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和谐 书剑和谐
关注数: 445 粉丝数: 435 发帖数: 25,987 关注贴吧数: 6
司马迁答记者问(八) 【记者】太史公,你说“非兵不强,非德不昌”,又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诛籍业帝,天下惟宁”,这是什么意思? 【司马迁】我认为认为战争是诛暴救危的自强工具,它既可以兴邦,也可以丧邦,应当慎重使用。国家缺少战争手段就不能自强,但注重战争而缺少礼、义之德,国家也不会昌盛。“黄帝、汤、武以兴,桀、 纣、二世以崩”,就是生动的历史例证。“可不慎欤”,不是废弃战争,而是要注重战争和慎用战争。我抑秦是反对秦政暴虐。项羽灭秦,我热情地歌颂了他。而项羽暴虐,同样受到我无情的批判。天意不能支配历史的变迁,同样不能支配个人的祸福。楚亡汉兴,用人的得失更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张耳、彭越、黥布、韩信、卢绾、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 等一大批贤相良将佐刘邦打天下,真是人才济济。项羽手下的贤才都跑到刘邦那边去了,剩了一个范增还不用,成了孤家寡人。我崇尚德治,反对暴政。在我的笔下,“德治”与“暴政”两相对立,我的褒贬倾向极为鲜明。我对对古圣先贤禹、汤、文、武称颂为德治之君,说夏禹“德 流苗裔”,周文王“德盛西伯”;对夏桀、殷纣、周幽王、周厉王,以及秦始皇、秦二世这些昏暴之君,贬抑为“暴”。我用这一政治观念模式总结历史经验。楚亡汉兴,也因“子羽暴虐,汉行功德”。为政之道,是以“德治”导致天下太平。
司马迁答记者问(六) 【记者】刘邦的发展观是什么? 【司马迁】刘邦的发展观就是仁而爱人、以人为本,强调“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即民本。刘邦一生人脉关系好,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刘邦曾奉命押送刑徒赴劳役,一路逃亡很多,他索性把剩下的全都释放了,能舍命救难,足显仁爱本色。刘邦率兵进入秦地,“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不杀秦王子婴,封秦重宝财物府库,约法三章,秦人大喜,箪食壶浆,刘邦又不准接受犒劳,秦人益喜,唯恐刘邦不为秦王。通过司马迁客观记录秦人的感受“喜”、“大喜”、“益喜”,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关中百姓要拼死支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坚持以人为本,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刘邦被项羽伏弩射中伤胸,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汉四年七月,刘邦下令恤军士死者:“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得到士兵拥戴。特别是为帝后仍保持清醒的头脑,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鼓励生育,减租轻徭,既安抚了人民,又凝聚了中华,还为大汉四百余年江山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司马迁答记者问(五) 【记者】项羽取得彭城大战的胜利,并把刘太公和吕后扣为人质,使原来投向刘邦的盟军此时又背叛刘邦,转而投靠项羽,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改变了不利的政治局面。为什么刘邦仍能坚持与项羽抗争? 【司马迁】我在《史记》中已有相应的答案:⑴此战没有活捉或者消灭刘邦,使刘邦有翻盘的机会。⑵汉军的主要谋臣武将都成功逃脱,其精华依然如故。⑶项羽兵力有限,并人困马乏,追击战效果不佳。⑷有些汉军(如祁侯缯贺)仍在彭城一带纠缠楚军,楚军已没有精力将其消灭。⑸汉军将领王陵、吕泽、靳歙等层层叠叠的设防,阻止了楚军的追击。⑹彭城大战也暴露了楚军内部的矛盾,使刘邦有机会派辨士随何策反英布,以分楚军兵锋。⑺由于楚军兵力严重不足,汉军占据了荥阳、成皋一线有利地形,刘邦在韩信、萧何帮助下,又渐渐收集士兵,使其军队重新振奋起来。⑻刘邦吃一堑长一智,认识到骑兵的重要性,花大力气组建骑兵部队。在韩信指挥下,灌婴率领骑兵骑兵在荥阳以东和楚国骑兵交战,把楚军打得大败,为汉军赢得了近三个月的休整机会。⑼彭城大战后,彭越的部队没有受到影响,刘邦有机会联络、团结彭越,从楚军后方骚扰,使项羽不得安宁。 ⑽刘邦虽然遭到彭城大战惨败,却牢牢控制住了汉中、巴蜀、关中之地,并把防线推到荥阳、成皋、广武一带,其地盘比战国时的秦国要大得多。项羽取得彭城大战的辉煌胜利,但从战略上看没有巨鹿大战效果显著。
汉初丞相的来历 高祖刘邦临终前,吕后问他:“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高祖说:“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以后的事,高祖说:“王陵可以。不过他略显迂愚刚直,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慧有余,然而难以独自担当重任。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吕后再问以后的事,高祖说:“再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刘邦生前对萧何的评价:“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丞相萧何的能力强,素质高,刘邦、吕后都认可。 到萧何病重时,孝惠皇帝亲自去探视相国病情,趁便问道:“您如果故去了,谁可以接替您呢?”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也不遗憾了!”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是刘邦最亲信的实力派人物。他尊重萧何,“萧规曹随”,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萧何、曹参,无论是功劳还是亲信层度,都是理想的丞相人选。像御史大夫周昌、曾为计相的张苍、还有军勋卓著的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緤,以及列侯表中靠前的人物,这些都有能力当丞相的,为何刘邦偏偏看重王陵呢?“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王陵在丰沛集团中,是继萧曹之后,威望较高的人物。这个人比较憨厚,可以坚守刘邦当初的白马盟誓,即是“非刘姓不王,非功臣不侯。”然而这个人有一个缺点,就是脑筋不会转弯,喜欢钻牛角尖。所以有时候成不了事。必须要弄一个智商较高的人来协助他,这个人便是陈平。 陈平智慧有余,然而难以独自担当重任。但是如果独任,没有人牵制他,可能他就会完全偏向吕氏,对刘氏也是没有好处的。于是,在陈平为相时,先是以王陵与陈平为左右相,王陵之后,则是以周勃为太尉来牵制他。也许刘邦早已料到王陵会被吕氏免相吧。不过他没有料到,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出了一个意外,就是吕氏会任用陈平为郎中令,把他当作亲信安插在宫庭里面,后来虽为相,却是日饮醇酒,近妇人,不治事。后来又出了个审食其,以左丞相兼郎中令,成为吕后时代的内朝老大,陈平的外朝丞相,则形同虚设。 到了吕后死后,吕氏仍然把持着朝政。吕产为上将军,控制着军政,吕禄为相国,控制着朝政。这是汉初第三个相国了。这两个人贵为外戚,但没有出现在刘邦的丞相谱上,现在借着吕后的势力,却一下子窜到这么高的位置。但吕后已死,吕氏实力究竟大遭削弱。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为宰相者,不需要有多强的决策能力,但需要两门素质,一为“能忍”,一为“心胸宽广”。宰相在朝中,整天面对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他必须忍辱负重,没有一个急躁的人可以成大事。宽能兼容并包,广能容人纳物。心胸宽广了以后,不但满足了社会对这种精神的依赖,以使宰相获得了更多的人脉关系,这就使宰相的权力可以有效的落实。一言以蔽之:“宰相肚里能撑船”。萧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萧何是丰邑萧姓一族的模范人物,为人谨慎有法,办事干炼,长于管理行政,乡里内外,上上下下的关系事务,他都一五一十打点得井井有条。萧何出仕为吏,以善于文法吏事, 一路受上级主管赏识,升任沛县主吏掾。萧何的业绩曾经考核评定为全郡第一,大受泗水郡的监察长官-郡御史赏识,以为人才难得。沛县县令重视萧何,自己举办家宴也要萧何来管理。萧何不但与曹参、任敖、夏侯婴这些公务员关系好,还通过刘邦结识了樊哙、周勃、灌婴、卢绾等好汉。在众多沛县吏民人物中,萧何对刘邦是另眼相看的。对刘邦的越轨的好多事情,萧何都替他遮掩过去并替他说情化解。秦始皇三十五年,亭长刘邦去首都咸阳服徭役一年。人送三百钱,已经是与工资匹敌的重礼,萧何是上司,破例送五百,是特别地有所表示。这件事,刘邦终身未曾忘却的,后来打下天下论功行赏时,他特别为萧何增加二千户的封邑,明言就是为了报答这二百钱,颇有些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侠风。 沛县父老率领县中子弟一起杀掉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父老乡亲想要让刘季当沛县县令。在当时,刘邦无论是声望、地位,还是学识及家族势力,都远不如萧何、曹参等人。但萧何、曹参却极力推让刘季,并为沛公去招收沛县中的年轻人,共招了二三千人,一起攻打胡陵、方与,然后退回驻守丰邑。萧何这样能干的人为什么要结识刘邦这种人?为何不怕影响自己升迁也要利用职权暗中袒护刘邦?他俩的结识为什么会超过上下级关系、突破兄弟伙关系、形成一种具有特殊感情的的关系?这是因为萧何是一个非常精明强干的人,他洞察刘邦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也有别于众人,有干大事的气度,是位大贵之相,所以对他格外佩服。萧何也是一个很有胆识的人,他认准了刘邦后,不但把自己,而且把自己整个家族都押在刘邦身上,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 刘邦奉怀王令率兵西进,凭靠张良、郦食其等人的谋划,勇往直前,避实就虚,剿抚并用,一路夺关斩将,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于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道德经》上老子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个社会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法令规定越繁,空隙漏洞毛病愈大。秦始皇的统治非常残酷,法网严密,民不聊生,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的暴政。当时诸侯争战,社会混乱,天下无所依归。老百姓都渴望结束战争,恢复生产,过上安宁的生活。所以圣王在位,如果他的前王管事过多造成恶果,他就要尽量消除。刘邦退回霸上驻扎后,快刀斩乱麻,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刘邦的“约法三章”也闪烁着黄老思想。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萧何这个法律专家对刘邦“约法三章”产生的深刻影响和作用呢? 项羽、范增担心沛公据有天下,然而鸿门之会已经和解了,又不乐意违背当初的约定,怕诸侯背叛,于是暗中谋划道:“巴、蜀两郡道路险阻,秦朝流放的人都居住在蜀地。”又说:“巴、蜀也算关中的地盘。”因此就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在关键时刻,老谋深算的刘邦也忍无可忍,召集重要将士谋划,准备攻打袭击项羽。但大家心知肚明,周勃、灌婴、樊哙这些武将都看出形势对汉军不利,七言八语的劝解刘邦,让他息怒,刘邦听得心中无底,不知怎么办为好。这时萧何出面,推心置腹、语重心长的对刘邦说:“就算汉中地方不怎么样,总也比死强吧?”刘邦不解地问:“怎么就扯到死了呢?”萧何说:“现在我们没有任何一个方面比得过项羽,轻启兵端的话,肯定百战百败,不死还能怎么样!大英雄能上能下能屈能伸,何必过于在意一时的得失呢?不如姑且去汉中就国,厚养民力,招揽贤才,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岂不比毫无把握地仓皇开战好上百倍?一旦哪方出事有机可乘,我们就集中力量还定三秦,天下还不是你的!”刘邦经过认真考虑,认为萧何见识高远,人所不及。就听取了他的意见,决定到汉中就位,并任命萧何为丞相。
章邯之死 《高祖本纪》记载,汉一年八月,汉王采用韩信的计策,顺原路返回关中,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的军队被打败,退兵逃走;在好畤停下来再战,又被打败,逃到废丘。汉王于是平定了雍地。汉王向东挺进咸阳,率军在废丘包围雍王,并派遣将领们去夺取土地,平定了陇西、北地、上郡。派将军薛欧、王吸带兵出武关,借着王陵兵驻南阳,到沛县去接太公,吕后。楚王听说后,派兵在阳夏阻截,汉军不能前进。楚又封原吴县县令郑昌为韩王,以抵拒汉军。 汉二年,汉王向东夺取土地,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都归降了汉王。韩王昌不肯归降,汉王派韩信打败了他。于是把攻占的土地设置为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等郡;在关外设置了河南郡。改封韩国的太尉信为韩王。汉王下令各路将领,率领一万人或者献出一郡之地降汉的,封给他一万户。修筑河上郡的要塞。原先秦朝供帝王游玩打猎的园林,都允许人们去耕种。正月,俘虏了雍王的弟弟章平。大赦天下罪犯。 汉二年六月,汉王在彭城兵败撤退,回到关中后,立孝惠为太子,大赦罪犯。让太子守卫栎阳,把在吴中的各诸侯的儿子也都集中到栎阳来守卫。接着,引水灌废丘,废丘降汉,章邯自杀。把废丘改名为槐里。于是命令掌管祭祀的祠官祭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要按时祭祀。又发动关内的士兵去防守边塞。
从项羽封章邯为雍王想到的问题 《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后,项王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王给怀王一个徒具虚名的尊贵称号叫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立诸侯的后代为王,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甲,手持利兵,带头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啊。义帝虽说没有什么战功,但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本来也是应该的。”诸将都说:“好。”于是就分封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担心沛公据有天下,然而鸿门之会已经和解了,又不乐意违背当初的约定,怕诸侯背叛,于是暗中谋划道:“巴、蜀两郡道路险阻,秦朝流放的人都居住在蜀地。”又说:“巴、蜀也算关中的地盘。”因此就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项王立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的地区,建都废丘。长史司马欣,以前是栎阳狱掾,曾经对项梁有恩;都尉董翳,当初曾劝章邯投降楚军。因此,立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地区,建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建都高奴。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