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fsmtf
fsfsmtf
关注数: 64
粉丝数: 98
发帖数: 2,435
关注贴吧数: 92
老君神咒 太上老君 普在万方 道无不应 三界之内 六合之中 顺之者吉 逆之者凶 敕命一到 雷霆随行 弟子有难 幸愿汝偕 逢凶化吉 化殃为祥 要诀: (一)行功前默念七遍可收心。 (二)若调息不顺,默念三十六遍再行功,可助呼吸顺畅。 (三)但遇险难之时,诚心持念可感老君降临,化险厄于无形。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 《元始天尊說得道了身經》 尔时,元始天尊在玉清圣境清微天宫郁罗萧台之中,森罗净泓之上,现虚无自然有为真圣相,恢元始无极大道,阐扬混沌未分先天真奥妙,论清静无为全真大道,为诸天仙众说此生天得道全真了身经。 夫修炼了身,饮食有则,禁口独坐,口唇相沾,牙齿相对,眼不观邪色,耳不听淫声。洗心涤虑,对境忘境,万缘消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凝耳韵,含眼光,缄舌炁,调鼻息。存神定意,一心内守。调息绵绵,微微轻出,似有而无,莫教间断,息依神定,性定命住,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湛湛澄澄,杳杳冥冥,昏昏默默,纯纯全全,混混沌沌。精神魂魄意,三五混融,三元辐辏,合和四象,五炁朝元,三花聚顶。 返本还元,复命归根,万神归一,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液自然而生,烹煎锻炼,久久不散,自然体中血脉如风行,腹中如雷声鸣,无弦之曲不抚而自声,不鼓而自鸣,冲和炁透,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昼夜无眠,三千日足,功成果满,阴尽阳纯,圣胎成就,身内有身,神成真圣。 真圣合太虚,太虚合真空,真空合虚无,自然虚无,自然是元始真一。元始真一是吾真身也,先天而生,生而无形,先天而长,长而无体。谁无形体,大道长存,永劫不朽,不坏万圣,同居得观内境,见虚无之事,神自言语,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年,脱离生死,方得全真道果。 天得真一神光清明,地得真一万物发生,邪得真一自然归正,神得真一千灵万圣,人得真一真神仙胎也。 道本虚无,三才六合之中,无所不灵,无所不圣,道乃万圣之祖,万物之宗。 清静混沌,凝神炼炁,二六时中,常清常静,灵台无念为清,一念不起为静。 意定神全水源清,意动神行水源浊,此是木金真间隔。 饮食太饱,息炁难定,眼光不凝,神光不明,耳不绝听,神不得住,声色不绝,精炁不全,万缘不绝,神不安宁。神不安宁,心神不灵;心神不灵,圣胎不成;圣胎不成,为阴灵下鬼。 身是炁宅,心是神舍,意动则有为,有为则神动,神动则炁散有为。真动不动,静在其中矣。息依神定,纯纯全全,混混沌沌,神凝炁结,全真无为。 万神归一则神炁聚,神炁聚则五行真炁结成刀圭。神炁津液为真水火,咽津服炁为饮刀圭,一名醍醐灌顶,甘露洒心,一名洗心涤虑,心神不动,为之真沐浴。真清真静,动在其中矣。 修行道人不识动静真机,不达真常全真道理,如何得道成真?息不动意定为之抽,意不动神凝为之添,神凝意动为武炼,息定神凝为文烹,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为固济。 二炁交合各一斤,虚无自然为运用,万神归一为守成,性定命住为养火,炼炁成神为真金,心火下降为复命,肾水上升为归根,火迎真水为金液,水迎真火为还丹,五行凝结为九还,阴尽阳纯为七返,降伏内魔为野战,神全无欠为全真。 精血炁神真种子,神凝炁结合真空,中宫胎息意为黄婆,金情木性为夫妇,心神真汞为姹女,精炁真铅为婴儿,精凝形固成黑龟,炼神凝结为赤蛇,锻炼呼吸为龙虎,龙虎龟蛇成一块为和合四象。 一性摄情为金木并,阴阳还返为水火交,火与木同源,两性一家,南二东三同成五,南二心神火也,东三肝木性也,此是火生于木也。水与金同源,两性一家,北一西四同成五,北一肾精水也,西四肺金情也,此是水生于金也。中五属土,土者意也。 呼则虎啸风生,虎啸则汞投铅,汞即是性,性即是砂中汞,砂汞即是离中阴,离中阴即是人心中神炁也,息意定则神炁全,神炁全则了性。 吸则龙吟云起,则铅投汞,铅即是命,命即是水中金,水中金即是炼精化炁,炼精化炁即是精炁凝,精炁凝则形固,形坚固则精炁全,精炁全即了命。 性命双全,精炁血满,神凝炁结,三千功满,炼就纯阳,是为富国安民。精炼成日精,血炼就月华,炁炼成黄金,髓炼就白玉,脑炼成丹砂,肾炼就砗磲,心炼成珊瑚,此是七宝,居身不散。功成行满,跨凤乘鸾,飞升金阙,上朝玉帝,永为真神仙矣。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
《存神炼气铭》 《存神炼气铭》 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窟宅,即洞府,这是对神仙住所的一种称呼),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 若欲存身,先安神气,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在),长生不死。 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在),身存年永。 常住道源,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慧命,命住身存,合于真性,日月齐龄,道成究竟。 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气海若具(具备),自然饱矣。 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 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在,峭壁千里,去住无碍。 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阻无碍。 五时七候,入胎定观。 夫学道之人,入有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思虑度(过)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静,心多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勤策(勤加鞭策),追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心常静散相半,用心勤策(勤加鞭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心田摄熟,坚定难散,从此以后,外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做作矣。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清心畅,停心入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境,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知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仙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霞,绿云捧足。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侯,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身超物外,迥jiǒng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圣贤集会,弘演至真。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妄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是留神驻形之道,术在口诀,不书于文,有德至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达之人,逢斯圣文矣。
素书 作者:黄石公 原始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观音经 南摩观世音菩萨! 南摩佛!南摩法!南摩僧! 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相应,常乐我净。 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 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 一切灾殃化为尘!南摩摩诃般若波罗密!
崔公入药镜 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是性命,非神炁,水乡铅,只一味。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真橐龠,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托黄婆,媒姹女,轻轻地,默默举。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饮刀圭,窥天巧,辨朔望,知昏晓。识浮沉,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采药时,调火功,受炁吉,防成凶。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密密行,句句应。
为什么会睡觉“鬼压身” 人在睡觉时,有的时候会突然感到仿佛有千斤重物压在身!朦朦胧胧地喘不过气来,似醒非醒似睡非睡,想喊喊不出,想动动不了。 这种情况让人们感到不解和恐怖,就好像有个透明的东西压在身上,再配合梦境,就被赋予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鬼压身。其实,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梦魇”.
蹲墙的一些功效 人蹲下去,身体变成三折叠,被挤压的血管收缩,气血冲向全身未被挤压的血管,迫使它们扩张、鼓起来。人一站起来,全身气血又冲向原来被挤压的血管,为它们灌满血液。在这样的一蹲一起、一压一放、一冲一回的气血往复运动中,就像涮瓶子一样,使全身血管得到了反复冲洗,使血管软化、加快血液循环和体内的新陈代谢、激活免疫系统,增加了高密度胆固醇、灵敏了压力感受器,一些有害、有毒的代谢产物可迅速得以清除,人体自然就愈发健康。 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十二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蹲墙运动可以自然地激发这近20条经脉的经气,令气血畅通,不生顽疾。
吕祖百字碑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百字碑注序 纯阳吕祖,乃道门中第一慈悲圣贤也,自唐至今,千年有余,或隐或显,隐显不测,警愚化贤,诗词歌赋流传於世者,不可枚举;其专言修真次序、药物火候无一不备者莫若《敲爻歌》、《百字碑》,而其言简理明,易足开人茅塞者,又莫若《百字碑》;其字仅一百,其句仅二十,丹法有为无为,了命了性,始终全谈,谓之上天梯,真天梯也。然为天梯,而世之修真者,不以为天梯者,每多求奇好异,以其此文无奇无异而弃之;殊不知金丹之道,真常之道,不奇之中而有最奇者存,不异之中而有大异者在,时人未之深思耳;如此文始言者,不过养气降心住性耳,有何奇异乎?其行持之效,能结丹,能服丹,能逍遥,能通造化,岂不最奇大异乎?咦!不奇而奇,不异而异,学者能於祖师法言,极深研几,循序渐进,未有不深造而自得者。予读是文,多有受益,因叹有此天梯而人不识,大负祖师度世之苦心,爰是於每句之下,注解数语,以阐其微,愿结知音,同上天梯,以报祖师之恩可也。 时 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三月三日素朴散人自序於自在窝中 养气忘言守 性命之道,始终修养先天虚无真一之气而已,别无他物,采药采者是此,炼药炼者是此,还丹还者是此,脱丹脱者是此,服丹服者是此,结胎结者是此,脱胎脱者是此,以术延命,延者是此,以道全形,全者是此,始而有为,有为者是此,终而无为,无为者是此,长生长者是此,无生无者是此,古经云:知得一,万事毕。此语可了千经万卷矣。但此气,非色非空,无形无象,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不可形容,强而图之0,这个而已;强而名之,儒曰太极,道曰金丹,释曰圆觉;本无可言,有何可守?如其可言可守,则非先天虚无之气,乃是后天呼吸之气。先天之气,历万劫而不坏;后天之气,随幻身而有无。世间未得真传之流,不知先天之气为何物,误认后天有形之气,或言在气海,或言在丹田,或言在黄庭,或言在任督二脉,或言在两肾中间,或闭口调呼吸以匀气,或闭息定胎息以藏气,或搬运后升前降於黄庭以聚气,或守或运,等等不一,皆欲妄想结丹。试问将此有形之气,终久凝结於何处?凝结作甚模样?其必凝结成气块乎?每见世之守上者,多得脑漏;守下者,多得底漏;守中者,多得膨胀;守明堂者失明,守顽心者得癫症,欲求长生,反而促死,哀哉!殊不知先天虚无之气,包罗天地,生育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仅可知,不可言,仅可养,不可守,无言无守,言守两忘,不养而养,入於养气之三昧矣。夫大道活活泼泼,不落於有无边界;落於有则着相,落於无则着空,着相着空皆非天地造化流行之道,亦非圣贤真空妙有之道。曰养炁,则必有所养者在,不着於空也;曰忘言守,则必无方所、无定位,不着於相也。不着空,不着相,则必有不空不相之养者在,不空不相之养,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动,养气之道在是矣。 降心为不为 上言养气无言无守,似乎一无所为矣,夫人有生以后,先天之气充足,阳极必阴,於此而能保全先天之炁不失者,其惟上德之圣人乎?其次中下之人,一交后天,先天之气潜藏,后天之气用事,阳渐消,阴渐长,历劫根尘俱发,一身气质俱动,识神张狂,客邪作乱,当此之时,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虽欲养炁,无处可养,而亦不得其养,祖师黄鹤赋云:上德者以道全其形,是其纯乾之未破;下德者以术延其命,乃配坎离而方成。以道全形者,无为之事;以术延命者,有为之事。上德之人,先天之气未失,纯阳之体,守中抱一,即可全其本来之真形;中下之人,先天之炁已伤,阳为阴陷,必须窃阴阳,夺造化,先固命基,从有为而入无为,方能成真。又古仙云:还丹最易,炼己最难。又沁园春云: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炼己之功,莫先於降心,但降心须要识得心,心有人心道心之分,有真心假心之别。道心者,本来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之心,为真心;人心者,后起有识有知七情六欲之心,为假心。真心益人性命,假心伤人性命。降心者,降其人心之假也。然降人心,非是守心空心,亦非是强制定心,须要顺其自然。悟真云:顺其所欲,渐次导之。只此二语,便是降心妙诀。故曰降心为不为。曰为者,心必降也;曰不为者,不强降也。降而不降,不降而降,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矣。盖人之顽心,积习成性,如火炼成顽铁一块,至坚至固,牢不可破。若束之太急,是以心制心,心愈多而块愈坚,反起心病,阴符经云:火生於木,祸发必克者是也。故降心必用渐修之功,方能济事,渐修之功,无伤於彼,有益於我,为而不为矣。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先天真一之气,为生天生地生人之祖气,无理不具,无时不在,所谓性命之宗祖,存此者圣,昧此者凡,但此气落於后天,隐而不现,即或一现,人为名利所牵,私欲所扰,当面错过,旋有而旋失。欲寻此气,先要认得道心。盖先天之气,藏於道心也。道心为体,先天之气为用,同出异名,道心即修道之宗祖。夫道心者,主人也;人心者,奴仆也。认得道心为宗祖,以主人而使奴仆,奴仆听命於主人,不降而自降,一动一静,皆是道心运用,即人心亦化为道心,内无妄念,外无妄事,内外安静,客气难入,处於无事之境矣。能至无事,空空洞洞,只有道心,别无他物,此外更寻谁耶?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既知宗祖,处於无事,则真者可以能常矣。真者能常,一切外假不得而伤,但真常之道,不是避世离俗,亦非静坐止念,须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从大造炉中煅炼出来,方为真,方是常,若知真而不知行真,虽能无事,如同木雕泥塑之物,外虽无事,而内难免有事,所谓禅机本静,静生妖也。此乃闭门捉贼,假者不能去,而真者必受伤,何能真常乎?故曰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曰真常应物者,以真应假也;曰应物不迷者,借假修真也。盖真藏於假之中,假不在真之外,无假不能成真,无真不能化假,只在常应常静,於杀机中盗生机,於波浪里稳舵槁耳。果能不迷,即是真常,果能真常,虽终日应物,未曾应物,处於无事之境,而不为万物所移,何碍於应乎? 不迷性自住 应物不迷,则道心之真常存矣。道心之真常存,则人心之假不生,人心之假不生,则气质之性不发,气质之性不发,则天赋之性明明朗朗,如水晶塔子一般,无染无着,不动不摇,而自住矣。总之,性住之效,全在应物不迷功夫,迷则人心用事,真性昧而假性发,不迷则道心用事,假性化而真性现,住性之道,不迷尽之矣。祖师黄鹤赋云: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旨哉言乎! 性住气自回 性者,理也,在天为理,赋之於人为性,故名其性曰天性;气者,命也,在天为气,受之於人为命,故名其命曰天命。人生之初,理不离气,气不离理,命不离性,性不离命,理气一家,性命一事,因交后天,理气不连,性命各别矣。若能性住,不为客气所移,而正气自回,无命者而仍有命,性命仍是一事,理气原不相背,所谓尽性至命者是也。大抵气回之要,总在性住,果能性住,则气自然而回,无容强作也。 气回丹自结 丹者,圆明之物,系阴阳二气交合而成。当性住之时,万虑俱息,是谓真静真虚,静极则动,虚极生白,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片刻之间,凝而成丹,所谓一时辰内管丹成也。大抵还丹之要,在乎气回,气回之要,在乎性住,性住之要,在乎不迷,不迷之要,在乎降心;降心之要,在乎知宗祖;知得宗祖,降心应物,不为物迷,性自住,气自回,丹自结,三"自"字在应物不迷处来。应物不迷,即是炼己之功,所谓炼己纯熟,还丹自结也。了道歌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性定自然丹信至,心静然后药苗生。特以还丹最易,炼己最难。若炼己不炼到无己时,则性不定,心不静,丹何能还乎?然炼己若不知宗祖,其功莫施,三丰翁云:筑基时须用槖龠,炼己时还要真铅。真铅即宗祖。若不遇真师诀破真铅一味大药,谁敢下手? 壶中配坎离 气回丹结,真种到手,仅还得娘生本来面目,谓之还丹,又谓之小还丹。此丹犹未经真水火煅炼,尚是生丹,未成熟丹,不堪吞服济命,必须将此丹煅成一个至阳之物,方能延得年,益得寿。坎外阴而内阳,其中之阳为真,为中正之阳,非幻身肾中之浊精,乃先天真一之神水;离外阳而内阴,其中之阴为真,为中正之阴,非幻身心中之血液,乃先天虚灵之真火。此水此火,乃虚空天然之水火,非一切有形有象之水火。用此水火,烹煎灵药,十二时中,不使间断,勿忘勿助,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入药镜云:水怕乾,火怕寒者是也。曰壶中配者,天然水火,不假外求,神明默运,药物老嫩,火候进退,随时加减,消息於宥密之中,不使有一毫渗漏也。 阴阳生返覆,普化一声雷。 水火烹炼之功,即朝屯暮蒙之功。朝屯者,进阳火也;暮蒙者,运阴符也。时阳则进阳,时阴则运阴,阴而阳,阳而阴,阴阳搏聚,自生反覆。返覆者,恍惚里相逄,杳冥中有变,返之覆之,阴阳混化,先天灵苗,由嫩而坚,自生而熟,自渐而顿,忽的造化炉中迸出一粒至阳之丹,如空中乍雷一声,惊醒梦里人矣。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当阳丹出鼎,吞而服之,点一己之阴汞,如猫捕鼠。白云朝顶上者,冲和清气上升,五气朝元也;甘露洒须弥者,华池神水下降,万病回春也。须弥山在天地之正中,即人中有一宝之象。中之一宝,即是圣胎,又名黄芽,祖师示张珍奴词云:地雷震动山头雨,要洗濯,黄芽出土,正是此义。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当圣胎凝结,神水流通,浇灌丹田,自然无质生质,无形生形,而一切勉强之功无所用矣。故曰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也。曰自饮、曰谁得知者,盖以长生逍遥之事,乃窃阴阳,夺造化,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之事,虽天地神明,不可得而测度,而况人能知之乎?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庄子云:摄精神而长生,忘精神而无生。长生者,有为了命之道;无生者,无为了性之道。了性之道,即九年面壁之功,面壁之功,即十月温养之功。九年之说,非实有九年之期,九为纯阳之数,即金液九还,阴尽阳纯之义。所谓一毫阴气不尽不仙也。十月之说,圣胎成就,脱化之期,如妇怀孕,十月婴儿出胞,亦法象也。十月温养之功,防危虑险,万有皆空,不使有一毫客气入於胎元之中,如壁列万仞,一无所见也。十月温养,九年面壁,二者是一义,非是两件,皆古人取其义而象之耳,惟其温养面壁,故曰坐听无弦曲。坐非身坐,乃心清意静,不动不摇之坐。有弦曲则有声有音,无弦曲则无声无音矣。无声无音,一空而已,既云无声无音,听个甚的?曰听,则是空而又不空,不空而又空,非顽空,乃真空也。曰坐听者,离却见之一边,绝不着於色矣。曰听无弦曲,听而不听,已是离却听之一边,又不着于声矣。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如来者,如有所来,而实无来,此真空本来面目,即超脱圣胎之大法门,成全法身之真口诀。要之,无为之功,总在坐之一字,坐则止於其所,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於空,空无所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名为照了,打破虚空,独露全身,不生不灭,方为了当。有生者,所以脱幻身而固命基,还丹之道,从无而造於有也;无生者,所以脱法身而了性宗,大丹之道,从有而化於无也。有生无生,即造化之机。知此道者,始而从无造有以长生,终而从有归无以无生,有无不立,性命双修,明通天地造化之机,而与天地为一矣。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气忘言守一句,统言修道之全体大用也。降心为不为一句,言炼己筑基也。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二句,言炼己筑基,须要识得心也。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二句,言炼己之实功也。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三句,言炼己功勤,还丹自结也。壶中配坎离一句,言丹还后,内炉之功也。阴阳生返覆一句,言阴阳变化,由嫩而坚也。普化一声雷一句,言脱丹法象也。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二句,言服丹后之法象也。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二句,言服丹结胎之法象也。坐听无弦曲一句,言十月温养之功也。明通造化机一句,是总结了性了命大义也。以前十八句,还丹大丹,始终次序,火候工程,悉皆吐露,至简至易,约而不繁,依法行持,自卑登高,由近达远,端的为修道者上天梯也。曰二十句者,并结尾二句言之耳。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 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 心动无静,不动了真。心为祸本,心为道宗。 不动不静,无想无存,无心无动,有动从心。 了心真性,真性了心;心无所住,住无所心; 了无执住,无执转真;空无空处,空处了真。 老君曰: 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有何所得?为诸众生,强名得道。 老君曰: 吾观众生,不了其心。徒劳浩劫,虚役其神。 与心无了,永劫沉沦。依吾圣教,逍遥抱真。 译文: 如果我们想修道就先从关照自己的念头开始吧。念头是原神的主人,我们躁动,我们清静都跟念头有关;念头不停就谈不上清静,什么时候念头彻底止息了,我们才能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性。念头是祸患的根源,同时又是成道的依凭。不要躁动,也不必安静,只要不去思考,不让念头附着任何一物,这样就不会产生念头;没有念头六根就不会波动,我们贪嗔痴等烦恼忧苦就是由念头造成的。只有让念头止息,我们才能见到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常驻就会自动止息念头;当没有念头要止息时,念头也就不会自己产生了;明白不依靠念头我们照样可以生存如常,没有什么信念可坚持的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归于我们的本性;只有把念头空到无处不空,我们才能真正与自己的真如本性合一。 老君说:我在世上经历了数不清的轮回,靠关照自己的念头而得道,虽说是得道,其实什么也没得到,因为本性乃空;为了让众人明白是怎么回事,不得不说我得道了。 老君说:我观察到众人的念头从来没有片刻止息过,白白地、一世又一世地在世上经历了各种痛苦和灾难,徒然地使役我们的元神。众人跟随着自己的念头淹没在漫长的苦海中生来死去,永不歇息,不知自拔。不如按照我通达事理的指导,自由自在地劳守本性。
逆腹式呼吸法的主要作用 1.吸入的氧气多。逆腹式呼吸法以横隔肌活动为主,自然呼吸法以胸肌活动为主。横隔肌的活动面积比胸肌活动面积大得多,因而,逆腹式呼吸法吸入的氧气是自然呼吸法的三至四倍。人体吸入氧气多,一是可以有利于新陈代谢;二是可以改善血液中的内氧环境,增强免疫能力。因此,科学研究证明,肺活量大的人就相对长寿。 2.能增强人体之真气。逆腹式呼吸法练习时明显地感觉小腹(丹田)的开合,而小腹(丹田)是中医理论所指的人体真气形成的地方。真气由人体肺脏吸入的氧气与脾胃生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及肾脏先天的精气三者汇集而形成,藏于腰肾,布于全身,是呼吸运动之根源。所以小腹(丹田)又被称为“呼吸之门”、“生气之海”、“十二经脉之根”,是真气升、降、开、阖的枢纽。因此,加强逆腹式呼吸法的锻炼,能增强人体的真气。 3.能加强肾脏的气化和固摄功能。人的肾脏居于小腹,称为“先天之本”,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及主纳气的生理功能,人体腰部第二、第三腰椎间的命门穴是肾脏先天之气蕴藏的地方。因肾脏开窍于二阴,所以肾脏先天之气对人体二阴(尿道及肛门)有固摄的作用。
漫谈“逆腹式呼吸”(转) 漫谈“逆腹式呼吸” 一、何谓“逆腹式呼吸法”? 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逆腹式呼吸,舌抵上鄂,吸气的时候小腹收缩,呼气的时候漫漫鼓起小腹,要求做到深、长、细、匀。首先意守丹田,禅宗,道家和其他流派关于丹田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大,同时排除杂念,想着气息从鼻孔吸入,流经至丹田,再想像浊气从小腹一直向上,从口中呼出,以此往复。 逆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为变容呼吸。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横隔肌随之收缩下降,使腹腔容积变小;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横隔肌上升还原,使腹腔容积变大。与之对称的是顺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作等容呼吸。 逆腹式呼吸法在呼吸时改变腹腔容积,而使腹腔改变的内容物又不是吸人或呼出的空气,而是另外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内气”。所以,逆腹式呼吸法在名称上是一种呼吸空气的“方式”,实质上则是内气的“呼吸”(升降、鼓荡)。 逆腹式呼吸法,不是说说就能学会的,必须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运用自如。 二、“逆腹式呼吸”的养生作用 (一)增加吸氧量。胸式呼吸因为肋骨运动空间的局限,胸腔容积变化较小。据有关文献介绍,平时用胸式呼吸,约有三分之一肺叶没有发挥作用。即使两种呼吸方式兼用,安静条件下横隔肌一般只下移1~2厘米。太极拳要求呼吸深、长、细、匀,我们说“逆腹式呼吸”,实际上是“逆腹式深呼吸”,其横隔肌下降一般有7~10厘米,肺叶气泡得到充分利用,吸氧量比安静条件下增加好几倍(当然这种效果是顺逆腹式深呼吸都能达到的)。氧是维持机体机能和产生运动能量的基本物质。正常人不吃东西可维持生命20~30天,不喝水可坚持5~7天,而缺氧10分钟大脑就要死亡。细菌和病毒都有厌氧特性,人体器官病变都和缺氧有关。练太极拳经常长时间的进行“逆腹式呼吸”,比平常人增多吸收了大量氧气,对身体健康当然大有裨益。平时很多人讲究“进补”,其实练拳增氧就是不花钱的大“进补”。 (二)使腹腔内的器官得到有效的按摩运动。顺腹式呼吸的特点是呼吸过程中腹腔容积保持不变,因此腹腔内的压强也保持不变,除了增大吸氧量外对内脏器官起不到按摩运动作用。逆腹式呼吸则相反,吸气时横隔肌下降,小腹内收,腹腔容积缩小,腔内压强增大,呼气时横隔肌提升,小腹隆起,腹腔容积增大,腔内压强缩小。腹腔里的内脏器官在压强忽大忽小的作用下,经受着十分难得的全方位的按摩运动。生物界都有“用进废退”的进化规律,人们的内脏器官自离开母体出世后,一直分秒不停地工作运转,很容易出现疲劳衰退,引起病变。如今能够得到经常性的全面按摩保养,对其机能的保持与调节自是大有好处。当然,太极拳动作中的腰胸折迭也可以从外部通过肌肉运动的位移造成机械性的按摩,但比较由腹腔内压所造成的空气按摩,其作用应该是后者更加全面与显著。 (三)促进副交感神经亢奋和内气鼓荡。练拳实践证明,在心静体松条件下进行深、长、细、匀的逆腹式呼吸,大约十多分钟即可激起副交感神经亢奋(和医学文献所说的基本一致)。除了会产生副交感神经亢奋所带来的心率减缓、血压降低、末梢血管舒张、内分泌得以调节等生理现象外,还会出现腹部发热(有时甚至有发烧的感觉),有一股暖流顺着背脊(督脉)往上涌,上身开始出汗等现象,按中医和武术的说法是来了“气感”,促进了“内气”运动。这对人体各项机能的调节很有作用,应该是练太极拳可以改善很多慢性病病情的机理所在。 三、“逆腹式呼吸”的技击作用 从运动力学的角度看,任何技击运动都讲究:①肌肉伸缩产生力的大小与速度。为了增大力量,必须尽可能增加肌肉纤维的发展,增大肌肉的横断面,以求“有力打无力”;②力传递过程的协调性与一致性。避免从力源到目标中途出现阻滞,就是要“稳劲”;③用力的合理性。讲究技巧,追求“巧劲”。在以上第①点中,在同一体力(肌肉断面)的条件下,是否还有办法增强发力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除了发挥肌肉的物理效应外,还应追求肌肉的生化效应,就是平时讲的“潜能”。为了发挥肌肉的生化效应,西方的办法是通过药物,让运动员服用类固醇之类的兴奋剂,使同一人在原有条件下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按中国武术的传统办法则是通过练“气”,增强“内功”。 对于中医和武术界讲的“气”,过去很多人不理解。其实,中医与武术几千年的实践和近几十年的科学实验证明,“气”是确实存在的,只是对“气”的实质的认识还在继续探索中。什么是“气”?有的认为是神经,有的说是生物电,有的说是“共振”,有的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暂时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气”是一种物质,是一种能量。“气”和血一样,其流通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人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每时每刻都在按自身规律运行。但是当人们认识到它的存在及其运动规律后,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能动地推动或迟滞它的运行。太极拳的练“气”活动就是为了激发“气”的效应,增进人的功力。 练“气”与内功的方法很多,站桩、盘架子、推手等都是很好的练功法。冯志强老师抓住要点,概括为“抓住丹田练内功”。丹田的位置有多种说法,明朝龚居中说的是:“夫修身之士,不识丹田所在,成指脐下一寸三分而言,此为气廪之源。”以现代解剖学看,丹田并不是内脏器官,而是上腹部的一个区域,其内主要是大小肠,其上有任脉的气海,关元等穴位,是逆腹式呼吸时起伏运动的部位。古人很看重丹田的作用,这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其机理现代科学还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是否可以这样解释,人体全身的穴位,基本上都要靠外力刺激(比如针、灸、按压,击打)才能激活,唯有腹部丹田的气海、关元等穴,可以通过自身在意念指引下的逆腹式呼吸运动促使其机能活跃起来。练丹田“气”,就是通过腹部自身的运动激发腹部穴位与腹内器官的功能,并以此带动全身,所以丹田叫“气廪之源”。 人体是个生物电场,所以可以测出心电图,脑电图,可以用仪器看到人的红外图像。人体安静时处于阴阳平衡、正负电子正常运转状态。在意念引导和运动刺激下,其电场产生电位差,正负电离子加速运转,从而增强生物电能量,增进人体器官与肌肉的功能。站桩与练拳中产生的麻、胀、热感觉,实际上就是生物电活跃的体现。经过长期的练“气”、练功、练拳的积累,使之逐步养成果习惯,形成条件反射,技击时就能迅速地把平时积蓄的生物电能发放出来。这也就是上面说的肌肉的生化效应。 四、怎样练习“逆腹式呼吸” 逆腹式呼吸既然对养生与增进内功作用很大,为什么平时很多老师不教?为此,我曾请教过几位全国著名的老师。答复是一,初学拳应把注意力放在拳架动作上,过早讲呼吸会干扰其正确用意,二,练呼吸容易“出岔”。因此强调练拳时采用“自然呼吸”,经过一段时间练拳,自然会“悟”出来。暂不教呼吸的第一个理由是对的,练拳用意必须关注在拳架动作上,要把注意力放在敌情和动作的技击含意上,正如《拳论》中的“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但是不关注呼吸不等于可以不练呼吸,因为靠“悟”,有的人两三年就可以悟出来,有的人可能要十年八年,也可能有的人一辈子也悟不出来。而且“自然呼吸”本身是没有确定含意的,“自然呼吸”既可以是胸式呼吸,也可以是顺腹式呼吸,还可以是逆腹式呼吸。在套路比较熟练后,开始在站桩中练习逆腹式呼吸,两个多月后形成了习惯,再盘架子时不需想呼吸,自然而然伴随着拳架动作就用上了逆腹式呼吸。少林气功对呼吸训练的介绍也是如此。至于怕“出岔”,这是应该重视的,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主要是练呼吸时要防止憋气、努气,关键还是要放松。 开始练习时,按照说明“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所谓“隆起”,主要是意想)。很明显这是一种随着呼吸进行的“腹肌运动”。这样的运动,带有“鼓努为力”的味道,并不符合内气升降以意领气的要求,但是又不得不这样照着做,否则就难以入门。所以一方面要“鼓努为力”,一方面又要尽量用意不用力,逐渐使用力减少、用意增加,从而达到掌握“逆腹式呼吸法”的目的。另一种传统的方法是“气沉丹田”。通过正确掌握气沉丹田,达到“逆腹式呼吸”,即内气升降的方法。怎样正确掌握“气沉丹田”呢?在行拳中,随着拳势的开合,配以开吸合呼。呼气时意想有“气”沿任脉沉人丹田;吸气时,丹田气经会阴上升命门,或者吸气时暂不加意念。气沉丹田不是死沉,而是一个活的行气过程,即随着呼气意想内气向丹田松沉的过程。有下沉必有上升,久之得气,自然明白。有人认为腹式呼吸是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强调自然配合为好。窃以为听任自然,会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多花时间,甚或白费功夫。好在有“气沉丹田”的练法可加以弥补,只要气沉丹田得当,就可掌握逆腹式呼吸。然而得法还须明理。 逆腹式呼吸、气沉丹田与“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怎样的关系呢?如何做到“气遍身躯不少滞”呢?试举42式太极拳的“马步靠”为例。(靠前动作从略)呼气时,气沉丹田,屏气发力(或呼气发力),同时内气从腰背(气贴背)向四肢发散,内气到后足,气到力到,产生蹬劲使整体向前靠,内气到前足则产生撑劲,稳住重心,内气到上肢,产生靠劲。再以杨式“搂膝拗步”为例。吸气时,内气由丹田经会阴上命门布于腰脊,右手上举,左手收在腹前。接着呼气,右掌前推,左手搂膝,蹬右脚,成左弓步,气沉丹田,同时气贴背向四肢发散,两足产生蹬、撑,劲力发于脚跟,通过腰脊,形于掌指。总之,贵在全身得气,浑然一体。 逆腹式呼吸法的实质,是借助口鼻呼吸,以意念、拳势为导引,结合放松的气功态,来推动内气的升降、鼓荡,达到拳论所说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气遍身躯不少滞”。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放松”这一窍门。拳家有言:“只要一松,气就能通。”所以,行拳走架的一举一动,都不能忘记“放松”与“行气”的结合,也是“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实践。 应该说明一点,练“气”关键在“用意”,至于是否配合呼吸,现有多种说法和做法,我只是通过自己的实践,领会到还是加上逆腹式呼吸效果更好。 武术前辈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练武术一定要遵循古谱,在老师言传身教下认真揣摩领会才能学会。历史给我们提供了现代科学,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太极拳的精神实质创造了很好条件。在学拳中尽量用现代科学来回答“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会产生什么结果”等问题就成为领会古谱内涵的重要方法。希望有条件的专家、学者与武术工作者,趁一些老拳师还健在,赶紧用现代科学方法测试他们在练功状态下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反应,解开许多拳术的奥妙,这对继承与发展传统武医具有非常意义。
《道德经》通行八十一章本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甫居。夫唯甫居,是以不去。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一章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眼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曰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其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匀。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于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只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也!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玉。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青静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着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混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搓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好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进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无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蚤服。蚤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四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古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胜任被褐怀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清静经全文”结束
道德经新解 01章 论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这种解释是前人从没有过的,前贤解老,开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说论,这就为打开老子道的大门设置了障碍。 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学内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两方面内容:一、道体(有),即“道之为物”,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二、道性(无),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最一般规律。道体、道性不可分离,二者相互对立统一,构成了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朴”(二十五章);中间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圣人内求,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虚。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则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原动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体。化生万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故“名万物之母”。 “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为实,“无”为虚,道体为实,道性为虚。彼此阴阳对立,虚实相合,共同构成宇宙的始母——道。 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是现实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式。 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精神的(无)或者物质的(有),都是主观片面的、非辩证的。老子的有无论是辩证本体论,即从世界的本体上确立了对立统一规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因此。常:常常。道性是永恒的、至诚的、无私无欲的,我欲“观其妙”,就必须“无欲”。这是说自我之性须符合道性。无欲:没有自我外在欲望。自我外在欲望即目之色欲,耳之声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体之亲欲和名利之欲。自我欲望在外,而妙景在内,所以,只有无外欲,才能进入客观存在的道的境界,体会宇宙之奥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脑透过心灵对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这一妙境,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这一境界是最适宜的,妙境来不及应接,心笑来不及安排。其实,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说的“极乐世界”、基督所宣扬的“天堂”的境界和穆圣所谓的“天启”的境界。 有欲:识道之欲。因为追求智慧是人的本性。徼:是边际、边界的意思,这里是指矛盾的对立层面。“观其徼”,就是于“观妙”之中寻求矛盾双方的本质联系,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都属于“观其徼”的范畴。 “观其妙”是同一说,面对的是道的境界,其前提条件是“无欲”;“观其徼”是对立说,面对的是现实世界,前提条件是“有欲”。要想实现人生之“大欲”,必须从“无欲”入手。只有“无欲”,才能进入道境,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会。“无欲”是实现“有欲”的方式和策略。这里,“无欲”和“有欲”是辩证的。“无欲”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观规律、有害于生命的欲望;“有欲”是增强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认识和改造人类命运的欲望。越是“有欲”,越具备“无欲”的坚强意志;“无欲”的境界越高,人生价值越大。因为只有体悟大道,才能取得大智大慧,从而更好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妙”和“徼”,亦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事物都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包含矛盾的斗争性,故说“同出而异名”。 “玄”,古字为“c”,是象形字,即对道的存在形式的形象描绘。玄,作为客观存在,它必然是结构的、秩序的、规则的、运动的,所以,玄还有“旋转”的含义。在微观世界,不论是人体基因组,还是电子、质子、夸克等微粒子,都是以玄的运动形式存在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明了世界的本体即玄是旋转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宇宙和人生奥妙、玄机是蕴藏于玄的。把握不断旋转运动着的玄是探索和认识人生、社会以及宇宙奥妙的门户。这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 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人的一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而正确价值观来源于正确的宇宙观。要获得正确的宇宙观就必须去认识宇宙的本原,因此,老子把宇宙本原赋予道的哲学内涵。道是“有”和“无”即物质和规律的统一体,其形态是不断旋转运动着的玄,玄蕴藏着人生和宇宙奥妙。然而,玄不是人的外部感官所能认识的,外官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要把握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反观内视,开发悟性认识,前提条件是“无欲”,这就关系到认识论的问题。 老子哲学是彻底的自然主义。马克思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将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马克思的这一自然主义的定义,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我们知道,老子把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质称之为“有”,把物质发展变化所依赖的结构、关系、秩序、规则和信息等统称之为“无”,认为有和无不可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天地万物的始母,也就是宇宙的本原。以后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三十六章),都说明了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有)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相当于无)的,而自然主义则认为,没有物质(有)的规律(无),和没有规律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它应当首先体现于宇宙的本原,否则,辩证法也就无从说起。作为辩证法大师的老子正是根据这一辩证本体论来阐述他的道德哲理的。 传统的认识方法是通过人的外部感官对现实世界做出反应,如果我们称这种认识方法为宏观认识,那么老子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微观认识(或称直觉认识)。微观认识是不借助人的外观器官和科学仪器,而是借助心灵对细胞、原子作直觉思维的认识。天地是大宇宙,细胞(包含原子)是小宇宙。宏观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机械的,微观认识才是本质的、整体的、能动的。老子的认识论相反于传统的认识论,尽管有些哲学家、科学家认识到微观思维的重要性,但是都没能指出具体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只有确立老子的微观认识论,才能全面地、立体地认识世界。宏观世界统一于微观世界,认识且只有认识微观世界,才能真正认识宏观世界。宏观世界具有无限性(其大无外),而人的外部感官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虽然现代人借助于高科技成果,但还是不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微观世界尽管也具有无限性(其小无内),但是人的心灵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并表现为立体的整体认识。心灵的认识能力取决于自身修养功夫,功夫越高,其能力也就越强。所以,老子的微观认识论,是科学的、辩证的。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涵盖天地,无所不包,但它首先以人体科学为理论基础,并由养生理论扩展到治国理论,因此,《道德经》既是治身理论,又是治国理论,治身和治国是密切联系、相互印证的。人的肌体是细胞的集合体,每个人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灵子,相当于国家的一名成员;大脑是魂的居所,相当于统治者的首府;魂是自我之主,相当于国家的统治者;骨骼相当于国家的政府机构;精气是肌体的养分和能量,相当于物质财富;血液循环系统,相当于道路交通;免疫系统,相当于司法系统;神经系统,相当于信息网络;消化系统相当于工厂企业......。明白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身国同构理论。 人是哲学永恒的主题,离开了自我修证而片面强调哲学理论,哲学就显得空洞,很难为所有的人所接受。哲学的大道必须从认识自我开始。哲学要想解放全人类,必须首先解放人的心灵,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健康之道首先应是自我的健康之道,这就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学的最大特点。
第四卷 第一百三十一章 亿咒魔甲
第四卷 第一百二十八章 先天神药
第四卷 第一百二十七章 无上战争魔主
第四卷 第一百二十四章 小萌的秘密
第四卷 第一百二十三章 圣魔屠皇阵
第九百三十八章王子们的骇然
第四卷 第一百二十章 一沙一世界
第四卷 第一百一十五章 残蹋海皇府
第九百二十九章 天子(第二更)
第四卷 第一百一十二章 龙的传人
第四卷 太古龙宫-第一百一十一章 泼墨染红尘
第四卷 第一百零九章 燃烧吧,紫气
第四卷 第一百零八章 十方俱灭(二合一)
第四卷 第一百零七章 先行者?
第四卷 第一百零六章 此物与我有缘
第四卷 第九十六章 中央龙冢
第四卷 第九十六章 恕不奉陪
第四卷 第九十五章 必杀一击
第四卷 第七十六章海市蜃楼
秒杀33册第四章琉璃秘境(手打版)
第四卷 第七十四章 石碑
第四卷 第七十章 未来佛现
第四卷 第六十八章 天地衍变
第四卷 第五十一章 浑水摸鱼
一个人最大的本钱---------心态
第四卷 第五十章 四大魔主
第四卷 第四十八章 诛魔
第四卷 第四十七章 你们也配?
第四卷 第四十六章 贫道,老子!
第四卷 第四十一章 上清诛仙术
第四卷 第三十九章 厚积薄发
第四卷 第三十八章 突破
第四卷 第三十七章 丹成
第四卷 第三十六章 身化神炉
第四卷 第三十五章 生命大势
第四卷 第三十四章 蟠桃的功效
第四卷 第三十三章 夜探蟠桃园
第四卷 第三十二章 通天道人的四把剑
遭遇不幸事件时如何自疗心理创伤 很多突发事件(如恐怖袭击、沉船、撞车等)和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等),都会对生活在和平日子、没有危机意识的人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使其心理上遭受重大的创伤. 当个人遭遇不幸事件的袭击之后,最重要的是稳定和控制情绪,进行自救和互救,为自己和周围人的恐惧与压力松绑。 主要方法如下: 及时交流 受害者应多和亲友、同事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多与那些关心你的人呆在一起,他们能为你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承认现实 不幸已经发生,所有的创伤已经形成,既然已经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承认现实,其结果会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好得多。 升华痛苦 创伤和挫折常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如果一味地憋气愁闷,颓唐绝望,其实是用已发生的不幸在心理上惩罚自己。善于心理自救者,能学会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努力化创伤为动力,将不良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投入到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事情中去,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也消除了压抑和焦虑情绪,达到积极的心理平衡。 转换视角 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能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常会淡化消极情绪。 适度宣泄 当一个人受到创伤时,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谈笑自若,这样只能缓解表面紧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危害。 善于心理自救者总是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如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流泻出来;或是干脆在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番,这也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最佳自救策略。
关于近日更新 唯易永恒:新的一卷,有些瓶脊,明天恢复更新,最近为了火车票的事,愁白了头啊 哪位同学能搞到火车票的,帮帮小易
活的太累------是因为索求太多 从前有一位商人,一天晚上,他独自走在静寂无人的山路上。忽然,一个神秘的声音对他说:“拣起路边的几个石子,明天早晨你将因此得到欢乐。”虽然商人并不相信石子会给他带来欢乐,但他还是弯下腰去,在路边拣起了几个石子,然后装入衣袋,继续赶路。 第二天天亮,当商人掏出了石子时,他愣住了,原来那不是石子,而是钻石!他高兴极了,这么多钻石值多少钱啊!不过转念间,他又沮丧起来,后悔昨晚没有多拣几颗石子。于是商人懊恼了一路,之前的快乐也消失不见了。 感悟:一个容易满足的人,所获得的快乐会更多。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原因之一就是永不知足。因为自己的内心填不满、放不下,我们才时常感觉活得太累。我们一心只希望拥有得越多越好,爬得越高越好,到后来我们的心灵却无法得到休息。
第四卷 第三十一章 一语杀一人
10句话 第一句:“人都是逼出来的”。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所以,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要焦燥,也许这只是生活对你的一点小考验,相信自己,一切都能处理好,逼急了好汉可以上梁山,时世造英雄,穷者思变,人只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第二句:“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简单生活才能幸福生活,人要自足常乐,宽容大度,什么事情都不能想繁杂,心灵的负荷重了,就会怨天忧人。要定期的对记忆进行一次删除,把不愉快的人和事从记忆中摈弃,人生苦短,财富地位都是附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简简单单的生活就是快快乐乐的生活。 第三句:“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偶尔会想,如果人生真如一场电子游戏,玩坏了可以选择重来,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正因为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每一天都不可追回,所以更要珍惜每一寸光阴,孝敬父母、疼爱孩子、体贴爱人、善待朋友。 第四句:“怀才就象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人,切莫自以为是,地球离开了谁都会转,古往今来,恃才放肆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所以,即便再能干,也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做好自己的事情,是金子总会发光。 第五句:“过去酒逢知已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知已少”。不甚酒力,体会不了酒的美味,但却能感受知已的妙处。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孤独的,不完整的,可是,因为生活的忙碌,渐渐少了联络,友谊就变的淡了,所以,抽点时间,联络朋友一起聊聊天,让情谊在笑声中升腾,当朋友遇到了难题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挺身而出,即便帮不了忙,安慰也是最大的支持。 第六句:“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人,总是很难改正自己的缺点,人,也总是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有时,明知错了,却欲罢不能,一错再错,把握正确的方向,坚守自己的原则,世界上的诱惑很多,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果发现错了,一定要止步。 第七句:“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现代的人好象特别脆弱,报纸上天天报道众多名人得抑郁症,这些人一定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别一个极端。正因为踌躇满志,才坚信自已是完美的,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变得极度自卑,甚至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为自己找一个准确的定位,享受生活乐趣。 第八句:“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爱情是什么?让人无所适从,让人神魂颠倒,面对爱情的时候,勇敢一点,大胆说出自己的爱,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总会生老病死,怎么过都是一生,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生命的精彩。 第九句:“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现代社会的人变得越来越势利,爱情也越来越无足轻重,于是我不得不相信“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就对现代爱情的最确切的描述。 第十句:“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的成功,需要敌人”。有竞争才有发展,因为有了敌人的存在,因为有了不服输的决心,才会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所以,有时候,敌人比朋友的力量更大,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却有永远的朋友,有些时候,敌人也可以变成朋友。
活得太累-----只因索求太多 从前有一位商人,一天晚上,他独自走在静寂无人的山路上。忽然,一个神秘的声音对他说:“拣起路边的几个石子,明天早晨你将因此得到欢乐。”虽然商人并不相信石子会给他带来欢乐,但他还是弯下腰去,在路边拣起了几个石子,然后装入衣袋,继续赶路。 第二天天亮,当商人掏出了石子时,他愣住了,原来那不是石子,而是钻石!他高兴极了,这么多钻石值多少钱啊!不过转念间,他又沮丧起来,后悔昨晚没有多拣几颗石子。于是商人懊恼了一路,之前的快乐也消失不见了。 PS:一个容易满足的人,所获得的快乐会更多。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原因之一就是永不知足。因为自己的内心填不满、放不下,我们才时常感觉活得太累。我们一心只希望拥有得越多越好,爬得越高越好,到后来我们的心灵却无法得到休息。
第四卷 第二十八章 一巴掌拍爆两个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