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nart ecnart
不好不坏的人
关注数: 21 粉丝数: 61 发帖数: 3,440 关注贴吧数: 31
绝技与末技 中国的学者名流、硕儒时贤中间有一些通人,常以某一项大学问名世,同时又爱好宽泛,用一个典雅的词来指称叫做“游艺”,平时戏称为“玩”。他们在本业之余,玩诗词书画、印章美石、古乐古琴,乃至明清家具,京剧昆曲。既增长见识,又润身养心,在看似不经意实际认真对待的玩好中,显现着文化人独有的精神气质和对“道”“器”关系的深刻认识。著名辞书专家刘叶秋业余雅好篆刻。他写了一篇“余技成家”的文章,谈的是对叶圣陶先生年轻时篆刻作品的感受。说:“前辈专家于治学之余,兼工艺事。而学艺之间,多可旁通。”文中有一句“贤者无所不能”的话,若将此文标题加上二字,可以凑成一副“贤者无所不能,余技足以成家”的联语。“余技成家”,不是游谈无根,谬赏曲谀,而是有事实依据的。曹雪芹鼓捣风筝,有风筝谱传世。过去北京风筝业流行的样式都是“曹式”,因此曹可称为“风筝制作家”;词曲大师吴梅自习歧黄,医术可以悬壶济世,可称之为“医家”;数学家苏步青,喜作旧体诗,诗味与过去士大夫诗一模一样,只是内容更好些。华罗庚填的词,全用宋词的调,韵用得非常好,一点都不走样。工程力学家吴之翰,有旧体诗集行世,他们三人可称为“诗家”;王世襄与陈梦家玩明清家具,很有成就,王世襄还玩蛐蛐,写蟋蟀专著,被称为“京师第一玩家”,可谓玩出了真性情,真学问。甚至有把余技玩成本业的。音韵学家陆志韦,有着多方面的业余爱好。他不仅长于作新、旧诗,欣赏西洋音乐,鉴赏国画,而且集邮、打桥牌、下围棋、也精熟到相当程度。如此通才,以庄子评价墨子的“真天下之为也”“才士也夫”的话来评价他,可以受之无愧。他的本业原是语言心理学,抗战期间,困居京郊,取古人音韵之书拉杂读之。以后二年,在授课之暇,视音韵学为游艺,心得颇丰,遂改治音韵,未几成为大家,真是“诚之所至,触处为开”。 读过《三侠五义》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个锦毛鼠白玉堂,艺高人胆大,很是骄傲。后来经过比试,服了北侠欧阳春,说了句:“人家的末技,就是咱的绝技。”像我们这样慧根短浅的人, 襞积地学了点书画、诗词、写作之类的本领,与上面所举人物的余技比起来,真有“白玉堂之叹”。若不是以“濠梁之鱼、自得其乐”支撑着自己,真想颓然废艺。
西方研究甲骨文第一人方法敛 方法敛,1862年5月29日出生于美国宾州匹兹堡,在拉斐耶特大学毕业后,又就读神学院。1887年他刚结婚便赴中国,到潍县乐道院任教,担任道学教授,并酷爱中国文化。起初,他以收藏和研究中国古钱币闻名,到二十世纪初发现甲骨文后,他又以极大的热情转向甲骨文的收藏研究。 当时由于潍县古董商范维清最早采购到商代甲骨文并得到王懿荣鉴定,消息传开后,潍坊的古董商人蜂拥而至,几乎垄断了初期的甲骨贩销市场。 1903年,方法敛和英国教授库寿龄在潍县先后向古董商人赵允中(字执斋)、李茹宾等陆续购买了大批龟甲兽骨。1906年,方法敛在美国出版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一书(亦译作《中国原始文字考》),此书仅仅比刘鹗所编中国甲骨文开山之作《铁云藏龟》晚三年,当时在国际史学界引起较大轰动,并使我国的甲骨文研究迅速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 方法敛和库寿龄在潍县甲骨市场上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搜集殷商甲骨,很快认识到这批古董的重大历史价值,开始倾力摹写研究。史料记载:方氏凡购得一批,必先画其图形,摹其文字。后来凡见到他人收藏的甲骨,也都设法摹写下来。10年之间,完成《甲骨卜辞》一书,书中包含有摹写本423页,书前有60页引论,又有一个3300字的字汇,字汇前有序文,并以甲骨文与金文小篆比较作为附录,书后还附有两种索引及一篇书目提要。他被称为是西方研究和传播甲骨文字的第一人。 由于无专款购买甲骨,方法敛限于资金不足,采取了边购买搜集边摹写研究,然后将摹写过的甲骨转售的办法倒出资金,采购新发现的甲骨。因此,他向国内外许多博物馆提供了不少殷商甲骨真品,客观上保护了这些文物。 方法敛的胞兄方伟廉比他早三年来到中国,在潍县、青州、济南教书,并代理过广文大学校长。 方法敛1911年在青岛患半身不遂,1914年1月23日在匹兹堡去世。他的遗稿由美国芝加哥飞尔德自然史博物院的朋友劳佛(Berthold Laufer)代为保管,前后达20年之久。1934年劳佛去世,原稿改归纽约大学教授白瑞华保存。1935年,白瑞华从方法敛的《甲骨卜辞》一书423页摹写手稿中,校编选印出三部甲骨文专著,为后继学者们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资料。
陆春涛:中国水墨的当代演变 近日,“陆春涛三千立方水墨空间展”在位于上海著名艺术聚集地M50的华府艺术空间开幕。展览尝试以一种当代艺术展的全新视角,不仅将中国水墨的魅力从二维延展至三维空间, 同时通过 陶瓷、汉服、条案、古琴等多媒材的艺术介入,带来水墨艺术的多元呈现,从而深入探讨中国水墨在当下的发展趋势及价值取向。 陆春涛,中国著名水墨艺术家。与大多数中国水墨画家一样,早期以精研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主,其中“花之俏”系列作品不仅是艺术家对传统经典艺术的致敬,同时也开启了其水墨艺术发展的新思路。2008年,“江边”、“荒谷”系列相继问世,让陆春涛在传统与当代水墨表达的构成上产生了激烈的艺术思辨,这一时期,也被认为是艺术家水墨生涯中最重要的“墨变”时期,即如何挣脱传统程式美的藩篱,用现代人的真情体悟去构成水墨艺术的当代表达。 本次“陆春涛三千立方水墨空间展”的作品,为艺术家近两年的新作——“荷塘系列”。作品无论从形式感、色彩运用或是创作观念上,都较之前有了更加丰富的演变,赋予中国传统笔墨灵动的现代气息。在东西方艺术语言的不断交融中,陆春涛将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演绎在自己的水墨创作里,营造出别样的、具有东方意蕴的精神气象,不仅让艺术家在“荷塘系列”的艺术寻根之路上再次呈现对生命表达的热忱,同时更体现了艺术家对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深刻的人文关怀。 陆春涛的水墨创作,虽源自传统,但却与时俱进,视觉之上的自然之物,在历经艺术家精神再造后便有了如今新水墨图式的另类呈现。在 陆春涛看来,水墨的魅力不仅来自画面所传达的意境和品格之美,更让他迷恋的是与笔墨交流时所留下的“手语”痕迹,而这“痕迹”是艺术家情景交融后的心灵写照,更是以现代文人的姿态,重新排演着中国水墨艺术的未来之路... 毛茜 /文
书画“名家班”的奥妙 范美俊 时下,挂靠在画院、高校和媒体的各类“名家班”越来越多。有的招生广告还搞起了“饥饿营销”,如“学员限招,需要面试”等。“名家班”学员的基本待遇是:上课、采风、办展、冲展、出画册、媒体支持,学习结束后颁发结业证,优秀学员可正式拜师名家成为其入室弟子……当然,“待遇”远不止这些,其中的奥妙多得很,只是广告上不会提。这么高端的班,哪能还用过去的广告语“省优”“部优”“国优”“本期不会,下期免费再学”等?有见过奔驰车的广告说其质量好、不易熄火的吗? “名家班”自古就有,古代的李唐、董其昌,近代的周湘、高剑父都曾带徒,不过这种师徒制逐渐被现代教育体系替代,师傅变成了人民教师,潜在的一些依附关系逐渐失去。既然是“名家班”,学费自然不菲,原来一般是数千,现在至少两万。估计是古人耻于谈钱,所以具体的学费多不可考。但孔圣人的学费或许最为厚道,只要十条腊肉就成。《论语•述而》载:“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以今天的币值计算,报一个“名家班”则要拉上一两车的腊肉。当然,这比起那些学费高达数十万元、含有高尔夫和南极考察等课程的 EMBA 班,还算是档次低的。 10 多年前,笔者曾就读某书画鉴定高研班。笔者承认自己是冲着几个国字号的委员去的。但课程多是大学里学过的一些常识,倒是最后几天时间到处看博物馆长了不少见识。另外,与一些古玩行当的同学交流也收获颇大,知道里面的水很深。显然,当下的“名家班”已不同以往的私人进修,俨然成了名家、机构、媒体和一些“热心人”的合谋之物,而且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笔者的感觉,“名家班”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某学画仅半年的学员,结业时被要求自费出版彰显名家教学成果的画集一本。出画册得找人写序,某书画博士看到他的画还是“作业级”水平,表扬一通后,在文末说其“自家面目不够,假以时日将会有更大进步”。后来,班主任令他删掉了这句话。 现在名家公开办班已蔚然成风,自然争议也就来了。比如,某些名家,是一线、二线的名家,还是七线、八线的名家?再如,“名家班”真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在短时间内让学员乌鸦变凤凰吗?又如,各方都醉翁之意不在酒,都追求“功夫在画外”,是否靠谱?显然,“名家班”仅仅是社会消费主义文化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即无论消费什么都超出其实际需要,消费者更在意占有某种符号性东西后的心理满足感。所谓的“成功人士”从来都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因此可以看到,社会上人们对名表、名包、名车等稀罕之物趋之若鹜。而名家办班或是选择名家当老师,难道有错?
孔子美学的全方位研究 研究孔子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有趣的课题。 《孔子与中国美学》一书,先从对儒道释三家美学思想的比较入手,阐明中国美学的源头和主干;继之深入探讨孔子的“仁学”跟他的美学的关系;进而从社会美论、艺术美论、自然美论、审美教育、审美标准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研究、阐述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通读全书,观点鲜明,见解独特,不乏创新之处。 一、孔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儒家美学是中国美学的主干。关于中国美学的源头,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周易》是渊源,有的讲阴阳五行是发端,有的认为从《尚书》开始,有的断定“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起点”,而邓承奇教授提出“孔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关于中国美学的主干,邓承奇教授则从文化心理、统治思想、涵盖面、铸成中国美学特征所起的作用等层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证,明确提出,就历时性、普遍性、深刻性而讲,在中国美学史上起主干作用的是儒家的美学思想。这都成为美学界学术争鸣的一家之言。 二、孔子儒家的美学思想铸成中国美学的主要特征。跟西方美学相比,中国美学具有自己的特征。作者邓承奇同志认为其主要特征是由孔子、儒家铸成的。 第一,美善统一。这是中国美学一以贯之的突出特征。孔子虽然对美与善作了区分,但从他的整体思想来看,他是以善为美的,《论语》中就不乏其例。然而他又讲:“《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显然,他最赞赏并极力追求的是尽善尽美,美善统一。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形成了先秦儒家美善统一的美学思想。经后儒的补充和丰富,铸成了中国美学的一大特征。 第二,情理相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并且他还有“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审美体验,他是非常懂得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的。但是他又反对审美活动中的纵欲、狂热,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用理性制约审美中的情感活动,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情理相融的先河。经后人的加深拓宽,逐步形成中国美学情理相融的传统特征。 中国美学的其他特征,如“天人合一”、追求人生的最高审美境界等,作者认为也主要是受孔子、儒家的影响而形成,在书中作了透辟阐述。 三、孔子的“中庸”原则是中国美学最理想的审美标准。这是作者又一大胆而独特的提法。中庸,是孔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简单说来,就是认识问题处理事情,做到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这种原则适用于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一切领域,用于美学就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美的一种形态,孔子用之为审美标准。其特点是构成美的各种因素协调、统一在一起,产生和谐的审美效果。如“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尧典》)“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邓承奇同志认为,孔子坚持的这种和谐——愉悦的“中和”之美,是中国美学最理想的审美标准。随着人类社会由低向高发展,走向圆满和谐的趋势,“中和”之美的路子将越走越宽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贵的理论胆识。 另外,作者还论证了孔子的美学跟他的“仁学”的关系,仁学跟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相通之处;孔子美学的实践性;孔子对中国审美教育的贡献等等,无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鼻子的轶事 我一直认为人类的艺术创造有个重大疏漏,就是没有一种满足鼻子的艺术。在艺术中,有满足眼睛的,比如美术、雕塑和摄影;有满足耳朵的,比如音乐和歌唱;影视与戏曲是综合艺术,它们能同时满足眼睛和耳朵,却唯独把鼻子排斥在“艺术爱好者”之外了。嘴呢?对了,你会问。不要说也没有专供嘴巴来享受的艺术吧,千变万化的烹调艺术足能使嘴巴受用不尽了。聪明万能的人类为什么偏偏冷淡了、小瞧了、甚至荒废了鼻子?这个位居脸的中心的高贵的鼻子难道是个“艺盲”?难道它迟钝、麻木、低层次、无感受、缺乏情感细胞?难道它只能分辨香臭、只是用来呼吸的吗?是呵,是呵,你想想看,流泪是一种感情的表露,那么流鼻涕呢?那不是伤心而是伤风。 然而,请你静下心再想一想—— 每每早春初至,你是怎样感受到它的来临?那时,大地既没有绽露些许绿意,冰河尚无解冻时清脆的声响——你显然不是依靠眼睛和耳朵,而是凭着灵敏的鼻子察觉出这大自然催生的气息……我说过,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你是从哪一种气息里闻到的? 从融雪的气息、腐叶的气息、带着寒意的清晨的气息、泥土中苏醒的气息里,还是从一阵冷冷的疾雨里?世间雨的气息各种各样,有瑟缩深秋的绵绵细雨、炎炎夏日骤然浇下又热烘烘蒸腾起来的阵雨、以及随同微风可以闻到的凉滋滋的夜雨……这种种不同的雨的气味,比起雨的画面更能勾起你在同一种雨中经历的回忆。一次空空的等待或一次失去般的离别,一次义气的援救或是一次负疚的逃脱——不管具体细节怎样,总是气味帮助你记忆,也帮助你回忆;混同气味记在心底的,也只能被同一种气味勾上心头。再往深处想想,是不是世界上只有亲人的气味你记得最深最牢?母亲的、恋人的、孩子的。这气味比形象和声音更不能模仿和复制。精确分辨又刻骨铭心记住的不全是依靠鼻子吗? 我知道一个女人,一直保存着她逝去的丈夫的一件睡衣。她从来不洗这件睡衣,为了保留丈夫身体的气味,每当思念之情不能自已时,就拿出这件睡衣,贴在脸上闻一闻,活生生的丈夫便在身边。由此我得知,当生命消失时,它会转化为一种气息留在世上,活着的人靠着鼻子与他息息相通、默默相连。鼻子并非呼吸的器官,而是心灵的器具。由于多愁善感的鼻子,我们对这世界的感知便多了一倍!
美的探索 ——编绘《中国民居》札记   晨曦中,我们徜徉在老村古镇间,荡迹于深巷高墙下,呼吸着清新自由的空气,远离大都市喧闹的嘈杂声。那雄峻的高山,那平静的小河,弥漫着轻烟般的晓雾,一幢幢有形貌有神灵的民居在朝霞下醒来。我们眼前展现着浸透了感情的一幅幅生动的,有声有色的形象图画,触动了我们的想象、情感和审美感受。   是的,当我们来到晥南古镇或贵州石板寨时,往往不自觉地受到民居美的感染,如饮醇醪,陶醉其中,赞叹其美。以美学的角度来讲,在现实的审美世界中,民居并不是以类型,而是以个别,以其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来的。不同的民居,具有不同的形象,给人的感觉也各有异采。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有两句名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图画时,使我们不知不觉中被带进一个特定的艺术意境中,受到他的感染。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艺术气氛、情调和心情。在传统民居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这一切,但却说不出来,好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们似乎只能近似地说明民居美,而不能完全把它说清楚。正如梅圣俞所说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这可以说是审美活动中常见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正如我们读诗一样,我们体验到了诗的美,但往往是“心中所有,口中所无”。要我们用语言来完整地描述民居美,同样是困难的。   为了捕捉民居的精神,我们以观察具体形象的方法来探索和欣赏一下民居的美。民居之美既是自然美,又是艺术美。当漫步于乡间小路,徘徊于古城老街时,我们心中产生了美的感觉和情绪。   在民居的和谐、节奏、静谧、朴实中得到启示,我们“宠辱皆忘”,忘掉了自我,忘掉了自我的情绪波动和思想起伏,沉浸到美的意境里。大谈民居之美的人,也许住在现代建筑里,而民居的真正主人往往对自己住宅的美不那么敏感。为什么呢?可能是美学家们所说的“心理距离”在此发生了效应了吧!   只有自己和民居有相当的“心理距离”,以旁观者的角度时,才在心中产生美。郭六芳的《身还长沙》诗就很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一般说来,民居里的生活条件是不够理想的,虽然居住面积大,但很多地方无法利用,只能堆放杂物。住在北京四合院中的居民,只要给他们一套煤气暖气齐全的住宅,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搬出去。即使在浙江许多城镇,青年人结婚也要等上一套面积并不大的新楼房。那么为什么民居还会引起我们的兴趣,展现出它的魅力呢?   这是因为民居和历代的官式建筑如宫殿、府邸、寺观、陵寝不同,受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法工”、“则例”的限制较小。因此,民居同那种板起庸夫俗子的说教面孔,毫无感情,冷淡死板的衙门式建筑相反,往往在特定的地点有特定的形式,饱含着强烈而独特的个性,又有普遍典型意义,很有感染力。   美妙的建筑与美妙的环境融为一体是民居的一个特点。由于就地取材,所以建筑的色彩和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官式建筑金碧辉煌,鲜艳夺目,如同国画中的“金碧山水”、“青绿山水”。而民居如同国画中的“水墨山水”,充满诗意,耐人回味。在建筑材料的质感上,也和周围的环境十分谐调。在西北黄土高原,建筑是黄色的。在贵州东部山水,山石展露,狼牙交错,建立在山坡上错落的民居也是石块墙,石板瓦,好一个石头的世界!
炒股还是炒画?   炒股炒楼香港人都不陌生,炒艺术品也有人做,不过那些古董和名家画作动辄几百万甚至上亿,大家都觉得那只是富豪的玩意。不过,内地最近有个新搞作,将画“证券化”拆细分成若干份,让大众也能投资。更令人称奇的是,一幅画经过“证券化”,三个月竟然升值近千倍。   出自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白庚延之手的《燕塞秋》,以4月15日计算价值5,545万元人民币(下同),而吴冠中画作《古长城下》月初在香港以高出估价1倍的1,298万港元(约1,090万元人民币)拍卖成交。白氏何许人士?资料显示,出生于1940年的白氏,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中国书画研究会会长、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作品曾获全国美展一等奖,于2007年辞世。   名画“证券化” 升价近千倍   白庚延的画价值远高于吴冠中的画作?原来,这幅画是通过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证券化”,短期内身价飙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指,上海中天拍卖公司今年1月6日在江苏省常州举行新年书画拍卖会,《燕塞秋》以6.38万元成交。两天后的1月8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天津文交所)公布首批上市的艺术品《燕塞秋》与《黄河咆哮》,前者股份发行总量500万份,发行价每份1元。调查指,两幅同名画作除尺寸有所差异外,其他并不二致,倘属同一画作,即其经过证券化的第一道工序后,其“潜在价值”已增78倍。   股价最高时每日贵150万   《燕塞秋》及后在1月26日正式挂牌,至3月24日升至每股收报18.5元高位,而4月15日回落到11.09元。按500万份的总份额计算,《燕塞秋》“股票”总值在不足两个月便从在拍卖会成交价的6.38万元狂涨1,450倍至9,250万元高位,平均每日增值逾150万元。   《燕塞秋》令天津文交所旗下艺术品“股票”闻名天下。同时,部分媒体又指,北京大学的“教授”亦参与其中。资料显示,天津文交所由3位法人股东和5位自然人股东组成,其中,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工作的北大客座教授雷原以自然人认缴出资44万元(实际出资11万元),而雷原同时亦身兼甘肃华龙证券总裁。   可即买即卖 成炒家乐园   另一方面,天津文交所主要收入来源为赚取交易费用,其对每笔交易收取0.4%的交易费(买卖各0.2%)。同时,该所实施T+0(即买入当天就可以卖出的机制)的交易模式,引得不少炒家入场参与,日换手率最高达98.7%。   业内人士因此表示,最高被炒至近亿元的《燕塞秋》之交易费用恐已数倍于其实际价值。   原来证券化不仅可以将画分拆成小份,更可以点石成金,回报好过炒股。以“炒”着称的香港人,不知有无胆量入市博一下? 刘理建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