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夜_向日葵 星夜_向日葵
Human
关注数: 6 粉丝数: 26 发帖数: 920 关注贴吧数: 29
拍《南口战役》的那帮人水平若是能及徐导剧组的百分之一…… 企图拍《南口战役》的那帮人,水平若是能及徐导剧组的百分之一,我们也就不担心了。 历史剧不同与别的,虽然明知道是剧,不是纪录片,但终究是“金人如何观察解读历史”的一种重要的反映形式。尤其是基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头一部剧,作用是非常大的。在我们这边也算作Historic Interpretation的一种方式。虽然剧情是虚构的,不可能完全复原历史,但是至少不可大相径庭,更不可自相冲突。不然就是给扭曲历史推波助澜。 像《番号》,虽然故事未必真有其事,但是反映的状况和大背景几乎都是真实的。比如“这种没番号的队伍很多”,当时民间自发组织起来队伍的确是很多,这个很多长辈都可以作证,我家祖辈就曾经供过区小队。剧中类似反应历史背景的细节数不胜数,所以这部剧的优秀之一就在于:禁得住看,看多少遍都有新发现。 反观《南口战役》剧本,愣是要让罗团长大战前夕把家人接到前线,临上战场还要跟家人墨迹一阵;更有甚者,日本鬼子还拿着火焰喷射器?!这岂不滑天下之大稽,完全没有常识。也不知现在改了没有。 我都想过呼吁徐导亲自执导南口战役的电影,可惜听说徐导在没把握超越番号的情况下不拍抗战题材,真是认真负责啊。
所谓“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首先不得不再次声明:我又犯懒了,直接敲上去懒得改错字了。不过学习使用新输入法没学好,多出的错字,应该都不难猜出原意吧。 楚汉这段历史,已经不知多少次被拿来和近当代很关键的一段时期做类比了,尤其是其中许多人物居然能一一对应。我想大家都听说过,就不赘述了。我只想谈谈我看出的区别: 抗秦,刘邦的功劳固然不如项羽。但至少,他也出了不少力,没有只截秦军辎重,也没有遇著秦军主力就缩进老百姓家。 进咸阳,刘邦手下一群泥腿子一下撒了欢,搞了不少破坏。不过他本人倒还是下了点力气维持秩序:库存清登,封护管理。真正有计划有意图地毁灭秦宫的是项羽,只是不知范增是否真的被气得蹦高。想想北京城是遭谁毒手,这区别就明显了。 问鼎中原,刘邦坐上皇位。据目前掌握的记载,他没有将“凡是在项羽手下卖过命的”将士一律诛杀,也没有发生“自然灾害”饿死较暴秦时期数量更加巨大的黎民,更没有连撺掇带胁迫地让全国百姓互相斗杀。 北击匈奴,刘邦显得有些吃力,但至少没有四处割让土地讨好邻邦,给人家当三孙子换得人家的一个口头上的支持。 有人说老天爷还是公平的,并且有先见之明的。也许是老天爷预见了未来,知道皇帝有谁当分别会是个什麼状况,於是也就没给项羽留下退据一隅的后路……
人的事情,是最复杂的…… 物理、事理、人理——跟人有关的,就最复杂。 我们绝大多数人学的历史,其实是背历史——对单一来源的信息全盘接受。这就造成了分析问题时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复杂的问题却又看不透。 韩信之死,我们多少年都一贯以“功高震主”一言以蔽之。历史上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刘邦杀韩信,没人说得清,因为那段历史留下来的资料太少,紧靠一个史记,远远不足。 今天人研究历史,其实就是通过已有信息推测出一个与我们今天所掌握的这个框架冲突最小的假说,而在没有新的线索和证据出现之前,该假说被认为是最接近合理的、最有可能和当时的状况一致的。 那么看看韩信,如果仅仅是功高震主,是否足以构成“杀之有名”。刘邦身边的人,恐怕功高者不在少数;虽然韩信特殊,是军事人才,更容易造成威胁,这的确是原因之一。不过看看韩信所做过的事,恐怕换了谁是刘邦,都饶不了他。不是我们一定要为刘邦找个理由,把刘邦杀功臣说的是多么无奈。这些风云人物,实在没有哪个算得上是个“三世清白”的好人。 刘邦派郦食其游说一事,极有可能是顺便对韩信的一个试探。让韩信知道:我已经派人走和平路线去了,可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停兵令却故意迟一步到,就是要看看你韩信是否会钻这个空子。你若钻了,的确是停兵令未到,不算你违抗军令,可是我也清楚你这人了;你若不钻,那就说明要么你眼里有我这个王,要么你更狡猾——至于究竟是那种情况,以后继续试探你。 然而韩信上套了,刘邦立马就清楚了:这人就是非得显摆他能耐,而且只有他够能耐,容不得别人比他厉害,眼里更没我这个王。 至于那个死了的郦食其,但从这件事情上看,他死得冤;可结合他之前干的那些事儿,恐怕也是他的报应。所以这种复杂的争斗中,人,是能分出谁相对厚道一点儿、谁更狡诈一些;但分不出绝对的“谁杀了谁到底合不合理”。只能说刘邦在这中间城府最深,心眼儿最多,运气最好,最后他赢了。
通过郦食其借古讽今? 郦食其的言行在剧中既隐晦,有突出,不只是有意,还是无心。本人看后认为不是简单的巧合。 回想过去两年,儒教一时死灰复燃,各大“名家”出镜率陡然上升,甚至孔子学院遍及海外。然而如今之宣传,真的是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么?用一句比较粗的话说,儒家本是教导人“要脸”的;可今天的许多儒学者却公然教人“不要脸”。 剧中郦食其的塑造,可以说就是夹杂了许多当代自诩儒家传承者的特点,在当时的背景下,虽然秦结束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然而秦王朝的短暂,一时间无法改变思想文化界“丰富多彩”的局面。郦食其作为儒生之一,最多代表他自己,代表不了当时的儒家学派;而看这样的一个儒生的所作所为在剧中的表现,不知编剧是否在以此做某些暗示。 首先,为刘邦献策,遭羞辱,帽子被当成夜壶,说明刘邦原本看不起这些儒生。而郦食其马上为刘邦立下“首功”,以为刘邦可以另眼相看,但仔细看看当他问刘邦“大王还看不起儒生么?”的时候,刘邦是和回应:哈哈大笑,不答一字。 如果说刘邦不了解儒生,将郦食其当做儒生中的典型,那么他恐怕是真看不起儒生了。刘邦本人也算不上多么正人君子,有时也不少使诈,但刘邦的“诈”多为战场上之“兵不厌诈”,如撕毁盟约追击项羽;可是看看郦食其,可就更加卑鄙了,利用朋友对他的信任,偷袭杀害,还要冠以为全城黎民着想之名,刘邦也称其“以友情杀人”。这种卑劣的伎俩,使用出来还如此大言不惭,唯郦食其一人。被他杀死的那位朋友,我并不赞成其理念,百姓是无辜的,他却要强迫全城百姓“玉碎”,然其个人不怕死的气节,也颇可敬;郦食其作为其友,此时也该像个男子汉大丈夫一样:你我虽友,但今天涉及大义,立场不同,对不住了,老子要跟你决斗拼命,我想依他那位郡守朋友的个性,定会令左右不许插手的。但是郦食其却让他这朋友做了糊涂鬼。 但是这次“首功”,恐怕并不说明什么,毕竟,这也可以算是“兵不厌诈”。但结合游说齐国的一幕,不免让人联想。郦食其说服齐王降刘,然而韩信那头不等刘邦的停兵令便举兵攻打,郦食其临死前,不止一次地喊着“我是高尚之士,我们儒家讲的是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强调,与前次他利用朋友的信任偷袭杀害的行为对比,不知“仁义礼智信”是否需要重新定义了。张良此前也提醒刘邦:韩信那边正要打齐国呢,此时派郦食其去劝降,岂不危险?刘邦则回应“他自己要去的,不是我派去的”;郦食其死后,刘邦生气,虽称郦食其死得冤,没错,单就这件事,郦食其是死得冤,但刘邦生气的更重要的原因,是韩信让他背了骂名,而不是惋惜郦食其。 或许,当时的儒生并非都如郦食其一般吧。不过今天号称儒家学者的这帮人,比郦食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真是大有人在。历史上真实的郦食其是何形象,很难说清,剧中有次塑造,算不算是借古讽今呢……
为什么刘邦绝不能是“流氓” 这是导演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提到的,刘邦绝不能是个流氓。 在我一直看来这是个在简单不过的道理:流氓怎么当皇帝?刘邦早年出身农村、市井,行为举止流氓一点儿,可不代表他从里到外就是个流氓。这也是为什么我欣赏这一部剧中塑造的刘邦,连同萧何的台词“你还以为他是过去那个混混刘季么”。刘邦的才能,最重要的莫过于知人善任。他会用人,而且非常善于服人;单比各项“技术”(治国、用兵),他麾下的人才都比他强,但他善于用人、能够服人这一点,就将各人之大才彻底收归己用。试想,一个只懂点儿义气跟一群狐朋狗友混的流氓,能服众么? 刘邦应有的特征是,言谈举止吊儿郎当一点儿,却掩盖不住其大智慧;言行作风可以没正经,大事却看得比谁都明白。如项梁公战死定陶一役,为何刘邦坚持要前往“救驾”?因为他清楚,章邯刚在定陶成消灭了项梁主力并且主将项梁战死,所以这时候城中反而是最安全的,不然也不会有项羽、季布等少数人马进城为项梁公收尸了。此时去定陶,危险不大,还博得项家军信任,一举两得;而出乎预料被樊哙打了一闷棍,效果更好,属意外收获。就这样跟项羽成了结拜兄弟。当时下辖一众,无一赞成刘邦去定陶的,足见刘邦的远略胜过常人。 有大智慧的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善于容错、纠错。刘邦两度被一时侥幸的胜利冲昏过头脑:一次是入咸阳,一次是打彭城。尽管进了咸阳自己为万事大吉被张良“批评”一顿,但刘邦是嘴上不以为然(被属下批评自然要拿点儿架子)实则心里在认真反思,不然也就不会演双簧给项伯看了。打彭城,又心想:这回总该没事了吧,项羽的兵都不如我多了,结果差点丢了命。然而刘邦就是能容错,敢当着弟兄的面承认:后悔了,韩信提醒过我的,我没听。既然已经错了,大不了重整旗鼓,再干一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最后刘邦赢了,并且悟出“人这辈子可以输100次,但要赢最后1次”的道理。这就是大智慧。反观项羽,致命弱点就是不能容错,同样是彭城之战,项羽以寡胜多,就再不把对手放在眼里,轻敌,是最后他失败的首要原因。一辈子赢了多少次,最后只输了一次,就活不下去了。 刘邦不是文盲,读书却也不多。他的经验、智慧,是随着时间不断积累的,通俗点说,就是他“有长进”。感悟人生,刘邦亦不逊色。“项羽,厉害,到现在还有点怕他。可是我不服他,我赢了!天让我赢,我谁也不服,就服天!”这最后一次感悟,是早年那个泗水亭长能感悟到的么?是当时其他人能悟到的么?别说是当时了,就是时过两千年后的现代,那位被很多人奉为伟大领袖的,还不知天高地厚地要与天公“试比高”呢。单看其觉悟,刘邦就不是等闲之辈。故塑造刘邦,其实就是塑造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学习参悟的时势英雄。 我不知道非要让刘邦成为流氓的人士何心态。或许与社会现状有关。不得不说,当代社会上种种不公现象日益明显(也许早就有这么多,只是近些年信息媒介发达了)。不论是利用规则漏洞获利的投机者,还是遭受几次过不公待遇就放弃奋斗的失败者,都希望能够从历史中寻找一些安慰:“你看,刘邦就一流氓,啥都不会,还能打败贵族出身的项羽,当上皇帝呢,所以成败输赢丝毫与道德、能力无关,这就是天经地义的规律。”
也来简单谈一谈楚汉传奇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 首先自然是刘邦了。刘邦绝不是坊间误传的“流氓”,草根阶层出身,和“流氓”完全是两个概念。一个能得天下的平民帝王,外表举止可以粗俗些,然而没点“粗中有细”的智慧,光靠一群乌合之众,又岂能与楚霸王争夺天下?过去的刘邦形象,为了突出“草根打败贵族”这一结果过分渲染其痞气,殊不知只有痞子气的皇帝,最多是个土皇帝,治理天下?还是靠边站吧。这次陈道明版的刘邦,终于塑造出一个布衣出身却不乏智慧、在打拼过程中逐渐成长不断积累经验的角色。全剧结尾处一翻对胜败、对人生的感悟,然人看了觉得,皇帝真是不白当,先前文化程度不高,如今却又如此认识,令人佩服。另一英雄,楚霸王项羽,也是一个塑胶颇为成功的角色。霸王,顾名思义,霸气是少不了的。该剧在人物塑造上可以说对“霸气”概念的理解比较到位,也算是结束了以往对霸气的误解,以为霸气就是要吹胡子瞪眼、就是要不断咆哮发狠吓唬人。真正傲视群雄的那种霸气,是在其中带着几分gentle。不论是令群雄折服,还是导致其犯致命错误最终兵败身死的,都是这种霸气。不过不足之处就是霸王居然以那样的表情掉眼泪(项梁公战死的镜头),也许是使该角色受争议的缘由吧。第三位我想说说章邯(抱歉先越过韩信萧何张良等重要人物)。这个跟多年前看过的一部楚汉题材的电视剧(忘记名字了)相比简直是神的超越——绝不仅仅是因为前一部的形象太糟(一个又肥又蠢的……猪?)形成的反差。这版章邯对朝廷的愚忠与懦弱、战场上的智慧与勇猛,完美地结合在同一人身上。作为暴秦的帮凶,同时又是受害者,章邯经历几次重大事件(秦皇崩、宦官弄权、秦灭、降楚、战韩信)的心理变化在该剧中也是刻画的足够细致深入。
乱猜虚空之遗后的剧情…… 乱猜就是乱猜,绝不冒充内部消息。 由于Amon的回归,Koprulu Sector卷入又一场腥风血雨,终于引起了宇宙中心OA上的守护者们的重视。 曾几何时,守护者与致远族(The Reach)签订的协议决定,向致远族发出正式邀请的星球/星系,不接受绿灯军团的保护。Koprulu就是曾公开邀请过Reach的星区之一,故一直以来没有绿灯军团的战士被派驻往该星区。但鉴于约500年前Reach在地球使用的欺诈手段单方撕毁协约,宇宙守护者怀疑Koprulu对致远族的“邀请”另有隐情,遂决定在这次Koprulu面临灭顶之灾之前,就先暗中派驻绿灯战士前往调查。 Zeratul在从Xel'naga神殿中寻找到Xel'naga将归来的预言,是为了帮助,还是为了毁灭,语言并不清晰。带着疑惑的Zeratul并未发现,他深入古老神殿时已不经意唤醒了上古时代Reach遗留在该星区的一个Scarab。而Reach正不甘心Koprulu就这样再次被宇宙守护者接管,他们的Scarab被唤醒的消息使他们意识到他们仍有机会。 地球联邦自从上次派出的远征舰队杳无音信之后,意识到问题的严峻,于是这一次不再派出普通军队,而改派一个由具有异能的特殊战士组成的隐秘小组,由火星猎人和原子上尉领队。初到Koprulu遭遇虫族大军阻拦,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的地球远征队意外地发现火星猎人的心灵控制能力能有效地牵制受灵能链接控制的虫群…… 先编到这儿……
写在两季完结之际——从Young Justice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我不是个漫画迷,对动画影片还算感兴趣,但也只是出什么才可能看什么,没有主动关注过动向。Justice League的动画曾经看了两部,Doom和New Frontier,虽然也感觉很好,不过从没有像看Young Justice这样看了第一眼就被钉在了上面。 自小有英雄崇拜情节的我,童年时期虽没什么大磨难挫折,却过得并不如意。放在整个大环境,学校、社会之中,总显得格格不入。那是上世纪90年代,小学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得还很严(至少在我家乡哪个地区),哪像今天这样宽松自由(当然与我父母上小学时的高压是没法比了)。 英雄情结,尤其是个人英雄主义,那是绝对要批判的。那个时候,超人、蝙蝠侠已经有了不低的知名度,在学校老师嘴里这些都是无意义的低级趣味。而我从小便开始抵触这种灌输观念式的教育,往往被当作异类,而我常以“蝙蝠侠”自诩——那时候恍惚间觉得,英雄似乎就是不被多数人理解的——这更加加强了我的英雄情结。 一晃就是十几年,我对英雄的景仰从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减,因为这并非一种狂热追捧。我也曾幻想自己有朝一日成为超级英雄,但现实中超能力或是超级装备的存在概率几乎是0,更不用提这些好事儿落在我头上。所以幻想归还想,直到三年前,我因偶然的机会,实实在在地干了一把维护正义与公平的事儿:当我看到这些上了年纪的、曾经的民族英雄今天生活的如此窘迫,甚至无法自理时,看到那些家国存亡时刻的见证之物被当做废品无情地销毁时,看着史书中的文字被扭曲篡改并且想到这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时,我无法再袖手旁观。 做这件事也让我明白,维护正义,不一定要跟超级罪犯武斗,解决**解决不了的难题;况且若是维护正义的概念仅限于此,那也就不能称其为维护正义了,充其量是当超级**。事实上,现实中的很多状况带来的艰难,并不亚于同强大的对手搏斗。尤其是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多少原本想真心做些良心事儿的人,最终在强权的软硬兼施下拖鞋,在金钱的诱惑下迷失。 这样的艰难,非一日数月,而是动辄三年五载。我非超能个体,没有超能力,又是一介布衣,没有大集团企业做后盾,我有的,只是一颗向往公平正义的心,坚持至今,已是身心俱疲。看着当初一起开始我们的“正义行动”的战友接二连三地放弃,多少次,我也想到退出。 当我第一次看过Young Justice后(我是先看的第二季前3集),再次动摇。Dick、Wally他们的条件和环境另我羡慕吗,然而,他们比我年纪更小,再看了第一集,天哪,都是孩子,我比他们当中最大的年长了10多岁,难道我的心理承受力比孩子们还差么。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虚荣心,但就算是,能让我坚持维护正义的事业的这种虚荣心,也算是积极的虚荣心。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看Young Justice成了我唯一的放松形式,每次在荧幕上看到Conner他们几个跟罪恶周旋,心里还能受些鼓舞。也许是天意吧,一周期待一集的阶段到了尾声,第二集完结之际,我也收到了北美某研究生院的接收函,与我未来的那个长得像Luthor的导师取得了联系。这是否预示着我真的要成为现实版“正义联盟”的一员呢?我查了下该院信息,竟然在天道之城(中文意译名称),离Mount Jusitce所设定的位置很近,而我未来的导师,则是美国Elder Justice的管理成员……
为什么说《番号》是一部优秀的抗日题材影视剧 最近不少网络媒体在例数雷人剧、雷人镜头。手撕鬼子、人比子弹飞得快、八百里开外狙击鬼子机枪手……然而将孙成海手榴弹炸飞机也并列其中,实在是对《番号》的不公平。 的确,据“专业人士”分析,飞机俯冲再低、再大的臂力也扔不了那么高,这是明显的夸张,但是纵观整部剧,也只有这及少量镜头为了烘托气氛,使用了夸张守法,而主线剧情的发展和一般的战斗细节,基本上符合现实。总体上并没有夸大的痕迹。 而本剧最可贵之处在于其对历史的挖掘反思。正面描写刻画的内容,符合甚至迎合天朝的审查制度,而侧面描写、细节刻画,则发人深思,引出不少头绪。 如李大本事那句“如今打仗为的是什么?扬名!”善于思考的人就会发现,这是贯彻了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啊,抗日,最重要的不是把鬼子消灭,而是尽可能让更人知道我们在打鬼子——扬名,只要人人都觉得我们在打鬼子就好,至于真的消灭多少鬼子,那是次要。 再如本事、算盘、石头三人半夜发现鬼子乔装老百姓的阴谋,这种小股敌人乔装混入的伎俩,只要被发现,而且他自己还没意识到自己被发现时,给他来个将计就计反包围是不难将其干掉的,然而主力部队第一反应——也是最终行为,只有一个:撤退。只把三连这种老百姓组织起来的民兵、杂牌留在最危险的地方,主力一再转移,保存实力。 演国军演的笨了一些,被鬼子化妆老百姓骗过,总部被端,损失惨重。但这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国军不仅有正面战场,也有敌后游击队。而投降的国军部队长官那一句“没粮没响,又不是嫡系,跟谁打不是打,只好自己找活路”则揭示各部队派系林立、中央军事委员会指挥起来困难重重的事实。 类似的细节数不胜数,至今我看了不下五遍,每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过去我曾发表过“永不磨灭的番号中的点滴”,就是记录下这些引人思考的细节。想想看在这种审查制度下,想要揭示真相,恐怕也只能用这样的方法了,若是正面揭露,怕是还没播出就要给禁了。因此,影视剧能做到番号这样,真的是太难得、太可贵了……
被遗忘的南口战役 南口战役(1937.8.8-8.26)是抗战全面爆发以来,首场国家意识引导下主动抢防作战的大型战役,汤恩伯任前敌总指挥。这第一场战役,德械装备的中央89师就派上前线,可见国民政府抗战之决心。每个士兵都明白,这何止是九死一生,几乎就是有去无回。王仲廉的89师于南口、居庸关一带阻击日军,麾下529团战至兵力几乎消耗殆尽,团长罗芳珪险些牺牲于前线(后牺牲于台儿庄,女儿尚未出生)。 由于我军奋力阻击,鬼子拿不下居庸关,便一再向西迂回,寻找突破口,至河北镇边城一带再遭陈长捷72师(非战斗动员状态)阻截,迟滞数日。尽管有重型武器坦克、大炮、飞机的强势进攻优势,鬼子一再受挫,恼羞成怒下多次使用国际公约禁止的毒气弹。最终在汉奸带路的前提下从我军防守薄弱的水头长城绕过我军防线,我军被迫战略撤退。 然而此战绝不能用低级的眼光断定为战败。我中国军队以少战多(加上陆续增援部队共6万,鬼子7万),以弱敌强。何况鬼子的战略是速战速决,第一场战役使用的必然是最精锐的部队(包括板垣师团)、最精良的武器装备。相差悬殊,有此战果,已属不易,相较2年后有更充分准备却屡次溃不成军的欧洲盟军、4年后在东南亚整军投降的美军,更可以说是打得漂亮。 今天,南口战役的战地遗址面临着巨大威胁。由于70多年来的自生自灭、无人保护状态,加上10年荒唐时期的认为拆毁,今天的断壁残垣摇摇欲坠,场面震撼。本来是古长城,加上二战这层含义,这片战地遗址具有极其珍贵的双重文物价值,全世界都不多见。马其诺防线一来不是古建筑,二来没有真正投入二战的战斗中,尚且精心保护起来,而我们的这段在抗战中依然发挥作用的长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