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和谐
书剑和谐
关注数: 445
粉丝数: 435
发帖数: 25,987
关注贴吧数: 6
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葬长陵。 太史公说:“夏朝的政治忠厚。忠厚的弊病是使得百姓粗野少礼,所以殷朝代之以恭敬。恭敬的弊病的是使得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代之以礼仪。礼仪的弊病是使百姓不诚恳。所以要救治不诚恳的弊病,就没有什么比得上忠厚。由此看来,夏、殷、周三代开国君主的治国之道好象是循着圆圈转,终而复始。至于周朝到秦朝之间,其弊病可以说就在于过分讲究礼仪了。秦朝的政治不但没有改变这种弊病,反而使刑法更加残酷,难道不是很错误吗?所以汉朝的兴起,虽然承继了前朝政治的弊端却有所改变,使老百姓不至于倦怠,这是符合循环终始的天道了。汉以十月为岁首,诸侯在每年的十月进京朝见皇帝。规定车服制度,皇帝乘坐的车驾,用黄缎子做车盖的衬里,车前横木的左上方要插用旄牛尾或野鸡尾做的装饰。高祖葬在长陵。”
司马迁答记者问(十) 【记者】刘邦说的最多就是“为之奈何?” 【司马迁】你们认真读《史记》后会感觉并非如此。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经常与各种人物交谈,语言丰富,其中常用语有以下几类: ⒈征求意见时常说“何哉?”“何言?”“何以言之?”“得无难否?”等等。 ⒉回答别人提问时不虚伪,能实事求是,如“不能”、“未能也”、“莫及也”、“固不如也”、“未有”、不知也”。 ⒊想别人出谋划策时,态度诚恳,推心置腹,如“为之奈何?”“计将安出?”“何谓上计?” ⒋经反复探讨,认真思考,大胆作决定时常说“吾听公言”、“诺”、“然”、“善”。 仔细查阅《史记》,刘邦说的最多的常用语不是“为之奈何?”,是作判断时说的话“善”。
司马迁答记者问(八) 【记者】太史公,你说“非兵不强,非德不昌”,又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诛籍业帝,天下惟宁”,这是什么意思? 【司马迁】我认为认为战争是诛暴救危的自强工具,它既可以兴邦,也可以丧邦,应当慎重使用。国家缺少战争手段就不能自强,但注重战争而缺少礼、义之德,国家也不会昌盛。“黄帝、汤、武以兴,桀、 纣、二世以崩”,就是生动的历史例证。“可不慎欤”,不是废弃战争,而是要注重战争和慎用战争。我抑秦是反对秦政暴虐。项羽灭秦,我热情地歌颂了他。而项羽暴虐,同样受到我无情的批判。天意不能支配历史的变迁,同样不能支配个人的祸福。楚亡汉兴,用人的得失更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张耳、彭越、黥布、韩信、卢绾、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 等一大批贤相良将佐刘邦打天下,真是人才济济。项羽手下的贤才都跑到刘邦那边去了,剩了一个范增还不用,成了孤家寡人。我崇尚德治,反对暴政。在我的笔下,“德治”与“暴政”两相对立,我的褒贬倾向极为鲜明。我对对古圣先贤禹、汤、文、武称颂为德治之君,说夏禹“德 流苗裔”,周文王“德盛西伯”;对夏桀、殷纣、周幽王、周厉王,以及秦始皇、秦二世这些昏暴之君,贬抑为“暴”。我用这一政治观念模式总结历史经验。楚亡汉兴,也因“子羽暴虐,汉行功德”。为政之道,是以“德治”导致天下太平。
司马迁答记者问(七) 【记者】太史公对刘邦打的败仗写得非常传神,刘邦打过胜仗没有?其军事能力如何? 【司马迁】刘邦从平民到皇帝,必然有很多军事行动。刘邦军事指挥能力不是项羽、韩信一个档次的,不能算一流的军事家。但除了项羽、韩信外,刘邦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是算强的。刘邦打了一些败仗,但刘邦的确也打了很多胜仗。在中国历史上,能赶上刘邦参战次数多的还很少。
司马迁答记者问(六) 【记者】刘邦的发展观是什么? 【司马迁】刘邦的发展观就是仁而爱人、以人为本,强调“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即民本。刘邦一生人脉关系好,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刘邦曾奉命押送刑徒赴劳役,一路逃亡很多,他索性把剩下的全都释放了,能舍命救难,足显仁爱本色。刘邦率兵进入秦地,“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不杀秦王子婴,封秦重宝财物府库,约法三章,秦人大喜,箪食壶浆,刘邦又不准接受犒劳,秦人益喜,唯恐刘邦不为秦王。通过司马迁客观记录秦人的感受“喜”、“大喜”、“益喜”,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关中百姓要拼死支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坚持以人为本,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刘邦被项羽伏弩射中伤胸,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汉四年七月,刘邦下令恤军士死者:“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得到士兵拥戴。特别是为帝后仍保持清醒的头脑,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鼓励生育,减租轻徭,既安抚了人民,又凝聚了中华,还为大汉四百余年江山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司马迁答记者问(五) 【记者】项羽取得彭城大战的胜利,并把刘太公和吕后扣为人质,使原来投向刘邦的盟军此时又背叛刘邦,转而投靠项羽,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改变了不利的政治局面。为什么刘邦仍能坚持与项羽抗争? 【司马迁】我在《史记》中已有相应的答案:⑴此战没有活捉或者消灭刘邦,使刘邦有翻盘的机会。⑵汉军的主要谋臣武将都成功逃脱,其精华依然如故。⑶项羽兵力有限,并人困马乏,追击战效果不佳。⑷有些汉军(如祁侯缯贺)仍在彭城一带纠缠楚军,楚军已没有精力将其消灭。⑸汉军将领王陵、吕泽、靳歙等层层叠叠的设防,阻止了楚军的追击。⑹彭城大战也暴露了楚军内部的矛盾,使刘邦有机会派辨士随何策反英布,以分楚军兵锋。⑺由于楚军兵力严重不足,汉军占据了荥阳、成皋一线有利地形,刘邦在韩信、萧何帮助下,又渐渐收集士兵,使其军队重新振奋起来。⑻刘邦吃一堑长一智,认识到骑兵的重要性,花大力气组建骑兵部队。在韩信指挥下,灌婴率领骑兵骑兵在荥阳以东和楚国骑兵交战,把楚军打得大败,为汉军赢得了近三个月的休整机会。⑼彭城大战后,彭越的部队没有受到影响,刘邦有机会联络、团结彭越,从楚军后方骚扰,使项羽不得安宁。 ⑽刘邦虽然遭到彭城大战惨败,却牢牢控制住了汉中、巴蜀、关中之地,并把防线推到荥阳、成皋、广武一带,其地盘比战国时的秦国要大得多。项羽取得彭城大战的辉煌胜利,但从战略上看没有巨鹿大战效果显著。
司马迁答记者问(一) 有人讨厌刘邦,对刘邦评价极低。问其根据何在?他们说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司马迁是史学鼻祖,他说的话肯定有权威性。那么,司马迁对刘邦是怎样评判的呢?下面,我把司马迁答记者问发表,让大家严肃思考、理性认识。
刘邦是私孙子吗? 最近,有个别不怀好意、不穿马甲的人,跑到刘邦吧来骂刘邦是私孙子。我在楚汉历史人物吧里收寻,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这个敏感话题,只有在项羽吧中,有人把刘邦是否是私孙子的两个讨论老贴又翻出来,想掀起争论,引起轰动。但项羽吧的三位大吧主思想已非常成熟,面对这个问题表现为沉着、冷静、不予理睬。正因如此,这两个老贴跟风的人很少,始终没有形成大浪。
刘邦时代的君臣关系 有吧友想探讨汉初君臣关系,我就自然联想到刘邦时代的君臣关系。
失败乃成功之母 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母的意义不是母亲而是基础。有失败的考验,才有做人的成熟,有失败的痛苦,才有成功的欢乐。有人总结得好:“失败如风,是对奋斗的双翼的考验,而不是无底的深渊;成功像水,是对耕耘过的土地的滋润,而不是永久的收获。在我们失败时,能有一份无畏,一份豪情,一份自信,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站起来,成功一定会如期而至。”
汉初丞相的来历 高祖刘邦临终前,吕后问他:“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高祖说:“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以后的事,高祖说:“王陵可以。不过他略显迂愚刚直,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慧有余,然而难以独自担当重任。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吕后再问以后的事,高祖说:“再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刘邦生前对萧何的评价:“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丞相萧何的能力强,素质高,刘邦、吕后都认可。 到萧何病重时,孝惠皇帝亲自去探视相国病情,趁便问道:“您如果故去了,谁可以接替您呢?”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也不遗憾了!”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是刘邦最亲信的实力派人物。他尊重萧何,“萧规曹随”,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萧何、曹参,无论是功劳还是亲信层度,都是理想的丞相人选。像御史大夫周昌、曾为计相的张苍、还有军勋卓著的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緤,以及列侯表中靠前的人物,这些都有能力当丞相的,为何刘邦偏偏看重王陵呢?“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王陵在丰沛集团中,是继萧曹之后,威望较高的人物。这个人比较憨厚,可以坚守刘邦当初的白马盟誓,即是“非刘姓不王,非功臣不侯。”然而这个人有一个缺点,就是脑筋不会转弯,喜欢钻牛角尖。所以有时候成不了事。必须要弄一个智商较高的人来协助他,这个人便是陈平。 陈平智慧有余,然而难以独自担当重任。但是如果独任,没有人牵制他,可能他就会完全偏向吕氏,对刘氏也是没有好处的。于是,在陈平为相时,先是以王陵与陈平为左右相,王陵之后,则是以周勃为太尉来牵制他。也许刘邦早已料到王陵会被吕氏免相吧。不过他没有料到,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出了一个意外,就是吕氏会任用陈平为郎中令,把他当作亲信安插在宫庭里面,后来虽为相,却是日饮醇酒,近妇人,不治事。后来又出了个审食其,以左丞相兼郎中令,成为吕后时代的内朝老大,陈平的外朝丞相,则形同虚设。 到了吕后死后,吕氏仍然把持着朝政。吕产为上将军,控制着军政,吕禄为相国,控制着朝政。这是汉初第三个相国了。这两个人贵为外戚,但没有出现在刘邦的丞相谱上,现在借着吕后的势力,却一下子窜到这么高的位置。但吕后已死,吕氏实力究竟大遭削弱。
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拨:治理;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为宰相者,不需要有多强的决策能力,但需要两门素质,一为“能忍”,一为“心胸宽广”。宰相在朝中,整天面对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他必须忍辱负重,没有一个急躁的人可以成大事。宽能兼容并包,广能容人纳物。心胸宽广了以后,不但满足了社会对这种精神的依赖,以使宰相获得了更多的人脉关系,这就使宰相的权力可以有效的落实。一言以蔽之:“宰相肚里能撑船”。萧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萧何是丰邑萧姓一族的模范人物,为人谨慎有法,办事干炼,长于管理行政,乡里内外,上上下下的关系事务,他都一五一十打点得井井有条。萧何出仕为吏,以善于文法吏事, 一路受上级主管赏识,升任沛县主吏掾。萧何的业绩曾经考核评定为全郡第一,大受泗水郡的监察长官-郡御史赏识,以为人才难得。沛县县令重视萧何,自己举办家宴也要萧何来管理。萧何不但与曹参、任敖、夏侯婴这些公务员关系好,还通过刘邦结识了樊哙、周勃、灌婴、卢绾等好汉。在众多沛县吏民人物中,萧何对刘邦是另眼相看的。对刘邦的越轨的好多事情,萧何都替他遮掩过去并替他说情化解。秦始皇三十五年,亭长刘邦去首都咸阳服徭役一年。人送三百钱,已经是与工资匹敌的重礼,萧何是上司,破例送五百,是特别地有所表示。这件事,刘邦终身未曾忘却的,后来打下天下论功行赏时,他特别为萧何增加二千户的封邑,明言就是为了报答这二百钱,颇有些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侠风。 沛县父老率领县中子弟一起杀掉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父老乡亲想要让刘季当沛县县令。在当时,刘邦无论是声望、地位,还是学识及家族势力,都远不如萧何、曹参等人。但萧何、曹参却极力推让刘季,并为沛公去招收沛县中的年轻人,共招了二三千人,一起攻打胡陵、方与,然后退回驻守丰邑。萧何这样能干的人为什么要结识刘邦这种人?为何不怕影响自己升迁也要利用职权暗中袒护刘邦?他俩的结识为什么会超过上下级关系、突破兄弟伙关系、形成一种具有特殊感情的的关系?这是因为萧何是一个非常精明强干的人,他洞察刘邦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也有别于众人,有干大事的气度,是位大贵之相,所以对他格外佩服。萧何也是一个很有胆识的人,他认准了刘邦后,不但把自己,而且把自己整个家族都押在刘邦身上,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 刘邦奉怀王令率兵西进,凭靠张良、郦食其等人的谋划,勇往直前,避实就虚,剿抚并用,一路夺关斩将,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于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道德经》上老子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个社会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法令规定越繁,空隙漏洞毛病愈大。秦始皇的统治非常残酷,法网严密,民不聊生,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的暴政。当时诸侯争战,社会混乱,天下无所依归。老百姓都渴望结束战争,恢复生产,过上安宁的生活。所以圣王在位,如果他的前王管事过多造成恶果,他就要尽量消除。刘邦退回霸上驻扎后,快刀斩乱麻,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刘邦的“约法三章”也闪烁着黄老思想。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萧何这个法律专家对刘邦“约法三章”产生的深刻影响和作用呢? 项羽、范增担心沛公据有天下,然而鸿门之会已经和解了,又不乐意违背当初的约定,怕诸侯背叛,于是暗中谋划道:“巴、蜀两郡道路险阻,秦朝流放的人都居住在蜀地。”又说:“巴、蜀也算关中的地盘。”因此就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在关键时刻,老谋深算的刘邦也忍无可忍,召集重要将士谋划,准备攻打袭击项羽。但大家心知肚明,周勃、灌婴、樊哙这些武将都看出形势对汉军不利,七言八语的劝解刘邦,让他息怒,刘邦听得心中无底,不知怎么办为好。这时萧何出面,推心置腹、语重心长的对刘邦说:“就算汉中地方不怎么样,总也比死强吧?”刘邦不解地问:“怎么就扯到死了呢?”萧何说:“现在我们没有任何一个方面比得过项羽,轻启兵端的话,肯定百战百败,不死还能怎么样!大英雄能上能下能屈能伸,何必过于在意一时的得失呢?不如姑且去汉中就国,厚养民力,招揽贤才,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岂不比毫无把握地仓皇开战好上百倍?一旦哪方出事有机可乘,我们就集中力量还定三秦,天下还不是你的!”刘邦经过认真考虑,认为萧何见识高远,人所不及。就听取了他的意见,决定到汉中就位,并任命萧何为丞相。
《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刘邦的有关事迹 二世一年九月 沛公初起。
量小非君子 无度不丈夫 【史记·高祖本纪】认为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现在我们说大度,是指心胸宽广。司马迁评刘邦“常有大度。”其意思是:“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明朝方孝孺 《郑灵公》:“天下之事成於大度之君子,而败於私智之小人。”
韩信是怎样确立齐王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既:“项王听说淮阴侯韩信已经攻克了河北,打败了齐、赵两国,而且正准备向楚军进攻,就派龙且前去迎击。淮阴侯与龙且交战,汉骑将灌婴也赶来了,把楚军打得大败,杀了龙且。韩信趁此机会自立为王。项王听到龙且军败的消息,心里害怕了,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淮阴侯,劝他联楚背汉,与楚汉三分天下。淮阴侯不听。这时候,彭越又返回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这里记载的是“韩信趁此机会自立为王。”
韩信在汉一年八月至汉二年四月期间在干什么?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听了韩信“汉中对策”后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汉一年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汉王又联合齐王、赵王共同攻击楚军。四月,到彭城,汉军兵败,溃散而回。韩信又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司马迁虽然对韩信的一些事情写得很仔细,但也省略了韩信的一些经历。韩信在汉一年八月至汉二年四月期间在干什么?我在《史记》中却找不到明确的答案。
摇摆不定的司马欣 《史记》第一次提到司马欣时为秦栎阳狱掾,管监狱的官。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章邯之死 《高祖本纪》记载,汉一年八月,汉王采用韩信的计策,顺原路返回关中,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的军队被打败,退兵逃走;在好畤停下来再战,又被打败,逃到废丘。汉王于是平定了雍地。汉王向东挺进咸阳,率军在废丘包围雍王,并派遣将领们去夺取土地,平定了陇西、北地、上郡。派将军薛欧、王吸带兵出武关,借着王陵兵驻南阳,到沛县去接太公,吕后。楚王听说后,派兵在阳夏阻截,汉军不能前进。楚又封原吴县县令郑昌为韩王,以抵拒汉军。 汉二年,汉王向东夺取土地,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都归降了汉王。韩王昌不肯归降,汉王派韩信打败了他。于是把攻占的土地设置为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等郡;在关外设置了河南郡。改封韩国的太尉信为韩王。汉王下令各路将领,率领一万人或者献出一郡之地降汉的,封给他一万户。修筑河上郡的要塞。原先秦朝供帝王游玩打猎的园林,都允许人们去耕种。正月,俘虏了雍王的弟弟章平。大赦天下罪犯。 汉二年六月,汉王在彭城兵败撤退,回到关中后,立孝惠为太子,大赦罪犯。让太子守卫栎阳,把在吴中的各诸侯的儿子也都集中到栎阳来守卫。接着,引水灌废丘,废丘降汉,章邯自杀。把废丘改名为槐里。于是命令掌管祭祀的祠官祭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要按时祭祀。又发动关内的士兵去防守边塞。
从项羽封章邯为雍王想到的问题 《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后,项王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王给怀王一个徒具虚名的尊贵称号叫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立诸侯的后代为王,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甲,手持利兵,带头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啊。义帝虽说没有什么战功,但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本来也是应该的。”诸将都说:“好。”于是就分封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担心沛公据有天下,然而鸿门之会已经和解了,又不乐意违背当初的约定,怕诸侯背叛,于是暗中谋划道:“巴、蜀两郡道路险阻,秦朝流放的人都居住在蜀地。”又说:“巴、蜀也算关中的地盘。”因此就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项王立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的地区,建都废丘。长史司马欣,以前是栎阳狱掾,曾经对项梁有恩;都尉董翳,当初曾劝章邯投降楚军。因此,立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地区,建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建都高奴。
【转】刘项走向鸿门的过程(菜九段) 刘邦、项羽,这两个楚国佬要在远离故乡几千里之外的鸿门这个地方PK一下,颇可怪也。难道这两人原本不认识?太认识了。原本关系不好?关系太好了。不仅无冤无仇,关系还不是一般的好,都结拜为异姓兄弟了,刘邦是大哥,项羽是小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怎么此时此地会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闹到要刀兵相见?看来都是奖金惹的祸。更值得称奇的是,他们走到鸿门这个地方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 刘项两人走到鸿门宴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人们往往会以为刘邦占得了先机,因为他的任务就是攻秦入关。其实刘项二人入关的机会至少是均等的,甚至项羽完全有可能比刘邦先入关。如果不信,我们可以用两人各自的行动排一个时间表。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所产生的疑问 ⒈“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这句话常被翻译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对“贫无行”、“人多厌之者”究竟应该怎样翻译才恰当?
萧何的家庭观念 萧何是沛县丰邑人。他通晓法律,无人能比,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秦朝的御史到泗水郡督察郡的工作时,萧何跟着他的属官办事,经常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清清楚楚。萧何于是担任了泗水郡卒史的工作,公务考核中名列第一。秦朝的御史打算入朝进言征调萧何,萧何故土难离,家庭观念强,一再辞谢,才没有被调走。
人算不如天算 彭城大战中,楚军把汉王里外围了三层。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大乱,队阵崩溃,这样,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由此可见,这大风来得太及时了。
张良不贪钱财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是韩国人,张家“五世相韩”,张良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相当幸福地渡过了童年和少年。秦灭韩,国破家亡的厄运突然降临。张良心灵充满仇恨,一心要为韩国报仇复国。他带着全部家产浪迹天涯,悉散家财,访求刺客。秦始皇二十九年,张良和一个大力士潜伏在“博浪沙”这个地方,用那只一百二十斤的铁锥投向秦始皇。遗憾的是,由于距离太远,这一锥“误中副车”。
【总结】议萧何 刘邦与萧何的根本区别 http://tieba.baidu.com/f?kz=599830896
【总结】谈张良 张良的人品 http://tieba.baidu.com/f?kz=504190855
【总结】说韩信 【转】刘邦与韩信的“绩效面谈”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witroad.com%2Fmembers%2Fview&urlrefer=6f0a4303a2b100ee993262f81c05e56e_blog03.asp?bid=2297
刘邦之最 ⒈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
刘邦的英明决策(七十)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讨伐黥布的时候,被飞箭射中,在回来的路上生了病。病得很厉害,吕后为他请来了一位好医生。医生进宫拜见,高祖问医生病情如何。医生说:“可以治好。”于是高祖骂他说:“就凭我一个平民,手提三尺之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处呢!”说完并不让他治病,赏给他五十斤黄金打发走了。不久,吕后问高祖:“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高祖说:“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以后的事,高祖说:“王陵可以。不过他略显迂愚刚直,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慧有余,然而难以独自担当重任。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吕后再问以后的事,高祖说:“再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汉十二年四月甲辰日,高祖在长乐宫逝世。
刘邦的英明决策(六十五) 刘邦经常下达免除赋税徭役的指令。下面根据《汉书·高帝纪》举例说明。
刘邦的英明决策(六十四) 《史记》记载,高祖做汉王时,又娶了定陶人戚姬,非常宠爱她,生了赵隐王刘如意。孝惠帝为人仁惠柔弱,高祖认为不象自己,常想废掉他,改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因为如意象自己。戚姬得到宠爱,常跟随高祖到关东,她日夜啼哭,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孝惠帝做太子。吕后年纪大,经常留在家中,很少见到高祖,和高祖越来越疏远。如意被立为赵王之后,好几次险些取代了太子的地位,靠着大臣们的极力诤谏,以及留侯张良的计策,太子才没有被废掉。
刘邦的英明决策(六十一) 赦,在封建帝王时代,是重大事件。因为既可以宣示帝王恩德,又可以显示帝王权威;既能表现帝王的恤刑仁爱,又可以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所以历代王朝大多十分重示颁赦。
刘邦的英明决策(六十)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汉七年,高祖从平城经过赵国,赵王脱去外衣,戴上袖套,从早到晚亲自侍奉饮食,态度很谦卑,颇有子婿的礼节。高祖却席地而坐,像簸箕一样,伸开两支脚责骂,对他非常傲慢。赵国国相贯高、赵午等人都已六十多岁了,原是张耳的宾客,他们的性格生平豪爽、易于冲动,就愤怒地说:“我们的国王是懦弱的国王阿!”就规劝赵王说:“当初天下豪杰并起,有才能的先立为王。如今您侍奉高祖那么恭敬,而高祖对您却粗暴无礼,请让我们替您杀掉他!”张敖听了,便把手指咬出血来,说:“你们怎么说出这样的错话!况且先父亡了国,是依赖高祖才能够复国,恩德泽及子孙,所有一丝一毫都是高祖出的力啊,希望你们不要再开口。”贯高、赵午等十多人都相互议论说:“都是我们的不对。我们的王有仁厚长者的风范,不肯背负恩德。况且我们的原则是不受悔辱,如今怨恨高祖悔辱我王,所以要杀掉他,为什么要玷污了我们的王呢?假使事情成功了,功劳归王所有,失败了,我们自己承担罪责!”
刘邦的英明决策(五十九) 《汉书·高帝纪》:汉十一年二月,刘邦下“求贤诏”,诏曰:“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刘邦的英明决策(五十八)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
刘邦的英明决策(五十七) 到高祖七年冬天,韩王韩信反叛,逃入匈奴,皇帝到平城而回,封陈豨为列侯,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率领督统赵国、代国的边防部队,这一带戍卫边疆的军队统归他管辖。
刘邦的英明决策(五十六) 《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高帝撤出平城返回朝廷,韩王信逃入匈奴。这时,冒顿是匈奴的君主,军队强大,勇士有三十万,屡次侵扰北部边境。皇帝对这种情况很忧虑,就问刘敬对策。刘敬说:“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兵火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亲的许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凭武力树威势,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办到。”皇帝说:“果真可行的话,为什么不能办!只是该怎么办呢?”
刘邦的英明决策(五十四)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七年,匈奴在马邑攻打韩王信,韩王信就与匈奴在太原谋反。他的部将在白土城的曼丘臣、王黄拥立前赵将赵利为王,也反叛朝廷。
刘邦的英明决策(五十二)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六年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刘邦的英明决策(五十一)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
刘邦的英明决策(五十)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项王部下逃亡的将领锺离昧,家住伊庐,一向与韩信友好。项王死后,他逃出来归附韩信。汉王怨恨锺离昧,听说他在楚国,诏令楚国逮捕锺离昧。韩信初到楚国,巡行所属县邑,进进出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刘邦的英明决策(四十九)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天下全都平定了,高祖定都在洛阳,诸侯都称臣归从于高祖。原临江王共驩为项羽效忠,反叛汉朝,高祖派卢绾、刘贾去包围了他,没有攻下。过了几个月共驩才投降,在洛阳把他杀了。
刘邦的英明决策(四十八) 《汉书·刑法志》记载,刘邦在汉七年下“疑狱诏”,诏书内容为“制诏御史:狱之疑者,吏或不敢决,有罪者久而不论,无罪者久系不决。自今以来,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传所当比律令以闻。”
刘邦的英明决策(四十七) 汉书记载,刘邦于汉四年“八月,初为算赋。”查百度可知,算赋,秦汉时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创于商鞅。这种作为军赋征收的人头税,在秦时或称口赋。汉四年汉高祖刘邦下令,确定民年十五以上到五十六岁出赋钱,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是为算赋,从此成为定制。
刘邦的英明决策(四十六)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汉二年“缮治河上塞。”以当时之情势论之,刘邦欲与项羽逐鹿中原,必当先定关中,欲定关中,必当先固后方之防。时匈奴在河南,月氏在河西,羌在洮水之西,皆足为患。刘邦本王汉中,自重陇西之守,守陇西,则洮水与西北部黄河之防,不能不视为重要。由是推之,刘邦缮治防塞,所缮河上之塞,似在今皋兰以北,即始皇时於此所置之塞。
刘邦的英明决策(四十五) 刘邦的是个头脑清醒的人,很多制度都是他首先设置的。如秦朝已置“乡三老”,但刘邦是设置“县三老”政治制度的第一人。刘邦要求三老是“能率众者”,就是说他们在当地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对民众要有号召力。汉代的“乡三老”、“县三老”虽然处于基层,却一直受到皇帝的重视和礼遇,他们除了可以免役之外,经常是皇帝加赐米、帛、爵级的特定对象,有些场合甚至是和“宗室有属籍者”或者贵族、高官同时受赐的,虽然受赐数量有不同。
【转】『闲闲书话』千古谁识鸿门宴(更新超长版) 『闲闲书话』千古谁识鸿门宴(更新超长版) 作者:菜九段 提交日期:2009-10-10 22:51:00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ianya.cn%2Fpublicforum%2Fcontent%2Fbooks%2F1%2F126280.shtml&urlrefer=fa95f5295373a67bc7674d1a0f2a6eb0
刘邦的英明决策(四十四)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取得胜利,一方面在于他的政策举措赢得了民心,另一方面就在于他在优越地理条件基础之上的经济建设在最低限度上满足了民众,从而得以有相对优势的人力物力支持战争,把战争进行到底。
刘邦的英明决策(四十二) 汉得天下以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陆贾能率先看到隐藏在歌舞升平背后的危机,以其思想的前瞻性向沾沾自喜的刘邦进上一言,对于维护两汉四百年的基业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这段君臣思想的激烈交锋,并达成“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共识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刘邦的英明决策(四十一) 汉五年二月,刘邦诏曰:“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汉书·高纪》下)“制诏御史,长沙王忠,其定著令。”(《汉书·吴芮传》)
刘邦的英明决策(四十) 史书记载,汉高帝五年,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
刘邦的英明决策(三十九) 刘邦率兵西行时不足万人,入关后发展为十万人;刘邦到汉中时不足三万,占领彭城时率诸侯军队56万;彭城大败后汉军四处溃散、诸侯军叛离,在垓下决战中可动员部队超过60万。这些都与刘邦的政策和策略有密切关系,得到军队将士的拥护。
刘邦的英明决策(三十七) 刘邦为什么取得天下?高起、王陵认为刘邦“跟天下人同享利益。”刘邦承认自己有些能力不及张良、萧何、韩信,但他自信的说:“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其实,刘邦不只是知人善任,而且是从谏如流,决策能力很强。下面让我们看看刘邦对别人提出的定都方案又是什么态度呢?
刘邦的英明决策(三十五) “皇帝”之称,始于秦始皇。远古时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皆称王。秦始皇认为他的功绩远远超过了夏、商、周的王,可与上古的三皇五帝并列,于是改称为皇帝。对于“皇帝”这一称号,刘邦当然心仪已久,但他以一介平民,奋竞草泽而一统天下,居九五之尊,用皇帝的称号,能使天下人心悦诚服吗?
刘邦的英明决策(三十四) 《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已死,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只有鲁县不降服。汉王率领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鲁城,但考虑到他们恪守礼义,为君主守节不惜一死,就拿着项王的头给鲁人看,鲁地父老这才投降。当初,楚怀王封项籍为鲁公,等他死后,鲁国又最后投降,所以,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王安葬在谷城。汉王给他发丧,哭了一通后才离去。项氏宗族各旁枝,汉王都不加杀戮。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都属于项氏,汉王赐姓刘。
刘邦的英明决策(三十三) 《项羽本纪》记载,汉五年,汉王追赶项王到阳夏南边,让部队驻扎下来,并和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好日期会合,共同攻打楚军。汉军到达固陵,而韩信、彭越的部队没有来会合。楚军攻打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汉王又逃回营垒,掘深壕沟坚守。
刘邦的英明决策(三十二) 《项羽本纪》记载,汉军士卒气盛,粮草充足,项王士卒疲惫,粮食告绝。汉王派陆贾去劝说项王,要求放回太公,项王不答应。汉王又派侯公去劝说项王,项王才跟汉王定约,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项王同意了这个条件之后,立即放回了汉王的家属。汉军官兵都呼喊万岁。汉王于是封侯公为平国君,让他隐匿起来,不肯再跟他见面。说:“这个人是天下的善辩之士,他呆在哪国,就会使哪国倾覆,所以给他个称号叫平国君。”项王订约后,就带上队伍罢兵东归了。
刘邦的英明决策(三十一) 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备不堪。项羽“自矜功伐,奋起私智。”刘邦天性明达,好谋能断。在广武战场,项羽要与刘邦单打独斗,一决雌雄,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孙子兵法》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强调战争中的运智设谋。战争不仅是战争双方武力的争斗,更是双方智慧的较量。刘邦主张“宁斗智,不斗力,”最终战胜项羽,这是他和他的文臣武将们的智慧谋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邦的英明决策(三十)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听到龙且军败的消息,心里害怕了,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淮阴侯,劝他联楚背汉,与楚汉三分天下。淮阴侯不听。这时候,彭越又返回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对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说:“你们要谨慎地守住成皋,如果汉军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只要别让他们东进就行。十五天之内,我一定杀死彭越,平定梁地,回来再跟将军们会合。”于是带兵向东进发,一路上攻打陈留、外黄。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