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和谐 书剑和谐
关注数: 445 粉丝数: 435 发帖数: 25,987 关注贴吧数: 6
【转】周勃是汉军将领中比较有潜力的名将(作者:skylyra) 我觉得周勃是汉军将领中比较有潜力的名将,在他漫长的战斗中有很多亮点:      1.周勃多次先登陷阵,可见是一位猛将;      2.周勃参加了刘邦前期与秦军的几乎所有战斗,刘邦军和项羽军在东阿、濮阳击败章邯军时都有他的参与;      3.周勃也参加了刘邦西行灭秦时几乎所有的战斗;刘邦军西行灭秦是他非常出彩的地方,初起数千人,一路进退迂回,左右腾挪,招降纳叛,勇智并用,破关下城,直入咸阳,体现了超群的运动战本领。具体可见http://tieba.baidu.com/f?kz=255267427。也就是说刘邦前期几乎所有胜仗都有周勃的份;      4.在刘邦还定三秦时击破章邯军槐里、好畤,周勃功最高。因为刘邦还定三秦时兵力有限(初入汉中才三万),地盘不大(蜀汉一共四十一县,而章邯雍王的地盘有八十余县),道路不畅(汉军进攻时章邯军阻塞渭上,汉军不能过,刘邦本欲撤回汉中,因为赵衍提供了一条其他的通道,汉军通过,才进入关中平原,击败章邯军),战斗十分惨烈(汉军在还定三秦时战死两个侯,而在后来的两年多汉楚战争中也不过战死两个侯),面对的敌人又是名将章邯,因此周勃在这里的表现意义是很重大的。此后周勃没有随汉王东征彭城(结果汉军在彭城大败),而是包围章邯于废丘,并最终击破之。此后周勃留在关中,平定后方,进攻曲遇,防守敖仓,在垓下之战中和将军柴武同为后军。      5.韩王信叛变勾结匈奴入侵,周勃随高帝出征,在第一次汉匈之战中表现出众,先是攻下霍城,又于武泉北击破胡骑,铜鞮破韩信军,晋阳破韩信胡骑,离石破韩信,平城下击胡骑,率领士兵在驰道上多次抵挡敌军,几乎参与了汉军的所有胜仗。后期高帝贪功冒进,带着夏侯婴和灌婴率先锋先行,离开了周勃军,结果在白登又被包围;具体可见: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6101600178&z=590334086&pn=0&rn=30&lm=0&word=%C1%F5%B0%EE#6101600178这篇文章。      6.英布叛乱后高帝率领曹参灌婴靳歙郦商夏侯婴等平定之,而周勃一直留在北方,作为一方面军的统帅,统御二十万大军,连续消灭了陈狶和卢绾等势力,彻底平定燕代。      总结:周勃一生长期跟随高帝作战,多次冲锋陷阵,消灭强敌。而且也是刘汉的福将,刘邦跟着他基本上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离开他就常常倒霉。诸葛亮在评价汉初将领时把他与韩信、彭越并称,我想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他并不是纯粹的武将,他安定刘汉的政治表现也非常出彩,而且不是史迁浓墨重彩大力描写的武将,所以他的军事事迹似乎不太突出吧。
相国萧何能够跟闳夭、散宜生等人争辉比美 《史记》记载,汉王领兵东进,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分留守治理巴蜀,安抚民众,发布政令,供给军队粮草。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汉王在彭城大战中惨败而回,萧何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 萧何的功劳往往被人忽略,特别是许多冲锋陷阵的将军更是不服。他们认为:“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用打猎的道理使群臣不敢言语,封萧何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 在给所有的侯爵排位次时,高祖仍然想让萧何列第一位。众将还是不服,争辩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各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的。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不过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士卒逃散,只身逃走有好几次了。然而萧何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数万士卒开赴前线时正值大王最危急的时刻,这种情况已有多次了。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数年,军中没有现存的口粮,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军粮供应从不匮乏。陛下虽然多次失掉崤山以东的地区,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这样的人,对汉室又有什么损失?汉室得到了这些人也不一定得以保全。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第一位,曹参居次。”高祖说:“好。”于是便确定萧何为第一位。 刘邦的决定是英明的,就是项羽在天有灵反思,也不会否认萧何的功劳。项羽是战神,他深知后勤供给的重要性。在钜鹿大战中,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汉王驻扎在荥阳,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和黄河南岸相连接,用以取得敖仓的粮食。汉三年,项王多次侵夺汉王的甬道,汉王粮食匮乏,心里恐慌,请求讲和,条件是把荥阳以西的地盘划归汉王。项王打算接受这个条件。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了,如果现在把它放走而不征服它,以后一定会后悔的!”项王和范增立即包围了荥阳。 刘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命萧何建设巩固关中根据地,兵马粮草保障前线供给。听郦食其建议“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联络彭越在项羽后方打游击,又派刘贾、卢绾支援,切断楚军粮道。《史记》多次记述项羽的忧虑。“彭越几次往返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为此深感忧虑。”迫使项羽要烹刘太公来威胁刘邦。项王听到龙且军败的消息,心里害怕了,“这时候,彭越又返回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这时侯,汉军士卒气盛,粮草充足,项王士卒疲惫,粮食告绝。”项羽万般无奈才同意鸿沟协定。 汉王也想撤兵西归,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张良、陈平这时看到的也是“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项王的后方已逐渐被汉军攻占,“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最后弃军逃跑,自刎乌江。 “汉军士卒气盛,粮草充足,项王士卒疲惫,粮食告绝。”这就是刘胜项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司马迁反复强调这点,也间接说明萧何的功劳是无人能比的。我们如果再回味一下,会感觉到关内侯鄂千秋进言是非常正确的,高祖在评价汉初三杰时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也是非常英明的。所以,司马迁评论,相国萧何的地位为群臣之冠,声望延及后世,能够跟闳夭、散宜生等人争辉比美了。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