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远水空翠 人远水空翠
关注数: 50 粉丝数: 47 发帖数: 2,433 关注贴吧数: 86
学拳是对固有的力量观念做减法 学拳是对固有的力量观念做减法 马胜利 拳术之所以成为拳术,是因为它一定是一种有方法的用力方式,是所谓巧力,而不是拙力,即所谓拳术力量。我们经常讲所谓内家拳,就是有内涵的拳,所谓内劲,就是有内涵的拳术力量。 一般人认为的拳术,大多是受武侠小说影响而形成的拳术观念,跟实际上的拳术是完全不一样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练习拳术的人都是力大无穷、力能举鼎,就好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马永贞、霍元甲那样,一只手能举起几百斤的铜炉或者一脚能够踢开几百斤的石鼓。事实上,完全没有这样的事情,真正的拳术家是完全鄙视这种传说的。因为如果你学习的是真正的内家拳,你就会逐渐远离蛮力,最终会丧失搬运重物的那种力量,从而转化为一种运用巧力、即运用一种有内涵的力量的用力方式,并且必须将这种转化进行到底,只有这样,长期生活所形成的蛮力方式才会转化为“真力”方式。由于拳术对抗是电光石火之间的,所以这种转化必须彻底到构成了你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你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用力,一定是这种真力。否则离真实的搏斗还是很远。 所以,学习拳术是一个对你的用力观念和习惯做减法的过程。首先你一定要有一个好老师,他每天不断对你“念咒”,告诉你正确的拳术观念,保持你清醒的认识和在你不断迷茫的时候获得前进的力量,并不断调整你的航线,在你偏离的时候矫正你的错误。在你迷茫的、甚至丧失信心的时候以他的令人信服的方式(打你)重新激发你的兴趣。 然后他必须教你一条训练的途径,根据他所设计的功法路线,不断改变你的用力习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路线清晰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是你最终放弃你原先的用力习惯,转变为拳术的、有内涵的用力方式,将它作为习惯。 不要以为这是个容易的、简单的过程。事实上,这个过程充满着令人回头的阻力和变数,每个天资不同的人可能所面对的困难也很不一样,对于这些困难的克服程度,决定了一个人最终拳术成就的高低。老师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是自己的因素也是极为重要的。拳术的修养不仅跟拳术本身有关系,而且跟个人的修养和学识也有着非常直接和深入的关系。当然,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个人的性格。如果不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力图改造和稳定自己的性格,如果任由自身性格干涉学习过程,可能会难以真正达到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异化比比皆是。
被学生打得牙痛好不好 被学生打得牙痛好不好 马胜利 前几天“元三子”(我的三弟子)王潮来,对我说:“师父,我的牙让学生打得很痛啊!好像都快打掉了。” “哦”我随意应了一声,问:“他练得还行?” “还不错。” “这就对了,继续。”我说。 这本是一场很平常的对话。但是,不平常的信息是:老师难道会被学生打吗?老师让学生打得牙痛好不好?! 好不好? 按照传统武术界教拳的习惯,向来是只有师父打徒弟、老师发学生的。在一般人眼里,师父或老师就应该是“白髯一缕、高高在上”的,随意动一下学生便应声而倒,潇洒得很啊! 然而问题是:这样真的符合拳术搏击的规律?真的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功夫和实战能力吗?! 我的回答是:不能!!! 我们一向以来的老师教拳太容易了,而我们的学生也太迁就老师了。这就滋生了大量南郭先生式的拳术老师,伪师必然传授伪拳,伪师太多必然伪拳泛滥,泛滥的结果就是武术的穷途末路。 武术是什么?无论怎么定义,是体育也好,是艺术也好,总之实战性是武术必不可失的基本要素。离开了这一要素,武术就丧失了,就是武舞或者称为其它的什么东西了,总之不是武术了。 当然,现实的各门各派武术老师们几乎都强调自己所教拳术的实战性的。问题不是出在这里,而是出在大家对武术实战性的认识各不一样。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拳派和老师,往往都是把世代相荫的各种招法的运用、或者讲手、推手等同于实战性训练,更有一些二百五拳师说什么把套路拆开来就是打法!还有一些好像高明一点的拳派说:“你看我们不练套路,不练招法,我们主要练习单式,单式就是实战打法,所以我们就是实战派。”如此这般,百态横生,各执一词。 在这些门派的拳师当中,官属的、自封的大师比比皆是。他们不断地自我麻醉,自欺欺人,误人子弟,贻害深远。他们的徒子徒孙们也不知吃了什么迷药,也是“玉体横陈”地任人蹂躏,或者成长为帮凶,摇旗呐喊。 但是,我敢负责任地说,这些人没有一个会让学生把牙打痛,甚至遑论打牙,就是说上一句重话都不行!如果你说老师带我打打实战吧,或者不按老师的方法,自己猛打一气,老师一定万分不屑地嗤之以鼻!甚至把你“逐出师门”! 实战的关键不在动作在感觉,只有触发感觉才能生发变化,才能随机应变,制敌机先。如果老师不能时常带着学生打打实战,如何随机指点学生,养成正确的实战习惯?这种感觉和习惯(或称战术)是无法在静态中通过讲解获得的,拳在意先,意识是跟不上动作的速度的,事先设定的一切打法都不能驾驭实战,只有通过实战带打才能培养出有感觉、能实战的学生。当然,学生是活体,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学生,也不是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的泥人,所以在带打中被学生老拳重击也是常有的事情。就像“元三子”王潮那样,差点被学生打掉了牙的情况是十分正常的。如果不是这样才是不正常的。所以,这个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好老师!而不是一个道貌岸然、仙风道骨、目空一切但永不下场的大忽悠! 我是赞赏和鼓励这种教拳方式的,事实上我们也是一贯这样去做的。我们从来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来,我们只是提供系统的拳术原则和训练方法,通过切实的、分阶段的训练,来启发学生的自由发挥。真正的拳学是鼓励自由、追求自由的,一切训练原则、方法都是为了达成学生内在自由意志的爆发。我们身体力行,绝不单纯地讲招弄法。我们在教学中最常用的话就是:“你来打,放开了打,把握打倒!” 学生的拳头落在老师的脸上是老师的成功!被学生打痛了牙齿是老师的荣耀!!我们期待学生说:“老师,我比你强了!”为此,我们在努力!!! (写于2010年4月15日夜)
心意六合拳总动力形态——“裹践躜变身运动模式”基本解析 心意六合拳总动力形态——“裹践躜变身运动模式”基本解析 马胜利 所谓“裹”,就是使肢体收缩以蓄力待发。“裹”者,缠也(《说文》),说明心意六合拳的蓄力之法不仅仅是肢体的单纯收缩,而且是带有螺旋拧裹的收缩。心意六合拳讲究“开弓之势必不可少”,就是强调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必须首先具备蓄力的“预动之势”。如果把这个预动之势比喻为一架弹簧,那么它不仅是被直向力压缩着的,更是被横向力拧裹着的,它必须同时具备直的、横的两种张力,才能构成心意六合拳要求的“裹”法,才是正确的蓄力之势。因为仅仅具有直向力的收缩,其运力的距离必然不如螺旋拧裹的横向距离长,其发力必然不如带有螺旋拧裹的发力巨大。而如果螺旋拧裹的力量没有直向力的统领,又必然失去方向,而形成涣散之力。所以,心意六合拳要求的“形长力短”的发力方法,必须通过正确的“裹”法来实现。应该说明的是,“裹”法一定是全身上下的整体拧裹与收缩,决不是某一个局部的动作。 所谓“践”,就是进步,不管是前脚的进步还是后脚的进步,只要是向前进步,都属于“践”的范畴。心意六合拳的进步,要求擦地而行,不能提脚过高。落地时要求脚跟先着地,同时脚掌踩碾地面,形成摩擦力以帮助整体前冲力的制动,这就是所谓“摩擦步”的来源。拳谱上说,脚的落地是“踩而非踏也”,也就是说绝对不能用脚跟去跺踏地面。所谓“如踩毒物”,是要求用脚掌碾死毒虫,而不是跺。现在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大多采用脚跟跺地的进步法,是与古法不合的。因为心意六合拳特有的翻浪身法,必须要有摩擦、踩碾地面的步法相配合才能产生作用。在实际运用中,步法的践进就好像浪的底部,它只有紧贴着地面,得到了巨大的摩擦力,后续的涌浪之力才能推起浪头来,才能形成扑打礁石的翻天之势。所以,心意六合拳高手往往一进身就能够将对手托发出去,而对手感觉身体就好像突然被水浪涌托起来一样,这种“欺根拔节”的浑厚力量,实际上首先得益于其独特的步法。 所谓“躜”,带有三层含义:一是向上或向前冲;二是钻或者穿;三是飞速移动。将这三层含义综合,就是在快速移动的过程中,身体向前、向上钻起冲击,或者催动上肢发力(向前上的上弧旋力,比如“虎扑”),或者与上肢形成上下的对争之力(比如“单把”)。所以,“躜”是进身之法,是近身发力的整体性动作。有人将“躜”写成了“钻”是不准确的,当然在字义上更不能将“躜”与“钻”等同,因为“钻”只是“躜”的过程中的一个动作要求而已。“躜”是衔接与统领“裹”与“践”的整体动作,如果说“裹”是动力之源,是“起”。那么“躜”就是动力之终,是其作用,是“落”。“躜”的目的,是为了将收束的力量展开,同时将后腿蹬地而得到的反作用力,充分地传递到肩上,以合上肢之用,这就是我们在实际训练中经常强调的“一脚蹬到肩上”的要求的本义。 从人体工程学的发力“髋-胸-上肢”的“三程序”规律来看,“裹”以后腿部蹬踩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到达髋部,再往上传递就必须有一个身体的动作来支持,而“躜”正是这个支持动作,即身形猛长,将身体中段拔长(所谓“拔中节”),将力量传递到胸背与上肢上,这个身体中段拔长的动作,使躯干在一刹那间形成了“满弓状”,这个状态孕育着最强的爆发力。所以,古人创造“躜”法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长期的拳法实践中总结体会而来的,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以“劲法”而言,“裹束以蓄,踩扑以决”,这里的“扑”与“决”,就是“躜”法的作用。在心意六合拳的演练中,如果不懂得“躜”法的意义与运用,便可谓“全体皆非”,一无是处。以上,讲解了“裹践躜”的具体内涵,在此,我们还想强调一个包含于“裹践躜”之内的字,就是所谓“就”。这个“就”字,是心意六合拳谱上的“练习十六法”的第四法,现在大多遵从心意前辈宝鼎的解释。宝鼎说:“就”是方言,“就如蛋”,也就是将“就”解释为“束”,说“上下束住,成其就也。”但是,我们知道“十六法”的第一法“存”就是“束”的意思,这里再来一个被称为“就”的“束”,其意义何在?而且,通观“十六法”,用的都是正统的文言,为什么惟独这里使用方言?而且如果是方言,姬际可是山西蒲州人,宝鼎是陕西西安人,马学礼是河南洛阳人,那么这个“就”字究竟是哪里的方言?所以,我认为宝鼎的解释是不对的。如果按照正规的字义来说,“就”的动词本义是“就高”(《说文》),也就是“往高处去”的意思。按照“裹践躜”的运动要求,躜身而起的同时,头部要顶挺上拔,以领起全身之力。那么很显然,这里的“就”字是对“裹践躜”运动过程中的头部动作的要求,即拔顶竖项。如果我们详细阅读前人对“十六法”的解释,身体各部的动作要求都有了,惟独没有对头部的要求,但是对于拳法而言头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人创拳之初,决不可能遗漏对于头部动作的要求。所以,如果不是古人的遗漏之错,必然是后人的解释之错。(也有的书上将“就”写为“蹴”,而“蹴”的本义是“踏、踩、踢、追”,其义与“践”重复,必然是不对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再论述了。) 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个“就”字,是因为虽然“就”包含在“裹践躜”之中,但是如果不特别提出来,在“裹践躜”的练习过程中,很多人往往会注意了身体的上躜,而忽略的头的提顶,因为头的提顶是统领全身的,其重用巨大,必须要充分重视。所以,我们平时也可以将“裹践躜”称为“裹践躜就”。 所谓“变身” (即所谓“龙折身”)就是身法从拧裹状态突然向另一侧展开的翻身动作。它包括两种形态:一种是“回旋变身”;一种是“反弓变身”。所谓“回旋变身”就是在身体的回旋拧裹状态下向另一侧的变身动作;所谓“反弓变身”,就是身体在反弓拧裹状态下向另一侧的变身动作。“两个变身”与“裹践躜”是同时并存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动作当中,要不就是“裹践躜”加“回旋变身”;要不就是“裹践躜”加“反弓变身”。 概括地说,心意六合拳的总动力形态就是“一个裹践躜加两个变身”即“裹践躜变身运动模式”。“裹践躜”是所有动作的总原则,而“两个变身”是所有动作的纲领。练“裹践躜”是为了调动身体的整体力量;练“变身”是为了打出猛烈脆快的折叠闪劲。只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高速度的强大杀伤力。这就是拳谱上所说的:“拳如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这里所描述的,就是心意六合拳总动力形态爆发的震撼性效果。
心意六合拳“裹、践、躜”的真实含义 心意六合拳“裹、践、躜”的真实含义 马胜利 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无不知道“裹、践、躜”乃为心意六合拳法之要义,但是对于“裹、践、躜”的真实含义,却没有多少人明白。有的人练了一辈子的心意六合拳,也没有了解其义,结果练了一辈子胡涂拳,功夫总也上不去。又有的人由于没有理解“裹、践、躜”的真实含义,为了装点门面,就将“踩鸡步”中的三种手法解释为“裹、践、躜”,而且进一步指出这是三种拳法,即裹拳、践拳与躜拳(可是古人在拳经里从来没有将“裹、践、躜”与拳法沾边)。这样一来,前头的错误没有改正,后头的错误就已经误人子弟了,其流毒是很深的。 实际上,所谓“裹、践、躜”并非是三种拳法,也不是某一个拳术动作,而是贯彻心意六合拳训练始终的根本原则,更是心意六合拳巨大技击威力的来源。可以说不懂“裹、践、躜”三字的含义,就不懂心意六合拳,而将“裹、践、躜”练成了裹拳、践拳与躜拳就是曲解了心意六合拳。练习心意六合拳,一上来就必须练习“裹、践、躜”,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又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找到“裹、践、躜”,理解“裹、践、躜”与运用“裹、践、躜”。那么,到底“裹、践、躜”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而且如何又能将“裹、践、躜”练上身呢?下面我来讲一讲。 刚才我们说了,“裹、践、躜”是心意六合拳的原则方法,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力量就从“裹、践、躜”当中来。既然是原则方法,那么就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体现出来,而如果将“裹、践、躜”理解成了三种特定的拳法,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了。因此,我们说“裹、践、躜”不是特定的某种拳法动作。正确的理解是这样的:所谓“裹”,实际上包括“束”与“存”两个部分,“束”指上身的收缩;“存”指下肢的沉蹲。是每一个动作发力前必须的蓄力方法。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拳法,只要它发力,就一定有一个蓄力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但这是必然的。而蓄力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如何利用地球引力与地面的反作用力的方法,因为这两种力是我们人类向外发放力量所必须借助的条件。心意六合拳的先贤充分了解这一原理,并且十分明确地运用这一原理来指导训练。所谓“践”,就是在“裹”的力量的驱动下向前进步践踏或者不进步的下踩,以前脚的摩擦力驱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向上支撑起身体,产生类似于汽车刹车时的瞬间碰撞力。所谓“躜”,就是身体向前上方斜向挺身与发力,也就是要求以头上领之力促使挺颈、拔背、提中节,带动身体向前上方“躜”起,我方的攻击劲力也就由后下向前上方向发出。此为“进身”之法。我们说“进身”发力与“近身”发力是不同的,一般人大多混淆。所谓“进身”是身体“躜”起之法,而“近身”不过是接近对手而已。可以说不懂“进身”之法,就不可能获得心意六合拳打人如“拔草”的效果,更无法理解“打人如亲嘴”是什么意思。在一个动作中,“裹、践、躜”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产生了心意六合拳的独特劲力——“翻浪劲”。其运动过程的基本模型应该是这样的:后腿坐实、束身存腿、掖胯收臀蓄势→蹬地以使反作用力上行于腰胯、前腿(虚腿)进步跨踩→展后胯顶前胯促使重心由后腿快速移动到前腿、头上领、拔中节、身子向前上方钻起、以身劲催动上肢向前上发力。(在这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表述是分段的,但是真做起来是不能停顿的。)我们知道,心意六合拳练的是“三关九节劲”,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整劲”或者“混元劲”。“裹、践、躜”的身法调配正确了,“三关九节劲”便贯通了,所谓的“整劲”或者说“混元劲”也就出来了。这一个过程的动作形态犹如海浪扑打礁石一般,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起伏弧旋发力的所谓“翻浪劲”。这种劲力巧妙地包含了螺旋、开合、起落、升降、收纵、反侧等各种不同要素,在一个动作中同时展现出来,构成了一种极其科学的力量运作方式。这种方式确定了心意六合拳的的外部特征。所以,过去心意六合拳被称为“翻浪拳”,盖由此而来。 我们说,“翻浪劲”是心意六合拳的基本特征,无论你怎么练,也无论你能练出多少个“真形”,有了“翻浪劲”,你练的就是心意六合拳。如果你根本没有将“翻浪劲”练上身,那么你会的动作再多,也不是心意六合拳。“翻浪劲”是一种整体劲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整合身体各部分运动的整体性动作,所以它是一种身法劲。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劲是很有特色的,这种特色在一般拳法体系中很难看见。所以,过去许多门派的拳师都说心意六合拳的身法好,现在看来的确是好,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好,是特色明确,是一“绝”。以前,老拳师教拳时总是强调:“不要用手劲,要用上身劲”,那么如何用上身劲呢?一般拳师未必就知道,所以教的人胡涂,练的人更胡涂,结果大家一味地晃着身子猛发力,无非是蛮练而已,实不足取。如此这般,将先贤智能练成了蛮俗之法,真是对不起创拳的姬际可老夫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裹、践、躜”不明也!如果我们把话说回来,被世俗拳师误认为裹拳、践拳、躜拳的“踩鸡步、摇闪把”的拳势,实际上是先贤为练习“裹、践、躜”而设计的针对性的练功方法。在这一把拳势中,我们能够很直接地感受到“裹、践、躜”的运动方法与过程,长期练习以达到使“裹、践、躜”在身上动力定型的目的。刚开始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必须反复练习与体会这把拳势,所以它有“母拳”之称,并非过誉与虚妄之言。而且,过去人们说心意六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鸡形”,也并不是说练习了心意六合拳的鸡形就可以打遍天下,而是说“踩鸡步”的练习包含了“裹、践、躜”的根本之法,练好了它,才能得到心意六合拳的高深功夫,才能借此打遍天下。当然,过去也有一些并不明确“裹、践、躜”真义的人,也练出了较深的心意六合拳功夫。这只能使我们佩服先贤的智能,因为他们发明了能够使“裹、践、躜”定型于人身体的巧妙方法,使那些不明“裹、践、躜”真义的人由于来练习了历代拳师一贯相承的某些正确的动作,而无意之间获得的“裹、践、躜”正确方法,因此掌握了心意六合拳的真功夫。但是,这些人毕竟是胡涂的,于心意六合拳的拳理是无法贯通的,由于他们理解上的偏差而使心意六合拳逐渐失真,给后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而且因此注定了他们永远无法达到一流高手的境界。练拳贵在明理,只有真正理解与掌握了正确的拳理,并且使它牢固地定型在自己身上,才能说我们学到了真东西。拳法是否正确,检验的标准应该是拳理是否正确,而不是盲目地按老师的要求,这一手应该放哪里,那一手应该放哪里……等等等等。我们说“不求形骸似,但求拳理明”,而拳理也有真伪之分。有的人名气不大,但拳理明确,那他就是一位“明师”。有的人名气大,但拳理一知半解,充其量不过是“名师”而已。我们追求的是拳术中的真理,而不是谁谁的名气大、谁谁的资格老。名气大、资格老大多与拳法修为无关,当然不能代表真理就在他手中。好在现在的武术爱好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于拳理之良莠真假一般都能判别,留给层次不高的“名师”之流的空间是愈来愈小了。
鬼拳功夫周身发力训练(转)马上要到万圣节了 鬼拳功夫 周身发力训练 1、抖腕:自然站立,脚与肩宽,两手上抬至胸前,手臂略前伸,全身放松,手臂要放松,手腕发力使手掌左右抖动,速度由慢到快到极快。其中,切不可以手臂肌肉参与,完全是腕关节运动带动手掌运动。此为左右抖,接上式,腕关节上下抖动,要领同上,千万要记住不要用手臂力量,可以自行体会。速度开始慢到最后的尽力以极速运动至腕部酸软无力为止。接上式,腕关节做由左向右的画圈运动,要领同上,再由右向左运动。 2、甩腕:同上站立,单手练习,手臂置于体前由下向上挥臂,快到极点时手腕突然向外抖弹,好似以手背击人一样。熟练以后可不必挥臂,直接甩腕即可!每次重复数十次。 3、云腕:先以十指带动腕部做正反划圆运动,然后十指抓握一块砖做划圆运动,渐渐可换为哑铃等重物。做此运动时动作要慢,不可过快,跟抖腕相反,抖腕是腕带动指掌,云腕则是指带动腕,手臂仍是不参与任何运动。 4、抖关节:鬼拳功夫中有很大一部分发力是身体各关节的抖弹,例如横踢这个腿法,主要是*髋关节的抖弹,看见过鞭子吗?一段杆连着一条皮或其他物质制成的鞭,想象髋关节就是鞭杆的顶端即近鞭体的那段,整个身体就是鞭杆,要攻击的腿就是鞭体,脚面或胫骨就是鞭稍,以身体的整体动作带动髋关节的向前爆发抖弹,攻击腿配合横向踢击,你用这个方法试一下,找找鞭劲的感觉,很快就能体会出腿部的鞭击力,验证方法以沙袋为例,一般击打发出的声音是“碰碰” 的声音,但是鞭劲击打则是“啪啪”的声音,象鞭子抽击一样,沙袋可能不象一般打法那样晃动的厉害,也许只是轻微晃动,但这并不表明鞭劲的力量不大,这就涉及到了透劲的问题,容我后面再续。此功为鬼拳道所独有。因此首先是通过特定的方法把关节抖开,鞭劲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5、腕关节:这个不用说了,揉腕功里的甩腕就是抖腕关节了。 6、肩关节:这个部位比较常用,拳法,肘法都是要抖弹此处。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先放松身体,调匀呼吸,一切自然,然后两手上抬,从胸前慢慢前伸,此时配合吸气,整个前伸运动的过程肩膀及手臂尽量放松,不要有僵力,快要伸直时,气刚好吸满,不要做停留迅速以鼻喷气,同时口中发 “哈”的声音,两手以极快的速度前伸到极点,好象手里有很重的东西突然飞出去一样,把整个肩膀都要扯出去,此时肩关节一定要放松,在手部运动的基础上快速向前抖弹,要感觉肩膀似乎要脱体而出。如此反复练习。 7、髋关节:主要控制腿部及膝关节的发力。先进行原地挺髋运动,准备姿势同上,吸气时全身尽力放松,呼气时以鼻喷气,同时配合发“哈”音,髋关节即整个髋部极速向前挺抖,而后迅速恢复,如此反复练习;单腿抖髋,上提一腿,另一腿支撑,提起之腿完全伸直,脚心向下,这个动作不好掌握,即整个髋关节上提,将一条腿原地不动的提起离地,距离地面2CM左右,在此基础上,抖弹提起腿之半边髋关节,如同上面要配合呼吸发声,反复练习后,换腿练习。 8、膝关节:主要在鬼拳暗腿中常用。如刺腿就是以膝关节抖弹发力进行的,这样可以提高出腿速度。一腿屈膝上抬,大腿水平,自然放松,尤其是膝关节以下部位,然后按上面的呼吸相配合,进行膝关节的向上抖弹,迫使小腿抖弹踢击。 以上所有抖关节训练都要注意一点:力要脆,抖要快,其余部位要放松。刚开始肯定做不到或做不好,但是功夫是练的,只有不断的体会不断的训练才会取得成绩。 9、鞭劲训练:其实在刚才讲抖关节时我已经把这个问题讲的很清楚了,当你关节抖开以后再进行这部分内容就很简单了。方法同样,例如出拳则把肩关节想成是鞭杆顶端,其他和上面讲的差不多,你肯定一听就能领会,所以我也不多说了,关键就是多练,李小龙的功夫好吧,可是他每天练腿,每一种腿法踢击 2000多下,整个耗时要2~3个小时,所以他才有闻名天下的李三脚。功夫绝对不是嘴巴说出来的,一定是练出来的,即使你悟性再好也不能脱离了训练。 10、透劲训练:先说明一下,这个内容必须在练好鞭劲以后进行,否则根本不起作用。我在前面也讲了,技法要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在实力修证里,我安排了大量的爆发力训练,因为整个后面的训练都需要较强的爆发力,尤其是进行发力训练,没有较强的爆发力你根本抖不开关节,根本打不出鞭劲,所以我再奉劝一句,没有一定基础的还是老老实实的练好基本功。透劲在鞭劲的基础上进行,如同发鞭力击打一般运动,在将要接近目标时,有意识的再施加一个极强的爆发力即加速度,也就是说有意识的再快一点,原来的速度已经够快了,可是还没有完全发挥你的潜能和实力,你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再快一步,但是注意,只能在即将接近目标的时刻施加,过早了不行,过晚了力又发挥不出来,具体的要你自己体会,我总不能告诉你距离目标多少厘米施加吧!施加加速度的同时要有击穿的意念,也就是说刚开始练习时一定要施加将目标打穿打透,甚至一拳过去万物成齑粉的意念,等转化为本力以后意念自然消失。实战功夫不象传统武术,没有过多的对于力的追求,他是越简单越实用越好,因此只要具备鞭劲,透劲即可,再将起转化为本劲,实战中只有一个劲---本劲。这样你就不会说哎呀敌人这样打我用这样的劲,敌人那样打我用那样的劲,我们时间有限,现在失业率也很高,我们学武练武之人也是凡人,也要吃喝拉撒,也要结婚生子,毕竟一心扑在武术的研究上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学功夫简单实用应该放在第一。鞭劲透劲的终极就是本劲,所谓本劲就是自己拥有的劲,一辈子都丢不掉的劲,已经刻在你骨髓里面的劲,不用运气放松,不用什么准备,随手一拳一脚就已经具备了极强的劲力,拥有极大的杀伤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