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和谐
书剑和谐
关注数: 445
粉丝数: 435
发帖数: 25,987
关注贴吧数: 6
刘邦的英明决策(二十九)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四年,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刘邦的英明决策(二十七)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进兵包围城皋。汉王逃走,一个人带着滕公出了成皋北门,渡过黄河,逃向修武,去投奔张耳、韩信的部队。诸将也陆续逃出成皋,追随汉王。楚军因此拿下成皋,想要西进。汉王派兵在巩县抵抗,阻断了楚军西进的去路。这时候,彭越渡过黄河,在东阿攻打楚军,杀了楚国将军薛公。项王于是亲自率兵东进攻打彭越。汉王得到淮阴侯的部队,想要渡黄河南进。郑忠劝阻汉王,汉王才停止南进,在黄河北岸修筑营垒驻扎下来。汉王派刘贾率兵去增援彭越,烧毁了楚军的粮草辎重。”
刘邦的英明决策(二十六) 《史记》记载,汉三年,项羽多次侵夺汉王的甬道,刘邦粮食匮乏,心里恐慌。汉将纪信给刘邦出主意说:“形势危急,请让我假扮成大王去替您诓骗楚兵,您可以趁机逃走。”于是刘邦用陈平计策,趁夜从荥阳东门放出二千名身披铠甲的女子,楚兵立即从四面围打上去。纪信乘坐着天子所乘的黄屋车,车辕横木左方插着有毛羽装饰的旗帜,说:城中粮食已经吃光了,汉王投降。”楚军一起欢呼万岁。刘邦这时也带着几十名骑兵从城的西门逃出,逃到成皋。项王见到纪信,问道:“汉王在哪儿?”纪信说:“汉王已经出城。”项羽把纪信烧死了。
刘邦的英明决策(二十四)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三年(前204),项羽把汉王紧急地围困在荥阳,汉王惊恐忧愁,与郦食其商议削弱楚国的势力。郦食其说:“昔日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后人于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封商朝后人于宋国。如今秦朝丧失德政、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消灭了六国的后代,使他们没有一点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使他们都接受陛下的印信,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无不归顺服从,仰慕陛下道义,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随着恩德道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称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来朝拜了。”汉王说:“好。赶快刻制印信,先生就可以带着这些印出发了。”
刘邦的英明决策(二十三) 刘邦在彭城惨败后,一路上收集散兵到达荥阳,任命陈平为副将,隶属于韩王信,驻扎在广武。周勃、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玉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真东西。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现在大王如此器重,使他做高官,任命他为护军。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就遭遇坏的处境。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
刘邦的英明决策(二十二) 汉一年,项羽分封诸侯,自己打算占有梁地,就把魏王豹迁往河东,建都平阳,封为西魏王。刘邦回师平定了三秦,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就把整个国家归属刘邦,于是跟随着刘邦攻打彭城。汉军在彭城败退之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国和赵国也背叛刘邦跟楚国和解。六月,魏王豹以探望老母疾病为由请假回乡,一到封国,立即切断黄河渡口临晋关的交通要道,反叛刘邦,与楚军订约讲和。
[转]对项羽,最好全面的来看 (作者:传说中的KAG2)
刘邦的英明决策(二十一) 京索之战本身的规模在楚汉战争中并不大,但它在战略上却对楚汉战争的全局影响较深。可以说京、索之战标志着楚汉战争试探性序幕战的结束,战争进入双方凭实力艰苦角逐的对峙阶段。汉军夺取京索之战胜利的直接意义,是为汉军赢得了近三个月的喘息机会,这对彭城失败后汉军来说,无疑是极为可贵的。
刘邦的英明决策(二十) 《史记•项羽本纪》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说的是刘邦从彭城败退回荥阳后招集溃散众军。
刘邦的英明决策(十八) 汉二年三月,刘邦从临晋渡黄河,魏王豹带兵跟随着。攻下河内,俘虏了殷王,设置了河内郡。陈平到修武投奔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刘邦。刘邦跟他交谈并喜欢他,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主管护军一职的工作。众将都喧哗起来,说:“大王日前刚得到楚国的一个逃兵,还不知道他本领的高低,就跟他同乘一辆车子,并且反让他监督我们这些老将!”刘邦听到这些议论,更加宠幸陈平。
刘邦的英明决策(十六) 刘邦到汉中,由于韩信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故脱离楚军归顺了刘邦。韩信没有采用陈平、娄敬托人介绍直接找刘邦面谈的办法,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
刘邦的英明决策(十五)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开始只能统治巴蜀地盘。刘邦为感谢张良的大力扶助,赏赐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但张良视钱财如粪土,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现在,张良借花献佛,把刘邦的赏赐都赠送给了项伯。
刘邦的英明决策(十四) 项羽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想使怀王按自己意图办。没想到怀王仍然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项羽怨恨怀王当初不肯让他和刘邦一起西进入关,却派到北边去救赵,结果没能率先入关,落在了别人之后。项羽公然说:“怀王,是我家叔父项梁拥立的,他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能主持定约呢!平定天下的,本来就是各路将领和我项籍。”于是假意推尊怀王为义帝,实际上并不听从他的命令。
刘邦的英明决策(十三) 项羽带兵来到函谷关,关内有士兵把守,没能进去,又听说刘邦已经攻下了咸阳,非常生气,就派当阳君等攻下函谷关到达戏水之西。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为相,珍奇宝物都占为己有了。”项羽大为愤怒,说:“明天准备酒食,好好犒劳士卒,给我把沛公的部队打垮!” 项羽由生气转变为愤怒,再加上范增在一边催促赶快进攻,刘邦危在旦夕。
刘邦的英明决策(十二) 刘邦善于纳谏,知错能改,自控能力强,有干大事业的气度,听了樊哙和张良意见后,不仅惊醒警觉,而且表现更加上乘,毅然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决心不与秦宫中的美女沾边,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
刘邦的英明决策(十一) 刘邦进入秦宫,那里的宫室、帐幕、狗马、贵重的宝物、美女数以千计,刘邦的意图是想留下住在宫里。樊哙劝谏刘邦出去居住,刘邦不听。张良说:“秦朝正因暴虐无道,所以沛公才能够来到这里。替天下铲除凶残的暴政,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
刘邦的英明决策(十) 刘邦奉楚怀王令,先向北安阳击败秦军,再向东破秦军,南下进入“亳”南(现在的商丘南一带),又北上击破王离偏师,然后回到彭城西边。刘邦的西征完全是彭城周围的运动战。刘邦军的作用显然是扫荡彭城边的秦军势力,为宋义的主力部队北上扫清道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杀宋义渡河救赵的时候,刘邦军南下回到了起点。而真正的刘邦军西征是在秦二世三年二月,巨鹿大战已经过去2月了。到子婴杀掉赵高后,曾经派兵抵抗刘邦,但是刘邦早以击破武关进入关中,秦再无天险可用。可以说刘邦创造一个战争史上的进军奇迹。
刘邦的英明决策(九) 刘邦降服宛城,率兵继续西进,所经过的城邑没有不降服的。刘邦一路还不忘结交朋友,收集人才,扩编部队。⑴到了丹水,高武侯戚鳃归降。⑵襄阳侯王陵也在西陵归降了。⑶刘邦回转来攻打胡阳,与鄱君的别将梅鋗建立友谊。⑷刘邦与梅鋗的部队合作,降服了析县和郦县。
刘邦的英明决策(八) 刘邦率兵西进,一路上网络人才,扩展部队,结交英雄豪杰。刘邦收集郦食其、郦商兄弟后,又得到张良的协助,士气大振。这时候,赵国的别将司马昂正想渡过黄河,进入函谷关。刘邦当机立断,向北进攻平阴,截断黄河渡口。
刘邦的英明决策(七) 刘邦袭击陈留,得到了秦军储存的粮食,封郦食其为广野君,任命他的弟弟郦商为将军。然后统率军队攻打开封,由于实力受限,故没有攻下。但刘邦随后取得三大胜利:⑴刘邦率兵继续向西,与秦将杨熊在白马打了一仗,又在曲遇东面打了一仗,大破秦军。杨熊逃到荥阳去了,秦二世派使者将他斩首示众。⑵刘邦又向南攻打颖阳,打得非常艰难,最终取胜。⑶ 通过张良的关系,占领了韩国的轘辕险道。
刘邦的英明决策(六) 刘邦率兵西进,兵力不足一万,采用的是避实就虚、攻抚兼施的战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硬碰硬闯,拖泥带水,也不危及自己,尽量保存和扩展实力。在开始阶段经常战事不利,但也有收获:⑴在昌邑与彭越相遇。⑵在栗县遇到刚武侯,把他的大约有四千人并入了自己的军队。⑶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的军队合作。
刘邦的英明决策(五) 刘邦加入楚军收获很大:⑴先后受到项梁和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⑵得到怀王手下的老将们的高度评价。⑶与项羽并肩作战结拜为兄弟。⑷使刘邦军成为楚军中不可忽视的力量。⑸刘邦军的将士在实战中素质普遍提高。
刘邦的英明决策(三) 从刘邦起事的过程,可以看出他为人处事的风格,也可以说明他的一些决策是英明的。
刘邦的英明决策(二) 刘邦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刘邦上过学,但没有其小弟刘交那样好书多材艺,属于读书不认真又调皮捣蛋那种学生。成年后的刘邦崇拜信陵君,以游侠自任,讲究哥们义气,四处游历,结交豪杰。年过三十的刘邦当上泗水亭亭长,对执政有了切身的体验,就他的未来来看,可谓是受益不尽的财富。但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公务员,总爱开玩笑,对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加捉弄的。
刘邦的英明决策(一) 决策一词的意思就是作出决定或选择。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是解决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问题的决策。一般多由高层次决策者作出。其实,帝王的英明,一在于用人,二在于从幕僚的策略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关于彭城大战的一点感想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虽然听说了汉王已经到东方来了,但因为已经与齐军连续作战多日,就想在打败齐军之后再去迎击汉军。汉王因此得以挟持五诸侯的军队,攻入彭城。项羽闻讯,立即率兵离开齐国,从鲁县穿过胡陵到达萧县,跟汉军在彭城灵壁以东的睢水上激战,大败汉军,杀了许多汉兵,睢水因此被阻塞不能畅流。项羽又派人从沛县掳来汉王的父母妻子,把他们扣留在军中做人质。当时,诸侯们见楚军强大,汉军被打败,又都背离了汉王而去帮助楚王。塞王司马欣逃入楚国。
关于垓下之战的一点看法 最近再次欣赏《亮剑》,对军事怪才李云龙指挥的一次撤退军事行动感到震惊。日军精锐部队进攻八路军总部,李云龙所在团负责掩护撤退。日军气焰嚣张,准备趁势突破正面防线,直接打击八路军首脑机关。李云龙成功阻击日军完成掩护任务,接到总部命令后撤,日军指挥官非常狡猾,想在李云龙后撤时发动猛烈进攻,乘虚而入。没想到李云龙反常并不执行后撤命令,反而发动进攻,用剩余的两发炮弹击中要害,使日军指挥官被炸死,日军群龙无首,阵脚大乱。李云龙率兵从正面突围,保证了兄弟部队安全,自己所在团队也安全撤回。李云龙不听军令仍被彭德怀撤职,当个被服厂厂长。
吕后知恩图报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说吕后恶毒、残暴、蛮横、有仇必报,但我们也能在史书中查找到吕后为人刚毅、精明能干、手腕强硬、有政治远见的记载。民众中有一种知恩感恩的情结,对吕后诛杀韩信,认为是以怨报恩。其实不然,吕后也有知恩图报的一面,有些事迹还是非常感人的。
吕后的德政 吕后加害如意母子,手段极端冷血,所以很多人认为吕后为人极其阴狠毒辣、残酷无情。但司马迁等历史学家也看到吕后还有一些德政,就是在吕后和惠帝执政的这15年期间,整个社会的政局是稳定的,当时汉代经济是良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是提高了。
刘邦诏令速斩樊哙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卢绾谋反,高祖命令樊哙以相国的身份去攻打燕国。这时高祖又病得很厉害,有人诋毁樊哙和吕氏结党,皇帝假如有一天去世的话,那么樊哙就要带兵把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这帮人全部杀死。高祖听说之后,勃然大怒,立刻命令陈平用车载着绛侯周勃去代替樊哙,并在军中立刻把樊哙斩首。陈平因惧怕吕后,并没有执行高祖的命令,而是把樊哙解赴长安。到达长安时,高祖已经去世,吕后就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吕后的变化 吕后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从一个不懂事的女孩子变成了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刘邦在彭城大战前后 《史记》记载,汉二年春天,汉王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国,他自己又率领精兵三万人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四月,汉军已全部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人,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引兵西行奔向萧县,从早晨开始,一边攻打汉军,一边向东推进,打到彭城,已是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散,前后相随掉进谷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兵卒十多万人。汉兵向南逃入山地,楚军又追击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后退,由于楚军的逼挤,很多人被伤杀,汉军士卒十余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堵塞都不向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里外围了三层。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大乱,队阵崩溃,这样,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 常言道: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秦末汉初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由于这些豪杰侠士的家庭出身、文化知识、武功体能、性格爱好、胆量气度、悟性见解、人脉威望等不同,所以他们的办事风格、过程、效率等也就不同,最终导致繁花似锦,春色满园。我在这里只举几例,说说大家比较熟悉的几个人物事业开创时的不同经历。
离奇的婚姻 中国历史悠久,男婚女嫁这种最常见的事也搞得神秘兮兮的,条条框框限制很多,更出格的是出现“贞节牌坊”这个怪物,使不少女子失去幸福。读史发现,秦汉时期的婚姻很纯朴,不讲究处男贞女,寡妇追求美满婚姻生活已成社会风尚,特别是汉代的女子尊贵,寡妇根本不愁嫁。下面举几例说明:
英雄所见略同 古人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我们也常说:“英雄所见略同。”英雄:特出的人物。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现大多人习惯解释为:大略、大致、大体,也有人解释为:谋略、方略、策略、战略。因此,对于该条成语存在两种不大一样的解释。一种解释为:特出的人物的见解大致相同。另一种解释为:特出的人物的见解在重大的谋略上是一致的或完全相同的。
刘邦的《手敕太子书》 刘邦平息了黥布叛乱凯旋归来,路过老家沛县时亲作《大风歌》,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看来刘邦在成就了一代辉煌事业的时候,对于大汉王朝未来的命运,也还是放心不下。
刘邦与功臣集团 史称刘邦豁达大度,不拘小节,他是从江湖上混出来的人物。这种人物,善于结交朋友,对朋友有一定的义气,有自信,更有孤注一掷的勇气。
刘邦为什么敢于赴鸿门宴? 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戏剧性,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中的得失另后人咋舌不已。对于刘邦为什么敢于赴鸿门宴更是莫说纷纭。近年来,出现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作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虽然许多观点尚有等商讨,但专家学者都很严肃认真,犹为可喜的是他们不成偏见有意贬低刘邦和项羽,尽可能客观理智还原历史的真相。我在这里归纳总结,供大家参考。
刘邦的临终决策 有人认为刘邦临终前头脑发热,神智不清。我认真查阅《史记》和《汉书》相关内容,写了“刘邦在汉十二年http://tieba.baidu.com/f?kz=568375470”这个贴子,说明刘邦临终前心里明白,头脑清醒、高瞻远瞩。“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刘邦的素质 刘邦的智商 http://tieba.baidu.com/f?kz=597772068
“刘邦罪行”辩 对刘邦“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的理解 http://tieba.baidu.com/f?kz=472240891
你喜欢刘邦吗? 有人认为:“刘邦这个人,大家普遍不喜欢他。” 刘邦是历史人物,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他。 在秦末汉初,刘邦精明强干,魅力过人,喜欢他的猛士豪杰贤才良将非常多,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也热烈拥护他。 下面我用过去写的贴子,以《史记》为依据,只选择刘邦率兵西进、入关这一小段事实,来客观看看当时人们为什么要喜欢刘邦。
进见刘邦 要想跟随刘邦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就必须有机会进见刘邦,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为了实现宏伟目标,也想把天下的猛士贤才聚集在自己的身边。不同的人进见刘邦的方式也不同,下面让我们先看《史记》中的几段记载。
张良与刘邦(十四) 汉高帝五年,齐国人娄敬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当时高帝正住在那里。娄敬进城后就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木,穿着羊皮袄,去见齐人虞将军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有关国家的大事。”虞将军要给他一件鲜洁的好衣服换上,娄敬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于是虞将军进宫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皇帝。
张良与刘邦(十三) 汉五年,刘邦即帝位,接着就论功行赏。功臣们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他们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刘邦为这事感到头疼。萧何、曹参之争,表面上看是两人争功,实际上背后隐藏着文武两班大臣的争夺。处理不好功臣的问题,将造成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张良与刘邦(十二) 汉四年,汉军士卒气盛,粮草充足,项王士卒疲惫,粮食告绝。汉王派陆贾去劝说项王,要求放回太公,项王不答应。汉王又派侯公去劝说项王,项王才跟汉王定约,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项王同意了这个条件之后,立即放回了汉王的家属。项王订约后,就带上队伍罢兵东归了。
张良与刘邦(十一) 汉四年,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备不堪。汉王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
张良与刘邦(十) 汉四年,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 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 汉王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 于是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张良与刘邦(九) 汉三年,项羽把汉王紧急地围困在荥阳,汉王惊恐忧愁,与郦食其商议削弱楚国的势力。 郦食其说:“昔日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后人于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封商朝后人于宋国。如今秦朝丧失德政、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消灭了六国的后代,使他们没有一点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使他们都接受陛下的印信,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无不归顺服从,仰慕陛下道义,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随着恩德道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称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来朝拜了。” 汉王说:“好。赶快刻制印信,先生就可以带着这些印出发了。”
张良与刘邦(八) 汉王刘邦在彭城大战中惨败,狼狈逃跑行至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道:“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一些地方作为封赏,谁能够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立即利用。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要舍弃这些地方,就把它们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国就可以打败了。”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张良与刘邦(七) 项王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王给怀王一个徒具虚名的尊贵称号叫义帝。项王、范增担心沛公据有天下,然而鸿门之会已经和解了,又不乐意违背当初的约定,怕诸侯背叛,于是暗中谋划道:“巴、蜀两郡道路险阻,秦朝流放的人都居住在蜀地。”又说:“巴、蜀也算关中的地盘。”因此就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
张良与刘邦(六) 司马迁很有文才,所写鸿门宴非常精彩,引人入胜,其文学价值、故事性都很强。我们可以不做任何解释,就能看到张良、刘邦、樊哙、项羽、范增、项伯、项庄等人运筹谋划、斗智斗勇及其气质性格。
张良与刘邦(三) 项梁听说陈涉确实已死,就召集各路别将来薛县共议大事。刘邦和张良也应邀前往薛县参加了会议。项梁同意范增的建议,顺应潮流,把熊心立为楚怀王,自己号称武信君,命刘邦和项羽并肩作战。
张良与刘邦(二)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翻译为白话: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间的。”所以张良就跟随了沛公,没有离开他去见景驹。
张良与刘邦(一) 张良一生多姿多彩,惊才绝艳,其间曾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建立不世功勋,将自己造就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帝王之师”,被人们称为“谋圣”,这些事迹当然也值得大书特书。
刘邦在论功行赏中的重大决策(十) 汉军将领认为,汉军在楚汉战争中之所以占尽人和,尽收天下英雄之心而取得胜利,最基础的一个原因就是汉王刘邦的“有功必赏”和“不吝重赏”。汉二年十一月,刘邦公然宣称:“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刘邦对一般有贡献的军民却以优惠政策善待之。
刘邦在论功行赏中的重大决策(九) 汉帝国起源于刘邦集团,而刘邦集团是由丰沛集团逐渐发展壮大的。刘邦集团转化成了汉帝国的统治阶层,理所当然成为汉初军功受益阶层。既然汉朝是家天下,刘邦论功行赏带入个人恩怨就在所难免。张良一针见血地指出:“陛下以平民身分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刘邦把论功行赏随便搞成了感恩行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加封萧何两千户,这是因为刘邦过去到咸阳服役时,萧何多送给自己二百钱的缘故。
刘邦在论功行赏中的重大决策(七) 汉初实行军功爵制。汉初军功爵的等级划分有侯级爵、卿级爵、大夫级爵、小爵等四大等级,共有二十级军功爵。汉帝国起源于刘邦集团,而刘邦集团是由丰沛集团逐渐发展壮大的。刘邦集团转化成了汉帝国的统治阶层,理所当然成为汉初军功受益阶层。这个大的方案,刘邦、张良、陈平、萧何、曹参等是很容易达成共识的。
刘邦在论功行赏中的重大决策(六) 刘邦提出汉初“三杰”论,确定了论功行赏的原则,得到群臣公认。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平时经常说“良平谋略核心”,刘邦为何只评说张良而不讲陈平?刘邦是通过什么方式奖赏陈平功绩的?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