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030514 bn030514
嘿嘿嘿嘿
关注数: 41 粉丝数: 56 发帖数: 3,147 关注贴吧数: 14
我是勤劳的搬运工~觉得这个文章写的挺好的,希望别删除 西方分子生物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转基因食物的研究和制造产业,最初发展起来时所基于的、对于“基因”的认识和研究的理论,在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发展进程中 (特别是发展到了今天这个阶段)已一再被证明是“错了的”。因为已经失去了可靠的生物学原理的指导和依据,目前的转基因食物行业,便成为一门充满风险的、带有赌博性质的“实验科学”。 【见“注*2”】   (1)可变剪接 (Alternative Splicing)   转基因技术刚开始时【见“注*3”】,生物学家还以为,真核生物 (如植物、动物、和人)的基因编码规律与原核生物(如细菌)是一样的,即:一个基因只编码一个特定的蛋白质。“可变剪接”原理的发现告诉我们:在真核生物中,一个基因可以编码多个不同的蛋白质【见“注*4”】。而一直到2000年以后,对于“可变剪接”现象在真核生物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才被充分确认。   但是,中国著名的转基因专家不久前还这样来向中国公众“科普”转基因食物和转基因种业:“转基因可以把我们已知的、有用的、优良的、安全的基因,非常精确地去做一个转移,它的安全性完全能够得到保障……” 显而易见!中国正在从事转基因作物研究的某些“专家”在2011年的今天,还在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原核生物所适用的基因学理论来认识真核生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人)。   (2)内含子(Intron)   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内含子”的概念。假如一个基因中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为“information”,而这个基因所携有的完整信息是:   inXXXXforXXmaXXXXXtion   基因中嵌在编码蛋白质信息的基因段之间的、非编码部分“ XXXX”或“XX”或“XXXXX”就叫做“内含子”(intron),而那些编码蛋白质部分的基因呢(informa-tion),叫做“外显子”(exon)。   基因组序列中有90%以上的序列(内含子)是不编码基因的,早期的转基因专家曾认为内含子(intron)是基因的无用段、是“垃圾基因”。而今天再没人敢这样说了。但转基因专家、分子生物学专家们还没有人能搞得清楚,这些“内含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在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中是否起有作用?是怎样发生作用的?而“转基因”过程中忽略内含子的作用或者在不同程度上对于内含子的干扰破坏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3) 基因次序 (Gene Order)   大约1985年之前的分子生物学认为:基因是互为独立的一系列微单元。(中国主要的搞转基因作物的专家,好像是在这之前接受的专业训练吧?)   而更新了的基因学理论认为:基因次序并非随机的【见“注*5”】。那么对于这种内在联系的破坏是有后果的(还有新近发现的“第二套遗传密码”,更揭示了基因间相互联系的高度复杂性)。“增”或“减”一个基因,或是对某一个基因动手,所引起的改变并不仅仅在于这一基因本身 (而这往往是有限的检测手段所得以企及的),它更在于 与其相关联的基因网络中发生的影响。   对于已经被颁发了“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的插入对于受体基因次序的干扰之后果是不清楚的。这样的产品,你会毫无顾忌地吃吗?   (4) 横向转基因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研究者普遍认为,通过“横向转基因”而进入哺乳动物的消化道是不存在的。这一理解对当初于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评估起了根本性的作用【见“注*6”】。而后来,当科学家得以发展了更为精密的检测技术,才发现了显著比例的DNA并没有被消化系统摧毁。   转基因技术所采用的外源基因材料,甚至可能透过胎盘进入未出生婴儿的胚胎,以及转移进入成人的性细胞,影响于后代的遗传。 假如更为精密的检测技术在当初就能获得、并检测到“横向转基因”现象,转基因食物在一开始就根本不应被开发的。   因为转基因作物的设计,是特别有利于“横向转基因”发生的。它所采用的强悍的启动子(promoter),就是力图要突破物种之间天然的屏障。   而且,在正常植物基因中,都会含有内含子(intron),含有内含子的基因较长,也就不容易转移入肠道细菌中。即便偶然进入了肠道细菌,细菌也没有功能除去它的内含子段,因而这个偶然进入的基因也不会被表达。 而转基因作物在插入基因的编码段是没有内含子(intron)的,这使得转入的基因更容易在细菌中被表达。   (5) 蛋白质错误折叠 (Protein Misfolding)   根据陈旧的遗传学理论,一旦氨基酸顺序确定了,蛋白质便总是会按正确的方式所折叠。 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便是基于这样的原理。   而更新了的遗传学理论告诉我们:蛋白质折叠是需要有蛋白伴侣(chaperone)来协助进行的。   千百万年以来,每一种植物的蛋白伴侣(chaperone)与它所折叠的特定的蛋白质一起,经历了漫长的进化……   当转基因专家突然间将一种外源细菌基因插入植物,当这一植物的蛋白伴侣遭遇了完全陌生的异类蛋白,它们间将如何互动是难以预料的。假如,这种尴尬的遭遇使得蛋白质折叠发生错误,后果将是错综复杂的…… 比如“疯牛病“的发生,就与“蛋白质错误折叠”有关。   (6) 基因微阵列片测试 (Micro-array gene chip study)   基因微阵列片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新的技术,目前还没能被广泛地用于转基因作物的检测中。   用基因微阵列片测试,发现仅仅一个外源基因的插入,就可能导致5%受体基因改变它们本身的基因表达【见“注*7”】。这种基因表达的改变可引起农作物原有营养成分的丢失,或意外毒素表达程度的升高【见“注*8”】。   所以,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并不仅仅来自于所转的那个外源基因。(而许智宏院士片面认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只在于看转的是什么基因)。由此可见,许智宏院士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也是比较老化的。 【注*2】 Smith, JM. Genetic Roulette. Fairfield: Yes Books.2007. 【注*3】 Brackett, B. G., W. Baranska, W. Sawichi and H. Koprowski. 1971. Uptake of heterologous genome by mammalian spermatozoa and its transfer to ova through fertiliz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68:353-357.  【注*4】 Chow LT, Gelinas RE, Broker TR, Roberts RJ (1977). "An amazing sequence arrangement at the 5" ends of adenovirus 2 messenger RNA". Cell 12 (1): 18.  【注*5】 Laurence D. Hurst, Csaba Pal and Martin J. Lercher, 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Eukaryotic Gene Order,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5 (2004): 299-310  【注*6】 Ricarda A. Steinbrecher and Jonathan R. Latham,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from GM crops to unrelated organisms”, GM Science Review Meet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on “GM Gene Flow: Scale and Consequences for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January 27, 2003   【注*7】 Srivastava, et al, “Pharmacogenomics of the 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 (CFTR) and the cystic fibrosis drug CPX using genome microarray analysis”, Mol. Med. 5, No.11 (Nov 1999):753-67   【注*8】 David Schubert,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GM Food”, Nature Biotechnology 20, No.10 (October 2002):969   【注*9】 Tom Wright, “Swiss Ba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The New York Times, Nov 27, 2005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