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值生 YongZS1218
Hi !~这里是永值生,一名来自北京的高中业余音乐制作人,正在自学作曲技法、音乐学与音乐工程。没有代表作,全是黑历史。 热爱严肃音乐、民族音乐和新世纪音乐。 平等对待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尊重每一个民族的音乐。 坚信混音是一门艺术。 坚信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音乐语言的艺术。 https://yongzs1218.github.io https://bio.site/yongzs1218
关注数: 206 粉丝数: 36 发帖数: 144 关注贴吧数: 83
旋宫图 Hsüan Kung Diagram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yongzs1218.github.io%2Fhsuan-kung%2F&urlrefer=32bd3dbe957307dd73102645c6427b4c 在AI的指导下,我用JavaScript、CSS和HTML架设了一份网页版「旋宫图」。该图可用于旋宫犯调实践,之调、为调转换等场景。 Under the guidance of AI, I developed a web-based “Hsüan Kung Diagram” using JavaScript, CSS, and HTML. This diagram is designed for Hsüan²-kung (Xuán-gōng, 旋宮) and Fan⁴-tiao⁴ (Fàn-diào, 犯調) practices, including scenes such as Chih-tiao⁴ (Zhī-diào, 之調) and Wei²-tiao⁴ (Wéi-diào, 爲調) transformations. 旋宮 and 犯調 are traditional Chinese modulation or transposition concepts, 之調 and 爲調 are traditional Chinese key notation systems. AIの指導のもと、私はJavaScript、CSS、HTMLを用いてウェブ版「旋宮図(せんきゅうず)」を構築しました。この図は、旋宮犯調(せんきゅうはんちょう)の実践や、之調(しちょう)・爲調(いちょう)の変換などのシナリオに活用できます。 Dưới sự hướng dẫn của AI, tôi đã xây dựng một "Đồ Huyền Cung (圖旋宮)" phiên bản web bằng JavaScript, CSS và HTML. Bản đồ này có thể ứng dụng trong thực hành chuyển điệu Huyền Cung - Phạm Điệu (旋宮 - 犯調), cũng như chuyển đổi giữa hệ thống Chi Điệu (之調) và Vi Điệu (爲調)./𨑜事向引𧵑AI,碎㐌𡏦𥩯“圖旋宮”翻版web憑JavaScript,CSS吧HTML。版圖尼固體應用𥪝轉調 旋宮-犯調,拱如轉𢷮𡧲系統之調吧爲調。 AI의 지도 아래, 저는 JavaScript, CSS, HTML을 사용하여 웹 버전 「선궁도(旋宮圖)」를 구축했습니다. 이 도표는 선궁 범조(旋宮 犯調) 실습 및 지조(之調)·위조(爲調) 변환 시나리오에 활용될 수 있습니다./AI의 指導 아래, 저는 JavaScript, CSS, HTML을 사용하여 웹 版 「旋宮圖(선궁도)」를 構築했습니다. 이 圖表는 旋宮 犯調(선궁 범조) 實習 및 之調(지조)·爲調(위조) 轉換 시나리오에 活用될 수 있습니다.
【】纪念罗忠镕教授诞辰100周年 罗忠镕(1924年12月12日~2021年9月2日),中国作曲家、理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一生中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交响乐、室内乐、艺术歌曲等,多数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 此外,在学术领域上,他积极地将西方的作曲技法和音乐理论引入中国,翻译了Arnold Schönberg、Paul Hindemith、Allen Forte等人的众多专著和论文,著有专著《作曲初步练习》和若干论文。 他还将十二音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五声性相结合,创造了“五声性十二音技法”,并通过它创作《涉江采芙蓉》《第二弦乐四重奏》等作品。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prof. Luo Zhong-rong Luo Zhong-rong (12 December 1924 ~ 2 September 2021) was a Chinese composer, theorist,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During his lifetime, he composed and adapted a large number of symphonies, chamber music and art songs, most of which are in a distinctive Chinese ethnic style. Besides, in his academic field, he actively introduced western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and music theories into China, translating numerous monographs and papers by Arnold Schönberg, Paul Hindemith, Allen Forte, etc., and authored the monograph "Basic Exercises in Composing of Music" and numerous papers. He also combined the twelve-tone technique with the pentatonic nature of Chinese ethnic music, creating the "Pentatonic Twelve-Tone Technique", through which he composed works such as "She Jiang Cai Fu Rong (Crossing the River to Pick Lotus Flowers)" and "String Quartet No. 2", etc. #音乐#
「生命之光」 张艺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绎梅西安与陈其钢 这是Olivier Messiaen与陈其钢师徒的专场音乐会。 Messiaen的三部作品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墓地之光》完成于1923年,他在这部作品中表达了对青春已逝的哀悼,同时悼念因病去世的母亲,整部作品有四个乐章,一、三乐章是快乐章,表达了他对生命消逝的愤怒,愤怒的情绪在二、四乐章归于平静,他似乎知晓了生命的意义,接受了青春的消逝;《被遗忘的祭献》作于1930年,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十字架」「救赎」和「圣餐」,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空中的城市》作于1987年,他此时的个人风格已经十分成熟,他十分喜爱鸟类,在此作品中也有他对于鸟鸣声的模仿,模仿鸟鸣的乐器与其他乐器之间有鲜明的对比。 陈其钢的《蝶恋花》作于2001年,是一部描写女性面对情爱时的不同情感的作品,共有九个乐章,分别是「纯洁」「羞涩」「放荡不羁」「神经质」「温柔」「嫉妒」「多愁善感」「歇斯底里」和「情欲」,融合了中国戏曲、音色和西洋音色。这部作品也是人性内在及作曲家人生的体现。 反场曲演奏的是陈其钢的《我和你》,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团结与友谊,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希冀。 很荣幸能看到作曲家陈其钢到场倾听,感谢二位作曲家以及众演绎者带来的精彩演出。祝陈其钢先生早日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演绎者名单: 指挥:张艺 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钢琴:顾劼亭 青衣:孟萌 女高音:陈小朵、赵丽丽 琵琶:杨婷婷 二胡:段皑皑 古筝:程皓如 #音乐分享与探索#
观付家村腾退有感 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街道的城中村——付家村正在进行腾退工作,今天已经开始进行老旧房屋的拆除。 由于该村毗邻我每日上下学的路线,久而久之,我也对这片区域产生了感情。最近听闻该村正进行腾退,我感到了十分的不舍,遂至付家村拍照留念,以留下我在高中时期无数次赶路的记忆。但由于今天已经开始施工,我无法进入村内,拍摄那条走过无数次的小巷,只得在村外匆匆记录,聊以自慰。 对于城中村的腾退,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从短期上讲,可能对当地村民造成一定的不便。同时,封路对周边社区的居民出行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拆除与改建的工作也会使人们旧时记忆中的场所消失,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讲,这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腾退前的城中村,道路狭长,人员密集,存在安全隐患。村内设施老旧,全村共用公共厕所,人居环境较差。实施腾退工作有利于消除安全隐患,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同时,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投资和消费,为土木工程相关产业注入活力,促进经济复苏;有助于补齐城市发展的短板,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最后,我祝愿付家村及其他城中村的腾退与改造工作圆满完成;祝愿这些地方的居民,在此之后的生活更美满!
浅谈十二音体系 一、绪言 诸位,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到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版高中必修《音乐鉴赏》教材的第三十三节是关于勋伯格的章节?不知道你们的音乐老师是否讲到这一节?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作为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为世界留下了众多的精神财富。其中,就有这篇文章的主角——十二音体系。 二、背景:从音乐史的角度阐述十二音体系出现的必然性 从古至今,音乐都在不断地发展着。西方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调性与和声方面的革新,通过对音高组织的革新和对不协和音程的解放,逐渐拓宽音乐语言与风格。图1 大小调体系与功能和声体系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发展,到巴洛克时期趋于成熟。功能和声体系就是在音程的“协和”与“不协和”中被定义的。大多数和弦是由三度音程叠置而成,而对于二度这种不协和音程,人们往往使用“和弦转位”与“和弦外音(延留音、先现音、辅助音、经过音)”等概念进行解释。 大小调体系与功能和声体系自诞生时就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大约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此时的作曲家尝试“冲破束缚”,如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在其作品中突出调性的不清晰及频繁转换,回避或拖延主功能和弦的出现,连续使用半音、不协和音等大量和弦外音,对于不协和和弦的连接不作解决等,最典型的作品就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其序曲中有著名的“特里斯坦和弦”(见图2)。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的和声语言在其后期的作品中相当复杂,例如大量使用不协和和弦,乐曲终止式不明确等。此外,他广泛地使用全音音阶(见图3)等各种音阶。图2图3 以上的诸多现象,似乎在暗示大小调体系与功能和声体系的解体是个必然的事情。 在德奥作曲家革新的同时,法国作曲家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在“冲破束缚”的潮流中沿着与德奥作曲家不太一致的革新方向前进了重要的一步。在他的作品中,旋律逐渐丧失主导地位,色彩斑斓的和声成为了主要的表现手法;摆脱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引进中古调式、五声调式、人为的全音音阶(见图3)等;淡化功能和声体系,扩大和弦范围,使传统的三度音程叠置的和弦独立,用附加音、省略音及四度叠置、五度叠置的方法构造特殊和弦,在和弦连接时不再极力避免“平行五度”与“平行八度”。然而,德彪西的革新止步于此,他的作品还是能被分析出在音阶中的某种“音高中心”。 虽然德彪西的革新方向与德奥作曲家不同,但是他的革新使西方音乐的音高组织由“调性中心性”走向“音高中心性”,并且在和声方面也有一定的革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勋伯格在其创作中期(1908~1923)时,在音高组织上使用了更激进的新方法,他认为八度内的十二个音具有相同的地位。在他的音乐中,每个音不再围绕特定的“调性中心”或“音高中心”;使用大量非三度和声以及非功能的线性关系,重视设计更复杂的音高关系。这种音乐被后人称作“无调性音乐”,勋伯格在这段时期的作品也被称为“自由无调性音乐”。 勋伯格在实践中发现,无调性语言一般只适用于创作小型作品(除非有歌词)。若是大型作品,就需要有种结构法,把乐思有条理地陈述出来,形成曲式,以代替调性原来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于是,从1915年到1923年,勋伯格经历7年的酝酿与实践,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创作方法,即“十二音体系”。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十二音体系的出现是历史必然的结果。 三、十二音体系1.在论述十二音体系的基本规则前,我们先引入几个概念: (1)音级 一组在任何八度上具有相同音名的音高。例如:音级C,包括音名为C的所有音高(C₁, C, c, c¹, c², c³, c⁴, c⁵)。 (2)八度等同 从音级的概念中,我们可以引出“八度等同”的性质,即:任何八度中音名相同的音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视为等同。 (3)等音等值 在十二平均律中,有等音关系,例如E与F。虽然等音在调性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但是十二音体系不属于调性范畴,在后调性理论体系中,等音同属一个音级,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意义,则E与F等音等值。 (4)数字标记 由于八度等同和等音等值,我们一共只有12个音级。我们可以使用整数标记音级,见下表:(5)模12图4 虽然在不同的八度中有众多音高,但我们只有12个音级。众多音高均可通过模12计算法(简称模12)归于12个音级。我们可以用0~11标记12个音级,任何大于11或小于0的整数均可通过加或减12(或12的整数倍)得到0~11范围内的数。设想一个钟面(见图4),钟面内任何一个数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移动12或12的整数倍,均能回到原位。该钟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模12。 (6)音程 由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后调性音乐,并且等音等值,我们可以使用半音数表示音程,不再需要用复杂的传统音程名称(例如大二度、减三度等)表示音程。下表展示半音数与传统音程名称的对照关系:有序音级音程 有序音级音程就是指两个音级之间的距离,通常使用后面的音级代表的整数减去前面的音级代表的整数。假设后面的音级代表的整数为y,前面的音级代表的整数为x,二者的有序音级音程就是y-x,如果y-x<0,就+12,使最终得数位于0~11(因为八度等同)。我们也可以在模12钟面上进行推算,由y开始,沿逆时针移动x位,即可推算出有序音级音程。例如由G进行到D,有序音级音程就是2-7+12=7。 相加等于12的各组有序音级音程,互为“模12补音程”,互为模12补音程的有序音级音程一共有7组,即0和12、1和11、2和10、3和9、4和8、5和7、6和6。 描述音程的方式还有无序音级音程、有序音高音程、无序音高音程,但是此文章暂时不用这三者,所以就不对此做过多的赘述了。 2.十二音体系基本规则 由12个音级组成一个音列(或称序列),在12个音全部出现以前,不能重复音列内任何1个音级(但可以在下一个音级出现前重复同一个音级)。音列中的各音既可以横向依次出现,形成旋律;也可以纵向同时出现,形成和声。音列可以被移位至任何音高。 音列有四种基本形式: 原型(prime,简称P):音列的原始顺序。 逆行(retrograde,简称R):沿着与原始顺序相反的顺序进行。 倒影(inversion,简称I):以某音为轴,上下颠倒音列的位置。 倒影逆行(retrograde-inversion,简称RI):将倒影音列逆向进行。图5 3.探究四种基本形式以及移位对于音列的影响 首先,我们拿出勋伯格《钢琴组曲,作品25号》“前奏曲”的谱例(见图6)。图6 通过观察被框住的这些音符,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音列,这就是音列的原型(P),它的第一个音级是E,E对应数字4,我们可以将这个音列标记为“P₄”,即:接下来,使用数字标记音列:随后,计算每两个音级之间的有序音级音程:接下来,对P₄音列进行移位,移至以0为开端的P₀音列。我们只需要将P4音列的每一个音级-4,若得数<0,就+12,使最终得数位于0~11,即可得到P₀音列。此外,移位至Pₙ音列,若n>4,就将P₄音列的每一个音级+(n-4);若n<4,就将P₄音列的每一个音级-(4-n)。通过对于移位的探究,可以发现:移位能改变音列中音级的排序,但对于有序音级音程没有影响。 探究逆行(R)对于音列的影响。我们只需要将原型音列的前后顺序颠倒,即可得到逆行音列。注意:R音列的标记“Rₙ”的“n”为该音列的最后一个音级对应的数字。 下面,用P₄音列进行逆行排序,并计算其每两个音级之间的有序音级音程:通过对于逆行的探究,可以发现:逆行能使音列的有序音级音程相较于原型,顺序相反,并且每个音程都由其“模12补音程”替代。 探究倒影(I)对于音列的影响。注意:I音列的标记“Iₙ”的“n”为该音列的第一个音级对应的数字。 有2种方法可以得到I音列: (1)将P音列的每一个音级倒影,0与0互换、1与11互换、2与10互换、3与9互换、4与8互换、5与7互换、6与6互换(在模12钟面上左右对称的各组数字互换)。在计算出一个I音列后,可以通过移位得到各个I音列。 (2)用Iₙ的n减去P₀的每一个音级,即可得到Iₙ。 下面,用第2种方法计算出I₄音列,并计算其每两个音级之间的有序音级音程:通过对于倒影的探究,可以发现:倒影能使音列的有序音级音程相较于原型,顺序相同,但每个音程都由其“模12补音程”替代;相较于逆行,除了顺序相反,其余的都相同。 探究倒影逆行(RI)对于音列的影响。注意:RI音列的标记“RIₙ”的“n”为该音列最后一个音级对应的数字。 有2种方法可以得到RI音列: (1)将I音列逆行排序,即可得到RI音列。 (2)将R音列倒影排序,即可得到RI音列。 下面,用第1种方法计算出RI₄音列,并计算其每两个音级之间的有序音级音程:通过对于倒影逆行的探究,可以发现:倒影逆行能使音列的有序音级音程相较于原型,除了顺序相反,其余的都相同;相较于逆行,顺序相同,但每个音程都由其“模12补音程”替代;相较于倒影,顺序相反,并且每个音程都由其“模12补音程”替代。 4.十二音矩阵 十二音矩阵,又称十二音序列表、十二音序列魔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地获得一组音列的48种形式(12种P、12种R、12种I、12种RI)。我们仍以勋伯格《钢琴组曲,作品25号》“前奏曲”为例,制作其右手第一组音列的十二音矩阵。 首先,在矩阵的第一行填写该音列的原型(即P₄)。 其次,在矩阵的第一列填写该音列的倒影(即I₄)。 最后,依照着第一列的每一个数字(这些数字就是相应各行P音列的第一个音级),将P₄移位至相应的P音列,依次填入各行。 通过以上的推算,可得到下表:填写完毕后,应当仔细检查,各横行和纵列不能有相同的数字(因为在12个音全部出现以前,不能重复音列内任何1个音级),矩阵的左上角至右下角应当都是同一个数字(已在矩阵中加粗标识)。 十二音矩阵也可以通过音级的形式填写,将上方矩阵中的数字转化为音级即可。 5.有关十二音体系的理论并未到此为止,还有更深奥的理论等待着我们学习,由于篇幅有限,我仅向诸位介绍至此,感兴趣的同志可以自行翻阅相关书籍和论文,继续学习和研究。四、总结:十二音体系出现的意义 十二音体系的出现,在音乐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时至今日,仍然饱受争议。有一些反对它的人,认为这是形式主义,将会把音乐引入歧途。使用它作曲,必须放弃一定的传统音乐作曲手法,并且它会使音乐听起来十分机械、抽象晦涩、不协和,许多听众因此难以接受它,最终使其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但无论如何,它为音乐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为现代音乐开辟了更多的发展方向,为以布列兹(Pierre Boulez,1925~2016)为代表的“整体序列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促进了音乐界的思想解放,使20世纪以来的现代音乐发展更加多元化。 五、参考文献 1.于润洋 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2.约瑟夫·内森·施特劳斯 著/齐研 译《后调性理论导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3.罗伊格–弗朗科利 著/杜晓十,檀革胜 译《理解后调性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4.童忠良 著《现代乐理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 5.李重光 编著《基本乐理通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6.伊·杜波夫斯基,斯·叶甫谢耶夫,伊·斯波索宾,符·索科洛夫 合著/陈敏 译《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