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xi saxi
关注数: 0 粉丝数: 36 发帖数: 891 关注贴吧数: 22
月影暗香——我的源氏物语 『转贴』月影暗香——我的源氏物语  从五岁到二十五岁,一直看的一本书,叫做《源氏物语》。   初见的惊艳,少时的痴迷,待到现时,已成为不离不弃。     总是记得那让人眩惑的时代的,那些出身高贵的贵族女子们,终日在流水山石的庭院里静默地等待着她们的光华公子。   比身还长三尺的青丝温柔地拂在十二单衣上,轻悄地偎依上来,缠缠绵绵,围绕着身边的七弦琴。回廊上,月光淡淡地照进来,映着她们额发下秀丽的脸——这时候灯火阴阴软软地亮起来了,昏暗而又美丽。隐隐听到了家臣唱名的声音,她们所爱的男人回来了。于是她们微笑,在帘后露出她们美丽的裙裾。   可她们只是配角而已,主角当然是平安王朝最完美的男子源氏。而那个做主角的女人,那个承受了万千宠爱的女人,叫做紫姬。   这些风华绝代的女子的喜怒哀乐,在早莺声中与八重樱一般,繁盛地开了七日,然后便悠然惨烈地坠落于宫墙后的期盼中。当然,漫长的日子里,也是有欢乐的。在和歌会,在赏藤夜,在贺茂祭,清秀的公卿之子唱着催马乐吹着横笛拍着纸扇迤骊地行了过来,繁华如梦一般掠过她们清冷的眼。可是还来不及欢喜呢,盛世华章便唱罢了,奢糜的近卫香气慢慢淡去,庭院依旧深深,几许。   可是我是爱着她们的,一一记得她们的名字,与她们的故事。   第一个女子,便叫做秋好。   她是美丽高贵的完全代表,前皇太子的女儿,朱雀天皇的伊势斋宫,冷泉天皇的中宫皇后。善书画,工音律,美如梅枝,生命中的荣耀似是完美无缺。只是,她的丈夫除了是一代天皇外,还是她母亲情人的私生子。为了这一重关系,她生生地嫁给他,获得了做为女人最高的权力。只是除了,他比她小十岁。   她是爱过的,在她年少时。十四岁的皇女,成熟与懵懂之间被选作了斋宫,盛大的祭仪上她看到了那个清秀的男子,初登位的朱雀天皇,拿着栉子将她的额发梳向后,对她说,请勿归来。   那是她第一次直接地看到男子的脸,以往总是隔着层层的藤帘,她在他那清澈的眸子里看到了自已身着白衣娇小的身躯和他的不舍。而他也是初次看到这样美的女孩子,额发飘拂,蛾眉半敛,只是惊鸿一瞥,便让他心中便再难去怀。可是,他是不能留下她的,除非天皇更替,她才能卸下神职,重返京城。他是天皇,而她是被选中的为他祈福的祭品,因此,他只能对她说,请勿归来。   目送着她远去的影子,他在深深叹息,他是什么人呢?是的,他是天皇,可也是软弱的孩子,生活在母亲弘徽殿女御的阴影里,为外戚的右大臣一族支配自己的人生的男子。他比不上弟弟源氏的风流倜傥,也学不来父亲的施政有术,连和歌都作不好的男人,却无奈地登上了九五之尊,只能在宫殿里与他并不爱的妃子们相对无言。他生命中惟一的亮光,或许是在登基时,远送斋宫赴伊势的典礼上,看到了她,那个小小的美丽的女孩子。   他在心里称她为他的斋宫,她一直是他心头萦绕的一个美丽而飘浮的梦。那临去一瞥的依依不舍,分明是最无奈的错过。他在害怕她归来时已红颜黯老,所以在心里一直有一个小小的期盼:这帝位,不要也罢。如果,如果她可以回来,是否可以夙愿得遂?   而她那时在偏远的伊势,听着海潮拍打岩石的声音,也会悄悄地想念起那个清秀的天皇,她一生中初次见到的男子。她并不期盼回京,年少的离别让她对京城的繁华没有太多的记忆,反而是为了他,她在想着是为了他,为了她所牵念的人祈福。所以,她甘愿,留在伊势,哪怕是,一辈子。   终于忽忽数年过去,朱雀天皇退了位,斋宫也应归京了。他在期盼着,感谢天照大神给了他们重逢的机会,甚至于因此对别离帝廷平和淡然。在他心中,她应当是属于他的,她本来就是他的斋宫啊。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远处如珍如宝地怜惜着她,小心得连一封信都不敢传去,生怕打碎了她的宁静。如今,她终于回来了,是否白衣如旧,丽颜胜昨?
漫画人物分析 ---[转帖]看《源氏物语》(http://www.cfdd.org.cn/bbs/dispbbs.asp?boardid=29&id=762)--[转帖]看《源氏物语》看《源氏物语》前不可不知的哦(如果熟悉就请跳过吧!^ ^)——   “源氏”一名的由来:这其实并不是主人公的本名。事实上,凡皇族降为臣下时都会被赐姓“源氏”。而源氏从小因为相貌光彩动人而被世人称为“光华公子”(光君),从而就又有了“光源氏”这一称呼。   平安时代(794~1185):795年京都都城建造完毕标志着400年辉煌的平安时代到来,《源氏物语》亦是在平安时代贵族生活这个大前提下展开画卷的。   主人公原型:据说是嵯峨天皇皇子源融(822~895)。京都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清凉寺就曾经是他的山庄“栖霞观”。   日本宫廷的妃嫔:地位最高的是女御,其次为更衣。尚侍是后宫职权最高的宫廷女官,主要掌管皇帝的衣食住行等等诸多事宜,但却不算是正式妃子,打比方说就像是皇帝的女秘书^ ^;;   病西施or月华的仙子?——桐壶更衣   源氏的生母。原著中对她的描写非常之简略,简略到甚至让人看不出有什么美感:出身卑微但却深受桐壶帝宠爱的柔弱女子,在小皇子源氏三岁那年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香销玉殒了……死前和桐壶帝两人哭哭啼啼互诉衷肠那一段到也颇为感人。无论看多少遍原著她给人的印象也只能是一个模糊的“病西施”而已。但漫画却着重描写了她和桐壶帝的恋情——在月下和浪漫的邂逅;一个像是月之神,一个像是丢了羽衣的仙子 ……非常有诗意的一段描绘。而桐壶更衣的形象亦更为丰满:既是一个楚楚可怜的少女,也是一个集温柔与坚强于一身的母亲。由此她短暂的一生就更为令人怜惜和怀念。   源氏生命中永远的春天---昭阳妃子   长相酷似源氏的生母,在源氏9岁那年入宫当上藤壶女御。虽说算是源氏的后母,但年龄上却只大出5岁,连皇上都觉得其实他们更像是对姐弟,这也是后来她和源氏不伦之恋的一个原因。尽管是被源氏称为“唯一真心所爱的人”,但书中所着笔墨却不多。原先她的性格就如她的绰号,让人觉得有如春天般的温馨可人。但自从和源氏扯上恋人的关系更生下“皇子”后,就整日活在痛苦和不安里,直至后来不得不以出家来洗脱罪名。关于藤壶,总觉得书中的描写和漫画中有所不同。原著里的藤壶对源氏从始至终很冷酷,看不出她有很深的感情,而似乎只是一直被源氏纠缠不休不胜苦恼而已。但漫画中的藤壶却是苦恋源氏,为伦理道德所困,而且还有她对源氏的告白。无论怎样,她都是在和源氏有过一夜情缘之后就终生拒他于千里之外,这也决定了源氏一生都在寻觅藤壶的影子,渴望找到感情的寄托。    纵然是一段短暂的爱情——葵姬   比源氏年龄稍大,在源氏十二岁举行成人礼后嫁给他为正妻,双方都还是小孩子所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爱情可言。不过葵姬和源氏,即便不说爱情,甚至就连和睦都没有,结婚后好多年一直处于一种类似于冷战的状态。葵姬并不是天生冷漠,而更多的是一种不甘心——家里是把她作为太子妃培养长大的,她从小受的教育是“怎样成为太子妃,怎样成为皇后”,而在嫁给源氏之前太子亦曾向她提亲。这就使她无法接受自己后来因遵从皇命而嫁给贬为臣籍的源氏。源氏也曾非常痛苦的问过她:“你就那么讨厌成为平民的妻子吗……”   葵姬和源氏关系的转机在于后来她怀上源氏的孩子。也许是将为人母令她体会到更多的温情,她竟由此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源氏。当她被六条妃子生灵所咒、卧病在床期间,源氏也不再朝三暮四,而是体贴入微的陪在她身边。源氏大概也就是在这难得的接触中体会到葵姬的诸多可人之处,夫妻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漫画中有一段葵姬流着泪的独白非常感人:“这样真好,这就是爱情吗?从来没有人教给我,如果爱上一个人应该怎样传达自己的感情……爱情不需要言语,如果爱上他,只是体贴温柔的朝他微笑就足够了。”葵姬的确是生平第一次做到了发自内心的朝源氏温柔的微笑,但那也成为了她对源氏的最后一个笑颜,成为了令源氏最为心痛的笑颜。她生下小公子夕雾后没过多久就死了,那个笑颜是源氏对她最后的回忆。
你的爱是虚荣的?肉体的? http://yesee.qianlong.com/4010/2002-7-3/[email protected] <你的爱是虚荣的?肉体的?>       司汤达认为:恋爱有四种--热情之恋、志趣之恋、肉体之恋以及虚荣之恋。   十九世纪的巴黎社交界,可以说是恋爱的关系。   司汤达在这种恋爱的盛世中堂堂地提出了他的恋爱论,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到他的这个名言,必定有相当的依据。   在日本,紫式部所著的《源氏物语》这部书里,描写着各种各样的恋爱。   源氏第一个恋上的“藤壶”,可以说是热情之恋了。由于两个人的恋情被禁止,再加藤壶不久死去,这段倩是如此的短暂。也就显得格外的美丽热烈。   志趣之恋是指志趣相投的一对或是从事同一行业的一对,因倾慕彼此的才艺而结合的一种典型。   源氏流浪于明石期间,与行馆的长老高僧的掌上明珠“明石之上”的恋情,就是这一型的恋爱了。她弹得一手好琴,诗歌与书法也是第一流的。他还发现她很有教养,富于理性,风度优美高雅。于是源氏深深地钟情于她。   肉体之恋,完全是受情欲的驱使,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肉体之欢的一种感官上的恋爱。   造成源氏失意离开京城三年的风流韵事的对象“胧月夜之尚待”,就是这一型的女性。她身为皇太子的未婚妻,偏偏水性杨花,在宫里举行赏樱宴的晚上,轻易地跟源氏作合。后来由于丑闻,没能成为正式的太子妃,只因皇太子深宠,仍然当作纪子之一迎进宫里。但她依旧迷恋源氏。常常与其共享偷情之欢。当源氏的正室“葵之上”亡故之后,有人提出将“胧月夜之尚待”迎接为正室,被源氏拒绝,他表示,“胧月夜之尚待”只配作逢场作戏的对象,做妻子不值得信赖。   至于虚荣之恋,是被对方的名声、地位、以至财富所吸引,将体面看得比爱的实质还重的一种恋爱。《源氏物语》里,“六条御息所”大概是近乎这一型的。她是前皇太子的妃子,如今是一位寡居的孀妇。她比源氏大八岁,身份高,有教养,也很自负。从外表来看,很理想,但真正生活在一起,却令人感到拘束,源氏为此逐渐疏远了她。她因不为人爱而感到苦痛,又因自尊心高人一筹,也就无法向任何人倾诉,到头来成为一具行尸走肉,终于和源氏分手,离开京城。   “爱,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自己的一个分身”。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句子。   我认为如此简短而意义深长的文句,与其笨拙地给以注释,倒不如各自用心去直接的感受才好。
无可奈何花落去——《源氏物语》、《红楼梦》女性形象之比较研究 zz 您的查询字词都已标明如下:源氏物语 红楼梦 比较 (点击查询词,可以跳到它在文中首次出现的位置)(百度和网页http://www.rdzn.cn/oldarti/000/122/000122764.htm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 首页 | 以聊会友 | 以文会友 | 中年论坛 | 原创天地 | 社区服务 | 社员风采 | 听疯的歌 | 管理中心 中年论坛>女性话题(转载)无可奈何花落去——《源氏物语》、《红楼梦》女性形象之比较研究�忘言 于 2003-5-21 13:52:41 《源氏物语》创作于十一世纪初,是日本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红楼梦》创作于十八世纪,是中国文学史上“从古至今第一部好小说”。它们虽然相隔几个世纪,但都同处于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作为现实主义的小说,《源氏物语》、《红楼梦》的主人公光源氏和贾宝玉都是男性。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以为男子中心的历史特点。然而与其它一些这类作品不同的是,两位作者都把着眼点集中在男主人公周围的女性上,将大量的笔墨倾注在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上。女性在作品中所占的分量和地位尤为突出。不可否认,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出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女性的态度。因此,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领悟这两部文学巨著的真谛,透视出作家对女性的基本态度。一、女性观两位作者都通过各自的作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女性观。而且,其表达方式都是通过作品中男性之口道出的,这反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封建社会里男性对女性的评价就是社会对女性的评价的客观现实,当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某种倾向。紫式部在《源氏物语》第二卷“帚木”中通过头中将、左马头两位男性之口,道出了如下女性观。首先,头中将把贵族女性的出身地位分为三等,“不管这女子的出身高低,但作为一个人们称道的好女子必须具备稳重和平、忠实勤勉、才艺超群的条件”①。左马头则说:“如此看来,还不如不讲门第,更不谈容貌美丑,但求其人性情不甚乖僻,为人忠厚温和,便可信赖为终身伴侣。此外,倘再添些精彩的才艺、高尚的趣致,更是可喜的额外收入”②。在其它卷中,源氏也认为:“女儿家最可贵的是心地柔顺”,“凡为女子者,特别专精一种学问是不相宜的,但尚对一切文艺一概不懂也是不好的。总之,只要心地稳重,思虑周密,对付万事自有主意便是好女子”③。在此,作品所体现的女性观是,好女子不仅要具备好的品性,而且还要具有多方面的才艺。因此,作品中的女子多是性格和平、温存、多才多艺者,如葵姬、藤壶皇后、紫姬、夕颜、空蝉、明石上等等。无独有偶,曹雪芹亦在《红楼梦》第二回,通过冷子兴、贾雨村两个男子“演说荣国府”,讲述了这样的女性观:“‘女儿’二字是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更觉稀罕尊贵呢”④,在宝玉眼里,“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见了女子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子就觉得浊臭逼人”⑤。他认为“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灵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⑥。这里所说的“极尊贵,极清净”,“山川日月之灵秀”,“水做的骨肉”都是在宣染女性的纯真,女性的青春美,女性的花容月貌。女性的美较之男子,往往是更为鲜明突出。这在首回中也有所交待:“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⑦。在此我们不难看出作品的女性观是竭力赞扬女性的韶华之美与才华出众。因此,作品中多是才貌双全的女子,如黛玉才思敏捷、宝钗博学通典,李纨和史湘云都是女诗人,探春和惜春工诗善画等等。
《源氏物语》人物谈:末摘花 《源氏物语》人物谈:末摘花 新华网 ( 2003-03-10 11:17:24 ) 稿件来源: 新华论坛 文/羽化成蝶  作为女人,末摘花的缺点都是严重的,她无貌,无才,无味,无趣。无貌。   看《源氏物语》,觉得中日两国在古典女性美的标准方面十分相象。“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目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这些中国古典女子美的标准和《源氏物语》中的标准基本一致。末摘花作为《源氏物语》中在外貌上缺点甚多的一个人物,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中日在这方面的相同之处。例如:对于女子的高矮,中国古代不太注重,但比例要好,腿短是不美的,源氏观察末摘花:“她坐着身体很高,可知这个人上身很长”。又说她“肩部的骨骼尤为显露,衣服外面也看得出。“这和中国削肩才美的观念是一样的,“美人无肩“。(今天的审美观几乎与古代相反,因为穿西服有肩才好看,今天美人必需有肩,如果无肩也要垫起来,)。当然,末摘花的丑还包括反复受到源氏嘲弄的红鼻子以及发青的肤色、瘦骨棱棱,形甚可哀的样子。   无才。 末摘花不仅外貌丑陋,内在的才华也十分平凡。她出生高贵,从小受到了极好的教育,但在才艺方面十分平庸,只能用缺乏灵气的说法了。做人没有灵气,就如珠宝没有光泽。她琴弹得不高明,在诗词的唱和上,不如一个丫环,偶尔作出来的一两句诗词充满了陈腐古板之气,甚至连一封客套的信也写不出来!   无味。 她的日常生活枯燥乏味。不读有趣的故事,只读通俗版本中尽人皆知的陈腐古歌,对花草树木感觉不大,缺少风雅和情趣。甚至连基本的服装打扮都不会,常常穿与身份不相称的衣服,破旧而且色彩不协调,她用淡红夹衫罩紫色褂子,送源氏的常礼服的里子的颜色和面子一样深红,而且手工拙劣,式样古陋。   无趣。 末摘花最大的缺点是不解风情,在源氏这样的风流浪子面前,缺少调情的基本条件和才能。她不会应酬客人,没有朋友,不会交际,不会看眼色,连起码的应答都作不到,只是一味怯懦怕羞,不知所措,偶尔说出几句话又过分直白,让人兴趣索然。   但就是这样一个无貌,无才,无味,无趣的人结局和其他人比起来并不悲惨。因为她有他人无法动摇的的优点,那就是她的性格和意志。末摘花有一头好头发,这可能是她在外貌方面的唯一优点,但这不足以使她终身受益。关键是她性格谦让退逊,很容易满足,源氏谪居须磨,她坚贞之志,始终如一,这不是一般女子能够做到的。紫氏部可能在用末摘花的境遇再次向我们陈述她的一个观点,女子的才貌固然重要,但性格和品质更重要,作为女子应该有坚定的意志,坚守自己应该坚守的东西,胧月夜和三公主就是相反的例子,他们或因性格的浮薄或因意志的薄弱,即使国色天香,命运依旧难测,到不如这个丑陋笨拙、老实安分的人呢!
当小王子回到他的星球以后 小王子一心想念着他的玫瑰,风尘仆仆的回到了他的星球。“玫瑰,我回来了,我再也不要离开你了!”还未着陆,小王子就迫不及待的大声呼唤起来。然而玫瑰却不在原地。“555~~~,是谁偷走了我的玫瑰?!”小王子愤怒的喊道。这时候他发现一封信,是玫瑰写的,信的大意如下:“小王子,因为我的任性做作,你离开了我。我知道错了,我努力改正,期待你有一天能够回来。然而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没有任何你的音信。我想你大概是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女孩吧。这大概是上天对我的惩罚吧。我在一天天老去,不能不为自己着想。你知道吗?有一只毛毛虫变成了蝴蝶,他向我求婚了,我答应了。我们找到了一颗适合居住的小行星,准备搬过去。大概是永远也不会见面了,你知道,我们住的这些行星总是四处漂泊。再见吧,也许就是永别了。”事情或许就是这样,一边寻找,一边丢失,再寻找,再丢失,注定两手空空。小王子想:要怎么办,是不是要搜索整个行星带,找寻我的那朵玫瑰,或许她已经儿女满堂,生活的幸福美满。要不要再回到地球,或许狐狸还在那一片麦田等我,也或许她也象玫瑰一样放弃了等待。也许我注定了一辈子的孤单,这就是我为什么在这个只有我一个人的星球的原因吧。后来,小王子更喜欢看夕阳了。这是故事最后的结局。我的版本。你的呢?写的匆忙了一些,没有好好理清思绪,谢谢观赏。
◇ 纯白无暇逝去精灵 [夕颜篇] 十女子物语 ◇ 纯白无暇逝去精灵 [夕颜篇] 心あてにそれかとぞ见る白露の 光そへたる夕颜の花 ◇古都琥珀姬◇  凝露夕颜容光艳  定是伊人驻马来    夕颜的天真,夕颜的单纯,夕颜的早夭……这一切使得夕颜这朵纯白的小花在整个物语中成为一个脱俗的几近精灵的女子,没有丝毫世故,嫉妒,人心险恶的污浊。这也是源氏十分怜爱,直到她死去之后若干年还时时想念,垂泪回忆的缘故吧。作为女性读者的朱姬,若说真喜欢哪个女子的品德,也就是夕颜君。    夕颜的出场是在世俗的闹市,注定她的平和可亲,而一开始成为信物的夕颜花,也预示她早亡的命运。据书中描述,夕颜生得“轻盈袅娜,妩媚动人”。性格柔顺,超然而天真,对情郎源氏十分依附。这也许是她命运飘零的结果吧。后来源氏终于得知她就是挚友头中将的情人常夏,并已育有一女(后玉蔓),夕颜这样柔弱的女子,在短暂生存的青春岁月里经历当世两个最优秀的男人,这或者就是宿命吧。与夕颜相对照,几十年后作者安排了另一个女子——浮舟。我常以为浮舟是作为“再生的夕颜”而存在着的,但与浮舟相比,夕颜的早夭,也未尝不是一种幸运,若是她没有死而成为六条院诸夫人中的一名,恐怕对于以前的情人头中将是不小的忌讳吧。而若干年后,不知如何取舍的浮舟,犹疑不定的飘零浮舟,只能选择隐遁,永远的告别自己美丽的青春。    源氏对于夕颜的爱情,可以说是仅次于紫姬的,对她许下“长记来生誓愿深”的典故,这似乎就不祥地注定了之后夕颜的夭亡。夕颜的死直接原因是源氏的另一个情人六条妃子嫉妒诅咒的缘故,但反过来想,也许夕颜这样单纯的精灵,干净如同白纸,是不适合生存在这个世界,不适合过着六条院众女子共事一夫暗地里争风吃醋的生活吧!夕颜这样的毫无机心,在长久的岁月里,必然不适合作为“六条院源氏”的夫人。所以作者只能让她以死成为了一道永恒的,纯白的风景,没有衰老,没有世故,没有种种的持家手段……夕颜竟永远保持少女的天真。女子至纯至美,不过如此!  夕颜的女儿玉鬘,据书中后来描述,比夕颜更加美貌,几乎不逊与紫姬。但我终觉得玉鬘性格之于夕颜,少了那份只属于少女的单纯天真。确实是聪敏了,但似乎稍少意趣。玉鬘最后成为太政大臣的正夫人,盛开的棣棠花,也是对夕颜君的一点补偿吧。  夕颜隐没在荒烟蔓草间,白色衫子的柔弱身影,渐渐的渐渐的隐去。化为草上的露珠,天空的浮云。只给源氏,给所有的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遗憾和回味。    属于这样的夕颜,自是纯白的单薄的夕颜花(葫芦花)。
◇ 轻如蝉衣韧如细竹[空蝉篇] 十女子物语 ◇ 轻如蝉衣韧如细竹[空蝉篇]空蝉の羽に置く露の木隠れて 忍び忍びに濡るる袖かな ◇古都琥珀姬◇   ——不为其他,只为成全我心里的,独一无二的终生情结——  红楼有金陵十二钗,小女子今日东施效颦挥洒一阕[十女子物语],看官们莫笑莫笑。    闲话少说,啪——!丫鬟奉茶!小女子我开讲。这一讲可能要十天半月,休息休息先。      (一) 轻如蝉衣韧如细竹[空蝉篇]    关名逢坂待若何?  犹自愁叹生难逢!    在淡淡月光下,那青灰色尼装的女子,低眉垂目,悠然远去……  空蝉即帚木,远看历历在目,近观消失不见。《源氏物语》中,源氏成年后萍水相逢的第一个女子,也是唯一一个终生拒不接受逃避源氏之爱的女子。正如空蝉的名字。淡薄脆弱,若隐若现的一袭蝉蜕。“温柔中含有刚强,好似一支细竹,看似欲折,却终于不断”。即使在源氏强闯入其内室对她表白的情况下,她也坚守了自己的纯洁。只因她认为自己乃有夫之妇,没有资格接受源氏这样光辉的美男子的爱情。这一点,和物语之中其他美丽高贵的女子,形成鲜明对比。且不说已为朱雀帝宠妃却依然与源氏私会的胧月夜,就连物语中最完美的女子,如同神话一样高贵神圣的藤壶皇后——源氏的继母和初恋,都曾经在源氏的追求下委身于他。也许这样的执意和刚强,正是空蝉其人在整个物语中开篇的特殊地位。她的容貌远非最美,“倘就五官一一评品,这容貌简直是不美的,然全体姿态异常端严,确有牵惹心目之处。”但她兼柔弱和刚强的气质,使她不曾淹没与物语之后无数绝代佳人之中,以不长的篇幅,在我这样读者的心里,成为了最清丽脱俗的那袭蝉衣。  有时在想,空蝉,未必是不爱源氏的吧。光华公子源氏,那样百花之王的人物,有哪个女子会不芳心暗许?比起空蝉苍老憔悴的丈夫,源氏远远更加符合一个女子对于爱情的要求。这样说来,空蝉的一生,该是有遗憾的。她不能在哪怕仅仅一个夜晚,忘记自己的身份,投入自己的爱情。为女子者,竟然不可以只为自己活一次。一直到十二年之后,在逢坂关的偶遇,空蝉轻叹“ 关名逢坂待若何?犹自愁叹生难逢!”也不是毫无原由的了。只是,若是空蝉接受了,成为了源氏一生所藏无数恋人中一名,分享自己情人的爱情,又会不遗憾么?这从空蝉之后的若干女子的命运,都可作为反证了!  为人妻者,其心之楷模莫过于空蝉。直至丈夫去世后她出家为尼,受源氏庇护,其美德依然突出,行为依然庄重美好。想她坐在工巧的青灰色帷屏之后,露出一只精美的彩色衣袖。那样美丽清秀,另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源氏,也只好自惭形秽,叹遗憾了!  空蝉终于还是保持这个几乎圣洁的美丽背影,静静隐没在物语之中。虽然之后出家为尼的女子也甚多,但我常常幻想空蝉着青灰色尼装的娇小身影,白皙手指举着露水的花束。如天空中那轮新月遥遥清辉。    我将空蝉拟为青翠细秀的竹枝。   首页 更新记录 中译本 评论 草木 插图 物语 链接 留言板 联络 镰仓时代 源氏物语丰子恺译本 http://genji.oursci.org本网站由陈碧声设计并维护 © 2000~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位卑者之悲哀 来自http://www.tjnu.edu.cn/wxy1/xgzp57.html 明石姬属中等贵族,地位较低下,因父亲的一再坚持才与源氏结合。有幸得了一个女儿,万分高兴。源氏本人即因为母亲是个身份不高的更衣而被父皇保护性地降为臣籍,可见母亲的地位对子女的前程有多大影响。于是源氏提出能否将小女儿送予身份高贵,膝下无出的紫姬。明石姬深知自己低卑的身份会对女儿不利,然而一旦骨肉永久分离,眼看女儿认别人为母亲,视生身母亲为路人,眼看自己不能天天照拂女儿,无法每天看着女儿快乐、幸福,这是何等的痛苦!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长久不得相见,而且相见亦不相识,亦不能相认,她心中是何等的伤悲!明石是源氏成群的妻妾中极为特殊的一个人物。她生于陋地,却容貌昳丽,气质高雅;她本无心高攀,却在源氏生命中最低落的谪居须磨时期成了源氏除紫姬外的唯一安慰。源氏重又发达之后,要接她同居六条院,她也坚持不去,觉得“住在太接近公子的地方,倒反而与她们同化,难免受人种种侮辱。现在住在这里,虽然他来的次数不多,但总是特地为我而来,在我更有面子。”执意留在源氏为她安排的较为偏僻的嵯峨山。她不象六条妃子那样无法容忍源氏对其他任何女子留情,惯于争宠;也不象夕颜那样柔顺懦弱,任人摆布,逆来顺受;她不象胧月夜那样千方百计谋求见面机会;也不象花散里那样觉得自己不配作这样高贵的人的妻子,即使源氏来临也拒绝同床。在原著中,紫姬可以说是作者、源氏以及其他众人眼中完美的人物,她不仅容貌出众,气品高洁,出身高贵,待人谦和,而且成功地协调好了六条院中各妻妾的关系,与大家相安无事,制造出六条院一片和睦有序,繁荣昌盛的景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对源氏拈花惹草的行径也是怀有不满的,对源氏的其他侧室是不无妒嫉的。比她地位低下,威胁不到她正夫人地位的人,她还能够容忍,不多加追究;而当三公主进门,恩宠几乎与她平分秋色时,她尽管表面上不动声色,但经常是孤枕难眠,以泪洗面,心中一刻难安。连她自己也曾反复自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嫉妒了呢?”而在明石姬这里,无论在作者笔下,还是在旁人眼中,都很难看到嫉妒的迹象。明石始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身份,并不想卷入群芳争宠斗妍的漩涡中。她从不曾窥觑正夫人的地位,也不曾对源氏给予其他人尤其是紫夫人的宠爱感到嫉妒难忍。不仅从不与人争地位,争名份,对源氏给予她的恩宠也没有侍宠而骄。甚至当自己的女儿终于飞黄腾达,做了母仪天下的皇后时,她也没有因此而自抬身价,而是始终恭敬紫姬,对人对事不温不火,与周围所有人都相处良好。同时还时常能让人感觉到她的才艺。最终,她获得了最美好的结局,人人尊敬,而且连曾对她不服气的紫姬最后也觉得“此人毕竟与众不同,配得上这样的宠爱。”可以说,群芳之中,最通情达理,处事最有分寸,最能度时而动的就是这位明石夫人。因而在源氏提出让她为女儿的前途着想,将女儿转给紫夫人时,明石尽管千般不愿,万般不舍,还是冷静地权衡利弊得失,终于努力隐忍自己,作出了对一个母亲来说最残忍的决定,同时也是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未来作出的极大牺牲!本文截取的《薄云》一节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明石姬在决定是否抛舍女儿时心灵深处的犹豫挣扎和离别女儿时的痛楚。同时也表现出明石为女儿打算而暂时隐忍的能力。不用看明石,那种亲生母女分离的撕心挒肺的痛苦,单从明石母亲老尼僧的难过及女儿即日后的明石皇后小小心灵的不舍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而明石作为一个敝陋地方出生的女流之辈,能够认识到在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只有目前忍耐痛苦,将来才能换来女儿的幸福;而不是一味沉浸在骨肉之情,天伦之乐中,从而拒绝这番安排,也足可见其作为一个女性的深谋远虑及忍耐力。因而她才能最终获得女儿贵为皇后,众人尊敬爱戴,源氏另眼相看,母尼安度晚年的圆满结局。
请自我诊断 抑郁症的几种类型 -------------------------------------------------------------------------------- 抑郁症是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精神障碍.美国医学会曾对10余个国家和地区3.8万人的调查发现,各类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5%.典型的抑郁症并不难识别,但多数抑郁症患者并不总是表现为终日唉声叹气,以泪洗面,寻死觅活.许多抑郁症的表现形式不易被察觉. "微笑"型抑郁 这类患者虽有抑郁的主观体验,但在旁人面前,却总是有说有笑,旁人很难察觉到他是"强装笑颜". "勤勉"型抑郁 典型的抑郁症患者往往做事提不起精神,不愿动,工作效率低,而有些患者却表现为"工作狂".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终日忙忙碌碌,甚至废寝忘食,最怕"闲下来". "隐匿性抑郁" 以躯体不适为主,抑郁情绪却不明显.患者将主观抑郁归咎于躯体问题.患者多辗转于内,外科求治,做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有些被误诊,误码率治,这类患者在我国较为多见. 有上述几种表现的抑郁症并非少见,由于不"典型",故易被忽视或误诊,使病人长期陷于精神痉而不能自拔,甚至导致自杀.抑郁症是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种精神障碍,早期识别非常重要. 北京时间: 2004年 2月20日 星期五 农历二月初一 您的位置:中国家庭网-主题医院-健康专题-抑郁与健康 抑郁病理 ·愤怒转向自我——抑郁的精神分析学解释·抑郁症的精神病理学·抑郁症的几种类型·抑郁症的DSM-IV诊断标准·什么是躁狂抑郁症?·哮喘与抑郁相关·躁狂还是抑郁?--情感性精神障碍 抑郁症的DSM-IV诊断标准 -------------------------------------------------------------------------------- A,在连续两周的时间里,病人表现出下列九个症状中的五个以上.这些症状必须是病人以前没有的,或者极轻的.并且至少包括症状(1)和(2)中的一个. 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心情抑郁,或者是由病人自我报告(例如,感到伤心,心理空空的),或者是通过旁人的观察(例如,暗暗流泪)注意: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可以表现为易激惹,而不是明显的心情抑郁. 在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或者大多数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失去了兴趣.或者通过病人自我报告,或者通过旁人的观察. 体重显著减少或增加(正常体重的5%),食欲显著降低或增加.注意:在儿童中,考虑缺乏正常的体重增加. 每天失眠或者睡眠过多. 每天精神运动亢进或减少(不止是自我主观感觉到的坐立不安或者不想动,旁人都可以观察得到). 每天感到疲劳,缺乏精力. 每天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者自罪自贬(可能出现妄想).这不仅是普通的自责,或只是对自己的抑郁感到丢脸. 每天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做决定时犹豫不决.(自我报告或者是旁人的观察) 常常想到死(不只是惧怕死亡),或者常常有自杀的念头但没有具体的计划,或者是有自杀的具体计划,甚至有自杀行为. B,排除双向燥郁.(双向燥郁的诊断标准,请参见燥郁症) C,上述症状对病人的生活工作或其他重要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D,上述症状不是由于药物的生理作用(例如,服药,吸毒,酗酒)或者躯体疾病所引起(例如,甲状腺分泌降低). E,上述症状不能仅仅由丧失亲友来解释.(如果有丧失亲友的事件发生,那么上述症状必须在事件发生后的两个月后仍存在,而且伴随着显著的生活工作方面的功能缺损,病态的自罪自责,自杀观念,精神症状,或精神运动迟滞.) 北京时间: 2004年 2月20日 星期五 农历二月初一 您的位置:中国家庭网-主题医院-健康专题-抑郁与健康 抑郁病理 ·愤怒转向自我——抑郁的精神分析学解释·抑郁症的精神病理学·抑郁症的几种类型·抑郁症的DSM-IV诊断标准·什么是躁狂抑郁症?·哮喘与抑郁相关·躁狂还是抑郁?--情感性精神障碍 什么是躁狂抑郁症?
抑郁症的精神病理学 --------------------------------------------------------------------------------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抑郁症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人口中患抑郁性疾病者有1.2亿至2亿人. 抑郁症中,约65-80%出现自杀意念,45-55%出现自杀行为.很多轻性抑郁症,不典型抑郁症和以躯体不适为主要申诉的抑郁症病人,因未及时识别,在临床各科中误诊和误治,不但耗费大量人力和医药费用,而且常对病人造成痛苦和损害. 抑郁症一词,不但包含原发性抑郁症,也包括抑郁性神经症和其它伴随有抑郁的情况.抑郁综合症的典型表现有: 1)情绪低落. 2)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 3)睡眠障碍,常见失眠,早醒. 4)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 5)精力缺乏,做事费力. 6)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 7)自我评价降低,自责,能力下降. 8)思维迟缓,思考困难. 9)自杀意念和行为. 轻度,不典型抑郁症的识别比较困难. 抑郁综合症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继发于躯体疾病和药物者要细致,针对原发病处理.原发性抑郁症分为双相和单相两型.双相者常常要锂盐治疗.快速循环的双相病人可根据情况进一步分类,按轻重程度分为重度和轻度.按精神病性症状存在与否,分为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按生物学病症状的明显程度.又有"内源性"与"非内源性"两类症状模式,对重性,精神病性抑郁症具有内源性症状者,对三环类或四环类抗抑郁药有良好疗效.问题在于先要查明有无双相抑郁症的可能.因为一些抗抑郁药疗效不好的抑郁症,后来发现原来是双相,单相抑郁心理社会因素最有重要作用者药物治疗效果可能不够满意,或对三环类抗抑郁药副作用还能接受,往往需要心理治疗. 抑郁性神经症和轻性,非精神性抑郁症不易区别,关键在于前者病程持久,长达2年以上,其间无长达数月之缓解,缺乏"内源性"模式.
愤怒转向自我——抑郁的精神分析学解释 -------------------------------------------------------------------------------- 弗洛伊德在他1917年的著名论文《悲伤和抑郁》中阐述了他对抑郁症的解释:愤怒转向自我.这是一个充满了想象力的解释,但它早就已经不是我们解释和治疗抑郁症的依据. 弗洛伊德观察到,从表面上看抑郁症病人从不表现出愤怒,于是他怀疑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充满了愤怒.弗洛伊德的这种思想主要来自于他对悲伤和抑郁的区分.弗洛伊德认为,同样面临丧失(例如,亲人的丧失),正常人的反应是悲伤,而病人的反应却是抑郁.对一个悲伤者来说,世界变得空虚,但他的自尊并没有受到威胁,所以他能够从亲友的丧失中恢复过来.而对抑郁者来说,他却会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到怀疑,于是他开始自罪自责,指责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这种自罪自责常常是与道德有关的,与现实不符的,并且公开向大家诉说的. 但是,为什么抑郁症病人有些人对丧失的反应是把愤怒转向自我呢?弗洛伊德认为,这种自罪自责的根源,在于抑郁症病人的儿童经验.在这些人的童年时代,他们对某个人(比如,他们的母亲)产生了强烈的热爱,但是却不被这个人所接受. 但是,这个人又通过"认同作用"(identification),把那个他热爱的人包容进了他的自我(ego)之中.于是那个原先针对那个热爱对象的愤怒,全部转向了自我. 举个例子来说,张三在他的童年时期,非常爱他的母亲,可是,他的母亲对他却非常地粗暴,冷漠.于是张三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愤怒.但是,张三又通过认同作用,把他的母亲包容进了他的自我中,他母亲成为了他的一部分.于是,原先针对他母亲的愤怒,全部转向了张三的自我. 愤怒转向自我是一个关键的步骤.从此,张三就开始无休无止地自罪自责,甚至不析在别人面前公然贬低自己,通过各种方式惩罚自己,最后,象某些抑郁症病人那样,采取最极端的形式杀死自己来了结这段愤怒.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