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xin75 huangxin75
关注数: 12 粉丝数: 7 发帖数: 2,270 关注贴吧数: 31
佛门与道门之优劣,望以后其他教门的网友不要再争一家之长。 佛门与道门的法各有千秋,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回到宇宙中心--如如不动之天心--元始至道也。佛门从核心入手,独修性,即道门所谓元神,直证根源;道门从末入手,先修身,积精累气,进而鍊精化气,鍊气化神,鍊神还虚,鍊虚还道。证得至道,是谓圆满。不可谓孰优孰劣也。 试想,如果没有"德"作为基础,如何证道?神赖精定,无德之人,其体必衰,神如何能定?修禅定岂非空中楼阁?故而历来佛门有成就者,称谓大德,福德广厚,足以开慧,其人多需累世苦修,以便积下开慧资粮,因为在佛教眼里,肉身犹如臭皮囊,一世一换,其看重的惟神惟性而已。按今天的话说,佛法是“高大上”的,起点高,成就高,难度亦高。 道门也认为肉身是道之末,老君说“身如大患”,故而教人从当下这个肉身修起,先解决燃眉之急,有了一定资粮,再往高处进步,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可谓不高明也。 佛祖留下如此珍贵的文字,屡见当今之佛教徒,不好好珍惜,刻苦修行,以便早日成就,开度苦难大众,却有时间与其他教派争论高下,以显己之高明,不亦悲乎! 须知众生修何种法门,亦非偶然,皆累世因缘所致,随缘随缘,是谓自然,佛道亦不超此外也。 到道吧来谈他法,吾等以为不妥。修行之人当深思!
太上灵宝智慧观身经 经名:太上灵宝智慧观身经。撰人不详,似出於南北朝隋唐之际。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参校本:《金石萃编》卷九十六。 太上灵宝智慧观身经 静观真人於思微中,观身实相,深达智慧,了见四大、六种根识、及五聚荫、五印世法皆悉空寂,入无相门。所谓外想、内想,若生想,若灭想,了了照尽,无浄秽法,无生灭法;如是尽处,亦无所尽,究皆是空,空竟升玄。何以故?内想者名境观空,是空亦空,空空亦空,空无分别空故。是无分别空,亦复皆空,空无二致,故言其尽。若善男女,照法空性,无起灭心,无憍慢心,无恐怖心,无憎爱心,能於世间免种种苦。所谓生死别苦、鬼神害苦、官私口舌苦、水火刀兵饥寒苦,皆悉免离。如是尽利益,非於一人、二人,必於无量无边、无量数人;非一天、二天,无量无边、无量数天,其功德力,不可思议。是故此说,名为解脱,名利益义,名无量义,名第一义。如是诸义,若书若写,若读若诵,若解说,是为入智慧门,游智慧室,坐智慧牀,餐智慧食,得智慧真相之体。即於尔时说智慧颂曰: 智慧起本无,朗朗照十方。结空峙玄霄,诸天挹流芳。 其妙难思议,虚感真实通。有有有非有,无无无不无。 智慧常观身,学道之所先。渺渺入玄津,自然录我神。 天尊常拥护,魔王卫宝言。晃晃金刚躯,超超太上仙。 智慧生戒根,真道戒为主,三宝由是兴,高仙所崇受。 泛此不死舟,倏忽济大有。当此说戒时,诸天来稽首。 太上灵宝智慧观身经竟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隋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参校本:杜光庭等诸家注解本。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於心,心无其心;外观於形,形无其形;远观於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仙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於东华帝君,束华帝君受之於金关帝君,金阙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於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得之,南官列仙;下士修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人,然后玉符保神,金液鍊形,o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