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上 动车上
关注数: 35 粉丝数: 41 发帖数: 4,924 关注贴吧数: 44
襄阳航天42所:护佑"神九"航天员 看着严格密封,即将进行测试的航天医测生化测试组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42研究所研究员马新刚长舒了一口气:4年半的辛苦值得啊,这个组件即将伴随“神舟九号”飞船遨游太空,护佑航天员的健康与安全。 位于襄阳的航天42所,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主要负责研制舱外航天服和飞船密封件、火箭逃逸系统动力源,以及医测生化检测组件等三大产品,人称“航天员护佑神”。从神一开始,每次飞船升空,都有42所的功劳。 42所全体员工怀满腔爱国情,为圆飞天梦历尽艰辛。相关产品研制技术在任何国家都是绝密,向别人学不到,国内也是空白,难度可想而知。 火箭逃逸系统动力源研制,是最难啃的骨头。从1992年到1998年,课题组反复计算、验证上万个数据,进行了3000多次试验,终于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找到了最佳配方。 1998年10月1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2所提供的产品经受住零高度逃逸飞行考验,大获成功,专家好评如潮,从此和每次神舟飞船的试验与飞行结下不解之缘。 医测生化检测组件是“神九”飞船中启用的新设备,主要用于对在轨航天员生理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他们的健康与安全。这,对于以后建立有人驻守的空间站,让航天员能够在太空中长期逗留有着重要意义。为此,42所组织精兵强将攻关4年半,研制出专用的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太空极端环境下无毒、透明、耐酸碱、耐高温,具有极高的非特异性吸附性能,不对待检测的微量样本产生任何干扰,数据准确。 目前,42所研发的密封件和火箭逃逸系统动力源已交付总装、测试,医测生化检测组件也即将交付组装上船。42所人又将踏上新的旅程,为神十的飞天再作新贡献。
艾滋被治愈,他是第一人(图) 被认为是世界上首例艾滋病治愈者的美国人蒂莫西·布朗(如图)24日驳斥了有关他仍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报道,并表示治愈艾滋病的感觉“好极了”。蒂莫西·布朗。 治疗白血病同时治好艾滋病 治愈方式难以复制 世界首例确认为艾滋病治愈患者蒂莫西·布朗24日说,那些声称他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报道是错误的,并表示治愈艾滋病的感觉“好极了”。 布朗先前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他在德国柏林接受治疗,被称为“柏林病人”。经过骨髓移植后,原本几乎被判死刑的布朗奇迹般获得重生。去年6月,经医学检测,布朗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消失,他由此成为世界首例被确认治愈的艾滋病患者。  第19届世界艾滋病大会本月22日至27日在华盛顿召开。作为特邀嘉宾,布朗出席大会。他说,医生告诉他,“你的艾滋病已经被治愈。” 先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些研究人员称,在布朗体内组织里发现艾滋病病毒的痕迹。但布朗说,任何在他体内的病毒残余都是死亡病毒,不会再复制。  24日是布朗首次面对媒体讲话,虽然看似虚弱,但精力充沛。布朗当天启动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抗艾滋病基金会,并希望自己的知名度能够吸引更多捐赠资金,用于艾滋病疗法的研究。他表示,自己是“艾滋病能够治愈的活生生的例子”。 因治白血病治好艾滋  蒂莫西·布朗是一名美国白血病患者,并同时患有艾滋病。2007年他来到柏林找到了胡特医生。胡特医生是一名肿瘤病和血液病专家。胡特说:“当时布朗的状态非常不好,病情正在恶化,几乎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随即,胡特做出一个决定:进行骨髓移植,先治白血病。结果却出人意料,经过3年多的临床观察,这次移植同时治愈了布朗的艾滋病。原来,骨髓捐献者的配型不仅非常吻合,而且骨髓中还有一种能天然抵御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基因。据以往研究发现,这种变异基因只在少数北欧人体内存在。  “真的不敢相信,我们治愈艾滋病的新方法竟然是这样开始的。”6月2日胡特对路透社记者说,“因为布朗患有艾滋病,本以为做完骨髓移植手术他依然会离开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想到,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还成为世界第一个被治愈的艾滋病病人。现在,他体内已经没有艾滋病病毒了,已经不再吃药。”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像布朗这样的例子很难复制,他的痊愈包括许多因素,比如布朗体内可能存在的某些基因变异正好配合了骨髓干细胞移植疗法,并发挥了抵抗病毒的积极作用。总体看,攻克艾滋病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宗禾) 两种途径  攻克艾滋病  本报讯 科学家打算从两方面寻找攻克艾滋病的良方,一是消灭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毒,二是“哄骗”机体自我控制病毒。 一般而言,人体内的CCR5基因是艾滋病毒进入细胞的通道。科学家们依据布朗的病情提出设想,那就是借助一种“酶刀”,人为使CCR5基因变异,从而掐断艾滋病毒进入人体的“生命线”。不幸的是,这种形式的干预太复杂、风险大,难以大范围使用。  除了消灭病毒,另一条治愈之路是控制艾滋病毒。在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身体可以控制艾滋病毒,让它们“饿死”。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一种抗淋巴癌药物或许可以激活并干扰在人体免疫系统内“潜伏”的艾滋病毒,使它们“现身”,便于消灭。(宗禾) window.HLBath=1;
记者越野车上验证网络流传破窗方法:头枕钢管砸失败 --------实验目的:不少汽车的说明书介绍,在车门锁死无法从内部打开时,可以拔出插在座椅上的头枕,利用头枕下边坚硬的钢管击碎车窗玻璃。实验人员就此利用头枕下的钢管分别砸击汽车玻璃的中心、四角,看此方法多长时间能够破窗。 ------实验过程:首先由女记者将驾驶座椅上的头枕拔下来,由于头枕下边的钢管并不长,所以拔的时候并没费力,仅花费4秒钟时间。记者双手握头枕,将钢管最尖处用力向车窗中心砸去,但砸了十几下,仅仅划伤了玻璃上的贴膜。随后记者主攻玻璃左上角(由于头枕较大,在狭小的驾驶室、副驾驶室内很难砸其他三个角),砰砰砰几声巨响,有几次还脱手砸到了车框上。一分半钟后,除了玻璃贴膜被划伤外,玻璃仍无动于衷。其间,记者曾改变握头枕方式,改抓头枕的钢管往玻璃上捅砸、甩砸,始终无法砸开玻璃。随后,换上男记者使用头枕砸玻璃,男性力气更大,记者砸玻璃的同时,从外部能看到车门框在晃动,能看到钢管砸出的火星。但因车内空间狭小,难以用力,三位男士分别砸了两三分钟,仍无法破窗。实验分析:汽修专家潘旭东称,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用座椅头枕钢管砸碎车窗玻璃是“不靠谱”的。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座椅头枕一般用高强度填充物制作,这些材料本身就有缓冲力的作用,在另外一段的金属架击向车窗时,后端的填充物会吸收分散部分力。另外,金属支架末端不是尖锐的,击打到玻璃上的一点压强就会减小。了解到头枕金属支架把车窗贴膜已经划破但还没有砸破车窗,潘旭东解释称,金属支架很难垂直砸到一点,斜着划开力被分散得更多,传递到车窗的力就更小。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