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和谐
书剑和谐
关注数: 445
粉丝数: 435
发帖数: 25,987
关注贴吧数: 6
楚汉战争中的龙且 《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以将军的身份领兵在废丘包围了章邯,以中尉的身份跟随汉王出临晋关。到了河内,拿下修武,从围津渡过黄河,向东在定陶进击龙且、项他的军队,打败了它。向东攻取了砀县、萧县、彭城。”
刘邦在彭城大战后的一些军事行踪 《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以中尉围取雍丘。”曹参以中尉的身份包围夺取了雍丘。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汉王遁而西,婴从还,军於雍丘。”汉王向西逃跑,灌婴随汉王撤退,在雍丘驻扎。 《史记·傅靳蒯成列传》:“汉军败还,保雍丘。”汉军战败,靳歙力守雍丘。 刘邦在西撤过程中,指挥曹参、灌婴、靳歙等汉军主力包围、夺取并力守雍丘,构成了屏障荥阳的第二道防线。
【参考】令人大彻大悟的孔子临终遗言(来源:读书论坛) 牛王堆考古发掘工作又传捷报。一批春秋时代竹简出土丅,共168片,包裹在一做工考究的猪皮囊内,囊外涂有约一寸厚的保护层(疑为猪油与其它物质之化合物),使竹简与空气隔绝。猪皮囊内的竹简又被分成21捆(每8个一捆),分别装在丝绸袋内。包装风格很像现在中秋节的高档月饼盒。经考古学家仔细清理,辨认,这批竹简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孔丘先生的临终遗言。这无疑是我国考古史,古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消息传出,我国孔子研究界专家学者甚为振奋。从事儒学研究近40年的著名教授昊复古先生激动地说,我们要以此次重大考古发现为契机,不失时机地扩大研究队伍。后续的研究工作,工程浩大,有实力的大学和社科研究机构为此需要招收大约500名硕士生,近百名博士生,耗时少说也得10年。我们将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把社科重大研究项目基金向该课题倾斜,使我们有充足的经费对孔子临终遗言进行精雕细刻式的梳理,诠释及传播。‘临终遗言’有8段话,初步打算将它们分成9个子研究项目,并有9个有关大学和研究所承担,其中一个单位负责总体研究。其余单位各承担一段话的研究任务。经费的多少按各单位承担的每段话字数来分配。 下面是‘孔子临终遗言’的原文(附件1)及白话文的参考译文(附件2)。
【转】我来说说刘邦和朱元璋(作者:skylyra) 我来说说刘邦和朱元璋吧,其实在我看来他们的风格还是有不小差别的。 朱元璋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稳。在起事之初,就恪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在制定战略时,先打“志骄”之陈友谅,后击“器小”之张士诚;在进攻北元之前,扫平南方的方国珍势力,安定后方。 在北伐前的战略讨论上的一番话我觉得很能体现朱元璋的个性: “庚申,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朱元璋)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 朱元璋问:元朝已经不行了,现在我打算北伐,何以决胜? “遇春对曰:“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 常遇春说:我方虎狼之师,相比之下元朝就是一根废柴,我们一记黑虎掏心,直接攻击他的要害,KO。 “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籓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 朱元璋说:元朝哪有你说得这么废?他有装甲护身,贸然一拳打过去,用力过猛,被对方接住收不回来,就糟糕了。我看不如先想办法砍掉他的手脚,再击碎他的护甲,然后掐住他的喉咙,这样他也只好投降。 总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故而每战多胜,从未大败。 邦哥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快。不但对正确意见反应快,用兵上也是以快见长。 1)在邦哥西行入关时,秦三年七月,南阳守投降,沛公向西250里至丹水,王陵等降;又向东南四点钟方向约300里攻胡阳,又向西北约300里攻下析,又向东约150里下郦,八月,邦哥向西300里至武关,攻屠之,入秦;在大约一个月时间里,行军直线距离达1300里(650公里),攻下胡阳、析、郦,以及天险武关; 2)还定三秦:汉元年四月,汉王以卒三万入汉中,至南郑;五月,向西北约350里攻下下辨,又折向东北,翻越秦岭,攻下350里外的故道,进入关中,渡过渭水,大败章邯于陈仓,并于雍县南击破章邯军轻车骑,夺取雍县;然后顺江东进,攻下斄,小槐里,随即北上进攻章平,于好畴南击破章平军,围章平好畤,取壤乡,击破三秦军壤东及高栎;复围好畤,破走章平,雍兵走废丘;大破赵贲、内史保军咸阳;大破三秦军景陵;八月,围章邯废丘,塞王欣、翟王翳投降;五月出师,至八月,横扫关中。 3)汉二年三月,汉王至临晋渡河出关中,向东攻约700里外的河内,虏殷王昂;向东北约100里至修武;向西南还300里至平阴,渡河,至洛阳;韩王邓昌降;四月,向东500里,至外黄;向东南300里,攻下砀,然后向东200里,下彭城。三月出关中,四月至彭城,行程直线距离达2000里(1000公里),下二国,楚都; 4)汉四年九月,鸿沟约,楚军东还,汉王追之;十月,下荥阳东南350里外阳夏,进击固陵,项王大破汉军,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十一月十二月间,汉军会合诸将,大破楚军陈下;十二月,大会诸侯,围项籍500里外垓下,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垓下南200里之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九月进击,十二月,消灭楚军主力,略定楚地。 5)汉十二年七月,英布反,上赦天下死罪以下,皆令从军;征诸侯兵,上自将以击布。十月,至长安800公里外蕲县西之会缶,与英布会战,破之,布走,令别将追之。同月,汉将别击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得斩布鄱阳。七月备战,十月会战,同月斩英布。 总结:飚疾如风,以快制胜。故而从逃亡起事至登帝位而君临天下,不到七年的时间。
王陵其人其事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王陵的记载有出入,一种说法是王陵在秦末聚集党羽几千人,驻在南阳,后归刘邦。从定天下后,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另一种说法是王陵以宾客从刘邦起兵,并随刘邦入武关,又随入汉中。楚汉战争中,守丰,后封雍侯。汉朝建立,改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现把王陵其人其事的相关记录转载于下,供大家参考。
平定王武反叛 王武是秦末将领,降汉后镇守柘县。楚汉战争中,刘邦在彭城战败,王武率兵反于外黄,后被刘邦指挥的汉军将领击溃。
围攻寿春 寿春,战国属楚,楚考烈王迫于秦入侵,自陈东迁都于此。寿春地处淮水南岸,南引汝、颍两水,东连三吴富庶地区,北为中原腹地,西接陈、许,外有江湖为阻,内有淮、肥水利,地理位置重要,是南北交通要冲。
有没有陈下之战? 楚汉相争中的垓下之战,由于《史记》、《汉书》记载其人其事具体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古今学者多津津乐道之,评论之。在垓下之战前有没有陈下之战呢?《史记》、《汉书》是写到的,但至今仍被很多人所忽视。
刘邦的英雄气概 不同的人对“英雄气概”有不同的理解。对《神话》痴迷不悟之人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一笑了之,在他们眼里刘邦就是小人、流氓、赖痞,皮厚心黑,罪恶滔天。但只要冷静看了《史记》和《汉书》之人,就不得不承认刘邦的确有英雄气概。为了搞好贴吧关系,我在这里尽量采集史书记载,避免争辩内容,不作解释评论,供大家参考。由于有关“刘邦的英雄气概”的事例太多了,为了节约篇幅,我主要收集刘邦“拨乱诛暴,安邦抚民”方面的内容。
刘邦宁斗智不斗力 项羽“自矜功伐,奋起私智。”刘邦天性明达,好谋能断。在广武战场,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要与刘邦单打独斗,一决雌雄,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风雨同舟不曲头 万里云天风雨吼, 特大山洪泥石流。 舟曲人民遭苦难, 风雨同舟不曲头。
刘邦与军事地理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司马迁的观点是对他之前历史趋势的总结。陈梧桐认为项羽忽视军事地理对战争的影响和作用,刘邦则与项羽相反,他把军事地理看做是影响胜负的重大因素。
【资料】两汉吏治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代篇中对两汉吏治进行了分析和赞美,现选择部分供大家参考。
【资料】汉代的“私宅不受侵犯”观 经过对私有制的极端破坏,经过住宅的集体化,经过“文革”“抄家”的狂飙,本来源远流长的“私宅不受侵犯”观念,已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无迹可寻。
【资料】“石渠”与“孔壁” 石渠阁是汉代皇家图书馆。据《三辅黄图》卷六《阁》记录,石渠阁是萧何建造,下有礲石为渠,以此为阁定名。其中收藏了刘邦军入关后萧何收存的秦王朝的档案图籍。汉成帝时,又在这里收藏皇家“秘书”。这里还曾经召开儒学经典研究的学术会议。如《汉书·儒林传·施雠》记载:“甘露中,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
简谈“且喜且怜之”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转】汉画像石原拓——楚汉相争 (藏友:大汉王朝) 【转】汉画像石原拓——楚汉相争 (藏友:大汉王朝)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playantique.com%2FantiqueEstimation%2Fshow-219757-1.html&urlrefer=b1a66049192f0bb37bcc5a7f5b7f6588
壮士行,何畏! 一楼献百度
【资料】汉代雕塑 汉代雕塑中国西汉和东汉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 陶塑、木雕和铸铜等品种。当时,雕塑艺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表现技巧迅速提高,举凡大型纪念性石刻、园 林装饰雕塑、各种明器雕塑及实用装饰雕塑等方面,均有显著发展,留存至今的汉代雕塑遗物极为丰富。
【资料】汉代漆器 汉代漆器制作精巧,色彩鲜艳,花纹优美,装饰精致,是珍贵的器物。汉代漆器的造型比战国更丰富,从实用出发,如漆奁、漆盘、漆案考虑使用的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纹样的多样统一,装饰花纹形象抽象化,使人见到的是线的动感。汉代漆器是实用和美观结合的工艺品典范。
【资料】汉代陶瓷器 汉代陶器因年代和地区的差异,器物的种类形态、制法、纹饰及烧成温度等都有所不同。大体上可分灰陶、硬陶、釉陶和青瓷 4大类。主要是各种饮食器、贮藏器等容器,也包括其他生活用具,以及专为随葬而制作的。
【资料】汉代铜器 我在前面专门介绍了汉代铜镜,现再拓宽介绍汉代铜器。汉代用青铜制成的器物,包括各种容器(食器、酒器和水器)、烹饪器、用具、兵器、乐器、度量衡器,等等。总的说来,和商周时代相比,礼器的比重大减,生活用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多,而兵器则因被铁器取代而不断减少。
【资料】汉印 汉代是中国印章史发展中极其辉煌鼎盛时代。西汉初汉承秦制,延续完善了秦王朝的官制、官印制度、完善了摹印篆文字的规范过程,篆体有别于秦篆,大都方平正直,布局谨严,有独特风格,其印风直接影响了魏晋南北朝印风。
【资料】 汉代铜镜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资料】汉代书法 汉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
【资料】汉代服饰 据相关资料介绍,经过先秦和秦朝之后,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祭祀服与朝服、冕冠、衣裳、鞋履、佩绶等都有森严的等级差别,汉代的服饰就是由此诞生的。
【资料】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资料】汉代玉器 汉代玉器,是指汉代用各种玉料制作的礼器、装饰品和美术品。中国的工艺源远流长,汉代继续有所发展。西汉初年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但开始有了变化。西汉中期以后变化更大。在中国玉器史上,汉代实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过渡阶段。
【资料】汉代瓦当 瓦当,是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古代匠师们在瓦当这一小小的图形空间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属于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
【资料】汉代画像砖 汉代画像砖,其优美的图案模印在砖的平面上,加之在雕刻技法上采用了浅浮雕、阴线刻,或两者相结合的技法,使画面显得极为生动而富于变化,建筑装饰效果甚佳。
【资料】汉阙 阙是指我国古代大型建筑或建筑群入口的标志。汉阙即是指汉代大型建筑入口的标志,一般可分为墓阙、宫阙、城阙和庙阙。汉代石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是我国现存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堪称国宝级文物。
【资料】汉代环首刀 环首刀最初的流行时间是在西汉初年。基本特征是直而细的刀身,宽厚的刀背,刀身侧面有稿线,或大血槽。柄首有一个环。
【资料】西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掌佐天子,助理万机。 2、太尉 太尉专掌武事,为最高的武官职位。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
【资料】西汉皇帝的谥号 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资料】汉代的赋税制度 先秦赋税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田租”,或称“租”,或称“税”,即征收粮食;二是军赋,包括装备和士兵;三是征调劳动力,叫作“役”。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田租、口赋和盐铁的税收,为西周的二十倍,力役则为三十倍。剥削率高达三分之二,其他的临时性税收和沉重的劳役还不包括在内。这种毫无节制的横征暴敛,正是秦王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华夏”与“汉”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我在这里简略地收集“华夏”与“汉”的一些关系。 “华夏”为我国的古称。 “华夏”也为汉族的古称。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观德阿足球大战后的一点感想 德国队出人意料地以4:0的大比分战胜了阿根廷挺队。 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比分。 这是让德国人值得骄傲的的比分。 这也是一个足以让阿根廷人伤心许多年的比分。
秦代有“有公正的法律保障”吗? “秦始皇秒杀刘邦”说,秦代“有公正的法律保障,鼓励人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朝廷再细化健全法律,而汉代接替秦代以后呢?”
秦代的百家争鸣算不算是中国特色的文艺复兴? “秦始皇秒杀刘邦”问:“秦代的百家争鸣算不算是中国特色的文艺复兴?” “秦始皇秒杀刘邦”还说,秦代“就是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促进发展,从春秋战国到秦代因为百家争鸣有多少学科开宗立派,但是被一个独尊儒术给全部扼杀了。”
说“汉” 有人别出心裁的说“懒汉、穷汉、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与汉朝密切相关,借此挖空心思,极力贬低汉朝。那么,我们根据相关资料,今天就来说说“汉”。
刘邦的郡国制 郡国制是指郡县制和封国制(分封制)并同实行的行政区划制度。
谈谈“汉承秦制” 在评论秦始皇和汉高祖时,有人认为“汉承秦制”,足以说明刘邦再厉害,也就是个学习者,而不是创造者。在如此广袤的帝国内,到底用什么制度去统治,刘邦是学了嬴政。
从西汉诏书看其抚民决策 高帝◇ 罢兵赐复诏(五年五月) 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汉书·高纪》下) ◇ 布告天下诏(十二年三月) 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於今矣。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女子公主,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吾於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汉书·高纪》下)
从西汉诏书看部分法律的改变 司马迁说:“汉朝的兴起,虽然承继了前朝政治的弊端却有所改变,使老百姓不至于倦怠,这是符合循环终始的天道了。”
刘邦《求贤诏》的深远影响 ◎ 高帝 ◇ 求贤诏(十一年二月) 盖闻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以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汉书·高纪》下) 刘邦在文中,从巩固、延续汉王朝的长久统治出发,扼要阐明求贤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求贤的方式、方法,证明创业需要人才,守业更需要人才。表明了刘邦求贤的迫切心情,体现了求贤若渴的宽阔胸怀,制定了招揽人才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刘邦的《求贤诏》环环紧扣、不枝不蔓,写得十分简短而紧凑,他将自己经天纬地的鸿图大略与招纳贤才的实际行动结合了起来,表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汉朝对萧何及后代的感恩回报 刘邦与萧何是多年的“老关系”,相处得比较融洽。萧何这个人有才有识,既精通法律,又很有经济头脑,善于调配钱粮,是宰相的最佳人选。刘邦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刘邦对萧何有时也难免猜忌,不太放心。有些人抓住萧何遭到刘邦的猜忌、坐过几天牢房这件事大作文章,极力否认、贬低刘邦。其实不然,刘邦对萧何知根知底,刘邦对萧何有强烈的感恩心理,刘邦对萧何忠君爱民保国是非常信任的。整个汉朝对萧何及其后代的感恩回报,也是有目共睹的。
【转】古史杂识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释读(菜九段) 当年作《秦楚纲鉴》时,经过对《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详细解读,发现楚汉战争的进程与现有认定有很大出入。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这么多年就没有人发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巨大价值吗?最终果然发现有一个清人汪越作过《读史记十表》,以为其中一定有某种价值,至少可以减少历史研究中的重复劳动。然找到之后,大失所望,所谓读表,差不多就是在各表前加个评价类的读后感。可见古人作学问时也不老实,倘若不亲眼见到,还不知会感到多少遗憾。现仅将本人在做《秦楚纲鉴》时对部分《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关秦楚时段内容的史料价值意义梳理过一遍,现将本书其它部分未涉及部分略陈如下:
刘关请进 刘关最近在刘邦吧发表的贴子是: CCTV1今天又开始重播《神话》了,无敌了,准备重播几次 http://tieba.baidu.com/f?kz=799435254 联系到你给我的回复,我在这里愿与你公开交谈,敬请你参与讨论。
【资料】平定齐国 秦二世一年【集解】徐广曰:“壬辰。”【正义】七月,陈涉起陈。八月,武臣起赵。九月,项梁起吴,田儋起齐,沛公初起,韩广起燕。十二月,魏咎起魏,陈王立之。二年六月,韩成起韩,项梁立之也。 九月 齐王田儋始。儋,狄人。诸田宗强。从弟荣,荣弟横。【索隐】二世二年六月,章邯杀儋。儋立十月死。齐立田假。二世二年八月,田荣立儋子市为王。项羽又立市为胶东王,封田都为临淄王,安为济北王。田荣杀田市、田安,自立为王。羽击荣,平原人杀之。田横立荣子广为王也。——《秦楚之际月表》
魏国的覆灭 秦国灭亡魏国,就把魏豹的哥哥魏国宁陵君魏咎,放逐外地废作平民百姓。陈胜起义称王,魏咎前往追随他。陈王派魏国人周市带兵夺取魏国的土地,魏地被攻占后,经周巿一再请求,陈王才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
秦人喜欢拥戴刘邦 刘邦受怀王遣率兵西行,一路攻抚兼施,“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 刘邦入咸阳,不杀子婴,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秩序井然,秦人大喜。 老百姓箪食壶浆,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秦人益喜,唯恐刘邦不为秦王。 韩信说:“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入蜀汉定三秦的功臣侯者 入蜀汉定三秦的功臣侯者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汉朝建立后,刘邦做了皇帝,这些人也在政治上得到回报,位显一时。就是入蜀汉定三秦的一般士卒,刘邦也给予很高待遇。刘邦于汉十一年“六月,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汉书·高纪》下),刘邦又于汉十二年二月《布告天下诏》中说:“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北方战场中的汉军功臣侯者(仅供参考 韩信:兵初起,以卒从项梁,梁死属项羽为郎中,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典客,萧何言为大将军,别定魏、齐,为王,徙楚,坐擅发兵,废为淮阴侯。
被忽视的刘邦西进灭秦的几个策略 秦二世二年后九月,楚怀王命令刘邦率兵西进,刘邦部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入关灭秦。再考查刘邦受命西进后的战争线路和所经历的事迹,人们往往忽视刘邦西进灭秦的几个策略。下面我在蔡九段《刘邦西进灭秦的战争线路及历史功绩辨析》的基础上再作一些补充。
对刘邦与韩信见面过程的疑惑 我看了《史记·淮阴侯列传》后,对刘邦与韩信见面过程感到疑惑。我对当时的客观实情表示怀疑,对刘邦反应如此迟钝很不理解。下面我根据《史记》的有关记述,从横纵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讨论。
刘邦集团的发展 我写了“项羽松散联盟集团的土崩瓦解”之后,自然想到“刘邦集团的发展”。最近在收集相关资料时,发觉学者夏增民在《刘邦与其功臣集团关系析论》一文中,已讲得非常详细了,我在这里只是简略谈谈,供大家参考。
项羽松散联盟集团的土崩瓦解 灭秦后,项羽主宰天下,分封诸侯,为天下共主,威风八面。但是,项羽在分封天下后,就处于尴尬的地步,无论项羽怎么分封,总会有人不满意。没有封到的则怨恨之,封到但嫌少者亦恨之,认为自己该得而没有得到的也痛恨之,封到又受到厚遇者亦不会感激之。而项羽楚地之强大亦受诸侯所忌,联合刘邦对抗项羽也是必然之势。
老痴先生有段评论发人深省 老痴先生有段评论发人深省,他说:“在主人刚愎自用的情况下,再好的良谋也是白搭。看一下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事,那些人,大跃进、文革等等,那些聪明的脑袋哪里去了,都藏裤腰带里了吧?没办法啊,说了也是白搭!三国时,袁绍人才济济,说出来一大溜,有用吗?所以说,关键不是谋士的人有多厉害,而是听谋的人怎么样!”
刘邦指挥作战的磅礴气势 司马迁在《史记》中着重描写了项羽倔强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让人感觉他兵败而死,也死得凛然正气。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刘邦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建功立业的轰轰烈烈的精神气魄,他投身到时代斗争的旋涡中去,经受着挫折、困苦,甚至流血身亡,他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希望自己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深刻印记。当我们阅读《史记》时,我们感受到刘邦指挥作战的能力,这是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气势。
刘邦的军事战略思想 战略就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它是战争指导者正确运用战争力量和手段达成战争目的的基本方法。凡属带有要照顾战争各方面、各阶段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都是战略问题。战略的任务是要正确解决战争指导上一系列重要的计划与实施问题。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外交等条件。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