了整整一生坚持黛玉投湖而死,刘心武用了整整十五年论证"黛玉沉湖".2007年,一位民间"准红学家"仅仅用一天就建立了"黛玉之死"的新说,并自信可以打破各种旧说的窠臼,现在把它奉献给广大<红楼梦>读者,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共同解决这段红楼疑案.至于本人所论是否合理,还是请你说了算.
质问刘心武 关于黛玉的眉眼,刘心武在<揭秘古本红楼梦>中说道:现在红学所校注的通行本里,这两句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只一个“弯”字与周汇本不同,但在回后校注里,只字不提俄藏本。他的用意,无非是讥讽红学所工作不细致,且有门户偏见,借此打倒红学所校注的通行本,抬高周汇本的价值.我反驳如下:1,查现在红学所校注的82版通行本里,这两句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刘学抄作"似泣非泣含露目",有误;只一个“弯”字与周汇本不同的说法也有误.2,俄藏本又称列藏本,一直默默的存放在俄国,迟至1984年12月才有国内红学家去做考察,1987年国内出版影印本.3,查现在红学所校注的82版通行本,校勘说明里明确地讲,他们用庚辰本作底本,以其余各种脂本及程本作参校本,其中并未提到俄藏本,因为当时此本在俄国,别说原本,就连影印本都见不着,红学所的校勘者们当然无法使用它来作参校本.这是红学所不提俄藏本的第一个原因.4,查现在红学所校注的82版通行本,在黛玉眉眼文字的回后校注里写着:这句话原作“两湾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各本均异,且大多残阙。唯甲辰本较完整,作“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笼烟”己卯本作“罥烟”(蒙府、戚序本作“罩烟”,梦稿、甲戌本(原文)作“冒烟”,最初似亦为“罥烟”)。今取甲辰本并改“罥”字.可见红学所校注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句乃是从甲辰本和己卯本合校而来的,与俄藏本毫不相干.这是红学所不提俄藏本的第二个原因. 综上,红学所校注的82版通行本的校勘记中不提俄藏本,自有正当的理由,反映了他们的治学严谨.刘心武不明所以,横生枝节.他讥讽红学所胸襟窄狭且有门户偏见,正是他贼喊捉贼的伎俩.如果他在本月9-13日的讲座中不纠正这一错误并为此作出道歉,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这两年一点进步没有,他的讲座也就不值得再看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