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澈今生_J大
惜澈今生_J大
关注数: 5
粉丝数: 2
发帖数: 780
关注贴吧数: 1
**家宅**[070926]★J澈★-☆金泰希☆2号豪华公寓楼盖起来★-☆ 那帖子已经水到很难翻动我们反正闲得慌再盖一栋大楼吧...借此期待J和某人的房地产梦想轰轰烈烈实现。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不要再模仿金在元好吗 “大家好,我是superjunior中担任童颜的金希澈”总是这样介绍自己的金希澈。 “我不知道还要去哪里 但我不会停止 金希澈 加油!!”会这样为自己打气的金希澈。 坚持“要有值得笑的事才能笑啊”这样原则的金希澈。 看上去是很单纯的,可也很单调,这样评价自己生活的金希澈。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不要在猪群旁故作镇定好吗 欢看漫画,也喜欢画漫画并在J大房间墙壁上涂鸦的金希澈。 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在上课时间里看漫画,并为上课时看漫画一次都没有被逮到过而小得意的金希澈。 给还没有开始养的小狗取好名字,白色的叫“棉花糖”,黑色的叫“桂皮”的金希澈。 不喜欢混乱嘈杂的地方的金希澈。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把衣服还给船长好吗 上去会让人觉得有些冷漠有些难以接近的金希澈。 之前几乎只穿棕褐色炒年糕状纽扣的衣服,冬天一过就全都换成粉红色衣服的适应能力特别强的金希澈。 将王子病,脱线,和稀泥发挥到极致的金希澈。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把桌布还给大家好吗 吃很多顿饭的金希澈。 平时非常喜欢去PC房的金希澈。 喜欢和东海两个人去看电影或者和基范去游戏机房的金希澈。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真的是班上最帅的吗 说自己是“万年二十岁的”金希澈。 有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异常完美足够精致却又不乏硬朗脸的金希澈。 对自己的相貌相当自信又从不掩饰这种自信的金希澈。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说我恶心的给我滚进来 NND打搅我标题的乐趣你给我15字满了,带图再给我提意见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不要介入豆花好吗 吃很多顿饭的金希澈。 平时非常喜欢去PC房的金希澈。 喜欢和东海两个人去看电影或者和基范去游戏机房的金希澈。 喜欢Natuur绿茶口味冰淇淋,讨厌所有点心,糖果,巧克力的金希澈。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不要劈叉好吗 您真是追求广泛使人信服真是我是为了凑字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不要和女人牵手好吗 这个大姐真是幸福某人的发行也真是金在元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不要对着女生竖起来好吗 竖起你的手指...虽然好看我的标题事业虽然随着网速而拖延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不要在神父和牛仔中徘徊好吗 我惊悚我崩溃我凑子我无言以对金希澈你是天才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不要穿的那么惊悚好吗 进城小保姆?打工乡下妹?粉红知识青年?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不要脱了然后叫我过去好吗 虽然你这个样子即可爱又大叔哦呵呵凑字做标题党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不要用V字领显示你的胸好吗 其实这是你没发育的时候多么平坦多么没吸引力
§惜澈今生§**呼吁**[070706]金希澈你不要把猫养的那么肥好吗 我怕猫不是问题我怕像你们家这只肥的好像可以叼着你本人到处跑的猫...颤抖加鄙视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别问我是谁 从没说过爱着谁为谁而憔悴从来没有想过对不对我的眼中装满疲惫面对自己总觉得好累我也需要人来陪不让我心碎让我爱到深处不后悔其实我并不像他们说的那样多刺难以安慰爱人的心应该没有罪为何在夜里却一再流泪每天抱着寂寞入睡生活过得没有滋味别问我是谁请与我相恋我的真心没人能够体会像我这样的人不多为何还要让我难过别问我是谁请和我面对看看我的眼角流下的泪我和你并没有不同但我的心更容易破碎别问我是谁 - 王磬平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只要你过得 不知道你现在好不好是不是也一样没烦恼像个孩子似的神情忘不掉你的笑对我一生很重要这些年你过得好不好偶而是不是也感觉有些老像个大人般的恋爱有时心情遭请你相信我在你身边别忘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过得比我好什么是都难不倒所有快乐在你身边围绕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过得比我好什么是都难不倒一直到老啦...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 钟镇涛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爱的代价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象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啊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永在我心中,虽然已没有她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也许我偶尔还是会想他,偶尔难免会惦记着他就当他是个老朋友啊,也让我心疼,也让我牵挂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让往事都随风去吧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都在我心中,虽然已没有他爱的代价 - 张艾嘉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我是不是该 我不知道为甚麽这样爱情不是我想像就是找不到往你的方向更别说怎麽遗忘站在雨里泪水在眼底不知道该往那里去心中千万遍不停呼唤你不停疯狂找寻你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还是该勇敢留下来我也不知道那麽多无奈可不可以都重来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还是该在这里等待等你明白我给你的爱永远都不能走开站在雨里泪水在眼底不知道该往那里去心中千万遍不停呼唤你不停疯狂找寻你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还是该勇敢留下来我也不知道那麽多无奈可不可以都重来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还是该在这里等待等你明白我给你的爱永远都不能走开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还是该勇敢留下来我也不知道那麽多无奈可不可以都重来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还是该在这里等待等你明白我给你的爱永远都不能走开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 - 郭富城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今夜你会不 或许匆匆一生中要与你相聚相识非偶然茫茫人海里虽知道某日你或许会弃我而别去总想永远地爱着你弥补彼此心中距离习惯了每晚要吻过你再去安睡当天的那段誓言长留心里此刻却吻别你人海里悄悄然离别我可知道我为你难过情不必解释太多与你爱过永远感激心里愿爱意尽记取盼再与你抱紧每段承诺一起再追今夜你会不会来你的爱还在不在假使失去你谁要未来谁愿芳心离开今夜你会不会来你的爱还在不在只想拥有你同渡未来陪伴着我相爱习惯了每晚要吻过你再去安睡当天的那段誓言长留心里此刻却吻别你人海里悄悄然离别我可知道我为你难过情不必解释太多与你爱过永远感激心里愿爱意尽记取盼再与你抱紧每段承诺一起再追今夜你会不会来你的爱还在不在假使失去你谁要未来谁愿芳心离开今夜你会不会来你的爱还在不在只想拥有你同渡未来陪伴着我相爱今夜你会不会来你的爱还在不在假使失去你谁要未来谁愿芳心离开今夜你会不会来你的爱还在不在只想拥有你同渡未来今夜你会不会来 - 黎明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我和春天有 music夜阑人静处响起了一厥幽幽的saxophome牵起了愁怀于深心处夜阑人静处当听到这一厥幽幽的saxophome想起你茫然于漆黑夜半在这晚星月迷蒙盼再看到你脸容在这晚思念无穷心中感觉似没法操纵想终有日我面对你交底我内里情浓春风那日会为你跟我重逢吹送夜阑人静处当天际星与月渐渐流动感触有如潮水般汹涌若是情未冻请跟我哼这幽幽的saxophome于今晚柔柔的想我入梦中它可以柔柔将真爱为你送若是情未冻始终相信我俩与春天有个约会i have a date with spring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 刘雅丽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再见也是朋 女:期望你转身与我相厮守辗转错错了未愿放手缘尽我早知却也等候只因你冷暖自愿尝透男:对你的爱心亦已看得透但我知此刻美梦不会久缘份太感伤盼你多见谅不相见免却日后惆怅女:长夜冷冰冰每次温暖后痴痴爱我拒绝任你走明白你处境我也得接受不可说再见你亦是朋友男:看你心痛苦没法去补救若再不归家找不到借口凝望你眼睛有更深感受痴痴意放弃亦未能够女:宁愿我委屈决意不退后真的爱我两静候已久期望再期望这里一个梦不消散永远坠入迷惘合:你我皆痛苦没法爱得够蜜意低低斟饮千钟美酒男:唯愿我留下女:唯原你留下男:留你千千个晚上男:轻抚你百遍亦未曾够女:轻抚我百遍亦未曾够男:唯愿我留下女:唯原你留下男:留你千千个晚上男:轻抚你百遍亦未曾够女:轻抚我百遍亦未曾够男:唯愿我留下女:唯原你留下男:留你千千个晚上男:轻抚你百遍亦未曾够女:轻抚我百遍亦未曾够再见也是朋友 - 何婉盈/曾航生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痴心换情深 这个世界或有别人亦能令我放肆爱一阵对你飘忽的爱为何认真热情热爱倍难枕怎知道爱上了你象似自焚仍然愿意靠向你亲近也许痴心可以换情深在无望盼天悯随缘份过去你不再问不懂珍惜此际每每看着我伤心只因你看惯我的泪痕对你再不震撼看见了都不痛心如何象戏里说的对白相恋一生一世说了当没有发生思想已永远退不回头爱过痛苦一生沾满心中的泪印痴心换情深 - 周慧敏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失恋 将敌意将身份放低些吧今夜里应一起了解她失败过哪用怕即管说吧共于苦恋中找点潇洒深夜时将一起暗恋的她互倾诉不应关闭嘴巴遭遇也会近似将苦诉吧莫于孤清里自怜自挂象你这般深爱她心里只得一个她她偏却太傲气见面也不多说话要坦率分析为何没法得到她心里长留下旧创疤将阵线将思想也统一吧于今晚应一起探讨她假若有结论再一起爱吧莫于孤清里自怜自挂失恋 - 草蜢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真的爱你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总是罗嗦始终关注不懂珍惜太内疚沉醉于音阶她不赞赏母亲的爱却永远未退让决心冲开心中挣扎亲恩终可报答春风化雨暖透我的心一生眷顾无言地送赠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教我坚毅望着前路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没法解释怎可报尽亲恩爱意宽大是无限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仍记起温馨的一对手始终给我照顾未变样理想今天终于等到分享光辉盼做到( music )真的爱你 - Beyond 歌词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一人有一个 如告知某一些的恋爱 结果会心伤曾愉快一试何妨如告知我的一些感觉 你不会欣赏谁共你一般思想不知哪里方向又传来了花香再次编织心中的幻想一人有一个梦想两人热爱渐迷惘三人有三种爱找各自理想一人变心会受伤两人愿意没惆怅三人痛苦恋爱不再问事实与真相何以我每当开始恋爱 你这么紧张谁令你心跳若狂何以我每当终止恋爱 你变得轻松流露你心中思想 一人有一个梦想 - 黎瑞恩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风继续吹 我劝你早点归去你说你不想归去只叫我抱着你悠悠海风轻轻吹冷却了野火堆我看见伤心的你你叫我怎舍得去哭态也绝美如何止哭只得轻吻你发边让风继续吹不忍远离心里极渴望希望留下伴着你风继续吹不忍远离心里极渴望希望留下伴着你心里亦有泪不愿流泪望着你过去多少快乐记忆何妨与你一起去追要将忧郁苦痛洗去柔情蜜意我愿记取要强忍离情泪未许它向下垂愁如锁眉头聚别离泪始终要下垂我已令你快乐你也令我痴痴醉你已在我心不必再问记着谁留住眼里每滴泪为何仍断续流默默垂为何仍断续流默默垂风继续吹 - 张国荣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难得有情人 留一个唇印在你的手里用一生爱你贪恋这一点幸运能与你相遇让爱来临不急着留你不急着哭泣先给你我的心准备好好爱你再让你离去让爱停在这里天变地变你变我也无缘就算是这份情缘昙花一现难得有情人难得有情人毕竟你曾经出现我心我情我愿爱你一生就算你我之间还是无缘最难得有情人曾经出现在我身边爱过你不枉今生难得有情人 - 关淑怡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一起走过的 如何面对曾一起走过的日子现在剩下我独行如何让心声一一讲你知从来无人明白我唯一你给我好日子有你有我有情有生有死有义多少风波都愿闯只因彼此不死的目光有你有我有情有天有海有地不可猜测总有天意才珍惜相处的日子道别话亦未多讲只抛低这个伤心的汉子沉沉睡了谁分享今生的日子活着但是没灵魂才明白生死之间的意思情浓完全明白了才甘心披上孤独衣有你有我有情有天有海有地当天一起不自知分开方知根本心极痴有你有我有情有生有死有义只想解释当我不智如今想倾诉讲谁知剩下绝望旧身影今只得千亿伤心的句子剩下绝望旧身影今只得千亿伤心的句子一起走过的日子 - 刘德华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爱上一个不 爱过就不要说抱歉毕竟我们走过这一回从来我就不曾后悔初见那时美丽的相约曾经以为我会是你浪漫的爱情故事唯一不变的永远是我自己愿意承受这样的输赢结果依然无怨无悔期待你的出现天色已黄昏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等待一扇不开启的门善变的眼神紧闭的双唇何必再去苦苦强求苦苦追问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 林忆莲
§惜澈今生§**怀旧**[070704]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偏偏喜欢你 愁绪挥不去苦闷散不去为何我心一片空虚感情已失去一切都失去满腔恨愁不可消除为何你的嘴里总是那一句为何我的心不会死明白到爱失去一切都不对我又为何偏偏喜欢你爱已是负累相爱似受罪*心底如今满苦泪旧日情如醉此际怕再追偏偏痴心想见你为何我心分秒想着过去为何你一点都不记起情义已失去恩爱都失去我却为何偏偏喜欢你偏偏喜欢你 - 陈百强
§惜澈今生§**怀旧**[070703]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堆积情感 堆积情感邝美云没法抗拒浓情蜜意始终思念你堆积起每分的爱思啊情象细雨没法自持好想给你知柔情常在心中想放肆愿对你说声浓情莫变痴心可奉献堆积起每分的爱思啊谁料爱意没法续延伤心的每天悠悠长夜对雨哭百遍柔情地去爱堆积至将来但是没法加深每点爱柔情地去爱夜对星发呆眼角泪印始终带着爱没法抗拒浓情蜜意始终思念你堆积起每分的爱思啊情象四季没有尽头只管跟你走求能明白痴心的变奏
§惜澈今生§**怀旧**[070703]带澈澈去90年代的K歌房之爱在深秋 如果命里早注定分手无需为我假意挽留如果情是永恒不朽怎会分手以后让我倚在深秋回忆逝去的爱在心头回忆在记忆中的我今天曾泪流请抬头抹去旧事不必有我不必有你爱是可发不可收你是可爱到永远我是真心舍不得你走有日让你倚在深秋回忆别去的我在心头回忆在这一刻的你也曾泪流爱在深秋 - 谭咏麟
§惜澈今生§**歇息**[070629]我们聊会儿天吧,抽旱烟闷口酒 .....我背后灵越来越猖狂了有一天我一定会被他整死的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我要捞楼了啊!~!~!~ 宝石组的,一起从后面开始捞楼吧..然后宝石和刷新的开始行动~~!~!!~GO!!!!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 人口为7762286人。 民族概况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锡伯族 人口为188824人。 民族概况 锡伯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锡伯”是本民族自称。汉文则有犀毗;师比、鲜卑、矢比、席百、席比、锡伯等不同译音和写法。关于境锡伯一词的含义,诸说不一,一说为瑞兽或带钩,即(《汉书·匈奴传》)所称“犀毗”;一说为地名。海拉尔迤南室韦山一带,注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带的人因以得名;本民族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是鲜卑遗民,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集中分布于辽宁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等地,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集中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以及伊犁河流域的霍城、巩留两县,基余的散居于吉林省的扶余、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北京等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锡伯族人口数为188824。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通用汉文和蒙古文;居住在新疆的锡伯族使用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文。有锡伯文。 族源与变迁锡伯族与古代鲜卑有渊源关系。最初游牧在大兴安岭东麓,至十六国时(304年~439年)。慕容等部南迁至黄河流域并建立了政权,后融于汉族。少数鲜卑人仍然居住在嫩江、绰尔河、松花江一带,保持了原来的生产方式。这部分鲜卑人就是今日锡伯族的先民。也有说锡伯族来源于匈奴,或室韦,或女真。清代以前,他们繁衍生息在以伯都讷(今吉林扶余县)为中心的东至吉林,西至呼伦贝尔,北起嫩江、南抵辽河流域的广阔地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捕获物基本上平均分配,人人有份。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锡伯族被满洲统治者征服,编入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在100多年中,锡伯族人民从自己长期聚居的地区分散到许多地区,随着频繁的驻防、调防,不仅移居东北三省,而且奉遣远戍云南、新疆。1764年有1016人被征调到新疆戍边,携同随军家属2千多人,从此,锡伯族分居东北、西北两地。青年人充当“披甲”,服役当差,闲散附丁和家属则从事农副业生产。八旗制度使锡伯族处于清朝的直接统治之下,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都发生了急剧变化,由原来流动性较大的渔猎经济转向稳定的农业经济。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佤 族 人口为396610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也有分布。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佤族人口数为396610。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分为巴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2年),汉武帝置益州郡,辖境达今高黎贡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当时分布在澜沧江以西的佤、布朗、德昂等族的先民,已在汉朝的统属之下。公元69年(东汉永平12年),置永昌郡,辖区包括今临沧、思茅地区和德宏、西双版纳两自治州的佤族分布区。此后,经魏晋南北朝,中原王朝均沿东汉建置,设立永昌郡。唐代,佤族先民受南诏统治。宋代,佤族分布区的北部属大理政权的永昌府管辖。源潮,佤族居住娣区分被属于云南兴盛的镇康路和孟顶路军民总管府。 明朝设立孟连长官司。 再有佤族分布的其他地区有设置了镇康御夷州和孟定御夷府,后又将孟定御夷府分置耿马宣扶司,也称孟定府。清代前期沿明制而略有变更。至光绪十三年(1887)设镇边直隶厅,辖孟连、西盟、澜沧、沧源等地。中华民国时期,沧源、耿马置设治局,镇康、双江、澜沧(包括孟连和西盟)均改为县。 关于佤族先民的族称与分布:汉晋间统称中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为“濮”,主要分布于澜沧江及红河以西广大地区,与壮、傣等族先民交错杂处。唐、宋时期,澜沧江以西的“望蛮”、“朴子蛮”、“赤口濮”、“黑焚濮”都是佤崩龙语支各族的族称。元代的“蒲蛮”分“生蒲”(或称“野蒲”)和“熟蒲”。“生蒲”在镇康及其以南,与佤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元、明两代,大量汉族居民移居滇西。与此同时,以今西双版纳和德宏为中心的傣族也日益强大起来。汉、傣以及其他民族的迁徒,一方面使佤族的居住区逐渐地集中到阿佤山区,另一方面佤族也进一步和其他民族杂居共处。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关于唐以前佤族的情况,历史记载不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从西汉至唐初,对于滇西与佤族居住在同一地区、在语言上有着密切关系的崩龙、布朗,经常概括于同一名称之下,被视为同一族体。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土 族 人口为241198人。 民族经济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过去各地土族有多种自称,互助、大通、天祝一带的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即土人,吐浑音转),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对藏北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族;另说即吐谷浑),汉、回等民族称之“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土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土族与蒙古族有着密切关系。在互助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互助县一带,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过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军曾来西宁一带的记载。当时互助县属西宁州治,可与传说印证。明代安定卫的蒙古人受到攻击,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至于霍尔人,原是藏族对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区的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近代则已专指土族而言。互助县土族地区的合尔郡、合尔屯、合尔吉、贺尔川等地,传说是因为居住着霍尔人而得名。据研究,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这与民和县境内的土族人自称“土昆”(音吐浑)相合。当然也有人认为霍尔是胡儿一词的同音异写法。源于吐浑、契丹、蒙古和匈奴部落中的邀濮,即辽金时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时期了。但是趋于统一的认识是: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形成发展而来。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水 族 人口为406902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贵州的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及广西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水族人口数为406902。使用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 从有关史籍记载和语言、文化特点等方面分析,水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系从秦汉时期西瓯中的一支发展演变而来,唐宋时与壮侗语族诸民族统称为“僚”,明清时称“水”。北宋时,水族已在龙江上游和都柳江上游之间一带地区(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及毗连的荔波、环江等地)定居生活,当时称为“抚水州”。这一时期,这里的农业生产已有一定发展,平地已广种水稻,出现村落,酋长居住的地方有“楼屋战棚”,并以竹栅护卫。社会内部已分化为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蒙氏世为首领,形成一相当强大的政治势力,曾不断与宋王朝发生武装冲突,但在社会基层组织的“洞”或“寨”内,仍保留着较浓厚的农村公社色彩。元至元二十年(1283),四川行省参政曲立司一武力政府贵州南部“九溪十八洞”,分封少数民族首领为世袭土官,通过他们来统治当地水族和其他各族。不久,都柳江上游的烂土、陈蒙等处长官司要求内属,改为陈蒙、合江州,规定按期向封建王朝纳贡丹砂、雄黄以及马匹、雨毡等物。明洪武间复长官司,隶都匀府。清置三脚州。1914年改三脚州为三合县,后改称三都县。 在荔波水族地区,宋置荔波峒,后改称州,同时保留一些长官司建制。明王朝在加强土司制度的同时,在有条件进行直接统治的地方,则逐步实行“改土归流”。如明初,封建王朝用武力裁撤了荔波州的蒙、雷、皮三姓土司,分置三个巡检司。清置荔波县,对水族地区进行直接统治。清朝直接统治水族地区后,汉族移民也随着大批迁入,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设施以及家庭纺织等手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农村初级市场和较大的集镇相继形成,封建领主经济逐渐向地主经济转化,至清代中叶,农村中出现了拥有千亩田土的大地主。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羌 族 人口为306072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茂汶羌族自治县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人口数为306072。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除茂汶县赤不苏区和黑水县的羌区为北部方言外,其余羌区均为南部方言。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通用汉文。 羌族历史悠久,可溯源于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羌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由来已久,除汉朝在岷江上游设置汶山郡外,从隋到宋都设过羁縻州。元明推行土司制度,委任土官治理地方,清朝实施“改土归流”, 以流官代替了土司政权。19世纪末,英法帝国主义势力侵入羌区,与官僚、军阀、地主相勾结,残酷地压迫剥削羌族人民。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普米族 人口为33600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普米族人口数为33600。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木里和宁蒗的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在通用汉文。 各地普米族有不同的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汉族的历史文献上称普米族为“西蕃”或“巴苴”。根据本民族传说和历史记载,普米族原来聚居于青藏高原,系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后来逐渐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向温暖和水草丰茂的地区迁徙。大约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他们已居住于现在四川的越西、冕宁、汉源、九龙和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宋史》记载,当时,有人“入西番求良马以中市”,说明普米族先民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已有密切往来。至元代,四川邛部州(越西)一带,有“六番”居住。蒙古进军大理时,原居西昌地区的普米族一支由其部落首领率领加入蒙古军,进入云南的宁蒗、丽江、维西、兰坪、永胜一带定居下来。居于云南地区的普米族,元朝时属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后罢府置宣抚司)的总管(或宣抚) 的统治。明代属于丽江、永宁府土官知府统治。清雍正年间,丽江世袭土知府改为流官知府,世袭土官知府改为土通判。四川的普米族则受盐源木里的土司和本民族的头人统治。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怒 族 人口为28759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3县,兰坪、维西两县也有怒族聚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28759。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语言差别很大,碧江、福贡、兰坪等地怒语互相不能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誓阿怒”(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但各地怒族还保留着自称、本民族语言等特点。怒族地区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此外,迁入怒江地区的僳僳族头人也开始强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怒族人当奴隶。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仫佬族 人口为207352人。 民族概况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汉、瑶、苗、侗、毛南、水等族杂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仫佬族人口数为207352。仫佬族使用的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据历史记载,宋太祖开宝五年(972),以桂州琳洞地置罗城县,先隶融州,后属庆远府。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所知,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罗城一带地区。明朝继承宋、元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区设立流官,社会基层设立里甲。同时在县官之下,增设土巡检司、镇和寨堡等机构,利用当地头人任职,把流官与土官统治结合起来。人民须向朝廷交纳夏秋两税。清代将仫佬族地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设“冬”。每“冬”约十余户,有“冬头”,由大家推选,负责筹粮收款。“冬”原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社会基层单位,由于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 以下又分“房”,实际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组织。1912年后,设立团总、保董、甲长等,利用原来的“冬头”为保、甲长,统治仫佬族人民。1933年以后,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深入,建立了区、乡、村的保甲制度,乡长兼任民团队长及小学校长,实行所谓“三位一体”、“五户连保”的反动统治。仫佬族中一些“乡老”、“族长”也往往上通官府,下揽族权,左右与土匪勾结,强迫群众遵守“乡约”、“族规”,竭力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仫佬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曾多次掀起反封建统治的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批先进的仫佬族青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柳北抗日挺进队和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罗城县的解放就得到了仫佬族人民的有力配合。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苗 族 人口为8940116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在广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区。其他地方的苗族则与其他各民族杂居。苗族村寨少则几户、十几户,多则百户、干户。居住环境各地差别较大,多为山坡地或较平坦的山脚,也有高寒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苗族人口数为8940116。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长达几千年的迁徙,住地分散,因而苗语逐步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东部)方言、黔东(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此外,川黔滇方言内部又分7个次方言。有些杂居地区的苗族,讲汉语、侗语、壮语等语言。新中国成立以前,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于1956年组织汉、苗语言工作者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现正普及使用。 苗族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故与苗族可能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苗族可以溯源于殷周时代“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武陵蛮说等。有关苗族族源问题的各种争论在史学界中至今尚未定论,但是已有足够的史料可以证明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苗族的祖先已经聚居在至今还是他们比较最集中的湘西、黔东这个当时称作“五溪”的地区。历史上称居住在这一地区包括苗族祖先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成“武陵蛮”。后来他们陆续向西迁徙,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布局面。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毛南族 人口为107166人。 民族概况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毛南族人口数为107166。毛南人使用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长期和壮族、汉族杂居,多数人能讲壮语和汉语,通用汉文。 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从宋代开始,在汉文史稿中记载,今广西环江县境内先后有“茆滩”、“茅滩”、“冒南”等地名。岭南百越支系有地名与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后,称为“毛难族”。八十年代根据本族意见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毛南族是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据记载,今毛南族聚居的地区在唐贞观年间为思恩县地,属岭南道环州管辖;宋代曾为抚水州属地;元代属庆远路管辖。明正德元年思恩县玫属河池州。清代,思恩县属庆远府。光绪年间,在毛南族聚居地区设置“毛难甲”。“甲”之下划分上、中、下三“额”、“额”设“总团”。“额”之下以设“牌”,设有“牌头”,一般管辖10户。为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毛南族人民曾不断起来斗争。在抗日战争中为打击日寇、解放战争中抗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珞巴族 人口为2965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珞巴族人口数为2965。除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语外,其余通用珞巴语,但各地区间有方言差异。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珞巴族自古就在西藏的塔布工布、白马冈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广大地域内生息。藏文史籍《红史》等记载,早在松赞干布(6177~650)时代,“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此后藏和珞巴两族人民的交往不断发展,17世纪以后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封赠、委派等方式,通过属下宗、貉组织对洛渝一些地区实行行政管理。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把洛渝地区划归波密土王管辖。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墨脱宗、则拉岗(宗)和嗄卡骆卡等机构的官员头人还分别对达岗错、马尼岗和巴恰西仁等珞巴族居住区按例收取差税。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僳僳族 人口为634912人。 民族概况 僳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丽江和迪庆、大理、保山、德宏、楚雄、临沧等州县。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德昌等县也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僳僳族人口数为634912。使用僳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僳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的音节文字,第三种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已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推行。 僳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人著述,樊绰的《蛮书》称之为“栗粟”,被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公元8世纪时,僳僳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曾受“勿邓”、“两林”两个强大部落的统治。1 2世纪以后,僳僳族先后受元代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代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和掠夺,大批僳僳族人在头人木必帕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此后的两个世纪,陆续有大批僳僳族往西和往南,迁入德宏、临沧、耿马等地。有的则沿金沙江南下,进入禄劝、大姚等地。19世纪20年代,清朝在靠近内地僳僳族分布的丽江、永胜、华坪等地,实行“改土归流”。一些世袭的纳西族和白族土司为流官所取代。 1908年,云贵总督府及丽江府派阿墩子(德钦)弹压委员夏瑚巡视怒俅两江,夏瑚委任怒管及俅管袁裕才等分别管理怒江及俅江(独龙江)事务,并下令取缔过去康普、叶枝、察瓦龙等地土司对僳僳族、独龙族的苛派。 1911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领土片马、鱼洞、岗房等地。辛亥革命后,云南军都督府都督蔡锷任命西防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师师长李根源组成3个殖边队进驻怒江地区,从而阻止了英国殖民势力向怒江的窥伺。此后,云南地方政府分别在怒江地区建立了知子罗(碧江)、上帕(福贡)、菖蒲桶(贡山)、泸水等4个行政委员公署,1928年以后分别改为设治局,并在独成江的茂当设立公安分局,管理独龙江事务。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拉祜族 人口为453705人。 民族概况 拉祜族是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少数民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哥搓”、“缅”、“目舍”、“苦聪”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约80%的拉祜族聚居在澜沧江以西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拉祜族人口数为453705。使用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傣族密切交往,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渊源于甘、青地区的古羌人,历史上,曾有古羌人的部分支系向南迁徙,进入今云南境内,分布在金沙江南岸地带,秦汉时期,活动于洱海地区的彝语支各族体被泛称为“昆明夷”,其中便含有拉祜族的先民。自唐代起,拉祜族先民自金沙江南岸地带分东西两路陆续南迁。其中西路一支,经今弥渡、巍山,渡澜沧江,到达临沧,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地区,是为“拉祜纳”。东路一支,顺今哀牢山西侧和无量山东侧南下,分布在澜沧江以东地区,是为“拉祜西”。与拉枯族在历史上有密切关系的彝族,称拉祜纳为“大倮黑”,拉祜西为“小倮黑”,称拉祜族寨子为“倮黑加”。元、明两代,拉祜族人民多处于傣族土司统治之下,清末在今澜沧县设镇边厅。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景颇族 人口为132143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景颇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江和梁河等县山区;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自治县,以及思茅地区的澜沧县等地,也有少数景颇族散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人口数为132143。主要使用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也使用缅语支的载瓦语。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文。 根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景颇族先民最早生活在康藏高原南部,后来南迁到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这个地区,汉代属永昌郡,唐代属云南南诏政权的镇西节度管辖。这一地区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继南诏、大理政权之后,元代在云南设立行省,寻传地区属于云南行省管辖。后来景颇族各部逐渐形成茶山、里麻两个大的部落关盟,产生了山官。社会开始分化为最初的三个等级:官种、百姓和奴隶。十五世纪初,明朝在这里推行土司制度,设立了里麻、茶山两个长官司,任命景颇族山官为长官,颁发了铜印和金字红牌。茶山长官司先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后属永昌卫,继改属腾冲府管辖;里麻司直属于云南都司。清代,景颇族地区属清朝所设置的有关府州县管辖。十六世纪以后,大量景颇族移居到德宏地区。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基诺族 人口为约20899人。 民族概况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为20899。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基诺乡旧称为基诺山,清代文献写为攸乐山,都是以基诺族自称而得名,足见基诺族是当地的古老居民。有关基诺族的汉文记载始于18世纪。基诺山因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诺山思通(今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了砖城,驻军500人,欲在这里建立滇南重镇,但时隔6年因瘴气厉害而裁撤,此后只在这里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后来傣族土司统治基诺山区。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地方政府在基诺山委任保甲长,保甲长与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诺头人相结合,主要职责是为国民党地方政府催缴贡赋。1941年10月至1943年4月,基诺族人民为了反抗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残酷压榨,在操腰的领导下,团结哈尼、瑶、汉等族人民,同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军队进行了英勇斗争,最终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车里县长撤职查办,3年内未在基诺山征税。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俄罗斯族 人口为15609人。 民族概况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匿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俄罗斯族人口数为15609。使用俄罗斯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通用俄文。 “俄罗斯”一词起源于一个东斯拉夫部落之名“罗斯”或“鲁斯”。在种族分类上,俄罗斯人属于欧罗巴人种(皂种人)。中国的俄罗斯族由于与周围民族通婚,体质逐渐变化,具有黄种人特征。早在18世纪,但主要是19世纪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族从沙皇俄国迁到我国新疆。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的时期,他们被称“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俄岁斯族。 由于俄罗斯族迁来我国的时间不长,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前苏联还有自己的亲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之间又恢复了关系,不少人要求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50年代,经中苏两国政府协商同意、并帮助他们陆续迁回家乡。此外,也有部分俄罗斯族迁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因为那里也有他们的亲族,因此,我国现有俄罗斯族的人数已经不多了。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独龙族 人口为7426人。 民族概况 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也有少数散居在贡山县北部的怒江两岸。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族人口数为7426。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无本民族文字。 独龙族的名称,最初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期称为“俅”或“曲”,也有称“俅人”、“俅子”的。史籍记载,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管辖,元明清时属丽江木氏土司统治,清中叶划归丽江纳西族康普、叶枝两土千总分管,后归叶枝土千总统辖。1909年委任专职“俅管”管辖独龙河地区。1918年在今贡山县设置菖蒲桶行政公署,1933年改为贡山设治局,进而在贡山地区推行保甲制度。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德昂族 人口为17935人。 民族经济 我国的德昂族主要分散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镇康、耿马、永德、保山、澜沧等县,分布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绝大多数的村寨都是和景颇、佤、汉等族分寨杂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人口数为17935。德昂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3个方言。无文字。 德昂族是古代永昌地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据说有20多个支系,如汝昂、列别、汝买、汝波等,各个支系都有自己的自称。汉晋时的濮人、隋唐时的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是今德昂、佤、布朗等族的先民。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等王朝及唐宋时期之南诏、大理国。元以后,他们的先民又沦为傣族土司的属民。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布依族 人口为2971460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布依族主要聚居于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数为2971460。使用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关系。壮语北部方言和望漠、册亨、独山、安龙、兴义等县的布依语基本相同。布依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文字,一直用汉文,建国以后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布依族的先民,一般被认为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从民族语言、古称、自称及地理分布考察,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后来由于长期分居,经济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产生了差异,便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也有人认为布依族是由“百濮”的一支发展而来;还有人认为战国晚期到西汉的“夜郎”国与今日的布依族有渊源关系,因为夜郎辖地的中心地带在今盘江(古称豚水)流域,而盘江地区历来是布依族的聚居区。 布依族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文物,如青铜犁、锄和铁制锄、锸、铲等适用于稻田耕作的农具及稻田模型,与《史记》所记夜郎之民“椎髻、耕田、有邑聚”的情形互相印证,说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汉王朝对古夜郎的开拓和封建郡县制度的确立,历魏、晋、南北朝,大姓势力日益强大,阶级分化日益加深,封建领主经济逐步形成。唐代,中原王朝在布依族地区设置了一些羁縻州县,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世袭其地。五代时,增设了“八蕃”土司。宋朝继续推行“羁縻政策”,分别授予当地首领以刺史、司阶、司戈、将军等职衔,分别划归四川路、湖南路和广南西路节制。元代置罗甸宣慰司(安顺地区属其地)、顺元路军民安抚司(贵阳地区)、都匀军民府(黔南州部分县属其地)、于矢部万户所(兴义地区)及泗城州军民府(黔南州部分县属其地)等。 明朝和清朝初期,土司制度更加完备,土司和土官占有领地内全部田土,将属民世世代代束缚领地上(但不能任意杀戮和买卖属民)。土官对属民实行以劳役地租为主的剥削,同时进行残酷的超经济剥削,其名目达十余种之多。与此同时,明廷还在布依族地区推行“卫所屯田制度”,置营田使,经管“军屯”和“民屯”,后来,这些地区首先转化为封建地主经济。从明末到清初,随着布依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境内的属民也日益发生两极分化,人口大量增加,开始出现了租佃和买卖田土的现象。土司和土官不得不承认领地内这种已经存在的田土买卖和租佃的合法性,并同意和褒奖开荒垦殖(新垦殖的田土也可买卖),以维持属民的生计。随着田土买卖的发展,有的土目、头人也日益贫困,将私田和粮田转售于汉人。布依族地区部分富裕的土官、把事及少数占有较多田地的属民,还有汉族地主和高利贷者形成了新的地主阶级,实物地租也逐步取代劳役地租。雍正五年(1727),清王朝采取的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政策,客观上确立和发展了布依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加速了领主经济的崩溃,土司制度也随之消亡。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布朗族 人口为91882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布朗族部分自称“布朗”、“帮”,部分自称“阿瓦”、“阿尔瓦”、“伊瓦”、“佤”和“翁拱”等。汉族或傣族称之为“濮满”、“蒲满”、“孟”等。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在西晋时,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现在的布朗族。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白 族 人口为1858063人。 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僳僳族称之为“勒墨”。本族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有居民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秦汉时期,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日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这里。东汉时改属永昌郡管辖。唐朝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后建立了以彝、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又于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大理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系相处。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惜澈今生§**专题**[070629]给澈澈介绍我国56个民族之阿昌族 人口为33936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此外,也有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和腾冲两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无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白族等关系密切。 据清王凤文《云龙记往》载,云龙“俄昌”人,自其首领早慨始传至元末,已有35代。早慨制定“铁印券”,规定酋长以长子继承,开始了世袭制。早慨以后十余世,“俄昌”人日益强盛,与金齿、僰国皆通商。约10世纪,受大理王段氏封诰。当时外来商人教会阿昌人民种田,农业逐步发展。元、明设云龙州,大量白族、汉族人民相继迁入,这里的“俄昌”人,部分西迁至腾冲一带,部分融合于白族、汉族中。 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腾冲一带,元以前即有“莪昌”人居住(《元史地理志·金齿宣抚司》),明正德《云南志》认为即唐代的“寻传”人。那时“寻传”人属南诏的镇西节度管辖,还过着“俗无丝纩”、“散漫山中无君长”的原始生活。“寻传”人在发展过程中至元明时期已逐渐分化为阿昌族和景颇族中的一部分。 明洪武十六年(1383)左纳率部归顺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敕赐汉人段保为云龙州掌印土知州,阿昌族降为被统治民族,并向西南迁至德宏境内,渐失本土。 阿昌族聚居的户腊撒,明初属麓川宣慰使司。15世纪中叶,明将王骥三征麓川后,属陇川宣抚司。王骥分封其属官赖罗义和况本为把总,分别掌管户撒、腊撤,成为世袭领主。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阿昌族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清初承袭了明代的土司制度。吴三桂把户腊撤地区改为“勋庄”。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废“勋庄”,仍归原先赖、况两家承袭。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户腊撒地区归腾越州管辖。乾隆年间,南甸土司辖区的阿昌族,除了向傣族封建领主交纳贡税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沦为附近汉、傣地主的佃户。同时受封建领主、地主的双重剥削。民国时期,云南军阀在陇川、梁河等地建设治局,推行保甲制,但封建土司制度延至建国前夕,统治阿昌族达500余年之久。阿昌族每年除固定向土司交纳“三大款”(官租、大烟款、地基银子)外,各寨还负担专门的劳役。
§惜澈今生§**盖楼**[070625]给澈澈的猫猫楼 真是.....你们都知道我讨厌猫的哈...纯粹是疼金希澈才搞的,惊悚中贴图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