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oqiu
xoqiu
关注数: 45
粉丝数: 2,076
发帖数: 45,724
关注贴吧数: 12
山灵 EC Zero T、M3 Plus等新品即将上市 #小邱看新# 澎湃新境,辉映魔都 | EC Zero T、M3 Plus等重磅新品即将上市 春漾上海,汇聚澎湃。4月12日下午14:00,在上海市锦江饭店举办的2025 SIAV上海国际高级HI-FI音响展上,山灵在锦楠楼151展厅举行新品发布会,一同见证了EC Zero T电子管R2R便携CD机这款重磅机型的荣耀发布。一同亮相的还有M3 Plus 安卓便携播放器和M5 Ultra 10周年纪念版,引领现场观众共同体验了一场沉浸式音频盛宴,共同感受声音的创新之美。声学匠造,硬核至臻。EC Zero T CD机,以豪华配置重塑巅峰音质,行业首款R2R+双JAN6418电子管的便携CD机,更好的便携性和美观度,同体积重量下最强音质,更有日本ALPS滑动式音频电位器加持其间;采用自研昆仑24bit R2R DAC架构,延续山灵经典,R2R架构实现了纯模拟型的转换,也为声音带来了更强的自然度和韵味。搭载双JAN6418电子管,专门打造的抗震结构下,EC Zero T CD机抗震性能突出,避免了音频输出时的麦克风效应,使播放时声音更纯净清晰。甄选日本进口ROHM伺服驱动芯片,搭载专门定制的驱动电机,使机芯寿命有效提高。大量松下钽电容、ELNA Silmic II 紫袍、Nichicon电容做为调声,为声学电路带来更温暖润泽的声音表现。配备更多输出、输入端口,让玩法多样化。零售价3298元,即将于四月下旬重磅上市。“Ultra之上,更进一步”的M3 Plus安卓便携播放器也将在现场同时发布!专业级音质,重塑听觉标准。搭载4颗高性能CS43198 DAC芯片及高性能独立耳放,音频芯片的卓越性能与匠心级精准调教完美结合,确保音质纯净无染,中正大气,深刻还原音乐真实的表现力,带来沉浸式的听觉体验。M3 Plus选择了800mW@32Ω 的澎湃功率输出,满足用户驱动高品质耳机的需求,各类音色轻松驾驭,多重适配百变装备。新一代外观设计更有三重配色,带来的全新视觉体验,星河灰,品味低调的奢华;极夜黑,诉说神秘与深邃;摩卡慕斯,永不褪色的经典。4月下旬与您不见不散。值得一提的是,除了M3 Plus,山灵刚发布的M5 Ultra 10周年纪念版和HW600官方升级线EL3-600组成的套装也一起来到了现场,欢迎各位前来试听。时间淬炼的声音最能激发音乐爱好者内心最原始的感动。M5 Ultra 10周年纪念版不仅是一台播放器,更是献给音乐纯粹主义者的收藏级艺术品,是继标准版M5 Ultra上市后就立项,不断打磨并于今年初才完成。永恒设计,典藏之选,让我们共同见证这款独一无二的纪念款播放器。EL3-600升级线采用LITZ绞合技术,8股共960芯6N单晶铜,精准传导每一道音频信号,让细节更清晰,声音更有温度。声觉革新,音启未来,精彩即将启幕!EC Zero T电子管R2R便携CD机,采用创新的调音技术,复古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力争打造HiFi便携CD机品类的最强机型;M3 Plus安卓便携播放器轻便与精准兼修,随时随地享受纯粹音乐。届时诚邀您的品鉴! #山灵新品季#
#小邱逛展#2024北京国际音响展耳机馆探展 时隔一年,再次来到了黑庄户北京国际音乐产业园来观展,时间问题,只去了首日(5.31),该展共4天展期,6.1~6.3日持续开放,耳机馆今年在12号馆,场馆面积和参展商数量都比往届更加充裕,离的最近的出入口为北2门。 中午为了口腹之欲,跑到离展会只有半个小时的香河吃肉饼去了,外加仔细听了不少首次见到的新品,因此观展时间有限,只跑了一大半的展位,抛砖引玉,我的参考前端为AK SP3000T,近期这台播放器比较热门,相比上一代2KT来说更为好听、全面,后文带有部分听感和新闻,为大家观展提供一些参考。
【小邱逛展】2023第五届北京国际耳机展 期待已久的北京耳机展终于来了! 这是今年北京消费类耳机相关的第三个展会,会期为8月26~27日,周末两天,会址和以往一样,在东四十条的亚洲大酒店,此次展会容量扩充,除3层外,扩充了2层展厅,品牌大致有200家。 近期我一方面忙于学业,另一方面即将离京开会,在赶项目进度,拼死拼活只挤出一天时间来逛展,因此,此次逛展记录仅逛了一小部分,个人向为主来记录。
#小邱尝新# 我变了,但我又没变——简评Cyrus CDi-XR 对于Cyrus这个来自英国的老牌HiFi品牌,我相对陌生,唯一的印象就是,朋友正在使用CDi合并式CD机,再有就是他们对体积控制十分严格,除了Cyrus Lyric这台一体机外,其余产品高度一致的保留着相同的长宽高(常规台式机一半宽度),由于个头小巧,对他家CD转盘感兴趣的朋友也不少,但是大多数朋友还是对上一代CDi和纯转盘CDt比较了解,XR系列的CD机在我的朋友中似乎还无人使用,甚至还有不少朋友并不知道这个系列。我自己在用的CD机是十几年前购买的Arcam CD192,一直都有升级的打算,折腾了一圈流媒体后发现,拥有足够碟源的情况下,流媒体系统更加折腾,往往容易陷入不断微调的困境之中,而CD系统的包容性则宽泛了许多,可以相对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声音。之前机缘巧合与朋友聊起,将最新款合并式CD机CDi-XR借来玩了两个月有余,在此简单记录下,也希望给为选择CD机而烦恼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Cyrus最新产品系列为XR,缩写自「Xtreme Resolution」,如此自信的名称或许源于该系列对于CD读取精度和降低噪声等技术的更新吧,新系列三围尺寸未变,Half-Size半宽外型延续经典,摆放在原厂「树」形支架上依旧协调(图源:Cyrus官网),显示屏从绿光变成黑白显示,前面板的布局依旧很一致,原本的实体按键这一代统一变为电容式触摸按键,采用全新“幻影黑”漆面,手感不错,外观低调但依旧很有质感。新的XR系列共有6款产品:分别是独立前级Pre-XR,2款不同定位的合并功放i7-XR和i9-XR,2款CD转盘CDt-XR和CDi-XR,以及外部电源PSU-XR。其中我主要关注CD播放器,照例分为了Transport和Integrated两个版本,前者缩写t,为纯转盘,后者缩写i,为合并机。 此次借来玩的CDi-XR除了同轴和光纤两路数字输出,还带有2组RCA模拟输出,依旧只提供单端输出,此外,还有着一组唱放输入、开关电源、PSU分体电源、iR14 Trigger和固件升级接口。依旧采用吸入式入碟,在为数不多的同类CD机中,几乎一直立于旗舰地位。Cyrus自研的Servo Evolution读取和控制系统升级至第二代,或许有人认为解码是CD机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但我一直认为信号读取更为重要,传统的CD伺服系统会在读取遇到问题后进行侦错修正,这个逻辑并不适应音质要求苛刻的HiFi转盘,Cyrus搭载的Servo Evolution读取系统则是通过激光头多方位倾斜移动来减少可能的修复动作,尽可能完整的获取光盘数据,从而提升读取精确度与准确度,从而减少纠错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甚至获取更多细节,官方称二代在精确度上较前代提升更大,在我使用的这段时间中,并未出现数据读取方面的问题。官网图片来看,机箱中部有一块金属板将转盘与解码部分物理分割,作为转盘、解码和电源间的屏蔽,3.8 kg自重一部分来自于机内的环牛(拆机图源:soundstagehifi),尽管提供了外部电源升级选项,但本机供电部分依旧不含糊,采用了「逆流」的方式来抑制噪声,简单来讲,电流从电路中「最安静」的部分开始,流向“噪音较大”的部分,更少的噪声被“携带”或引入电源电路中,从而限制了噪声在电路中的传播。解码为针对16 Bit/44.1 kHz校准并优化滤波的32 bit的QXR DAC,同样升级至了二代,但我找遍全网也未查阅到更为详细的信息。
#小邱尝新# 被动单元加入!开箱3+1动圈耳塞——铄耳DZ4 说起铄耳,在某次展会听到了当时的圈静铁旗舰:指挥家,印象蛮好,此后入了一条定位稍低的7单元圈静铁EJ07M,做工精细、原碳+金箔面板十分闷骚,使用过很长一段时间。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关注,再次看见时,品牌英文名已由SHUOER变更至LETSHUOER,设计与风格也有了不少变化,过往产品带着些许不够完整的感觉,但此次南京展上见到时,可在新产品上感受到不少变化,其中5导管、6分频的新旗舰Cadenza 12在外观和声音走向都已经趋于完整,有着自己的风格。今天开箱的是南京展上我误判了价格、采用3动圈+被动单元的新品DZ4,虽说卡在入门价位,但我依旧感觉值得细听。对他家稍有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型号中出现的数字简单粗暴的代表着单元总数,DZ4由3颗6 mm钛球顶微动圈单元 + 单颗6 mm被动振膜单元组成,4路双分频,腔体由黑格负责3D打印,类肤材质包裹树脂,搭配CNC切割铝合金面板,十分轻量,类定制公膜造型在佩戴上也无压力,「N」字形镂空面板透出橙色滤网,4颗单元也依照这个形状展布,DZ4的3颗微动圈单元与被动单元平行排布,均为独立音腔引至导管中,导管由2个出音孔+1个导气孔组成,并未出现我所担心的耳压问题。标配4股单根54芯的铜镀银线材,做工与声音都有些「超规」,无特殊情况原线就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收纳盒与腔体同材质,包装风格明快简约,配件也是重选材,只搭配必需品,完全把钱用在了刀刃上。声音部分主参考为海贝RS6,iBasso DX240 wt/ 卡8II 和 水解2Ti wt/ Beat Audio能量2解码线 作为补充搭配,使用原播放器回放自抓曲库,水解2Ti连接手机使用Tidal和Roon Arc播放流媒体。煲机时间约100小时,声音状态已趋于稳定。主参考开启中增益,其余声音相关设置默认,这套搭配下,具有不错的素质基准,声底十分干净,三频能量分布稍偏向中低频,高频具一定延展性,清亮但可控,中频厚度适宜,有着不错的透明度,低频足量、扎实,弹性佳。声场并非优势,大致刚好够用,相对于空间上的延伸,更加注重形态的规整,有着足够的器乐分离度,但结像不够凝聚,回放大编制乐章时,优秀的动态与瞬态可以轻松应对大开大合,但是对于器乐形态的打磨会稍显不够细腻;而在应对大协与四重奏等器乐较少的乐曲时,则会对味很多。 回放流行乐时,人声位置相对贴近,但是未到贴脸的程度,声音取向上还是十分符合大众审美的。密度的提升得益于3颗动圈单元加持,以往尝试双/多动圈耳塞时,有时会觉得密度过于集中,无法化开,反映在听感上则是过于张扬或刻意,但DZ4比较难能可贵的保持着一定的宽松度,中频部分器乐与人声比较舒缓耐听,另一颗被动单元作用主要是低频补足,偏向中低频的能量也塑造出不错的氛围感,得益于此,在素质与听感间,DZ4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声音风格上,整体饱满,但又保有透明度,听起来并不会觉得沉闷,该套搭配的契合度还是不错的。 降低级别使用DX240 水解2Ti播放,驱动性较易满足,但切换增益过程中声音状态也有着不小的改变,低增益下依旧可以驱动的比较好听,但想要发挥单元素质,中增益更加适宜,12Ω、104dB/mw这个低阻偏低敏的纸面参数,以及3+1颗动圈单元其实已经给出了警告:请给足推力认真对待,这两套搭配在适宜推力下都有着不错表现,风格与声音表现也与主参考相似,音色较RS6稍紧一些,前端适配性总体宽容。越级搭配4.4 mm 铜线,在更大输出功率的平衡口下,声音有着不小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对前述器乐形态不够细腻、横向声场保守的改善,以及进一步强化分离度,在回放流行乐时,平衡口下人声稍稍拉开了些距离,对我而言反倒更加舒适。选择耳机时,我个人会把舒适度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DZ4采用3D打印树脂腔体,佩戴舒适,轻量化后久听不累,这一点可以给到满分。声音表现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以往双/三动圈耳塞常见密度堆叠过于集中的问题处理的不错,风格取向总体规矩,注重还原,同时中低频带来了良好的氛围烘托,低频足量且可控。流行乐表现不错,古典乐的也可大致接受,相较于以往略偏素质表达的取向,从Cadenza 12以及此次DZ4更注重听感的调音路线中,也能感受到铄耳的声音风格也逐渐趋于成熟。总的来讲,DZ4是条到手即用的塞子,平衡驱动下具有更佳表现,只是我手上的线材轻松超过塞子本身价格,不具参考意义,蓝牙区版主小廖似乎购入了官升平衡线,可以之后借来尝试或是等待他的更新,除此之外,保证好播放器的推力即可。关于价格不必多讲,在我的观察中,铄耳一直是个「搅局者」,入门价位有这么一条结构新颖,同时声音不错的塞子,还是足以让人兴奋的。
#小邱逛展# 多图! 2023首届南京国际耳机展 暑假来临,但我近期忙于学业与实习,个人的闲暇时间压缩了很多,直至夏天才参加了第一个以耳机为主题的展会——2023首届南京国际耳机展,也是今年参加的首个京外展会。此次依旧由我们所熟悉的耳机大家坛主办,继成都、西安后,华东地区也有两地举办耳机展了。 展会所在地:南京香格里拉酒店。 日期:2023年7月15—16日。 南京是一个以历史闻名的城市,有着许多的美景、美食,同时也是高等学府相对集中的城市,诸多原因使得这里有着相对浓厚的发烧基础,不论是随身音频还是大系统,从产学研至终端链条都比较完备,种种原因使得此次展会人气爆棚,大大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此次虽说是首次举办耳机展,但是过往其实也有一些耳机相关的活动在南京举办,小规模的聚会不用讲,在紫峰大厦举办的 MOOK HIFI 形式新颖,在几大耳机展落地前,还是让人耳目一新。首届耳机展汲取了其他城市成功举办的经验,不论场地、规模还是体验,都十分完备,会场空间间距大,预留有休息位,观展体验也一如既往的舒适。 共有近百个品牌参展,此次我想着是尽可能多接触些我未曾打过交道或是错过的品牌,因此闪现到南京的这两天里,试听强度拉满,相对比较完整的逛完了整个展出。
#小邱尝新# 试玩+折腾CHORD QUTEST+ANNI 两件套 说起英国HiFi/Hiend 品牌,大家最为熟悉的无非是那么几家:LINN、dCS、Naim、Meridian、Quad、Cyrus、Rega及CHORD等等,以往的机型基本都是面向音箱系统来设计的,而在一众英国品牌中,CHORD算是比较早将设备小型化、桌面化,产品线分级也相对清晰,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其产品是面向不同档次设计的。以现产解码为例,采用开关电源的DАVE主要面向音箱系统使用,定位Hi-End,HOGO TT 2 / QUTEST 这两款采用外接电源的产品隶属中端产品线,也是烧友们了解比较多的型号,既可在桌面、台式系统上使用,又可以兼顾大系统,而MOJO 2 和 HUGO 2 这两款电池供电产品则是以随身为主,同时也可兼顾台式、桌面系统过渡使用。
#小邱看新# 畅谈「数字音乐从制作到高保真播放」讨论/分享会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里,南京享声携手威虹音响,在位于新街口的威虹音响行试听室中举办了以「数字音乐从制作到高保真播放」为题的讨论/分享会。共邀请了6位嘉宾参与讨论,分别是:《新音响》杂志总编赖英智先生、家电联盟/家电论坛/耳机俱乐部网站主编吴彤先生、《戴耳课堂》创始人/录音师戴戈先生、威虹音响创始人“老周”周洪贵先生、以及享声音响创始人之一林建政先生、而我则代表耳机大家坛与各位前辈一同讨论与数字音乐相关的种种话题。该种形式的讨论会是以科普性质为主,话题如此多、跨时如此长的活动此前在耳机或音响领域中少有见到,以直播的形式与广大烧友线上分享,后期可能会有专题视频回顾。在台前台后与各位前辈的交流中,我作为后辈也收获了不少知识以及新的观点与思路。期间讨论内容如下: ① 数字音乐制作与发行的专题研讨 该场为戴老师Solo,从录音师角度为大家简要讲解了一切的根源:录音制作与处理过程,并介绍了发行方式与形态区别等发烧友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② 行业中数字重放的产品与作用 作为后续讨论的基础,嘉宾们为大家讲解了音乐介质的分类、发展过程以及各自喜好,同时回顾了数字播放器出现的历史、意义及变迁,以及决定数字重放质量是否优异所应具备的软硬件条件,并以音频时钟为例,讲解了理想化的数字传输形态。 ③ 数字音乐产品的技术与发展 该话题以CD技术发展为引子,探讨了数字形态音乐的变迁、技术革新以及我们常见的使用方式及习惯,从软件与硬件层面分析了现有方式的便利性及不足。 ④ 数字音乐重放产品的现在和未来形态讨论 主要讨论了数字音乐及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场景,容易遇到的困境,以及数字化后所带来的便利性,同时也正视了数字与模拟音源及设备中的异同,以及同为数字源,CD系统与数播系统的不同点。 ⑤ HiFi解码器专题讨论 该阶段主要讨论了解码器在音乐回放系统中起到的作用、重要性以及主要的产品形态,并以现场搭配中的DAM1为例,探讨了独立解码器在技术上的变化。 ⑥ 老周总和朋友们谈谈数字音乐高保真播放 3位前辈与技术出身的林总一同探讨了模拟、数字源的优缺点,观摩该段讨论,不禁感慨老一辈发烧友对音乐的痴迷与热爱。 ⑦ 不同价位数字音乐重放解决方案的选择理念和推荐研讨 其实这部分是为下一段避坑讨论而「挖坑」,众嘉宾讨论了常见的数字音乐播放中的使用场景,为了实现更好的声音效果,所必须的大件与周边,可能会加入系统的各项设备,以及几种常见数字数字输入优劣背后的技术原因。 ⑧ HiFi数字音乐行业的误区与避坑建议 「挖坑」前半部分主要是讲软件层面的坑,由戴老师从录音师角度讲解了为何同样是数字音乐,声音会千差万别,以及「为何头版CD声音会更好」等烧友们关心的话题。 后半部分的「坑」主要集中在了硬件上,大家一起探讨了线性电源、再生电源、时钟等关注度较高的HiFi周边产品的原理与作用。 ⑨ 威虹与享声产品的搭配及感恩回馈活动 该阶段两位主办方有着一部分「后618」搭配,此时实习生小邱已在返京途中,详情可以询问享声与威虹。
#小邱尝新# 稳中有进,简评山灵M9 Plus 提起烧友熟悉的国产品牌,一定少不了山灵这家起初以台式为主,之后推出了数代随身播放器和其他音频产品的老牌厂商,其播放器产品线中,真正意义上的旗舰应该始于采用了双AK4499EQ芯片的M8,其可更换耳机母座设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在我手上停留了不短的时间;后一代旗舰M9数字部分有着相似的架构(双AK4499EQ芯片),模拟放大部分则有着不小的变化,更像是M8的「查漏补缺」版本,弥补了一些遗憾;最新款旗舰M9 Plus作为山灵35周年纪念款播放器,型号依旧延续M9系列,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同期推出了ME900耳塞,可搭配为官方CP,但官方一直在强调「做减法」,型号中却又增加了Plus后缀,五一展和北京站活动中初听印象不错,遂借回家中,细细地把玩了近一个月,体验分享如下:主要配置:骁龙665 Soc / 8G RAM + 256G ROM / 2K 高清屏幕 / 两组AK4499EX * 2 + AK4191EQ DAC芯片组/ XU316 XMOS/ 安卓10 / LHDC 5.0蓝牙协议 / 8350 mAh电池。 骁龙6系列为目前旗舰播放器常采用的Soc,对于安卓DAP来说,4系Soc可满足基本操作,但持续增长的流媒体需求还是需要6系Soc来保障运行流畅度;内置8G运存及256G本机内存可使其流畅运行且拥有够用足够的机身容量,2K夏普高清屏可以设置顶部副屏全时或息屏显示采样率、时间或音量等信息,这个设计风评如前两代可换母座设计,众多烧友对此褒贬不一,我个人感觉还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主屏色彩和操控都很好,从手机换到M9 Plus并无不适感。DAC方案较前两代有所变化,左右声道分别由2颗AK4499EX和1颗AK4191EQ所组成,这个数字、模拟信号分立的DAC解决方案由AKM公司在22年提出,其原理是单声道并联2颗双通道电流型DAC:AK4499EX负责数模转换,AK4191EQ作为数字滤波器和ΔΣ调制器搭配工作,相对于AK4499EQ,个头更小、针脚更少,放弃双AK4499EQ,而采用6颗DAC组成数字与模拟分离的DAC组,给了设计师更加自由的空间来设计供电或对声音单独调校,理论上可以进一步降低失真,从而进一步提升性能,搭配AK4499EX使用的AK4191EQ官方指标很高,并支持6组FIR滤波器调整,在近期几款热门DAP和台式设备中,也常见到这个解决方案。I/V转换与CPAF低通滤波元器件分布在DAC周围,界面为最新版本的XU316,FPGA及KDS低相噪有源晶振自然是旗舰播放器的标配。 模拟放大部分,山灵DAP中常采用的OP+BUF放大电路大家应该不会陌生,M9 Plus 使用了MUSES 8920 运放 + BUF634A这对经典组合,配备双XC9519电源芯片进行供电,PO口连接单晶铜线材接地,多重「堆料」与细节的打磨,只为配合发挥好前述DAC芯片组的发挥,从而贯彻「润Fi」调音理念。 外观部分延续自M9流光溯影的设计语言, 黑金配色,熟悉的R角设计,厚度与重量均做了减法,M8 / 9的可更换母座变更为主流使用的4.4 mm平衡+3.5 mm单端接口,控制键下沉,握持感和操控都更为合理。声音部分主参考:Fitear Titan、老人家 银黄鹂CEM (w/ JP线)、ME900、HD660S2 (w/ ddHiFi BC150线)等,山灵音乐App播放自抓曲库。 M9 Plus是一款兼具素质与听感的播放器,相比前两代旗舰,M8的声音最为厚实,但声音整体会稍软,这点在M9中有所弥补,而M9 Plus的厚度则略有减薄,但动态与瞬态更佳,使其声音在足够厚实的同时,多了一丝硬气,拿得起又放得下,也正是这点,才勾起了我的兴趣。标称最大输出功率达到单端520 mW @32Ω,平衡1125 mW @32Ω,纸面上来看,很强。在我的搭配中,不乏有Titan这种对驱动力要求永远没个头的「怪物」耳塞,单端高增益下,整体比较协调,比较惊讶是可以将Titan的低频精准拿捏,在我的搭配经验中,只要给足推力,Titan就比较容易展现出基本的形态,但是低频却很难收的住,M9 Plus具有很强的控制力,表现在低频上则是:饱满、凝聚,具有尽兴的动态,但不喧宾夺主,总体与M9 Plus还是比较搭配。 银黄鹂是我日常使用较多的耳塞,更换JP线后相较原本的油浸线没那么偏科,韵味减少,但素质有所提升,M9 Plus搭配下细节丰富,声音细腻温润,用来还原小编制或独奏会很理想,相较古典,用这套搭配下流行乐声音更加精致、更富感染力,尤其对女声与现场的诠释更加到位,在诸多银黄鹂搭配中,这一套契合度还算比较高。
#小邱尝新# 把玩怪物级随身DAP: iBassoDX320 MAX 对于iBasso家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他家定期会把热卖旗舰播放器做成一款后缀MAX,各方面都很极致的型号,目前共有3款,我手边有着此系列的开山之作DX220 MAX,后续型号为DX300的MAX (/ti) 版本,今天分享的这款DAP为他家最新款MAX系列:DX320 MAX。 我想我无需过多介绍这个品牌,产品线完备,且具有众多口碑型号,大部分烧友已经很熟悉这个品牌了,此次分享基于为期一周的巡回试听,篇幅较短,只是简单分享试用感受。初代型号DX220 MAX发售时侧重点在数字与模拟部分物理分离,独立充电/供电,虽然有包括我在内的不少烧友吐槽使用不便,但其扎实且精致的声音和强大的驱动力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伴随了我很长时间,这个思路在而后的MAX机型中也有所延续。外观部分乍看相似,但其实更像基于300 MAX修改, 开/关机及播放控制分布在侧面,顶部为供电口/同轴/TF卡槽,底部LO/PO口集成在一起,原LO口位置变更为4档物理调节增益,实际使用中,小手一动就可以切换,省去亮屏——下拉——切换的繁琐步骤,尤其在耳塞与耳机切换时,调节更为便捷。电位器变更,这次320 MAX居然用的是24级调节的四联步进式电位器,步进式电位器的优势主要是可避免碳膜电位器常见的低音量偏音问题且可降低左右声道差异,虽说是音频设备中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但通常体积较大,因此基本只在台式设备上使用,随身DAP使用步进式电位器,我还是头一次见到。配置为骁龙660 / 罗姆BD34301 * 4,钛合金外壳+玻璃背板,照例搭载了Mango封闭系统及安卓11系统,封闭系统下声音更加纯净,开放系统中可以方便使用各类流媒软件播放,运行总体流畅,经历好几代产品优化,已彻底告别了“卡巴索”的称号。声音上以自抓曲库为主,搭配了HD660S2 wt/ ddHiFi BC150B及Clear MG这2款全尺寸大耳机,耳塞为Fitear Titan,耳机使用极致模式让4颗罗姆芯片火力全开,耳塞关闭极致模式,声音方面我认为320 MAX十分具有参考性,以至于我听了一耳朵就跑到「五道口30分钟发烧圈」内的耳机店中给店员放毒。在罗姆芯片的加持下,320MAX声底很黑,足够宁静与安定,而这股子安定感,应该与其从300 MAX开始所采用的物理分离无升压供电相关,4档增益下可以把S2与MG驱动的饱饱的,声音相较初代,规模庞大,细节、密度与动态都已有了质变,而进步最大的部分我认为在声音风格表达上,以往iBasso的DAP给我的感觉是十分规矩,但是久听后会觉得比较无趣,320 MAX下声音则是在保有高素质和强劲驱动力的基础上,十分细腻、饱满与顺滑,也更加容易使人沉醉其中,为了尝试上限,搭配了ADX5000与1000 V2两只耳机,均可大致满足驱动要求,足够好听,但与完整台式设备理想驱动仍有差距。而在驱动耳塞时,我比较建议关闭「极致模式」,声音整体会更加协调。但总的来说,我认为相比耳塞,驱动大耳机时320MAX会更加得心应手。转眼间,一周的试听已到尾声,作为MAX系列的第3台DAP,再次上手这个系列,形态上虽说我很难认同,但声音上比较惊喜,足够好听与耐听,也算是ibasso对于声音理解的集大成者;操作体验与设计上更加合理与易用,虽说仍然很想吐槽双口独立充电,但作为好声音的来源,只好默默接受了;发热方面,虽说有提示极致模式下会增加,但实际温度还OK,并不至于影响使用;产品形态上我一直在思考,与其说是随身播放器,其实更加像是一台游走在桌面上的便携DAP,毕竟谁也不会把这么大一台机器揣进兜里。 总的来讲,我认为是一台DX320 MAX声音强悍、好听且耐听的播放器,如果对旗舰乃至超旗舰DAP的声音理解感兴趣的话,一定要尝试下。
#小邱尝新# 矩声 X-SABRE 3使用手记 近些年,我对音频的折腾几乎都集中在随身上,台式设备依旧停留在折腾拜亚DT800(250欧)和T90时所组建的CD192+A1,十几年来,除了增添流媒体的接入外,几乎没有变化。以某群某烧友系统调整,各种出捡漏价格线材为契机,我也开始了「老破小」HiFi系统的升级改造工程,周边设备从墙插一路到耳放,能想到的线材和周边全部折腾了一遍。目前周边趋于稳定,就开始打大件的主意了,CDP借来Cyrus CDi-XR替换老旧的雅俊CD192,解码原本使用节奏音频DAII Plus或是Khadas Tone 2 pro,现在看来,怎么都不够用,也是被我心一狠,决心换掉的位置。北京近期展会很密集,期间听了不少的器材,也综合考虑了自身的空间和搭配,最终敲定了矩声X-SABRE 3作为我的主力解码。矩声创立于2013年,起初是个3人小团队,如今已经发展壮大,各类展会中随处可以见到他们的产品,有些类似于安克,跨境电商做的非常好,但国内宣传依旧十分的低调,我对他们的了解有限,好友于梦绮说:那西安杨菁你总该知道了吧?当然,这个别称对于发烧友来说还是十分耳熟的,也曾在聚会中尝试过他们的产品。但从2018年起,伴随着以Matrix Audio首字母M+A为标志的第四代LOGO的出现,品牌对外名称就已统一为「Matrix Audio 矩声」。随着Logo的简化,产品线也有大幅调整,目前经常见到的主力产品大多属element系列(X2 Pure, P2等),X-SABRE系列(文中这台)与mini-i(Pro 3)均只留有一款在产。X-SABRE 是矩声的经典解码系列,从2013年面世起,有过多个型号迭代,前年9月发布的X-SABRE 3前脸传承了钻石切割,依旧是整铝CNC切割,外观设计和整体工艺来讲,非常高有大厂风范,顶部为了 Wi-Fi 无线模块天线信号可以穿透,变为镜面玻璃盖板,三围比上一代宽了1 cm、薄了0.2 cm,观感上极致纤薄、扁平,但3.4 kg的重量却很难让人单手举起,通过官方给出的内部图可以看出,数字、模拟、电源是分开的,依靠铝合金铣制机箱屏蔽隔断,降低电磁干扰,底部采用3颗脚钉支撑,同时扁平设计重心靠下,摆放在桌面和架子上都十分稳固。从背部可以看出X-SABRE 3的功能,左至右分别是模拟输出、数字输入、网口、触发开关及电源。模拟输出具单端RCA/平衡XLR两路;数字输入部分有IIS LVDS、光纤、同轴和USB,除了缺少AES输入外,基本可以满足所有需求,非常贴心的是,IIS LVDS协议私有化非常严重,X-SABRE 3提供了4种调整针脚定义来匹配线序,输入格式与码率支持的很全,USB连接或流媒体推流可完整支持MQA。LAN口和WiFi模块的加入意味着,X-SABRE 3不单只是台纯解码,准确来讲,这是一台具备网播解码器。D/A部分采用了单片ESS当家旗舰芯片9038 Pro,查阅资料,从2016年起就已在X-SABRE系列中搭载,多年打磨与迭代,其电路设计和运用ESS芯片的功底还是值得信任的。Soc为MX6 四核ARM处理器,机内搭载基于Linux的 MA player 系统,手机/平板的MA Remote APP也正是基于这个系统。 XMOS为XU216,MQA文件可实现解码+渲染全展开(此时MQA接管数字滤波,无法调整)并且播放稳定,平衡输出的信噪比与声道串扰面板指标优秀,接近芯片标称,高指标带来的好处是背景足够黑,足够干净,这也是好声的前提。既然采用了ES9038 Pro,那么理所当然支持7种数字滤波,我个人惯用的矩形滤波(Brick-Wall),声音相对扎实,同时能hold住动态相对大的场面。时钟可选同步/异步传输,我这里是直连核机,因此异步传输使用解码内置CCHD-950时钟源更为靠谱。标志性的圆形彩色「硬币屏」与触摸面板的结合可以完成大部分解码器操作,部分设置小屏不便操作,搭配MA Remote App更改起来更为方便,主要有着以下2种用法: ① 纯解码:字面意思,IIS LVDS、光纤、同轴和USB输入,只用到X-SABRE 3的解码部分。 ② 流媒网播:可以通过Roon Ready、MA Remote、Spotify Connect 、TIDAL Connect,或是通过DLNA / UPnP串流QQ音乐、Jriver,访问NAS资源等,很方便的接入流媒。
#小邱尝新# 双倍快乐开箱:水月雨 Blessing 3 & 小白线 许久没关注水月雨新品,在今年Z·HiFi展会后,Blessing 3 (下文简称B3)就紧接着发布,凭着此前对千元级产品Kato的好印象,以及Blissing系列优秀的口碑,想要看看现今2K价位的耳塞水平如何,于是盲狙了B3+小白蓝牙线。这个品牌想必不用过多的介绍,最早由烧友占主导,现在已经步入正轨,而且产品线也比较全面,是国内少数几家可制作全尺寸大耳机的品牌之一,静电头戴虽说道路坎坷(我都见到了好多工程机……),不过最终也有成品问世。总体来说,现在水司的整体技术实力已经较我初识的时候有了稳步的提升。B3作为水司为数不多的圈铁型号,占据了中坚价位,剁手之时我认为还是十分有必要来尝试一番的。Blessing系列有过3款耳塞,初代18年发布,翻阅资料后才想起,就是可以选择面板的那条耳塞。而Blessing 2隔年发布,外部变为了金属拉丝,此后还有联名款dusk。此前几款均为1DD+4BA,3分频圈铁;B3则增加了一个动圈单元,变为2DD+4BA,由2颗10 mm 动圈组成水平对置动圈模组(可透过腔体观察到蓝色组件),负责低频;高频和中频分别由2颗动铁单元来负责。腔体的外型为类公膜造型,透明树脂,与黑格合作3D打印而成,精度很高,腔体内部为实心树脂,元器件位置严丝合缝,精度和一致性都相当高,分频电路和机内线集中在靠近面板位置,手中把玩感觉很精致,整个耳塞只在面板处见到泄压阀,我的佩戴很好,有些类似佩戴CEM时的支撑。不锈钢面板具有类似动圈旗舰「光」的切角抛光,美型,难拍(因此又麻烦咖啡师了),但最终难逃被刮花的宿命。原线为3.5 mm单端镀银线,祖传2PIN非标准插针,用料与颜值都相当不错,在外形上也与B3相当搭配,假若不是对平衡头有强烈需求的话,真是真不得换下。随机塞套较长,尝试更换了一些常见塞套,佩戴和声音体验并没有原套合适。而包装与配件无需多言,现在已有太多相关评测了。声音评价中,主参考为iBasso DX240 + 卡8II、Audirect Beam 4,Roon (ARC)、或直连Tidal播放,尽量不让音源成为短板,评价之时煲机时间 > 200 h。 总体听下来,B3是一条具有基本驱动性要求,但不算难推的塞子,使用常规DAP或是中高档位的小尾巴、大尾巴,基本能驱动的比较舒适了。基于原线,B3有着不错的硬素质,其中,中-高频与解析力比较亮眼,4只负责中、高频的动铁单元很好的保证了器乐应有的密度,而负责低频的对置双动圈单元则堆叠了一些厚度来柔化整体的氛围。对古典乐的还原来说,大编制会稍稍有些牵强,小编制和室内乐会更为合适,相比大场面,B3对于单一或者少数乐器的刻画明显来的更为得心应手一些。而在泛流行乐的还原上,B3则更加得心应手一些,声音格架清晰、细节充分、层次分明,同时双圈也提升了一定的氛围,衔接方面一直是该系列的强项,B3也是如此,无任何不自然的部分。虽说各方面听起来感觉都还蛮好的,但久听之后仍会觉得有些无趣,为什么呢?因为声音太过规矩。 基于 PW Epoch 4.4mm,与该线搭配,很好的保留B3基本的声音特点,同时兼具高品质铜线所特有的宽松,尤其是还原泛流行乐时,乐感丰富,情感表达更为直接,我认为更加得心应手。相较于原线十分规矩的声音,升级或者更换平衡线时,高品质铜线还是值得多尝试下的。小白线,与B3同时推出,采用了CS43131作为解码芯片,蓝牙采用了高通QC5144方案,硬件加持就保证了通话、连接的稳定性,以及cVc等降噪技术,也就意味着支持蓝牙5.2、LHDC、aptX Adaptive等主流高清、LL协议。各方面来说,是一条足够跟得上时代的颈挂蓝牙线,线长可调,有磁吸,易用性上来说很友好。此前我使用iPhone通过AAC连接效果不太理想,经朋友指出后改为安卓连接,着实被声音表现吓了一跳,与B3不论在驱动性,还是声音风格上都十分搭配,贴近原线的声音表现,动态和整体形态些微缩减,音色稍稍变暖,很好的保留着声音骨架,也难怪会有人觉得这是将小尾巴融进蓝牙线中了。2pin插针也比较方便换塞,大致试着换了圈搭配,风格没有B3契合,但是大体不错,也是个十分靠谱的方案了,如果想进一步匹配,则可以通过Moondrop Link 进行Q值或是VDSF调整。想吐槽的除了个头稍稍有点粗壮和椒盐日式英语语音(boss语音,可通过固件升级刷掉!!!)以外,是非常好的无线化方案了。
#小邱尝新# 开箱独立供电的大尾巴: Audirect Beam 4 我之前写过的多篇小尾巴文章中都有提到过,认为:相比DAP,小尾巴应该属于超便携的范畴。体积上的剧烈缩小,会引来不少问题,以下2个痛点中,可解决其中之一,就有可能成为一款优秀的产品:① 便携性,主要解决方案是固定,目前最佳方案可能是MagSafe磁吸,其次是体积上的缩小;② 供电,电乃声之母,足够且纯净的电量供应是能出好声的关键问题。 而当朋友问我要不要玩Audirect Beam 4这条新的“大尾巴”时,我还有些犹豫,之所以愿意,还是有兴趣看看独立供电的大尾巴对问题②解决的如何。关于Audirect,我了解的不多,印象中专注于小尾巴,其产品形态也多种多样。此次见到的Beam 4长宽与前代 3+一致,厚度增加2 mm,重量减少了7g,外观材质变化为铝合金。与前作一样,具3.5 mm 单端与4.4 mm 平衡两路输出,区别点在于:3+为蓝牙/有线双模,偏重功能性;Beam 4更加纯粹,砍掉了蓝牙传输,内置的1200 mAh专心为回放音乐而服务,机内内置有MCU电源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缓解手机的电量焦虑,另一方面也为声音回放提供了足够的电量保障。硬件参数与指标方面,现今小尾巴水准都不会差,Beam 4的DAC芯片采用了ESS9281AC PRO,双运放,怎么觉得配置好像听过?嗯,3+就是这个方案,指标非常好看,沿用优异方案,解决更为主要的供电,我觉得没啥问题;但是4又加入了3颗晶振,其中2颗为飞秒级,原先只在高端DAP上见到的配置,早已装配在各家标杆小尾巴中厮杀了。包装配件无需多言,现在基本都是一个套路,紧凑收纳,具有C2C OTG线,C2A转接头及说明书,C2L和首发赠送的T1升级线则是小盒另附。 对于Audirect几款前序产品,我的故有认识是声音蛮正,但是普遍偏薄、直白,为了保证其工作是最佳状态,Beam 4到手后就持续煲机,目前已超过了200h+,我感觉发挥还是十分稳定的。声音评价如常,自抓+流媒(Qobuz、Tidal)曲库,Roon核机直连或移动端Arc输出,其中解码线是个很大变量,共参考了我目前台式用的主力线(A2B,转接B2C)、Beat Audio 能量2(L2C)与T1储能线(L2C)。 声音评价挑选了以下几个典型搭配: 「凯声DB1 w/ Jaben W90 3.5 mm」 DB1原线声音比较保守,更换W90后,密度与结象有着一定的提升,同时原有的声音风格也有所保留。与Beam 4的搭配我认为还是不错的,DB1相比钛铃+的横向声场本身就大,这套搭配会更显大,中等厚度,高频压得住,同时结象扎实,缺点是还原编制稍大些的乐曲时厚度扔稍显欠缺,但总体来说,算是我听过DB1中比较优异的搭配了。「银黄鹂CEM」 我最爱的CEM之一,已经将一代油浸改4.4 mm插头并增配了JP线,银黄鹂对于Beam 4来说,并不难驱动,中增益下即可发挥的不错,2条线在Beam 4下都稍显厚重,其中一代油浸下,声音整体形态稍小,但是十分顺滑,对于泛流行的演绎会比较到位;而JP线下,空间感稍好,低频收的紧一些,整体音色稍明亮,但是韵味上我更偏向一代油浸。也正是如此,这两条线我都十分的难以取舍。但与Beam 4的搭配,我认为大体是适合的,若要总结经验,或许线条相比银鸟更为明朗的塞子更加合适吧。「HD660S2」 是我近期十分喜爱的全尺寸开放大耳,易推,泛流行与小编制古典都可以兼顾。在Beam 4中-高增益、平衡驱动下,有着不错的表现,此搭配声音形态比较完整,可以很好的保有S2的动态、瞬态和厚度等声音特点,同时又可以稍稍拉开些横向声场,显得没那么局促,这套搭配的弱项则在于对声音细节还原仍有些生硬,不够润泽,声音密度上有些欠缺,不过若换为入门级播放器来驱动S2,大抵也不过如此;若是有意向购买大耳机,又不想搭建系统的话,可以稍作参考。「线材」 主力线不论是通量还是声音在这几根中都是表现最佳,不过有些DIY的意味,暂不讨论。 常规线中,以Audirect祖传原线为标杆,T1储能线提升了中频的厚度,更加温润,Beat 能量2则更为舒展。但正常搭配下,其实首发赠送的T1储能线就已经足够了(毕竟往上走没个头,总会有更好的)。
#小邱尝新# 开箱PW Audio Epoch 屏蔽线 其实虽说是开箱,实际上PW家升级线的包装一直都是可降解材料塑料袋,此篇更多的是一些换线感受分享。 此次更换升级线,主要是考虑搭配手中的2条Softears CEM,原线虽然声音上满意,但是听久了会稍显无趣。我是个不怎么热衷于更换耳机线的人,手上的升级线也主要是风格大变的Dita Oslo油浸线和几条为黄鹂搭配的官升线等。PW Audio在现今塞线厂商中相对大牌、专注生产升级线, 但是动辄半条、或是几条耳机的售价却让人忘却止步。我对其不算太了解,此前有试听过1950s、奥菲斯等标杆型号,线材很不错,但穷是我的问题。此前我为银黄鹂CEM添置过一根JP线,是我手上唯一的PW线材,有好感。这次我把升级线选择范围卡在了¥3000-,纯铜线,旨在为手中的CEM进行一部分味道上的补充,尝试了不少选择,最终定了这条Epoch(CM 2pin 、4.4 mm)。Epoch隶属黑羽系列,定位入门,包装如前述,是真·简洁环保,与中坚价位线材一样,采用了自家铝合金接插件,做工上依旧保持有一流水准。线基为4芯26 AWG单晶铜,采用了导体与屏蔽层共用轴心的类同轴结构,正极导体绝缘体为FEP,线皮为PVC,最外层总线外覆尼龙编制层。线材整体粗、扁、硬(总线线径4 x 6 mm),佩戴时会有强烈坠感,因此我建议搭配老人家的金属线夹(尝试过市面其他夹子,几乎都无法夹住或是过紧,这只更像是托住分线器,但已足够固定),减少耳部压力。插头为4.4 mm平衡,有CM 2pin 和MMCX两种插针规格,耳挂处具两道弯,用线夹解决坠感后,佩戴十分舒适。声音部分,起初是为Softears Tremolo(偷跑,之后详谈)搭配,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其实和之前做的5单元定制RSV契合度更高。前端为DX240+DC04pro(为了让Arc输出高码)、Beam 4(偷跑,之后详谈),使用Tidal和Roon播放流媒及自抓曲库。 既然是有关升级线的分享,那么还是应该首先阐述原线的声音:RSV整体的声音还是比较正的,相对于大哥RS10来说,声音规模缩小,表达没有那么直白,相对来说比较适应流行乐,但是人声依旧会比较干涩,三频之中,低频的下潜略有欠缺。 更换Epoch之后:声音整体有一定的收紧,结象更为凝聚,扎实,而且声底的干净、透明让我很意外,上述低频下潜问题可能受制于单元,但是声音干净凝聚之后,低频弹性增加,相比原线来讲,下潜问题并不那么引人注意了。RSV更换Epoch所带来的声音变化其实可以总结为刻画精细,但是整体声音会缩紧,且轻微的损失动态,这一点,我比较建议通过加大一档增益来弥补。声音上来讲,有着不少正向变化,因此才可以忍受线材的粗又硬,将其剁手。 此外,还试了下手边其他CM 2pin插针的CEM来尝试适应性:Tremolo到手大致一个月,加班加点煲机后,整体声音已经没有刚到手时那么紧绷,但是换上Epoch后,各部分质感提升的同时又再次绷紧,这也成为我认为RSV更为搭配的主要原因;黑黄鹂作为一个难搭配线材的塞子,与Epoch的契合度不是太高,声场主要在横向展开,纵向压缩比较明显,还是原线与LTD线更合适;老羊NF3是我的第一条定制,原线比较保守,换上Epoch后除了人声距离稍远,总体适配度很高。综上,我认为PW Epoch是一条优缺点都十分突出的入门级耳塞线,有着和大耳机线一样的粗细与硬度,我个人需要通过线夹去根治。但是其声底纯净度与声音凝聚力都非常优秀,但是仅是我手中的几条塞子,契合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建议一定先试听,确定是否搭配;但若有换纯铜线的想法,同时可以忍受其坠和硬,那么这条线还是不容错过的。
#小邱逛展#2023北京第三届国际音响展速报 今年的展会云集,作为我博士第三学年的尾巴,手头的事情也一直不断,所以基本都会在忙碌的空隙中参加本地举办的展会。 此次的国际音响展在北京黑庄户村的音乐产业园内举办,其中耳机品牌集中在了20号馆,隶属于音响展,再隶属于2023北京国际音乐生活周,时间为五一假期中的4月29日至5月3日,文章发出后,依旧有着3天的时间也可以逛展。29日上午在园内的音乐草坪举办了开幕式,多位地方领导参与,可见重视度还是相当高的。实际逛展的时间只有半天,因此只是个人视角记录,还请见谅。
#小邱尝新# 开箱森海塞尔6系新丁:HD660S2 2023年,如果要选一条森海塞尔全尺寸头戴耳机作为主力,你会选择哪条? 从时间跨度超长、行业地位显赫的德国老品牌耳机产品里做选择,我想大家各自都有不同的回答。参考级别HD800/S两兄弟,各方面讲都十分标准,但是对于驱动性要求高,虽然现在二手价格甜美,但是从抱回家那一刻开始就要开始无尽的折腾。HD580/600/650三剑客中,HD580早已停产,HD600/650虽说经典,却也完全没有抱回家的欲望。HD540G这种老伙计太难找,而且状态飘忽,或许替换下耳罩声音就会完全不同。奥菲斯,嗯?听听你自己在说什么,我怎么可能买得起!刚好在今年2月,森海更新了开放式全尺寸大耳机,HD6系列最新款为HD660S2(下文简称S2),刚开售即剁手。参考胖熊的对比文,相比HD660S,S2有着以下变化: * 包装盒:与相近版本一样,更加简约环保(小了一圈,显得盒子上的Logo和小金标超大); * 阻抗:HD600/650为 300 Ω,660S对半砍为 150 Ω,S2则恢复至 300 Ω; * 印字与Logo:变为暗金色,头梁字体缩小了2~3个字号(我感觉比较协调,大字号总觉得像录音室产品); * 线长:S2标配了4.4mm 平衡线与6.35 mm 单端线(标配有6.35 to 3.5 mm 转接线),长度均为 1.8 m,似乎更加专注随身市场; * 单元:S2对外宣称采用了新的铝制音圈。作为HD660S的型号迭代,S2的阻抗增高回中-高阻(300 Ω),灵敏度与前作一致,为 104 dB(Ref. HD600/650:94 dB),其余参数变化不大,外观虽有细小变化,总体来说还是6系熟悉的模样。官方介绍S2采用了更加轻量化的铝制音圈,并改善了单元周围气流(拆开耳罩可以看见具有导流槽,或许指的是这个?),现有资料中的频响曲线均指示S2相较HD660S在高频和低频响应有所增加。S2与整个HD6系列外形轮廓一致,仍然十分具有辨识度,尤其是这熟悉的黑/暗金配色,或许能让始祖鸟都直呼内行。佩戴方面,头梁支撑与前代一致,新机偏紧,但并不算夹头,佩戴很舒适。产地标注为爱尔兰,做工细致到让我怀疑是否是国产。配件与上代一致,为:双耳机线、转接线和收纳布袋;标配的4.4 mm 平衡线方便了随身DAP用户,中等长度线材对我这种只用了半平米空间HiFi的用户很友好,在使用与收纳上都更加轻松;我对S2不满意的地方则是收纳小布袋略寒酸。声音评价基于简易台式(Tune2 Pro解码至A1)小系统和随身DAP(DX240+卡8II、RS6、N7等),台式联接自Roon Core(仙籁F1 + N8*2 + Z1),与随身音源共用自抓曲库,泛流行和摇滚为主,兼顾古典与电影原声,偶尔使用雅俊CD192直连耳放。 先说结论:HD660S2可能是森海的6系列中最容易出好声的耳机。 为什么敢下这个结论呢,在我到手的2个月内,我尝试了很多搭配,从随身DAP到一体机,再到分立的台式小系统,只要给足推力,声音都在及格线以上。我目前主力使用的小系统中,A1虽说是拜亚西装耳放,但对S2来讲,驱动力足够,风格不强,比较适合参照,辅以CDP和随身DAP,完全可以胜任初步概述S2的声音。阻抗恢复至300 Ω,灵敏度保持在104 dB的S2,在驱动性要求上并没有想象中高,使用随身DAP在高增益档下,基本都可将S2驱动出一个较能接受的声音。关于褒机,我认为变化还是十分显著的,刚到手时以为风格大变,会是个冷静克制的中性声音,经过2个月的使用,S2已经逐渐变为了一个极具自制力的暖男。
#小邱看新# 资讯:Xiaomi与QQ音乐,联手LHDC 5.0 看来目前想尝试LHDC 5.0音质究竟如何,应该是小米手机+TWS西装,搭配QQ音乐,输出24bit/192kHz。 以下是资讯原文: 去年12月,Xiaomi Buds 4是全球首款支持LHDC 5.0的TWS耳机,最高支持24bit/192kHz,并获得Hi-Res Audio Wireless认证。LHDC是国际认可的高清音频技术,JAS Hi-Res Audio Wireless标准规定真无线耳机必须采用LHDC编解码之一。LHDC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出色的听觉体验。 24bit/192kHz音乐格式已成为高品质音乐的主流标准,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旗下QQ音乐作为国内领先的流媒体音乐平台,在2022年底上线行业首创的“臻品母带”技术,覆盖近百万首“母带级别”音源,引领行业音质的变革。要实现无线蓝牙耳机的高品质音质体验,需要高清的蓝牙音频编解码协议。Savitech开发的LHDC 5.0采用第五代核心算法,将无线音频传输分辨率提升到“母带级” 24bit/192kHz。Xiaomi、QQ音乐和Savitech LHDC 5.0三强联手,以技术为先导,释放“臻品母带” 24bit/192kHz的音质,音频将正式跨入“臻品时代”,“臻品母带”也将为音频技术的发展激发新的活力。 LHDC 5.0为世界首款支持24bit/192kHz采样率的蓝牙编解码协议
#小邱尝新# 同宗厮杀,试听另一条Fitear钛壳:DC Ti 我对于老贼的金属腔体耳塞总有些好奇。目前持有Titan universal,朋友被我安利了一条。另外2条金属塞:65周年款银腔体Silver(安桥动铁「1+1」)此前已尝试过;金属3兄弟就只剩下纯私模DC Ti未尝试,机缘巧合,近日终于借来把玩了一番。DC Ti到手之时,折腾也就开始了,未细数,但我搭配过:SP3000、金2、乐彼LP6金和199LTD和DX240+卡8II等随身DAP,矩声M2、高登小夜曲、湖人V226等台式设备,OSLO、007/B、013等线材。试听期虽然短暂,但是搭配应该还是相对全面的。 2条钛兄弟:Titan与DC Ti都搭配有2颗9 mm丰达动圈单元,不同点在于前者搭配有未知型号/用途的动铁单元,后者则和EST一样采用了声扬静电单元,虽无实际证据,也未感觉到衔接的不自然,但我猜测两款耳塞的动铁/静电单元大概率是负责高频/极高频,而动圈则是负责中、低频部分。公模导管为与Air相似的短猪嘴,CEM版似乎也同为是短导管,不过这部分超过我的认知了,不做讨论。声音以Titan universal 作标尺来衡量,有着以下感受: > 驱动性:如果说Titan难推,那么DC Ti则是难上加难。随身DAP的高增益档有可以将DC Ti的中-高频部分驱动的较好,但是却很难让低频井然有序,台式系统上的问题会缩小,但也更为聚焦:把DC Ti比喻为一面漂亮的风筝, 那么它最大的问题在于:骨架不够清晰,难以形成明朗的线条。要问我如何才算推好?虽然尝试了很多搭配,但我心里也没底,只能说此次试听,我只能驱动到大致可接受的程度。 > 声音:Titan给我的印象是宏大、冷静与精致;相比而言,DC Ti的高频延展并没有那么远,但整体音色变得更为顺滑、细腻、柔软并且自然,这也是为何此前我猜测老贼使用动铁/静电单元负责高频的原因,差异还是十分显著的;中频及人声方面,与静电单元独特音色搭配,整体音色十分迷人;而低频在同等驱动条件下,Titan更容易表现的井然有序;DC Ti在声音形态上甚至略微超过Titan,但我不确定是否是因为DC Ti的CEM腔体差异所导致的。DC Ti的声音特点大致可以总结为:总体声音形态稍大于Titan,保有静电单元柔美的音色,高频延展有限,低频量大。经过试听,我基本完成了对DC Ti的拔草,这是一条形态与声音都十分优雅的耳塞,但其对驱动力的高要求却让我忘却止步,即便给DC Ti的声音大致做出了总结,但我依旧想尝试将他的低频部分好好理顺一些;综合折腾成本,感觉Titan会更加适合我。 至此,除EST Ti(香港限定)还未听过之外,Fitear家3款金属耳塞已经全部听完。3兄弟中,最为温柔的是单元「1+1」的Silver,2条钛兄弟中,Titan较为准确且硬朗,DC Ti则是音色迷人,却难以驾驭。试听之后虽未产生购买的冲动,但是一口气听完Titan的兄弟姐妹们还是十分畅快淋漓的。 最后想感慨一句:钛壳都好难搞……
#小邱尝新# 简评蓝晶石般的森海塞尔IE200 自从森海塞尔的民用耳机部门被瑞士助听器巨头Sonova收购,各产品线新品更新频繁,第3代民用IE系列(300/600/900)已完成更新,今天简评的IE200则是大家都觉得很意外(产品线已经齐全了,怎么还有?)的入门新品;自旗舰IE900更新以来,不少对IE800/S调音不感冒的人(比如我)都被森海新一代调音和设计(腔体内声学迷宫)所折服,无疑,已成为了单动圈旗舰塞的标杆;IE600在材质上比较大胆的选用了3D打印ZR01非晶态锆,低调且动听;IE300则是有些复古的调音。 近期新品IE200讨论度极高,我周围朋友的评价好的有些离谱了,让我非常感兴趣,为了一探究竟,向好友借来听了一段时间。外包装与之前一脉相承,作为新晋入门款,IE200的配件有海绵/硅胶套各3副(L/M/S)和收纳包。腔体与300相同,单耳重量4g,这版腔体佩戴对我是比较友好的,轻量且久戴无压力,哑光黑表面更为低调。单元依旧为那颗大家非常熟悉的7mm XWB (超宽频)动圈单元,经历了诸多型号,森海对这颗7 mm动圈的打磨早已非常纯熟。原线不同于以往IE系列,本次使用了双绞线,分线处居然和Fitear一样直接热缩管束线,有些减分,接口仍然采用Fidelity+(嵌入式MMCX,万隆称为MMCX- L),相比传统MMCX更为稳固可靠,线材日常使用很柔软无坠感,但会有听诊器效应,建议搭配线夹或是走背线。总的来说,IE200的外观、做工与配件我觉得保有着比较不错的水准。 虽然IE200是目前民用IE系列最入门款,即使定位不此次更新中也有比较有意思的设计亮点:虽然内腔中依型号(IE900/600/300)递减数量的亥姆霍兹共鸣腔(e.g. D2CA, T3CA)已不见,但此次IE200的两个开孔(面板中后位置和导管处开孔),由塞套上2处卡扣的位置控制着导管泄压孔与泄压槽的开合,使其具有两种风格走向。声音评价基于几个我觉得比较大众的搭配,e.g.: iPhone + 67线,节奏音频 V6 和 ibasso DC04 pro等,自抓曲库,播放软件为Roon Arc和海贝音乐,风格以泛流行、摇滚为主,兼顾古典,线材只使用了原线单端,并未更换。 如前述,IE200可以通过调整塞套卡位获得2种听感: 卡位①下,主要靠着塞套与耳挂支撑,为浅入,前泄压孔/槽开启以及塞套内阻尼密度的降低,使得IE200变为一条能量集中在中-上盘的塞子,有着较为直白的人声以及亮丽的高频,音色清新明快,声场较为开阔,但是低频的量感与下潜会显得有些不足,更换为海绵套会有所好转,但总的来说,卡位①下的声音并非我所熟知的森海,更像是在探索另一条声音风格。 卡位②下则是正常佩戴位,较卡位①更为深入,导管内阻尼压缩、密度更高,声音规模有所缩小,但也更为凝聚,声音厚度及密度增加,虽说低频下潜我仍觉得有些欠缺,但是总体来说,这才是我所熟悉的森海声,声音稍厚,直白且舒缓,不做作,娓娓道来。 那么究竟哪一面才是IE200的真实面貌呢?综合来讲,我比较偏爱卡位②下更为丰满的声音表现,但同时也对卡位①的空间感与高频有些眼馋,实在有些难以抉择。新的尝试是否代表着以后声音风格会大幅改变?只有森海才知道了。本以为IE200这个兜底型号会比IE300更为偏向低频,没想到却是个具有双重调音的甜品,只通过卡扣的位置变换就可剥离掉传统森海味,使其声音变的晶莹剔透,只能说,森海真的很会玩。 相比国内同价位的竞品IE200在素质上不落下风,其优势主要在于森海对于这颗7mm 动圈纯熟的调教,不论在哪个模式下,均有着良好的声音框架,与森海老道的调音配合,也难怪近期IE200的口碑会暴涨。 总的来说,我认为IE200是一款森海精心打磨,并且有心想要尝试新声音风格的塞子,两种模式下声音走向有差异,但总体来说都很健康舒适,易推,不论是手机、小尾巴还是入门级播放器都可以比较轻松的搭配出好声。缺憾的话,或许是因为中高频较为优异,难以挑刺,相比之下,我希望低频有着更深的下潜。 读到这里应该也明白为何我把IE200比作蓝晶石了吧,这个声音有如蓝晶石的二硬性,即可老道又可俏皮,十分讨喜。 关于新时期的森海,我感觉是在传承之下,有着多方面的尝试,比如当家旗舰IE900与IE800差异极大的标准声,又如不少民用产品中外观的极简化,亦或是MOMENTUM4单元尺寸突然变大,都能看出,这个老牌巨头渴望着改变。IE200在我看来,不可否认是一款试水作,但在保证声音水准的前提之下利用看似很小的设计做出2种差异足够大的风格,还是不免想要大肆赞扬森海一番的。
#小邱尝新# 单元1+1,高频还歇B,短暂试听Fitear Silver 作为Fitear家假粉,他家塞子我只喜欢一条:Titan 近期看到另外2条金属腔体的塞子:DC Ti 和 Silver,第一款纯定制,后一款是65周年纪念款,有试听。 在上海展之后就从总代那里付邮试听Silver,感兴趣的点如下: · 和我喜欢的Titan,同为金属腔体 · 2颗动铁单元,工作模式为1+1,一颗单元作为全频,另一颗作高频补足 · 上一条提到的动铁单元来自去年5月破产的安桥 材质上来讲,此次的Silver采用了假牙材料(须山老贼的老本行)银合金,不知是因为样机新还是材料中添加有使金属更为坚固的成分,到手时感觉划痕相比我的Titan少了很多;佩戴感觉比Titan亲肤,个头小,但是导管特别粗长,我尝试了好久,只有T套可以较好佩戴,虽不像Titan那么难固定,但是佩戴上我仍旧没那么轻松。驱动力要求还好,基本在主流随身播放器平衡口下都可以有不错的发挥,不是很挑前端,声音与佩戴关系非常大,染色相比FE家其他塞子算是很少的了,人声很好听,器乐的质感也不错,其松弛度容易让人忘记这是一颗动铁单元…… 哦,不,大部分时间是1颗全频单元,在薛定谔的状态下,另1颗会补足高频,但在2颗单元同时工作时,会感到其高频质感上还是有些许华丽的,但具体分频点、或者说重叠部分则不太容易分辨出来,老贼说要解决多单元的衔接问题,的确做到了,但是换句话说,我也不知道那颗高频补足单元什么时候会歇B。安桥这颗动铁单元查看资料使用了镁作为振膜材料,和Focal的MG路子一样,增加振膜刚性,减轻重量,从结果上来看,这颗单元表现的还是蛮好的。 老贼一直都不情愿公布单元参数或是配置(其实FE的数字型号还是有命名规则在的),我个人来讲,也比较赞同这种反堆单元的态度。 综上,我认为Silver是一条声音极具特点,流行人声与弦乐都比较擅长的耳塞,声音整体的形态与规模与老大哥Titan差距明显,新单元的声音和工作机制比较有趣,是一条不适合盲狙,但是试听起来十分有趣的耳塞。
#小邱尝新# 开箱Tanchjim平衡尾巴:space Tanchjim给我的感觉一直是个兼顾审美与声音的音频品牌,此前的小尾巴Stargate尺寸与苹果官方线类似,基本是同体积最佳选择,此次开箱的Space是他家首个全尺寸小尾巴,从包装到外观都延续着他家一贯的设计语言:简约。作为拥有他家多款产品的用户,看见小体积平衡尾巴的新品,又迈不动腿了。目前来看,小尾巴基本完整覆盖着¥2000-的市场,已有很多声音优秀的标杆产品出现,目前有2个普遍存在的问题:1. 体积,2. 电;Space骑在五百元价位,能减弱问题1,已经比较让我开心,而问题2目前仍是大多数小尾巴所面临的瓶颈问题,目前已有部分方案单独给小尾巴供电,但最优解我觉得仍需努力。Space包装、配件一如既往的简洁,小方盒内有小尾巴主体+OTG线+USB C2A转接头,外壳材质为细磨砂铝合金,也是他家产品最为常见的材质,轻量(约15 g),尺寸小(41 x 21 x12 mm, L x W x H),开窗部分少了4.4 mm口大小限制,高度缩减至10 mm。透过窗可以看见,DAC芯片采用了2颗CS43131,左右声道从元器件到数据线芯都是左右声道分立,虽然大小上较传统小尾巴有所精简(主要是长度减少),但是电路与配件的设计、搭配还是很严谨的;正中位置可见一颗微光指示连接性的LED灯。Space机身只有2个按键,高/低键分别为音量+/-,同时按下为高/低增益切换,调节常用范围内音量时,音量步进细化,声压控制更为精准,按键具高度差也方便盲操。3.5 mm 单端+ 4.4 mm平衡输出几乎是现在小尾巴标准配置,但同体积产品大多都会舍去平衡,只保留单端输出,因此,Space在体积上做的还是非常紧凑的。具体硬件参数、实测及相关评测(李凌佳琦、L7等)已谈论很多,就不赘述了。声音评价依旧使用仙籁F1+N8*2+Z1搭建Roon核心,手机/播放器端使用Arc,PC端使用Remote访问和播放自抓曲库,风格主要为泛流行及摇滚,兼顾部分古典。初听Space,单端低增益下就可顺利驱动RSV等易推的塞子,平衡低增益下可以使得如仲春隼(Awesome线)等动圈塞表现的既大气又不失细腻度,驱动大部分耳塞是完全足够的;虽然我个人不太喜欢用小尾巴推全尺寸耳机,不过进行过简单尝试,声音上可以保有不错的轮廓与骨架,易驱大耳基本可以达到能接受的水平。近期接触几款采用CS43131的小尾巴声音我都比较喜爱,大致都具有音色顺滑的特点,Space的声音特点上也是如此,声音宽广、中高频延展优异,音色较为细腻,对于大多数场景为移动使用的小尾巴来说,大多数人通勤时会听的泛流行及摇滚可以很好的拿捏。声音上因为优势在于中上盘,整体较为清爽,搭配上可以选择声音稍厚,更为注重情感表达的耳塞。总体来说,Tanchjim的外观与设计一直很很在线,体积缩减,出行多了一份便捷,声音Space给人的感觉十分完整且易用,声音上同样并不含糊,千元档乃至两千元档之中也有一些难以匹敌的大哥,但是综合声音与体积,骑在五百元价位,还是相当有竞争力的。此次在ZHIFI(BAE展中展)中也见到了单芯片单端版本的Space Lite,价格大致在200+,单C口,表现也还不错。但如果有平衡口需求的话,我认为无后缀Space各方面会更为全面一些,综合来说,小体积平衡尾巴中,这只蛮讨喜的。
#小邱逛展# 第六届ZHIFI体验会 提起北京的展会,BAE是老资格音响展了,而其中由ZOL所主办的ZHIFI体验会则是面向随身与小系统的一个展中展,规模不算很大,但是展位相对集中,可以较为便捷的快速尝试感兴趣的产品,今年已是第6届,目前展出品牌大致在30个上下。地址与往年一致,位于亮马桥的金茂威斯汀大饭店三层,扶梯上来后马上可以看见。进门左手通道走到头或许可以偶遇我的咖啡师张墨水,记得来上一杯咖啡。这周末我还有别的安排,因此3天的展会我逛了一天多一点。周日还有最后一天机会,大家有想听的可以抓紧了。
#小邱尝新#SpinFit发布适配AirPods Pro2的SuperFine™塞套 自从入手AirPods Pro2后,我一直饱受塞套的煎熬 果果非要整什么环保材料,结果原装塞套一是容易打油,二是适配性不佳,就连常早已习惯入耳式耳机的烧友们也对两款APP的佩戴怨声载道,我还好,只是需要调整位置,不少朋友戴久了会痒 我的原装塞套用了差不多半年,朋友在我夸果果购物体验丝滑时,默默甩了一对SpinFit塞套过来,并特意叮嘱:新品,开始预约才能晒!那么,现在开始: 此前我就有给APP2更换塞套的想法,但是大部分是奇怪品牌,至于不选SpinFit上一代塞套,主要是以下两点原因: · 上一版是适配的是AirPods Pro,两代APP的滤网处还是有差异 · 评论中普遍抱怨隔音不如原套,购买APP2最大的理由就是降噪强,这点不能让步 今天分享的这款SuperFine™套是由SpinFit新款「CP1025」短尾塞套+「CPA11」底座所构成 新版CP1025与前序款大体一致,采用医疗级硅胶,主体透亮,颜色部分更加通透 大小方面,相比原套增加了SS(相当于APP2的XS)与ML号,入耳式耳塞我戴M居多,APP2则需L佩戴才稳固,取中间ML号SF套则是完美契合 顶部依旧有着SpinFit标志性的环状关节,可自适应改善佩戴,入耳式耳塞我大部分时间很害怕这个结构,可能因TWS导管短,佩戴起来反而稳固 从官方图片上看,CPA11底座经过了重新设计,整体更短,与原套高度几乎一致,白色+透明的配色,上机颜值还挺高 采用的密织防尘网从空隙上来看,与原套基本一致 组合起来,就成为了SuperFine™塞套尝试了几天,体验如下: 拆装简单,咔哒一声就按紧了,与原套一致,装好后很稳固 佩戴契合度很高,更换成SF后免去调整步骤,而且牢靠,无异物感 上一代普遍反映的降噪下降问题,我没有感觉,新版底座矮而且结构上看密闭性很好,实际降噪效果我认为与原套基本是一致的 最主要的一点:APP2搭配透明塞套观感很棒 SuperFine™套的体验虽好,但也有想要吐槽的地方: 原本百元可以买2对CP1025,SuperFine™则相当于是将其中1对置换为CPA11底座了 没有最为顾虑的滤网不一致和降噪下降问题,我倒还是十分推荐备一对,毕竟底座只用买一对 声音上相比原套音色更为透明,润泽,低频依旧比较充沛 尤其是近期折腾好Roon Arc后,搭配起来基本是出行时最为理想的形态了
#小邱尝新# 开箱安卓DAP黑马:节奏音频 V6 节奏音频(或 节奏坦克)是一家我非常熟悉的公司:同在北京,展会常碰面,从做电脑PCI-E声卡时就知道他们,小夜曲iDSD开始成为他们的用户,后续购入了幻想曲三件套及奏鸣曲系列小尾巴等产品。对他们固有印象是由理科男老板主导产品走向,价格普遍便宜,声音简单粗暴的好听,但普遍欠缺精致与温柔。工程机阶段的变奏曲V6 (下文简称V6)给我的印象也是如此,后来随着反馈意见的积累和不断的改版,最终成品终于打磨成一台比较完善的播放器了。作为节奏音频家首款随身播放器(一开始没耳机口的数播V1不算),变奏曲V6 毫不意外的使用了基友海贝音乐优化后的安卓8.1系统,SoC为骁龙425,2+16G,DAC芯片选用了2颗AK4493S,音频架构在现有各类评测中已有详细描述,就不赘述了。音乐类App中,默认的海贝音乐和Apple Music体检最佳,国产音乐App普遍臃肿,使用流畅度不及上述两个App,但回归价位,基本在可用范畴内,安卓播放器的流畅度主要依赖Soc,不奢望入门级DAP有很好的硬件配置,软件上能优化到音乐播放、操控等日常操作无碍,已经足矣,尝试了DC推荐的变更开发者选项,对于系统整体流畅度提升还是十分明显的,设置后使用可以达到基本顺畅。声音评价基于海贝音乐和Apple Music播放自抓Flac及高码流媒体,主要参考耳机为钛铃PLUS(SE/BAL)、Fitear Titan (原线 SE/DITA 、OSLO线 BAL)等,输出以4.4mm平衡口为主,少量3.5mm单端,大耳机尝试了Focal Clear MG、森海塞尔HD660S2等热门型号。作为守门价位的安卓开放系统播放器,V6有着较为不错的驱动力,中、低增益档位可满足大部分耳塞的驱动要求,高增益驱动全尺寸耳机较为合适,但搭配较易驱动的大耳机,基本中增益就已经足够。Titan是我很喜爱的一条耳塞,虽然是耳塞,但2圈1铁的单元结构使其对驱动力要求较高,因此比较考验前端;V6低增益下,Titan的声音欠着把火,中增益下比较适配,搭配007(单端/原线)声音整体规整,音色冷静、克制,可以把其应有的形态大致还原出来;DITA OSLO是FE家为数不多的升级线选择中唯一的油浸线,风格变化截然,因此我会常备,选用其搭配V6的4.4mm平衡口,输出功率增加及线材改变使得这套搭配与007线有着不同的声音表现,声场扩大,高、低频延展增加,人声稍显贴近;整体声音的宽松度与细腻度还不赖,除了低频解析力稍显不足以外,我认为是一个还不错的搭配;一开始我是想出道难题考一考V6,单端原线下可以达到及格分,OSLO平衡线下我认为已经可以拿到良好的成绩了。钛铃PLUS搭配V6,单端-中增益、平衡-低增益,就可获得比较舒展、自然的声音表现。此外,还尝试了几条较易驱动的塞子,均有着相比节奏音频以往产品更加细腻与耐听的听感;在驱动大耳时也是如此,虽说V6可以将部分易于驱动的全尺寸耳机伺候还不错,但是表达上会比较直白,搭配上我还是倾向于自身风格相对明显的耳机。得益于几乎翻倍的输出功率,V6的平衡口表现综合来看我认为总体是优于单端的,总体声音表现我还是很满意的。作为节奏音频携手好基友海贝进军播放器市场的首款产品,声音上并没有走入门机偏重下盘的流行声路子,也是比较出乎我意料的,基本素质优秀,声音不累耳,搭配不太费心,并且基友海贝有的功能与指标,他大部分都可以达到或超越。相比更高阶的播放器,声音差距主要在于低频解析力、细腻度和质感等细节之处,总体来说也并非是硬伤;安卓系统,操作和使用基本顺畅,续航足够听一整个白天。综上,我认为V6是目前入门价位安卓播放器中的新晋黑马,还是十分推荐试听的。而作为一位用户与老友,见到节奏音频这款产品不禁想问一句:“你个粗糙大汉咋突然装起斯文来了?”。 以前想都不敢想:声音刻画细腻的节奏音频,那得多像一碗顶着美美拉花的麻酱啊! 很开心V6的声音能够跳出节奏音频固有思维,有着正向的改善,也期待后续台式产品中能继续见到这个调音思路的产品(如果不鸽那就更好了)。
【小邱尝新】超薄诱惑,开箱Khadas tea & tone2pro 前阵子看到朋友各种开箱Khadas的超薄解码tea,对这个产品形态很感兴趣,加上手上MagSafe设备逐渐变多,所以也购入了一台,顺手带上了桌面解码tone2 pro。 虽然近期一直在使用,但我博士第三年手头事情非常多,一直没能把开箱与使用感受很好的记录下来。tea 双色可选,我选择了青蓝色(Teal Blue),颜色比我想象中稍显暗淡,不过与我星空灰和墨绿色的手机壳还是比较容易搭配的;包装与布局简洁紧凑,果风浓郁;外型上长宽与MagSafe外接电源完全一致,厚度占其一半,铝制外壳,边部切角使其更显轻薄。采用了ES9281AC Pro DAC与RT6863D放大芯片,内置1160 mAh的电池,标称8小时续航,搭载高通QCC 5125蓝牙芯片,支持LDAC与aptx HD/LL等主流高清协议。AudioTOP之前对tea进行了部分拆解,内部的做工也很工整,看来包装、外型与内部还是比较一致的。作为一款MagSafe固定的超薄的小尾巴/蓝牙耳放,背部贴合十分精准与牢靠,握持厚度与重量有所增加,但是相比连接官方MagSafe外接电源,或是传统小尾巴则轻松了很多;部分操作需要使用组合键(e.g.: 侧边键切换音量/上下曲),指示灯表示状态较多,刚上手时不好记住,随时需要翻阅说明书,但常用操作盲操即可。小尾巴模式下优先使用内部电池独立供电,也是因此,在各家评测中均可以见到该款耳放有亮眼表现。不过估计是基于便携性与能耗考虑,Tea只有3.5 mm单端接口,并没有平衡输出,因为果果的限制,MagSafe只能起到固定作用,并没有进一步的数据传输或是充电功能,使用上依旧基于L2C线连接。声音评价基于iPhone 13 Pro 使用Roon (Arc)播放自抓Flac曲库,近期折腾下来感觉该方式几乎是手机作为控制端最佳移动形态之一。评述考虑使用场景,以耳塞为主,主参考Softears RSV私模,辅达音科隼 Pro 仲春限量。两种播放状态相比,有线更加全面,蓝牙更像是解决有无,我个人不建议使用。 尝试了部分较为熟悉的泛流行与古典碟,e.g.: 《ARIA STRINGS 》 - Aimer & 国立交响乐团、《Songs from the road》 - Leonard Cohen与《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Starker水星版等经典录音。tea声音较为整体,强项在于声场规模与形态,三频展布上,中高频较低频的表现更为突出,线条清晰,但是厚度稍欠缺,推力并非强项,但驱动小塞子也还够用,在我尝试过的搭配中,均感觉声音清透润泽,不拖滞,长时间使用仍保有清新感,我认为声音还是比较健康的。说起缺点,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器乐结像稍显不够清晰,这也是从高阶器材降到入门最常遇到的问题。Tone2 Pro 外观蓝色则比较鲜亮,整机布局十分紧凑,但依旧可以实现USB/同轴/蓝牙(选配)输入,RCA单端/平衡(选配转双3 pin XLR线)/4.4 mm平衡/3.5 mm 单端输出,且平衡与单端耳机口可同播共享;配备有两个USB-C口,我采用了官方推荐的方法,将线性电源接入I2S接口,而USB口直接与Roon核心机相连,暂时尤其直接输出或是当做解码。Tone2 Pro机内搭载了一颗16核16线程的XMOS芯片(XU216),解码放大为ES9038 Q2M + OPA1612x4 + RT6863Dx3,硬件配置上方案十分成熟且经典;使用上,刚开始操作会觉得极为复杂,仅靠单一旋钮按键旋钮控制4种关键状态,在第一周内很难丢掉说明书,这也是为桌面极简而付出的代价,但熟悉之后,常用功能基本只会有开/关机和音量调节,增益/输入源等变更并不会很频繁。Tone2 Pro的声音十分像是桌面版tea,声音走向非常一致,但全方位表现都更好一些,推力更为充足,可以兼顾一些较易驱动的头戴耳机,声音规模与线条均有所提升;对供电较敏感,线性电源下声音会纯净不少。总的来说,我认为tea最为亮眼的是其设计,好的声音也需具备较佳的使用体验,无处安放的形态会让我难以带出门使用,得益于内置电池供电,因此声音也有着不错的表现,虽说只有单端,但其清新舒适的声音,我认为还是比较易搭配的,虽说遗憾没有平衡口,但是目前形态是在易用与好听之间较为合理的权衡,尤其是在使用iPhone做前端时,使用体验已经十分舒适了。但从我个人角度上来讲,更希望他完全舍弃蓝牙,只做好MagSafe小尾巴这一件事就好。Tone2 Pro则是一个立体版的tea,从3张信用卡大小增大到一沓信用卡大小,用电更为自由,接口增多,PO和LO均可平衡输出(XLR需搭配选配线材),虽说体积控制依旧严格,但其声音并不含糊,较tea更加舒展。 在具备完善台式系统之前,或是经常出差,亦或是随身设备欠一把火的时候,不失为一个选择。
【小邱尝新】买不起也要拆,开箱DITA Perpetua C Perpetua C是DITA今年唯一已知新品,也是去年10周年纪念旗舰耳塞Perpetua更为极致的版本,朋友强烈安利,并且让我体验了一把拆箱的快感,目前听了一个月有余,准备发回,因此也算是对C有了比较充足的了解。Perpetua C包装与普通版Perpetua一致,与Dita家其他产品开箱一样,开箱仪式感满满。同样搭配了气阀金属耳塞盒与皮质收纳包。耳塞本体与普通版一致,12 mm动圈单元,Kondo Audio Note机内线,腔体主体材质为钛合金,同样采用新版可更换接插件,非常牢靠,最主要的差异在于,C标配了一根Kondo纯银耳塞线celeste,型号缩写的「C」也取自于此,作为老牌Hi-End厂商,其线材价格一直比较夸张,与Dita进行合作也是第一次在随身领域的尝试,据说单独售价为¥2.1 万元,Perpetua C总价为¥4 万元,或许还不是单价最贵的耳塞线,但如果说最高价标配线材,目前就是它了。记得14年我首次接触Dita,Truth的塞线就有范登豪版本,后续有着油浸线材OSLO,而这次采用了名声响亮的Kondo Audio Note作为耳塞线。声音核心为Roon,接Khadas Tone2 Pro这台桌面小解码,随身前端主要尝试了SP3000 (Ready)和金砖2代这两个旗舰砖。 相较于声音我不是很喜欢的PPT,C像是一款全方位再次优化的产品,首先,十分的易于搭配,包括与朋友面基,尝试了非常多的搭配,甚至笔记本或是手机单端口直推,也有着蛮好的声音;其次,我的整体听感与AF相似,C的声音十分自然平衡,全面发挥这颗12 mm单元素质的同时,声音细节井然有序,听感顺滑细腻,实在是有些难以想象,只是更换线材就可以把整体声音的高级感拿捏的如此恰到好处。 两种驱动方式下,C在单端下声音较为收敛,平衡口则更为全面。搭配两款随身前端,风格差异也比较明显,SP3000下声音线条的刻画更为突出,而金二下则韵味更足一些。文字说多少都会显得苍白,在即将全面恢复正常的展会中,可预感将会有一阵PPT C的试听热,不如线下尝试一番吧。
支持24/192与低功耗蓝牙音频,LHDC-V发布 在刚过去的周末,盛微先进科技(SAVITECH Corp. )在北京举办了一场LHDC分享会,我受邀参加。 之前有尝试过几代LHDC的产品,也体验过为了探上限而做出的验证板,印象十分不错。现在,LHDC-V协议更新到了第5代,相比前序版本,最亮眼的是支持了高采样率(最高24 bit/192 Khz)以及低功耗蓝牙音频( LE Audio),除此之外,还有兼容性高(不限制蓝牙芯片品牌),自适应码率(128 Kbps ~ 1000 Kbps),高码流(无损编码支持 > 1 Mps)等特点。此外,这一代协议还支持空间音频,应用场景主要是车在空间音频方案(LHDC Spazio),与DSP concepts一起合作研发及改进。 在活动后半段,LHDC Spazio的合作厂商极氪的代表也与我们分享了汽车音频所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方案。目前已有供应链端(MTK、BES、达发等厂商)、品牌端(小米、Oppo等)采用LHDC协议并推出产品,采样率的提升与 LE Audio的加入会极大提升使用体验,也使得高音质蓝牙更易普及。虽然目前主要还是在大众消费领域中应用,但之前对LHDC上限的尝试让我觉得,这个协议的传输可靠性对HiFi系统还是有可取之处的,码率的提升也意味着可以搭建更为高清的音频传输通道,LE Audio可以动态传输码率,主要受益应该是TWS音质与功耗间的平衡。而且对蓝牙芯片兼容性高,在不使用特定蓝牙Soc的前提下也可传输高码率音频,没有了芯片限制,是否老设备的蓝牙音频传输也可以从PCM更上一个台阶呢? 我想,或许在未来可以看到基于LHDC-V,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
#小邱尝新#写在新品来临前夕:开箱拜雅BLUE BYRD 德国老牌厂商beyerdynamic将中文名更新为拜雅,并启用新版“y”字型logo,主色调更换为橙/黑后,直观感受年轻了不少。其中要数名字中含有BYRD的这一系列小耳塞感知最为强烈,有线版本中Beat定位入门,Soul进阶,生命周期极短的BLUE BYRD为蓝牙版。之前长时间使用过他家Byron BT和无线版榭兰图,今天开箱是他家蓝牙耳塞的最新型号:颈挂式蓝牙耳塞BLUE BYRD 2nd Generation(简称BB2)。BB2包装正面一如既往,很拜雅,扁平盒子背部与内部欢迎页比正面年轻化不少,配备有5对不同大小的硅胶套、一个质感超棒的收纳包、一根数据线与说明书页,内容不多,但是开箱过程还是小有仪式感,特别是内藏式硅胶套槽,让我怀念起初次打开EX1000的感觉。包装背面、内页与说明书中多次提到拜雅“MIY”,这是他家全系列适配的一款App,可用于定义操作、固件升级与记录音量和使用量等。当中最为主要的功能当属「Hearing ID」,其原理是通过播放白噪+不同频段的“哔…哔”声对耳朵扫频,从而获取听力曲线,再依据听力曲线进行频段补偿,保存配置文件后选择关闭或开启,调节补偿强度,我感觉“MIY”相比刚推出时优化了不少,与耳塞内置的Mosayc mini细节补偿搭配,声音整体会更为完整与饱满。作为新一代蓝牙颈挂,硬件配置自然需要跟得上时代,BB2采用了蓝牙5.2,支持aptX Adaotive协议,标称14小时连续播放,C口闪充,支持多点连接,使用了高通CVC降噪麦克风,IPX4防水,蓝牙塞主流配置完备。BB2颈挂部分柔软且富有弹性,用力弯折后可归位,线材较粗,整体感觉可靠,左侧颈挂处新增独立开关机按钮,舍弃通过播放/暂停来开机/关机,从过往产品使用过来的话需适应下。 树脂腔体+铝合金面板,整体轻盈,个头小巧,女性佩戴无忧;前后腔各有一个开孔,佩戴几乎无耳压,我尝试较长时间使用,除非运动中拉扯到颈挂,佩戴十分牢靠,且不易疲劳,主要是因为这代腔体更为小巧与轻量,单元不出所料,采用了拜雅擅长的单动圈。声音方面主要用iPhone 13 Pro的Apple Music 播放流媒体,DX240 通过aptX 协议播放自抓Flac来参考。 原生设定下,BB2回放AAC文件声音表现整体比较内敛,高频稍显暗淡,横向声场拉的比较开,弦乐表现十分有韵味,人声稍显素雅,但久听不累;开启Hearing ID并将强度设定为一半时,声音饱满并且更具张力,低频速度减缓,纵向与横向声场差距缩小,但是不如功能关闭时耐听;1/4强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比较适宜的位置。而在aptX协议下,原生设定下声音就已经蛮不错了,回放泛流行、摇滚乐等风格音乐已与入门有线耳塞+播放器几乎无差,尽管高频我仍觉得欠一丢丢,但总体来说出街或是运动中使用还是十分不错;开启1/4强度Hearing ID发觉补偿深度不如播放AAC时那么明显,在调高后,感觉部分频段稍稍有些用力过猛,可能还是对压缩格式更为适用,aptX下不开启也可满足使用。短暂使用BLUE BYRD 2,感觉这是一款佩戴优异,声音耐听的颈挂式蓝牙耳塞,品牌整体年轻化后的拜雅产品外型更易穿搭,声音有所传承也有所突破,Hearing ID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功能,随着“MIY”App的更新,补偿算法更为科学,尤其回放压缩音频时效果比较明显,还是很值得尝试的。 今晚发布会直播中拜雅会带来怎样的新品?我个人依据海报风格猜测,大概率会是民用产品线的更新(前排催更动圈旗舰塞!)。
#小邱尝新# 悄悄放大招的DAP——海贝HiBy R5 II开箱 起初,海贝音乐进入大众视野是一款安卓平台下开发的无损音乐播放软件,随着2017年首款音频播放器R6的问世,产品线由软件拓展至硬件,如今已经基本完善。软件方面除了音乐播放App外,部分播放器采用了Hiby OS,亦或是通过手机端即可方便操控台式/便携设备的HiBy Link;硬件方面有着R / RS 两大播放器系列以及若干小型HiFi 产品。 今天开箱的是当家R系列中最新款的产品,虽说定位入门,不过来势汹汹的R5 (第二代,后文简称R5 II)。R5 II包装小巧简洁,配备了数据线、说明书与贴膜,标配皮套十分服帖。播放器三围相比前代R5大了一圈,但整机依旧小巧,重量适中,可轻松单手握持、操作,外观大体延续了R8、RS6等经典设计,除了顶部音量旋钮消失,改为了左侧按键,底部对称插孔改为PO/LO口合一的单端 (3.5 mm)、平衡(2.5 mm、4.4 mm)接口以外,其余部分与前辈们基本一致。 硬件上,Soc使用了高通425,2G RAM + 16G ROM,4.7寸720P屏幕,4500 mAh电池,支持QC3.0快充。搭载了基于安卓8的HiBy OS系统,配置上看或许只是勉强够用,但因为有着针对音频的精简与优化,实际使用还是十分流畅的。 音频部分,使用了双ES9219C,这是一款入门级,但是拥有不错指标的DAC芯片;FPGA配合2颗独立晶振作为时钟;有着多组Elna、松下等补品电容,8颗全平衡分立晶体管,搭建出了甲类放大(Class A,可通过播放器“A类耳放模式”开启),这是一种效率偏低,但是失真度较低的工作模式,很难想象会在入门级的播放器中见到。 日常使用比较顺手,HiBy OS经历了好几代优化,逐渐变成了能让友商都认可的优秀音频系统;HiBy Link可以很好的与手机端协同,无线协议支持也比较全面,日常出行使用很便捷。声音方面依旧基于自抓Flac曲库,参考耳塞有Softears RSV、Fitear Titan、银黄鹂等,耳机有DT240Pro、T90、K240S等,A类耳放模式默认开启。 推力似乎有点跨级,驱动主流耳塞基本毫无难度,对于难推的塞子也能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进而使用高增益驱动全尺寸耳机,同样有着跨越级别的表现,但在顺滑度和结象上仍与完美驱动有差距。 驱动耳塞的情况下,声音框架整体不错,还原准确,背景纯净,声音清透,有着不错的纵向声场和解析力,A类耳放模式下整体乐感丰富,合适的搭配下,流行人声还原十分对味且细腻耐听,尤其对老港乐的还原十分对味。但在使用中,也发现单端下横向声场普遍偏窄,可适当搭配声场偏向横向展开、音色中性偏暖的塞子与之互补,或是选择平衡输出。 驱动耳机则需要分开来讲了,单端驱动DT240Pro这种便携监听只需要低增益即可推好,两者都是以还原为主,又带有一些韵味,三频略偏向中下盘,低频稍节制,但弹性十足,人声距离适中,是一套比较适宜久听的搭配。搭配老牌监听耳机K240S则需高增益才可较好的驱动,这套搭配下对器乐还原并非完美,但是人声这个K240S传统强项表现已经十分不错,舒缓耐听,若只是听一听流行乐的话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准。同样高增益状态下驱动250Ω T90,声音稍显单薄,大致在一个可以勉强驱动的状态,达到低限度的好听。 既然单端下都能有可接受的驱动性,那么平衡口表现又如何呢?由于我手中的大耳机都是单端,为了验证这个疑惑,特意到实体店里搭配了一番。尝试了Focal Clear MG,平衡较单端输出功率大幅提升,声音十分饱满,除了在鼓声密集部份(如摇滚、金属乐)会稍显局促之外,表现很好;天龙D7200在R5 II平衡驱动下基本完美,结象与线条都可圈可点,封闭木碗也很适合出街;平板耳机Ananda 则推的比较勉强。起初见到型号,对这个定位的机器不太感兴趣,但发布会上得知这个级别的机器也采用了甲类放大,便想看看究竟运用的如何。 在经历多代更新后,现在的HiBy OS已经十分稳定好用;甲类放大的使用给予了R5 II越级的声音表现。在逐渐被小尾巴和TWS所占领的入门级市场中,终于能有一款在硬素质拉开差距的同时,兼顾乐感的播放器出现,还是比较值得称赞的。使用了甲类这种高耗能架构,能在保证声音的同时,控制住发热量,并保持一天以上的持续播放时间(标称35小时连续播放),我只能说:黑科技吧?
【小邱尝新】春日开箱:节奏音频奏鸣曲 HD V 作为对小尾巴不太感兴趣的用户,今天开箱的是只入门价位小尾巴。 节奏音频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大大咧咧,只要声音过得去,外观什么的基本不在意。之前看到奏鸣曲系列小尾巴已经更新到了HD V,外观上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未完成”,更为现代与耐看,因为过往产品声音一贯可靠,便剁手一只看看这一代除了外观之外,声音与体验是否还有提升。奏鸣曲 HD V的包装比较简洁,除了箱说外,有连接线、USB A to C的转接头和正反面的贴膜,此外,附赠了一张海贝音乐MQA兑换券。在官方定义中,奏鸣曲 HD V即是解码耳放又是USB声卡,手机上以安卓为主,支持海贝APP独占模式,PC上支持ASIO高清音频,DSD硬解最高支持到256。外形整体是矩形,侧边带有弧度,金属件为电镀,正面面为玻璃,有灰/银/蓝三色,我选择了略显闷骚的蓝色;指示灯为品牌LOGO,通过红绿蓝3色指示连接状态和码率;整机无按键,需在输出源上控制声压大小。DAC采用了双ES9219,标称输出功率为145 mW @ 16Ω, 95 mW @ 32Ω,信噪比为-123 dB,指标上来看,在入门级里规格已经是蛮高了。接口上则只支持3.5 mm单端输出。声音部分基于我最为常用的环境:Mac mini, macOS Monterey 12.31下使用Audirvana 3.5.50播放自抓轨FLAC资源;辅以DX240尝试安卓下的输出 。 搭配的耳机主要为Fitear Titan、Softears RSV以及拜亚动力T90,奏鸣曲 HD V的声音总体比我预想中要来的好不少,虽说体积很小,但是声音的能量充沛、细节丰富,他家的产品我从三件套一路用了过来,一直以来的感觉是声音中正、忠于还原,但是过于严肃,而这条小尾巴在经过了几次产品迭代之后,声音依旧一如既往的清亮、通透,但是随着低频量感增加,音色舒缓了不少,变得适应还原流行乐了,在驱动力上,我觉得应该有个界限,应付难推的耳塞的确有一套,好推的耳机也能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声音,全尺寸大耳机则稍显力不从心。
【小邱尝新】或许是TWS天花板:开箱JVC FW1000T 之前与人聊起蓝牙耳机,总是绕不开连接稳定性、适配等话题,大多比较讨论的都是其配件属性,很少提及具体音质如何,一方面是因为占领大面积市场份额的手机厂商大多更为重视TWS的配件属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不少HiFi厂商面世的产品虽说声音不错,但是总有一些诸如连接稳定性、软件适配度等影响使用体验等问题,因此我并没有太过关注。近年来,HiFi厂商所出的TWS大多用上了蓝牙5.2,方案的成熟也使得不少各方面很优秀的产品面世,如:Tanchjim Echo、森海塞尔 CX TW、帝瓦雷 Gemini等等。其实早在之前FW1800的发布会和展会上就了解到这条TWS的消息,但是一直跳票,直到过年前才真正听到样机,可谓是望穿秋水。在我购入之后,帮忙拍摄开箱图的咖啡师经不起诱惑,自己也入手了一条,并早已在某站晒出,因此,在图片选用上,会有些许重复。FW1000T的包装比较小巧、环保,配件也相对简单,箱说上注明了支持的APTX / Adaptive 协议以及独家的K2音频补偿等技术,在这个价位,我本以为LDAC是标配,不过比较遗憾没有见到,还好支持适用性更为广泛的APTX Adaptive,可以与K2技术相搭配,平衡音质表现与功耗。降噪是由前后腔的2个麦克风所组成的混合主动降噪,并适配了高通的自适应ANC技术(主要是在不同佩戴方式下保证降噪强度均等,以及随环境改变降噪的强度),在实际使用中,降噪效果适中,优于定制耳塞的被动降噪,但是弱于BOSE和索尼XM4等擅长降噪的产品,过滤掉的主要是低频与中频噪音、以及汽车和飞机引擎等持续轰鸣声,而对于高频噪音的阻隔则相对有限,在通勤的场景下使用,其实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强度,隔绝掉了恼人的噪音,但是却能够在汽车等交通工具(电动车除外)经过时保持警觉。在软件的适配上我有些失望,App Store中有着10个左右JVC出品的App,但并没有一款适配了这条旗舰级TWS,对我来说还是很希望之后能尽快补上;这条是我见过操作控制最为繁琐(https://manual3.jvckenwood.com/accessory/headphones/contents/ha-fw1000t/cs/index.php)的耳塞,若要开/关口罩模式:在通话期间,快速轻击R耳机上的 触摸感应器区域 4次,甚至还有需要轻击5次的操作,对于不熟悉的功能,我是完全无法一一熟记,还是建议尽快适配App,交给用户来自定义常用功能,并且增加桌面小组件,使其更为易用。FW1000T的充电盒是黑色哑光细磨砂材质,手感舒适,开关盒盖阻尼舒适,做工和质感上乘;耳塞触摸板采用了黑檀木圆盖,腔体较为宽大,佩戴时需要稍稍旋转由耳甲腔进行支撑,但长时间佩戴也无不适感,使用体验还是十分舒适的;腔体内侧有佩戴感应器,其主要用途是切换单耳/双耳控制;耳塞与充电盒的指示灯在熄灭时均完全完全无法找到,材质的选用上十分用心。作为单动圈耳塞,FW1000T采用了与FW10000、FW1800相同结构的11mm木制球顶碳振膜单元,也正是经历了前序型号积累,才有这款木振膜TWS的出现。续航标称9+18共27小时,实际单次使用时间(开启降噪和K2)均超过6小时。塞套描述中写的是螺旋点Pro,我感觉类似于FX10,不过造型上有些差异,应该是单独适配这条TWS的型号。声音评价基于iPhone 13 Pro (Apple Music下播放,AAC)和AK SE200(自抓Flac,APTX连接),在刚到手时,明显能够感到AAC与APTX的差距,随着褒机时间的累积,截止落笔时大致已有500+小时,动圈单元进入状态后,两者的差异也略微缩小,得益于“K2”技术,即使是IOS设备经过AAC协议回放也能有着不错的声音。 FW1000T的声音总体延续了FW1800的声音取向,三频稍稍偏向中下盘,整体音色稍暖带有部分染色,低频在煲开后较为松弛但是节制,具有一定弹性,高频细腻,泛音丰富,更为适合泛流行乐和摇滚乐的回放;对于古典乐和电影原声带的回放同样可圈可点,有着较为宽广的横向声场以及充足的解析力,基本可以完美覆盖常听的曲风。但是也有短板,因为低频速度偏缓,所以在回放极端金属中常见鼓的双踩等节奏密集片段时会过于粘滞,但是在我个人曲库中或许只占到10%,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条木振膜TWS整体声音与有线耳塞的差距非常小,早期蓝牙音频常见的声音干、虚等不适感在这条塞子上已经毫无影踪,特别是对人声、弦乐的还原十分美妙,长时间使用下也十分耐听。
【小邱看新】体验可测温的TWS:荣耀Earbuds 3 Pro 3月8日,荣耀智慧生活在北京举办年度旗舰新品耳机荣耀Earbuds 3 Pro媒体品鉴会。荣耀Earbuds 3 Pro与旗舰手机荣耀Magic4系列在2月28日一同亮相2022MWC后,凭借全球三大首发技术吸引了众多业内外人士的关注。荣耀Earbuds 3 Pro是全球首款采用超大振幅动圈与陶瓷高音单元的同轴双单元、全球首款支持测温、全球首发支持5C快充技术的TWS耳机。相比上一款我接触的荣耀耳塞Earbuds 2 SE,此次发布的新品在规格上更加有诚意:圈瓷结构,其中动圈采用了11 mm 液晶振膜单元,官方宣称具有0.6mm超大振幅,搭配了近年才在耳塞上有所运用的压电陶瓷单元;分频方式上,动圈单元还原中、低频,压电陶瓷单元负责高频、极高频;压电陶瓷单元是由交变电压驱动压电元件附带底层金属基片振动发声,厚度较薄,两颗单元得益于此采用了同轴分布。新一代液晶振膜在指标和听感上都十分优秀,也在不少成熟型号上有所应用,利用压电陶瓷单元来补偿高频表现也是比较理想的搭配。关于降噪,荣耀Earbuds 3 Pro带来了“场景化智慧降噪”功能,可根据用户所处不同嘈杂环境状况,智能调节轻度降噪、中度降噪、深度降噪模式,降噪深度最高可达46dB。比如说在图书馆、办公室等相对安静场所,荣耀Earbuds 3 Pro能切换到20dB+的轻度降噪模式,减少诸如键盘打字带来的噪音干扰。在咖啡厅、步行街等日常环境中,耳机又会适配到30dB+的中度降噪模式。如果身处地铁、飞机等高噪音场景中,荣耀Earbuds 3 Pro可以实现最大46dB的深度降噪。由于不同用户的耳朵形状和耳道结构是多样的,降噪效果会因此出现差异。荣耀研发基于上百用户真人耳道采集数据,进行不同耳道特征下的个性化效果设计,并加入了自适应泄露补偿和耳塞检测模式下的个性化耳道参数适配技术,使不同用户在不同佩戴状态下都尽可能享受到更优秀的降噪效果。 对于降噪耳机难以突破的风噪场景,荣耀研发也进行了多次模拟调优。荣耀Earbuds 3 Pro拥有两个麦克风以识别风噪大小,并智能调节外部噪音监听策略,以进行更优的主动降噪适配。针对入耳式耳机的“堵耳效应”问题,在荣耀Earbuds 3 Pro的设计上,通过VPU骨传感器拾取骨导声特征和全链路的AI通话降噪优化,整体去除堵耳效应,达到了业界先进水平,给用户带来接近于“无感佩戴”的对话体验。随着大健康相关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迅速发展,全民健康观念也进入了快速普及的新阶段,全球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荣耀Earbuds 3 Pro是全球首款支持测温的TWS耳机,为了实现这项功能,荣耀音频研发团队也经历了复杂的研发历程。由于TWS耳机体积小巧,在保证轻盈舒适佩戴的同时,还需要将测温模组、发声单元等所有零部件进行平衡布局,这对产品的整体空间结构设计提出了更为极致的要求。在经过研发反复不断论证后,最终完成了对极致空间布局的挑战。
【小邱看新】新声不凡:森海塞尔IE 600正式发布 作为开年首场随身音频线下发布会,3月3日,森海塞尔“新声不凡”新品发布会在北京宝格丽酒店成功举办,历史悠久的音频品牌与充满设计感的会场显得十分搭调,整体的参会体验十分舒适。发布会上,Sonova Consumer Hearing 副总裁 Martin Grieder通过视频直播方式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期待与未来发展的愿景:“Sonova 将携手森海塞尔消费电子产品业务,共同迈入以音频之未来与聆听之美相结合的新时代,并将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继续坚持以卓越音质、舒适佩戴、持久续航、降噪功能以及增强听力这五点为核心的产品理念,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 Martin Griede 还表示,将继续大力投资并打造森海塞尔品牌,稳固其在音频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地位。作为品牌全球产品组合管理总监的Stefan Krämer在发布会上分享了森海塞尔不同品类音频产品的创新计划,确认未来高端耳机、高保真耳机、语音增强耳机和条形音箱将是四个主力产品领域。继IE系列耳机后,森海塞尔会加倍投资于高保真耳机领域,并将推出更多备受行业瞩目的新产品。Stefan Krämer还提到,消费类耳机和助听行业在技术上进行融合,开拓了新的增长机会。有了Sonova技术加持的森海塞尔能够在引领市场方面占据有利地位。听完两位演讲,我的猜想是:融合Sonova的技术后,森海后续产品应该会更加注重佩戴和使用感受,甚至不排除将来会出现智能穿戴产品的可能。大中华区零售业务总监李颖龙先生,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及公司战略表达了对中国市场巨大潜力的期待,并分享了自己的“发烧”经历。品牌亚太区高保真音响商务拓展经理Wee Hong直播连线活动现场,全面讲解了今日发布的最新产品IE 600的特点。本次发布的IE 600亮点如下: 腔体采用贺利氏非晶态金属(Heraeus AMLOY)3D打印工艺,在德国完成打印及手工打磨后送至阿尔兰工厂进行组装。注:ZR01 无定形锆用于美国宇航局火星探测器钻头,耐摩耐腐蚀,航天和军工用途广泛,但是在耳塞上应该是第一次使用。 单元沿用了近年常在森海塞尔高端动圈耳塞中使用的改进型7 mm True Response动圈单元,搭配了DC2A双谐振吸声腔设计;单元阻抗18 Ω,频响范围4 ~ 46, 500 Hz,灵敏度118 dB @ 1 kHz, 1 Vrms,总谐波失真<0.06% (1 kHz, 94 dB)。
【小邱尝新】开箱末路王者:钛铃Plus 早些年说到耳塞基本都是非入耳式,从各种日系品牌的配机塞到叱咤风云的MX500、K314、E888等中期型号,再到PK1等高阻塞盛行的尾期,始终都有着一众簇拥者。今天开箱的这条Bell-Ti (钛铃)Plus来自于凯声科技,一个因为展会而结缘的品牌,全系列产品均为非入耳式耳塞,且命名方式均为__铃,而钛铃Plus基于前作钛铃阴阳师(Onmyoji),是全品牌唯一一款限量(1000副)。包装是一个巨大的木盒,里面填充物取出后可用作小型桌面收纳箱放置物品,除了塞子以外,搭配了磁吸皮包、2.5mm、4.4mm平衡以3.5mm单端3种规格的插头以及黑白双色两大包海绵套,分量足够用到失宠。塞子整体为五级钛,CNC切割的十分精细,接缝处细微到几乎可以忽略,表面为极细密的圈纹打磨,五金件的一致性极高,整体感很强,很难得看见做工如此优异的产品;后腔两侧各有3个约1mm的开孔,前腔也有着相同口径、等密分布的开孔,外形与前序产品类似,仅有尺寸上的差异,舒适度很高,标识也与前作一致,logo为右;单元采用了高磁通量的N55磁铁,搭配夹钢式结构钻石切割悬边膜片α+,尺寸为16mm,低阻低敏(30 Ω,103 dB),光看以上信息就有着潜力无限、注定难以驱动的预感。线材采用了BM可更换插头、线基为二次冶炼音圈铜箔基(大致可以理解为提升了线基的韧性与张力,使其更利于传导信号);整条耳塞的一致性很高,与单元相匹配的线材也省去了后期升级的麻烦。
【小邱尝新】开箱Softears 家的半价小弟弟:RSV 首次见到Softears这个品牌是19年的事了,夏天在成都展间隙中,由总代理成都戈声的王经理主持召开了品牌发布会,也是从那时才了解到,这是一个从深圳转战到成都的工作室,在面世之时就已经有10单元动铁RS10以及圈静铁Cerberus(地狱三头犬,后被我戏称为阿尔卑斯奶糖)两款万元级耳塞了。之后旗舰单动圈打架时,他家方形外观的Turii极具风格特点的声音也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日开箱的则是他家目前最为便宜的一款产品,5单元动铁RSV。经历了多次展会,从一开始的工程机、到犹豫不决的双版、再到最终定版,有幸见证了这款塞子声音上的定型;因此我直接做了定制,并且死皮赖脸的要求做成全腔体原碳,无形中增加了整个制作过程的难度;在确定佩戴阶段,曾多次的寄送了试戴样板,用来调整耳印,从前期就努力减少佩戴翻车的可能,这点还是十分值得学习的。最终成品到手后造型十分精美,原碳(石墨微晶堆晶)的一组极完全解理与半金属光泽会随着光线和角度呈现不同的变化,把玩起来妙不可言;但是比较失算的是虽然实物好看,可并不好拍,之所以这么晚才发出,也是因为常常帮我拍照的两位都对原碳+亮面表示无力,最终找了新疆大哥飞飞才完成了如今这组图。相比别家的定制,RSV的导管更加深入,面板的面积更大,整体有着一种厚实的感觉,也许这也是前期对佩戴贴合度要求高的原因之一吧,与耳道的接触面积越大,越容易导致不贴合,但是完成后不论是舒适度还是密闭性都可以有着很好的体验。
#小邱尝新#开箱一副颇具颜值的良伴:Tanchjim Echo 音频品牌推出TWS耳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多次购买的品牌天使吉米在今年北京展发布会时便表示有意推出无线产品,没想到半年不到就已经完成。 此次新品名为回声(Echo),定价在打的最火热的500价位段,本着一探究竟的想法,在双11剁手了这张以往颇有好感的品牌所交上的答卷。
#小邱尝新#开箱差点被我拿到显微镜下观察的铄耳EJ07M 在今年北京展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了铄耳声学(Shuoer),这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公司,对于很多发烧友来说,相对会比较生疏一些,我也不例外;不过在去年他家明星产品指挥家大放异彩之后,对于标志性彩虹配色的面板印象深刻,展会上试听也有着不错的印象,因此也比较关注他家的新品。今天开箱的这款EJ07M前序型号EJ07是2019年推出的,分为公模(IEM)和私模(CEM)两个版本,较之前作,延续了7单元的规格配置,金属腔体,有着两种不同的面板可以选择。在科研与学习的间隙,正好抽空把这篇迟到已久的开箱补上。
【小邱尝新】老树逢新春——开箱森海塞尔CX TW
【小邱尝新】开箱一款真·睡觉塞——1MORE睡眠豆 作为一个几乎是全中国最苦逼的博士狗,因为学校的配置,目前还与5位室友共享一个寝室。到了夜深人静之时,此起彼伏的“交响曲”,再加上挥之不去的科研压力,很多时候便会拖着又累又困的身躯在床上发呆,难以入睡。和我相同,不少硕博的朋友也面临着相同的困扰,选来选去,还是没有避过熟悉的老朋友1MORE,最终入手了ComfoBuds Z睡眠豆,并且不信邪的用了一月有余,才发出了这篇开箱文。
【小邱逛展】重逢-2021第四届(北京)国际耳机展 因为疫情的缘故,2020年北京国际耳机展暂停了一届,随着疫情持续平稳,在今年7月10-11日周末两日,第四届的北京耳机展终于如期在亚洲大酒店举办。相比往届,此次的展会规模上也有所扩大,总共有160余家品牌及经销商参与。展会两天的天气总体来说良好,赶在阵仗夸张的暴雨来临之前顺利的落幕,因为北京许久没有主攻耳机的大展,因此2天的展会到场的烧油络绎不绝,许多有着新品和热门产品的展位经常被围的水泄不通,不少的展位甚至需要辗转几次才可以听到心仪的产品。 比较意外的是在兴趣类的展会上,居然遇到了一位我高中时期的同学,虽说来到展会的目的有所不同,不过这个第一次也注定会比较的难忘。
【小邱尝新】“持久畅听声临其境”——荣耀发布全新TWS耳机 6月10日下午在北京798工业园区,荣耀音频举办了以“持久畅听声临其境”为主题的媒体品鉴会,活动的主角是已经开启预约,即将在6月16日发布的TWS新品EarBuds 2 SE。依据会上产品经理的介绍,该款产品将作为其生态链中的一环,可搭配智慧生活进行设备控制;续航则高于绝大多数同类型产品,总续航时间远超30小时,但是并未公布支持的音频协议,猜想应该就是传统的SBC与AAC吧,不过高音质与长续航这个在HiFi播放器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也不必多做讨论,平衡好即可。
【小邱逛展】#2021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耳机展# 时隔9个月,再次参加国际耳机展系列之成都展。作为美食汇聚的超一线城市,这一站的美食属性过于突出,也是最受大家期待的展会之一。关于这个城市,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幻想,而在发烧耳机这个小领域之中,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位置,第三届的成都展于上周末5月15日、16日两日举办,如同这个城市的休闲属性一样,是各个展会之中是观展体验与展品种类相对合理的一个,稍稍等待便可以刚好体验到自己感兴趣的产品,整体感觉十分舒适。
简谈QDC V14 错过了上海展,不过在试听会的时候听到了QDC这款现役旗舰,外观采用了可以吸收紫外光而变成绿色的材质,十分的有新意。 声音上则是一如既往的讨巧,可玩性颇高,但是不论哪个风格搭配基本都可以做到让听者不想主动的去挑毛病,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需要经验的,不服不行。
再谈DITA Project 71 这是DITA纪念母公司而推出的一款耳塞,不论是材质还是调音都与之前DITA的风格不同,声音比较的厚重,基本所有的发力点都在演绎流行乐上,十分的有意思。 外观是黄铜嵌黑檀木,铜并未做防锈处理,所以十分的容易氧化。 这么一条具有纪念意义的小塞子,没想到,复刻了,新品是樱花版,同样300条限量,我还没听过。 作为71的老用家,假如购买了新版的话建议到手后控制下湿度,让黄铜的表面缓慢氧化,形成一层包浆后再使用,不然很可能会和我一样遇上导管锈出铜绿的烦恼。
说说我目前的主力播放器:AK SE200 AK从18年开始便把产品线重新更换成了高中低三系,而我则是一直比较喜欢中间的Futura系列,一方面是声音还行,另一方面则是重量合适,而最主要的便是中间档位取了一个很好平衡。 我从SE100刚刚上市便开始使用了,顺势主力的播放器接替依旧是这个系列。依据昨天有些意外的新闻,还可以看到定位较200稍低,可更换模块的SE180也发布了,看来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这台播放器比较革新的点一个是材质上部分采用了陶瓷,另一个则是采用了AK和ESS两套输出,不过个人来讲,一般还是常用AK端。
回顾下我的第一条定制耳机:NF Audio NF3 许久都没有听这条塞子了。 那时候李鬼还没有出现,老羊刚刚开始做耳塞,他是一个小四迷,喜好金属,因此早期的作品中还是可以听出小四对他深深地影响,比较的干净剔透,现在再听回来似乎新品中也有一些文艺复兴了。 这条塞子我已经返厂过好几回了,Re-fit过、改过Artwork、也进行过微调,目前来说是一个还不错的状态,声音其实参考意义有限,不过观察右耳的材质,发现居然还是有些类似变色龙的双色在里面,有些好玩。
分享一个大口径友好的塞套:T-APB 烧友果真逃不过红蓝… 续Tanchjim Darling采用了T套之后,感觉L号高频套对大口径和异形导管(eg. Titan、榭兰图这种椭圆形的)塞子有奇效,耳压会缓解不少,佩戴舒适太多了,所以各色又搞了一套。 目前的状态是: 全 员 吃 鸡
谈谈近期的主力塞:FItear Titan 没错,就是这货。 须山老贼的旗舰,钛合金腔体,一边印有Fitear,而另一边则打上了Fostex的LOGO。 双动圈+单动铁配置,搭配了自家的006作为原线,很难推。 在今年上海展的时候有消息已经开始接私模定制了,不过对耳印的要求奇高(4管胶泥),而且只接有过Fitear定制耳塞的单。 在去年春节的时候我开箱过FE插针的OSLO,搭配Titan声音温暖了很多,不过随着音色的软化,很多细节也被掩盖掉了,好处是流行的韵味和氛围表现更佳、方便更换平衡接口,不好的则是少了原线下干净剔透的声音。
说说今天开箱的小尾巴:Stargate
『转发』#2021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耳机展 是的,马上成都展就要来了!
【小邱尝新】二丫的逆袭:开箱水月雨Aria 当HBO史诗级的美剧《权力的游戏》到达最终季之时,铺垫了N个季度的大Boss夜王被天天念名单的二丫(Arya Stark)刺死,剧情的走向或许连原著作者马丁老爷子看了都想掀桌子,但是没错,最终逆袭大Boss的就是那个不起眼的无面者二丫。而今天将要开箱的水月雨小塞子同样谐音二丫,与同品牌曾经出过的一款银色柱状小塞子同名,旧瓶装新酒,这么看来果真是“二丫”。 水月雨背后的大魔王之前是耳机吧的吧友,后来自己开公司做品牌,在几年的时间中已经有着不错的市场占有率了,而我则是从开放式动圈耳塞花洒(Liebesleid)接触到这个品牌,虽说新品不断,但是在去年旗舰单动圈“光”发布之后,产品的定位与分级也逐渐清晰了。 今天开箱的这条Aria定位在¥500-的入门价位段,是烧友们常常容易忽略的价格段,不过究竟如何,让我们来看看吧。
【小邱尝新】开箱山灵至简旗舰:M8
小小身躯蕴藏着大大的能量:Tanchjim Darling开箱 Tanchjim是一家来自南宁的耳机品牌,今天开箱的Darling是我购买该品牌的第3条耳机,按照价位来说,现阶段属于当家旗舰;此前购买的两款塞子(氧气和HANA)均为单动圈,而Darling则是圈铁结合;从外形上来看,像是一根棍子(也有人说像筋膜枪)。虽说现在耳塞外形逐渐公模化,但是棍状的塞子依旧在外观及声音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如:传奇的音特美ER4系列、Final E&F系列等,我至今还保留着ER4B、ER4S与E4000这3条十分经典的耳塞。
【小邱尝新】通勤途中的伴侣——开箱声阔降噪舱 随着iPhone取消了耳机口之后,短短的时间内,市场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超便携“形态的产品。自AirPods的推出之后,这些超便携产品大体呈现出了两种产品形态: * 一类是从lighting、Type C接口转换成3.5mm插口的解码线,更加极致一些则是解码放大器(小尾巴)和蓝牙解码耳放,旨在以连接手机为核心利用好现有的有线耳机/耳塞。 * 另一类则是常见的蓝牙耳塞逐渐的小型化,以TWS真无线的形态呈现出来,或是专注于做好无线耳机的睡眠舒适度或降噪功能。 我认为前者的形态更为贴近“音频HiFi”这个小圈子,虽然能得到更好的声音,但在日常的使用中仍有着一些不便。随着AirPods Pro以及索尼降噪豆等代表产品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除了便利性与音质之外,也逐渐意识了各种场景下的降噪需求。 我自诩依旧是个发烧友,因此大部分的时间仍会选择传统便携播放器+耳塞的形式出门,但是在一些场景之中则会显得比较扎眼、且不是那么的便利;在TWS中我也尝试过几款产品,如魅族Pop以及传统老厂JBL针对运动与UA联名推出的强森款Flash,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确有着不错的体验,不过依旧在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因此抱着尝试下当今主流TWS的想法,写下了今天的这篇声阔降噪舱的开箱。 声阔是一个我并不熟悉的品牌,英文全称为Soundcore,为安克创新旗下的子品牌。不过这个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声阔在全球TWS销量中,特别是海外市场有着非常强劲的势头,销量也曾在Counterpoint等知名数据统计网站上名列前茅,市场份额已经跟Bose、Jabra等一线品牌比肩(https://www.counterpointresearch.com/global-true-wireless-hearables-market-reaches-17-5-million-units-q1-2019/);今天开箱的是别名『声阔降噪舱』的『Liberty Air 2 Pro』,此前不少的朋友早已购买,而且普遍的评价也都挺好的,更加使我跃跃欲试了。
【小邱尝新】在午后探店与分享——开箱铜黄鹂 微博认证为美食博主也已经过了好几个年头,逐渐的习惯了定期找一些新鲜的店铺去探探。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同咖啡师一起探了一家位于CBD旁,豆单有68种,含12种瑰夏,等位半小时以上的咖啡厅,在品尝咖啡的同时,也为铜黄鹂拍了一组开箱照。 老人家做耳机始于黑黄鹂,除了银黄鹂为10单元动铁以外,其余型号均有动圈的身影在其中;约莫在2018年前后,有着玥、Dream XLS、FW10000、A8000等耳塞为代表的的优秀单动圈问世,大家仿佛重燃了对于单动圈的热情;随后Turii、Minor、光等优秀的塞子的出现也将价位线不断的往下拉低,价格上的亲民也为入门级产品的升级提供了很多新的选择。 今天要谈的铜黄鹂全名比较长,为“Jaben Oriolus isabellae 铜黄鹂”,后文采用简称:铜黄鹂。作为黑黄鹂与银黄鹂的私模用户,从去年上海站铜黄鹂工程机出现就一直有着浓厚兴趣,也给工程师提了一些建议,如今终于见到了成品。 这条塞子采用了单颗9.8mm的惰性合金材料振膜动圈单元,(按照官博说法)目前发售的版本只搭配有4.4的原线,开箱之前废话一句,他的售价比我在几次展会试听后的预期低了不少,为¥3680。
【小邱尝新】开箱把玩最便宜的精奢——乐彼 W1 最早接触乐彼的时候老万刚从七彩虹出来,之前有着C4成功的经验,还想做高端播放器,于是开山之作LP5便应运而生;自此之后我一直认为这是一家对于声音非常较劲,执着于各种材质的典型“理工科”播放器品牌,我个人也收藏了一台白金版LP5 199 LTD,单端下的声音放到现在来看依旧十分的优秀;而后续老万似乎沉迷上了新玩法,不仅旗舰LP6采用了R2R,甚至还开辟出了新的P系列,目前只有P6一款产品以及变种P6Pro。 因为玩法的极致导致成本一定是巨大的,因此我的看法是乐彼会持续拉高售价,不太可能兼顾的住入门级的市场,比较出乎意料的居然是以W1/W2两款小尾巴的形态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鉴于W2还未上市,所以先搞来了一条W1玩玩。
【小邱逛展】第五届#耳机与杂谈 年度盛典#观展报告 每当跨过了新年,便想着新年第一个/农历春节前最后一个展会:耳机与杂谈年度盛典将要开始举办了;今年也不例外,于上周末(1月9-10日)在深圳科技园中的D.T.科技中心举办了第五届的活动,有着五十余家参展商参与了此次的聚会活动,在疫情之中能够顺利举办实属不易,我也在放假之后立即前往了深圳参与了此次聚会。 落地深圳正好赶上了难以遇见的全国大面积降温,从-18°的北京落地18°的深圳之后,温度急转而下趋于0°,本以为不会有太多的烧友光临,周六的时候见到了不少从广州等地赶来的烧友,人数较多,周日则少了一些,有着更加充裕的时间进行试听。 时间和精力所限,我依旧只选择了一半的展位进行介绍描述。
【展会信息】转载:#第五届耳机与杂谈年度盛典# IN 深圳 以下内容转载自耳机与杂谈公主号:不知不觉,耳机与杂谈年度盛典已经办到第五届了,又回到了很有纪念意义的深圳,因为第一届耳机与杂谈年度盛典就在深圳举办,那时候场地很小,时间也只有一个下午,但挡不住烧友们的热情,直接将300平的场地挤得满满当当,也导致了很多烧友没有听到自己想听的产品,所以第二届开始把时间和场地都进行了调整,到了第五届也已经有非常多的品牌参与进来了,由于疫情,2020年深圳地区并没有综合性耳机展会,往年的雷音聚会也因疫情取消了。所以这次年度盛典作为深圳东道主, 雷音音频也出了不少力,在此表示感谢。也感谢各品牌方排除万难前来支持,让烧友们可以【耳听为实】。 好了,直接进入正题。 注意事项 请各位来年度盛典玩耍的小伙伴们一定记得 戴好口罩!!! 准备好绿码及行程码(健康码)!!! 现场也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检查绿码和 测量体温!!! 疫情还未完全结束,请大家 一定做好防护工作!!! 主题 第五届耳机与杂谈年度盛典 总冠名 达音科 DUNU 联合举办 耳机与杂谈 X 什么值得买 协办方 雷音音频、焕音HiFi、我爱音频网 时间 2021年1月9-10日10:00-17:30 地点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8栋3、4楼 (高德/百度地图搜索深圳湾科技生态园8栋 或BOOONS COFFEE或华为授权体验店DT未来中心店,现场有指示牌) 地铁9号线高新南地铁站B1出口步行200米即可 停车场:地下停车场。 报名方式 开放式, 无需门票直接入场 -以下正文- 感谢@科技超玩汇飞飞 全程提供视频支持! [视频无法转载,需移步公主号观看] 逛展指南:展会地图 总冠名27号展台:达音科 DUNU 禅 EST112 SA6 1号展台:qdc qdc 变色龙VX/V6/V3II qdc8live/hifi/studio qdc魔圈 天王星 海王星 2/3号展位 4-Ear 品牌:Acoustune 型号 HS1300/1697Ti/1677SS/1657CU 品牌:Eletech 型号 苏格拉底/柏拉图/伊利亚特/幻境 品牌:AAW 型号 A3H+/ASH/翡翠鸟/金丝雀 品牌:Inear 型号 PMX/PMXs/PP8s/PP8se 品牌:MMR 型号 魔法人偶/贤者之石/贪欲之枪 4号展台:思维集团 品牌:威士顿 W80/W60/W40UM50/UM30B30/B50 品牌:音特美 ER4系列/ER2系列 品牌:Earsonics Stark/Blade 品牌:UE UE LIVE, 18pro+ 5-6号展位 HIFIMAN HM1000高清蓝牙音乐播放器/DAC R2R2000高清蓝牙音乐播放器/DAC HE-R10动圈版/平板版头戴封闭耳机 ANANDA发烧头戴耳机 HE400se发烧头戴耳机 DEVA先进有源耳机 TWS800真无线蓝牙耳塞 TWS600真无线蓝牙耳机 7号展台:RHA Truecontrol ANC TrueConnect2 Trueconnect MA650i Lighting Wireless Flight Adapter无线飞行适配器 8号展台:TP听宝 TP AURORA(欧若拉) TP AURORA3(欧若拉3) 9号展台:兴戈 SIMGOT 日蚀APT7 洛神系列EM2/EM1 铜雀系列EN700 PRO 纵横家系列EK3 开放式平板头戴ET1000 金乌EN1000 觅澈系列MT3 PRO 10号展台:1MORE万魔 1MORE舒适豆Comfobuds 1MORE新时尚豆Colorbuds 1MORE Pistonbuds真无线耳机 1MORE降噪真无线耳机 1MORE高清降噪圈铁蓝牙耳机PRO版 11号展台:GoldPlanar金平面 全频气动式耳机GL850 全频铝带耳机GL1200 旗舰版平板振膜耳机GL2000 12号展台:EPZ EPZ-S1定制私模真无线耳机 EPZ-530 声扬5动铁耳机 EPZ-S350T圈铁真无线耳机 13号展台:Kinera Kinera北欧神话神系列 Baldr/Nanna/Odin/Freya/Idun/Seed/Sif/Bd005 Pro TWS系列 YH623/YH802双馈降噪 14号展台:山灵 播放器:M30、M8、M6 Pro、M6、M3X HiFi耳机:ME700、ME700 Lite、ME500、AE3 蓝牙耳放:UP4、MW200 真无线耳机:MTW300、MTW100 15号展台:aune Jasper入耳式耳机(新品) S系列: S5c网络数字音乐播放器(新品) S1c音频时钟 S8 Reference DAC S7 Pro全平衡耳放 X系列: X5s六周年蓝牙版数播 X8幻彩DAC X7s甲类平衡耳放 BU1全分立便携解码耳放 B1s甲类全分立便携耳放 16号展台:德森瑞 honey H1 / Listening T1 /DTR1 /HA2 17号展台:铄耳声学 新旗舰EJ09 指挥家Conductor 卡带升级版 tape pro EJ07独奏者soloist 18号展台:beyerdynamic 拜雅/ 帝捷 T1 三代 T5 三代 Xelento 榭兰图 Amiron Wireless Copper 19号展台:七彩虹 · Colorfly Pocket HiFi U8 播放器 Pocket HiFi U6 播放器 BT-C1 无线解码 CH1 圈铁入耳式耳机 20号展台:RAPTGO GR40CP HiFi 新品GR60即将发布的旗舰GS80黄金版 21号展台:MaxDigital 音源 :Aurender A30 耳放 :Headamp GS-X、CHORD HUFO2+2GO 耳机 :LCD-4、LCD-4Z、LCD-XC、LCD-i4、LCD-MX4等 线材:VDH 22号展台:HiVi 惠威 AW-76 AW-72 AW-83 AW-85 AW-73 23号展台:TFZ ESSENCE live x live 3 NO.3 KING EDITION X1 24号展台:OpenAudio 北斗系列旗舰:破军 新品圈铁:女巫Witch 25号展位 NF Audio宁梵声学 NA2/NM2/NM2+ 定制系列 NE4 evolution 26号展位:iBasso中国 DX300 DX160 DC03 DC04 AM05 IT07 CF01 28号展房:天域联达 品牌:飞朵 Artemis 阿缇米斯 SiriusMKII 天狼星MKII Virgo 处女星 Asteroid 小行星 & BT01蓝牙线 品牌:凯音 N8/N6II/C9/N3PRO 品牌:FAudio Major/Minor/Project Y 品牌:BeatAudio 金澜ADV/能量二代LC/蓝宝石二代 品牌:Widing 悟/道/律/秘 品牌:银彩 单皇冠 29号展台:JADHIFI 水泥系列 concrete/0.1 concrete mini plus concrete mini 30-31号展台 Yongse 紫衫龙王 6单元静电耳机 2圈8铁4静电耳机朋克版本 32号展台:七赫兹 i99 i88 披头士 i88mini 33号展台:海贝音乐 / HiBy Music 全新HiBy R6 播放器 HiBy R8 播放器 HiBy R2 播放器 HiBy FD1 便携解码耳放系列 HiBy Beans HiFi 耳机 34号展台:威泽影音 Kylin HE01 Kylin HE03 TP1s OperaFactory OM3 OperaFactory OS1Pro HE03Pro 神秘新品 35-36展台:TANCHJIM 耳机 Darling/Oxygen/HANA Blues/Cora/Tanya 耳塞套 T-APB气压平衡耳塞套 解码耳放一体机 VAST 线材 T20X系列升级线 Cable S系列升级线 Stargate解码线lightning转3.5 37号展台:钰龙韵 Aquila II+iPad Pro搭配Sony z1r耳机 Aquila II+cd转盘搭配hd800等耳机 38号展台:双阶音频 品牌:Jaben Oriolus 银黄鹂/山鹂/白鹂 品牌:音茶楽 Flat4-枫三 品牌:Ar:tio RK01 39号展台:水月雨 illumination光 Sparks火花 静电大耳最新版工程机 KXXS 40号展台:戈声/Softears RSV(新品) Cerberus RS10 Turii 41号展台:JQ音频 五铢 华匠 四不像 4u 42号展台:舒赫Superheer Superheer HF5 进口纯动铁五单元HIFI耳机 43号展台:凯声科技 2021新版钛铃阴阳师 钛铃Plus (Bell-ti Plus) 88号展台:Hidizs 海帝思 Hidizs 美人鱼系列 MS2 /MS4 Hidizs 播放器系列AP80/AP80PRO Hidizs 解码随身系列 S9pro/H2 45号展台:Fender Fender Audio & Lifestyle 产品 46号展台:美国龙格RANKO RIE-1000 REA-mini Tralucent DUX 7G83 Tralucent 1+Xplus 47号展台 AROMA AUDIO ACE 无双 Thunder 乾 Duet 将 48号展台:NG Audio Khaos 混沌之神 EURUS 东风之神 Chronos 时间之神 49号展台:DITA&FIR AUDIO 品牌:DITA AUDIO DITA Dream XLS特别版本 品牌:FIR AUDIO M5 M4 FIVE X FIVE 50-50.1号展台:ECT酷音韵 品牌:Campfire Audio Solaris 2020(太阳神2020) ARA(天坛座) Vega 2020(织女星2020) 品牌:Empire EarsOdin(奥丁) Valkyrie MKII(女武神二代) Bravado MKII(布拉瓦多二代) 品牌:final final x DITA - 糸竹 A8000/4000/3000 D8000 Pro Edition 品牌:Noble Audio Sultan / Damascus LTD TUX 5 Zypher 51号展台:乐图 PAW Gold Touch(Titanium) PAW Gold Touch PAW Gold PAW 5000 MKII PAW S1 PAW D1 PAW 1录音笔样机 52号展台:UM耳机 碳纤维系列 mest/mentor v3+/mason v3+ 钛合金系列 mirage maven 3DT TWS 30X 53号展台:NICEHCK NX7 MK3 EBX21 DB3 某49 54号展台:什么值得买 值友签到互动领取小礼品 55号展台:TRI 星光 星海 I3/I4 56号展台:KBEAR K2S Lark云雀 Diamond钻石 57-58号展台:iFi pro系列 Pro iDSD / Pro iCAN / Pro iESL ZEN系列 ZEN Blue / ZEN DAC / ZEN CAN NEO iDSD micro iDSD Signature Hip dac 59号展台:Tipsy微醺耳机 Super系列 TS-9 Super系列TS-5 Dunmer系列 蓝极光Mr.Miss系列TM-1(TWS) 60号展台:ZEPHONE/泽锋 2021Q7 西电 感恩3 赫拉 银龙 61号展台:索尼 SONY Just ear IER-z1r 索六万 IER- M9 IER- M7 金黑砖 L1-L2:小不点音频 300B分体耳机放大器LD-Y3 L3-L4:雷音音频 奥迪莱特:Beam2 双木三林:DP5 DD HiFi:E2020A 乾龙盛:QA390 自然声:NSX等 L5:飞利浦耳机 Fidelio X3 旗舰头戴式耳机 Fidelio S3 圈铁耳机(一圈二铁) Fidelio S302 圈铁耳机(一圈二铁) Fidelio S301 圈铁耳机(一圈一铁) 2020年可把深圳的烧友憋坏了,我知道你们要发年终奖/压岁钱了。 答应我,来了,听了,再买! 什么?你没有邀请函?这张就是你的 邀请函!
【小邱尝新】HiFi圈大事-京东音频自营店正式上线 一直觉得去京东的机会较少,续月初受邀参与匈牙利大使馆创新日活动之后,本月15日受邀参加了京东HiFi音频自营店上线启动仪式。 会议地点在位于亦庄的京东总部大厦C座会议厅,冬日的北京已经能见到一些圣诞的元素了,与之搭配的是京东总部中随处可见的红色元素;会议厅大致能容纳百人左右,待我到达之时,早已坐满,只能在过道中来观看这场盛会了,在音频类的会议之中,实属少见。因位置不佳,感谢现场摄影师阿卓友情提供部分照片。
【小邱尝新】在匈牙利大使馆聆听百万级音箱 昨日受邀在匈牙利大使馆参加了由匈牙利大使馆牵头,众多匈牙利企业参与科技创新(digital success programme)日活动。使馆位于东直门外大街的使馆区之中,上次来到这个区域还是在对面的马达加斯加使馆办理签证,说来惭愧,除了领事服务之外,我还是第一次受邀前往大使馆参加活动;此次活动在主楼中的宴会厅中举办,装潢与布局都像是举办舞会的大厅,活动的氛围更像是一个酒会,非常的轻松,可以品尝到来自匈牙利的美食与佳酿。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