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昔看今朝 以往昔看今朝
关注数: 21 粉丝数: 56 发帖数: 8,033 关注贴吧数: 7
德州城镇职工医保新政出台 德州城镇职工医保新政出台 商报德州消息(通讯员 田卫东 记者 赵峰)为完善德州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进一步降低参保职工个人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德州市政府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自2013年10月1日起执行。按照新政要求,大额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50万元。 在缴费比例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以本单位上年度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按7%的比例缴纳;职工个人缴费以本人上年度工资总额为基数,按2%的比例缴纳,由用人单位从其工资中代扣代缴。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以下简称个体参保人员)按9%的比例缴纳。退休人员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据了解,此次调整也将大额医疗救助社会统筹金的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18万元调整为50万元,其中报销额18万元以下的报销比例由85%提高至90%;18万元以上至最高支付限额的报销50%。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职)人员在本通知执行前所发生的住院(含特病门诊)医疗费按原报销比例报销;本通知执行后所发生的住院(含特病门诊)医疗费,按本通知规定的报销比例报销。 个体参保人员在统筹地区首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实行6个月的免责期。免责期内,应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划计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不享受统筹基金报销待遇。从连续缴费第7个月起,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个体参保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后应连续、及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缴费中断重新缴费的,应以补缴时的缴费基数和比例补缴所欠缴的医疗保险费,补缴后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而在欠费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予以支付,并划计个人账户,补缴时间计算为缴费年限。
明孝陵现6国语言碑:清政府告诫洋人勿涂鸦(图)  有游客游览明孝陵的时候发现,陵内有两块很特别的石碑,因为碑文上没有中文,写的都是洋文。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后发现,原来该碑是由清政府所立,意在对喜好在明孝陵“涂鸦”的外国游客以警示。   明孝陵内有两块只刻外文的石碑   发现这两块写有洋碑文的游客徐先生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这两处特别的石碑就位于明孝陵文武方门的东侧红墙下和门内碑殿东墙下,内容一样,最上面用篆书书写了“特别告示”四个字,然而让他不解的是,顺着这“特别告示”往下看,其下的内容却都是外文,着实让人看不懂。更让他感到不解的是,上面的洋文似乎有好几个国家的文字,有一排好像是日文。   徐先生说,从两块碑体的风化年代来看,石碑看起来应该很有年头了,其背面周围还雕刻有精致的祥云龙纹,他弄不懂为何这些古代的石碑要刻上外文,这与明孝陵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外文是告诫洋人不要乱涂鸦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找到了徐先生所说的这两块神秘的石碑,粗略估计,碑体的高度在1.5米左右,厚度大概在60厘米上下,碑额是苍劲有力的篆书“特别告示”四个字,而碑面上果真都是洋文,和南京现存的古碑几乎都是用中文书写的显著不同,记者一时也不得其解。   “这个石碑确实很特殊,我们也找专家对碑文做过翻译。”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宣教处的王韦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这些洋文其实是六个国家的文字,它的作用是用来告诫相关国家的游客不要在此乱涂乱画。整个告示碑是由清宣统元年(1909)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竖立。   碑文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呢?王韦说,这碑文的大概意思是“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毁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有人越栏参观或者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   王韦说,清代末年,国门被打开以后,慕名而来的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在这些洋人中,有一些显然喜欢在明孝陵的建筑和石刻上乱涂乱画,令当时的地方政府很是困扰。   总督下了两道“方子”治涂鸦   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下令立碑之人为端方,其当时的身份为两江总督,根据管辖范围,这位两江总督所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显然这么大一个官员亲自提出为“禁止涂鸦”立碑,不难看出当时洋人们的涂鸦行为已经让当时的政府忍无可忍。   针对这种情况,两江总督拿出了两个“方子”,一是让两江洋务总局和江宁府在明孝陵设立“六国告示碑”,明确警告素质不高的老外游客们不要乱涂乱画;二是将明孝陵神道内的石刻全部装进木栅笼,这样一来,就将文物与不文明的洋人们隔绝开来,没有再顺手涂鸦破坏的机会。但尽管这样,在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上,还是能看到疑似清末俄国人留下的刻字。
消法修改获通过 消费致死伤北京最高可赔210万  新京报讯 昨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这是消保法实施近20年来的首次大修。新法将于2014年3月15日开始实施。   欺诈消费者的惩罚性赔偿提至三倍   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网络购物、霸王条款、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惩罚性赔偿等方面都有了更完善的规定。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网络购物的7日内无理由退货,以及对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的惩罚性赔偿。   据介绍,按照新法规定计算,如果因为商品和服务存在缺陷,造成死伤的,北京地区消费者最高可获赔210万,上海将达240万。   现行的消法规定,经营者有欺诈的,惩罚性赔偿是一倍,新修改的消保法提高到三倍。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贾东明介绍说,最初的草案写过两倍,根据审议意见,又增加了数额。   消费致死伤 受害人可索双倍惩罚性赔偿   新消保法的亮点在于,经营者明知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赔偿数额到底定多少,相关部门进行了研究。贾东明表示,美国早期适用赔偿性赔偿没有具体的上线标准,但是过高的惩罚性赔偿,给经营者造成过重的负担,经营者也会把惩罚转换为成本,加到消费者身上。这些年美国的一些州都有了上限的规定。   根据贾东明计算,如果造成消费者死亡,赔偿包括人身伤害损失、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误工损失、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以及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   贾东明说,对死亡赔偿金的确定,要根据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2012年全国平均数是24500多元,如果乘以20,也就是49万,如果再加两倍那就是将近150万。发达地区更高一点,上海会达到240多万,北京达到210多万,一些欠发达地区比如云南可以到120万,青海为100万左右。“从数额来看,就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这个赔偿额已经比较高了。”
山东等9省市今年将试点跨省就医即时报销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我国的基本医保体系已经覆盖了95%以上的人口,虽然老百姓看病报销的比例在逐年提高,但是对于异地就医的人来说,想实现即时、足额报销还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四川的汪大爷退休后来到山东聊城,和独生儿子一起过。去年汪大爷得了癌症,在异地**,医保报销难倒了他。 今年汪大爷已经是第六次**了,到现在第一次的医药费才刚刚报下来。住在汪大爷隔壁病房的樊先生,同样是异地就医,但医疗费的报销问题就容易多了。樊先生是河南范县人,他们家乡的新农合与聊城人民医院实现了互联互通,**费在医院就可报销,还能和当地患者一样“先看病后结算”,**不用交押金,只需支付个人应该承担部分。 樊先生所享受的“跨省就医即时报销”,是在少数地区试点的区域联网或点对点联网,目前绝大部分跨省就医的患者只能回参保地报销。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已达2.36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占到了67%。 要实现跨省就医即时报销,首先需要以省为单位,统一筹资水平和报销政策,建立省级医保信息平台,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报销,在此基础上,各省级平台再与国家医保信息平台连接,实现跨省就医即时报销。 当前面临的难点在于,各省之间还没有实现医保信息互联互通;基本医保统筹层次低,大多以县市一级为统筹单位,普遍没有建立省级结算中心;医保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各地存在较大差异。跨省报销还难在属地化管理的医保制度,流动人口一般都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各地医疗价格有较大差距,一些欠发达地区医保部门担心,异地就医会导致医保基金超支。 国务院医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实现异地就医即时报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从制度政策、信息系统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今年内我国将在部分省份试点跨省就医即时报销。目前各地正在推行省内异地就医即时报销,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已在8个省、市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最近开通试运行,并与北京、内蒙古、吉林、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9个省级平台互联互通,今后参合农民将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异地就医即时报销。 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全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报销,初步实现跨省就医即时报销。
吃柿皮惹来胃肺石 秋食柿子的12个禁忌 秋季是柿子的季节。柿子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益处多多,秋季食用更是可以清热润燥止咳。不过,柿子虽好,饮食也有禁忌,乱吃柿子可能会引来腹痛、呕吐、肠道梗阻等严重后果。下面告诉你吃柿子的12个禁忌。 俗话说:“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柿子要赶集。”秋季是柿子大量上市的季节,很多朋友都爱吃柿子,因为它甜腻可口,营养丰富,含有大量胡萝卜素、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及碘、钙、磷、铁等矿物元素,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鲜柿、柿饼、柿霜、柿蒂、柿叶都可入药。 吃柿子好处虽多,不过也有很多饮食禁忌,下面几点须注意: 【饮食禁忌】 1、莫空腹吃。 因柿子含有较多的鞣酸及果胶,在空腹情况下它们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硬块,如果这些硬块不能通过幽门到达小肠,就会滞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石。 如果胃柿石无法自然被排出,那么就会造成消化道梗阻,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呕吐、甚至呕血等症状。 2、莫吃柿皮。 柿子中的鞣酸绝大多数集中在皮中,在柿子脱涩时,不可能将其中的鞣酸全部脱尽,如果连皮一起吃更容易形成胃柿石。 3、搭配合理。 中医学中,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很易凝固成块,即胃柿石。 同时,酒后不宜吃柿子,否则会影响消化,久之造成肠道梗阻。 4、因人而宜。 柿子中因含10.8%的糖类,且大多是简单的双糖和单糖,因此吃后很易被吸收,使血糖升高。对于糖尿病人而言,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是有害的。 此外,脾胃泄泻、便溏、体弱多病、产后、外感风寒者忌食;患有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动力功能低下者、胃大部切除术后不宜食。 5、适可而止。 柿子中的鞣酸能与食物中的钙、锌、镁、铁等矿物质形成不能被人体吸收的化合物,使这些营养素不能被利用,故而多吃柿子容易导致这些矿物质缺乏。 又因为柿子中含糖较多,所以人们吃柿子比吃同样数量的苹果、生梨更有饱腹感,从而会影响食欲,并减少正餐的摄入。一般认为,在不空腹的情况下,每次吃柿子不超过200克为宜。 【食物搭配禁忌】 1、柿子和螃蟹:二者同食,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食物中毒现象 柿、蟹皆为寒性,二者同食,寒凉伤脾胃。 螃蟹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吃柿子时吃螃蟹,螃蟹里的蛋白质与柿子中的鞣酸相遇,可在人的胃中发生凝固,变成不易消化吸收的团块,出现腹痛、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2、柿子和鹅肉:二者同食,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鹅肉是全价蛋白质,优质蛋白质。蛋白质与柿中鞣酸相遇,易凝结咸鞣酸蛋白,聚于肠胃中,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3、柿子和酒:二者同食,造成肠道梗阻 柿子性寒,而酒味辛微苦,性大热有毒。 酒类入胃刺激肠道分泌增多,柿中鞣酸与胃相遇,又形成稠黏状物质,易与纤维素绞结成团,形成凝块,既难于消化又不易排出,久之造成肠道梗阻。 4、柿子和海带:二者同食,导致胃肠道不适 富含钙离子海带和鞣酸量多的柿子一起食用,海带中的钙离子可与柿子的鞣酸结合,生成不溶性的结合物,容易影响某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导致胃肠道不适。 5、柿子和章鱼:二者同食,损肠胃易致腹泻 章鱼气味甘,咸寒,无毒,其药性冷而不泄,可养血益气。柿子甘涩性寒,属寒冷药性,所以二物不宜同食,否则有损肠胃易致腹泻。 6、柿子和甘薯:二者同食,易得胃柿石,重则造成胃穿孔危及生命 甘薯含淀粉较多,吃后人的胃里会产生大量胃酸,如果再吃上些柿子,柿子在胃酸的作用下产生沉淀。 沉淀物积结在一起,会形成不溶于水的结块,既难于消化,又不易排出,人就容易得胃柿石,严重者造成胃穿孔危及生命。 7、柿子和酸性菜:二者同食,可能导致胃石症。 吃过柿子后,请不要多饮酸性菜汤或饮过多的水。 因吃了酸菜,人的胃里会产生大量盐酸,会与柿子在胃里产生的胃酸发生作用产生沉淀,沉淀物积在一起,会形成不溶于水的结块,从而形成胃石症。
央视计划2014年压缩六成晚会 禁主播接外活 今年各卫视纷纷响应节俭令取消中秋晚会(1 /1张)为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委《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中央电视台计划今年9月至12月减少播出17项晚会类节目,占原计划播出量的50%左右;自2014年起减少播出56项晚会类节目,占以往播出量的60%左右。 据中央电视台负责人介绍,央视将继续办好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自主创办品牌晚会,杜绝过度使用声光特效、舞台布景等,不搞异地分会场晚会,减少明星大腕,并邀请更多基层群众,打造真正的“群众大舞台”。 同时,将停办《盛世少儿大联欢》《为中国喝彩》《中国电视剧明星盛典》等自主创办晚会类节目,把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七夕等传统节日的晚会节目调整为新闻报道、专题节目、专家与百姓访谈等形式的特别报道。 对于《心连心慰问系列演出》等配合党和国家重大宣传报道活动的晚会,央视也将坚持因地制宜、简朴大方、杜绝豪华奢侈、不大操大办的原则。 对于《法治的力量晚会》《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宣传文艺晚会》《中国侨联春节晚会》《艾滋病日专题晚会》等各部委、地方、行业、部门、社团等主办的晚会,央视将按照“不联办、不录制、不播出”的原则进行削减,不再与各部委、各地方、社团组织、国有企事业等单位合办节假日等庆祝晚会和活动。 对于《轩辕黄帝诞辰祭祖大典》《陕西黄帝陵祭祖大典》《中国观音故里祭祖大典》《共祭中华三祖大典》《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带有地方文化旅游宣传特征的各类公祭、仪式和活动,央视将只播发新闻报道。 遵从以上原则,今年9月至12月原计划播出的33项晚会中,央视计划减少播出17项,占50%左右;自2014年起,停办各类晚会56项,占以往播出量的60%左右。 在大幅压缩晚会类节目的同时,央视将严格禁止主持人、播音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参加和主持台外组织的晚会、庆典、仪式、活动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