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嘿呵嘘 哈嘿呵嘘
关注数: 14 粉丝数: 7 发帖数: 3,170 关注贴吧数: 40
那些中国真正的白富美们都嫁了,吗???? 眼下,“子承父业”的传统被悄然打破,越来越多“女少主”接二连三登台,挑战并颠覆了人们对“女儿家”的刻板印象。她们以女性独特的手腕与风格,接手或时刻准备着接手父辈数以亿计的财富与未来。  亿万富豪家族企业 将迎来交接班高峰  “我从来没有交过男朋友。”“从来没有?怎么可能?”记者大吃一惊,30岁的宗馥莉再次重复:“从来没有。”  在2013年1月号《嘉人》杂志专访她的报道中,记者这样描述:家里太有钱了,后果之一就是难以分辨追求者的动机,似乎每个接近她的人都想和她谈生意。  事实上,宗馥莉家不是“太有钱了”,而是中国最有钱的。2012年9月,宗馥莉父亲宗庆后以一个非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和800亿元资产再次登上胡润百富榜榜首;10月,他上了福布斯富豪榜榜首。  宗馥莉不在时尚杂志谈论爱情时,她的另一个身份更令人好奇——娃哈哈集团少当家,宗庆后的“接班人”。  财经作家吴**[微博]将以宗庆后为代表的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成功企业家称为“新财富家族”。凡家族企业,都希望打造“百年老店”、“千年家族”,但吴**认为,这些企业刚传到第二代,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而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官商大环境,又不利于西方价值观的生存。二者共同作用,直接导致新财富家族如何传承成为难题。  2010年胡润百富榜上,亿万富豪平均43岁,未来10年~15年,中国家族企业将迎来交接班高峰。在中国,企业家选择接班人的方式都比较传统:传给儿子。康奈集团总经理郑秀康尽管女儿更早进入公司,并做出了不菲成绩,但他依然把企业交给了小儿子。在他看来,“女孩比男孩发育早几年,到了50岁,女儿就要走下坡路,弟弟那时候精力还正旺盛。”在中国民营企业中,郑秀康代表财富一代的主流意志。  女儿接二连三登台 接手父辈财富与未来  但眼下,“子承父业”出现越来越多例外。过去两年,宗馥莉们接二连三登台,挑战并颠覆了人们对“女儿家”的刻板印象,以女性独特的手腕与风格,接手或时刻准备着接手父辈数以亿计的财富与未来。  对宗馥莉这样的独女来说,接班,没有选择余地。新希望(13.39,0.12,0.90%)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和宗申集团总裁左宗申则是因为儿子年纪实在太小,只好先培养女儿接班。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的儿子早夭,大女儿又因幼时发烧,智力受到损害,因此,接班的重担就落到了二女儿杨惠妍身上。另外,儿子不愿接班,或能力不济,家族的未来只好由女儿来扛。汇源集团朱新礼的公子朱胜华,只在家族企业上了一年班,就感到兴趣索然,改去打高尔夫,成绩还不错,再也不愿接班。  2011年10月18日,尹索微跟着年过七旬的父亲第一次以“力帆集团董事”身份公开亮相时,只有24岁。像尹索微一样,大多数女继承人都是80后,这意味着她们30岁前就被决定了未来50年的人生道路。有的甚至更早。碧桂园的继承人杨惠妍自13岁就开始旁听父亲的董事会会议。父亲常在会议结束后对年幼的女儿讲解管理技巧。  事实上,在30岁以前,女继承人们能做的事也相差无几:出国留学、攻读管理、金融或者与家族企业主营项目相关的学科,回国后被安排入读商学院,广结人脉,接通地气。除了汇源的朱圣琴和华为的孟晚舟,宗馥莉、杨惠妍和宗申集团的左颖都是在美国上的大学,甚至高中。新希望刘永好的女儿刘畅在美国完成高中学业后,回国念的大学。尹索微则是在英国读了管理专业本科。  少小留学海外的直接结果是:女孩们见多识广,思维西化,行事做派常常迥异于学历普遍偏低,白手起家的父辈。在确认继承以前,女继承人们多保持低调,这多半出自父辈的要求。他们认为,自己需要一手安排女儿上位的节奏,才能避免节外生枝。  女继承人的接班准备工作,低调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当她被安排进家族企业,通常会从基层做起。  2005年回国后,宗馥莉开始担任娃哈哈萧山二号基地管委会副主任,4个月之后兼任杭州娃哈哈童装有限公司与杭州娃哈哈卡倩娜日化有限公司总经
小心翼翼说几句余华  1 我第一次读到余华,是《十八岁出门远行》。那是一个令我惊叹的短篇:句式浑成,故事讲述得极其耐心、缓慢而森森然阴影林立。故事像一片干涩的树叶被一个怪兽慢慢吞噬下去的感觉,而在此期间,那个怪兽目光灼然的注视着你。他在告诉你:他对于陈述这个世界,信心十足。 关于司机的叙述让我想到了卡夫卡。那种对未知态势及人物的冷描写,带有乖谬和——在小说后半部分体现的——残忍。小说的前半部分致密而镂纹精细,从上车到最后车翻那一段,绝望和荒诞中开始有诗性的发散。结尾的回溯意象是神来之笔,而且句子从死气中忽然复活了。我记忆中是“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后来,在他的许多小说里,我都看到了这个词:“欢快”。在周围死气沉沉的时刻,他用了这个句子,使小说忽然活了起来。 2 《活着》的开头使我惊讶,那带有诗歌般节奏的句子相当精美。但从一开始的叙述中我感觉到了一丝不快。我没有看到《十八岁》那样的灵性四溢。福贵的故事叙述得缺乏惊喜。某些意象和对话很漂亮,包括凤霞与她爷爷的对话,包括福贵骑着那个妓女奔跑。但是由于需要讲述的故事相当长,你必须兼顾到小说的稳度和节奏,而不是那些致密漂亮的部分。《活着》里的人们,不再像《十八岁》那样有直触人心的凛冽。从一个普通的角度用看似无表情的口吻叙述一整段历史,海明威也这么做过。余华让叙述者参与到了故事之中,所以福贵必须是个沉静讲故事的人。但是故事过了一半之后,一切在朝一个不可阻挡的方向奔袭:坦率的说,故事的后半部分,我只是在等待着人们一个个死亡。   关于《活着》的政治意义似乎有许多位高人谈过,不敢多说。以一个旁观者和平民角度而目睹时代的变化,这样的写作方式似乎有过相当多。《活着》有别于其他的,私人理解是叙述者本身的沉静和故事尖锐的悲剧效果带来的冲击力。单纯从小说而言,我喜爱前半部分对小说的控制,但后半部分,隐身在幕后的作者出现了,并将故事不断推向一个我们可以猜到的结局。这是好是坏,我并不是很清楚。 《许三观卖血记》比起《活着》来,句子更短,整体节奏更为轻盈。与《活着》一样,平淡沉静的口吻控制着触目惊心的故事。卡夫卡式的荒诞:将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生活用极静的方式叙述出来。但,许三观、许玉兰在思维逻辑和行为上,比福贵、凤霞、万二喜们更为简单,这种简单使操纵他们的难度相应减小。心理描写直接被对白所代替,相当多的叙述部分被对白所掌握。技巧运用远比《活着》要娴熟,但把一个人寓言化、白描化之后,我感觉到某种缺失。《许》应当是余华小说里我读的最多的一篇,因为它讲故事的技巧运用如此娴熟,故事又如此精彩,确实值得读下去。但这样的举重若轻到了后来,却像《活着》电影里出现的皮影戏一样,简单得没有了血肉。这诚然是一个好的故事,好的小说,一群塑造出色的小说形象。然而,这只是《活着》的另一个版本,又一个苦难的故事,更轻盈,更好看,更幽默,但扎不出血。 《细雨中呼喊》则似乎是另一个极端:虔诚的、凶顽的内心叙述,血肉挣扎,呼喊不止。在余华的三部小说中,这一部最接近我关于伟大的审美。但这一部的技巧却是他前三部长篇中最稚嫩的一部。他似乎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在《细》里,他扑了下去,到了后来血肉流离。在《活》里,他温情脉脉的回忆,却消散了血性。在《许》里,他直接跳了起来,操纵着一群空心的皮影戏来讲故事。 3 《世事如烟》,我承认我看不下去。 《现实一种》,兼有《十八岁》的灵动与《活着》的“苦熬”气质——“苦熬”,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里人物表结尾的那一句——不动声色的阴郁小说。比《十八岁》那斩截的荒诞更绵延、细致而恐怖,于是难度更大。至少在这一部,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卡夫卡式小说家:灰色的,细致的,清醒的,残忍的,几乎带有欣赏意味的折磨自己。   一句题外话:和朋友开过一句玩笑:《现实一种》最后一群医生解剖死者时,如果这段由马尔克斯来写,他九成九会用死者的第一人称叙述自己被完全解剖的感受。 《朋友》,一个平稳干净的小说。 4 马尔克斯在《我们的海明威》里说过:“《过河入林》使人相信,海明威这样一个短篇小说大师,在写作长篇时也会犯那么多错误。”余华的小说不是这样,但在控制长篇的节奏、力量方面——我私人的看法——不如他的中短篇那么精彩。他的短篇鲜明、诗性、寓言化,富有力量。但写作长篇是一个迥然相异的过程。 5 个人的偏见和一点题外话: 西方翻译小说的引入使日常的语言产生了变革。林琴南能够以文言文译《茶花女》,但那毕竟是百年前的事。鲁迅、冰心以至于查良峥、傅雷、汝龙以至于李文俊先生,一代代翻译家过来了,我们日常的语言也从“汉语”变成了“中文”。在我的概念里,《海上花列传》、张爱玲、沈从文、苏童、莫言、老舍(除了那奇怪的《二马》……)使用的是汉语,而余华使用的,更偏向于“中文”。 这也许是在我心目中,莫言比余华要“高一点点”的原因所在。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