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琉璃俺の嫁 五更琉璃俺の嫁
关注数: 8 粉丝数: 140 发帖数: 9,176 关注贴吧数: 17
【YOOOOO】只能发“YO”的奇葩应用获得百万美元融资承诺 一款名为Yo的应用已经成为科技泡沫的典型代表。虽然该应用只能收发“yo”这一个单词,但却号称已经获得了100万美元的投资承诺。不过总部位于旧金山的Yo并非斯坦福毕业生的新创造,而是诞生自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并从那里逐步席卷全球。在该公司创始人奥尔·阿贝尔(Or Arbel)大约一周前搬到旧金山后,Yo才开始风靡全球。根据应用市场研究公司App Annie的数据,它目前是以色列排名第一的iPhone应用,在其他地方的增速同样很快——在十多个国家或地区跻身前十。已经同意投资Yo的以色列人莫舍·霍格(Hogeg)表示,该应用目前拥有50多万用户,每天还会新增约20万用户。 霍格表示,阿贝尔只用了8个小时就开发了这样一款应用。苹果最初拒绝Yo在App Store上架,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款没有完成的产品。由于不知道公众会对Yo作何感想,他们最初甚至使用了Life Before Us LLC这样一个假的公司名称。“我们是一帮严肃的人,但这却是一款无厘头的应用。”霍格说。 当Mobi的员工将Yo与好友分享后,它迅速风靡开来。霍格表示,他会在晚上8点离开办公室时给妻子发一个“yo”,而妻子也会在做好晚饭时给他也发一个“yo”。他朋友家的孩子会使用这款应用提醒自己的父母,他们正等着父母接自己放学。任何人都可以加“世界杯”为好友,以便在每次进球时收到一个“yo”。 “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一个‘yo’就能说清楚自己的需求。”霍格说,“我妻子抱怨我没有给她多打几个电话。我告诉她,‘每当我给你发这个东西时,就表示我在想你。’我妻子现在很高兴,因为我每天都给她发10次‘yo’。” 霍格表示,Yo的100万美元融资有望于本周结束。以色列风险投资公司Initial Capital管理合伙罗伊·卡西(Roi Carthy)表示,Yo的融资能力都要归功于霍格。他曾为Mobli吸引了多位大牌投资者,包括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和好莱坞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io)。 (心照不宣) 千言万语化作一个YOOOOOOOOOOOOOOOO……
【放生放到西湖来了】西湖浴鹄湾近千斤外来螺蛳泥鳅暴亡 刚走上霁虹桥,一股恶臭就扑面而来。在桥面北侧的地面上,堆积着一大堆螺蛳,密密麻麻的,面积约50平方米。记者凑近一看,这些螺蛳外壳为青色,大都已经死亡,很多已经成了空壳,一些苍蝇在螺蛳尸体上飞来飞去,场面令人作呕。   环卫阿姨说:深夜有人往湖里倒螺蛳   负责霁虹桥旁一座公厕保洁的张阿姨告诉记者,这些螺蛳和泥鳅,的确是有人专门到这里来放生的。“大概是前天晚上十一点多,我刚刚睡下,迷迷糊糊中,听到外面有好几辆汽车的声音,这么晚了,不可能会是游客来这里的,我赶紧爬起来看看。”   起初,张阿姨还以为是景区里出了什么事。“我到外面一看,好家伙,一共八辆汽车,都是皮卡车和面包车,车上下来十几个人,老老少少都有。”张阿姨被这阵势也吓了一跳。   张阿姨说,那些人下车时,手上都拎着好几个黑色的大塑料袋,看上去沉甸甸的。“一行人下车就往霁虹桥走,有几个年轻人还抬着一个红色的大脸盆。”   张阿姨也跟了上去。   “我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一个男的告诉我,他们是从萧山过来的,到这里来放生。”张阿姨上前一看,好家伙,品种齐全啊,有螺蛳、有泥鳅、还有黄鳝,一袋袋的都摊在地上,差不多有上百袋。“他们好多人,拎起袋子就往湖里倒,我拿了个装螺蛳的袋子拎了拎,至少有十多斤重,算起来,他们总的在这里都放生了上千斤。”   前后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后,放生的人群散去。清理那些散落在地面上的那些塑料袋成了张阿姨那天额外的工作。   西湖水域管理处:西湖不能随意放生   那么西湖里是否能随意放生动物呢?   西湖水域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显然这是不行的。“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我们请游客和市民不要在西湖水域中随意放生。”工作人员说,擅自放生其实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有市民会将一些外来物种随意在西湖中放生,但它们不一定能适应西湖的水体环境,最后大批死亡,这些死亡的水生动物不仅会跟西湖美景不协调,一旦腐败发臭后还会影响西湖水体环境。”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西湖水域管理处每天都有巡查队伍在各个水域巡逻,虽然目前在西湖里随意放生的情况并不算严重,但是一旦发现有市民随意放生,他们会当场予以劝导并制止。   但工作人员也向记者坦言,巡查队的力量还是有限,他们也想请广大市民和游客能提高自身素质,不要在西湖中放生。   对于在浴鹄湾霁虹桥旁的这片死亡的螺蛳和泥鳅,工作人员表示会立即派保洁员及时打捞干净。   工作人员说,如此大量死亡的螺蛳和泥鳅,对西湖水质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有多大影响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要看接下来几天的密切观察。 (告诉我)
【大英药丸】都说是炫富,但我觉得这是老太太最后的回忆了……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4日报道,英国女王乘坐着一辆最新制造的豪华黄金马车参加英国国会开幕大典。报道称,这辆豪华马车是由一名64岁的加拿大人吉姆·费克林通(Jim Frecklington)设计的,并有50名顶级工匠耗时10年将其制造而成的。 只是觉得金碧辉煌?太小看日不落帝国的家底了……车顶的王冠:雕刻这顶王冠的木头来自英国皇家海军1765年建成的胜利号战列舰。这艘战舰参加了独立战争,后来又在法国大革命中,大胜西班牙海军,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战列舰。车中方块状的装饰木头均取材于英格兰各个名胜古迹:如伦敦塔、玛丽玫瑰号战列舰、威敏寺、肯辛顿皇宫、肯特伯雷大教堂、达西庄园。 单单是镶嵌在这扇门上的装饰物就有:加里波利的一颗扣子、五月花号上的木头、二战王牌飞行员的徽章、罗伯特将军的袖口、飞翔的苏格兰人号火车上的一颗铆钉,而最令人震惊的是其中的一块木头,来自于砸到牛顿的苹果树。 女王的坐垫由sudbury金丝打造,而镶嵌在下面盒子中的这块小石头,据悉是苏格兰镇国之石,是苏格兰历代国王加冕时用到的一块砂岩,传说当年雅各看见天使时正是头枕此石。1296年爱德华一世出征苏格兰时把此事掠回英格兰,放到西敏寺英格兰王座之下,表示苏格兰和英格兰统一在英王的主权下。
【二毛被偷营实录】为什么有一种白头鹰之外都是战五渣的错觉 22日,克里米亚半岛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尔郊外的乌克兰柳比莫夫卡军事基地遭到了身份不明的武装人员进攻。 记者在现场看到,从进攻开始到乌军被控制,整个过程只用了 大约10分钟,参与进攻的武装人员 不超过50人。   柳比莫夫卡是塞瓦斯托波尔周边乌军控制 最大的陆上军事基地。此前,基地内乌军对于可能的进攻已作了一定准备:在基地铁栅栏后面架设铁丝网;用运油车顶住基地大门;在基地中央架设双联机枪阵地等。   此前,虽然有部分士兵离开了基地,但当天记者看到基地内至少还有 100官兵,其中部分人员持有自动武器。但最终占有“地利”和“人和”的乌军面对小股未知武装人员的进攻,却无力反抗,结果着实令人大吃一惊。   进攻前乌军判断失误   当地时间下午1时许,百余名“自卫队员”包围了该处基地。其中一名“自卫队员”对基地内乌军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其在一个小时内交出基地,并放下武器离开。该要求遭到了乌军指挥官的拒绝。随后,“自卫队员”把交出基地的时间放宽到下午4时,但该要求仍然被拒绝。   面对“自卫队员”的两次通牒,基地内的乌军官兵并没有提高警惕。记者看到乌克兰士兵三五成群,在基地内随意走动聊天。部分持有自动武器的士兵也没有进入搭好的掩体,反而和军官们在一起看电视。   基地内大部分士兵只被分发了木棒。一位只领到木棒的乌军士兵告诉记者,乌军指挥官判断进犯基地的应该是下达最后通牒的“自卫队员”,因此不同意给每个人发放武器,“甚至手枪也不给”,“只让用木棒迎敌”。   一位持枪士兵告诉记者,乌军指挥官的安排是“持木棒的士兵挡住‘挑衅者’,持枪士兵则在后面向天鸣枪”,“吓走他们”,“没有得到命令,不准向人开枪”。 在最后通牒规定的时限前,记者从乌军基地内看到外面只有平民组成的“自卫队员”,看不到任何武装人员的活动。4点之后,乌军基地正门处突然驶近一辆没有标示的装甲车并开始冲撞大门。虽然乌军已在内部用运油车将大门顶住,但经不起装甲车的反复冲撞,大门很快被撞倒。   乌军指挥官的注意力也被该辆装甲车吸引。记者看到,他与几名军官带着数名持枪士兵来到大门处,要求身份不明武装人员“放下武器,离开基地范围”。几乎与此同时,距离基地大门200米远的另一侧砖墙突然被撞破,两辆装甲车快速驶入基地。大批乌军士兵聚集在一起且无人指挥,几分钟内即被武装人员控制。   随即乌军架设的双联机枪阵地也被占领。   此后,武装人员在装甲车的掩护下开始向大门处推进,乌军指挥官身边官兵不过十几人。武装人员首先开枪射击,装甲车也开炮射击。大门处乌军很快就被解除了武装。从进攻开始到乌军被控制,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10分钟。   基地内的媒体记者则被要求交出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后才可以离开基地。   一直到晚上六点,“自卫队员们”得到了解散的命令。媒体记者也被告知,“事情已结束,可以取回自己设备”。但随后有媒体记者发现,自己设备里面的照片、录像等内容已被删除。 横店的鬼子们可以瞑目了……和那些渣渣比起来你们都是一流的战士…… 你们输是因为你们的对手都不是人,而是挂逼 你们输的有尊严
【腹黑战友】军报文章:某神炮手被起外号““鲁一发” 据解放军报11月19日报道,滇西高原某演兵场,成都军区某装甲团坦克实弹射击演练正在进行。时不时有个特别的声音在耳畔回响:“鲁一发!”   谁会取这样的名字?大伙笑了,说人家姓鲁名成聪,乃成都军区某装甲团鼎鼎大名的“神炮手”。   ……   那天,校炮靶设在1000米开外,各单位轮流校炮,鲁成聪排在最后。平均计算,坦克每校准一次,约需炮弹4至5发,而前面校炮用弹最少者也是3发。轮到鲁成聪,他屏住呼吸,眼睛平视,左右操纵,在校炮镜中精确瞄准目标。一键击发,炮响靶穿。此刻全场沸腾,仅用一发炮弹即校准坦克,从此“鲁一发”的大名不胫而走。 好戏还在继续。今年军区实打实修实验性训练场上,又一次实弹射击。炮膛装的是穿甲弹,目标是辆真坦克上盘子般大小的数字。要知道,千里之外实弹射击,目标坦克小如米粒,而要打中“米粒”上的数字,犹如瞎子穿针。   在烈马般颠簸前行的坦克里,鲁成聪紧紧锁定目标,就在抵近射击触发线之时,他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果断击发。穿甲弹破膛而出,犹如长了眼睛,直击贴在坦克装甲上的数字。炮弹穿透前甲板,从坦克“屁股”出来。紧接着,鲁成聪又击发第二发……   硝烟散去,大伙纳闷:“明明是两次击发,咋就靶标坦克上前后只有一个窟窿?”   难道脱靶了?考评专家组经过认真验证当场认定:鲁成聪两发炮弹均命中坦克,第二发竟沿着第一发的轨迹,一个窟窿进,一个窟窿出。 两弹似一发。从此,“鲁一发”的名号更响了。而在这响亮名号背后的辛酸只有他自己能够体味。拾掇坦克12载,呕心沥血12载。12年的苦心钻研,造就了鲁成聪射击从不用第二发说话的过硬本领。他参与编写《某新型坦克使用教材》等著作共计5部,成功考取军区坦克射击特级技术能手,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   现在,“鲁一发”开始谋划着把自己一身硬功夫都传给后继者,为部队培养一批像他一样能打胜仗的精武标兵。(田鸿儒) 不校炮一发命中+手动行进间射击+两弹一洞 (告诉我)
【壮哉我大杭州】浙大可见光隐形技术最新进展  “我们在可见光中实验实现了物体的隐身,而且无需使用精密设计的纳米电磁材料。”浙江大学国际电磁科学院陈红胜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团队合作,使用玻璃,制造出了能够在水中隐形的六边形柱状隐身器件和能够在空气中隐形的多边形隐身器件。两种隐身器件使金鱼和猫成功隐形。   “这意味着隐身器件不仅能够隐藏像猫、鱼这样大的物体,生物还能和隐身器件一起活动,隐身效果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陈红胜说。   陈红胜介绍,目前应用的隐身技术,如隐形飞机,大部分是通过吸收电磁波,让反射回去的电磁波达到最小,但他认为,这种技术并不是通常理解的“隐身衣”技术。   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后,被物体阻挡并反射到人的眼睛。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在2006年提出了利用坐标变换的方法设计隐身衣,使电磁波能够绕过被隐身的区域,按照原来的方向传播,从而可以使物体完全隐形,奠定了隐身衣研究的理论体系。   但通过这种方法设计出的隐形器件理论上只能够在某一个电磁频率上实现完美的隐身效果,很难在较宽的频段实现。   “进入隐身衣的光线要绕过物体,所以走过的路径长;没有进入隐身衣的光线是一条直线,走过的路径短。完美的隐身衣要求所有的光线保持相同相位,因此进入隐身衣的光线必须跑得比外部光线快,这就要求隐身衣的材料对不同光线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也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隐身。”陈红胜说。   此外,隐身衣的参数复杂,若要在可见光频段实现隐身需要精细的纳米加工精度,对工艺要求非常苛刻。   陈红胜团队对这个理论进行了简化,提出了一种可见光波段多边形隐身衣的设计方法。由于人眼对光线的相位和略微延时并不敏感,陈红胜团队剔除理论中“光线保持相同相位”的条件,令隐身器件能够使用玻璃这种透明均匀的易得的材料,也不需纳米级工艺雕琢,降低了隐身衣的设计和实现难度。   通过对隐形器件的特殊设计,改变材料的折射率,令光线绕过位于隐身器件中心的物体,陈红胜团队率先将这一付诸实践,展示了一个在可见光波段隐形的途径。这一研究成果于2013年10月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截止目前,这一可见光频段的隐身器件还只能在特定的角度上取得理想的隐身效果,如六边形隐身器在正对六条棱角的角度具有较好效果,而多边隐身器仅有两个角度能够实现隐身。    陈红胜表示,这一隐身器件将有望在安全、娱乐和监控应用领域发挥作用。团队在下一步将着力提升隐身的性能,如增加隐身角度,减轻装置的重量等。 娱乐领域
【希望国政府关门】情报机构停摆,美分忠诚度受到考验 美国空军的王牌战机联队、无人机中队整编队中止升空训练,隶属于美国国防部、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等机构的数千名顶级情报分析专家、技术员只得呆在家里玩“扫雷游戏”,对华、对伊朗的情报行动几乎瘫痪——美国政府“停摆”逐渐对国防系统和情报系统产生巨大冲击。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吉姆·克莱伯警告称:“现在是敌对国家渗透美国并收买间谍的最佳时机,因为现在美国情报系统的工作人员大多缺钱,可能会因此出现更多‘斯诺登’。  以NSA为例(它是美国16个政府情报机构之一),该机构已有超过960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情报员、4000多名IT精英以及1000多名数据分析师被迫回家“休假”。NSA局长亚历山大抱怨道:“要想维持情报搜集工作正常运作,NSA就需要他们立即回来上班。本应于10月4日召开的内部情报分析例会取消,因为很多情报员没来上班。”   国防部的情况同样糟糕。一批原本充当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等高级官员的顾问们如今也被迫休息在家,其中一名顾问称:“(政府)这么做真的很伤人感情。虽然我们是文职雇员,但我们尽心尽力地为国防部策划、制定针对中国、伊朗以及叙利亚等国的安全政策,可到头来,我们居然被归为‘非必要人员’并回家休息。即使‘停摆’期结束后,我认为国防与情报系统也难以恢复元气,因为许多回来上班的雇员心怀不满。”
【不明觉厉】中国完成世界第一个存储单光子形状的量子存储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高维量子信息存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史保森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携带轨道角动量、具有空间结构的单光子脉冲在冷原子系综中的存储与释放,证明了建立高维量子存储单元的可行性,迈出了基于高维量子中继器实现远距离大信息量量子信息传输的关键一步。这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量子通信系统中作为载体的单光子所携带的信息量的大小与所处编码的空间维数有关。目前光子主要编码在一个二维空间,因而一个光子携带的信息量是一个比特。如果能将光子编码在一个高维空间(如轨道角动量空间),则单个光子所能携带的信息量将大幅度增加(可由一个比特提高到个比特,其中d是空间维数),极大地提高量子通信的效率。 此外,利用光子的高维编码态还可以提高量子密钥传输的安全性,并且在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实现和量子网络的构成必须借助于量子中继器,而量子存储单元是构成量子中继器的核心,实现光子携带信息在存储单元中的存储与释放是实现中继功能的关键。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到目前为止实验存储的单光子均为高斯脉冲,且被编码于二维空间,只能实现一个比特的存储。因而,能否实现编码于高维空间光子的量子存储是提高量子通信效率、构建基于高维中继器的远距离量子通信系统和量子网络的关键。尽管人们已成功实现携带高维空间信息的光脉冲在不同存储体系中的存储,但到目前为止,所有光脉冲均为经典强光或衰减的弱相干光,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在单光子条件下高维量子态的存储仍然是量子信息领域中一个急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史保森教授和博士生丁冬生等一直致力于解决以上问题,并在具有空间结构的光脉冲存储方面所取得系列进展(PRA,87,013835,013845,053830,(2013))。最近他们首次成功地实现了携带轨道角动量、具有空间结构的单光子脉冲的存储与释放,证明了高维量子态的存储是完全可行的。该小组通过两个磁光阱制备了两个冷原子团,利用其中一个冷原子团通过非线性过程制备标记单光子,并通过螺旋相位片使该光子携带一定的轨道角动量,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而后利用电磁诱导透明效应将其存储于另一个作为存储介质的冷原子团中,实验结果清楚地证明了单光子携带的轨道角动量可以高保真地被存储。同时该小组借助于精心设计的Sagnac干涉仪,通过量子层析技术和干涉技术成功地证明了单光子轨道角动量的叠加性也可以在存储过程中很好地保持,而态的叠加特性是量子信息之所以不同于经典信息的根本之处。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