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楼丹枫 西楼丹枫
关注数: 162 粉丝数: 138 发帖数: 13,475 关注贴吧数: 34
不要随便牵手,更不要随便放手 你发现了吗?爱的感觉,总是在一开始时甜蜜,总觉得多了一个人陪,多了一个人帮你分担,你终于不再孤单了,以为至少有一个人想着你,恋着你,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能在一起,就是好的。但是慢慢地,随着认识的加深,你开始发现了对方的缺点,于是问题一个接一个出现,你开始烦、累,甚至想要逃避。有人说爱情就像捡石头,总想捡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但是你又如何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捡到呢?她适合你,那你又适合她吗?其实,爱情应该像磨石子,或许刚捡到的时候,你不是那么满意,但是请记住,人是有弹性的,很多事情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有心,有勇气,与其到处捡未知的石头,还不如将自己已经拥有的石头磨亮磨光。你开始磨了吗?很多人以为,是因为感情淡了,人才会变得懒惰,其实人是先被惰性征服,感情才慢慢变淡的。你体会到了吗?其实爱恨往往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爱不仅要懂得宽容更要及时,很多事可能只是在于你心境的转变罢了。如果有个人爱上你,而你也觉得她不错,那就得珍惜彼此!我们总说:“我要找一个很爱很爱的人,才会谈恋爱。”但是当对方问你,怎样才算是很爱很爱的时候,你却无法回答他,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如果你正在为爱迷惘,下面这段话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示:爱一个人,要了解也叫开解;要道歉也要道谢;要认错也要改错;要体贴也要体谅;要接受而不是忍受;要宽容而不是纵容;是支持而不是支配;是慰问而不是质问;是倾诉而不是控诉;是难忘而不是遗忘;是彼此交流而不是凡事交代;是为对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对方诸多要求。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费,不要随便牵手,更不要随便放手。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朋友发来一条短信:"一个人的快乐,并非是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反复琢磨,觉得甚有人生哲理的味道。  人生丰富多彩,人生短暂无常,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必须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才会有快乐,才会拥有幸福的感觉。   人的一生将面临很多诱惑,很多机会,如果不懂得选择和放弃。那么人所有想要得到的你都想拥有都去争取,并将把一生所有的荣耀、所有的成就、所有的所得都背负在身,那么纵使你有一副钢筋铁骨,也会被压倒在地,停滞不前。   大地放弃绚丽的黄昏,才会迎来旭日东升;春天放弃芳香的花朵,才能收获累累硕果,倘若蝌蚪总是炫耀自己的尾巴而舍不得放弃,那它将始终长不成自由跳跃的青蛙,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轻装前进,才能不断有新的收获,保持一颗简单和明朗的心,你会觉得其实在奔跑中也可以很沉稳。   同时,人的一生又有很多不如意,也许你为生活的拮握而苦恼不已,也许你为与人相处不和谐而痛苦不堪,也许为失恋的痛苦而受伤憔悴,也许你在事受挫面前一蹶不振……一切的一切都如沉淀在你心中的梗石,挥之不去,如果你不懂放弃,把自己的心浸泡在后悔、遗憾和怨天尤人中,痛苦必将占握在你的整个心灵。   学会放弃吧,放弃失落带来的痛苦,放弃受挫留下的懊恼,放弃耗费精力的争吵,放弃与相处一时的不快,放弃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放弃对权力、金钱、虑名的争夺,放弃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弃烦恼,摆脱纠缠。凡是次要的,枝节的,多余的放弃的都应放弃,你发现放弃放弃是快乐的,就像园丁锄去花丛中的杂草一样,花儿会更茁壮、花儿会更美丽。   勇于放弃者精明,乐于放弃者聪明,善于放弃者高明。学会选择和放弃才拥有一份成就。学会选择和放弃才能拥有海阔天空的生境界。自:
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感恩使人变得善良,感恩使人更加聪慧,感恩使人学会思考,感恩使人懂得生活,感恩令人懂得去爱。   当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时,您是否也让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时常用一颗感恩的心善待身边的一切?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老师的桃李,可是在现实中又有多少孩子拥有感恩的情怀呢?!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让孩子学会感恩,从而让孩子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这是父母和老师道德应该考虑和做到的。在生活中,我们作家长和老师的也许已经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这是误解,也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是道德教育中的残缺。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生活得更富足,更美好。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想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逐渐来培养孩子感恩之心至为重要,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活动来培养,比如:写信“写”出感恩之心,算账“算”出报恩之情,洗脚“洗”出孩子感恩之意,救助“救”出感恩之美……通过一点点一丝丝感恩练习,孩子从感恩实践中也会慢慢从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激中,升华出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热爱。假如没有这样的活动,我们也许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其实是富有爱心和责任的。与其责怪现在的孩子不懂关心他人、眼里只有自己,不如给他们创造一个爱的氛围,让他们学会关心。不断引导、培养孩子的爱心,为孩子创造施展爱的机会。   感恩,是人性善之反映。让孩子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围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懂得感恩的孩子,必定会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会生活,会做事的人。
得与舍之间 从前,有一个老翁带着他的幼孙在大路旁搭了座茅屋,每日他们都会在屋前摆张桌,备些茶水,供路人饮用,却不收茶资。 由于这条大路地属要道,每日来来往往的行人络绎不绝,虽说祖孙俩用的茶并不是上好,可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日子久了,也有人会给上些银钱,那老翁总是笑着推辞,每次都说,自己已经得了。 得了?得了什么?一个常走此地的客商很想知道,他在附近观察了几天,却不见老翁收取过什么,相反,倒是看到他们去镇上当东西,以做家用。 这一日,商人实在忍不住了,便去问那老翁。 “你们每日供茶与客,却不收茶资,还要当东西为生,不知究竟得了什么?” 老翁一笑:“这些来往的客人喝茶之时,与我聊的话,就是我之所得。” 商人不解。 “这些话不过是些闲言碎语,又有什么价值可言?” 老翁笑道:“这些话在你看来可能只是些闲言碎语,在我看来,却是比几个茶钱有价值得多。这些路过此地的,多是走南闯北之人,所经之事,所见之人颇多。他们喝了我的茶去,自是会与我多聊几句,自他们所说的话中,即使只是几句闲话,也会有一两句有用的,如果再在谈话时加以引导,便可了解很多有用的知识,而这些,都是学中无法知道的。用很少的几个茶钱换来这些有用的知识,不是我得了吗?” 得与舍之间,有时看似是舍,却不见得是舍,只是要看你如何去看待罢了。
★★★★★★【 十二花神的故事及诗词(全集)】★★★★★★ 中国民间有一个"花朝"之庆。花朝,亦称花王节,最初是开始于唐朝,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民间会在这一天依照礼俗祭花神,向花神祝寿。人们纷纷挂花红于花枝,谓之赏红,以祈愿风调雨顺、百物丰收、富贵平安、吉祥如意、马到成功。等到了三四月间,天气渐暖,百花争艳,春色一派绚丽,人们踏青赏花,一番热闹繁荣的景象。而随着季节时令的替换,百花纷纷绽放,缤纷了大地,为人们的生活添姿加色,于是爱花惜花之人,自然也为百花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 百花世世代代装点着人间,这些传说也世世代代相传,温暖着人间。一年有十二个月,于是人们精选出这十二个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花卉作为十二个月的代表花卉,并根据各种花卉不同的风姿神韵,选出了人们心中的花神。 这农历十二令花神的传说,因为其故事相当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结合了花的动人芳姿,花神的形象与花已经物我合一,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但是因地区不同以及个人的喜爱而有些差异,其中以正月梅花寿阳公主、二月杏花杨贵妃、三月桃花息夫人、四月牡丹李白、五月石榴钟馗、六月莲花西施、七月蜀葵李夫人、八月桂花徐惠、九月菊花陶渊明、十月木芙蓉石曼卿、十一月山茶白居易、腊月水仙娥皇与女英最广为传诵。
有与无 有位在家居士问智藏禅师:“请问老师,有没有天堂地狱?”   “有啊!”   “请问有没有佛和菩萨?”   “有啊!”   “请问有没有因果报应?”   “有啊!”   不管你问什么,智藏禅师都答:“有啊!有啊!”   这位居士听后,怀疑起来,就说:“老师,您说错了。”   “我怎么说错了呢?”   “我问径山禅师,他都说‘无’。”   “怎么说‘无’?”   “我问他有没有因果报应,他说无;再问他有没有佛菩萨,他说无;我问他有没有天堂地狱,他说无,可是你为什么却说有呢?”   智藏禅师了解到这位居士的根性,终于道:“哦!原来如此,我问你,你有老婆吗?”   “有。”   “你有儿女吗?”   “有。”   “你有金银财宝吗?”   “有。”   “径山禅师有老婆吗?”   “没有。”   “径山禅师有儿女吗?”   “没有。”   “径山禅师有金银财宝吗?”   “没有。”   “所以径山禅师对你说‘无’,我跟你说‘有’,因为你有老婆儿女啊!”   这些问题,此处说有,彼处说无,是真的不同吗?实在没有不同的,道只有一个,有无只是道的两面,道是因人而有所不同的。禅师的问话与答话,有时说有,有时说无,只是从我们不同的程度或层次来体会不同的问题而已。 出处:香港宝莲禅寺 作者:
【若要心能宁,且将闲事了】 若要心能宁,且将闲事了   相传禅家云门宗有这样一首偈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偈说的是人们只要心头不存纤尘的“闲事”,那么,他的一年三百六十天,便日日是好日。  说起“闲事”,在一般人看来,便是那些不关正经的事儿;然而,禅家所说的“闲事”,却是指人们由于分别知见所造成的种种心理障碍。人们凡遇一事,总摆脱不了是非、人我、利害等种种分别心理的束缚,由以上种种分别心理而派生出好与坏等不同心境来。因而禅者将去掉心头的“闲事”,作为自身修行的最关键的一着。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消除了人我、物我分别的心量去观照一年的三百六十天,甚至于每一刹那间的纷然万物,从而使那些被人们认为是拂逆的事物,也变得遂心如意起来。以这样的心量参与审美,则无论是春花,还是秋月,无论是炎夏,抑或是寒冬,都将会显现出它们平等无差别美的本质来。  一年四季之中,春花是那样的绚烂多彩,夏木是那样的荫天蔽日,秋果硕累而惹人怜爱,冬雪纷扬则洁净人心。我们若能以无人我、物我差别的心量去看待它们,则究竟会有哪一个季节不美呢?由此推广而说,人生历程也有四季之分,人们若心头无”闲事“,则处少年如春花烂漫,处青年如夏木繁茂,处壮年如金秋果硕,处老年如瑞雪着地而乐得其归宿。如此的人生方可谓无悔的人生,如果用禅家话来说,便是不虚此生了。若再从小处讲来,人生遇事总有顺逆之时,若能于得意时观照本无所得,于失意时领悟亦无所失,那么,他的一生则将时时是好时了。  要而言之,好日与好时对于每个人来说,在本质上应当是等无差别的,而人们能否获得那种”好“的受用,那就得取决于他能否真正地除却心头的“闲事”了。 出处:香港宝莲禅寺 作者: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