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man牛牛 ultraman牛牛
关注数: 65 粉丝数: 329 发帖数: 12,456 关注贴吧数: 21
STAX X9000 搭配心得 ### 前言STAX X9000作为STAX耳机的旗舰型号,在声音表现上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STAX静电耳机。相比于009和009s,X9000极大地提升了声音的下限,即使是相对随意的搭配也能获得不错的音质,因此普遍评价较高。然而,要真正发挥X9000的实力,仍需要认真进行搭配。 接下来,我将从耳放、音源和信号线三个方面,结合之前搭配007、009和009s的经验,分享一下对X9000的搭配心得,并在每个环节给出一个我认为好的、坏的和经济的选择。 ### 一、耳放对静电耳机声音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耳放。静电系统的声音水准大致是min(耳机水平,耳放水平)。静电耳机由于振膜太轻,相比动圈平板通常欠缺坚实的声音框架和扎实的能量感,这些都需要耳放来提供,因此耳放能够直接决定最终的声音水准。而由于静电耳放相对冷门,选择较少,因此耳放的选择相对容易一些。 X9000是我使用过的最难驱动的耳机,因此耳放的驱动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环。判断自己X9000是否推开的简单方法就是和009s对比一下,如果两者相近区别不大,是典型的没有推开的表现。推开的X9000则是009s的全方位加强版。如果没有打算投入太多在X9000上,可以直接选择009s。 在确保驱动力足够的前提下,可以从风格角度考虑。X9000是很中庸的静电耳机,适宜搭配声音直接、速度快、大动态的耳放,如KG系耳放。而X9000没有009超高瞬态带来的锋芒毕露,因此为009设计的暖厚平和向耳放会让X9000过于温吞,个人感觉不太合适。总的来说,X9000的耳放需要在保留静电耳机柔美细腻风格的基础上,充分驱动X9000,搭建一个完整和坚实的声音框架。 #### 个人推荐搭配:BHSE **优点**: - 足够的驱动力,干净的声底,大动态且能量充沛。推009或许有些过于刺激,但推X9000则刚刚好。 - 质量可靠且购买方便,现在买一台BHSE无论是新的还是二手的,都比以前等半年的时代要方便多了。 - 四根EL34管带来更丰富的风格微调选择,四根索菲亚的EL34相比仿大盾原管能让声音更流畅自然。 **缺点**: - 感觉没有明显缺点,如果要说一个的话,就是电源容易坏。 - 夏天使用会很热,需要放在离人远一点的地方。 BHSE与X9000的搭配是最省心且足够好听的,且BHSE带有一对loopout方便接音箱,非常推荐尝试。 #### 经济搭配:BH、KGDT **优点**: - 便宜,现在国内比较靠谱的BH和KGDT价格大约是六七千,性价比极高。 - 声音好听,效果相比BHSE不会差太多,驱动力也足够。KGDT会更柔和温暖,BH则相对更硬朗,但声音框架都很坚实。 **缺点**: - DIY水平差异大,我曾买过一个完全不懂模电的作者的KGDT,声音一塌糊涂。 - DIY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找制作经验丰富且相对专业的作者。 **体验**: 我自己玩过KGDT、Carbon、KGST,除了Carbon外,剩下两台的声音体验都很好,且价格都在一万元以下,感谢国内便宜的部件和人工价格。 #### 个人不推荐搭配:STAX自家耳放 **优点**: - 不贵,质量可靠,成套购买能带来脑放效果。 **缺点**: - 声音过于阴柔,缺乏必要的能量感和动态,使得高低频都延展不开。 - 加前级能够弥补STAX自家耳放的驱动力不足,但可靠的前级不便宜,且两次放大带来的更多失真使得整体声音更不可控,搭配难度增高。 **体验**: 使用过T8000、727A、007TII、600LTD,均无法给到满意的声音,问题都是过于阴柔,故不推荐。 ### 二、音源相比耳放,解码器无法直接决定静电系统的成败,但系统的信息量和风格走向受解码器影响很大。X9000的解析力显著高于009和009S,但要体验到这一点,则需要素质足够高的音源支持。 在风格方面,忌暖糊的音源,因为这与X9000的风格不搭。此外,声音干薄过亮的音源也不合适,会导致不耐听。X9000对解码器风格的容忍度较低,在暖糊和干冷之间的甜区很小,因此选择个性不突出的解码器是相对安全的。 风格不突出且素质够高的解码器通常不便宜,高口碑的专业机型往往不会太出格,是可以考虑的安全选项。当声音风格、声音素质、价格三者无法统一时,可以先选择风格合适且价格在预算范围内的解码器。 #### 个人推荐搭配:8XR、HAPI **优点**: - 声音完整,素质高,细节丰富,综合无短板。 - 两者声音中正,在此基础上声音偏自然和微暖,不锐利且有微微的泛音,质感非常舒服。HAPI更自然流畅,而8XR更大气有力。 - 功能丰富。 **缺点**: - 两者都有一些小缺陷,8XR中频有点薄,HAPI高频延展略少一点,很可惜。 - 操作界面相对复杂,尤其是HAPI,用起来有点烦。 **体验**: 同价位听过不少解码器也买过一些,包括DAVE、DAC501等热门机型,面向专业领域的机器在性价比和易用性上同HiFi机是两个世界的东西。 #### 经济搭配:拓品D90SE **优点**: - 便宜,价格非常实惠。 - 中规中矩,不出问题。 **缺点**: - 信息量稍欠。 **体验**: 拓品的评价似乎在吧里不太好,但我用下来除了a90d比较失望外其它感觉都挺不错,尤其解码极具性价比,这样没什么风格的解码一定是x9000的安全选项。 #### 个人不推荐搭配:Total DAC **优点**: - 外观黑黑的挺好看。 **缺点**: - 贵得不明所以。 - 搭配X9000声音过于粘糊,丧失细节和动态。 **体验**: 一个典型的x9000失败搭配例子就是代理参展时常用的那套Antipodes+Total+T8000+X9000,尽管每一环都不便宜,但搭配出的声音却宛如耳机坏了一般。 ### 三、信号线 信号线能提供变化,但相对于音源和耳放来说影响有限,可以放在最后考虑。X9000对信号线的宽容度较高,可以放心地使用各类信号线来调味。试下来,强调解析的线、相对均衡中庸的线和强调低频的线都挺合适,但声音速度慢的线和萝卜味重的线最好别用,容易出怪声。 #### 个人推荐搭配:Tyr2 **优点**: - 声音透明,让X9000的声音显得更清亮,同时三频均衡,低频不会少,属于扬长避短的线。 - 线基可靠可查,来自Molex Tempflex,是同轴电缆和排线大厂。 **缺点**: - 无法进一步提升X9000的能量感和低频量。 **体验**: 没有短板透明高解析的声音,是很安全的选项,不会对x9000的风格有大的调整 #### 经济搭配:黑参考、老金嗓子AL15 **优点**: - 黑参考 相对均衡,没有明显短板,搭配X9000不会引入恶声。 - 老款的金嗓子AL15声底和Tyr2有些相似,素质略差,但价格很合适。 **缺点**: - 不功不过,相对没有太多乐趣。 **体验**: 适合玩了一圈回归朴素时留下来长用的线。 #### 个人不推荐搭配:Tiglon 2000X、Grimm TPR **优点**: - 性价比高,素质也挺可靠。 **缺点**: - 两者的共同问题是声音略干,Tiglon低频偏少,而Grimm声音太瘦缺乏能量,属于容易放大X9000缺点的风格,搭配下来效果不好。 **体验**: 这两条线性价比很高,Grimm转而用于Geithain的有源箱上表现不错。X9000虽将静电的劣势扫空,提供了健康的声底,但声音厚度和低频量仍相对弱势,搭配线材时需要避免放大其缺陷。 ### 结语 充分驱动的x9000是非常全面的耳机,值得花一些心思。耳放的影响不可忽视,是搭配中最重要也最不能凑活的一环。搭配的时候各部分的风格个人建议顺着x9000本身的特色来,不要试图逆天改命搭配出一个暖厚或充满力道的声音,这样往往吃力不讨好不如直接买sus或者abyss。现在x9000用户越来越多了,但感觉鲜少有朋友分享x9000系统各个环节的选择心得。我自己的x9000系统搭建的比较粗糙妥协,但玩了近十年的静电有一些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抛砖引玉,也希望能帮到新入静电坑的朋友。
MTRX 无情的解析机器 Avid MTRX是Avid新一代的接口设备,目前已发布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由于Avid在音频行业的主流地位,MTRX的市场扩展非常迅速。然而,实际上这两代MTRX分别是DAD AX32和AX64的换皮版本,区别在于Avid MTRX随机附带了一块原价2200美元的Digilink卡,但这对于HiFi用途来说似乎并没有太大用处。我这台MTRX额外选配了Dante64卡,可以通过Dante进行连接。 随着Merging在国内民用HiFi圈的流行,DAD这家专注于专业音频的公司也开始在国内烧友圈子里引起了一些讨论,AX32和MTRX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在专业音频论坛里,似乎公认的当前音质最好的接口是DAD/MTRX,而Hapi/Horus的评价大多与MTRX持平。然而,来自烧友的对比和使用体验几乎没有,让人不禁遐想。 前段时间我以不错的价格购入了一台MTRX,在国内另外购买了一块DA卡后,三万五攒出了一台能够出声的MTRX配置,与手上的8XR以及Hapi进行了对比。MTRX在高频解析度和细节呈现上表现突出。声音的透明度极高,结像非常清晰,能量集中且线条分明。这使得MTRX在呈现复杂音频内容时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各个声部的细节。然而,其声音相对干,空间感略显局促,需要在具体使用中进行进一步调校以适应个人听音偏好。MTRX的声音与我印象中的Hapi Run13卡非常相似,透明和无机质的声音加上高解析和高动态,是无情的解析机器,再考虑到其海量通道数,不难理解它为什么在专业圈颇受欢迎。 综合来看,每台设备在音质表现上各有千秋,适合不同的听音需求和喜好。MTRX的透明度和素质是它的最大优势,在听到它以前很难想象比8xr和hapi声音细节更多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但mtrx相比8xr少了稳重大气的感觉,相比hapi run9又显得急躁和局促一些。对于追求极致细节和高透明度的用户,MTRX无疑是一个优秀的选择。而偏爱自然温暖声音的用户则可能更倾向于Hapi。8XR则更大气稳重,很适合古典。
2023年玩过的解码总结 2023年林林总总玩过很多解码,5k-5w价位的都有,临近年终工作稍微清闲一点,一边摸鱼一边记录一下这些dac,做电子留档顺便和各位分享一下。 ### 1. weiss dac2 dac2是dac1的下位型号,是一台经典的两声道火线da。秉持简洁电路带来干净声音的设计理念,dac2电路设计相比dac1大幅度精简,塞在了一个非常精致的1.5u窄机箱内。但精简的代价是声音缩水。dac2的声音属于特点鲜明但缺陷明显的,声音干净轻快,瞬态很好且解析不差,但过于干薄导致不耐听,密度和泛音都相对缺乏,很难说是完整健康的声音。发售时20000多的定价让人不太理解,即使现在7000多的二手价也很难推荐。 这台解码我用了大约7年,由于其体积紧凑,读书期间我携带它陪我在异国,有深厚的革命感情。但当年1w左右价位dac的市场相对空缺,dac2还有它的一席之地,现在低价位国产产品选择众多,weiss的所有小体积解码在市场上不太有竞争力。501系列卖点是dsp算是差异化竞争,但202、204、205或许不如买拓品。 ### 2. prism sound lyra2 lyra2是和dac2同时期的热门机型,除da外兼顾ad、话放、src等等功能,是一个功能完整的两通道音频接口,同时收专业圈和hifi圈 的欢迎。国内因为种种原因二手价一路跳水来到4000元档,而在国外它的二手价还是维持在1万左右。lyra2的da声音如拂面暖风一样温暖舒缓,是能够长听的机器,但代价是该有的动态和瞬态都出不来,是个典型的暖糊机。其耳机口表现比较中规中矩,但能够比较好的压制高频毛刺过多的耳机,有一定调味作用。 有说法当lyra2连接好的wck并且8xr做界面时能够发挥非凡的音质,我对这个结论不怀疑,数字处理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解码的声音水平。但lyra2这种定位的音频接口,我觉得最优雅的使用方式就是放在桌面上usb直连。 ### 3. topping D90se 作为一个解码爱好者,当你知道有一台解码具备世界上最强的测量表现时,你很难抑制住自己的好奇心。D90se带来很多惊喜,用很低的价格提供了水准以上的声音,从lyra2切换成d90se能感到更澎湃的能量感和更多的细节。难得的是声音全面没有明显的缺陷,这比dac2要高明很多。单从声音角度来说D90se的声音素质是超过价位的,而且机器足够方便,功能也够多,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很适合作为主力解码亦或者作为副系统的解码。 ### 4. weiss dac1 不同于前三台,从dac1开始后面几台从定位和价格上都够到了旗舰解码的等级。 weiss是录音棚里的常见品牌,eq1和ds1是热门产品。weiss dac1是weiss的第一款解码产品,至今已经诞生近25年,升级到mk3第三代。mk1-3分别对应hifi产品线的medea、medea+和medus,三代中综合性价比和声音,最合适购买的是mk2。dac1的声音有以下几个特质,中频甜美、透明、利落、能量充沛。 dac1的声音不拖泥带水,瞬态很好,声音有亮度但顺滑不刺耳。且dac1作为旗舰的声音非常饱满,中低频相当饱满有力。而weiss dac1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甜美的声音上,尤其中频音色非常迷人,播放流行或funk之类的音乐有非凡的效果。 总的来说dac1是一个素质和乐感兼顾的好dac,且质量可靠,我手头的是最早期dac1(使用直插元件、带masterclock按钮的),依旧状态爆棚。它的声音毫无疑问撑得起它原本接近七千刀的定价,而当前2w不到的二手价可谓超值。如果有合理价位的usb版本就更值得入手了。 ### 5. dcs 954/2 954是dcs在97年发布的产品,98年添加了dsd支持升级为954/2,而同年的dac1、da2、da2002均只支持到96khz。这归功于其采用了dcs自研的ringdac代替其他成熟的方案,DCS是一个技术上很激进的厂家。954有非常独特的声音,954的横向声场广阔,从其他解码切换到954后第一耳朵会感觉左右的界限被拉长。但954的声场纵深很浅,所有声音细节几乎贴脸,唯独中频结相小距离远,给人声音清晰声场辽阔解析高的感觉。而954声音不厚能量也很收敛,三频均衡不出格,它表达音乐的表情不如dac1呢样丰富,但声音稳重严肃,在古典乐的表达上非常优秀。 954/2是dcs创始ceo和技术负责人还在时的产品,能看到当时公司重技术轻市场的整体风格。当创始人出走,更职业的经理人接手负责品牌后,dcs凭借斯卡拉蒂和维瓦尔第系统走上品牌价值的巅峰,但打开斯卡拉蒂解码的盖子,看看里面的电路,再回过来看看955、954的,会有惊喜的发现。 ### 6. prism sound ADA-8xr 8xr是久负盛名的音频接口了,据说8xr的音质在128面前依旧很能打,可谓老而弥坚。我购买8xr主要是想要实现多设备的录音对比和信号线对比,但惊喜的发现da声音相当不错。 8xr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声音,没有突出的风格特点,一耳朵抓住人的是它的高素质、干净的背景和完整的声场。最后一点是8xr的特色,几台解码只有8xr的声场给人完整球型的感觉,纵向拉的很开,给人高频部分有更多信息的感觉。略有缺憾的是声音结像相对较小而泛音稍缺,相对显得有些无机质。但这不构成任何不悦耳的因素,总的来说声音是中正结实的,所谓的干冷刺激等可能是对8xr的妖魔化,或者是设置问题导致的(8xr有时候采样率完全错了也能正常播放,这时候声音就很魔音贯耳)。 另外提一嘴8xr的ad声音非常漂亮,相比lyra2要透明清晰的多,朋友们线下对比一致觉得8xr的录音完整的表现设备之间的区别,个人感觉8xr的ad比da要更卓越。 ### 7. Merging hapi 在2011年merging发布了horus,是第一批aes67产品,和12年的dad ax32(avid mtrx)是最好的音频io,hapi是14年发布的horus的1u版本。近几年horus和hapi颇受专业领域追捧,用户包括央视等,我手上这台hapi就曾经为eminem和rihanna工作。hapi的特点在于其ravenna网络带来的超大冗余和可拓展性,但成也败也,一方面ravenna不具备即插即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官方要求配置和家庭音频网络有较大出入,例如需要三层交换机(一般hifi交换机不具备管理功能)以及完全独立的ravenna网络(连接流媒体时需要两块网卡才能避免ravenna网络连接外网)。当然merging自己提供了适合hifi用户nadac,但昂贵的价格以及后续支持性都是问题(merging认为hifi市场不够大放弃nadac系列了)多少有些诚意不足,hapi和nadac的区别在audiophile style上有讨论,干货挺多。 当克服了这样呢样的问题后,hapi能让人直呼真香,其主要特质如下: - 强大的数字部分:即便在不接外部时钟的情况下,ravenna的素质能够一耳朵明显优于int204和托品u90两款界面,加入外部时钟则能进一步提升声音的饱满度。上述几台解码在以hapi为数字界面和wck的情况下均有更好的发挥。 - 兼具素质和乐感:run9的解码卡下,未经任何加持的hapi的声音是流畅自然的,有种漂浮着的朦胧质感,但所有细节都能有层次的表达出来,是耐听的声音,在时钟等加持下则声音具备则能量感,高低频延伸和气势立马出来。run13的卡比较直接,一定程度上舍弃乐感,用无机质换来的是素质的全面提升,即使8xr也相形见绌。而素质和听感对于hapi用户来说也并不是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两个版本的卡都有很全面的声音,二是hapi可以插两张卡。 - 灵活性:ravenna网络带来更多的可扩展性,通过anubis引入dsp,提供包括eq和房间修正之类的能力。另外,hapi搭配各种周边也是很有意思的体验,就我个人尝试hapi最值得升级的部分是时钟,能带来1080p到4k的变化,尤其对于run11以前的解码卡。 总的来说,hapi是素质、乐感、可玩性俱佳的机器,声音自然听感舒适,有足够高的下限和很高的上限。 多提一嘴,merging的技术服务非常高效专业,一方面维护了一个详尽的官方知识库,我认为merging玩家都需要去阅读一下,另一方面客服邮件响应速度以小时计,有次遇到疑难杂症甚至直接teamviewer远程解决,让人放心。 ### 8. 总结 23年是我手头解码最多的时候,忽略价位品牌,直接ab往往能有一些有些刻板印象外的解困心得总结,简单讲讲。 1. 数字部分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解码的区别实际上并不明显。有朋友家访,他曾经在五条电源线录音里直接指出瓦哈拉和volex,是个可怕的金耳朵。他在ab 采用hapi作为界面的8xr和hapi自身da的时候惊觉区别不大,大跌眼镜。 2. 时钟非常重要,以hapi来说有和没有时钟的hapi是两台机器,时钟为hapi带来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时钟影响大小和dac设计水平有关,但现在-110db/hz的时钟只需要800块了,没有道理不加。 3. 对于技术实力可靠的专业器材公司,它们产品的设计定位可以反映在声音表现上。例如954、dac1这样的两声道dac通常更注重悦耳,而在声音里加入更多的审美取向,而8xr和hapi这样的可拓展io则相对没有个性。hapi和nadac的区别也有类似的体现。 4. 涉及到pc播放的时候,尽量确保性能充足,使CPU、网络等在正常工况下工作,一个静音风扇远比一个过热的CPU要好。另外软件领域不宜信奉贵就是好的原则,一个活跃的开源社区能够带来的创造力往往不比商业化软件差。 这些dac都陆续会用8xr录音保存,但工作实在太忙没法一趟头剪完,这篇记录也是过年期间开始写,摸到现在才摸完的hhh。录音文件会在一个月里陆续放出来,希望能够帮助一些最近想升级dac的朋友做合理的选择
HAPI 系统进一步改造与优化:核桥分离以及多通道summing 近期,我有幸与一位资深 HAPI 玩家深入交流,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带给我很多优化当前系统的思路。但第三四季度工作忙疯了,还有大量项目上线,我只能利用周末的闲暇时间逐步推进改造工作。最近这一改造终于大功告成,实乃可喜之事。 本次改造的核心在于实现核桥的拆分和 Summing 功能的加入,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 a. NUC 作为 Bridge 的引入 我原先直接使用 MBP 通过 Sonnet 网卡连接 HAPI,虽然稳定性良好,但存在以下问题: - MBP 同时也是我的工作环境,长期运行重型任务,因此不适宜作为音频播放的数字源。 - Mac 的 CoreAudio 仅支持 DoP 输出 DSD。 - Merging 的 Pyramix 仅支持 Windows 系统,我推测他们对 Windows 的支持更为完善。 - Merging 对 Mac 新系统的支持速度较慢,这限制了我对 Sonoma 的升级。 鉴于这些问题,我放弃了直连 Mac 方案。更优的解决方案是使用一台专门的多媒体播放机器,并能被 Mac 控制。综上,我选择了核桥分离方案。系统拓扑调整为 NUC、Mac 和 HAPI 同时接入一个交换机,NUC 通过外接 Sonnet 网卡连接,Mac 和 HAPI 的 IP 地址配置在 Sonnet 网卡的子网内,形成一个独立的音频局域网。NUC 和 Mac 通过 Wi-Fi 网卡连接外网,使用另一个子网。这样改造的好处是,日常听歌时 HAPI 可连接 NUC 的 ASIO 输出,观看视频时可直接切换至 Mac 的 Core Audio 输出。同时,一台 Mac 可以直接配置 Ravenna 网络,还能通过 Windows Remote 控制 NUC。NUC 可以放置一旁,保持开机状态,实现简洁高效的操作。并且音频所在的子网和家庭网络隔离开来,避免可能的网络风暴问题。 ### b. NUC 的系统选择 最初考虑使用 Ubuntu 或 Linux 系统,但 Merging 的 Linux Ravenna 驱动存在一些问题,报错信息不完善难以调试。因此,我最终选择了 Merging 更为全面支持的 Windows 系统。在 Windows 下,MAD 的使用体验非常友好,优于 Mac 的 VAD,且 Aneman 不会像在 Mac 上那样频繁闪退。 ### c. 软件迁移:Roon Core + Roon Server + HQPlayer 我原本的播放软件是Audirvana,是一款产品设计和音质都很优秀的软件。但由于 Audirvana 原生不支持核桥分离,支持核桥分离需要在桥上另外安装一个 Upnp renderer,看起来不是很稳定。我在黑五期间趁机将其迁移到 Roon + HQPlayer 组合。Mac 作为 Roon Core,NUC 作为 Roon Server,配合 NUC 的 HQPlayer 向 Hapi 输出。### d. 八通道 Summing HAPI 与 Nadac 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八通道版的 Nadac 支持将八通道 Summing 成两通道输出,从而提升动态范围。HAPI要实现此功能,需要使用专门的 Summing 设备,如 Neve 的 5057 Orbit、Dangerous 的 Bus-XT 或 Burl 的 B32,它们都支持至少 16 通道 Summing 成两通道。 我尝试使用 Satori 进行八声道 Summing,但效果不理想,声音变得模糊。对于 HiFi 玩家来说,Summing 应该是一个尽可能不染色的过程,而录音棚 summing 的主要卖点是提供染色,这一点上存在矛盾,这可能是声音变糊的原因。有玩家尝试 Dangerous 的 summing 反馈效果很好,大家可以尝试。此外国内一位 HAPI 玩家开发了一款简洁有效的 Summing 模块,我买来尝试后感觉它能在保持声音细节的同时增强声音密度和动态,非常值得尝试,在闲鱼上就可以搜索到。需要注意的是,二代 HAPI 可以直接将 DA8P 的多通道同时监听一个source,但一代 HAPI 不支持(和merging确认过是硬件问题,二代采用ZMAN针对双声道优化过。实测下来一代 HAPI 最多支持两通道同时监听一个source,剩下的通道是杂音,报错"Ethernet input: Queue mux error")。 但还是有解决方案的,我们可以转换思路从 Source 的通道映射动手,让 ASIO3, ASIO5, ASIO7 = ASIO1,CoreAudio 同理。以下是一些有效或可能有效的实现方案: **Mac 实现:** - **音频劫持:** 使用 audio Hijack 等软件复制、配置 Source 和通道,实现通道映射修改。适合播放 PCM 音频,但 DSD 播放时可能出现爆音和卡顿。- **更改 CoreAudio 的 Channel Mapping:** 通过调用 CoreAudio API 或使用 AudioToolbox 等库实现自定义配置。这个方法按coreaudio文档上的说法似乎是可行的,但我自己简单写了段swift,发现两声道配置能够跑通,但多声道配置实现似乎有bug,没有报错但也没有声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我把代码发出来大家帮忙纠错。 **Windows 实现:** - **HQPlayer Matrix-->Pipeline setup:** 在 HQPlayer 的矩阵中直接配置通道映射,如图配置即可,效果非常稳定。Mac 上的 HQPlayer 也可尝试,但我的环境里配置后无声音,原因未知。### 遇到的软件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构建网络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下: - HAPI 爆音问题:排查发现是交换机和网卡问题。我将交换机更换为 Cisco 的 SG300-10p(已停产,价格亲民)并禁用 NUC 的原生网卡,使用外接的 Sonnet 网卡,问题得以解决。 - Ubuntu 安装 Ravenna 的 OpenSSL 库和其他依赖问题:建议使用 Ubuntu 16 而非 Ubuntu 22,避免潜在的环境问题。 - Roon 无法在 localhost 找到 HQPlayer:由于 NUC 上有两个网卡,建议直接指定 Sonnet 网卡(或其他有线网卡)的 IP 地址。
merging hapi加cybershaft op14 1. 整体拓扑 根据紫檀一位坛友的分享,merging clock连接nadac的输出是626khz,即输入给nadac625khz时能够cover所有采样率。而根据knowledge base的信息新固件的hapi同样支持这样的玩法。我参照坛友玩法找百万老师定制了一个625的pll。 时钟方面先买的百万老师的时钟,四百元的价格-100db/1hz的相噪水平性价比非常优越。随后想买一个指标更高一些1hz小于-110的时钟,发现cybershaft似乎是高指标时钟里性价比最高的,正好他家做活动又是送coupon又是送线的,就下定了一台op14。 时钟部分大致拓扑图是op14 50欧-(百万老师的时钟线 50欧)->pll 50欧-(东方旭普转换头 + cybershaft的时钟线 75欧)->hapi 75欧,其中pll和时钟的供电都由topping电源来完成(cybershaft官方在用topping的线电)。整个连接中比较tricky的点在于阻抗匹配。由于pll都是sma口,因此是50欧输出,但另一端hapi的bnc是75欧的。关于这点分别询问了百万老师和merging技术支持,另外参考了cybershaft的说明书,得到以下建议: - 百万老师:频率低的情况下阻抗匹配不用纠结。 - merging :Hapi is only able to ingest a 75ohm signal WC signal.(官方文档中则是recommend 75欧) - cybershaft:除了75欧输出-(50欧线)->50欧输入 这种连接方式劣化明显外,其它阻抗不匹配情况几乎感受不到差别。 我分别买了一个带阻抗转化的转接头和不带转换的东方旭普不锈钢转接头,因为这几天实在没时间,后续会尝试对比并更新在帖子里。当前听感基于阻抗未匹配状态,op14亦仅oven14小时,温度尚未稳定(oven指示灯不够亮)。 2. 时钟听感 由于625khz输入下无法一键切换时钟源,因此需要插拔时钟口,对比音乐采用勃拉姆斯的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钢琴是王羽佳(最近真的很喜欢王羽佳)。 op14加持下run9 da8p的改变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低频下潜和低频量的全面提升,另外包括整体声音更清晰动态更大,密度也有提升。 但同样也有坏的影响,声音从原来飘逸柔美的风格变得略微重,且高频亮度不如内置时钟,run9卡的整体风格有些向run13卡靠拢。但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op14让run9卡从古典only变得更全能,正面意义上的。 相比之下,run13卡提升不如run9来的明显。过往内置时钟下对比run9的卡和run13的卡,run13在声音低频、动态和声音线条感上是有明显优势的,但加持时钟后run9的卡在这些方面均更好一些,run13的卡甚至显得有些鸡肋了。 在尝试过路由器、线电、避震等配件后,时钟是对hapi的提升最大的。op14时钟、pll、线加在一起也不到一万但能带来明显提升,比较惊喜。 如果有hapi用户且手上正巧是run10以下的卡,还是比较建议尝试一下pll+hapi的。另外正如第一部分所说,当前在阻抗匹配和时钟预热方面均不是最佳状态,因为最近时间紧张没法等oven也没法切换对比了,过几周旅游回来会更新一下听感。 3. 总结 在专业领域和测量派那边加时钟是否能优化音质似乎没有确切的结论,或者普遍态度偏负面,时钟更多是用来做多设备同步用。但hifi本质上是一个向内的,自己带来效用的一种活动,因此时钟是否有提升可能在hifi领域是一个更个人感受的话题,就我个人而言这次引入op14时钟搭配hapi我个人在各方面都还是比较满意的。 最后需要感谢一下指路的那位坛友以及耐心回答我不少问题的百万老师。
merging hapi + aurender(linux系统下的hapi)配置经验 aurender支持ravenna模式,开启后可以在ravenna网络里找到一个用alsa的设备就是aurender,所以aurender的系统应该是基于linux的内核开发的,但没有开源。 *** 连接方式 *** aurender、pc通过一台pna nswitch连接,nswitch连在我二楼书房的ap上,ap连接到地下室的交换机,nas连接在交换机上。aurender由接入apwifi的ipad来控制,ravenna的设置由接入pna nswitch的mac来设置。这样全部连接好以后,就能愉快的通过电脑来配置aurender和hapi的连接了。相比原来mac-雷电网卡-hapi的连接方式,这样的局域网连接疑似hapi网络环境变差。由于hapi接入到家庭局域网里,且局域网中有多台通过poe供电的ap,有潜在的电影响以及网络风暴影响(疑似导致很偶尔的爆音,需要继续排查)。 *** 和mac连接的区别 *** - 支持格式:没什么大的区别,dsd也是支持的。 - 通道配置:没什么大的区别,该怎么配置就怎么配置。 - 稳定性:挺好的,linux驱动比arm mac的VAD稳定,不稳定性主要来自aurender。 - 声音:对比了半天,run13的da8卡12通道监听aurender,34通道监听mac,输入到一个波段开关上给到bhse和x9000,反复切换ab听不出区别,在很特定的段落下aurender似乎比mac更干脆,但mac声音延伸更好,不确定是不是错觉。下周末会持续ab。 *** 遇到的bug *** - hapi的session sink黄色,报错0x20: stream has been muted:因为aurrender没在播放,播放就好。 - aurender的ravenna模式打开后自动关闭:aurender重启。 *** 关于aurender(linux)加hapi的总结 *** 我自己买的是n100c,aurender的做工相当好,无论是表面处理还是整体质感都相当棒。app软件稳定性方面有一点点问题,ui设计的比较难看,交互逻辑也有点怪,但总体来说不太影响使用。 另外我直接访问aurender的ip,本来以为有一套h5页面可以代替ipad来控制,但只有一个很空虚的h5页面。。。我是比较希望能做一套和ipad app一样功能然后设计精美一点的h5。 总的来说还是很满意的aurender加hapi的,aurender的做工颜值十分优秀,又能实现原本mac的VAD的所有功能,如果希望给hapi加数播的朋友可以考虑。不过考虑到在ravenna下n100c和mac相比声音很难听出区别,对我来说1万块买一个桌边摆件似乎又有些多余了,是否购买还是看个人需求和听音场景吧。
搭建自己的模块化bhse 去年从f51010大佬那里收到了一台模块化bhse的板子。 大佬算是前两年静电圈子里的一股清流了,旨在用工科思维去分析各静电耳放的电路设计。没记错的话不少现存静电耳放的设计都被他仿真过了,甚至不少还实际搭建测试过。因为我自己也学了四年工科,对这种实践出真知的行事方式相当受用,另外对大佬的说干就干行动力也很仰慕。难以想象大佬做这些工作只是出于爱好,要不是高校没有研究静电耳放方向的,我甚至怀疑相信大佬是做这个方向的研究生hhhh。 说回bhse。这套板子是f51010大佬一年多前根据bhse原电路重新layout过的,模块化是为了方便自己更换输入级玩(虽然对我这种连板子都不会画的弱鸡来说没什么用hhhh)。因为大佬自己玩腻了静电耳放,就便宜我这种捡漏的穷学生了hhhh据大佬自己说这版修改了一下原本布局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电源部分经过kg自己近些年的不断升级,也比bhse相对早期的电源设计有所改善。 因为对大佬技术的信任和对大佬作风的仰慕,我收来这套模块化bhse板子,想搭建一台独一无二的模块化bhse。顺便一提收到板子以后不得不感叹大佬的认真,元器件虽然没用呢些昂贵的hifi补品,但无论管子、电容还是电阻都选的是比较贵但很靠谱的进口元器件,比方dale vishay kemet这些,非常的认真和扎实。 虽然我模电很菜,但好歹清楚一些基本的电路知识,加上那会儿自己刚从ep总呢里搞了套kgdt的板子装了台kgdt(实际上就***连线然后往机箱里一塞hhh),所以挺有信心的。结果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行动力,那会儿大三,正值出国申请最关键的时候,天天脑子里就是gmat、托福和刷分,忙的连轴转,而且自己对ep总呢套kgdt声音特别满意,处于半退烧状态,bhse组装计划就给搁置了。这是还没接线的状态,也是它最干净整洁的时候了。。。。。
侃一侃009和耳放的搭配,再介绍一下kgdt 玩过stax系静电的朋友,对kg老爷子都应该相当熟悉。从入门的kgst到顶级的bhse都是出自他手,而中间也有sshv、carbon、megatron、dt等一众耳放,所以无论你玩到怎样的层次,都很难绕开kg系的耳放。 可能是做科研工作的缘故,kg对于耳放失真控制的很好,搭配009素质惊人,尤其相对a10、electra、wes这些纯电子管设计有比较大的优势。且由于kg热衷于大推力,其设计的耳放声音力度极强,即使是009都能有丰富的肌肉感。我自己经手过也听过不少静电耳放,其中又以kg系居多,对kg的声音风格也相对比较熟悉。听的时间长了之后,却反而觉得kg系的这些优势,一定程度上却也是它的劣势所在。 hifi系统的搭配,我认为应改该讲究均衡但不乏个性的整体感。也就是说保留耳机本身风格的前提下,把耳放和音源的风格尽量和谐的融入进去,一定程度上补足耳机声音里自己不满意的部分,再用周边作细微的调整。音频设备的失真大小是可以量化的,但无论是专业领域还是hifi圈子都很少将设备的失真特性作为选购时最主要的参照标准,尤其在hifi领域里,甚至盛行着参数无用论。参数在客观意义上确实能反映不少东西,但对于hifi设备来说,设备本身的声音风格更大程度上决定了设备的水平,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失真水平pc<cd<lp,但评价和受欢迎程度却是完全反过来的。 说回kg,kg系耳放虽然有汹涌的肌肉感、高超的素质以及优秀的失真水平,但这对009来说不一定是合适的。本身009的声音风格以阴柔和高素质著称,缺点在于声音过薄,kg系耳放的高素质对009来说并不是必须的,而声音过薄的问题却没有能非常有效的解决。更致命的问题在于过大的推力致使部分kg系——比如carbon——的肌肉感过于强烈,和009有些格格不入,搭配009会有耳机本身被耳放侵略的不自然感。在这方面胆机独特的失真反而能带来晶体管不具备的温暖氛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周围听过carbon和electra的朋友几乎都更喜欢electra。瞎几把找个以前的图,要不然干巴巴的感觉没人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