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粉花郎 凉粉花郎
关注数: 13 粉丝数: 126 发帖数: 8,176 关注贴吧数: 15
NS这段话,3M,某些凉粉粽子和天娱华谊之类的真该好好看看 张靓颖:这个话题要说的话很多,哈哈,可能有点长。其实我还是觉得整个的音乐环境氛围不好,不只是唱片行业。举个例子,你能看到日韩、欧美的艺人有不好的照片、视频流出吗?很少,但在中国比比皆是。中国始终是艺人和艺人之间的竞争,而没有想过如果我们能够把整体做好,那么整个产业是拥有了一种输出性的。其实大家现在不听歌不买唱片吗?不是的,大家还是听还是唱,只是大家觉得不值得花钱买华语歌手的唱片,不值得去听他们的演唱会,但是乐意去看外国歌手,买外国歌手的唱片,因为质量的原因。我始终觉得只要你把品质做好了,那么就一定会有人来消费。欧美大牌,一首歌的MV可以拍一个月,词曲作者可以一个月和歌手呆在一起,就是为了度身定做一首适合的歌,可是在中国,可能吗?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很多时候是有了词曲,觉得还不错,就给一个歌手唱。   新快报: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歌手或者一首歌让大家惊艳,大家佩服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新人。很快这个新人就走到了台前,甚至签了国际大公司,频繁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可是,不用多久,大家就觉得厌了,过度消费。   张靓颖:因为我们整个环境没有保护,没有后期投入。大家都在想尽可能地榨取更多的现有资源,而不去想可持续发展,有多少唱片公司还会坚持请老师来给歌手培训上课?在欧美,即使是大牌歌手也一直都在学习、进修。如果我始终在唱《我们说好的》你不厌吗?早就厌了,我自己也受不了了。   新快报: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歌手的真实生态是怎样的?   张靓颖:能自食其力过得好的歌手很少,更多的是在廉价地竞争。说实话,现在歌手的生存基本上靠的就是演出,可能因为市场太大吧,怎么样都能活下来,即使是我们歌手,也不可能完全不向市场低头。但是我始终还是相信有品质的东西,只有品质整体提高了,这个行业才真的有救。
《倾听 张靓颖》全碟通评——此砖的地位不会被摆低 环球给张靓颖的第三张唱片,该是什么路线呢。我想,这该是令所有人头痛的问题。如果再次转向慢歌为主,如果向『改变』交待;如果继续快歌劲舞,又似乎没有太多上升的空间,除非拔高到一个史无前例的水平和要求,否则必将徒劳。这时候,缓一缓,出一张翻唱专辑『倾听 张靓颖』,回归那个现场实力毋庸置疑的张靓颖,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At Last》   太令人骄傲的Diva范儿!这首歌的演绎修正了我之前对靓颖演绎《I Didn’t Know》演绎方式上的误解。果然,靓颖对自己的音乐要求如此严格,怎么会容忍自己的改变。其实,靓颖的Diva范儿在05年时已经展露,而此番《At Last》的演绎则更显成熟和有韵味,倾注在歌里的情绪非常专注和完整,在高音漂亮的同时保证了声音的厚度。这是出道7年来演唱技巧方面的积淀。靓颖的高音和Christina很是相似,刚出道时Youtube上两人高音比较的视频很是火爆。而与Christina的版本相比较,靓颖这版本的演绎还是有所保留,但也绝对是令人称赞的绝佳演绎。 《I Didn’t Know》   这是专辑里的一首英文原创曲目。曲风复古,略微口水,很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情歌的感觉。靓颖的演唱朴实,没有太多演唱技巧上的炫耀,而更专注在歌曲传达的感情方面,给这首英文原创赋予难得的感觉。大多数歌迷对这首歌持保留态度,可能是与曲风有关。而实际上,这首《I Didn’t Know》虽然不算出色,但无论是从制作、编曲、歌词、演绎等各方面来说,都是一首非常完整和成熟的原创英文曲目,比《The One》中远赴美国录制的《Girl of Your Dreams》、《Can’t Take It Back》、《Take it like a Man》三首英文歌要成熟许多。那最多算是三首demo。它们除了展现靓颖的高音之外,乏善可陈,靓颖在那三首里的演唱也略显机械和单调,尤其是《Take it like a Man》。于是产生了个小小的愿望,就是靓颖再进棚录一次《To be loved》,效果会一定会更佳。 《好不容易》   专辑里需要一首能被大多数歌迷接受的歌曲,于是《好不容易》应运而生,不惜与《下辈子如果我还记得你》的副歌旋律的极其相似的代价,更美其名曰靓式情歌。把《好不容易》归为靓式情歌我是不同意的,《好不容易》最多比《如果这就是爱情》在感情的传达上好一点,与《如果爱下去》《我们说好的》等有些差距。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首歌已经开始慢慢升温,尤其是在《快乐大本营》上演唱之后。这首歌的主歌部分要优于副歌部分。而非常明显的,靓颖在主歌的演绎上更加动人细腻。相比之下,副歌听起来则有点单薄。不过这首歌真正做到了“好听”、“好唱”,有利于歌曲的传播,也有利于凉粉在KTV里过把瘾。(大家都知道,靓颖的歌曲适合在KTV里唱得实在不多,如果歌唱技艺不够卓越,则难免毁歌…这一直是一个遗憾…) 《献给母亲的歌》   这首歌赶在母亲节时推出试听,也是专辑的主打新歌之一。歌曲里提琴的部分和《女人花》的旋律穿插是亮点。时而悠扬时而急促的提琴声贯穿整首歌曲,和靓颖的嗓音相得益彰。整首歌曲优美温暖,而歌词则更容易引起听者的共鸣。总之,它怀旧又新颖,是专辑里一首非常独特的歌曲。 《Concerto Pour Deux》   要说靓颖在《At Last》里太过炫技,我觉得这首《Concerto Pour Deux》才是明摆着在炫技吧。这首歌的存在就是为了赤裸裸的炫耀靓颖宽阔高亮的嗓音啊。靓颖用这首歌,在彰显了自己的音乐品味同时,展现了自己的傲人实力。虽然能听得出来,靓颖在这首歌里高音的部分有些许单薄,在旋律起伏的同时,靓颖声音的变化不够,整首歌下来让听者有些疲劳。当然和童声版没有可比性,但这首歌的live绝对对得起“惊艳”二字。
【技术帖,供参考】误区 转自音乐蓝图网http://www.music1234567.com/bbs/archive/index.php/f-61.html误区(一) 在世界流行歌坛这个大千世界中,真可谓千奇百怪,从音乐制作人到歌迷、歌星。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审美观念,构成了这个领域内的形形色色的状况。制作商可以完全不懂音乐。有以赢利为目的,把歌手作为赚钱工具的;也有市场效应和艺术效果兼顾的制作商;把艺术和流行音乐的发展作为主要出发点的制作商毕竟是极少数。前者必然会把流行音乐引入歧途;后两种人则是流行音乐健康发展的推动者。与制作商的情况相似,作曲者、歌唱者也是分流的。他们中有靠洋溢的才华和坚强的实力取胜;也有靠投机取巧来混日子的。听众也因素质层次不同,听歌的出发点也不同。有的出于情之所寄;有的为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有的纯为追求刺激,或排遣种种情绪。无论听歌迷,还是唱歌迷心目中总有他的偶像或者崇拜者。在歌唱爱好者中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总希望自己能往“高处走”。至于“高”到什么程度,那得看主观上的努力和客观上的机遇了(这个机遇不仅指有机会签约,出唱片,也包括什么样的指导老师)有些一流乐感的人,由于唱法走入误区未能成为歌星的例子不少。有些人明明有很高的音乐才能,偏偏要去盲目崇拜某一歌星进而“克隆”,从而放弃了自己的特点,糟塌了自己的天赋,实在令人惋惜。与此相反,也有不少天赋条件并不好,靠主观努力,克服自身缺点和弱点而取得成功的。然而,成功之路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荆棘,充满“误区”。这个“误区”是由歌唱的特殊性决定,走进这个“误区”如同走进“陷井”,越是努力越是走向反面,即越唱越糟。为使歌唱者免入“误区”,所以有必要进行专题讨论。
【参考】岭南沈胜衣:《香港词人记痕》 :《香港词人记痕》题记“必也正名乎”,这里所说的“词”,并非“蝶恋花”、“念奴娇”那些古诗词,而是流行歌曲的词。说起来流行歌词才是词的正宗、本义:“词”本就起源于民间,传唱于娼女歌伶之口,后方为文人学士采用的,因此把流行歌词的作者称为今之“词人”,怕也不是僭越。   可是如今这些词人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象时下的流行歌书,歌目大都按歌者编排,从未见到如历来《词选》先举词人、下列其作品者,人们只知某首歌是某个歌手的,并不关心是谁写的。当然这说起来也很正常,合于文人角色和位置的转换等等时势的变化,只是词人几近湮灭无闻实在可惜。有感于此,也为了给自己的成长青春留存些许旧日痕迹,同时还抱有替大众文艺和市井心声张目、给词这一文学体裁的新貌保留一些标本资料等愿望,我和几个朋友依正规诗词选的体例,私下编了一卷《今词选》,把一二十年来大陆、港台词人被歌星遮蔽多时的面目清晰地呈现出来。   我曾在拙作《哀艳达明词》中说:香港是现代化国际都市文化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交汇处,而达明一派的歌反映了世纪未这一独特时空的世情轨迹、人心与人生。有了《今词选》的基础后,便很有兴趣从词人这个角度对此再谈一谈,选择香港二十年来作品数量多、影响大、有独特个人风格、取得一定成就的几个词人,略述一己心得。(为免罗嗦,一是在《哀》文中已介绍的歌词一般不再详引,二是个人专论中所举歌曲,只有在非该词人所作时才注明作者。)   当然我只是以己眼观之、以己心度人,并非严谨的学术评论——题目用“记痕”一词,是一个朋友看了初稿后的意见,我采用了,就因为可理解为:本文在通过词人而记录社会、时代痕迹之外,还常常借以浇私己幽微心事之块垒,记下个人的心痕。至于谈起来似有类型化之嫌,则我其实不至于那么狂妄可笑,竟会企图人为地框住鲜活的创作生命——把一个作者划入某一流派和山头,好象他除了这一类作品外就不会有别的风格、内容似的;只是于某词人某一方面特别有会心之处,并出于叙述的方便,才作出这样的划分。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