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千寻 墓千寻
关注数: 35 粉丝数: 2,830 发帖数: 8,161 关注贴吧数: 106
心经释义   这是一段神奇的文字,好多人因背诵它而受益! 观自在菩萨(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 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 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 等六尘), 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智亦无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 (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碍), 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 揭谛揭谛 (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 波罗僧揭谛 (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清净经 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红尘如梦境由心生,人生若戏转眼成空~
静心篇 《静心篇 》 长春子曰:人生本静,是其性也。感物而动,是其欲也。 人有耳目口鼻身体之感,而成心中之欲,由是有爱憎喜怒忧乐,爱过则伤精,憎过则伤气,喜过则伤脾,怒过则伤胆,忧过则伤肝,乐过则伤神。 故治民先治其情,育民先育其性。 今天下之人,终日碌碌,求满足所欲,而无片刻定心以近思,天下之物有穷,而人心之欲无尽,安得而不乱耶。 天有五辰,人有五脏,地有五行,人有五官,五脏以心为主,心以神为君,人之生死,天君司之,神不离心则生,神离心则死,真人全神,上智全心,中人全身,下愚者,惟求耳目口鼻身体之欲,而自伤生命,犹跨枝以伐木,航行而毁舟,岂不可哀耶。 夫天地者,阴阳也,阴阳者,动静也,动而无静,则万物不成,静而无动,则万物不生,动者自然之流行,静者人力之修养,人身须动,而人心须静,心不静,则不安,国不静,则不治,天下不静,则不宁。 故人心静则易治,动则难知,天下须定于壹道,国家须定于壹法,人心须定于壹志。仁者内动而外静,智者内静而外动,儒家尚仁而求实,道家尚智而贵虚,尚实者善,贵虚者神。 凡人心不知本然,以其动也,欲求清静,须定于一事一物之上,如鸡伏雏,如兔候月,不间 断,不迁移,一心不二,则定矣。 定而后丹田之真阳,随气导引而达于五脏七窍三百六十六关节,气凝于心,而藏于海,精凝于骨,而发为神,精气调合,神旺性全,久之,则山崩于前而不惊,见所乐而不喜,遇大难而不忧,逢拂逆而不怒,心如止水,形若木鸡,入火不热,入水不溺,此谓真人,治天下大难,惟使人人习静存真去伪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