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space kimeknight
呵呵!大家一起加油把!~
关注数: 3 粉丝数: 1,462 发帖数: 7,188 关注贴吧数: 42
转载自英伟达官方“GeForce RTX 40 系列显卡与电源规格” 自 NVIDIA 宣布推出 GeForce RTX 40 系列显卡以来,有关现有 PC 电源以及相关系统是否能够兼容新显卡的问题不断增多。 如果您的 PC 电源已经达到最低额定功率需求(详情见下文),理论上无需为 GeForce RTX 40 系列显卡配备新的PC 电源。该系列显卡配有相应的电源转接线,可确保与现有 PC 电源兼容。我们已在多种模拟环境下对电源转接线进行了严格测试。 以下是对常见问题的解答,包括不同型号显卡的 PC 电源功率建议、安全使用的可拔插次数限制等。 △关于 RTX 40 系列显卡电源兼容性的常见问题 △是否需要为 RTX 40 系列显卡升级 PC 电源? 如果您的 PC 电源满足最低额定功率需求,理论上无需再为 GeForce RTX 40 系列显卡配备新的 PC 电源。RTX 4090 显卡的 TGP 功率为 450W,最低推荐 PC 电源额定功率需求为 850W。RTX 4080 16GB 显卡的 TGP 功率为320W,最低推荐 PC 电源额定功率需求为 750W。RTX 4080 12GB 的最低推荐 PC 电源额定功率需求为 700W。 △与上一代产品相比,GeForce RTX 4090 和 4080 显卡的功耗需求有哪些变化? 新一代显卡的性能在获得明显提升的同时,其功耗需求非但没有变化,有的型号甚至有所降低。RTX 4090 的功耗与RTX 3090 Ti 相同,RTX 4080 16GB 的功耗比 RTX 3080 Ti 低 30W,而 RTX 4080 12GB 的功耗比 RTX 3080 12GB 低 65W。 △RTX 40 系列显卡是否需要新的电源转接器或全新规格线缆? 不需要。RTX 40 系列显卡附带电源转接线,可让您继续使用现有 PC 电源和主流 PCIe 8 针接口。RTX 40 系列显卡支持使用全新 PCIe 5.0 规格电源线,只需一根线缆即可为显卡供电。 △如果 RTX 40 系列显卡可以使用现有的线缆和 PC 电源,那么为什么要改用新的接口标准? PCIe 5.0 电源接口和线缆是 PCIe 扩展设备的新标准。该标准让您能够使用一根线缆轻松为显卡供电,从而简化线缆布线并改善机箱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有助于提升散热等诸多优势。 △PCI-SIG 组织警告称,使用不支持 ATX 3.0 标准 PC 电源和接口不符合 PCIe 5.0 规范的 12VHPWR 线缆可能会有电流过载/功率过载风险。为什么 PCI-SIG 会发出该警告,这对 NVIDIA 的新产品有何影响? 这不会影响 NVIDIA 的新产品。在早期开发和测试期间,我们在独家供应商提供的连接器样品上发现了一个潜在问题。作为 PCI-SIG 成员,我们迅速通知了供应商对此问题进行修复(现已修复),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以帮助正在施行新标准的其他供应商及时改进。PCI-SIG 已经将这些经验分享给了其他供应商。 △为什么这些全新 PCIe 5.0 线缆的使用寿命被限定为拔插不超过 30 次? 其实过去 20 多年来,现有 PCIe/ ATX 8 针接口的设计寿命同样是不超过 30 次拔插,而 PCIe 5.0 线缆或电源接口并没有对此作出修改。 RTX 40 系列显卡的电源转接线是否足够“智能”,支持与 ATX 2.0 标准的 PC 电源实现交互并适当调节 GPU 的功率? 是的。电源转接线内部配备有源电路,可以根据 PCIe 5.0 (ATX 3.0) 规格设定将 8 针接口状态转换为正确的边带信号。 △什么是“智能”电源转接线? 电源转接线配备有源电路,可根据插入的 8 针接口的数量检测所需功率大小,并将其报告给显卡。这使得 RTX 4090 在超频时,能使用 4 个 8 针接口以获得更大的功率支持(与使用 3 个 8 针接口时相比)。 △如果我弯曲 RTX 40 系列电源转接线,是否会导致 PC 电源 和 GPU 之间的连接出现问题? 事实证明,这种转接线可以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请按照我们的兼容性示意图操作:在显卡顶部留出至少 1.4 英寸(约 3.56 厘米)或 36 毫米间隙,用于提供足够空间用于收纳线缆和确保空气流通。 △如果我的 PC 电源只提供了一个电源通道以连接显卡(即只有 1 个可用的电源接口),这会出现问题吗? 请将电源的原装电源输出线缆直接连接到显卡随附的电源转接线上。电源的每个输出接口通常只能通过原装线缆提供至多 2 个 8 针 PCIe 接口使用。RTX 4090 和 RTX 4080 16GB 需要电源能够提供至少 来自3 个独立输出接口的 8 针 PCIe 接口或 1 个具有 450W 或更高功率的 PCIe 5.0 接口。 △RTX 40 系列:让您的系统准备就绪
转载自英伟达官方“GeForce RTX 40 系列显卡与电源规格” 自 NVIDIA 宣布推出 GeForce RTX 40 系列显卡以来,有关现有 PC 电源以及相关系统是否能够兼容新显卡的问题不断增多。 如果您的 PC 电源已经达到最低额定功率需求(详情见下文),理论上无需为 GeForce RTX 40 系列显卡配备新的PC 电源。该系列显卡配有相应的电源转接线,可确保与现有 PC 电源兼容。我们已在多种模拟环境下对电源转接线进行了严格测试。 以下是对常见问题的解答,包括不同型号显卡的 PC 电源功率建议、安全使用的可拔插次数限制等。 △关于 RTX 40 系列显卡电源兼容性的常见问题 △是否需要为 RTX 40 系列显卡升级 PC 电源? 如果您的 PC 电源满足最低额定功率需求,理论上无需再为 GeForce RTX 40 系列显卡配备新的 PC 电源。RTX 4090 显卡的 TGP 功率为 450W,最低推荐 PC 电源额定功率需求为 850W。RTX 4080 16GB 显卡的 TGP 功率为320W,最低推荐 PC 电源额定功率需求为 750W。RTX 4080 12GB 的最低推荐 PC 电源额定功率需求为 700W。 △与上一代产品相比,GeForce RTX 4090 和 4080 显卡的功耗需求有哪些变化? 新一代显卡的性能在获得明显提升的同时,其功耗需求非但没有变化,有的型号甚至有所降低。RTX 4090 的功耗与RTX 3090 Ti 相同,RTX 4080 16GB 的功耗比 RTX 3080 Ti 低 30W,而 RTX 4080 12GB 的功耗比 RTX 3080 12GB 低 65W。 △RTX 40 系列显卡是否需要新的电源转接器或全新规格线缆? 不需要。RTX 40 系列显卡附带电源转接线,可让您继续使用现有 PC 电源和主流 PCIe 8 针接口。RTX 40 系列显卡支持使用全新 PCIe 5.0 规格电源线,只需一根线缆即可为显卡供电。 △如果 RTX 40 系列显卡可以使用现有的线缆和 PC 电源,那么为什么要改用新的接口标准? PCIe 5.0 电源接口和线缆是 PCIe 扩展设备的新标准。该标准让您能够使用一根线缆轻松为显卡供电,从而简化线缆布线并改善机箱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有助于提升散热等诸多优势。 △PCI-SIG 组织警告称,使用不支持 ATX 3.0 标准 PC 电源和接口不符合 PCIe 5.0 规范的 12VHPWR 线缆可能会有电流过载/功率过载风险。为什么 PCI-SIG 会发出该警告,这对 NVIDIA 的新产品有何影响? 这不会影响 NVIDIA 的新产品。在早期开发和测试期间,我们在独家供应商提供的连接器样品上发现了一个潜在问题。作为 PCI-SIG 成员,我们迅速通知了供应商对此问题进行修复(现已修复),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以帮助正在施行新标准的其他供应商及时改进。PCI-SIG 已经将这些经验分享给了其他供应商。 △为什么这些全新 PCIe 5.0 线缆的使用寿命被限定为拔插不超过 30 次? 其实过去 20 多年来,现有 PCIe/ ATX 8 针接口的设计寿命同样是不超过 30 次拔插,而 PCIe 5.0 线缆或电源接口并没有对此作出修改。 RTX 40 系列显卡的电源转接线是否足够“智能”,支持与 ATX 2.0 标准的 PC 电源实现交互并适当调节 GPU 的功率? 是的。电源转接线内部配备有源电路,可以根据 PCIe 5.0 (ATX 3.0) 规格设定将 8 针接口状态转换为正确的边带信号。 △什么是“智能”电源转接线? 电源转接线配备有源电路,可根据插入的 8 针接口的数量检测所需功率大小,并将其报告给显卡。这使得 RTX 4090 在超频时,能使用 4 个 8 针接口以获得更大的功率支持(与使用 3 个 8 针接口时相比)。 △如果我弯曲 RTX 40 系列电源转接线,是否会导致 PC 电源 和 GPU 之间的连接出现问题? 事实证明,这种转接线可以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请按照我们的兼容性示意图操作:在显卡顶部留出至少 1.4 英寸(约 3.56 厘米)或 36 毫米间隙,用于提供足够空间用于收纳线缆和确保空气流通。 △如果我的 PC 电源只提供了一个电源通道以连接显卡(即只有 1 个可用的电源接口),这会出现问题吗? 请将电源的原装电源输出线缆直接连接到显卡随附的电源转接线上。电源的每个输出接口通常只能通过原装线缆提供至多 2 个 8 针 PCIe 接口使用。RTX 4090 和 RTX 4080 16GB 需要电源能够提供至少 来自3 个独立输出接口的 8 针 PCIe 接口或 1 个具有 450W 或更高功率的 PCIe 5.0 接口。 △RTX 40 系列:让您的系统准备就绪
转载自英伟达官方“GeForce RTX 40 系列显卡与电源规格” 自 NVIDIA 宣布推出 GeForce RTX 40 系列显卡以来,有关现有 PC 电源以及相关系统是否能够兼容新显卡的问题不断增多。 如果您的 PC 电源已经达到最低额定功率需求(详情见下文),理论上无需为 GeForce RTX 40 系列显卡配备新的PC 电源。该系列显卡配有相应的电源转接线,可确保与现有 PC 电源兼容。我们已在多种模拟环境下对电源转接线进行了严格测试。 以下是对常见问题的解答,包括不同型号显卡的 PC 电源功率建议、安全使用的可拔插次数限制等。 △关于 RTX 40 系列显卡电源兼容性的常见问题 △是否需要为 RTX 40 系列显卡升级 PC 电源? 如果您的 PC 电源满足最低额定功率需求,理论上无需再为 GeForce RTX 40 系列显卡配备新的 PC 电源。RTX 4090 显卡的 TGP 功率为 450W,最低推荐 PC 电源额定功率需求为 850W。RTX 4080 16GB 显卡的 TGP 功率为320W,最低推荐 PC 电源额定功率需求为 750W。RTX 4080 12GB 的最低推荐 PC 电源额定功率需求为 700W。 △与上一代产品相比,GeForce RTX 4090 和 4080 显卡的功耗需求有哪些变化? 新一代显卡的性能在获得明显提升的同时,其功耗需求非但没有变化,有的型号甚至有所降低。RTX 4090 的功耗与RTX 3090 Ti 相同,RTX 4080 16GB 的功耗比 RTX 3080 Ti 低 30W,而 RTX 4080 12GB 的功耗比 RTX 3080 12GB 低 65W。 △RTX 40 系列显卡是否需要新的电源转接器或全新规格线缆? 不需要。RTX 40 系列显卡附带电源转接线,可让您继续使用现有 PC 电源和主流 PCIe 8 针接口。RTX 40 系列显卡支持使用全新 PCIe 5.0 规格电源线,只需一根线缆即可为显卡供电。 △如果 RTX 40 系列显卡可以使用现有的线缆和 PC 电源,那么为什么要改用新的接口标准? PCIe 5.0 电源接口和线缆是 PCIe 扩展设备的新标准。该标准让您能够使用一根线缆轻松为显卡供电,从而简化线缆布线并改善机箱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有助于提升散热等诸多优势。 △PCI-SIG 组织警告称,使用不支持 ATX 3.0 标准 PC 电源和接口不符合 PCIe 5.0 规范的 12VHPWR 线缆可能会有电流过载/功率过载风险。为什么 PCI-SIG 会发出该警告,这对 NVIDIA 的新产品有何影响? 这不会影响 NVIDIA 的新产品。在早期开发和测试期间,我们在独家供应商提供的连接器样品上发现了一个潜在问题。作为 PCI-SIG 成员,我们迅速通知了供应商对此问题进行修复(现已修复),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以帮助正在施行新标准的其他供应商及时改进。PCI-SIG 已经将这些经验分享给了其他供应商。 △为什么这些全新 PCIe 5.0 线缆的使用寿命被限定为拔插不超过 30 次? 其实过去 20 多年来,现有 PCIe/ ATX 8 针接口的设计寿命同样是不超过 30 次拔插,而 PCIe 5.0 线缆或电源接口并没有对此作出修改。 RTX 40 系列显卡的电源转接线是否足够“智能”,支持与 ATX 2.0 标准的 PC 电源实现交互并适当调节 GPU 的功率? 是的。电源转接线内部配备有源电路,可以根据 PCIe 5.0 (ATX 3.0) 规格设定将 8 针接口状态转换为正确的边带信号。 △什么是“智能”电源转接线? 电源转接线配备有源电路,可根据插入的 8 针接口的数量检测所需功率大小,并将其报告给显卡。这使得 RTX 4090 在超频时,能使用 4 个 8 针接口以获得更大的功率支持(与使用 3 个 8 针接口时相比)。 △如果我弯曲 RTX 40 系列电源转接线,是否会导致 PC 电源 和 GPU 之间的连接出现问题? 事实证明,这种转接线可以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请按照我们的兼容性示意图操作:在显卡顶部留出至少 1.4 英寸(约 3.56 厘米)或 36 毫米间隙,用于提供足够空间用于收纳线缆和确保空气流通。 △如果我的 PC 电源只提供了一个电源通道以连接显卡(即只有 1 个可用的电源接口),这会出现问题吗? 请将电源的原装电源输出线缆直接连接到显卡随附的电源转接线上。电源的每个输出接口通常只能通过原装线缆提供至多 2 个 8 针 PCIe 接口使用。RTX 4090 和 RTX 4080 16GB 需要电源能够提供至少 来自3 个独立输出接口的 8 针 PCIe 接口或 1 个具有 450W 或更高功率的 PCIe 5.0 接口。 △RTX 40 系列:让您的系统准备就绪
多一个眼睛就能多一份安心--分身鱼二代上手体验 421家庭的家庭越来越多,“中流砥柱”的我们必须承担起4+1甚至+2的家庭压力。当然对于许多人来说压力不仅仅是来自经济压力,如今月嫂、保姆、养老会所频出问题,我们的压力又要承担新的风险。 人工智能大行其道,从智能手机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智能型的产品中当然也有适合421家庭的产品------那就是智能陪伴型机器人。 那么什么是陪伴型,首先TA必须是物联网产品,其次摄像头也要是标配,然后再是APP。就在上个月李开复和陆奇联合发布了百度最新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DuerOS,并连同小鱼在家创始人宋晨枫发布了小鱼在家的全新一代智能产品-----分身鱼2代。或许我正是在找这样的家中好帮手。首先拿到分身鱼2代(上图)就发现TA与小鱼在家灵动版(下图)相似。均为摄像头+屏幕+音响的常规组合。但是从各种设计细节来看,分身鱼2白加黑的配色显得更加成熟,机身仅为一个按键也让极简做到了极致(因为连开关键都没有)。分身鱼1代中另购的旋转底座到2代中直接成为了标配,这让其整体的高度要比上一代高出不少,达到了319mm。这样在与用户平层沟通的时候会更加方便。分身鱼2使用了1080P的高清摄像头,光圈为F2.0。这样的参数用于监控和视频通话来说是绰绰有余的。水平视角为70度,换算成焦距应该在28-35之间,这样的小广角非常适合在室内使用。屏幕方面采用了8英寸的IPS显示屏,分辨率为1280*800,并且支持多点触控。屏幕两侧的麦克风,再加上屏幕背后的一个组成的阵列。这给分身鱼2的10米有效拾音提供了保障。分身鱼2的背部设计处处都看起来非常圆润,2.5瓦的40mm的扬声器也带来了更好的音效。 由于分身鱼2并没有采用内置电池的设计,再加上其已经具备多角度转动的能力,这让分身鱼2将成为家中全方位监控的好能手。分身鱼2提供了机身X轴和摄像头Y轴两个维度的自动转动(也可手动),而屏幕的连杆为手动调整,这样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使用位置而调整使用,也不容易造成手拧造成电机故障。底部的橡胶圈增强附着力,防止在转动过程中发生倾斜的情况发生。配件方面仅提供了一个12V 2A的电源线。
这还不够?!耳塞也要追求颜值,新铜雀小评 科技以换色为本,这是苹果爸爸教大家的“道理”。于是乎红色就成了各个品牌舍本逐末的方向了。 回到耳机圈,换色倒没有手机圈那么多,毕竟高颜值的耳机本身就不多。偶尔来几个有噱头的头戴还能折腾个造型出来。SIMGOT兴戈从去年开始就发布第一款产品EN700,也称铜雀。此次我拿到的是第二代EN700 BASS。对于这么有全新三种配色的产品来说,除了颜色和低频TA还给我带来了什么?相比刚刚上市的蓝色,虽然都骚,但红色依然还是我的首选颜色嗯,这下我满意了。兴戈铜雀EN700 BASS是一款动圈入耳耳机。兴戈旗下产品线单一,类似与苹果,所以不存在旗舰和非旗舰一说。但从其各项参数、工业设计、产品定位,以及不错的用户口碑来看,确实算得上是不错的精品。SUZAKU再配合铜雀的浮雕式图案,让其的包装给人一种极简、高端的感觉。使用四神兽的朱雀来定义产品,很有想法。刚以为要召集四大神兽,网上就爆料了下一代旗舰的EN800,其依然是以鸟来定义产品,当然又是一个神鸟--------金乌(山海经)。好了,继续说产品。产品初见,皮套和耳机都会一眼吸引住你。做工精良、亮骚红是我给他的初评价。既然作为旗舰产品,配件自然是少不了的。EN700还附赠了一个真皮皮套。皮质这种东西说白了就是讨巧消费者,不过低质倒反会适得其反。EN700送的皮套手感很好,缝线精细,是属于可拿在手中把玩的玩物,给个赞。皮套内还有两组硅胶耳套,以及清洁刷一个。通透塞、均衡塞成为消费者需要先做出的一个选择。本人建议使用通透塞,其导管偏短、壁略薄一些,人声会显得更加自然、温润。首选说一下耳机的线材,目前的版本是非可换线版本。线材采用的是编织结构设计,这种设计最大的好处就是非常抗拉。分线器将其以物理性质的方式分开,保证线的一体型。魔术贴和镀金插头也成了标准配置。EN700BASS采用了与前代相同的腔体,不得不表扬一下这个一体成型的铝制腔体,工艺还是非常精细的。表面的喷砂效果也很好,均匀、平滑。耳挂管与耳机为一体式设计,无法取下,使用感受软硬适中,对于熟悉挂耳式耳塞的朋友还是非常友好的。10mm动圈单元相比前款有很大音色上的改动,并且加强了低频,这让我很期待。对于只有16Ω阻抗的EN700来说,推常用设备是没什么问题的。既然作为兴戈旗舰级产品,音色的调教就需要谨慎许多。先不说高中频,低频成其最大的亮点。EN700BASS是一款比较均衡的耳塞,再者加大了低频量这可满足更多的消费者。听乐器清晰可辨,整体音色微微偏冷,整体感受解析力在动圈里面还是可圈可点的。正好最近也听喜欢听电音,新铜雀的瞬态相应表现很棒。从弱到墙,比较激进;从强到弱,过渡效果让人舒适。另外,BGM中极细的音符可以被我捕捉到,这点我很喜欢。说到层次感,新铜雀在人声的处理居然很老道。人声靠前自然不用多说,口水音可以保存的很好,虽然那种分离度没有完全剥离,但氛围感很好。这与我们常见的女毒还有一些区别。声场方面,不算特别大,不过临场感很好,很好的还原现场的环境,代入感不错。不过相比古典,新铜雀还是更适合流行,摇滚这一类的音乐。新铜雀在工艺确实令人有惊喜,你不要忘了TA只要600多。在保证产品本身和颜值的需求上,在乐感上新铜雀基本可以满足我的日常需求,超千万级别的基本不是什么问题。作为第二款产品就做出这样的结果,不得不服。这应该与来自奥思特锐的索隐君不无关系。不管老板多少会吹牛,产品不错当然还是需要肯定。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好产品来自中国,非常开心阿,真正拉动内需的时候要来了,福利的还是咱们,国货当自强!
承载着洗护套装的希望,凯音i5全新出发 作为93年的老牌厂商斯巴克可以算得上是老当益壮,在这个快消的时代也跟着潮流做出了几款让人影响深刻的便携播放器产品。N5,N6两代产品因为独特的造型很容易被人记住,不过洗护套装的调侃声也不绝于耳。虽然有黑话的产品通常不会太过冷门,但对于国内音频厂商的快速出机和厮杀上来看,凯音的动作确实要慢上不少。从之前两款产品的试探市场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与此同时国内老烧友的挑剔要求和大量新烧的加入让凯音产品的定位就尤为重要,满足大众的万金油就是时候推出了。 各路吃瓜烧友正等这着下一个“晾衣架”出来的时候,凯音让大家镇定了一下。新品i5从内而外的改变让我看到了凯音的野心和决心。经过多年的厮杀,频出新品和让性能早已饱和的手机圈都慢慢转向了掌管颜值的工业设计。凯音的搓衣板和洗衣机让玩音频的人不觉得什么,毕竟有时候越丑越专业么。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跟随数码3C时代的全面普及,颜值这事也要拿出来说事了。N5N6两位让普通消费者感觉到了距离感,当然这与斯巴克产品很有渊源。如今Hifi也可以是快消品,同样是设计,让高颜值的加入,肯定是何乐不为的事情嘛。包装依旧是主流的Hifi风格,相比旗舰级耳机的丰富套餐要清淡不少。从表面一眼就可以看到i5的造型与N系洗护兄弟产品线有挺大的差异,有着与目前众多友商旗舰型号相同的大屏搭配音量滚轮的配置。各种凯音的第一次,如安卓、蓝牙、Wifi、Type-C等都在i5上送出。 旗舰级别的配置也让i5名至实归。天地盒的设计中规中矩,和iPhone的那种差不多。配件方便比较简单,也比较符合便携的定义。 Type-C的接口兼容性自然没什么问题,i5并没有配备充电头,不过对于4800mAh的锂电池完全可以随充随用,反正安卓设备你懂的。不得不说,i5在凯音的产品线里绝对算得上是一股清流,毕竟更加平整的正脸大屏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吧。但从侧边的线条来看还是非常带有之前产品的影子的。背面的大面积的碳纤维材质算是凯音的标配特色了,辅以磨砂工艺的铝合金边框看起来很有厚重感,质量确实不必多疑。但背面的树脂涂层将Logo和碳纤维都包裹在里面,那就只能看不能把玩咯。另外侧边的线条略显硬朗,但圆弧的底部折角加上音量滚轮中和了这种太硬的感觉。当然金属高品质也有他的负面影响,无线通讯的加入让i5得无缘无故多一个下巴,而且还是突起的。这种非质感边缘化以外的设计我觉得还是值得推敲的。一体化会不会更美观呢?作为i系列的首款产品,给旗舰让路也是必须的。虽然和N5比少了平衡口,这种“退步”是为了进一步贴近市场所做出的决定把。少了同轴不用紧,独立的音频滚轮来提升实用性。在这里提一句的是i5的音量滚轮手感太TM好了,非常厚与重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即使没有保护罩,在日常的绝大多数情况也不用担心音量一下子跑掉了。在手机上都比较少见Type-C也运用到了i5上。C接口加USB3.1速率让i5变得更加好用(充电和数据拷贝),除此之外该接口带担当了DAC外置解码和SPDIF接口的重任。在声音上i5给我的感觉就是稳定,整体声音较为通透,三频均衡,分离度也不错。 风格上整体微微偏暖,底噪控制的不错,声场拉的比较开。饱满的中频会把人声部分烘托的很好,这也比较符合大多数听人声的需求。在解析力上,i5的表现还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与耳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便试了一首Rolling in the deep,整体把握的还是非常到位的。Adele的气息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水音也可以很好的展现出来。乐器声音靠后,方位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的表达出来。另外i5的推力非常好,不仅在低阻抗的底噪控制到位,高阻抗也能推动的有模有样。之前提到i5的稳定性,不仅在音频方面,安卓系统的深度定制也是让i5出彩不少。常规的点扫拉都是毫无学习成本的,基本是不需要看说明书就可以完成的。虽然不能与安卓手机相提并论,但在我的日常操作当中,基本没有出现卡顿的情况发生。即使装上了输入法,网易云音乐等App也无妨。不过安卓耗电的问题依然规避不了,挺遗憾的。i5还在海贝音乐的深度捆绑下,提供了三个月的免费VIP的会员服务。海量+正版+无损的海贝平台应该可以得到不少普通用户的拥趸把,但对于老烧来说,嗯,这个功能不错,然后可能就没有然后了……在陆陆续续体验i5的两个月里,我看到了i5这个不想做洗护套装替补的信心。从“好听,从此不一样”开始,凯音这个实力大将就抱着必胜的心态拿出了这张王牌。 作为玩转音频的专业大厂,斯巴克所表现出来的扎实功底毋容置疑。但从安卓系统加音频的表现力来说,i5已经是一款非常成熟的旗舰级产品,当然我不知道后续的i6 i7会如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凯音在i5的工艺水平确实还是要高于外形设计的,会不会过于阳刚而缺失另一些潜在用户呢?3K的售价在国内音频这个大红海中非常具有竞争力。是要为了Hifi而折腾呢,还是要享受音乐给人带来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把。
承载着洗护套装的希望,凯音i5全新出发 作为93年的老牌厂商斯巴克可以算得上是老当益壮,在这个快消的时代也跟着潮流做出了几款让人影响深刻的便携播放器产品。N5,N6两代产品因为独特的造型很容易被人记住,不过洗护套装的调侃声也不绝于耳。虽然有黑话的产品通常不会太过冷门,但对于国内音频厂商的快速出机和厮杀上来看,凯音的动作确实要慢上不少。从之前两款产品的试探市场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与此同时国内老烧友的挑剔要求和大量新烧的加入让凯音产品的定位就尤为重要,满足大众的万金油就是时候推出了。 各路吃瓜烧友正等这着下一个“晾衣架”出来的时候,凯音让大家镇定了一下。新品i5从内而外的改变让我看到了凯音的野心和决心。经过多年的厮杀,频出新品和让性能早已饱和的手机圈都慢慢转向了掌管颜值的工业设计。凯音的搓衣板和洗衣机让玩音频的人不觉得什么,毕竟有时候越丑越专业么。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跟随数码3C时代的全面普及,颜值这事也要拿出来说事了。N5N6两位让普通消费者感觉到了距离感,当然这与斯巴克产品很有渊源。如今Hifi也可以是快消品,同样是设计,让高颜值的加入,肯定是何乐不为的事情嘛。包装依旧是主流的Hifi风格,相比旗舰级耳机的丰富套餐要清淡不少。从表面一眼就可以看到i5的造型与N系洗护兄弟产品线有挺大的差异,有着与目前众多友商旗舰型号相同的大屏搭配音量滚轮的配置。各种凯音的第一次,如安卓、蓝牙、Wifi、Type-C等都在i5上送出。 旗舰级别的配置也让i5名至实归。天地盒的设计中规中矩,和iPhone的那种差不多。配件方便比较简单,也比较符合便携的定义。 Type-C的接口兼容性自然没什么问题,i5并没有配备充电头,不过对于4800mAh的锂电池完全可以随充随用,反正安卓设备你懂的。不得不说,i5在凯音的产品线里绝对算得上是一股清流,毕竟更加平整的正脸大屏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吧。但从侧边的线条来看还是非常带有之前产品的影子的。背面的大面积的碳纤维材质算是凯音的标配特色了,辅以磨砂工艺的铝合金边框看起来很有厚重感,质量确实不必多疑。但背面的树脂涂层将Logo和碳纤维都包裹在里面,那就只能看不能把玩咯。另外侧边的线条略显硬朗,但圆弧的底部折角加上音量滚轮中和了这种太硬的感觉。当然金属高品质也有他的负面影响,无线通讯的加入让i5得无缘无故多一个下巴,而且还是突起的。这种非质感边缘化以外的设计我觉得还是值得推敲的。一体化会不会更美观呢?作为i系列的首款产品,给旗舰让路也是必须的。虽然和N5比少了平衡口,这种“退步”是为了进一步贴近市场所做出的决定把。少了同轴不用紧,独立的音频滚轮来提升实用性。在这里提一句的是i5的音量滚轮手感太TM好了,非常厚与重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即使没有保护罩,在日常的绝大多数情况也不用担心音量一下子跑掉了。在手机上都比较少见Type-C也运用到了i5上。C接口加USB3.1速率让i5变得更加好用(充电和数据拷贝),除此之外该接口带担当了DAC外置解码和SPDIF接口的重任。在声音上i5给我的感觉就是稳定,整体声音较为通透,三频均衡,分离度也不错。 风格上整体微微偏暖,底噪控制的不错,声场拉的比较开。饱满的中频会把人声部分烘托的很好,这也比较符合大多数听人声的需求。在解析力上,i5的表现还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与耳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便试了一首Rolling in the deep,整体把握的还是非常到位的。Adele的气息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水音也可以很好的展现出来。乐器声音靠后,方位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的表达出来。另外i5的推力非常好,不仅在低阻抗的底噪控制到位,高阻抗也能推动的有模有样。之前提到i5的稳定性,不仅在音频方面,安卓系统的深度定制也是让i5出彩不少。常规的点扫拉都是毫无学习成本的,基本是不需要看说明书就可以完成的。虽然不能与安卓手机相提并论,但在我的日常操作当中,基本没有出现卡顿的情况发生。即使装上了输入法,网易云音乐等App也无妨。不过安卓耗电的问题依然规避不了,挺遗憾的。i5还在海贝音乐的深度捆绑下,提供了三个月的免费VIP的会员服务。海量+正版+无损的海贝平台应该可以得到不少普通用户的拥趸把,但对于老烧来说,嗯,这个功能不错,然后可能就没有然后了……在陆陆续续体验i5的两个月里,我看到了i5这个不想做洗护套装替补的信心。从“好听,从此不一样”开始,凯音这个实力大将就抱着必胜的心态拿出了这张王牌。 作为玩转音频的专业大厂,斯巴克所表现出来的扎实功底毋容置疑。但从安卓系统加音频的表现力来说,i5已经是一款非常成熟的旗舰级产品,当然我不知道后续的i6 i7会如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凯音在i5的工艺水平确实还是要高于外形设计的,会不会过于阳刚而缺失另一些潜在用户呢?3K的售价在国内音频这个大红海中非常具有竞争力。是要为了Hifi而折腾呢,还是要享受音乐给人带来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把。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