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alaohu hudalaohu
关注数: 14 粉丝数: 43 发帖数: 572 关注贴吧数: 8
蒋解放战争与共军的对比。。。蒋发动战争是不是喝多了 一、各种支持 1,政治支持,蒋实力表面强大,外交实力强,但实际上并不占优。他的合作伙伴白崇喜、傅作义等都是貌合神离,这直接影响到整个战争的进程。白崇喜见死不救,傅作义除了战争初期的表现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同共军谈判,而共军几乎铁板一块。外交实际也不占优,他的支持者美远在万里之外,而苏联却近在咫尺。 2,经济支持,蒋在战争初期虽然占的地方大,但占据时间大多不过几个月,实际上需大量的时间去修养生息,没有什么钱来支持战争。而蒋急用钱没办法,只能采取印票子的办法。结果大面积经济崩溃。而共军在那里已待了好多年,有一套完整的经济体系,经济支持的持久性远大于蒋。蒋在三大战役后的迅速失败,与他的经济有直接的关系。 3,外交支持,蒋的支持在万里之外,从万里之外的美国支持的枪炮,每一次的运输数量及品种无任何保密可言,美国每一次的援助,受到国内国外的强大的压力。而共的外援苏联,近在咫尺。大量的在苏联无用的武器,通过各种途径运到东北,数量及品种根本无从知道。共的支持无任何压力。 二、战略战术对比 1,蒋好象不长记性。与共军之前的战争主要就是对红军的几次围剿。而蒋战略上用的是前几次失败的战略战术,而共军当然用前几次胜利的战法,蒋为什么不用第五次围剿取胜的办法来步步为营的与共军决战,一定的脑子进水了。 2,情报对比,蒋在抗日战争中强大的情报体系,好象在解放战争中都变的无用。他的优势在于大面积的电子及空中的侦察,可好象根本无用,共军的几十万人蒋都搞不清在哪,而共军对蒋了如指掌。 3,对战略重点几乎没有什么防守的意识,山东的泰安,是连接济南与兖州的中心点,是济南兵团南下的必经之地,实际上位置相当与古代的关口,山东的很多战斗,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可国军对泰安的防守形同虚设。几次大战,国军必先失泰安,济南的十几万国军,没有一点用武之地。失一次已是不应有的战术失误,接二连三的不用一天的丢失,不能不说国军意识太差。 4,蒋还有一个大的战略错误,就是不拿杂牌军当正规军,打没了不给补充,说白了在对共军作战的同时还想着消灭异已,而异已也就采取观望,保存实力等办法。这些异已大的如傅作义,小的如吴化文,总兵力不下百万,实际上国民党的正规军兵力并不比共军多多少,主要就多在杂牌军上。而蒋放弃了这个力量,哪里还有兵力优势可言。
淮海大战是全国性战役,总指挥只能是毛 我觉得三大战役应是一个整体,每一步联系的相当紧密.而这场决战总指挥,都是国共双方 的最高统帅.济南战役结束后,决战从东北锦州首先开始,这时双方能投入的兵团,共有林的 主力,国有东北的主力,而国军离锦最近的部队为傅作义的兵团,还有一个就是在海上运兵 去登陆作战.在海上运兵最近的还是傅兵团,远一点的就是连云港方向的黄百滔.而这一区 域,有共军的杨罗兵团,和粟的兵团.这时的粟兵团二十多万阻援兵团兵精粮足,但这时的重 点在东北,所以毛令粟兵团原地不动,实际一方面看着黄百滔,一方面对傅兵团形成威胁.而 蒋介石那边也不知道是否让黄去东北,所以黄也原地不动.当时战略上的重点就在锦州.10 月15日锦州拿下,这时傅兵团已不可能再去锦州,黄百滔也不可能再去了,粟的战略重点变 成了如何不让黄百滔回徐州,同时济南附近的共军也开始了大面积的南调,粟的力量大大增 强,同时,北面林要打廖,但这样傅的兵团压力要减少,有派兵走海上增加中原压力的可能, 所以毛令林在北上打廖的同时留下两个纵队十多万兵进关,给傅加压.同时命刘邓打郑州, 调动敌人.没想到国军郑州兵少被迅速拿下,十月二十八日,廖兵团被全歼,东北已无任何南 逃可能,中原我军力量强大,大淮海已成可能.十一月六日战役开始,这时的傅兵团已被孤立 ,所以毛担心他的兵团南逃,加入淮海.为此展开了政治的引诱.到了后来,淮海胜利已成定 局,又担心傅逃,所以令粟对杜兵团围而不杀.所以粟不可能是整个战役的总指挥,而齐辰电 只是一个向中央请示的电文,不能以此就认为粟是战役总指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