₂₀🧊
Waltz_ping
关注数: 30
粉丝数: 20
发帖数: 766
关注贴吧数: 16
夜花双裂片肉锥—鹿角 鹿角家族旗下有三个成员分别为C.quaesitum ssp. quaesitum var. queasitum、C.quaesitum ssp. quaesitum var.rostratum、C.quaesitum ssp. densipunctum。这一家族的成员延续了石生家族四不像的特点,许多没有经验的花友第一次接触这一家族成员都会误认为其是少将(C.bilobum)或紫式部(C.taylorianum),而分辨鹿角这一物种的要点就是其花朵的开花时间与形态。
CY
踩高跷的肉锥——枝干少将 枝干少将(Conophytum frutescens)的拉丁名最早在1927年于施万特斯命名,取自其在肉锥属中无法比拟的、美丽的灌木形态,而中文名“枝干少将”更加简单粗暴,直抒其意。 枝干少将植株因长长的茎干会长成灌木丛形象,最高40cm,茎节约为3cm(某些北方分布的个体缺少此种特征)叶鞘带为褐色且具有斑点,久存,在初夏时节断裂。茎干上方的植株身体为倒卵形状,靠近茎干处的部分通常最厚,在身体中部开始变薄收缩、裂缝极短,无突起,也就代表着两片分裂的叶片极短,至多占到植株身体的一半,个人猜测可能是为了稳定整体植株的一种方式,防止原产地携带沙土的大风将其从茎干上吹断……其身体一般并不对称,表皮光滑无毛且无斑点分布,据93目录中记载,表皮为多变的绿色,但在休眠之时会呈现接近于橙色的体色,叶片顶部的边线会变为红色,包括裂片靠内侧两边的边线。并且这些叶片顶部对于其他少将来说比较肥厚。 花朵在春天或夏天开放,其花萼筒长10mm、为浅绿带微红色、有4-5片;花冠至18mm :其花瓣大小约为15x2mm,50-60瓣,分2-3层分布;花的是其物种的一大特色,为橙黄色,橙红或鲑鱼色、随着时间推移,其花朵会颜色变深。在栽培记录中,极少有纯粉红色、从无纯白或纯黄色的记录。施万特斯曾称其“不只美丽,更是奇异”,在于这一物种的特殊细长茎干,独特的群生外貌与极其神秘的花色。在肉锥中,刨除杂交种,枝干少将是唯一开橙红色花的双裂片物种,虽然円空(C. marnierianum )也开橙色花,但其被认为是自然杂交的物种。虽然很多肉锥,尤其是少将组的成员在年龄增长且头数变多均会出现细长的木质茎,但这些物种的茎干都没有枝干少将的长,形成速度也没其快。 能开橙红色昼花的肉锥一般是杂交的产物。其枝干少将可能是很久以前最初杂交的结果,根据此猜想,鹅绒少将(C. velutinum)被认为是有着暗示杂交联系的,可以推测枝干少将是由鹅绒少将和另一种未知的黄花物种的杂交而来。因为橙红色的花朵一般由黄色与粉紫花朵杂交而来,而在枝干少将产地附近开着紫色花朵的少将组成员就是鹅绒少将;但由于鹅绒少将为秋天开花,枝干少将表现出夏季开花的习性,因此有两种推测:1.枝干少将另一祖先也为夏季开花,但在一些雨水充沛的年份中其祖先在夏季开花过后又在秋天复花,并与鹅绒少将杂交。由此,枝干少将继承了另一祖先的开花习性。2.枝干少将的另一祖先也是秋天开花,它们杂交后产生最初秋季开花的枝干少将,而后不知何种原因使枝干少将演变为夏天开花的习性。我个人比较认同哈默先生这种杂交猜测。另外,在他所著的《饺子和他的妻子》一书中提到:枝干少将种群附近也有一种有着较长茎干的少将,只不过这种少将枝干并没有那么长而且有着黄色的花朵。这一种群很有可能就是枝干少将的另一祖先。 枝干少将这一物种多数分布在科马加斯附近与库尔卡姆伯格处,那里的植株通常更精简,枝干少将一般生长在这些地方的石英岩上,阳光充足或阴凉处,并且其附近几公里有也几个少将亚种生活,也许枝干少将也进行了杂交,其后代为了适应其他地形的生长条件舍弃了极长茎干的特性并存留到现在,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少将们。
冷门肉锥介绍 九烟玉 分布在Springbok附近几座山上的九烟玉最初由Schick和Tischer在1928年发现并记录,后由德国人取其为“C.geometricum”后经演变为现在所使用的拉丁名C. violaciforum;取自其紫罗兰色的花朵。哈默先生在其著作中《The Genus Conophytum》中将其描述为虽不是唯一开紫色花的肉锥,但却是其最精美的。 倒心形的身体接近于円空,只不过其体型比円空更小、体色更深。身体形状棱角分明,但不知是否由于此物种均分布在山顶不同小种群之间无法互相传粉发生了种群隔离,某些植株会表现出明显更加圆润的形态,而某些植株会异常立体出现类似于绿豆糕肉锥的体型。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植株表皮光滑无毛、具有疣点、窗面下凹,裂缝处会出现与某些少将和空蝉相同的“眼睛”透窗现象。唇线出现在两片叶片内侧形成一个菱形,并在顶点处延伸出红色或黑红色三叉状边线;九烟玉的花朵在初秋开放,为紫色无香花,具有五片花萼,30-50片花瓣。花瓣约为18mm长、2mm宽,呈现2-3列分布。种子中等大小约为0.6mm 此物种资料甚少,现被分类于小叶肉锥组(Section minuscule)中,九烟玉在生态位上与(C. emtypum)铜壶种基本相同,较为容易建立联系,且铜壶种某些成员与九烟雨看起来很像。在原产地中九烟玉有事会与少将亚种(C. bilobum ssp.bilobum)杂交产出一些火红色花朵的后代,但这些后代除去花朵之外很难与自己的的双亲分辨开来:在栽培中某些偏向于粉紫色花的九烟玉的后代偶尔也会出现橙色花朵的后代,这一表现表明了九烟玉和少将有着深深的联系。 九烟玉在市场上极其少见,但有些棚主已经逐步开始选育,常见选育方向为体型和边线,某些个体在侧面会有连贯的流水纹路或较大的透窗,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看到“铅笔画2.0”和“小空蝉” 这一并不起眼的物种却有着惊人的魅力。与空卡佛一样的唇线、小时侯与少将小苗难以分辨的外貌体型,与空蝉相同的眼睛和其独特的三叉边线似乎都在证明它的不简单 ps 图片来源于《The Genus Conophytum A conograph》 (Steven A. Hammer)与CR肉锥图片网站
物种介绍—C.vanheerdei 疣点肉锥组成员——玉米 作为肉锥中长相最奇特的一家,其组下成员均以密集的疣点,单一的体色成功让广大爱好者冷落它们,玉米 (C.vanheerdei)由于近些年来的大量盗挖并进入市场使得其逐渐进入人们视线,拉丁名中vanheerdei为纪念Springbok的一位教师:Piet Van Heerde.在饺子和他的妻子一书中,哈默先生描述其为密集生长,下部圆柱形上部微尖的卵形植物,其表皮无毛,体色为黄绿色,体表有许多的玻璃光泽的疣点;在蜕皮期,老叶会逐渐变黄发皱,疣点也随之变黄较难看见,整体出现羊皮纸的质感;花会在早秋开始出现,届时植株顶部的“嘴”会变得更加明显,其花管为黄色,花瓣初期为粉紫色,随着花期时间推移颜色逐渐变深;植株在冬季生长,被哈默先生称为“真正的冬型种” 玉米的种植较为简单,虽然叶鞘容易形成,但叶片聚拢形成的微小的“嘴”在花朵不规范形成的过程中很容易困住花朵造成“夹花”,需在花期多进行观,玉米较爱分头,培育过程中尽量拔除干枯的老皮以免感染化水死亡,哈默先生在其书中写道玉米容易被一种白色根菌感染并导致生长缓慢,建议平时使用杀菌剂预防其入侵 图片来源于@一樂拉面
Conophytum bilobum, a divisive species 作者Chris Rodgerson🇬🇧 前言 不幸的是,少将种(Conophytum bilobum)的成员通常在种植环境下是最能容忍的,也是最被轻视的,且通常被种植者称为“普通”、“无聊”的代名词.但是和其他任何广泛分布的物种一样,在其物种内人们观察到在大小、形态、开花过程都有巨大的差异,所以对于种植和学习来说,它是一个理想的实验对象.在肉锥收藏中,它们无疑没有理由不是一个好的代表.它们也是我最喜欢的肉锥,这篇文章将会展示少将种(C.bilobum)下现有的七个分类*【(资料来源Steven Hammer先生与2002年发布的《“Dumpling and his wife”(矮胖的人和他的妻子)》一书中】和其不同形式下的栖息地,并尽力改变人们对其的种种固有印象。 少将的历史 最早在20世纪初被Marloth述为Mesembryanthemum bilobum,多年来这个词语有不少于一百种不同形式被作为物种的描述。在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那马夸兰及附近地区进行植物研究工作,并将其研究资料寄回给Tischer*、Lavis* 、Brown*等人,并专门给在开普敦的Louisa Bolus少将种(Conophytum bilobum)的资料,她很开心可以给这些植物都命名,但在尽可能只供应同一植株的克隆体的情况下,她正如我们现在理解的那样,她可能对自然变化一无所知.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原产地植物在被培育,所以肯定会有足够的地方变种被人们找到。 在1993年哈默先生智慧的用“Conograph”将少将种成员(Conophytum bilobum)简化到7个分类和将大多数的旧名字安置在同义词下以简化了相当多的物种.但这些曾用名并没有被抛弃,处在一个仅需要跟在标签后面的引号中不仅可以保持其物种的历史完整性,更可以成为种植者处理这些植物的途径。 分布 少将种(C.bilobum)从南至北甚至多于300公里范围内都有广泛分布。在 Bitterfontein 地区西北部的一些山上的最南点生活着subsp. gracilistylum (中文俗名粉兔子少将),它们分布Pokkiespramberg 和Swartpoort地区北部直至奥兰治河南部.其他物种都穿过了分水线,少将种虽然在 Richtersveld地区很常见,但并未在纳米比亚地区被发现.在Bushmanland南部只有一份 报告,在更远的地方则是被小“少将宝宝”也就是C. blandum (中文俗名猪蹄)和C. marginatum (中文俗名红顶斑马)所极大统治着.大多数少将种成员似乎更喜欢石英岩,但在某些案例中他们也更偏爱片麻岩和偶尔的片岩.它们更倾向于开阔地生存,在背阴的南面和Conophytum meyeri(中文俗名口笛)经常隐藏的面西地方很难看见。
#我与番杏的故事#——肉锥篇 最近帮妈妈弄某购物平台支付问题的时候偶然登录上许久未用的购物号,翻到最早的购买记录,只是没想到我与番杏的纠缠已经十年了…… 故事还要从14年说起了,彼时多肉植物的浪潮掀起不久,我对这些肉嘟嘟的新奇植物感到非常好奇,更是迷恋上了这些来自沙漠的精灵。记得每次有空都会去到商场里的实体店去逛一逛,只记得那时多肉植物还是很稀奇的东西,价格也是高得吓人,不知是不是市场行情,那时卖多肉植物的店铺基本上都在商场里或是中型商超里,只是依稀记得我与番杏的见面是在一个开在商场角落里的店铺,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一颗李夫人——开着耀眼的花 我对这酷似屁股的多肉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苦于自己零花钱几乎为零的我只能想到在网购平台上找一找希望能看到便宜的pp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各种红红绿绿的,五颜六色的pp呈现在我的面前,价格几块钱不说还包邮(其实大家已经能猜到是哪里的种子了)少年的莽撞孕育出了一堆豆芽一样的野草…..疑惑的我只能选择网上搜索番杏小苗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的学习到了很多关于这种活宝石的知识,肉锥从此进入了我的视线.对于这种新奇植物的喜欢,单纯的我又在不同的店铺下单了各种种子,当然无一例外都是假的….不断地踩坑后,我明白了还是买小苗靠谱,也是在这时我与灯泡见面了,记得那时我第一眼就被灯泡那圆圆的身体透明中带着点粉吸引了,强烈的想要拥有它的感觉被高昂的价格压下去了(在我的记忆里肉锥比生石花进入市场应该要晚一些,那时南非混生石花苗大概在个位数但是一个小小灯泡干到三位数也不稀奇)我的重心因此也转移到了生石花上,直到17年左右,学业的重担压的我不允许有什么爱好,加上当时信息不够开放,养护信息知识不足的我种一批死一批,最后我暂时搁置了这个爱好 朝花夕拾 2020年冬天,口罩的原因让我困在家里无所事事,无聊到极致的我又重新拾起了养护番杏的爱好,惊奇的发现在我离开这圈子的三年里,喜爱番杏的花友越来越多,也有更多的信息发布在贴吧上供大家学习,以前从未见过的品种也开始大批量的繁殖,更有很多大佬开始了杂交以及优选,知道了很多卖种子靠谱的店铺,也结识了很多很好的花友,至此我开始自己研究配土,养护方式,研究各种播种方法,也更注重编号的准确,虽然这期间遇到过一些骗局也经历过一些挫折,但我对肉锥的热爱丝毫未减,直至今日 ————————————————————————————— 个人文笔很差还有很多小趣事和细节碍于字数问题没有写出来,希望各位花友不忘初心在自己喜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由衷感谢肉锥吧的各位管理对肉锥资料的整合、科普、分享,是你们让一个迷茫的花友走上了正轨,也感谢你们对肉锥发展做的贡献 ——至此 End
播种记录 2024 有点难崩,本来想着播下去就开贴结果忘了
at一个人,他叫黑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