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源合气_W 武源合气_W
关注数: 0 粉丝数: 7 发帖数: 412 关注贴吧数: 485
剑道的流派 剑道.江户三大道场1--北辰一刀流  北辰一刀流是江户时代末期很流行的剑术流派。其创始人为千叶周作成政(1794-1855)。   周作出生于陆前栗原郡花山村,是三兄弟中的次男。其祖父千叶吉之丞常成原为磐城国相马藩北辰梦想流剑术师范,后移居到陆前国栗原郡花山村居住。周作少时随父亲千叶幸右卫门练习北辰梦想流剑术,以后作为浅利又七郎义信的养子,到下总松户跟随浅利又七郎和中西忠兵卫学习一刀流剑法。后来将自己所学剑术糅合起来,创立了北辰一刀流,并在江户日本桥设立了剑术道场玄武馆,与镜心明智流的士学馆、神道无念流的练兵馆合称“江户三大道场”。玄武馆后来迁往神田玉池。  北辰一刀流认为剑道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真剑胜负盛行的江户末期,北辰一刀流改良了使用竹刀跟护具的练习方法,对现代日本剑道有较大的影响。  北辰一刀流可谓人才辈出的门派。周作之弟千叶定吉政道(?-1879)、周作之次男千叶荣次郎、定吉之长男千叶重太郎均为振兴北辰一刀流做出巨大贡献。其中千叶定吉在江户桶町开设了一户剑术道场,为跟玄武馆相区别,被称为“小千叶道场”,土佐勤王志士坂本龙马即是这家道场的弟子。龙马曾说道:“小千叶道场是我的第二个家”。除坂本龙马外,幕末很多名人剑士,比如新撰组的伊东甲子太郎、山南敬助、清河八郎等等都出自北辰一刀流。  附 幕末北辰一刀流剑士名录:  千叶家  流祖:千叶周作成政  周作之弟千叶定吉政道  周作次男千叶荣次郎、三男千叶道三郎  定吉长男千叶重太郎、次男千叶东一郎、长女千叶佐那、次女千叶里几、三女千叶几久    非千叶家  伊东甲子太郎、井上八郎延陵、奥田松五郎、海保帆平、清河八郎、坂本龙马、真田范之介、下江秀太郎、庄司弁吉、冢田孔平、丹羽精藏、森要藏、稻垣定之助、山南敬助、藤堂平助、服部武藏 等 。
合气道历史 有关合气道的历史,因史料缺乏,目前并没有很充分的资料,有待以后学者专家来补充,这里只就未学所收集来的资料略述其要。现在的合气道系以[大东流合气柔术]为其骨干,再加上其他日本的武术,如枪法,剑道等武术而成的。所谓大东流合气柔术是日本众多柔术中的一个派别,据说其创始者为日本清和天皇的第六太子(贞纯亲王),经过亲王之长子轻基传入武士源家(源家有名的武士有源赖朝,源义经等人)代代相传,传到源义家的弟弟新罗三郎义光时,奠定了合气道的基础。 据说义光因为看到蜘蛛用很细小的蜘蛛丝很巧妙的捕捉很大的昆虫,得到合气道技法的启示,而且还将战死者或死囚的尸体予以解剖,检查并研究人体的构造。以为义光之次子义清定居于甲斐之武田,改姓为武田后,大东流合气道柔术便在武田家代代相传。所谓武田家便是日本战国时代赫赫有名的武田信玄一族。 另外大东流之名的来源有另一个说法,就是在武田家第二十五世武田信友时,有一位忠臣名叫[大东久之助],是合气柔术的高手,为武田家建立许多辉煌的战功后,不幸阵亡于君主的马前,信友痛失忠臣之余,为表彰其功劳故以其姓[大东]将此种武术命名为[大东流]。 到了天正三年(1575年)武田信玄之子武田胜赖于长篠之役败于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等联军的新式火枪之后,从武田国下野,在会津做了芦名盛氏的庄头之后,便由其子孙代代继承,而在会津藩所研究的武术被幕府将军下令称为[会津御式内](御留流)意思就是没有当时幕府将军同意便不准外传,也不准与外人比武。 从此之后,几乎不为世人所知,到了日本明治年代,武田家的后裔武田惚角及其父惚吉,从会津藩家臣西乡近直学到大东流的技法。特别是惚角先生周游日本各地,被称为[会津小天狗]留下种种逸事,最后在北海道去世,武田先生的子嗣武田时宗在北海道的纲走开办了[大东馆道场],为大东流合气武术本家,成功的将这一门武术普及于社会。 在武田先生的众多门生中,植芝盛平先生无疑是特别卓越的,植芝先生讲原来的存于大东流中的捻关节技改为压制关节技法,再以大东流的技法为中心,再吸取日本古来各流派的精华,更加上他个人对于武道的体认与宗教的信仰,确立目前的合气道。而且前在若松町的本部道场由其三子植芝吉祥丸与吉祥丸先生之子植芝守央负责。而植芝盛平先生的另一位弟子盐田刚三另创立合气道养神馆,所传的合气道略与吉祥丸先生所传的合气道不同。 合气道起源 植芝盛平于1883年12月14日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市西牟娄郡西那谷村。他在年幼时体弱多病,但非常聪慧,记忆力很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少年时,植芝盛平曾独自去东京学习“起倒流”和“神阴流”柔术。20岁入伍,曾参加过日俄战争。复员后,植芝盛平回到老家,在乡间开办武馆,收徒传授柔术。与此同时,他也向柔道名家高木喜代士学习柔道,向“柳生流”名师中井正胜学习“柳生派”柔术。此后,植芝盛平去北海道开荒,并在那里向“大东流”柔术高手武田惚角学习“大东流”柔术。“柳生派”和“大东流”的柔术都讲究以柔克刚、以巧致胜,这对以后的合气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20年,植芝盛平结识了“大本教”名师出口王仁三郎。不久后,植芝盛平移居京都,在出口王仁三郎的帮助下,开办了“植芝拳馆”。善于思考的植芝盛平,通过多年学习各家柔术的经验,体会到要传播武道就要将武道进行改造,使武道有时代的色彩。他提出了“合气”的概念。所谓“合气”就是处处符合自然界变化的规律。1922年,植芝盛平把自己的武道正式命名为“合气武术”。社会上把他的武道称为“合气柔术”。  1924年,植芝盛平随出口王仁三郎去蒙古,并参加了蒙古的军队。后来在一次与中国军阀张作霖的作战中,植芝盛平所在的全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植芝盛平通过这次战征意识到在现代武器面前,任何武术都是微不足道的。于是,他逃离了战场,回到日本重操旧业开办武馆。但这时的植芝盛平的思想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他认识到武道不能只局限于技击,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武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从此,他以人生哲学来倡导技击的观点。这是合气道发展的转折点。  合气武术在新思想的指导下,训练内容有了许多变化,并很快受到社会的欢迎。1926年,日本海军大将竹下勇慕名召植芝盛平去东京,和植芝盛平面谈后,觉得他的思想很新鲜,于是决定支持植芝盛平。第二年,竹下勇把自己的房产送给植芝盛平。从此,合气武术在东京有了落脚点。  1931年,植芝盛平在东京牛入若松街建造了合气道总部,取名“皇武馆”,并以“皇武馆”为中心,向全日本传播合气武术。1936年,植芝盛平把合气武术正式定名为“合气武道”。1940年,作为财团法人的合气道团体被日本政府所承认。从此,合气道成为日本武道界的主要流派之一。  二战时期,植芝盛平看到战争的残酷,放弃了合气道的主持工作,引退到茨城县岩间农村务农,过起“武农如一”的生活。  二战结束后,合气道总部已成废墟。植芝盛平的儿子植芝吉祥丸决心重振合气道。开始之时,复兴合气道的工作是非常艰难的,学习的人最少时只有两三个人。但吉祥丸艰持不懈,开设讲习会,办《合气会报》,合气道的工作逐渐有了起色。1956年9月,合气道举办了第一次公开演武大会,并引起了轰动。以此为契机,合气道的影响迅速扩大。从此合气道飞速发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合气道已成为世界非常流行的武术项目。
合气健身 合气道宗旨与原理 合气道以不争不斗为宗旨,强调“最好的格斗是没有格斗”,追求一切顺乎自然,讲究“气、心、体”的合一。在合气道中,充满着“仁爱”的理念。学武练功,只限于个人的健身、防身,而不可以用于伤害他人。即使对自己怀有敌意的对手,也尽量要用软化、用爱心来对待,这是合气道的原则。   将这种仁爱、不争斗的宗旨落实在武术之上,主要表现于几点:首先,合气道反对主动进攻他人,技术只用于防守。其次,在防卫中尽量做到制而不杀,尽量不去伤害对手。再有,通过练习,同伴之间能很好地体会爱心,从而彼此成为好友。另外,为避免争斗之心,也为了避免胜者轻狂、败者消沉的情况,合气道不设任何比赛。  合气道原理的核心就是“合气”。合气是和合天地万物之气的意思。合气道认为:一切技击技术都要合乎自然,不做强硬的争斗,凡事要因势利导,从中获得自我的存在。从运用方面来说,合气主要含有内外两重含义。合于内气是指思维和行动要与呼吸相合。合于外气是指当遭到外界的攻击时,应顺应外势,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随机应变,把握时机,避开恶劣的环境,使自己居于有利之境,最终制服对手,保护自己。  合气道所有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全部都是建立在以上的宗旨与原理之上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