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华过目疾飞鸟 岁华过目疾飞鸟
关注数: 7 粉丝数: 14 发帖数: 1,717 关注贴吧数: 5
一个乌托邦设想 一、核心构想与理论根基 以工人合作社为经济体系核心载体,以国家最终就业保障为安全网,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行政力量推动所有权根本性改造;最终目标是通过合作社壮大逐步取代国家职能,实现集体所有制向事实公有制的过渡。 理论锚点:基于现代货币理论(MMT),主权货币国家以 “充分就业” 为核心目标,在通胀可控范围内可对社保等核心民生权益提供无限制兜底,财政与央行协同服务于经济模式适配。 适用边界:以国家拥有完整货币主权(独立货币发行权、本币债务定价权、货币政策自主权)为前提,确保核心机制(如无限制社保兜底)不因货币主权缺失失效。 二、所有制变革的刚性原则 推动全部企业所有权向全体劳动者(含基层员工、职业经理人)转型,实现 100% 职工持股,不干扰企业经营权独立性;股权由工会代持并代行股东会职能。 破产触发规则:若企业税后利润无法计提工会预付的社保支出与加班费用,直接启动破产清算 —— 以 “权益刚性” 保障劳动者利益,以 “市场淘汰” 维持经济效率。 三、合作社治理与分配的结构原则 终身制与全生命周期责任:合作社为终身制组织,承担员工从入职到退休的社会责任 —— 股权仅作分红凭证(不可继承、不可转让,退出仅限企业破产);为退休职工保留股权固化权益并提供返聘咨询,为职工子女承担教育费用,毕业后按技能等级提供实习岗位。 倒钻石型分级流动结构: 收入与股权按 “劳动贡献 / 技能等级” 分级,严格限制最高与最低收入差距; 形成 “中间核心职工为绝对主体、过渡性岗位(实习岗、兜底就业岗)与顶层高技能 / 管理岗为少数” 的倒钻石型结构; 保留层级流动通道:底层过渡岗位可通过技能进修进入中间层,中间层可通过贡献提升进入顶层,避免阶层固化,平衡 “稳定保障” 与 “劳动激励”。 治理边界:工会仅对 “工时、报酬、加班” 三类议题拥有关键决策权(如一票否决),对其他经营决策保留知情权;保留董事会、监事会及职业经理人团队(纳入持股范围),保障专业化经营。 四、财务运行的优先原则 劳动报酬(含加班报酬)与职工社保费用的支付,在企业税后利润分配中享有绝对优先提留权;工会负责垫付社保费用与加班报酬预付资金,垫付资金从当期税后利润优先计提,利润不足时触发破产清算。 五、国家职能的定位原则 核心任务:大规模投资社会服务行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兜底岗位)、主导通货膨胀管控(核心目标)、为破产合作社失业者与进城失地农民提供兜底岗位(最低工资 + 基础福利,最长 6 个月,期间需技能进修)。 金融与财政协同:将银行体系纳入工人合作社化范畴,推动财政部与央行协同运作,确保资金调配适配合作社经济需求,货币发行服务于 “充分就业” 与 “权益保障”。 宏观决策依据:仅通过三大核心指标判断经济健康状态并调控 —— 兜底岗位数量激增→扩大基建与社会服务项目以刺激需求; 土地价格快速上涨→抑制投机以防范成本推动型通胀; 设备开工率低迷→结合前两项指标调整(高失业则刺激需求,高地价则结构性调整)。 六、农业与土地改革的方向原则 肥力监测与可持续管理:建立标准化土地肥力监测机制(剥离 “公田具体比例” 等实操),核心是掌握土地肥力与环境影响数据,对长期低肥力土地界定为闲置并规范处置。 肥力锚定的土地流转:政府基于土地肥力监测数据设定土地流转基准价格,保障农民出让土地使用权时的合理收益,为农民进城入股合作社提供资本支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最终目标:农村人口占比降至 20%)。 七、住房与社会融合的保障原则 将住房建设纳入政府基础设施范畴,招募新进城农民参与建设;建成后以村乡为单位凭居住证统一安排入住,延续乡土文化纽带,避免城市贫民窟形成,助力新市民平滑融入。 八、合作社市场运行的动态原则 合作社遵循市场优胜劣汰规则:经营不善(利润无法覆盖劳动成本)即破产清算,具备竞争力的合作社可通过兼并扩大规模;通过土地政策持续为城市输送劳动力,确保劳动力市场动态平衡,政府无需行政分配工作,仅通过调控需求匹配劳动力供给。 九、对于常见质疑的回复 1. 方案中“税后利润无法计提社保与加班费即清算”存在 “过度刚性” 问题。缴纳社保与支付加班费是企业法定义务,不能等同于短期利润不足,其本身履行不能已经代表该企业失去运营能力。 2. 宏观调控的 “指标简化” 与 “执行空白”问题。三大指标为核心晴雨表,不拒绝其他变量监控文档已界定方案适用于 “有完整货币主权的国家”,这类国家本就具备利率、税收、产业政策等成熟调控工具。 3. 农业改革与劳动力转移的 “可行性缺口”问题。可以通过优先安排预转业农民在兜底就业岗位中担任检测员,既可以快速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为 “标准化肥力监测” 这一操作细节提供了较为专业的 “人力支撑”,实现 “短期就业保障” 与 “长期土地管理” 的衔接。6 个月适配期是文档 “原则性保障” 的体现, 北欧在 “失业人员技能培训、长期就业支持” 上的成熟机制(如个性化培训方案、企业与政府协同就业对接),可直接填补 “适配期后仍无就业能力” 的细节空白,让 “劳动力市场动态平衡” 的目标从 “原则” 落地为 “可行路径”。 4. 方案中 “工会” 与 “职业经理人” 的权责划分,存在 “冲突隐患” 且缺乏 “协调机制”的问题。文档明确 “工会代持股权并代行股东会职能”,而根据《公司法》,股东会是企业最高权力机构,对 “重大利益分配(如报酬、工时)” 拥有最终决定权,董事违反股东会决议需承担赔偿责任。这一 “事后追责” 机制已足够约束管理层行为,无需额外设置 “协调机构”。此外职业经理人也是股东天然具备 “参与股东会决策” 的权利,无需额外赋予权限。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作为职工可以发动对工会成员的“不信任投票” 将其罢免, 5. MMT 的核心风险 “通胀失控”的问题。通胀的边界和管控工具可通过对mmt,斯拉法体系,柳欣等学者的研究交叉验证与试点实践逐步具体化,不影响方案核心逻辑的自洽。外贸统制可通过集中管控进出口流程、稳定本币结算比例,抵御国际汇率波动对国内合作社经济的冲击,同时防范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主权的干扰,为 “货币发行服务于充分就业” 提供外部安全屏障。 6. 激励不足问题。劳动者权益优先 + 避免阶层固化是该方案核心目标,任何股权增值方案都会催生 “非劳动性收益差距”,动摇这一目标的落实,违背 “100% 职工持股、劳动价值为分配核心” 的所有制变革逻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